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貨幣通覽

隋唐五代貨幣通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啟祥
图书标签:
  • 隋唐五代
  • 货币
  • 钱币
  • 古钱
  • 历史
  • 收藏
  • 中国古代史
  • 钱谱
  • 文献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內容有三大部份: 一、「考據資料」二、「錢幣資料」三、「相關圖片資料」。

  其一「考據資料」: 引用歷史文獻及貨幣史資料,更引用近年來考古出土報告,各地錢幣家發表文章、著述等。

  其二「錢幣資料」: 儘量引用自己的收藏品,引用發表過了拓片、圖像,轉錄於書中並註明來源處。歷代新紀元的年號錢或重要稀少的錢幣或待考證的錢幣,皆標示年代、材質、規格、重量、備註等。並拍攝彩圖加以放大刊出,其餘錢幣儘可能全部以一比一原尺寸大小彩色圖片印出,此乃本書之特點。

  其三「相關圖片資料」:「錢幣」上的資料、相關遺址因年代久遠,不可考或己荒蕪,難以取得攝錄,但本書以此為「誌」,克服困難,在真跡難覓的部份也會擷取些有關連的、生動的、趣的,讓冷冰冰的古錢增加另外的色彩及生命,此乃本書另一特色。
 
古钱的流转与历史的侧影:一部聚焦于宋元时期的货币史 导言: 本书旨在填补中国古代货币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聚焦于宋、辽、金、西夏、元乃至明初的钱币与金融体系。不同于宏观叙事或仅关注主流王朝的通史著作,本研究深入剖析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部复杂多样的经济互动、技术革新及其对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我们将通过对实物货币的细致考察,勾勒出不同政权间经济渗透与隔阂的微妙关系,揭示这一时代在货币形态、铸造技术和流通实践上的独特面貌。 第一部分:宋代的财政革新与“纸币帝国”的兴衰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繁荣且金融体系最为复杂的时期。本卷首先探讨了北宋开国之初对前代的货币继承与革新。从沿用五代旧制到统一铜钱的铸造标准,详述了“淳化元宝”、“景德元宝”等钱文背后的官营理念与地方差异。 一、 铜钱的标准化与地方铸造 我们详细分析了宋代中央铸局(如户部、军器局)与地方州府铸局(如“苏”、“益”、“庐”等监局钱)的权责划分。通过对不同钱局所铸钱币的形制、合金配比和文字风格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地方经济活力与中央财政调控之间的张力。特别关注了“折二钱”、“折三钱”的推广,这不仅是货币面值的调整,更是国家应对财政赤字和金属短缺的行政手段。 二、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与会子的诞生 宋代的金融革命是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不再将交子和会子视为单一的财政工具,而是将其置于社会信用体系和商业流通需求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1. 交子的前身与萌芽: 追溯“柜坊”和“飞钱”的商业实践,论证交子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民间金融活动的制度化。详细梳理了早期“印交子”的发行机制、担保物(铜钱储备)的调度,以及州府官员在监管中扮演的角色。 2. 会子的滥发与信用危机: 南宋时期,随着战事加剧和地方经济的割裂,会子的种类激增。我们对比了“会子”、“关子”、“中统钞”的发行主体、信用基础和流通区域,分析了滥发如何逐步侵蚀民众对政府信用的依赖,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和黑市的兴起。对部分出土或传世的南宋纸币残片进行金属箔和纸张纤维的物证分析,以期还原其制作工艺的演变。 三、 稀有金属的替代与金融工具的多元化 宋代对铜资源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催生了对替代性支付手段的探索。本书详细考察了“铁钱”在四川、淮南等地的流通现象,分析其重量与折算价值的复杂性,以及其对区域经济自主性的影响。同时,对宋代早期的金银器皿和“金牌”、“银铤”的称量、销毁与官方库存的记录进行了交叉比对,探讨其在跨区域贸易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边疆政权的货币格局——辽、金、西夏的经济交融与独立性 宋朝以外的北方和西北政权,在货币政策上展现出鲜明的“借古”与“创新”并存的特点。 一、 契丹的“因俗而制”:辽代钱币 辽朝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其对汉地文化的吸收与对草原传统的固守。我们研究了辽代铸币(如“会同”、“保宁”、“天庆”等年号钱)的汉文与契丹文字对照关系,分析了其铜钱在形制上如何借鉴唐五代遗风,同时考察了辽国对西夏和高丽贸易中金银的使用习惯,揭示了其作为连接欧亚大陆贸易枢纽的金融特征。 二、 金朝的“金本位”尝试与汉地继承 女真建立的金朝初期,货币体系存在显著的混乱。本部分着重分析了金朝如何逐步确立以铜钱为主导的铸造体系(如“大定通宝”)。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深入探讨了金朝在推行纸币(如“宝券”)时遭遇的困境,特别是与南宋纸币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相互干扰。通过对金代北方遗址出土的钱币组合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描绘了金朝统治下不同区域货币流通的密度和类型差异。 三、 西夏的独立铸造与丝路金融 西夏(党项)政权在敦煌、河西走廊一带拥有重要的贸易地位。西夏钱币,特别是那些带有鲜明西夏文字(党项小字)的铜钱,是其文化独立性的重要物证。本书对西夏钱币的铸造中心(如兴庆府)进行了推测性考证,并分析了这些钱币在西域贸易网络中与伊斯兰金银币、宋朝铜钱的兑换比率,揭示了丝绸之路沿线金融环境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元代的统一货币与白银本位的确立 元朝的货币政策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结构性转变——从以铜钱为基础的金属铸币体系,向以纸币(钞)为主导,白银作为价值尺度和储备的过渡。 一、 蒙古帝国对铸币权力的集中 元初,蒙古贵族对铜钱的铸造持有警惕和限制态度。我们详细分析了元世祖时期“中统钞”的推行,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发行的、覆盖全国范围的法定纸币。考察了元朝如何利用其庞大的疆域和对色目商人的依赖,强行推广纸币的购买力,以及地方上对铜钱的私藏和黑市交易。 二、 “至元宝钞”的通胀与白银的回归 本书剖析了元朝中后期,由于对外战争和财政支出失控导致的“至元宝钞”持续贬值。在纸币信用崩溃的背景下,白银开始以“铤”的形式重新成为大额交易和贮存的首选。通过分析元代漕运和海外贸易的史料,我们构建了元代白银的输入、分配和民间储存的初步模型,论证了元代虽然名义上实行钞本位,但实质上已进入一个双轨制(纸币流通,白银定价)的过渡阶段。 结论:一个多元化金融的时代 宋元五代时期,是中国货币史上技术创新最活跃、金融形态最复杂多样的时期。本书通过对铜钱、铁钱、各类纸币以及金银的使用习惯的系统考察,展现了一个由多个政权、多种支付手段和不断演变的信用体系共同构筑的金融世界。这些古老的钱币,不仅是财富的载体,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权力更迭与经济博弈的无声记录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啟祥


  1949 年生,台灣台北市人,從事專業攝影工作十五年。
  1990 年後熱衷於古錢學研究

  曾獲獎項:
  青溪文藝 金環獎
  時報周刊系列報導金甌獎
  日本富士影展 金牌獎
  香港文藝協會 推薦作家

  著作:
  《七年、女人、我》
  《苗族紋飾》(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編. 本人負責攝影)
  《樹蔭堂收藏元寶千種圖錄》(本人負責攝影)
  《先秦貨幣通覽》
  《兩漢貨幣通覽》
  《魏晉南北朝通覽》
  《隋唐五代貨幣通覽》
 

图书目录

序文…………………………… 006
隋…………………………… 010
隋的錢幣(置樣五銖、白錢五銖)…………………………… 014
唐的開創…………………………… 020
唐朝幣制簡述…………………………… 021
初期的開元通寶…………………………… 028
中、晚期的開元通寶…………………………… 031
開元通寶面文、背文、式樣及材質的變化…………………………… 035
開元通寶對後世的影響…………………………… 065
唐高宗與武后…………………………… 070
高宗的乾封泉寶…………………………… 072
開元之治…………………………… 076
安史之亂…………………………… 084
安史之亂的錢幣…………………………… 092
肅宗的乾元重寶…………………………… 092
乾元重寶錢背上的圖案…………………………… 103
乾元重寶背朱雀…………………………… 106
史思明的「得壹、順天元寶」…………………………… 109
大曆元寶、建中通寶…………………………… 115
會昌法難…………………………… 124
會昌開元…………………………… 127
咸通玄寶…………………………… 138
五代…………………………… 142
後梁…………………………… 144
朱全忠的開平錢…………………………… 144
後唐…………………………… 146
李嗣源的天成元寶…………………………… 146
後晉…………………………… 148
石敬瑭的天福元寶…………………………… 148
後漢…………………………… 150
劉知遠的漢元通寶…………………………… 150
後周…………………………… 152
柴榮的周元通寶…………………………… 152
十國…………………………… 162
前蜀…………………………… 164
前蜀的錢幣(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乾德元寶、咸康元寶)…………………………… 167
後蜀…………………………… 173
後蜀的錢幣(大蜀通寶、廣政通寶)…………………………… 173
閩…………………………… 177
閩的錢幣(開元通寶、永隆通寶、天德通寶、天德重寶)………… 182
南漢…………………………… 193
南漢的錢幣(乾亨重寶、乾亨通寶)…………………………… 195
南唐…………………………… 199
南唐的錢幣(大齊通寶、保大元寶、開元通寶、永通泉貨、唐國通寶、大唐通寶)…………………………… 202
楚…………………………… 220
楚的錢幣(天策府寶、乾元重寶、乾封泉寶)…………………… 222
燕…………………………… 231
 劉仁恭父子的鑄幣(應聖元寶、乾聖元寶、應天元寶、永安錢、順天元寶、鐵貨泉)………  231
隋唐時期絲路上的貨幣…………………………… 242
龜茲五銖(龜茲小銅錢、龜茲五銖錢)…………………………… 246
高昌吉利…………………………… 251
突騎施錢、中亞兩河地區的突騎施錢…………………………… 257
西州回鶻錢(雙面回鶻錢、單面回鶻錢、日月光金)…………… 273
大食帝國…………………………… 281
大食帝國的錢幣(倭瑪亞王朝的錢幣、阿拔西王朝的錢幣)…… 286
薩珊王國…………………………… 290
薩珊王國的錢幣…………………………… 295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 298
東羅馬帝國錢幣(金幣、銀幣、銅幣)…………………………… 30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633752
  • 叢書系列:考古文物
  • 規格:精裝 / 312頁 / 19 x 26 x 2.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余自幼嗜好歷代古錢,可惜當時海峽兩岸,互不往來,古錢來源缺少,第一手出土資料更是難覓,自己經濟條件又不足,所以難有進展。九○年代卻幸運的遇上兩岸的開放,雙方交流頻繁,古錢源源不斷進入台灣,資料多了,停滯多年的興趣又油然生起,加上經濟基礎己俱備了,收藏蒐集成果一日千里,其狂熱真有「上窮碧落,下黃泉」之勢; 收藏之餘,不僅獲得樂趣,但也發覺海峽一隅的台灣「錢幣學」存在許多早年失真錯誤的資料,以訛傳訛,讓後學的我,感到失望。例如: 台灣文津出版公司的中國貨幣史第90 頁「兩漢以銅鑄幣為主的貨幣制度……元鼎二年行「赤仄錢」以赤銅鑲嵌郭。由於鑄幣技術的不斷提高……」等語。「赤仄錢」以赤銅鑲嵌郭,顯然是以「赤仄」兩字作字面解釋,沒有實物根據的論點。故心中萌出重新整理歷代古錢的衝動,然而自認才疏學淺,遲遲不敢動筆,一年復一年,又虛晃了數年。偶一日,讀梁啟超文章敬業與樂業文中說:「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真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又「把許多胡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閒煩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孔子自述生平,說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種生活,真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了。」受此啟示,下定決心,將自己所學──(攝影),加上自己所藏──(古錢)結合為一件「大事」來完成它。從上古的貝幣開始至民國初年止,分幾冊完成,第一冊書名定: 《先秦貨幣通覽…》。

  本書內容有三大部份: 一、「考據資料」二、「錢幣資料」三、「相關圖片資料」。

  其一「考據資料」: 引用歷史文獻及貨幣史資料,更引用近年來考古出土報告,各地錢幣家發表文章、著述等。如: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文物考古及近代泉學家孫仲匯、黃錫全等先進之文章,另有中國各省市錢幣學會刊物等等; 在文章中原文引述,並注釋取得來源處及原作者大名,部份若為本人論點,此部份皆用「本人認為」或「拙見」或「筆者以為」等作為主觀的論點。文章引用希望是最新資料、或己定論者,縱然尚有爭議的論點更不放棄,因為歷史文獻會因新出土的資料不斷翻新、修正,此乃文化上的進步,不必在意後學者的反駁;「理」是越辯越白,我們不僅有雅量接受批評,更歡迎有實物證據的指正。「錢幣學」文章、書籍很多,只是太多人只輾轉抄錄前人作品,並未立新論或提出新證據,新主張。固然新論點常常因為新證據的不足、薄弱等等有所保留,但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乃是作學問的根本動力,寧可錯紕,也不可拘泥,更不可只拾前人牙慧而自滿。

  其二「錢幣資料」: 儘量引用自己的收藏品,歷代古錢浩翰如海,不可能集全; 無法蒐集的部份,引用發表過了拓片、圖像,轉錄於書中並註明來源處。歷代新紀元的年號錢或重要稀少的錢幣或待考證的錢幣,皆標示年代、材質、規格、重量、備註等。並拍攝彩圖加以放大刊出,其餘錢幣儘可能全部以一比一原尺寸大小彩色圖片印出,此乃本書之特點。

  其三「相關圖片資料」:「錢幣學」最深奧難懂的就是中國歷史漫長、歷代皇帝年號又多,造成考據之困難,無可避免的會頻頻引用歷代文獻資料,造成文章冗長,讀來相當吃力,很多人、事、地、物,都要從字詞間裡去想像;想像力弱的人,或耐心較差的人,實在讀來索然無味,興趣減低,最多只是看看拓片,暸解一下自己手中藏品的珍稀和價值,滿足一下佔有慾,這對「錢幣學」的發展並無益處,也辜負了學者研究的苦心。「錢幣」上的資料、相關遺址因年代久遠,不可考或己荒蕪,難以取得攝錄,但本書以此為「誌」,克服困難,在真跡難覓的部份也會擷取些有關連的、生動的、趣的,讓冷冰冰的古錢增加另外的色彩及生命,此乃本書另一特色。筆者學淺、膽大「班門弄斧」作此著述,錯誤難免,尚望前輩、學者給予指正,不勝感激。

二O一四年五月於台北寓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喜欢那些“以小见大”的书,就是那种从一个非常具体的点切入,但能辐射出整个时代面貌的作品。《隋唐五代貨幣通覽》听起来就具备这种潜力。我尤其希望能看到关于“钱币的材质与铸造工艺”的细节描述。隋唐五代,铜料的来源、冶炼技术,以及钱币的模具制作,都是那个时代工业水平的体现。比如,不同时期钱币边缘的精细度、文字的字体风格(从浑厚的隋风到唐楷的俊朗,再到五代的粗犷),这些肉眼可见的差异,背后隐藏着工匠的技艺传承和审美变迁。如果这本书能配上高质量的钱币高清拓片或者实物照片,并且对这些工艺细节进行专业解读,那就太棒了。这对于收藏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但即便不是行家,光是欣赏这些历经千年依然清晰的文字和图案,本身也是一种审美享受。此外,我还希望看到关于“钱币的价值体系”的探讨。从隋初的“开皇”到唐中期的“开元”,价值的锚定标准如何变化?这种稳定的背后,是否有国家信用的支撑?货币流通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场的信心。如果作者能将钱币的物理属性与其背后的“信任度”关联起来分析,这本书的深度绝对能再上一个台阶。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听起来就很有重量感了,感觉像是挖了很久的宝藏一样。《隋唐五代貨幣通覽》,光是“通覽”两个字,就让人对内容的丰富程度充满期待。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位行家,对那个动荡又辉煌的年代——从隋朝的开创到唐朝的鼎盛,再到五代十国的纷扰——的经济脉络一定掌握得炉火纯青。尤其货币史,那可不是光看图鉴就能搞懂的,它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结构、财政制度甚至是贸易往来的深度信息。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史料,比如出土的钱币实物、文献记载,甚至是地方志里的蛛丝马迹,串联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比如说,唐初的“开元通宝”发行之初的形制、重量,到后来各个藩镇割据时期,货币铸造出现的地方差异和含铜量的变化,这些细节如果能被细致梳理出来,那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经济史绝对是如虎添翼。光是想象一下,翻开书页,就能看到那些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铜钱、铁钱,甚至可能还有早期的纸币雏形,那感觉就不是看教科书能比拟的了。我希望作者能在介绍钱币形制的同时,也能深入挖掘背后的社会意义,比如某种钱币的突然停铸,是不是预示着某次农民起义或是边疆战事的爆发?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钱币图录了。

评分

读历史,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只有年代和数字堆砌的著作,读起来比枯燥的佛经还费神。所以,我对《隋唐五代貨幣通覽》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特别好奇。我期望它不只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专著,而能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那样,把我们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比如,当我们谈论唐朝中期的“会昌废佛”对铜钱供应的影响时,作者能不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当时民间钱荒的景象?想象一下,长安城里,商贩们因为铜钱短缺而面露愁容,或者为了换取一枚小钱而发生的讨价还价,这些“烟火气”才是历史的真谛。再者,从隋朝统一货币到唐朝货币体系的稳定,这中间的制度设计必然充满了权谋与智慧。我猜这本书应该会探讨当时的铸钱官府是如何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财政需求的。如果能加入一些当时货币价值的换算,比如一贯铜钱到底能买几斗米,或者雇佣一个普通工匠的日薪是多少,那对于理解当时的物价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就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照。一本好的历史书,应该能让读者“穿梭”时空,而货币,正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时间胶囊”。希望作者能运用流畅的文笔,把这些复杂的经济现象讲得深入浅出,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读得津津有味,而不是晦涩难懂。

评分

对于这样一部宏大的通史性著作,如何处理史料的取舍与呈现方式,是非常考验作者功力的。我非常关注《隋唐五代貨幣通覽》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点。我希望这本书能有一个清晰的框架,比如是按照时间线索来组织,还是按照货币的类型(如铜钱、铁钱、地方铸币)来分类详述。如果是时间线,那么不同时期铸币政策的变迁就会一目了然;如果是分类详述,那么特定类型的钱币的演变脉络就会梳理得更清楚。理想的状态是两者结合:以时间为主轴,在关键节点插入对特定钱币类型的深度剖析。而且,既然是“通览”,那么对于那些比较罕见的、出土量不多的“特种货币”——比如唐朝对白银和金器的使用情况,或者五代时期出现的各种“不规范”的铸币——是否也有足够的篇幅进行研究和收录?这些“非主流”的货币,往往更能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困境或创新尝试。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备独特洞察力的视角,将隋唐五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一枚枚小小的钱币,完整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成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书。

评分

这块历史时空——隋唐五代——简直是中华文明的熔炉期,对外交流空前繁荣,对内制度不断革新。因此,单从“货币”这个角度切入,这本书必然会触及到极为广阔的领域。我特别关注它对“丝绸之路”上货币流通的论述。唐代的钱币,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开元通宝”,据说流传到了中亚、波斯甚至更远的西方。这本书如果能结合考古发现,展示出这些中国钱币在异域被使用的痕迹,那将会非常惊艳。这不仅是货币史,更是国际贸易史、文化交流史的一个侧面写照。再者,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中央权威削弱,各地诸侯各自为政,货币体系必然陷入混乱。是出现了大量的私铸、劣质钱币,还是出现了地方性的“独有货币”?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政权在治理能力上的高下。如果作者能将这种“货币的政治学”展现出来,比如通过分析不同政权铸币的质量和发行量,来侧面评估其国力强弱,那就太有意思了。一本好的通览,不应该只是列举钱币,而应该用钱币作为“探针”,去探测历史的深层结构和权力流动的轨迹。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地方差异和中央控制力之间的张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