這本書在我心中,是一個既愛又恨的存在。愛它的是它的邏輯嚴謹性,恨它的是它的「冷漠」。我記得那時候,班上有個同學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好,只能借閱學校圖書館的舊版,結果發現條例和修訂版有細微差異,導致解題時常出錯,可見這本書的精準度要求有多高。它幾乎沒有任何「廢話」,每一句話都是為了建立數學結構而存在的。這對於追求效率的台灣學生來說,本應是好事。但問題是,對於那些需要更多心理解讀和動機建立的學習者來說,它顯得過於抽離。你感覺不到作者想「教你」,而是感覺你在「自學」一套已經建構好的體系。我當時為了能跟上進度,不得不買了兩本翻譯的輔助書籍來對照著看,用來理解書中那些極簡到近乎禪意的證明過程。如果未來再版,我會建議編者增加一些跨學科的應用案例,讓讀者明白這些冰冷的公式,究竟在現實世界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而不只是成為期末考的篩選工具。
评分要評價這本微積分用書,我必須從「應用」的角度來看待它。雖然它被視為基礎教材,但書中後半部關於泰勒展開式和微分方程的入門章節,其實涵蓋了非常實用的工程概念。我後來去電子業工作後才發現,很多基礎的訊號處理和系統分析,其核心概念都能在這本書的某個角落找到源頭。舉例來說,它在處理連鎖律(Chain Rule)時,不僅僅是給出公式,而是用好幾個生活化的例子(當然,那時候的生活化可能指的是物理實驗室裡的例子)來闡釋其必要性。但不得不提,或許是年代久遠的關係,書中有些數學物理的背景知識沒有交代得足夠現代,比如涉及向量場的介紹時,相較於現在的教材,對空間概念的視覺化輔助較為薄弱。我當時必須自己上網找很多三維空間的動畫來輔助理解那些曲面積分的意義。總之,它在理論上無可挑剔,但在「數位化輔助學習」這塊,確實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评分這本書啊,說實在的,拿到手的時候,我心裡就有個底了。畢竟在我們這邊讀書,微積分是個繞不開的坎,多少人被這個「乙」字搞得焦頭爛額。我記得我當初選課的時候,教授就特別強調,這本是經典,但絕對不好啃。翻開書頁,那種熟悉的、帶著點年代感的印刷品質,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大學時代的教室。書裡的例題編排得非常紮實,每一個步驟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對於那時候剛接觸極限和微分概念的學生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不過,我也發現,對於一些比較「靈活」的題目,書裡提供的解法就顯得有點制式化了,少了那麼點讓人茅塞頓開的「巧思」。如果你是那種追求速度、想在考試中拿高分的學生,可能還需要搭配一些坊間的參考書來補強解題技巧。總體來說,它是一本非常「正統」的教科書,適合打穩基礎,但要說到深入探討背後的哲學意涵,可能就得再往上走一層樓了。那時候我們班上好多人都戲稱,把這本書從頭到尾扎實地算完一遍,就算暑假沒去實習,暑假作業也算交完了。
评分哎呦,這本課本的排版風格,老實說,蠻「硬核」的。我記得那時候補習班老師在介紹這本的時候,直接用「磚頭」來形容它的重量和內容的密度。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介紹傅立葉級數那幾章,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是當時市面上其他教材難以比擬的。很多我們後來在研究所才接觸到的進階概念,它其實在修訂版裡都已經有初步的鋪陳了。但是,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對於基礎不太穩固的同學來說,簡直是災難一場。我記得有一次為了弄懂那個曲面積分的小節,我盯著書看了整整兩個晚上,光是那些希臘字母和積分符號就能把我搞到頭暈眼花。它不太會跟你「喊話」,你知道嗎?它就是把知識擺在那裡,等著你去啃。不像現在很多新出的教材,會用很多圖示、彩色的編排來輔助理解,這本就是標準的黑白文字世界。所以,如果你是視覺學習者,或者對數學抱持著敬畏多於熱情,讀起來會比較辛苦,但只要能撐過去,你對微積分的掌握度絕對是全班頂尖的。
评分說真的,這本《微積分乙(修訂版)》在我們那一代理工科學生之間,簡直是個傳說級的存在。它最大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提供了多少「新知」,而在於它如何精準地體現了那個時代數學教育的標準和嚴謹性。我特別懷念它在處理「收斂性」和「不連續點」時所展現的細膩度。教授們似乎都默契地認定,只要學生把這本書上的定義和定理背得滚瓜爛熟,基本上就不太可能在期末被扣冤枉分。我記得我拿到這本書時,封面其實有點褪色,顯然是前幾屆學長姐傳下來的「古董」。書邊緣有很多密密麻麻的手寫註記,有些是計算過程,有些則是看不懂的潦草數學符號,但這些痕跡反而讓這本書更有「人味」。它代表著一代又一代人曾經在這裡掙扎、奮鬥的證明。唯一的缺點或許是,它的符號選用風格比較偏向傳統,對於習慣了更現代化符號系統的年輕人來說,初次接觸可能需要花點時間去適應那種排版邏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