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緣起
1992年底,那年我四十歲,因緣際會之下赴上海工作,也讓我人生的黃金時段充滿了一段不一樣的回憶。工作閒暇之餘,喜歡逛古玩店、買工藝品,而這套燈彩作品就是無意間的收藏。買來時不以為意,只覺得是不錯的美術品,直至2013年返台工作,比較有時間把玩整理手上的工藝品,經研究方知這是硤石燈彩的珠簾傘燈燈片。
珠簾傘燈是一種狀似大傘的六角形柱體,六面傘面相連,中間以桿子撐起站立,每個傘面各有三幅燈片,合計共有18幅燈片形成一頂,兩頂再成一對。燈片會以西湖景色、園林、清供、紅樓夢、西廂記、金石、書法等為創作主題,燈藝家將故事繪於燈片上,經絢爛斑斕的燈光照射後,形成美麗的景象。
我所收藏的這套作品由於年代久遠且以紙張製成,入手時已殘舊不堪,故委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文物維護研究中心」修護整理。蒙該中心主任顧敏敏女士慧眼,基於此燈片藝術價值,顧女士向我商借部分燈彩圖片,於2014年10月《傳藝》雙月刊雜誌上發表〈淺談海寧硤石燈彩與燈片〉一文。
本畫册(共36張,分別為園林、仕女、意境、清供、書法及金石等6種主題 ,每一主題各6張)所收之燈片中,有落款者約有十餘張,或為遠莊、或為煥文,其中有註明光緒十四年、戌子年時間款,故推估係嚴遠莊本人於清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製作之燈彩作品。
嚴遠莊為何人?其名煥文,生於清道光二十七年,卒於民國十九年(1847-1930),為硤石人,世業典當。十三歲時,因祖業毀於戰火,家道中落,故從師學畫,後以賣畫為生。其子少莊,長成後亦善繪事。嚴氏父子致力於燈彩藝術,潛心書畫,並精研針刺技藝,融書、畫、針於一體,製作的燈片精美絕倫。
清宣統三年(1911),嚴氏繪製出珠簾傘片《西湖風景》、《仕女》、《清供》等膾炙人口之作品,被譽為上品,與畫家徐見石合作的《十二生肖圖》,尤為名貴。這些作品使千餘年歷史、譽滿江南的硤石燈彩發展到更加細巧精美的新水準。目前嚴氏部分遺作收藏於海寧市博物館。
硖石燈彩介紹
硖石以兩山夾一水的地景得名,由於其山明水秀、交通便利,成為「越賈吳商、檣舶雲集」的商業重鎮,「絲茶米布」四大行當集於硖石一埠。而作為地方特色的硖石燈彩則始於唐而盛於宋,生產的發展、商業的興盛與生活的豐足,帶動了硖石燈彩的發展,使其經歷了千百年的錘煉後,形成了以手工藝、書畫為一體的地方民間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藝價值和美學價值,早在宋代已被列為皇宮貢品。
硖石燈彩作工精細,其工藝有「針、拗、結、紮、刻、畫、糊、裱」八大技法,其中「以針代畫」的技巧成為最大特色——「針、刻、畫」三字是其藝術價值的最大關鍵。
硖石燈彩碩果僅存的傳人孫惟君說:「針刺,刀刻,繪畫相結合的燈片製作技藝,才是它最大的特色。」指的是工匠會以不同粗細及用途的針刺出燈片的輪廓、遠近、凹凸、深淺、前後。
對於針法他補充道:「針法有鉤針、破花針、排針、亂針、散針、補半針等。鉤畫面線稱鉤針,要求是針孔細密勻稱,線條婉轉流暢,都用細引線針刺孔。填空用破花針、排針或亂針均可,要求是針孔排列均勻有序,針孔要稍大,都用粗引線針刺孔。散針的排列法與破花針相同,不同的是由下而上逐排用各號不同大小引線針刺孔,針孔由粗到細用以遠山雲霧處。在填空與鉤針接連的地方往往用一針嫌多,少一針太疏,都半針補足。」
一件好的針孔燈片往往扎上數百萬個針孔,不容有任何瑕疵,「因為補綴時接紙鑲口處的重疊痕跡,在燈下將暴露無遺,有損美感,所以刺制時如遇光線不好或精神心緒不佳時都不進行工作。」
工法中,「針」與「刻」交互而形成互補的陰陽效果,在不同角度的光源下尤其明顯。當創作者備好圖稿後,會先決定哪些部分用針刺,那些部分用刀刻,「刻,應將圖案上的主題部分如:人物、花鳥、漏窗、題字等刻成透空。鏍刻面積盡量少而小為宜,過大將失去優雅的特色,刻罷應以白色上品宣紙錶在底面,透空部位薄且透明則佳。」 使「針」所呈現的陰文背景,剛好與鏍刻的陽文圖案對比拱托,使整個燈片表現三度空間的立體,甚至可以呈現朦朧、詩意的層次感。
而「畫」,則是將傳統書畫的風格融入向來以民俗風格為主的燈彩技術,不僅是創舉也是昇華,硖石燈彩可說是將傳統的民俗技藝提升到美學的層次。這不僅是表現在技巧,也顯現在內容上,其燈片的題材,大致可分為:蟲魚花鳥靜物類、詩詞歌賦類與民俗文學戲曲小說等三類內容,而風格則明顯跳脫出民間藝術的樸拙奔放,加入清新雅致的人文氣息。
結語
畫作藝術表現,創作人冀望其畫作能由二度空間走向三度空間,讓表達意境能躍然紙上,使欣賞人感受其真實的美,而產生彼此間油然共鳴。中、西畫皆然。硖石燈彩,則是間接透過燈光,表達立體化真實的美,顯現其意境的藝術。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嚴遠庄先生來自民間,承襲其畫作之精髄,經過縝密的構圖和設計,融合國畫潑墨山水和工筆閣樓思路,每張針刺片的製作,用排針、勾針、花針、亂針、破花針、補針等不同的針法微刻精雕,使每件作品需要數百萬個針孔將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金石、刺綉等藝術類型融合在一起,透過燈光的襯托、多層次色宣的設計雕刻,呈現出異於一般傳統燈具的 3D 立體圖面,難度相當高,但也因為其獨特的藝術表現,使其在南宋時就被列為是朝廷貢品。
藝術是為了人與人間傳遞真、善和美面像,本人有幸得此作品,故出此畫册,能與讀者共享。畫册中特別選出六張畫作,用描圖紙讓讀者能在透光下欣賞其燈彩之美。
收藏人 蔡孔彰
(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畢業,曾任職臺銀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部副經理,現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