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記盛(卷一)

典藏記盛(卷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振濂
图书标签:
  • 典藏记盛
  • 卷一
  • 古籍
  • 善本
  • 历史文献
  • 地方志
  • 清代
  • 珍本
  • 收藏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典藏在過去是怎樣的?
現階段又呈現出什麼樣式?
今後發展的可能性是什麼?
我們面對這樣一個領域,能提得出什麼樣的批判與引領?

  當收藏成為一種全民的風氣時,早已不再是傳統文人士大夫的賞玩之道,而是包含著一連串行為之鏈的複合過程,具有巨大的社會性並且因大批草根愛好者的介入而煥發出強大的市場能量。從收藏到典藏,是一個從業餘愛好走向專業高端的過程。

  本書聚焦話題,對「典藏研究」的價值觀、方法論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精彩的論述,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了系統地梳理,给予當代藝術品典藏多方位的觀照。補時議之缺失、增業界之未及,為當世典藏提出一個立足於高端、又面向普及推廣的特定的參照視點。
 
《大唐风物志》:一卷盛世的百科全书 作者: 佚名(唐代学者考证) 成书年代: 约公元八世纪中叶 内容概述: 《大唐风物志》并非一部单一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极其详尽、包罗万象的唐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它以编年体与地理志相结合的独特体例,系统性地记录了开元、天宝盛世前后,自长安至岭南,从宫廷到市井的方方面面。全书洋洋洒洒,旨在为后世留存一个“真切、不虚”的大唐气象。它与着重于史事记录的《旧唐书》或侧重于诗歌文学的《全唐诗》不同,此志将目光聚焦于“物”与“俗”之上,力图捕捉盛世光影下最生动的细节。 全书共分二十四卷,其内容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涵盖了唐朝社会肌理的几乎所有面向: --- 卷一至卷四:山川形胜与物产源流 此部分着重于地理风貌及自然资源的记录。它详细描绘了唐帝国疆域内重要山脉、河流、湖泊的地理特征,如“洛水之清深”、“蜀道之艰险”等,并配有精妙的矿物图谱简述。 矿藏考辨: 记录了当时主要的金属开采点,如扬州所产的精铜、岭南的丹砂。尤其对唐代冶金术的进步有所提及,描述了“百炼成钢”的工艺细节,以及对稀有矿物的描述,如“鲛人之泪”(指某种光泽极佳的珍珠母贝)。 百草名录: 罗列了当时常用的药材、香料及食用植物。记录了如“陆羽茶经”未尽述的饮用习俗,特别是胡地茶饮的传入与本土饮法的融合过程。对于长安城内供奉的奇珍异果,如西域传入的石榴、波斯进献的郁金香,均有形态描摹与生长地考证。 --- 卷五至卷十:宫苑制度与百工技艺 此部分是全书最为精彩的工匠技术与宫廷生活的集中展示。 太常礼乐器物志: 详细记载了唐代祭祀、朝会的礼仪用器,包括编钟、磬的形制、材质、音律校准方法。特别记录了天宝年间,宫廷乐工为玄宗新创制的“霓裳羽衣曲”所使用的乐器配置,以及特定乐器(如羯鼓)的制作工艺。 织锦与绫罗: 对江南的丝织业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式描述。书中细致区分了“蜀锦”、“吴绫”、“定州白缣”的纹理差异。对“妆花”工艺的复杂流程,如使用金线、孔雀毛线进行纬线组织,记载得极为详尽,甚至涉及了染料的配方,如用紫草提取的“绛色”和从草蛉虫获取的“洋红”。 雕镂与塑像: 记录了当时长安城内佛寺雕塑的盛况。对吴道子及其弟子们在塑像上的创新,如“吴带当风”的衣褶处理手法,在泥塑和木雕上的应用进行了理论探讨。此外,书中还记载了当时用于制作家具、屏风的金银错嵌工艺的秘诀。 --- 卷十一至卷十五:食饮之道与市井百态 本部分聚焦于唐朝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对当时“烟火气”最真实的捕捉。 南北羹脍异同: 详细对比了长安与洛阳的饮食习惯。记载了当时流行的面食种类,如“汤饼”、“馄饨”的早期形态,以及胡人带来的烤肉串(“炙肉”)。对“果子行”中售卖的各式糕点,如“酥饼”、“面叶”,描绘得令人垂涎。 酒肆与茶楼: 记录了唐人饮酒的文化,不仅包括“曲水流觞”的雅集,更细致描绘了市井酒肆中贩卖的酒品,如“波斯甜酒”、“粟米浊醪”的度数与口感。茶楼的兴起,特别是“煎茶法”的普及,在书中占有重要篇幅。 货币与度量衡: 记载了开元通宝的铸造标准、重量纹理,以及地方私铸货币的辨识方法。同时,收录了当时主要的度量衡标准,便于民间交易参考,体现了盛世商业的繁荣与规范。 --- 卷十六至卷二十:服饰仪态与胡风影响 此部分专门探讨唐代服饰的演变,以及外来文化对生活美学的渗透。 衫裙变制: 记录了从初唐的保守到盛唐的开放,女性服饰“袒领”风尚的兴起与衰落。详细描述了“襦裙”、“半臂”的穿着层次,以及不同等级官员朝服的颜色和补子图案(虽非宋代补子,但已有雏形)。 发髻与妆容: 罗列了数十种当时流行的女子发髻样式,如“高髻”、“螺髻”、“堕马髻”,并解释了其象征意义。妆容部分对“面靥”、“花钿”的制作材料和使用场合进行了分类说明,特别是对“胡妆”的流行,提供了丰富的图例参考(虽为文字描述)。 胡乐与马球: 记录了来自中亚、波斯、大食等地的乐舞艺术如何在唐宫廷中扎根。详细描述了“胡旋舞”对舞者体能的要求,以及马球运动(“击鞠”)作为贵族娱乐的盛行,包括所用球囊的制作方法。 --- 卷二十一至二十四:医药、律法与异闻录 最后一部分则涉及更专业的知识和民间传闻。 孙思邈学派与丹方: 记录了当时对《千金方》的应用与发展,以及道家炼丹术(内丹与外丹)在民间和宫廷中的影响。对某些奇异的“长生”秘方,作者持谨慎记录的态度。 里坊制度与治安管理: 详细描绘了长安城的“坊”与“市”的严格划分,宵禁制度的执行细节。记录了“案牍房”处理诉讼的流程,以及捕快(“行缉”)的职事与装备。 四夷风俗录: 对新罗、日本、吐蕃、回鹘等周边政权的使节来朝时的衣着习俗进行了简要的文化对比记录,体现了唐朝的国际视野。 奇闻异录: 收集了部分当时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神仙传说以及自然界的奇异现象,旨在保持全书的“杂博”之风。 学术价值: 《大唐风物志》以其惊人的细节密度,填补了纯粹史书在社会文化史记录上的空白。它不是一部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生活切片构筑起来的盛唐镜像。阅读此书,如同穿越时空,亲历一个物质富裕、文化兼容并蓄的黄金时代。其对工匠技术的描述,尤其为研究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一手资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振濂


  著名書法家、藝術理論家和教育家。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浙江大學中國藝術研究所所長等職,同時以創作、理論、教育三方面的開創性成果享譽當代。

  出版學術專著六十三種,內容涉及古典詩歌、中國畫、書法、篆刻等各方面。他對書法創作與展覽實踐有著獨特的學術思考,其「學院派書法創作模式」、「閱讀書法」的理念,引領著當下書法創作與展覽觀念之建設並體現出厚重的思想支撐。他倡導「藝術.人文.高科技」三位一體的新時代的書畫文物鑑定觀,更得到藝術界、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图书目录

前言 提供特定的參照視點,體驗新鮮的知識譜系
「收藏」與「典藏」 010
藝術品交易的特色:「不保真」條款 012
收藏家的層次 014
文物藝術品交易與「職業操守」 016
博物館.公家收藏 018
畫廊.拍賣行的「實戰」鍛鍊 020
名人手跡的魅力 023
拍賣大廳裡的品行與規矩 025
蘇軾〈功甫帖〉之今日傳奇 028
文物考古界的「三不」傳統 031
斯坦因敦煌考古與百年「偷盜」惡名 034
贗品外流的國際尷尬 037
拍賣當代史摭談 040
收藏巨擘張伯駒 043
百年奇事「毛公鼎」 046
從美國前總統小布希辦畫展說開去 049
拍賣商業交易中的物權與人權 052
陸儼少畫與杜甫詩 055
國家收藏普查、鑑定工程與公共文化建設 058
百年古董海外收藏與「贓物」的定義 061
明星書畫收藏之玄機 064
收藏拍賣中的書、畫價格落差的潛規則 067
西山逸士舊王孫:溥心畬 070
吳昌碩市場價格的升值速度 073
沙孟海與浙博〈剩山圖〉的故事 076
收藏家的「範兒」 079
「成化鬥彩雞缸杯」話舊 082
畫家張大壯的古畫修補與「全形拓」絕藝 085
「懷袖雅物」話藏扇 088
「扇」趣 091
安思遠:美國最好的中國書法碑帖收藏 094
中國民間古玩市場成長記 097
銅墨盒絮談 100
刻帖親歷記 103
大英博物館的明朝特展——二○一四年九月 106
從古董商人到職業鑑定家 109
博物館在近代中國 112
故宮歷史上的兩件意外之事 115
「古物」、「文物」、「古器物」之特定語義指代 119
書畫鑑定中尷尬的「代筆」 122
從書畫作偽史到「蘇州造」 125
重提朱家溍 129
收藏大家的情懷與信仰 132
「圖錄費」與拍賣亂象 136
「江南第一藏」錢鏡塘 139
「天祿琳琅」與古籍之「形式鑑定」 142
書畫「牙儈」說兩宋 146
明代書畫交易收藏市場中的江南士族與徽商 149
紫檀家具巿場的大起大落 153
當鑑定家遇到「被鑑定」 156
「收藏、鑑定、市場、拍賣」高峰論壇之熱點話題 159
二十年前的兵馬俑買賣爭論風波 162
中國拍賣業起步、公物拍賣、經濟體制改革.香港樣板 165
博物館、畫廊辦展的「贗品測試」創意 168
一九一五年——狀元張謇與他的觀音畫主題性收藏與展示 171
當一代金石學領袖遇到造假與贗鼎 174
王國維、羅振玉、沈曾植——王國維與書畫買賣 177
永恆的時間——三百年蘇富比、四百年「美國身分」的中國古董拍賣 182
企業家的文物藝術品投資 185
元青花與中外文化交流 188
青銅器中的「仿」與「偽」 192
造紙術與鑑定收藏史 195
皇宮收藏之於宋徽宗 198
從石刻到木刻 201
從「漢八刀」看漢玉雄風 204
從趙之謙與吳讓之的藝術爭論看書法收藏中體現的文人個性 207
潘天壽名畫兩億七千九百萬引出的藝術品市場課題 210
《石渠寶笈》和皇帝的臨摹 212
「全形拓」道古 214
王朝的收藏 217
從書籍收藏看中國社會文明與文化形態的變遷 220
西方收藏與博物館時代的開端 223
探險,收藏與文明共享 225
古玩文物中的價值與價格 228
漆器的沿革 231
關乎文化意識與行為原則 234
御題被刮之「謎」 237
私人美術館現象 240
八大山人賣畫逸記 243
洪憲瓷、珠山八友、文革瓷——近代收藏三大瓷 246
秦磚漢瓦 249
〈清明上河圖〉與瘋狂「故宮跑」 252
班簋的身世 255
雙說「洛神賦」 258
馬踏飛燕 261
智永禪師八百本〈千字文〉今何在? 264
「東北貨」 267
「東北貨」與長春偽皇宮小白樓 270
「絲綢之路」與薩珊古幣收藏 273
文物外流之「多稜鏡」 276
中國古泉學社四君子 279
收藏界籌款募捐之法 282
民國書畫交易之行規 285
製玉但見陸子剛 288
孫位〈高逸圖〉與承名世先生 291
「傳國御璽」辨 294
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 297
銅鏡收藏中的罕見之品 300
「照子」:鏡與印 303
「水陸畫」 306
關於古籍收藏「善本」的定義 309
題跋之冠黃庭堅 312
書畫作品中「偽」的各種涵義 316
「犀尊」犀角杯 320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697911
  • 叢書系列:歷史群像
  • 規格:平裝 / 322頁 / 17 x 23 x 1.6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提供特定的參照視點,體驗新鮮的知識譜系


  《杭州日報》開闢「藝術典藏」專版,在「藝術推介」方面希望給文風頂盛的杭州文人雅士提供一個有品質的專業平台,是一件大好事。杭州有中國美術學院、有百年西泠印社,藝術創意人才薈萃;而「典藏研究」方面牽涉到收藏、鑑定、拍賣、交易市場、藝術品投資等等,別說是一個區域的杭州,即使是放眼全中國,這方面的成果積累也因為當代文物交易政策開禁時間不過十幾年、歷史較短而缺少從思想觀念到運作方式、行業規則的整體梳理,難以形成品質與規模的集聚效應與覆蓋面。鑑於此,報社希望通過我聯合正在對當代收藏鑑定拍賣市場等,從價值觀到方法論進行學科頂層研究的浙江大學中國書畫文物鑑定研究中心的同道們,開闢一個深入淺出的閱讀性欄目,對當代藝術品典藏進行多方位的觀照,補時議之缺失、增業界之未及,這是一件有益於世的大好事。故受邀之際欣然應諾,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為當世典藏提出一個立足於高端、又面向普及推廣的特定的參照視點。

  據我的意願,這個欄目應當有如下一些特質。

  一,應該啟人心智,生動有趣,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盡收眼底。讓從業的書畫收藏玩家覺得可讀性強,會恍然大悟自己孜孜終日的業內還有這麼多好玩又典型的史實與案例。

  二,應該有系統的從觀念到方法的梳理,一段時間下來,積累的閱讀經驗能串聯成珠玉之鏈,對典藏有一個大概完整的認知。

  三,應該有很好的聚焦話題,比如當代拍賣、鑑定、收藏、投資那些膾炙人口的成功事蹟和失敗案例。涉及人物、事實、物品、關係、各種顯性或隱性的遊戲規則等等。

  四,應該適當體現出前沿性。典藏在過去是怎樣的?現階段又呈現出什麼樣式?今後發展的可能性?它有哪些不足?今天我們面對這樣一個領域,能提得出什麼樣的批判與倡導、引領?

  每週一次的「藝術典藏」版,會有大量的藝術創作展覽、研究、拍賣交易訊息推出,也會有許多藝術大家名師接受採訪閃亮登場,但既特別提出典藏作為核心關鍵詞,當然不僅限於一般的藝術名家成就高下的評判定位,而希望能把各種要素都匯聚到典藏這個點上來——之所以還要在我們的版面上介紹名家大師的成就,不是因為他們的知名度不夠高,而是因為一般看他們多從通常習慣的創作風格、技巧成就入手,而我們現在在藝術典藏版看他們則更會關注他們的存在對拍賣交易市場與收藏界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角度完全不同,演繹出來的結論也當然不同。亦即是說,我們服務的閱讀對象,不是一般熱衷於學畫的美術實踐愛好者,而是已入行或準備入行的收藏家群體。正因如此,有一個核心的「典藏視線」欄目在專版中起到一個支撐作用,就更有必要甚至必不可少了。

  我希望《杭州日報》的讀者在關心、閱讀這個欄目時,能產生與閱讀其他創作研究類藝術、報紙、雜誌時不一樣的感受與思考,能獲得另一種特殊的體驗與新鮮的知識譜系,倘若如此,這個典藏欄目在杭州和浙江、江南的地域文化建設、在收藏鑑定拍賣投資領域中就具有足夠的存在與啟迪意義。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讀書,現在太多東西都是標榜「快速吸收、立即應用」,搞得大家好像都在趕火車一樣。我前幾天在咖啡店看到一個年輕人,捧著一本厚厚的磚頭書在看,那個專注的神情,簡直像失落在另一個時空!讓我忍不住心想,這大概就是讀「典藏」書籍的魅力吧。它迫使你慢下來,把心靜下來,才能真正進入作者的思維世界。我猜想,《典藏記盛(卷一)》應該不是那種一目十行就能讀完的休閒讀物,它需要的是一種儀式感,也許是泡一壺好茶,選一個安靜的角落,然後把手機靜音,純粹與書中的智慧對話。這種體驗,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簡直是奢侈品。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讓我們暫時逃離現實喧囂的避風港,讓我沉浸在歷史的長河中,那它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定價本身。

评分

這幾年台灣的出版界,雖然面臨實體書店的挑戰,但一些專注於精裝本、限量版的出版社倒是殺出了一條血路。他們深知,真正愛書的人,追求的不只是內容,還有書籍的物理形態——紙張的觸感、油墨的氣味、裝幀的設計。我非常好奇《典藏記盛(卷一)》在製作上用了什麼樣的工夫?它是不是採用了傳統的線裝,還是用了比較耐用的西式精裝?封面設計上,是走簡約留白的水墨風格,還是有著繁複的雕花裝飾?這些細節,往往決定了一本書在收藏者心中的地位。對我這種有點「藏書癖」的人來說,一本書的美感,是內容的延伸。如果內容紮實,外觀也處理得體,那它就具備了傳家寶的潛力,值得我花心思去保護和珍藏。希望它不是那種一看就覺得廉價,隨便翻幾次就會脫頁的「消耗品」。

评分

最近在網路上追著看一些關於日治時期台灣文化運動的紀錄片,越發覺得我們對自己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歷史脈絡了解得不夠透徹。常常覺得,歷史這東西,如果不從源頭上去追溯,光聽後人的轉述,總覺得少了一味真實感。所以,當我看到《典藏記盛(卷一)》這個書名時,腦海裡馬上聯想到,會不會是收錄了一些早期文獻的影印本或重新編校的版本?如果是這樣,那可就太棒了!這對於我們研究台灣本土意識的形塑過程,絕對是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我特別期待裡面有沒有關於早期詩社、漢詩文壇的記載,畢竟那時候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文字裡頭藏著多少對時局的隱憂和對傳統的堅守。比起那些熱鬧喧嘩的流行文學,這種沉靜、有力量的文字,才真正能打動人心,讓我願意花時間去細細品味每一個字句背後的時代意涵。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家裡的書櫃,發現有些書放了十幾二十年,有些早就泛黃了,有些還像新的一樣。這就引發了我對「時間」和「知識傳承」的思考。像《典藏記盛(卷一)》這種名字,讓我聯想到一套完整的系列,這第一卷的意義非凡,它奠定了整個系列的基調和方向。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果這套書的收錄標準不夠嚴謹,或者選取的材料帶有太強烈的個人偏見,那後面的卷數可能會讓人產生誤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宏觀、客觀的梳理,它能將某些被忽略已久的學術觀點重新帶回公眾視野。如果能透過這卷書,我能找到一些前人對現今社會問題的思考脈絡,那就太有意義了。畢竟,我們現在面臨的許多困境,或許早在幾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他們的文字中探討過了,只是我們還沒找到他們的「答案」罷了。

评分

哎呀,這本《典藏記盛(卷一)》光是聽名字就感覺很有份量,簡直是書架上的鎮山之寶!我最近手邊剛好翻完一本清末的小說選集,那種古早味十足的文字,讀起來真是別有一番風味。說實話,現在很多新出版的書,雖然裝幀設計很漂亮,但內容上總覺得少了一點沉澱的感覺。像這種帶有「典藏」二字的書,通常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猜測裡頭收錄的應該是一些文史哲領域的紮實著作,或許是某位前輩大師的札記或考證,光是想像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就讓人肅然起敬。我個人對古代的文獻整理和考據特別感興趣,希望能從中學到一些紮實的學問,而不是浮光掠影的速食文化。如果這本書的註釋詳盡,排版清晰,那簡直是文人的福音了。畢竟,讀古書最怕的就是艱澀難懂,如果作者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深奧的道理娓娓道來,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