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

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建一
图书标签:
  • 故宫
  • 文物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国宝
  • 传统文化
  • 博物
  • 科普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故宮文物裡的「網紅」國寶,你認識幾件?「翠玉白菜」是件質地不夠好的翡翠?不是國寶?!「肉形石」其實只是一塊便宜的瑪瑙?!
 
  人生苦短,文青可以速成!看「按讚」越多,作品越棒棒!
  什麼是「好的書法」?跟著感覺走,寫遺書和寫情書是不一樣的
  說到「錢」,就俗了,文青圈裡講究的是換換愛
 
  〈蘭亭集序〉的故事,沒想到得從宅宅文人耍廢集團說起;
  〈早春圖〉竟然差點成了抹布;
  〈明成化窯雞缸杯〉憑什麼賣到十億八千萬?
 
  大部分人對故宮的認知,最熟悉的就是那顆白菜和那塊肉吧?但果真透徹了解〈翠玉白菜〉與〈肉形石〉?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比如〈翠玉白菜〉歸屬於「重要文物」,故宮再三澄清它不是「國寶」,但有多少人理會呢?清宮檔案包山包海,但連一個字都沒提到〈翠玉白菜〉,唯一的記載只知道它是 1933 年紫禁城搬遷時從永和宮裡找出來的,即便連故宮也不敢打包票,但還是一堆人圍著〈翠玉白菜〉,信誓旦旦地說這是瑾妃的嫁妝,並衍生出各種民間傳說故事,還能把慈禧陪葬品的白菜給聯繫在一起……
 
  故宮各類收藏都有,清宮檔案文獻資料的數量是最多的,但說起精品,主要指乾隆時期「三希堂」建立的那些書畫收藏,雖然西元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的一小段時期,曾有一批文物或夾帶或偷竊而流出皇城之外,但大體上,清宮文物的書畫精品收藏大多都在故宮的庫藏之中。
 
  相隔千年,但故宮仍離我們很近,〈橙黃橘綠〉在,〈鵲華秋色〉也在,當然大家最愛的白菜也不會缺席;趙孟頫與蘇軾還活在那兒,趙構與岳飛還在互相通信!就在台北外雙溪,每天上午八點半準時等著與我們相遇!但,若缺乏足夠的認識與理解,他們卻又離我們很遠,即便近在咫尺,卻又很陌生,如同天涯~~
 
  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物理上的距離而是心理的距離
  要跨過這個距離其實很簡單——
  邱建一以詼諧逗趣之筆深入故宮,挖掘國寶背後的故事
  《知道了!故宮》更顛覆對國家寶藏的認知與想像!
走过岁月长廊: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历史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 走过岁月长廊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博物馆或某一个时期的艺术珍品,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史的宏大叙事之中。它是一部关于“空间叙事”的编年史,旨在通过分析中国历代建筑形态的演变、材料的选择、工艺的革新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结构与哲学思想,来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中华文明发展图景。 本书的结构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地域特征深入到微观的结构技术,再到建筑与人、与天地的关系,力求全面展现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第一部分:形制之始——早期聚落与礼制初定 本部分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探讨早期人类如何从自然环境中选择材料、构建庇护所。重点分析了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不同地域聚落的差异,为后续的城市规划奠定基础。 随后,我们将进入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时代。建筑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工具,而是国家权力和社会等级的物化体现。《周礼》中对宫室、宗庙、社稷的严苛规定,如何塑造了中国早期都城——特别是中轴对称、前朝后寝格局的最终定型?我们详细剖析了这一时期夯土技术、木构架雏形的发展,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如何在早期礼制建筑中初露端倪。例如,对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解读,不仅是考古学的考察,更是对“敬天法祖”这一核心价值观在空间上如何被确立的深入研究。 第二部分:气势磅礴——秦汉的帝国范式与大一统格局 秦始皇统一六国,不仅是政治上的整合,更是文化与建筑范式的统一。本章着重探讨秦汉时期建筑体量急剧膨胀的现象。阿房宫、未央宫等宫殿群的营建理念,体现了帝国对“大”与“威”的极致追求。 重点分析了汉代斗栱的初步成熟,以及砖石结构在陵墓和阙楼上的广泛应用。书中通过对汉代画像石、壁画中建筑场景的细致摹写,复原了彼时“楼观”林立的壮丽景象。同时,本部分也探讨了汉代漕运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如何支撑起如此大规模的建筑工程,以及郡县制下地方官署建筑的标准化建设对后世的影响。地域性风格在统一性框架下如何被巧妙地融合,例如南方干栏式建筑与北方高台建筑的相互影响,构成了汉代建筑图景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融汇与变异——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探索与佛教的介入 这是一个文化大碰撞的时代,中原的衰落与北方的崛起,带来了建筑语汇的极大丰富。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变异”与“融合”。 佛教建筑的传入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石窟寺(如云冈、龙门)的开凿,不仅引入了印度、中亚的雕塑艺术,更直接影响了中国本土塔、殿的形制。书中对比分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的结构演变,以及这种外来宗教建筑如何与本土的木构架技术进行“本土化”的艰难适应与创造。同时,士族阶层在园林和第宅的营建上,追求清幽、自然的审美趣味,为后世江南园林的成熟埋下了伏笔。我们探讨了台城、邺城等都城在战乱中的重建与衰亡,揭示了政治动荡对建筑实践的直接冲击。 第四部分:高峰迭起——隋唐的盛世气象与技术巅峰 隋唐是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黄金时代。本书将唐代建筑的成就视为“盛世气象”的物质载体。 重点分析了唐代木构架的尺度感和结构逻辑。唐代建筑的特点是雄浑、简洁、开阔,这与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紧密相关。我们通过对现存少数唐代木构(如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东大殿)的测绘与研究,揭示了其斗栱的硕大、出檐的深远、梁架的简洁,如何共同营造出庄严肃穆的审美效果。此外,城市规划的典范——唐长安的里坊制,以及大型宫殿的布局严谨性,体现了高度成熟的城市管理理念。本书还探讨了唐代工匠制度的完善,以及《营造法式》的前身可能已在此时期奠定基础,标志着建筑技术的规范化进程加速。 第五部分:精雕细琢——宋元明清的成熟、转型与审美转向 宋代建筑标志着从宏大叙事向精致内敛的转变。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平民化建筑的发展,如瓦子、勾栏的兴起。技术层面,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是古代建筑规范化的里程碑,本书详细解读了其中的“材分制”,及其对构件标准化和工程精度的贡献。 元代建筑则在汉、藏、伊斯兰风格的交融中展现出独特的融合之美,特别是元大都的规划与中轴线的强化。 明清两代,建筑艺术达到了集大成的阶段,但同时也走向了成熟后的某种程式化。故宫的营建是集前代之大成的体现,本书将其视为“皇权至上”和“等级森严”的极致演绎。分析了官式建筑中色彩(黄琉璃瓦、朱红墙)和装饰(吻兽、垂兽)的符号学意义。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民间建筑的巨大差异,如徽派的马头墙、苏州园林的假山理水,以及地域性材料(砖雕、木雕)的登峰造极,展现了中国建筑艺术在不同阶层和地域的“百花齐放”。 结论:时间的印记与永恒的对话 全书的最后,将回归到建筑与时间、与自然的关系。从土木的生成,到木构的腐朽与重生,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可替换性”和“可修复性”,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周期和时间流逝的独特理解。本书旨在邀请读者,不仅是欣赏这些古老的结构,更是要“走入”这些空间之中,感受历史的重量,理解那些沉默的砖瓦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与生活智慧。它是一部关于凝固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持续不断的文化生命力的探索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建一
 
  大學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藝術史學與藝術考古學」。
  常自稱是天橋底下說書的,目前遊走於各大學與各公私講堂,創辦「新月藝文」,專講藝術史與古代文明等相關課程。

图书目录

序/故宮離我們很近,但卻離我們很遠

前言
中華民國說好的錢沒給,你能怪溥儀嗎?──故宮「國寶沉浮記」 
文青速成術:讚越多,作品越棒棒!不要再亂蓋章了──【關於乾隆的印章以及其他】

書法
耍廢是一種時尚,其實很療癒──王羲之〈蘭亭集序〉
乾隆,有一千個印章的男人──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寫遺書和寫情書是不一樣的──顏真卿〈祭姪文稿〉
書法史中,精品中的精品──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松風閣詩帖〉、〈花氣薰人帖〉
文赤壁?武赤壁?傻傻分不清楚──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前赤壁賦〉
那些年,文青圈裡的換換愛──米芾〈致景文隰公尺牘〉
藝術家皇帝的小確幸,慵懶的漁樵品味──南宋高宗趙構〈書杜甫詩〉

繪畫
謎中謎?沉睡千年終於重現的鎮館之寶,居然是被亂入之作?──范寬〈谿山行旅圖〉
用國寶當抹布?來人啊~快報名「炫富」金氏世界紀錄!──郭熙〈早春圖〉
哥所體現的品味,就是南宋的皇室品味──馬遠〈山徑春行〉、馬麟〈秉燭夜遊〉
大時代的小故事:一張畫得不好,但很有趣的畫──南宋高宗〈蓬窗睡起〉
善用故事行銷力!讓乾隆都買單的經典案例大公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陶瓷青銅雜項
走過路過,千萬不可錯過的故宮「酸菜白肉鍋」──毛公鼎、翠玉白菜、肉形石
錯把國寶當狗盆!乾隆刻字題詩,為真愛洗清白──汝窯「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十億八千萬買了創下天價的「雞」!憑什麼這麼貴?──明成化窯雞缸杯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1915
  • 規格:平裝 / 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節錄)
 
故宮離我們很近,但卻離我們很遠
 
  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雖然已經夏末,但是外雙溪的清晨還依稀可以聽到蟬鳴,也在這裡開啟了一段令我一輩子難忘的回憶。
 
  這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每個禮拜總有幾天,一早起床就得到這裡報到,在停車場附近與三五個同學會合後,就往老師家出發。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這座中華民國國家博物館的正式名稱,但以下為了方便行文,簡稱為「台北故宮」或「故宮」。)在外雙溪的小山坡上,從至善路的小叉路進入,會先進入一條龍柏參天的環形道路,然後才會抵達這間保存了中國古代文化精華的偉大博物館的大門。一九六五年故宮從台中霧峰北溝搬遷到這裡以後,成為台灣的文化指標,曾到訪參觀故宮的人很多,每天熙熙攘攘的遊客、車來車往一定得經過這條環狀道路,但卻很多人不知道在道路兩側的房子就是員工的宿舍。
 
  這些房子和故宮一樣老了,在蓊鬱的樹叢間,幾幢老式的混凝土建築爬滿了各種綠色的植物,高大的樹木吞沒了人為的建築,灰色的水泥牆面只有各種深深淺淺的綠意。這些古舊沒有任何裝飾的房舍,就這樣三三兩兩座落在環形道路旁不起眼的小小步道的兩側自成一個個小小聚落。
 
  靠近故宮本館的左側,有一座不太大的停車場,大概是因為故宮搬遷到這裡的時間點,當時大部分的人都還買不起汽車,所以當初規劃故宮時沒想到有一天家家戶戶都能有幾輛車的景象。每天開放參觀的時間,這裡的停車位總是一位難求。我們幾個才二十多歲的小毛頭,清晨即起,匆忙梳洗之後就在這裡先行會合,由於約定抵達的時間在故宮每日開放參觀之前,所以停車場裡只有鳥叫蟲鳴,迴盪在清晨的空氣裡。
 
  人數到齊後再到老師家門口等候,不可以遲到也沒人敢遲到,沒有點名也不需要點名,請假是沒有的事,雖然這是要算學分的課堂,沒人敢躲懶不來,我總覺得這裡是私塾是書院。老師們像是古代的山長教諭,讓古老的傳統在這個現代世界裡依然流淌。
 
  幾位老師的習慣都不一樣,有位老師就在宿舍的客廳裡講課,桌椅沙發都撤了,小小的客廳僅能擠進幾個人,擺起一張老老的木板長條桌,坐在桌旁還得背頂著陳年壁癌白華的水泥牆面,常蹭了滿衣服都是點點粉粉屑屑。幾個小毛頭就這樣圍著老師聽課,沒有講義、沒有現代教室裡的電腦影音投影設備,只有聊天,陳穀子爛芝麻,聊北海聊廠甸,聊古董店舊書攤,聊紫禁城頤和園,一肚皮的老北京故事。
 
  老先生講到老北京的回憶時,比講授這些古文物更興奮,北京城門的駱駝隊、夫子廟廟會的大姑娘大嬸婆、信遠齋的酸梅湯,北海公園攤座的杏仁豆腐。一邊講一邊帶著笑,彷彿手裡就端著青花碗裝著滿滿的冰鎮酸梅湯,滿鼻子的桂花飄著香味在這外雙溪的空氣裡,還有一粒粒的現磨新鮮杏仁從書頁中掉出來。
 
  老先生不但是老北平了,還是個旗人,年紀大了但真的是充滿童心。他愛種花,滿園子各種香花,尤其又愛種蘭花,台灣的蝴蝶蘭、樹蘭、素心蘭、虎頭蘭都喜歡,宿舍前的小小花園裡種了各式的蘭花。但不知道怎了總是不開花,老先生無可奈何,只好把每次出席甚麼學術研討會、演講活動時主辦單位給他戴的絨花、紙花都留了下來,一年累積下來裝了滿滿的一大盒。每到過年時,把這些絨花紙花通通一口氣給滿園子都別了上去。
  
  真是漂亮啊!遠遠望去有一園子的奼紫嫣紅,蝴蝶蘭花頭頂上長出玫瑰、樹蘭旁長出了百合,紅的白的黃的一大片好不熱鬧。大家都誇讚滿園子花開得好,老先生也笑得燦爛。
 
  實物資料要上手,這位老師的講桌抽屜裡總是一堆的藏品樣本,就裝在老式的鐵製廣式月餅盒裡。他一邊聊一邊拿出來給大家摸摸看看。他堅持上手是必要的功課,光是看書本背資料那是遠遠不夠的。但如此珍貴的東西,在我們這幾個小毛頭面前就這樣蹦了出來,一時間大家面面相覷,沒有人敢伸出手接過來。
 
  「不要怕!拿在手上才是真的。」
  「握在手裡!用手掌心。摸摸看它的皮殼,這個沁色要很久才會生成。」
  老師一邊示範,一邊笑咪咪地用字正腔圓的北京腔說:「你們拿拿看,這個手感重量感才是對的。」
 
  老先生是個很風趣的人也很謙虛,他不愛人家叫他專家之類的頭銜,即便他真的是個權威。每每在舉辦研討會大型演講時,主辦單位總會想辦法邀請他到場以增風采,而且也總會請老先生上台講幾句話以增加這場活動的重要性。
 
  「噯呦!我每次胸口都撲通撲通地跳。」老先生帶著動作,摸自己的胸口:「這個我也拿不準。考古資料這麼多,這是你們年輕人的世界了。」
 
  在老師的宿舍上課時,快到下課時間總會叫我們其中一個先到門口張望一下,看看門口有沒有人堵在那兒等?
 
  債主嗎?當然不是。這些人都是一些藏家,捧著多年收藏的心頭好,但還是拿不準所以就找上這位泰斗老先生,希望他可以看一眼說二句話,經過老先生品鑑過總是可以加分不少。老先生被搞到煩了,所以下課後要出門前,總得我們去探探風,看是不是又有人堵在門口,讓他又出不了門。
 
  「都是真的!」
  等在門口的藏家們喜出望外,捧在手中多年的寶貝果真是寶貝。
  「又不是塑膠灌的,石頭哪有假的。」老先生心腸好不願意傷人心,轉頭對我們嘟囔著說:「但年代就不對了!」
 
  另外有位老師帶我們進故宮,就在展廳裡逛啊逛走啊走,邊聊邊上課。但上課日的早上我們都得先起個一大早,伴著清晨的鳥叫蟲鳴到老先生的宿舍門口集合,等老先生出門再陪著他一起慢慢地散步到故宮展館。不是老師不讓我們進門,老先生很嚴謹的,上課前得先拜師,雖然沒有三跪九叩行大禮,但拜師的形式總是要的,就在這屋子裡。而每次上完課,有時陪老先生回家休息,總會在那個小小的客廳裡聊個幾句話,偶而得陪他吃吃飯,喝杯水才告辭而歸。
 
  還記得那天的那場拜師,想來真的是令人汗顏,還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毛頭。開學第一天,所長帶著幾位年輕的師長與助教,再帶著我們這幾個小蘿蔔頭,由學校安排九人座公務車,帶著簡單的束脩,專程前往老先生家拜師。
 
  記得當天一到老先生的宿舍,幾個人魚貫而入。老先生已經穿戴整齊,西裝筆挺在客廳等了,一看我們到了,當下就說:「來來來!你們坐!」
 
  我們幾個小鬼一聽到坐,就大喇喇地坐下了。老先生也坐著跟我們聊個幾句,大概就是問些姓名年齡住哪兒之類的話。但此時,帶著我們去拜師的師長們卻沒人敢坐,一個個肅立在老師身後,表情肅穆、眼神肅穆、儀態也肅穆,帶著點緊張,只差額頭沒有冒出汗水而已。
 
  「你們也都坐啊!」老先生轉頭對師長們說了。
  還記得所長大概是這樣回答的:「沒關係!你們聊,我們站著就好了。」
 
  老先生也不搭理他,繼續和我們閒聊幾句,就這樣所長與其他幾位師長助教站到拜師結束。場面帶點尷尬,因為連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即便再遲鈍,都感受當天的凝重氣氛。
 
  「端茶送客」這也是在老先生這兒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面,我們這些年輕人哪知道這是甚麼禮數。直到老先生端茶,所長立刻帶著我們告辭,離開老先生的宿舍。在走出大門時,彷彿看到所長與幾位年輕師長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好似完成一件偉大而艱困的任務一樣。
 
  不到一個禮拜,就開始上課了。當然不在學校,就在故宮。
 
  早上太早,老先生大概也剛起床不久,所以要我們先在門口的小院子等一下。他都是準時開門,一分一秒都不差,就是那麼準時。即便已經退休許久,但總是西裝筆挺,戴著一頂老式的氈帽、提著更老式的皮質公事包,不管晴雨冬夏總拿著一支彎把的黑色大傘,這把傘是他的手杖吧?其實我也覺得這還挺像是私塾裡的籐條教鞭。
 
  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就在門口等,老先生一出門我們立刻上前幫老師提著這個不知道裝了什麼寶貝的沈重公事包,跟隨著他沿著環形道路的小徑往故宮本館出發,雖然老先生的個性比較嚴肅不健談,但面對我們這些像是他的孫子年齡的小小學生,他還是一路走一路聊,指著在清晨裡散發清香味道的大樹:「這龍柏是我說要種的,當初他們嫌貴,現在不是挺好的?」
 
  老師年紀也大了,不經站也不能久站,一進故宮就先到他的辦公室,幫他先扛張椅子,他的祕書也幫他用老式的保溫杯先泡好了一杯茶,我們總有人要抱著老師的公事包,一人拿著杯子,另一個扛著椅子,然後就開始一整個上午的課程。
 
  這位老師的課堂就比較嚴格點,進了故宮走到了展場,面對這些張掛在展覽櫃裡的作品,他總是第一句就問:「來,上面的字唸出來!」
  中國古典書畫,詩書畫相倚。詩歌與繪畫像是攣生兄弟般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所以要看畫前得先讀詩,讀詩之前得先搞定書法,書法不會看,詩歌搞不懂,畫就甭提了。
 
  但是啊!才二十多歲的小鬼頭那懂得這麼多。這簡直是個殘酷大考驗,即便是在課前做再多的準備,但面對浩如煙海的故宮書畫藏品,哪能件件都知道,是楷書是行書那倒還好,不懂詩的意思,但至少字也還勉強看得懂,來個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就成了。但是面對草書就沒輒了,尤其是一些大師的草書,根本就不按牌理出牌,滿紙龍飛鳳舞,美則美矣,但就是看不懂。古代哪來的標準草書可言,經常就是面對這些作品發楞,認識的字就唸出來,不認識的就吱吱嗚嗚的混猜瞎說。
 
  記得以前讀到前人講古代的私塾,塾師遇到這種瞎混摸魚的背書,總是會抽出長板藤條,颼的一聲就來一鞭,學童的哭喊聲、塾師的痛罵聲,書本裡描述的古代私塾場面夠淒厲夠嚇人。還好,當時已經是廿世紀的尾端了,教育已經不流行又打又罵的,老先生也不答腔,就這樣皺著眉頭聽我們瞎混,也不打斷我們,就等著我們稀哩呼嚕的讀完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詩。
 
  總記得老先生對我們沒有斥責,也沒有責罵碎念。只是自言自語低聲地說個幾句:「這樣不行啊!這樣不行啊!」
 
  然後,老先生自己會把詩一字一句地慢慢讀出來,帶著鄉音音節有點重,但倒也挺有味道的。之後他會再說:「來,你們再試試看。帶點感情,讀讀看體會一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這是一首寫在宋代畫家趙令穰(活躍於西元一○七○|一一 ○○ 年)的扇面〈橙黃橘綠〉上題詩(原畫已裝裱為冊頁),原詩來自蘇東坡的〈贈劉景文詩〉,因此詩作與畫作都叫做「橙黃橘綠」。但題在扇面上的詩有個字與原詩不同,已被改過了。「正」與「最」一字之差,意境不同,感覺也不同。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但又常被複雜的術語勸退的普通讀者,我對於這種「科普式」的文史書抱持著高度的好奇。重點是它的「口吻」。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在自家客廳裡,泡著台灣味的烏龍茶,跟你娓娓道來那些關於故宮的軼事,那就太親切了。我非常希望它能避免那種傳統文獻翻譯式的生硬語氣,而是用一種更接地氣、更「台灣味」的視角去詮釋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我想像中的內容,可能是書中會穿插一些現代生活與古代文物之間的對照,比如,比較一下清宮的審美觀和現在的設計潮流有何異同。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才能真正激發年輕一代讀者的興趣。如果它能讓我看完之後,下次再去故宮時,不再只是走馬看花地看著解說牌,而是能從心底發出「欸,我知道這個!」的會心一笑,那就太成功了。

评分

坦白講,每次去故宮,人潮洶湧的展廳總讓人有點壓力,很多精緻的細節都來不及看清楚。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彌補我在現場的「視覺疲勞」。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夠清晰的圖像輔助,但更重要的是,文字的引導必須非常到位。我想讀到的是深度,是那種能讓我腦海中浮現出文物製作場景的描述。例如,描寫書畫時,不只是講作者的生平,而是要細膩地描繪出他握筆時的力道、墨色的濃淡變化,以及紙張吸收水分時產生的微妙紋理。如果能深入到材質學的層面,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這些千年材質為何能保存至今的秘密,那對我來說吸引力就更大了。這本書不該只是知識的堆疊,而應該是引導讀者進入一場深度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评分

這幾年下來,觀察台灣出版市場,大家對於「文化自信」的議題越來越重視,這也反映在對傳統文物的好奇心上。所以,一本好的故宮書籍,必須具備「啟發性」。我希望它不只是告訴我「這是什麼」,更要讓我思考「為什麼是這樣」。這種書不該只服務於歷史系學生,它必須是讓社會大眾,無論是科技業的工程師、還是餐飲業的老闆,都能輕鬆讀懂,並且从中獲得啟發。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在書中提出一些獨到的觀點,打破一些舊有的定論,或者提出一些新的研究假設,讓我們看到故宮文物在當代社會的價值重估。如果能從這些古老的藝術品中,激發出對生活、對美學、甚至對未來科技發展的靈感,那就更超乎預期了。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書櫃裡那本,隨手可拿,每次翻開都有新發現的「故宮口袋書」。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面上的文史類書籍,很多都寫得太學術、太硬了,看得我眼睛都要脫窗了。這本《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的書名,給了我一種「解密」的期待。我期待的不是那種圖文並茂、但文字敘述又回到教科書模式的書,而是那種真正能打破「故宮=高深莫測」刻板印象的作品。我希望它能像一個厲害的偵探,把那些塵封在歷史角落裡的細節給挖出來,讓我們看到國寶級文物背後那些「原來如此」的瞬間。例如,那些看似簡單的青銅器,它的鑄造技術在當時是不是有什麼突破性的意義?或者,某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宋瓷瓶,其實它的釉色在燒製過程中經歷了多少次的失敗與嘗試?如果書裡能深入探討工藝的奧秘,用現代的語言去解構古人的智慧,那種震撼感是無可取代的。畢竟,我們看著文物,但更應該學習的是創造這些文物的人那種對完美的執著與創新精神。

评分

哇,最近在書店裡看到一本關於故宮的書,書名取的真有意思,「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光是這個名字,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畢竟故宮的寶物太多了,常常在博物館裡看得眼花撩亂,很多背後的故事和知識點,走馬看花真的就錯過了。我特別喜歡那種能把歷史的厚重感,用一種輕鬆、生活化的方式講述出來的書籍。想像一下,書裡可能會用類似跟老朋友聊天一樣的語氣,帶領我們走進那些我們從小看到大,卻從未真正了解的文物世界。比如說,翠玉白菜好了,它怎麼會成為國寶?它在當時的社會意義是什麼?是不是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八卦」?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熱心的導覽員,把這些冰冷的文物「活化」起來,告訴我們它們的故事、它們的工藝,甚至它們與歷史人物的連結,那可真是太棒了。畢竟,讀歷史不只是背年代和名字,更重要的是體會當時人們的生活樣貌和情感,如果能因此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產生更深的認同感,那就值回票價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