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

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漢寶德
图书标签:
  • 汉宝德
  • 文物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德国
  • 中国文化
  • 历史
  • 学术
  • 图像学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漢寶德獻給文物玩家的深度經驗談}
歷盡歲月千帆,輾轉人世悲歡,
文物收藏的興味,取決於金額多寡、學養深淺、心性涵量,何者為重?
假貨不可恕,卻是提振藝術投資的相當誘因?
關於骨董世界裡的癡與癖、欺與自欺,應有態度及箇中妙趣,
收藏界的探險家漢寶德來為你說分明。

  「如果你是一個尋求心性生活的人,那麼文物收藏會為你帶來極豐富的興味,即使文物的一鱗半爪,也會為你帶來無盡的愉快;如果你是尋求刺激,不時為自己找獵物的人,文物收藏也可以達到某些目的。收藏文物要完全不受這些世俗蔽障的影響是不可能的。收到一件得意的東西,誰也免不了有向親朋好友炫耀的心理。如果財力許可,誰也會想買一件很搶手的東西。要點是不要被這些慾望所控制,否則就成為文物的奴隸了。所以文物收藏並不一定培養出高尚的德性。是性情與文物的交融,提昇了心性的境界。」——漢寶德

  只要有心,人人皆可涉足文物收藏,但是沉迷其中淪為物欲的奴隸也時有所聞。建築大師暨博物館公眾美學的先驅──漢寶德先生在著作《金玉藝采》縱看中國文物的淵源,續作《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則論古今中外文物收藏的趣味與觀念對比,談骨董造假、石刻藝術、流盃渠、酒器、木雕、佛像與治印,九篇章細說文人生活的閒情與癡迷,以及骨董文玩的滄桑與家國情愁,意象內涵豐美,理性感性兼具。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内容不涉及《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一书的任何信息,专注于描述一本全新、未曾提及的著作。 --- 翠微深处:宋代山水画的禅意空间与人文精神 作者: 陈景明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ISBN: 978-986-5908-12-3 开本: 16开 页数: 480页 定价: 新台币 980 元 --- 内容提要 《翠微深处:宋代山水画的禅意空间与人文精神》是一部深度探究宋代(960年—1279年)山水画发展脉络、美学特征及其背后哲学意涵的学术专著。本书不仅细致梳理了北宋“巨碑式”山水向南宋“院体”与“文人画”转型的关键节点,更着重剖析了在理学(宋明道学)思潮深刻影响下,山水画如何从单纯的写景转变为承载士大夫对宇宙本体、个体生命以及政治理想的寄托之所。 作者陈景明教授以其深厚的艺术史学功底和敏锐的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艺术本体分析、社会历史语境考察与禅宗、儒家思想进行有机结合,力求揭示宋代山水画中“虚实相生”、“静穆之美”与“可游可居”的空间哲学。 核心章节与研究亮点 全书共分七章,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宋代山水画解读框架: 第一章:宋画的“天人合一”原点——从李成到范宽的北方气象 本章聚焦于北宋早中期,特别是以李成、荆浩、关仝和范宽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作者不满足于对“气势磅礴”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考察了“雨中山果落,思人下层林”这类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敬畏感”。重点分析了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对山体质感的极致追求,如何体现了宋人对自然界“理”的探求,以及在宏大尺度下对“人性”的谦卑安置。 第二章:巨碑的崩塌与重构——北宋中后期山水画的风格分化 探讨徽宗朝的院体审美对山水画的影响,特别是院画的“精微”与“装饰性”如何与文人士大夫对“意”的追求产生张力。本章详细比较了苏轼、米芾父子(米芾“尚意”)在理论构建上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笔墨的“自我化”书写,为日后文人画确立了核心价值:绘画是心画。对米芾“积墨法”的结构性分析是本章的重点。 第三章:南渡的创伤与哲思——山水画中的“亡国之痛” 靖康之变是理解南宋山水画的关键断裂点。本章论述了“江山易主”如何将士人的情怀投射到笔下的山水之间。重点剖析了李唐、刘松年等“院体”画家在院中对“院景”的描摹,这种描摹中隐含的对昔日盛世的追忆与现实困局的无奈。通过对构图上“深远”与“平远”的技法变化,展示空间焦虑的投射。 第四章:禅思入画——马远、夏圭的“边角世界”与“留白”的本体论 这是本书最具原创性的章节之一。作者认为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构图并非是技法上的偷懒或受空间限制的结果,而是对禅宗“空性”与“有限可见”的深刻体悟。通过对《寒江独钓图》中人物与环境的比例关系分析,论证了宋代山水画如何通过“留白”处理,将观众的主观感知和无限的想象纳入画面本身,实现“不画之画胜于有画之画”的境界。 第五章:文人笔墨的自我解放——从赵孟頫的前奏到元四家的勃兴 虽然主要探讨宋代,但本书将宋代的“文人意识”视为元代文人画的直接土壤。本章回溯了宋代士人对笔墨“书写性”的自觉,并以赵孟頫对“古意”的强调为引子,论证了宋代晚期在“形似”与“神似”之间的挣扎,如何最终促成了元四家对笔墨趣味(如董源、巨然的源流再发现)的回归与重塑。 第六章:山水意象的符号学解读——“云”、“水”、“松”的层级含义 通过符号学的方法,系统梳理了宋代山水画中反复出现的元素(如孤松、寒江、远山、瀑布)的哲学内涵。例如,瀑布不再仅仅是写实,而是“道”的具象化;孤松则成为不屈士人精神的象征。本章为理解宋画的“言外之意”提供了清晰的符号工具箱。 第七章:从“可游”到“可居”——宋代山水画的审美体验与社会功能 总结宋代山水画在审美趣味上的变迁,即从早期的“可游历的壮丽景观”向南宋的“可寄托的内在心灵居所”的转变。本章探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收藏与欣赏山水画,实现对现实政治环境的暂时抽离与精神上的自我重建,论证了山水画在当时社会中的心理疗愈功能。 作者简介 陈景明,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博士,现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注于宋元艺术史、宋明理学与图像学交叉研究。著有《宋代墓室壁画中的世俗叙事》、《理学观念对元代山水画笔墨的影响》等多部专著,在国际艺术史学界享有盛誉。 推荐理由 《翠微深处》的价值在于其跨越了传统的美术史叙事,它将宋代山水画置于中国哲学史与社会心理学的宏大坐标中进行审视。对于艺术史研究者而言,它提供了严谨的图像学分析;对于爱好传统文化的读者而言,它是一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心灵指南。通过本书,读者将不再仅仅“看”山水画,而是真正“进入”宋人构建的那个充满哲思与禅意的翠微深处。本书配有百余幅高清图版,并附有详细的图录索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漢寶德(Han Pao-Teh, 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編者簡介

黃健敏(Huang Chien-Ming)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及台北市等多縣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美館及北美館諮詢委員。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北藝大、北科大等校。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系列。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著作:《貝聿銘的世界》、《建築藝術卷1:台灣建築的先行者》、《藝術,盡在街頭:美國東部城市藝術公共空間導覽》、《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探索貝聿銘》等。

  ■編作: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01-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策畫:「ARCHI‧建築」叢書(典藏藝術家庭)等書。

图书目录

1.文物收藏的興味
2.中國骨董愛說謊
3.漢代文化的剪影——武氏祠石刻
4.流盃渠的故事
5.酒器與文化
6.兩個中國陶瓷收藏的故事
7.流落歐美的木雕菩薩
8.案頭佛像的意義
9.方寸乾坤——治印的藝術
■編後記:故事的故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057738
  • 叢書系列:藝術札記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x 1.3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後記

故事的故事


  二十一世紀初,漢先生曾以女兒漢可凡的名字作為筆名,在《中華日報》副刊撰寫系列性的文物文章,以他多年收藏古物的經驗,娓娓敘述家中添購陶器、書畫、文玩等相關故事,這些文章輯錄為《真與善的遊戲》與《收藏的雅趣》兩本書,二書的繁體版已絕版,簡體版於2020年底由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刊行。

  漢先生撰寫攸關文物之文章,可以追溯自二十世紀80年代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所發表的〈流盃渠的故事〉。當年漢先生趁赴韓國開會,至慶州走訪韓國史蹟第一號的鮑石亭,同時參觀佛國寺等,撰寫了〈韓國慶州行〉一文,很詳細記述了參觀佛國寺的種種。佛國寺初建於西元528年,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曾遭回祿毀壞,西元1604年重建,爾後不斷地重修,重修的成果是觀光化,被批評粗俗。佛國寺與石窟庵於2009年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77年胡金銓拍攝的《空山靈雨》影片,就是在佛國寺取景。在兩岸阻隔的年代,無法親炙中國的傳統建築,日韓的古建築乃成為研究探索的對象。

  〈流盃渠的故事〉是衍生自〈韓國慶州行〉,該文曾收錄於1990年出版的《風情與文物》一書。〈流盃渠的故事〉一文在書中附有風字流盃渠圖一張,宋劉松年的「曲水流觴」圖一張與耳盃一對等照片,這3張圖片俱為黑白。拜博物館圖片免費使用政策之賜,特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劉松年繪《曲水流觴圖》4幅,並輔以明代李宗謨《蘭亭修禊圖卷》15幅,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庋藏的明代錢穀《蘭亭修禊圖卷》7幅等下載,以彩色圖片為〈流盃渠的故事〉文章作進一步的賞讀欣閱。

  〈兩個中國陶瓷收藏的故事〉係指「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與「墨爾本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所典藏的陶瓷。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是極少數在日本允許於館內攝影的博物館。在日本,絕大多數的博物館禁止攝影;在京都,甚至有的庭園與廟宇亦禁止攝影。對此,漢先生認為博物館具有社會教育的功能,容許觀眾拍照有益於推廣教育,對於日本諸多博物館的攝影禁令,尤其是以納稅義務人所成立的公家博物館也禁攝影,他深深不以為然!不過話說台灣的博物館昔日亦有攝影的禁令,遲至近年才開放,畢竟如今以手機拍照既方便又流行,博物館禁止攝影是不合時宜又不合情理的規定,在博物館攝影儼然是流行的打卡行為,讓參觀博物多了一份歡悅的情趣。

  參觀東洋陶磁美術館時,我較專注於其建築物,為了漢先生的文章配圖,乃聯絡館方懇請提供相關圖片,蒙學藝科鄭銀珍與小林仁兩位的協助,獲得14張圖片供本書使用,謹此致以謝忱!墨爾本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理所當然沒有禁止攝影的疑慮,因此文章的配圖皆由我親自拍攝,但是漢先生的文章提到的4位關鍵人物,只有中文譯名,未附英文姓名。為了釐清,透過電子郵件詢問,幾經往返,只能確定館長林賽‧霍爾與東方藝術所監理人赫伯特‧肯特的英文姓名,至於那位捐贈88件瓷器的律師與在中國的澳洲軍官柯林斯,目前則皆只能暫時存疑。漢先生曾撰文力陳收藏需要政策,以此兩館所典藏的陶瓷器,就是極佳範例。漢先生也收藏,他是從陶罐開始入手,第一件收藏品是一個清乾隆朝的深紅色茶罐。不知是否因此,令漢先生特鍾此兩座博物館的陶瓷器。

  對於流落海外的陶瓷器等文物,漢先生感嘆近百年來的中國人,充分表現了「不肖子孫」的可憐相。另一被關注的淪落文物是木雕菩薩,研究中國傳統建築,廟宇會是主題之一,連帶廟宇中的佛像往往是相關之研究課題之一。中國佛像以石、木、金與土等不同材質所塑造,對此漢先生在擔任宗教博物館館長任內,曾特邀山西泥塑佛像匠師至台灣,塑了8座佛像,於2004年1月15日至9月30日舉辦「神氣佛現——山西泥菩薩」展。

  創設於1928年的東北大學建築系,其學生得選修中國雕塑史,授課的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的先驅梁思成,課堂上的講義遲至70年代方被印刷成書出版,書內的175張精彩配圖由林洙女士耗時一年餘完成。《中國雕塑史》起自上古,迄至元明清,其中的宋朝章節特別提及賓州大學美術館與波士頓美術館典藏的水月觀音菩薩像,也就是漢先生在〈流落歐美的木雕菩薩〉文章所特別指陳的木雕菩薩像。在旅途中,美術館是必訪的重點,尤其對於藏有中華文物的館絕不輕易遺漏。不巧,幾次至賓州大學博物館時,總是時辰不對,遇上關館,至今尚無緣親睹《中國雕塑史》所藏提及的觀音像。

  波士頓美術館有亞洲藝術部門,號稱數量達十萬餘件,而《中國雕塑史》書中編號第166圖的水月觀音自1999年起就不復陳列展示,在曾經過一年半的修復,2006年方公開,以致與這件觀音像真是緣慳分淺。許多博物館的典藏未必常設性地展出,但是在網站卻有豐富資料,在為文章配圖之際,常有精彩的發現,於是乃將相關的諸多水月木雕觀音像,作為漢先生文章的延伸閱讀。

  〈漢代文化的剪影——武氏祠石刻〉原刊於1992年11月10日《聯合報》副刊,附有2張照片,為了瞭解更多的武氏祠石刻,乃自《武氏祠漢畫像石》一書輯選影像較清晰者作為配圖。漢先生所籌建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在中國的科學與技術展廳,就有一幅武氏祠石刻拓片,廳中也有玉與銅器等文物。很顯然,自稱喜歡探索過去老靈魂的漢館長,他追尋著古物的時代感與美感,將收藏視為真與美的遊戲,遨遊於文物的天地,將收藏視為自省的、知性的、審美的精神活動!

  本書呈現在建築專業領域以外,漢先生也行的豐富智識學問。於漢先生辭世六周年之際,謹以他的文章書籍誌記懷念!
 
黃健敏
2020 / 9 / 9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