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書畫集

溥心畬書畫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光男
图书标签:
  • 溥心畬
  • 书画
  • 中国画
  • 绘画
  • 书法
  • 艺术
  • 文化
  • 收藏
  • 名家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溥儒,字心畬,號西山逸士,堂號為寒玉堂等。清恭親王後裔,亦即清舊王孫。清光緒廿二年(一八九六年)出生,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年)卒於臺北。自小聰穎好學,從四書五經開始,醉心於十三經以及中國文學、碑帖之學習。清河大學畢業,又於德國柏林研究獲得天文、生物雙博士學位,是位中、西學術飽學之士。對於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影響甚鉅且被稱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更是藝壇無以倫比的傑出宗師。
 
  溥儒先生的道德、學問與美學的表現,至今仍然影響臺灣水墨畫藝壇,對於中國繪畫精神的掌握,或為技法的高雅入情中,鉅細靡遺地在繪畫美學的本質上力求「意象」、「心象」的綜合,並以筆法為用的表現方法,進階式地再往深暨寬的時空前進。
 
  文人藝術實施的學理或表現,正如張大千先生也說:「畫有三到,理也、氣也、趣也」(清.盛大士)的原則,是文人也是士人亦即是知識分子的畫。溥先生就是此條件涵蓋的文人畫家,也是作為文化論述的文人。他以東方藝術精神中的中國文化的精華,展開他在藝術美學的成就,成為文人畫的表徵人物。
 
  作者黃光男為溥心畬的後學者與仰慕者,對於溥心畬藝術創作的賞析精闢且深入,他認為欣賞者應以「讀」的方式進行品記,因溥心畬選擇創作題材時,心境是隨著知覺進行的,尤其「覺」是在「知」以後的感動或行動,也是具備創作的驅動力。
 
  因此在本書中,溥心畬在書法上的分類與表現當有助於單項中的獨特性融合在他整體藝術學的詮釋。茲為法書、山水、花卉、人物及扇面等,若其中有鬼神之畫或酬禮之作,亦適時提及。雖然「部分的總和不等於整體」,但作者仍以虔誠態度、深厚的學養理解並詮釋溥儒先生之所以是「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乃因其文學上的哲思與涵養,繪畫書法或題款(詩)上的成就,是藝壇無以倫比的傑出宗師。賞析他的作品,如進入浩瀚的文化大海中,必須從宏觀中知其氣勢,從微觀知其細膩。
 
本書特色
 
  黃光男教授結合畢生研究心得,從溥心畬的學養、畫論等文人精神的內涵詳加論述,乃至法書、山水、花卉、人物、扇面與其他畫作的賞析,精闢而深入地探討溥心畬的藝術創作。
翰墨丹青: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精品选集 本书精选了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术领域中,几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师的代表作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那个时代艺术创作的广度与深度。这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汇编,更是一部承载着时代精神与个人哲思的视觉史诗。 第一部分:海上遗风与岭南画派的革新 本辑首先聚焦于“海派”艺术的延续与发展。清末民初,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孕育出了一批既继承传统精髓又敢于面向现代转型的艺术家。 一、吴昌硕的雄浑与金石气 重点收录了吴昌硕晚年最具气魄的写意花卉与书法作品。其牡丹、水仙、葡萄等题材,以“缶翁”独有的金石入画笔法,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柔弱之态,展现出一种开阖大气、古拙朴拙的阳刚之美。我们精选了数件草书对联,细致分析其篆隶入行的笔法结构,以及用印大胆、位置奇崛的章法特点。这些作品不仅是绘画艺术的巅峰,更是对碑学精神在绘画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 二、岭南画派的色彩革命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岭南画派创始人及其代表人物的杰作。着重探讨了他们如何吸收西方写实主义的光影与色彩理论,融入岭南特有的亚热带题材,如荔枝、宝巾花、鹰隼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画作中对“折衷中外,会通古今”理念的贯彻,体现在其对水墨语言的创新上——既保持了水墨的韵味,又通过丰富的色彩层次,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们选取了数件描绘热带风光的巨幅作品,对其大胆的笔触和创新的构图进行了深度剖析。 第二部分:新金陵画派的意境营造与山水精神 进入民国中后期,一批艺术家在南京一带,以“新金陵画派”的面貌出现,他们致力于复兴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将传统山水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高剑父、陈树人与现代山水的探索 虽然他们与前述岭南画派有师承关系,但其在南京时期的创作更侧重于对家国山河的深沉思考。本部分展示了他们对于传统“卧游山水”意境的现代化处理,例如运用侧锋和淡墨层染,表现江南烟雨迷蒙、层次深远的景致。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对民族危难时期的深沉关怀,山水不再仅仅是隐逸之所,更是寄托情怀的载体。 二、傅抱石的“抱石皴”与时代悲歌 傅抱石先生的作品是本部分的高光所在。我们收录了其最为人称道的“金陵城廓图”系列以及取材于屈原、巴蜀神话的作品。其独创的“散锋乱笔”和“抱石皴”,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皴法的表现力,营造出一种雨雪霏霏、雾霭沉沉的独特氛围。这些作品的意境往往是苍凉而博大的,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下的复杂心境。书中特别配有详细的技法解析,解构其如何通过对墨色的控制和笔锋的随机变化,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 第三部分:北方雄浑与文人精神的坚守 与此同时,北方画坛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强调线条的力度感和笔墨的厚重感,是对传统北方山水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一、齐白石的民间趣味与大写意 齐白石先生的艺术成就已臻化境,本辑侧重于展示其晚年大写意作品中,那种返璞归真的艺术哲学。他的虾蟹、昆虫、瓜果,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凝练了毕生功力。书中的对比分析将展示他如何将民间年画的鲜活色彩与文人画的写意笔法完美结合。特别挑选了几件他以篆书入画的题跋,阐释其“红花墨叶”的色彩哲学。 二、徐悲鸿的写实基础与中西融合的尝试 本部分介绍了徐悲鸿先生在素描和写实功底基础之上,对中国画进行革新的努力。我们收录了其标志性的奔马和狮虎题材,重点分析其如何运用西方的解剖学知识来强化动物形象的力量感与动态感,同时保持了中国画用墨的韵味。对于他早期学习传统和后期致力于“素描为基础,油画为媒介,中国画为未来”的艺术主张,本书进行了梳理和讨论。 结语:时代的交响 本书最后部分将这几位巨匠的作品置于同一历史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他们虽然地域不同、师承各异,但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艺术若想在新时代立足,必须进行有力的革新与转型。本书通过对这些精品集的细致呈现与学术解读,旨在提供一个欣赏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的精致窗口,感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艺术家的不懈追求与伟大创造力。全书配有高清原色印刷,力求还原原作笔墨的质感与色彩的微妙变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光男
 
  1944年出生於高雄縣
 
  學歷:
  國立臺灣藝專美術科、臺灣師範大學美研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經歷:
  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各院校教師、教授和名譽教授。
 
  畢生舉辦多回畫展,其中包含二十餘次個展,並參與聯展五十餘次,專長水墨畫創作,擅花鳥畫、寫意畫與現代繪畫。
 
  長年來致力於藝術與文化的拓展與臺灣博物館的專業發展,專精於美術史、美術理論及美學等。曾榮獲教育部文化教育獎、中山文藝創作獎、第95年度金爵獎「美術教育」獎、中國文藝協會獎章國畫類、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等;獲頒法國國家特殊貢獻一等勳章、法國文化部文藝一等勳章、外交部敦誼外交獎章、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
  《實證美學》、《與人偶語》、《美術館行政》、《博物館新視覺》、《博物館企業》、《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流動的美感》、《藝術行動—黃光男藝術評論文集》、《氣韻生動—文化創意產業20講》、《美術家傳記叢書—鄉情.美學.藍蔭鼎》等近五十本各類書冊,並出版畫冊二十餘冊。

图书目录

丹青不老,藝術長春─溥心畬書畫藝術………06
一、前言………06
二、文化與文人藝術………08
三、畫論與實踐………10
四、創作特色與分類………13
五、結語………14
其一、法書………17
其二、山水畫………61
其三、花卉禽獸等具有世俗之題材………112
其四、人物畫………154
其五、扇面與其他………17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丹青不老,藝術長春─溥心畬書畫藝術
黃光男
 
  一、前言
 
  在美術發展過程中,半世紀前幾位中國繪畫名家,對於臺灣中國繪畫藝術的貢獻,具有歷史意義、時代意義,進而達到藝術學理的實踐者,除了黃君璧、張大千、傅狷夫外,溥儒教授是位令人敬仰並稱許的一代宗師。對於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影響鉅大被稱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甚且在中國繪畫歷史的衍流上,亦得其藝術論,以及作為中國繪畫精神的承繼者與啟後者。雖然新世紀中已少有人再提到文人畫的特質在於「思想、知識、才華與品德」(陳師曾語)的融會,但中國繪畫(或稱之為水墨畫)的美學精神卻仍然朝向表現時代、社會性、以及作者學養的層次,來決定繪畫作品的內容或美感的關係。
 
  誠是言,溥儒先生的道德、學問與美學的表現,至今仍然影響臺灣水墨畫藝壇,其中被認其傳承大要者,如江家弟子、或再傳學人,對於中國繪畫精神的掌握,或為技法的高雅入情中,鉅細靡遺在繪畫美學的本質上力求「意象」、「心象」的綜合,並以筆法為用的表現方法,進階式地再往深暨寬的時空前進。
 
  即如《古畫品錄》中的「六法」或《筆法記》的「六要」,仍是當下可資依循的法理。尚有更多學理談論中國繪畫藝術的內涵,溥心畬教授是位縱橫歷史與社會發展情境相契的大畫家,或稱之為大藝術家。
 
  因為中國繪畫或藝術並非單項的藝術表現,而是文化綜合性的整體,所以我們從繪畫史的源流看,不論是秦漢的藝術史跡,早有書畫結合的圖象,或為書法、文學與篆印相融的圖象。而後唐、宋以後的中國藝術,雖然也有不同類項的專長,卻都在「詩、書、畫同源」、「書畫本一體」的形質中,表達創作者的心性與美學表現。
 
  基於此,藝術家的才能或才情,並不是單一的技法或類項的陳述,應該說:「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劉彥和)的心緒,也是「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司空圖)的整體。溥儒先生的藝術美學與表現,全然是他先天的才能與後天的學養。
 
  簡述上述的看法,再看看這位被稱為文人畫家的溥心畬,在這一範疇上,究竟涵養了多深的文化體,以及在中國藝術美學的表現層次。首先我們從他在成長環境與被教養的過程中,是道道地地的中國文化的承繼者,也是傳承者。一方面是晚清作為王孫的他在嚴格禮法與倫理的教養下,從文史子集開端的入門,到成長為學後的現代教育,確實是令人感佩的(後文再錄),換言之溥先生的從文深度在藝壇上是無出其右者;另一方面,也因為作為王孫一員,對於清宮所收藏的歷代名畫名品閱覽無數,自然在耳濡目染下,方知書畫藝術之微妙。以及往來無白丁的宮廷裡,或交際人情的熱度,儘管新時代的來臨,對於文化精華必然深知其要。
 
  再者是時代的洗禮,對於具備智慧與才華的人,一如溥先生的睿知,必然能順應時勢、審度自身的能力,作為個人修習的目標。當然從他在世的七十年(西元1896至1963年)之間,一方是傳統文化的影響、或作為中華文化的傳習者,其投入的心力,是從日後文件上可以看到的曠世之力;再說除了朝代的巨變之外、新世紀新視覺新知識的傳播與觀念,正開啟了新時代的社會文明與社會價值。尤其是科技時代所引發的種種思潮,正衝擊了人類的生活形式與生命的意義。
 
  溥先生很少針對時局的批判,卻明白社會意識與歷史演變的事實,雖是身為王孫之後,仍然以知識分子自為,並以士人之智參悟黃老之道、老莊自然哲思的生活型態,醉心於文藝學習與創作之事業、或說寄情藝術美學的深思與創作的行列。
 
  與之當時代的高官名爵、或學者專家更有一份觸人心弦的偉大作品,並且在作品看到他對傳統文化的執著與維護,甚至作為承先啟後的時代宗師。他在畫藝名號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或稱之為中國藝術史上屬於院體畫最成功的承繼者。作為他的後學者與仰慕者,無不在他的藝術作品中看到他精心的創作力,與時代刻痕中的進階變化,即時埋首研習再三。
 
  溥儒,字為心畬,號西山逸士,堂號為寒玉堂等。清恭親王後裔,亦即清舊王孫。清光緒廿二年(一八九六年)出生,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年)卒於臺北。自小聰穎好學,從四書五經開始,醉心於十三經以及中國文學、碑帖之學習。清河大學畢業,又於德國柏林研究獲得天文、生物雙博士學位,是位中、西學術飽學之士。然以藝術成就名列二十世紀最為偉大的藝術家。
 
  溥儒學術著作甚多,唯在遷徙之中散失未得,著書如《秦瓦當文字考》、《陶文釋義》、《吉金考文》、《漢碑集解》,《鼎彝瓦當》等等學理,以及西學中的數學、科技等實證新論的學者,若不是身份特殊,如此才華與能力、聰穎與勤學,豈只是藝術宗師之名銜者!雖被推舉為中國文人畫之最後一筆,但文人畫又是如何定義?如何參贊文化的內涵?實有進一步探求的動機。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近年來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所謂的「大師全集」,但真正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卻是鳳毛麟角。這本集子的獨到之處,恰恰在於它的選材精到,而非一味追求數量。我注意到,它似乎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去呈現溥心畬在不同時期,尤其是在遷臺後,其創作心境的轉折。譬如那些描繪臺灣風土,卻又帶著濃郁故國情思的山水,那種「隔霧看花」的朦朧美感,是其他畫集中較少被突顯出來的。翻閱的時候,我特別留意了他筆下那些看似隨意的書法題款,那種行草之間的轉折,既有米芾的灑脫,又不失顏體的骨力,往往能點出畫作背後更深層的哲思。這不僅僅是書畫合一的體現,更是一種「以書入畫」的境界實踐。對於想從臨摹入手,學習中國畫筆墨根基的年輕學子來說,這本集子提供的範本質量之高,絕對是難得的教材。它讓人明白,好的藝術不是曇花一現的靈感,而是經年累月學養積澱的自然流露。

评分

這本《溥心畬書畫集》的問世,對我們這些醉心於傳統書畫藝術的同好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溥心畬先生,作為近代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其筆墨氣韻之清雅、學術根基之深厚,一直為人稱道。然而,要全面地欣賞到他橫跨書、畫、詩、詞,且風格演變豐富的藝術面貌,往往需要翻閱大量的零散資料。所以,這本彙編性的畫集,便顯得格外珍貴。我特別欣賞的是,它似乎不只停留在作品的羅列,更著重於展現溥老晚年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文人意境。光是從裝幀的精緻度來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對待藝術的敬重,特別是對於那些設色雅緻、線條細膩的小品,那種纖毫畢現的印製水準,讓隔著紙張,彷彿都能嗅到陳年的宣紙氣息與墨韻的清涼。讀者可以藉此深入體會他如何將宋元以來的筆墨精華融入個人風格,那種不疾不徐,卻又充滿內斂張力的筆觸,實在是當代許多急功近利之輩所難企及的境界。可以說,這本集子不僅是藝術品的集合,更是一部活的中國文人畫史縮影。

评分

老實說,研究溥心畬的藝術,不能不談及他與「故宮精神」的淵源。他不僅僅是一位畫家,更像是傳統文化在亂世中的一個堅守者。這本畫集巧妙地串聯起他不同時期的作品,讓讀者能清晰地看見,儘管環境變遷,他對傳統審美的堅持是如何貫穿始終的。我特別喜歡書中收錄的一些書信和題跋,這些文字內容雖然與畫作本身分開,卻是解讀畫家心境的鑰匙。例如,他對古典詩詞意境的推崇,如何體現在他對「意境」的營造上,那些雲霧繚繞、幽徑深遠的佈局,其實都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射。這本集子的編排,似乎刻意安排了書畫的相互參照,使得單純的視覺欣賞,昇華為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對於想深入了解「士人畫」精神傳承的人而言,這本集子提供的視角是極其豐富和立體的,它告訴我們,藝術的深度,永遠來自於文化底蘊的厚度。

评分

近幾年來,臺灣的書畫收藏界對於「老畫家」的再評價聲音越來越高,而溥心畬無疑是其中一個指標性人物。這本《溥心畬書畫集》的出版,正好順應了這股風潮,並且以極高的標準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我個人最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嚴謹性,例如對於某些難以辨識的印章和題識,資料整理上似乎做了大量的考證工作,這對於學術研究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相較於以往只側重於宏大敘事、缺乏細節說明的畫冊,這本集子更像是為專業人士量身打造的工具書,同時也足夠吸引一般愛好者。它將一位藝術大師的作品,以一種既尊重歷史脈絡,又符合現代閱讀習慣的方式呈現出來。讀完這套書,我感受到的不是一位過氣的宮廷畫家的遺作,而是一位具有強烈個人風格與時代印記的藝術巨匠的完整表達。它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在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能丟失這些紮根於深厚傳統的優秀藝術家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评分

從裝幀設計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編排處理得相當有條理,絕非一般圖錄可比。我個人比較在意的是,如何透過印刷技術來還原原作的層次感,特別是溥老那些運用淡墨和暈染技巧的山水。許多市售的畫冊,面對淡墨層次的表現,總是顯得力不從心,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層次盡失。然而,在這本《溥心畬書畫集》中,我驚喜地發現,那些看似空靈的留白,以及墨色由濃轉淡的過渡,都得到了細膩的呈現。這說明出版單位在選紙和印刷技術上,確實下了大工夫。它讓我們這些身處數位時代的人,依然能感受到傳統媒材(如絹本或宣紙)的質感。更別提那些工筆花鳥,線條的細勁與設色的典雅,在高品質的印刷下,仿佛能感受到畫家握筆時的微妙力度變化。這本集子,對於研究近現代中國畫的物質文化層面,也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