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書畫集

溥心畬書畫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光男
圖書標籤:
  • 溥心畬
  • 書畫
  • 中國畫
  • 繪畫
  • 書法
  • 藝術
  • 文化
  • 收藏
  • 名傢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溥儒,字心畬,號西山逸士,堂號為寒玉堂等。清恭親王後裔,亦即清舊王孫。清光緒廿二年(一八九六年)齣生,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年)卒於臺北。自小聰穎好學,從四書五經開始,醉心於十三經以及中國文學、碑帖之學習。清河大學畢業,又於德國柏林研究獲得天文、生物雙博士學位,是位中、西學術飽學之士。對於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影響甚钜且被稱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更是藝壇無以倫比的傑齣宗師。
 
  溥儒先生的道德、學問與美學的錶現,至今仍然影響臺灣水墨畫藝壇,對於中國繪畫精神的掌握,或為技法的高雅入情中,钜細靡遺地在繪畫美學的本質上力求「意象」、「心象」的綜閤,並以筆法為用的錶現方法,進階式地再往深暨寬的時空前進。
 
  文人藝術實施的學理或錶現,正如張大韆先生也說:「畫有三到,理也、氣也、趣也」(清.盛大士)的原則,是文人也是士人亦即是知識分子的畫。溥先生就是此條件涵蓋的文人畫傢,也是作為文化論述的文人。他以東方藝術精神中的中國文化的精華,展開他在藝術美學的成就,成為文人畫的錶徵人物。
 
  作者黃光男為溥心畬的後學者與仰慕者,對於溥心畬藝術創作的賞析精闢且深入,他認為欣賞者應以「讀」的方式進行品記,因溥心畬選擇創作題材時,心境是隨著知覺進行的,尤其「覺」是在「知」以後的感動或行動,也是具備創作的驅動力。
 
  因此在本書中,溥心畬在書法上的分類與錶現當有助於單項中的獨特性融閤在他整體藝術學的詮釋。茲為法書、山水、花卉、人物及扇麵等,若其中有鬼神之畫或酬禮之作,亦適時提及。雖然「部分的總和不等於整體」,但作者仍以虔誠態度、深厚的學養理解並詮釋溥儒先生之所以是「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乃因其文學上的哲思與涵養,繪畫書法或題款(詩)上的成就,是藝壇無以倫比的傑齣宗師。賞析他的作品,如進入浩瀚的文化大海中,必須從宏觀中知其氣勢,從微觀知其細膩。
 
本書特色
 
  黃光男教授結閤畢生研究心得,從溥心畬的學養、畫論等文人精神的內涵詳加論述,乃至法書、山水、花卉、人物、扇麵與其他畫作的賞析,精闢而深入地探討溥心畬的藝術創作。
翰墨丹青:中國近現代書畫名傢精品選集 本書精選瞭二十世紀中國書畫藝術領域中,幾位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大師的代錶作品,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去理解和欣賞那個時代藝術創作的廣度與深度。這不僅僅是一部作品的匯編,更是一部承載著時代精神與個人哲思的視覺史詩。 第一部分:海上遺風與嶺南畫派的革新 本輯首先聚焦於“海派”藝術的延續與發展。清末民初,上海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前沿陣地,孕育齣瞭一批既繼承傳統精髓又敢於麵嚮現代轉型的藝術傢。 一、吳昌碩的雄渾與金石氣 重點收錄瞭吳昌碩晚年最具氣魄的寫意花卉與書法作品。其牡丹、水仙、葡萄等題材,以“缶翁”獨有的金石入畫筆法,突破瞭傳統文人畫的柔弱之態,展現齣一種開闔大氣、古拙樸拙的陽剛之美。我們精選瞭數件草書對聯,細緻分析其篆隸入行的筆法結構,以及用印大膽、位置奇崛的章法特點。這些作品不僅是繪畫藝術的巔峰,更是對碑學精神在繪畫領域的一次成功實踐。 二、嶺南畫派的色彩革命 本部分集中展示瞭嶺南畫派創始人及其代錶人物的傑作。著重探討瞭他們如何吸收西方寫實主義的光影與色彩理論,融入嶺南特有的亞熱帶題材,如荔枝、寶巾花、鷹隼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畫作中對“摺衷中外,會通古今”理念的貫徹,體現在其對水墨語言的創新上——既保持瞭水墨的韻味,又通過豐富的色彩層次,營造齣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我們選取瞭數件描繪熱帶風光的巨幅作品,對其大膽的筆觸和創新的構圖進行瞭深度剖析。 第二部分:新金陵畫派的意境營造與山水精神 進入民國中後期,一批藝術傢在南京一帶,以“新金陵畫派”的麵貌齣現,他們緻力於復興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蘊,將傳統山水畫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一、高劍父、陳樹人與現代山水的探索 雖然他們與前述嶺南畫派有師承關係,但其在南京時期的創作更側重於對傢國山河的深沉思考。本部分展示瞭他們對於傳統“臥遊山水”意境的現代化處理,例如運用側鋒和淡墨層染,錶現江南煙雨迷濛、層次深遠的景緻。他們的作品中,蘊含著一種對民族危難時期的深沉關懷,山水不再僅僅是隱逸之所,更是寄托情懷的載體。 二、傅抱石的“抱石皴”與時代悲歌 傅抱石先生的作品是本部分的高光所在。我們收錄瞭其最為人稱道的“金陵城廓圖”係列以及取材於屈原、巴蜀神話的作品。其獨創的“散鋒亂筆”和“抱石皴”,極大地拓展瞭傳統皴法的錶現力,營造齣一種雨雪霏霏、霧靄沉沉的獨特氛圍。這些作品的意境往往是蒼涼而博大的,反映瞭知識分子在動蕩時代下的復雜心境。書中特彆配有詳細的技法解析,解構其如何通過對墨色的控製和筆鋒的隨機變化,達到“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 第三部分:北方雄渾與文人精神的堅守 與此同時,北方畫壇也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體係,強調綫條的力度感和筆墨的厚重感,是對傳統北方山水畫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一、齊白石的民間趣味與大寫意 齊白石先生的藝術成就已臻化境,本輯側重於展示其晚年大寫意作品中,那種返璞歸真的藝術哲學。他的蝦蟹、昆蟲、瓜果,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凝練瞭畢生功力。書中的對比分析將展示他如何將民間年畫的鮮活色彩與文人畫的寫意筆法完美結閤。特彆挑選瞭幾件他以篆書入畫的題跋,闡釋其“紅花墨葉”的色彩哲學。 二、徐悲鴻的寫實基礎與中西融閤的嘗試 本部分介紹瞭徐悲鴻先生在素描和寫實功底基礎之上,對中國畫進行革新的努力。我們收錄瞭其標誌性的奔馬和獅虎題材,重點分析其如何運用西方的解剖學知識來強化動物形象的力量感與動態感,同時保持瞭中國畫用墨的韻味。對於他早期學習傳統和後期緻力於“素描為基礎,油畫為媒介,中國畫為未來”的藝術主張,本書進行瞭梳理和討論。 結語:時代的交響 本書最後部分將這幾位巨匠的作品置於同一曆史背景下進行比較研究。他們雖然地域不同、師承各異,但都深刻地認識到,傳統藝術若想在新時代立足,必須進行有力的革新與轉型。本書通過對這些精品集的細緻呈現與學術解讀,旨在提供一個欣賞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的精緻窗口,感悟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藝術傢的不懈追求與偉大創造力。全書配有高清原色印刷,力求還原原作筆墨的質感與色彩的微妙變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光男
 
  1944年齣生於高雄縣
 
  學歷:
  國立臺灣藝專美術科、臺灣師範大學美研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經歷:
  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各院校教師、教授和名譽教授。
 
  畢生舉辦多迴畫展,其中包含二十餘次個展,並參與聯展五十餘次,專長水墨畫創作,擅花鳥畫、寫意畫與現代繪畫。
 
  長年來緻力於藝術與文化的拓展與臺灣博物館的專業發展,專精於美術史、美術理論及美學等。曾榮獲教育部文化教育獎、中山文藝創作獎、第95年度金爵獎「美術教育」獎、中國文藝協會獎章國畫類、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等;獲頒法國國傢特殊貢獻一等勳章、法國文化部文藝一等勳章、外交部敦誼外交獎章、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
  《實證美學》、《與人偶語》、《美術館行政》、《博物館新視覺》、《博物館企業》、《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流動的美感》、《藝術行動—黃光男藝術評論文集》、《氣韻生動—文化創意產業20講》、《美術傢傳記叢書—鄉情.美學.藍蔭鼎》等近五十本各類書冊,並齣版畫冊二十餘冊。

圖書目錄

丹青不老,藝術長春─溥心畬書畫藝術………06
一、前言………06
二、文化與文人藝術………08
三、畫論與實踐………10
四、創作特色與分類………13
五、結語………14
其一、法書………17
其二、山水畫………61
其三、花卉禽獸等具有世俗之題材………112
其四、人物畫………154
其五、扇麵與其他………17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丹青不老,藝術長春─溥心畬書畫藝術
黃光男
 
  一、前言
 
  在美術發展過程中,半世紀前幾位中國繪畫名傢,對於臺灣中國繪畫藝術的貢獻,具有歷史意義、時代意義,進而達到藝術學理的實踐者,除瞭黃君璧、張大韆、傅狷夫外,溥儒教授是位令人敬仰並稱許的一代宗師。對於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影響钜大被稱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甚且在中國繪畫歷史的衍流上,亦得其藝術論,以及作為中國繪畫精神的承繼者與啟後者。雖然新世紀中已少有人再提到文人畫的特質在於「思想、知識、纔華與品德」(陳師曾語)的融會,但中國繪畫(或稱之為水墨畫)的美學精神卻仍然朝嚮錶現時代、社會性、以及作者學養的層次,來決定繪畫作品的內容或美感的關係。
 
  誠是言,溥儒先生的道德、學問與美學的錶現,至今仍然影響臺灣水墨畫藝壇,其中被認其傳承大要者,如江傢弟子、或再傳學人,對於中國繪畫精神的掌握,或為技法的高雅入情中,钜細靡遺在繪畫美學的本質上力求「意象」、「心象」的綜閤,並以筆法為用的錶現方法,進階式地再往深暨寬的時空前進。
 
  即如《古畫品錄》中的「六法」或《筆法記》的「六要」,仍是當下可資依循的法理。尚有更多學理談論中國繪畫藝術的內涵,溥心畬教授是位縱橫歷史與社會發展情境相契的大畫傢,或稱之為大藝術傢。
 
  因為中國繪畫或藝術並非單項的藝術錶現,而是文化綜閤性的整體,所以我們從繪畫史的源流看,不論是秦漢的藝術史跡,早有書畫結閤的圖象,或為書法、文學與篆印相融的圖象。而後唐、宋以後的中國藝術,雖然也有不同類項的專長,卻都在「詩、書、畫同源」、「書畫本一體」的形質中,錶達創作者的心性與美學錶現。
 
  基於此,藝術傢的纔能或纔情,並不是單一的技法或類項的陳述,應該說:「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劉彥和)的心緒,也是「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司空圖)的整體。溥儒先生的藝術美學與錶現,全然是他先天的纔能與後天的學養。
 
  簡述上述的看法,再看看這位被稱為文人畫傢的溥心畬,在這一範疇上,究竟涵養瞭多深的文化體,以及在中國藝術美學的錶現層次。首先我們從他在成長環境與被教養的過程中,是道道地地的中國文化的承繼者,也是傳承者。一方麵是晚清作為王孫的他在嚴格禮法與倫理的教養下,從文史子集開端的入門,到成長為學後的現代教育,確實是令人感佩的(後文再錄),換言之溥先生的從文深度在藝壇上是無齣其右者;另一方麵,也因為作為王孫一員,對於清宮所收藏的歷代名畫名品閱覽無數,自然在耳濡目染下,方知書畫藝術之微妙。以及往來無白丁的宮廷裡,或交際人情的熱度,儘管新時代的來臨,對於文化精華必然深知其要。
 
  再者是時代的洗禮,對於具備智慧與纔華的人,一如溥先生的睿知,必然能順應時勢、審度自身的能力,作為個人修習的目標。當然從他在世的七十年(西元1896至1963年)之間,一方是傳統文化的影響、或作為中華文化的傳習者,其投入的心力,是從日後文件上可以看到的曠世之力;再說除瞭朝代的巨變之外、新世紀新視覺新知識的傳播與觀念,正開啟瞭新時代的社會文明與社會價值。尤其是科技時代所引發的種種思潮,正衝擊瞭人類的生活形式與生命的意義。
 
  溥先生很少針對時局的批判,卻明白社會意識與歷史演變的事實,雖是身為王孫之後,仍然以知識分子自為,並以士人之智參悟黃老之道、老莊自然哲思的生活型態,醉心於文藝學習與創作之事業、或說寄情藝術美學的深思與創作的行列。
 
  與之當時代的高官名爵、或學者專傢更有一份觸人心弦的偉大作品,並且在作品看到他對傳統文化的執著與維護,甚至作為承先啟後的時代宗師。他在畫藝名號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或稱之為中國藝術史上屬於院體畫最成功的承繼者。作為他的後學者與仰慕者,無不在他的藝術作品中看到他精心的創作力,與時代刻痕中的進階變化,即時埋首研習再三。
 
  溥儒,字為心畬,號西山逸士,堂號為寒玉堂等。清恭親王後裔,亦即清舊王孫。清光緒廿二年(一八九六年)齣生,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年)卒於臺北。自小聰穎好學,從四書五經開始,醉心於十三經以及中國文學、碑帖之學習。清河大學畢業,又於德國柏林研究獲得天文、生物雙博士學位,是位中、西學術飽學之士。然以藝術成就名列二十世紀最為偉大的藝術傢。
 
  溥儒學術著作甚多,唯在遷徙之中散失未得,著書如《秦瓦當文字考》、《陶文釋義》、《吉金考文》、《漢碑集解》,《鼎彝瓦當》等等學理,以及西學中的數學、科技等實證新論的學者,若不是身份特殊,如此纔華與能力、聰穎與勤學,豈隻是藝術宗師之名銜者!雖被推舉為中國文人畫之最後一筆,但文人畫又是如何定義?如何參贊文化的內涵?實有進一步探求的動機。

用戶評價

评分

從裝幀設計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編排處理得相當有條理,絕非一般圖錄可比。我個人比較在意的是,如何透過印刷技術來還原原作的層次感,特別是溥老那些運用淡墨和暈染技巧的山水。許多市售的畫冊,麵對淡墨層次的錶現,總是顯得力不從心,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層次盡失。然而,在這本《溥心畬書畫集》中,我驚喜地發現,那些看似空靈的留白,以及墨色由濃轉淡的過渡,都得到瞭細膩的呈現。這說明齣版單位在選紙和印刷技術上,確實下瞭大工夫。它讓我們這些身處數位時代的人,依然能感受到傳統媒材(如絹本或宣紙)的質感。更別提那些工筆花鳥,線條的細勁與設色的典雅,在高品質的印刷下,仿佛能感受到畫傢握筆時的微妙力度變化。這本集子,對於研究近現代中國畫的物質文化層麵,也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

评分

近幾年來,臺灣的書畫收藏界對於「老畫傢」的再評價聲音越來越高,而溥心畬無疑是其中一個指標性人物。這本《溥心畬書畫集》的齣版,正好順應瞭這股風潮,並且以極高的標準樹立瞭一個新的標杆。我個人最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嚴謹性,例如對於某些難以辨識的印章和題識,資料整理上似乎做瞭大量的考證工作,這對於學術研究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相較於以往隻側重於宏大敘事、缺乏細節說明的畫冊,這本集子更像是為專業人士量身打造的工具書,同時也足夠吸引一般愛好者。它將一位藝術大師的作品,以一種既尊重歷史脈絡,又符閤現代閱讀習慣的方式呈現齣來。讀完這套書,我感受到的不是一位過氣的宮廷畫傢的遺作,而是一位具有強烈個人風格與時代印記的藝術巨匠的完整錶達。它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在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我們韆萬不能丟失這些紮根於深厚傳統的優秀藝術傢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评分

老實說,研究溥心畬的藝術,不能不談及他與「故宮精神」的淵源。他不僅僅是一位畫傢,更像是傳統文化在亂世中的一個堅守者。這本畫集巧妙地串聯起他不同時期的作品,讓讀者能清晰地看見,儘管環境變遷,他對傳統審美的堅持是如何貫穿始終的。我特別喜歡書中收錄的一些書信和題跋,這些文字內容雖然與畫作本身分開,卻是解讀畫傢心境的鑰匙。例如,他對古典詩詞意境的推崇,如何體現在他對「意境」的營造上,那些雲霧繚繞、幽徑深遠的佈局,其實都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射。這本集子的編排,似乎刻意安排瞭書畫的相互參照,使得單純的視覺欣賞,昇華為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對於想深入瞭解「士人畫」精神傳承的人而言,這本集子提供的視角是極其豐富和立體的,它告訴我們,藝術的深度,永遠來自於文化底蘊的厚度。

评分

這本《溥心畬書畫集》的問世,對我們這些醉心於傳統書畫藝術的同好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溥心畬先生,作為近代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其筆墨氣韻之清雅、學術根基之深厚,一直為人稱道。然而,要全麵地欣賞到他橫跨書、畫、詩、詞,且風格演變豐富的藝術麵貌,往往需要翻閱大量的零散資料。所以,這本彙編性的畫集,便顯得格外珍貴。我特別欣賞的是,它似乎不隻停留在作品的羅列,更著重於展現溥老晚年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文人意境。光是從裝幀的精緻度來看,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待藝術的敬重,特別是對於那些設色雅緻、線條細膩的小品,那種纖毫畢現的印製水準,讓隔著紙張,彷彿都能嗅到陳年的宣紙氣息與墨韻的清涼。讀者可以藉此深入體會他如何將宋元以來的筆墨精華融入個人風格,那種不疾不徐,卻又充滿內斂張力的筆觸,實在是當代許多急功近利之輩所難企及的境界。可以說,這本集子不僅是藝術品的集閤,更是一部活的中國文人畫史縮影。

评分

說實話,近年來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所謂的「大師全集」,但真正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卻是鳳毛麟角。這本集子的獨到之處,恰恰在於它的選材精到,而非一味追求數量。我注意到,它似乎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呈現溥心畬在不同時期,尤其是在遷臺後,其創作心境的轉摺。譬如那些描繪臺灣風土,卻又帶著濃鬱故國情思的山水,那種「隔霧看花」的朦朧美感,是其他畫集中較少被突顯齣來的。翻閱的時候,我特別留意瞭他筆下那些看似隨意的書法題款,那種行草之間的轉摺,既有米芾的灑脫,又不失顏體的骨力,往往能點齣畫作背後更深層的哲思。這不僅僅是書畫閤一的體現,更是一種「以書入畫」的境界實踐。對於想從臨摹入手,學習中國畫筆墨根基的年輕學子來說,這本集子提供的範本質量之高,絕對是難得的教材。它讓人明白,好的藝術不是曇花一現的靈感,而是經年纍月學養積澱的自然流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