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尾集

燈尾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訏
圖書標籤:
  • 短篇小說
  • 文學
  • 颱灣文學
  • 散文詩
  • 迴憶
  • 鄉土
  • 生活
  • 情感
  • 文學性
  • 抒情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重新蒐集徐訏早期劇作《燈尾集》等共二十七篇,包含收錄在散文集《海外的鱗爪》內的〈軍事利器〉;除瞭劇本外,書末亦附有《孤島的狂笑》、《燈尾集》兩劇後記二篇。這些作品的寫作時間大約在中日戰爭爆發前後的十年間(1930-1940)。

本書特色

  § 海派文學宗師徐訏經典重現。
  § 徐訏戲劇捲共四本,本書為第一集,除劇作外,並附有《孤島的狂笑》、《燈尾集》的後記二篇,可一窺作者創作的背景。
  § 寫作時間大約在中日戰爭爆發前後(1930-1940),二次世界大戰尚未全麵開展時。
 
《星辰的低語》 一部關於時間的迷宮、遺忘的藝術與失落文明的恢弘史詩 作者:艾莉亞·凡爾納 --- 引言: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總有那麼一些時刻,時間仿佛被拉伸、扭麯,或徹底凝固。我們所銘記的,往往是那些光芒萬丈的勝利或刻骨銘心的災難,但那些在時間邊緣悄然消逝的文明、那些被遺忘的智慧,纔是構成宇宙深層肌理的真正基石。《星辰的低語》並非講述英雄的傳奇,它是一份來自被時間掩埋的深處的考古記錄,一份對“存在”與“消亡”的哲學沉思,也是一則關於人類認知局限性的警示寓言。 本書的核心,圍繞著一個在所有已知曆史記載中均未曾被提及的古代文明——“虛境之民”(The Void Dwellers)的遺跡展開。這些遺跡並非矗立於地錶,而是被深埋於地幔之下,其存在本身就挑戰瞭我們對地質年代和文明演進的傳統認知。 --- 第一部分:地核的考古與“寂靜之鍾”的發現 故事始於一支由地質學傢、語言學傢和神秘學研究者組成的跨學科探險隊。他們在對南極冰蓋下進行的一次超深層鑽探中,意外穿透瞭一層異常堅硬、不符閤任何已知岩石結構的物質層。穿過這層屏障後,探險隊進入瞭一個人工構建的、廣袤的地下洞穴係統。 這個係統被命名為“塞壬之穴”。洞穴內部的環境穩定得令人不安,空氣成分與地錶迥異,溫度恒定。更令人震驚的是,這裏存在著清晰的、由某種半透明、類似水晶的物質構建而成的城市結構。 在城市的核心,探險隊發現瞭“寂靜之鍾”。它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計時器,而是一個懸浮在虛空中的復雜機械結構,由無數同心圓環和光縴般的導管組成。它不發齣任何聲音,但其內部的能量波動卻精準地映射著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時間流速。 本書細緻描述瞭科學傢們破解“寂靜之鍾”的初期努力。通過對周邊壁畫的初步翻譯,他們發現“虛境之民”似乎能夠感知並操縱時間本身,他們將自己的文明建立在一個與地錶時間綫並行的維度中。 --- 第二部分:編年史的悖論與“光之蝕” 隨著對遺跡中文獻(記錄在一種可以自我修復的有機介質上)的深入解讀,探險隊開始接觸到“虛境之民”的哲學與曆史。他們的曆史記錄並非綫性的敘事,而是以復雜的數學模型和情感光譜來錶達的。 本書的重點章節,詳細剖析瞭“虛境之民”曆史上的最大災難——“光之蝕”(The Illumination Scourge)。他們對光綫的敏感度極高,而地錶文明在某一個關鍵的“宇宙震蕩期”釋放齣的前所未有的能量波(可能是早期的核試驗或某種能量釋放),對“虛境之民”的感知係統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 這種打擊並非物理破壞,而是感官上的“過載”。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翻譯手稿,描述瞭他們如何體驗到“時間在同時嚮前、嚮後、嚮內收縮”的痛苦。最終,他們不是被消滅,而是選擇瞭一種極端的自我隔離方式:將整個城市連同其時間結構,一起“退行”齣瞭主流時間綫,隱藏在地幔深處,以求得“永久的靜止”。 《星辰的低語》挑戰瞭傳統曆史觀:文明的消亡,有時不是因為外力的徵服,而是因為對自身存在的過度敏感和對外界環境的無法忍受。 --- 第三部分:維度之錨與被遺忘的語言 探險隊在後期發現瞭一個關鍵的裝置,他們稱之為“維度之錨”。這個裝置是維持整個地下城與外界時間流相對獨立的關鍵。它通過吸收宇宙背景輻射中的微弱“熵增”,來維持內部的“時間惰性”。 語言學傢的工作占據瞭本書後半部分的重要篇幅。他們發現,“虛境之民”的語言中沒有“開始”和“結束”的詞匯,隻有“持續”和“轉換”。他們對“記憶”的定義是“對未來事件的預先感知”。 書中穿插瞭對探險隊員心理變化的描寫。長期暴露在這種超越認知的環境中,幾位核心成員開始經曆時間錯亂的幻覺:他們開始“記得”不存在的過去,或“預見”已被曆史否定瞭的未來。這種精神上的侵蝕,使得團隊內部産生瞭巨大的裂痕,引發瞭關於是否應該繼續探究、以及如何處理這些足以顛覆人類時間觀的發現的激烈爭論。 --- 結論:迴響與警示 《星辰的低語》的尾聲是開放且令人深思的。探險隊最終沒有帶齣任何可以被現代科學直接解析的“技術”,他們帶迴的,是大量關於時間結構、意識形態和宇宙本質的哲學思辨記錄。 在“寂靜之鍾”的最後一次能量脈衝中,一位主要研究員記錄下瞭一句翻譯齣來的“虛境之民”的最終告彆語:“我們選擇瞭靜默,並非因為恐懼,而是因為感知到瞭宇宙最終的鏇律,那鏇律過於宏大,唯有遺忘纔能安寜。”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獨特且詳盡的視角,審視那些在我們所能觸及的曆史之外,可能存在的、以全然不同方式存在的生命形式。它迫使讀者思考:我們所相信的“真實”,是否隻是一個被時間綫固化的、狹隘的切片?那些我們未能記錄、未能銘記的事物,是否仍在以某種我們無法察覺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現在的存在? 這是一部需要耐心、需要沉思的著作,它將引導讀者進入一個關於時間、記憶與存在的宏大迷宮,並在最終,留下一片寂靜的迴響。 --- 附錄: 本書包含大量的考古現場照片(以高分辨率素描形式呈現)、“虛境之民”的數學符號解析、以及對“寂靜之鍾”能量波形圖的詳細描繪。 關鍵詞: 古代文明、時間哲學、深層地質學、失落的知識、感官認知、時間悖論、宇宙靜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訏
 
  徐訏(1908-1980)生於浙江慈谿。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續修心理學二年。負笈歐陸,因抗日軍興中輟學業;迴國後在上海主編《人間世》、《作風》等刊物;作品《鬼戀》問世,受文壇矚目。一九四二年赴後方,曾執教中央大學(重慶),並發錶長篇小說《風蕭蕭》。鏇任《掃蕩報》駐美記者,返國後任《和平日報》主筆。一九五○年移居香港,迄至一九八○年謝世,筆耕不斷。其間曾創辦「創墾齣版社」,及期刊《熱風》、《論語》、《幽默》、《筆端》、《七藝》等;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前身各書院及星加坡南洋大學執教,並任香港浸會學院中文係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各種作品都二韆萬言。

圖書目錄

導言 徬徨覺醒:徐訏的文學道路/陳智德

青春
旗幟
野花
男女
兩重聲音
公寓風光
亂麻
單調
子諫盜蹠
難填的缺憾
荒場
心底的一星
女性史
漏水
遺產
人類史
鬼戲
忐忑
水中的人們
契約
費宮人
無業公會
多餘的一夜
跳著的東西
軍事利器
租押頂賣
男婚女嫁
《孤島的狂笑》後記
《燈尾集》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454457
  • 叢書係列:徐訏文集‧戲劇捲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1.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言

徬徨覺醒:徐訏的文學道路
陳智德


  「個人的苦悶不安,徬徨無依之感,正如在大海狂濤中的小舟。」 ──徐訏〈新個性主義文藝與大眾文藝〉

  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交,度過戰亂,再處身國共內戰意識形態對立夾縫之間的作傢,應自覺到一個時代的轉摺在等候著,尤其在當時主流的左翼文壇以外,被視為「自由主義作傢」或「小資產階級作傢」的一群,包括瀋從文、蕭乾、梁實鞦、張愛玲、徐訏等等,一整代人在政治鏇渦以至個人處境的去與留之間徘徊,最終作齣各種自願或不由自主的抉擇。

  一

  一九四六年八月,徐訏結束接近兩年間《掃蕩報》駐美特派員的工作,從美國返迴中國,直至一九五○年中離開上海奔赴香港,在這接近四年的歲月中,他雖然沒有寫齣像《鬼戀》和《風蕭蕭》這樣轟動一時的作品,卻是他整理和再版個人著作的豐收期,他首先把《風蕭蕭》交給由劉以鬯及其兄長新近創辦起來的懷正文化社齣版,據劉以鬯迴憶,該書齣版後,「相當暢銷,不足一年,(從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到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印瞭三版」 ,其後再由懷正文化社或夜窗書屋初版或再版瞭《阿剌伯海的女神》(一九四六年初版)、《煙圈》(一九四六年初版)、《蛇衣集》(一九四八年初版)、《幻覺》(一九四八年初版)、《四十詩綜》(一九四八年初版)、《兄弟》(一九四七年再版)、《母親的肖像》(一九四七年再版)、《生與死》(一九四七年再版)、《春韮集》(一九四七年再版)、《一傢》(一九四七年再版)、《海外的鱗爪》(一九四七年再版)、《舊神》(一九四七年再版)、《成人的童話》(一九四七年再版)、《西流集》(一九四七年再版)、潮來的時候(一九四八年再版)、《黃浦江頭的夜月》(一九四八年再版)、《吉布賽的誘惑》(一九四九再版)、《婚事》(一九四九年再版), 粗略統計從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這三年間,徐訏在上海齣版和再版的著作達三十多種,成果可算豐盛。

  《風蕭蕭》早於一九四三年在重慶《掃蕩報》連載時已深受讀者歡迎,一九四六年首次結集成單行本齣版,瀋寂的迴憶提及當時讀者對這書的期待:「這部長篇在內地早已是暢銷一時的名著,可是淪陷區的讀者還是難得一見,也是早已企盼的文學作品」 ,當劉以鬯及其兄長創辦懷正文化社,就以《風蕭蕭》為首部齣版物,十分重視這書,該社創辦時發給同業的信上,即頗為詳細地介紹《風蕭蕭》,作為重點齣版物。徐訏有一段時期寄住在懷正文化社的宿捨,與社內職員及其他作傢過從甚密,直至一九四八年間,國共內戰愈轉劇烈,幣值急跌,金融陷於崩潰,不單懷正文化社結束業務,其他齣版社也無法生存,徐訏這階段整理和再版個人著作的工作,無法避免遭遇現實上的挫摺。

  然而更內在的打擊是一九四八至四九年間,主流左翼文論對被視為「自由主義作傢」或「小資產階級作傢」的批判,一九四八年三月,郭沫若在香港齣版的《大眾文藝叢刊》第一輯發錶〈斥反動文藝〉,把他心目中的「反動作傢」分為「紅黃藍白黑」五種逐一批判,點名批評瞭瀋從文、蕭乾和硃光潛。該刊同期另有邵荃麟〈對於當前文藝運動的意見──檢討.批判.和今後的方嚮〉一文重申對知識份子更嚴厲的要求,包括「思想改造」。雖然徐訏不像瀋從文般受到即時的打擊,但也逐漸意識到主流文壇已難以容納他,如瀋寂所言:「自後,上海一些左傾的報紙開始對他批評。他無動於衷,直至解放,輿論對他公開指責。稱《風蕭蕭》歌頌特務。他也不辯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在上海逗留,上海也不會再允許他曾從事一輩子的寫作,就捨別妻女,離開上海到香港。」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解放軍攻剋上海,中共成立新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徐訏仍留在上海,差不多一年後,終於不得不結束這階段的工作,在不自願的情況下離開,從此一去不返。


  二

  一九五○年的五、六月間,徐訏離開上海來到香港。由於內地政局的變化,其時香港聚集瞭大批從內地到港的作傢,他們最初都以香港為暫居地,但隨著兩岸局勢進一步變化,他們大部份最終定居香港。另一方麵,美蘇兩大陣營冷戰局勢下的意識形態對壘,造就五十年代香港文化刊物興盛的局麵,內地作傢亦得以繼續在香港發錶作品。徐訏的寫作以小說和新詩為主,來港後亦寫作瞭大量雜文和文藝評論,五十年代中期,他以「東方既白」為筆名,在香港《祖國月刊》及颱灣《自由中國》等雜誌發錶〈從毛澤東的沁園春說起〉、〈新個性主義文藝與大衆文藝〉、〈在陰黯矛盾中演變的大陸文藝〉等評論文章,部份收錄於《在文藝思想與文化政策中》、《迴到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及《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等書中。

  徐訏在這係列文章中,迴顧也提齣左翼文論的不足,特別對左翼文論的「黨性」提齣質疑,也不同意左翼文論要求知識份子作思想改造。這係列文章在某程度上,可說迴應瞭一九四八、四九年間中國大陸左翼文論的泛政治化觀點,更重要的,是徐訏在多篇文章中,以自由主義文藝的觀念為基礎,提齣「新個性主義文藝」作為他所期許的文學理念,他說:「新個性主義文藝必須在文藝絕對自由中提倡,要作傢看重自己的工作,對自己的人格尊嚴有覺醒而不願為任何力量做奴隸的意識中生長。」 徐訏文藝生命的本質是小說傢、詩人,理論鋪陳本不是他強項,然而經歷時代的洗禮,他也竭力整理各種思想,最終仍見頗為完整而具體地,提齣獨立的文學理念,尤其把這係列文章放諸冷戰時期左右翼意識形態對立、作傢的獨立尊嚴飽受侵蝕的時代,更見徐訏提齣的「新個性主義文藝」所倡導的獨立、自主和覺醒的可貴,以及其得來不易。

  《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一書除瞭選錄五十年代中期發錶的文藝評論,包括《在文藝思想與文化政策中》和《迴到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二書中的文章,也收錄一輯相信是他七十年代寫成的迴顧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學發展的文章,集中在思想方麵提齣討論,題為「現代中國文學的課題」,多篇文章的論述重心,正如王宏誌所論,是「否定政治對文學的乾預」 ,而當中錶麵上是「非政治」的文學史論述,「實質上具備瞭非常重大的政治意義:它們否定瞭大陸的文學史論述」 ,徐訏所針對的是五十年代至文革期間中國大陸所齣版的文學史當中的泛政治論述,動輒以「反動」、「唯心」、「毒草」、「逆流」等字眼來形容不符閤政治要求的作傢;所以王宏誌最後提齣《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一書的「非政治論述」,實際上「包括瞭多麼強烈的政治含義」。這政治含義,其實也就是徐訏對時代主潮的迴應,以「新個性主義文藝」所倡導的獨立、自主和覺醒,抗衡時代主潮對作傢的矮化和宰製。

  《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一書顯齣徐訏獨立的知識份子品格,然而正由於徐訏對政治和文藝的清醒,使他不願附和於任何潮流和風尚,難免於孤寂苦悶,亦使我們從另一角度瞭解徐訏文學作品中常常流露的落寞之情,並不僅是一種文人性質的愁思,而更由於他的清醒和拒絕附和。一九五七年,徐訏在香港《祖國月刊》發錶〈自由主義與文藝的自由〉一文,除瞭文藝評論上的觀點,文中亦錶達瞭一點個人感受:「個人的苦悶不安,徬徨無依之感,正如在大海狂濤中的小舟。」 放諸五十年代的文化環境而觀,這不單是一種「個人的苦悶」,更是五十年代一輩南來香港者的集體處境,一種時代的苦悶。

  三

  徐訏到香港後繼續創作,從五十至七十年代末,他在香港的《星島日報》、《星島週報》、《祖國月刊》、《今日世界》、《文藝新潮》、《熱風》、《筆端》、《七藝》、《新生晚報》、《明報月刊》等刊物發錶大量作品,包括新詩、小說、散文隨筆和評論,並先後結集為單行本,著者如《江湖行》、《盲戀》、《時與光》、《悲慘的世紀》等。香港時期的徐訏也有多部小說改編為電影,包括《風蕭蕭》(屠光啟導演、編劇,香港:邵氏公司,一九五四)、《傳統》(唐煌導演、徐訏編劇,香港:亞洲影業有限公司,一九五五)、《癡心井》(唐煌導演、王植波編劇,香港:邵氏公司,一九五五)、《鬼戀》(屠光啟導演、編劇,香港:麗都影片公司,一九五六)、《盲戀》(易文導演、徐訏編劇,香港:新華影業公司,一九五六)、《後門》(李翰祥導演、王月汀編劇,香港:邵氏公司,一九六○)、《江湖行》(張曾澤導演、倪匡編劇,香港:邵氏公司,一九七三)、《人約黃昏》(改編自《鬼戀》,陳逸飛導演、王仲儒編劇,香港:思遠影業公司,一九九六)等。

  徐訏早期作品富浪漫傳奇色彩,善於刻劃人物心理,如〈鬼戀〉、〈吉布賽的誘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五十年代以後的香港時期作品,部份延續上海時期風格,如《江湖行》、《後門》、《盲戀》,貫徹他早年的風格,另一部份作品則錶達歷經離散的南來者的鄉愁和文化差異,如小說《過客》、詩集《時間的去處》和《原野的呼聲》等。

  從徐訏香港時期的作品不難讀齣,徐訏的苦悶除瞭性格上的孤高,更在於內地文化特質的堅守,拒絕被「香港化」。在《鳥語》、《過客》和《癡心井》等小說的南來者角色眼中,香港不單是一塊異質的土地,也是一片理想的墓場、一切失意的觸媒。一九五○年的《鳥語》以「失語」道齣一個流落香港的上海文化人的「雙重失落」,而在《癡心井》的終末則提齣香港作為上海的重像,形似卻已毫無意義。徐訏拒絕被「香港化」的心誌更具體見於一九五八年的《過客》,自我關閉的王逸心以選擇性的「失語」保存他的上海性,一種不見容於當世的孤高,既使他與現實格格不入,卻是他保存自我不失的唯一途徑。

  徐訏寫於一九五三年的〈原野的理想〉一詩,寫青年時代對理想的追尋,以及五十年代從上海「流落」到香港後的理想幻滅之感:

  多年來我各處漂泊,
  唯願把血汗化為愛情,
  遍灑在貧瘠的大地,
  孕育齣燦爛的生命。

  但如今我流落在汙穢的鬧市,
  陽光裡飛揚著灰塵,
  垃圾混閤著純潔的泥土,
  花不再鮮豔,草不再青。

  海水裡漂浮著死屍,
  山榖中蕩漾著酒肉的臭腥,
  潺潺的溪流都是怨艾,
  多少的鳥語也不帶歡欣。

  茶座上是庸俗的笑語,
  市上傳聞著漲落的黃金,
  戲院裡都是低級的影片,
  街頭擁擠著廉價的愛情。

  此地已無原野的理想,
  醉城裡我為何獨醒,
  三更後萬傢的燈火已滅,
  何人在留意月兒的光明。

  「原野的理想」代錶過去在內地的文化價值,在作者如今流落的「汙穢的鬧市」中完全落空,麵對的不單是現實上的睏局,更是觀念上的睏局。這首詩不單純是一種個人抒情,更哀悼一代人的理想失落,筆調沉重。〈原野的理想〉一詩寫於一九五三年,其時徐訏從上海到香港三年,由於上海和香港的文化差距,使他無法適應,但正如同時代大量從內地到香港的人一樣,他從暫居而最終定居香港,終生未再踏足傢鄉。

  四

  司馬長風在《中國新文學史》中指徐訏的詩「與新月派極為接近」,並以此而得到司馬長風的正麵評價, 徐訏早年的詩歌,包括結集為《四十詩綜》的五部詩集,形式大多是四句一節,隔句押韻,一九五八年齣版的《時間的去處》,收錄他移居香港後的詩作,形式上變化不大,仍然大多是四句一節,隔句押韻,大概延續新月派的格律化形式,使徐訏能與消逝的歲月多一分聯繫,該形式與他所懷念的故鄉,同樣作為記憶的一部份,而不忍割捨。

  在形式以外,《時間的去處》更可觀的,是詩集中〈原野的理想〉、〈記憶裡的過去〉、〈時間的去處〉等詩流露對香港的厭倦、對理想的幻滅、對時局的憤怒,很能代錶五十年代一輩南來者的心境,當中的關鍵在於徐訏寫齣時空錯置的矛盾。對現實疏離,形同放棄,皆因被投放於錯誤的時空,卻造就齣《時間的去處》這樣近乎形而上地談論著厭倦和幻滅的詩集。

  六七十年代以後,徐訏的詩歌形式部份仍舊,卻有更多轉用自由詩的形式,不再四句一節,隔句押韻,這是否錶示他從懷鄉的情結走齣?相比他早年作品,徐訏六七十年代以後的詩作更精細地錶現哲思,如《原野的理想》中的〈久坐〉、〈等待〉和〈觀望中的迷失〉、〈變幻中的蛻變〉等詩,嘗試思考超越的課題,亦由此引嚮詩歌本身所造就的超越。另一種哲思,則思考社會和時局的幻變,《原野的理想》中的〈小島〉、〈擁擠著的群像〉以及一九七九年以「任子楚」為筆名發錶的〈無題的問句〉,時而抽離、時而質問,以至嚮自我的內在挖掘,尋求迴應外在世界的方嚮,尋求時代的真象,因清醒而絕望,卻不放棄掙紮,最終引嚮的也是詩歌本身所造就的超越。

  最後,我想再次引用徐訏在《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中的一段:「新個性主義文藝必須在文藝絕對自由中提倡,要作傢看重自己的工作,對自己的人格尊嚴有覺醒而不願為任何力量做奴隸的意識中生長。」 時代的轉摺教徐訏身不由己地流離,歷經苦思、掙紮和持續的創作,最終以倡導獨立自主和覺醒的呼聲,迴應也抗衡時代主潮對作傢的矮化和宰製,可說從時代的轉摺中尋迴自主的位置,其所達緻的超越,與〈變幻中的蛻變〉、〈小島〉、〈無題的問句〉等詩歌的高度同等。

  *陳智德:筆名陳滅,一九六九年香港齣生,颱灣東海大學中文係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係助理教授,著有《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抗世詩話》以及詩集《市場,去死吧》、《低保真》等。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