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筋經點穴療法

六筋經點穴療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谹益
图书标签:
  • 中医
  • 点穴疗法
  • 六筋经
  • 传统医学
  • 养生
  • 经络
  • 穴位
  • 武术
  • 理疗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六筋經點穴療法--
擁有獨立的「筋經線」和「筋經穴系統」!
 
  與一般中醫常用的經絡、筋經與穴道不同,但基本的許多觀念和理論,和中醫是相通的。
 
  六筋經學著重從力學與結構,分屬出病因、病源、病果,並以穴道與穴線將人體的傷病歸納出不同診療分區、以及交互影響的網絡系統和對應關係,這是它在診療上的一大特點。
 
  以「點穴」為主軸,並應用不同的「開筋」與「理氣」手法,在點穴前或後調整組織結構狀態、解開相關的病灶筋結、加強通暢穴道與穴線間的連結和效益,使結構與神經系統平衡,循環不順、窒礙難行的氣血流動順暢,進而恢復正常健康的狀態,即為六筋經點穴療法的最大效用!
 
本書特色
 
  【失落的古醫學|以手代針的奇效點穴療法】
  由研究六筋經療法多年、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所撰寫,除了基礎理論之外,更有穴道點按手法、治療病症大全,堪稱市面上最周全、最詳盡的六筋經療法專書!
《武医奇经:太乙神针与周易脉络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旨在探讨特定武术流派的点穴技法或经络学说,而是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医学(TCM)与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周易》——之间深刻而隐秘的关联。我们聚焦于“神针”这一概念,探究其在古代医家视野中超越单纯物理刺激的形而上学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对天地运行规律的理解来指导临床实践。 第一章:太乙之名与宇宙观的构建 本章追溯“太乙”这一术语在古代文献,尤其是道家和早期易学典籍中的原始含义。我们认为,“太乙”并非一个具体的穴位名称,而是一种代表“至高无上、本源之气”的哲学概念。通过解析《太乙金华宗旨》等典籍中的描述,我们阐明了古人如何将人体视为一个微观宇宙(Microcosm),并将疾病的产生归结为个体“气”的运行偏离了宇宙宏观秩序(Macrocosm)的平衡状态。 1.1 阴阳五行之外的元气论: 探讨在传统五行框架之外,是否存在一套更古老、更基础的“元气”或“太乙之气”的运行模型。 1.2 易学象数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详细分析《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象、爻辞如何被古代方士用于构建人体的生理模型,例如乾卦对应头、坤卦对应腹等经典对应关系在新解中的应用。 1.3 节律医学的先声: 通过对古人“观天象以知人事”的描述,引入早期对昼夜、四季、月相变化如何影响人体气血流注的观察,这与现代节律生物学有着奇妙的共通之处。 第二章:神针的哲学基础:虚实与变易 本章的核心在于解构“神针”这一概念的哲学内涵。我们不讨论针刺的具体技术要领,而是探究古代医家如何看待“得气”——即针刺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之间产生的一种微妙的能量感应——的本质。 2.1 “得气”的非物质属性探讨: 结合《黄帝内经》中关于“气至病所”的论述,分析这种“气”是否仅仅是神经末梢的刺激,还是包含了信息传递与能量转换的复杂过程。 2.2 变易之道:随机应变的手法哲学: 《易经》的核心思想在于“变易”。本节论述了古代医家如何将这种变易思想融入针刺手法中,例如,同样是泻法,在不同的时辰、面对不同体质的患者,其手法力度、进退角度的细微差别,体现了对“时中”原则的极致追求。 2.3 虚实定位的象数模型: 阐述如何利用易学的爻位(初爻、二爻至上爻)来判断病变部位的深浅虚实,以及如何通过卦象的变化来预测治疗效果的走向。 第三章:脉络图景的再构建:超越经络的关联 传统经络学说是针灸的基础,但本书认为,古代的脉络图景远比现存的十四经络系统更为复杂和动态。本章尝试从哲学思辨的角度,重构一种基于宇宙能量流动的脉络概念。 3.1 奇经八脉的隐秘作用: 重点分析奇经八脉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它们如何充当调节十二经络间能量波动的缓冲带,并与人体的精神活动(神)紧密相关。 3.2 潜流与地气: 探讨古籍中零星提及的“潜行脉络”或“地气通道”的概念,这些通道可能对应着深层筋膜、筋膜链,甚至是地磁场的微小扰动与人体的交互。 3.3 腧穴的功能分化与分类重置: 不按常规的十二经络归属来分类腧穴,而是根据它们在“太乙”气机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枢”、“主”、“络”)进行功能性重组。 第四章:诊法中的“洞见”:对“望闻问切”的升华 传统四诊法是临床的基础,但本书着重探讨在古代,特别是医者具备深厚哲学修养时,诊法如何实现超越感官的“洞见”。 4.1 望诊中的“观气”: 结合道家“返观内照”的修炼方法,分析古代医家如何通过对患者面色、眼神中微弱气色变化的捕捉,判断其内在脏腑功能的整体趋势,而非仅仅是病灶的表征。 4.2 闻诊与声韵学: 探究患者的呼吸、咳嗽、语言的音调、节奏如何被用来判断“肝气郁结”、“肾气不足”等抽象病机,这涉及到对古代声韵学和情绪表达的深入理解。 4.3 切诊中的“手感”与“意守”: 描述医生在切脉时,不仅仅是数脉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指腹的微妙感知,去“感受”气血流动的阻滞点和力量的强弱,这种“意守”是技术与心性的结合。 第五章:古代医家的身心修炼与临床实践的统一 本书最后落脚于医者自身的修养。在古代,高明的医者往往也是修道者或儒家士人,其心性的平和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5.1 “医者仁心”的生理学基础: 论证医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情绪稳定、不被患者病态所干扰的重要性,因为医者的情绪波动本身就是一种“气场”,会反作用于治疗过程。 5.2 导引与自愈能力的激发: 简要概述古代导引术(早期气功)如何被用于自我调理,以维持治疗所需的心神和体力,同时也探讨了如何用引导性的语言和呼吸法激发患者自身的自愈潜力,使“针”成为“引子”而非“决定因素”。 5.3 结语:回归整体性思维: 总结本书的观点,强调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整体性、动态性和宇宙关联性的深刻认知,这远超任何具体的治疗技术体系。 本书适合对中国传统医学哲学、易学象数理论及其在生命科学中应用感兴趣的学者、资深中医师,以及任何希望探究古代医学智慧背后形而上学基础的研究者。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谹益
 
  我是一個致力於結合中西醫學與全人整合醫學的物理治療師。
 
  在學生時代的因緣際會下,學習並承襲了一套古醫學點穴療法,同時也踏入復健領域的物理治療科系就讀,展開以物理治療為核心出發的中西結合與全人整合醫學學習旅程。
 
  一路以來始終保持進修學習與不斷臨床診療各種疑難雜症的病人,只為精益求精,結合所學,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們,推廣全人整合醫學與物理治療的專業結合,以及將這門失落的古醫學六筋經點穴療法發揚光大傳承下去,莫再讓這門古醫學流落於民間,失去本位甚至失傳。
 
  為了豐富知識庫和實踐醫人之心,始終保持不斷在國內、國外進修學習與臨床診療,學理與實作並進,保持更新更高品質的診療模式帶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失落的古醫學

第一節 歷史概要
第二節 發展脈絡

第二章 臟腑經絡學
第一節 經絡
第二節 陰陽五行學
第三節 經絡總論
第四節 論氣血

第三章 筋經傷病學
第一節 傷病因果論
第二節 力學結構論
第三節 系統理論

第四章 六筋經學
第一節 筋經線與筋經穴
第二節 評估診斷法

第五章 筋經點穴法
第一節 點穴法
第二節 開筋手法
第三節 理氣手法

▍第二篇 六筋經點穴技法
第一章 顱經(顱竅筋經)

01.後心穴
02.椎點
03.顱點
04.天窗
05.轉點
06.陽明點
07.內眉點
08.外眉點
09.少陽點
10.咪點
11.咬點
12.垂點
13.頷點

第二章 哲經(樞哲筋經)
01.胛點
02.內龍邊
03.魄點
04.三叉點
05.魁點
06.抬肩穴
07.肩上穴
08.外龍邊
09.前解胸
10.後解胸
11.肩俞
12.腋點
13.臂前點
14.臂後點
15.橈點
16.嘴點
17.橈下
18.外臂水溝
19.內臂水溝
20.尺點
21.水區點
22.牙痛點
23.掌點

第三章 脾冑經(脾冑筋經)
01.十八經
02.胸點
03.肋點
04.前心穴
05.連環點
06.腹下點
07.陽點
08.腿點

第四章 腎經(腎聯筋經)
01.連排點
02.腰點
03.脊點(上棘點)
04.肋間點
05.緩筋
06.棘點(下棘點)
07.腎筋
08.環點
09.反點
10.上反點
11.靈點
12.髖點

第五章 龍經(龍樞筋經)
01.十八轉
02.血筋
03.臀點
04.下臀點
05.暗點
06.陰點
07.前靈點
08.前上水溝
09.上水區點
10.下水區點
11.內池
12.陰泉
13.下水溝
14.泉公
15.攣點
16.足點
17.外重點
18.內重點
19.膝點
20.風濕點
21.內上跟點
22.內踝點
23.內筋
24.外上跟點
25.外踝點
26.外筋
27.後上水溝
28.膝內三分之一點
29.膝外三分之一點
30.龍點
31.大筋
32.跟點

第六章 經外線(外線筋經)
01.乳面點
02.守點
03.房上點
04.側臂點
05.肋腹點
06.股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3089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9 x 26 x 1.0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回想起十年多前一個炎熱的夏天,在那年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謎樣的點穴療法,不僅因此治癒了因長期投球而受傷的肩膀,也開啟了學習這門失落的古醫學的道路。富含著中醫的觀念、力學失衡理論與特殊的治療手法,又有別於中醫十二正經脈、絡脈與任督二脈的穴道與經絡線,以截然不同的六條筋經線與九十四個主穴道,構成能醫治人體內、外傷病的點穴療法。
 
  在16歲那年的機緣之下,結識了來自大陸的一位老中醫,也是我在學習點穴療法之路上的啟蒙恩師,當年自己因為打棒球受了肩傷,並在治癒傷痛之後老師開始教授我這門失落的古醫學。幾年來我一邊兼顧學校的課業,一邊研學點穴療法,到後來開始將點穴療法應用在臨床上,期間除了持續兼顧課業外,還經歷了醫院實習、國家考試、各種國內外課程的進修以及研究所學程,一路走來充滿波折和艱辛,但基於對專業、醫學、學習和臨床的熱忱,過程艱苦卻也享受其中帶來的充實與樂趣。在學習點穴療法的過程中,恩師毫不保留的將原汁原味的學理與技術傳授給我,同時也給了我非常多的經驗傳承,雖然後來恩師回大陸沒多久後便辭世了,但他所留給我的東西卻永遠長存在我的腦海裡。恩師有句口頭禪同時也是我個人的座右銘……「師父引進門,學習在個人」。老師教導的永遠是他的東西,而我自己除了去理解這些東西外,更重要的是舉一反三,精益求精,把老師的經驗加上自己往後更多的學習與經驗,才能將一門學問持續推往更高的境界,因此,學習之路是沒有盡頭的。
 
  往後幾年我將點穴療法與本系的物理治療專業知識與技術的融合,使我對這門古醫學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艱苦又波折的學習歷程,加上恩師當年的期許,以及自己對臨床醫學的信念,因此,期望未來能將這門失落的古醫學--六筋經點穴療法,真正的發揚光大,不再失傳,不再失真,不再只是流於民俗療法之用,而是中醫、復健和徒手治療學門中重要的瑰寶。
 
  基於我自己本身是一位物理治療師,在學習與臨床六筋經點穴療法至今已超過十年,在近幾年來的感受和經驗,它就好比是徒手治療中的針灸,可以有效整合中醫的概念、經絡的理論、筋經的觀念,此外在輔助手法上又和西醫復健相關,包含骨病學、關節、骨骼、神經、筋膜、內臟、血管淋巴、軟組織與結締組織等徒手療法相結合應用,以此達到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的結果。因此,六筋經點穴療法亦可說是從另一種層面上,使物理治療與中醫整合應用的強效療法。
 
  此外,六筋經點穴療法是一門吃重徒手、感覺和眼力覺察極深的療法,由於早期就接觸這門療法,因此,後來在臨床學習各種徒手醫學和評估診斷,都有一種似曾相識,一摸上手的感覺,在後來細細回想才發現,原來點穴療法帶給自己的大腦與身體如此之深的功力,加上自己本身就喜好運動,所以也為後來往運動訓練醫學發展埋下了深刻的基礎。恩師曾經說過一句話:「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人活著是靠一口氣,所以人要練氣、要練好氣的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運動,人只有透過運動才會使身體能量保持在一定的強度,尤其是學醫者更應如此,因為醫者能將人治癒不光是靠高深的學理技術,自身如果有恆定或強大的身心靈能量更能使療效加分。」換言之,治療者的意圖占了非常重要的層面。我十分同意恩師這句經典名言,同時也勵志自己不光是在徒手治療領域得心應手,在運動治療的領域中更是要如魚得水。畢竟自己從小到大就一直是運動愛好者,怎麼可以不精進本業呢!
 
  為了實踐使這門古醫學─六筋經點穴療法得以發揚光大,為了貫徹自己中西復健整合診療的初衷,不斷的朝醫學專業領域學習與精進,以及解決臨床上各種病人的身體和心理層面的各式問題是不二法門。期望未來能將六筋經點穴療法與中西復健整合推廣出去,幫助更多需要的群眾,也促使臨床專業更上一層樓。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六筋經點穴療法》的排版設計,說真的,有點跟不上時代了。封面設計雖然試圖營造一種古老典籍的氛圍,但內頁的字體和留白比例,讓閱讀起來有些吃力,尤其是在光線不足的地方看久了,眼睛真的會有點酸澀。如果作者或出版社能考慮重新設計內頁的編排,加入更多現代化的圖表輔助說明,或許能讓讀者更容易吸收那些複雜的穴位資訊。舉例來說,光是描述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的走向,如果能配上真人肌肉層次分解圖,再標示出主要的「筋」的運行路徑,肯定會比純文字描述要有效率得多。我理解傳統醫學的傳承往往需要保持一定的原貌,但如果能運用現代的視覺設計工具,讓這些古老的知識更容易被現代人理解和應用,那不是兩全其美嗎?我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在這方面有所改進,讓這本寶貴的知識不只是躺在書架上,而是真的能被讀者動手實踐。

评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在介紹不同穴位的應用時,似乎非常強調「手法」的細膩差別。這點讓我非常佩服,也讓我意識到點穴絕對不是單純用力按壓那麼簡單。書中可能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去區分「輕按」、「深捻」、「循按」等不同的力道和節奏,並且指出這些微小的差異會導致截然不同的效果,有時候是活血化瘀,有時候是鎮靜安神,甚至是某些特定的治療效果。這就讓我聯想到,如果沒有親身練習,光靠書本上的文字描述,是很難真正掌握其中精髓的。這本書雖然提供了詳盡的理論,但對於「手感」的傳授似乎有所保留,這也許是這類書籍的通病。我強烈建議,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相關章節時,一定要搭配鏡子反覆練習,嘗試去感受作者所描述的「氣感」和「勁道」,否則光是讀懂文字,可能還不到學會的門檻。

评分

這本《六筋經點穴療法》的書名,光是看就覺得充滿了深厚的武術氣息,光是想像起那些經絡穴位的奧秘,我就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對傳統中醫和武術的結合非常感興趣,特別是那些關於人體結構和能量運行的理論,總覺得其中蘊藏著超越現代科學解釋的智慧。這本書光是名字就讓我聯想到那些電影裡,高手過招時,一招一式都帶著對人體經絡的精準掌握,一擊即中,讓人動彈不得卻又沒有造成實質傷害的奇妙境界。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淺出地講解點穴的原理,不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最好能配上清晰的圖解,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大致理解那些穴位的相對位置和功能。畢竟,中醫的學問浩瀚如海,如果能透過這種帶有武俠色彩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學到一些基礎的自我保健知識,就算不能練就絕世武功,至少也能在身體不適時,知道如何透過按摩或點按某些穴位來舒緩不適。總而言之,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是既神秘又實用,充滿了令人好奇的潛力。

评分

說真的,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裡有點小小的失落,因為內容跟我預期的「武功秘笈」感覺不太一樣。我本來以為會看到很多關於如何快速制服對手、或是某種特定攻擊手法如何精準命中穴位的實戰技巧,結果看起來更像是一本嚴謹的醫學參考書,只是換了個比較「江湖味」的包裝。書裡的文字敘述非常學術化,對於經絡走向和穴位名稱的描述鉅細靡遺,看得我這個沒有中醫背景的人,常常需要停下來查字典,才能跟得上作者的思維。不過,仔細讀下去後,我發現這種紮實的基礎論述其實很有價值。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只寫皮毛、譁眾取寵的養生書,而是真正花心思去考究每一個點穴手法背後的中醫理論依據。雖然少了點刺激的畫面,多了些枯燥的文獻引用,但這種嚴謹度反而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更有信心。這本書似乎更著重於「治病救人」的面向,而不是「打架傷人」,這一點讓我對這本書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啟發是它讓我重新審視了「痛」與「療癒」之間的關係。過去我們總覺得疼痛是需要立刻消除的負面信號,但書中似乎暗示,某些經絡上的阻滯點,透過精準的刺激反而能引發身體深層的自我修復機制。書中對於某些「死穴」的描述,雖然聽起來很玄乎,但背後其實蘊含著對人體神經反射的深刻理解。我特別喜歡它那種不疾不徐、循序漸進的教學態度,它沒有鼓吹快速見效的神奇療法,而是強調持之以恆的練習和對身體的細微觀察。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真正的「療法」往往需要耐心和同理心,不僅是對病患,也是對自己身體的各種細微反應。它教會我的不只是穴位的名稱,更是一種與身體和平共處、主動參與健康管理的生活哲學。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單純的穴位圖譜來得有價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