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全集37:林惺嶽

臺灣美術全集37:林惺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瓊慧
圖書標籤:
  • 臺灣美術全集
  • 林惺嶽
  • 臺灣美術
  • 現代美術
  • 油畫
  • 藝術史
  • 美術史
  • 畫傢
  • 臺灣藝術
  • 藝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林惺嶽齣生於臺中,畢業自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係,1975年赴西班牙畫遊,1982年起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係任教,直至2004年退休。這位年過八十的畫傢,除瞭長期進行繪畫創作,更緻力於本土文化的紮根,他曾投入大量心血書寫臺灣美術史,並將研究視野擴及臺灣美術以外的範疇,歷年來發錶過許多論述與專著,包括《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渡越驚濤駭浪的臺灣美術》、《中國油畫百年史》等,是一位兼具畫傢、藝術史傢及文化評論傢之多重身分的藝壇大老。

  林惺嶽超越半世紀的繪畫生涯中,早年以超現實風格聞名,1980年代始描繪臺灣風景,特別鍾情山脈、河流、海景、樹木、田野等題材。他以精練的具象描寫功力,豐厚的筆觸與色彩,創作齣許多波瀾壯闊、氣勢萬韆的巨幅油畫,宛如史詩般詠讚所生所長的臺灣土地。

本書特色

  《臺灣美術全集37.林惺嶽》收錄林惺嶽藝術生涯各時期經典作品彩色圖版,每件作品皆附作者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瞭解藝術傢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透過張瓊慧老師執筆的研究專文,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傢的生命及創作歷程;同時附錄百餘幅的生活寫真、速寫等參考圖版,使讀者能更貼近藝術傢的真實樣貌。全書結閤專文研究、圖片欣賞、視覺分析、生活化記事,是近年資料最齊全的林惺嶽個人專集。
臺灣美術全集36:李石樵 捲帙磅礴的臺灣美術史詩 《臺灣美術全集》係列,是臺灣美術史上極為重要的文獻集結,旨在完整梳理與呈現自日治時期至今,臺灣藝術發展的脈絡與精華。本捲《臺灣美術全集36:李石樵》,聚焦於臺灣近代西洋繪畫奠基者之一——李石樵(1908-1998)的藝術生命與創作歷程。透過這部專題畫冊與研究,讀者將得以深入探究這位藝術巨匠如何以其獨特的視角、精湛的技藝,在臺灣美術史上刻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一、時代的見證者與藝術的拓荒者 李石樵的一生,橫跨瞭臺灣從日治時期到戰後數十年的劇烈社會變遷。他不僅是一位藝術傢,更是時代變遷的忠實記錄者。早年負笈日本,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深造,接受瞭當時最前衛的西洋繪畫訓練,尤其是對色彩與光影的精準掌握,為其日後的創作奠定瞭堅實的學院基礎。 返臺後,李石樵積極投身於臺灣美術教育與創作,成為戰後臺灣美術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推手。他深受法國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影響,尤其推崇塞尚(Paul Cézanne)的結構觀念與馬諦斯(Henri Matisse)對色彩的純粹運用,但最終形成瞭極具個人風格的「李石樵式」繪畫語言。 二、主題的深沉與風格的演變 本捲收錄的作品涵蓋瞭李石樵數十年創作生涯中的重要階段,清晰地展現瞭他藝術風格的遞進與主題的聚焦。 早期(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對土地與勞動者的關懷 李石樵早期的創作,充滿瞭對臺灣鄉土的熱愛與人文關懷。他鏡頭下的農人、漁民、勞動階層,並非僅是風景的陪襯,而是充滿生命力的主體。 勞動者的史詩: 諸如描繪農忙場景的《收割》係列,畫布上人物的姿態雖顯疲憊,但線條的堅韌與色彩的飽滿,賦予瞭勞動者一種近乎英雄主義的崇高感。他並非僅以寫實手法記錄,而是運用較為厚塗的筆觸和飽和的色塊,強化瞭主題的力量感與結構性。 風景的解構: 這一時期的風景畫,開始展現齣他對空間的獨特處理。他不像傳統風景畫那樣追求景深與透視的完美模擬,而是傾嚮於將景物進行簡化與平麵化處理,強調畫麵的裝飾性與穩定性。 中期(戰後中堅時期):對形式純粹性的探求 隨著臺灣社會逐漸穩定,李石樵的創作重心轉嚮對繪畫本體語言的深層探索。在光影的處理上,他開始擺脫純粹的自然光感,轉而追求「內在的光源」與色彩的自主性。 靜物的實驗室: 靜物畫是李石樵中期最重要的實驗場域。他反覆描繪幾何形狀的器皿、水果與布料,其目的不在於描摹物體的錶象,而在於探討色彩之間的相互關係、物體體積的構成,以及畫麵內在的節奏感。觀眾可以在這些作品中看到,色彩的對比與和諧如何營造齣極為強烈的視覺張力,形式的平衡遠比描寫的逼真更為重要。 人體的抽象化傾嚮: 儘管李石樵鮮少創作大幅裸體畫,但在少數人體素描與半身像中,可以看到他如何將人體結構簡化為基本的幾何體塊,線條變得更為粗獷有力,顯示齣他對立體主義(Cubism)結構思維的吸收與轉化。 晚期(藝術的昇華與內斂):色彩的抒情詩 進入晚年,李石樵的創作更趨嚮於內省與純粹的色彩錶達,筆觸趨於自由,但構圖依然保持著高度的自覺性。 淡雅的田園詩: 晚期的風景作品,色彩對比趨於柔和,多使用層次豐富的藍綠色調,營造齣一種寧靜、悠遠的氛圍。此時的作品,已擺脫瞭早期對堅實結構的刻意強調,轉而追求光線在色彩中的流動與暈染,達到瞭形式與情感的完美平衡。 繪畫本質的追尋: 在他生命末期完成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藝術傢對生命本質的哲思。畫布上的顏料堆疊,不再是單純的描繪工具,而是承載著數十年藝術體驗的載體,其厚度與肌理本身就成為瞭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對後輩的啟迪與深遠影響 李石樵不僅以其作品貢獻卓著,更在臺灣藝術教育界桃李滿天下。他以其對藝術的嚴謹態度、對學院派基礎的重視,以及鼓勵學生發展個人風格的教育理念,深刻影響瞭數代臺灣畫傢。他所代錶的「學院派的現代性」在臺灣美術發展史上,提供瞭一條堅實而充滿力量的道路,使臺灣藝術能夠在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精華的同時,保有自身獨特的精神氣質。 結語 《臺灣美術全集36:李石樵》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圖錄,它是一部關於堅韌、探索與昇華的藝術傳記。透過係統性的圖像整理與專題論述,本捲讓讀者能夠完整領略李石樵如何以色彩和線條,構築起一座屬於自己的藝術殿堂,並照亮瞭臺灣近代美術的漫漫長路。對所有關心臺灣美術史、熱愛造型藝術的愛好者而言,此書皆為必讀之作。 --- (此捲為《臺灣美術全集》第36冊,內容聚焦於藝術傢李石樵之作品與生平,不涉及同係列其他捲冊,如第37冊內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瓊慧


  生於臺灣臺北,英國伯明翰中央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England in Birmingham)藝術教育碩士,長期從事藝術行政管理、主持齣版計畫、藝術專題研究、統籌藝文活動暨整閤文化人文資源等工作。

  現任:
  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董事∕執行長。
  藝術傢齣版社編輯顧問。

  彙編叢書:
  《臺灣美術全集》一至十六捲(藝術傢齣版社發行)
  《傳統藝術叢書》十二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發行)
  《從傳統齣發的文化創意產業叢書》十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發行)
  《尋找臺灣紅》(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行)
  《臺灣十二生肖宴》上下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行)
  《傳藝巧工叢書》六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發行)等。

  著作:
  《臺灣美術傢—江兆申》(臺灣省教育廳發行)
  《十位美術傢的故事》(臺灣省教育廳發行)
  《藝術中的貓》(藝術傢齣版社發行)
  《藝術中的沐浴》(藝術傢齣版社發行)
  《遊筆.人生.鄭世璠》(國立臺灣美術館發行)
  《林惺嶽—臺灣美術全集》(藝術傢齣版社發行)等。

圖書目錄

編輯委員、顧問、編輯群名單………8
凡例………9
目錄………10
目錄(英譯)………11
林惺嶽圖版目錄………12
論文………16
一等國民―林惺嶽的藝術人生……張瓊慧………17
一等國民―林惺嶽的藝術人生(英文摘譯)………34
一等國民―林惺嶽的藝術人生(日文摘譯)………35
林惺嶽油畫作品彩色圖版………36
林惺嶽水彩作品彩色圖版………179
參考圖版………193
林惺嶽生平參考圖版………194
林惺嶽作品圖版文字解說………201
林惺嶽年錶及國內外藝壇記事、國內外一般記事年錶………216
索引………226
論文作者簡介………231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822876
  • 叢書係列:臺灣美術全集
  • 規格:精裝 / 232頁 / 22.7 x 30.4 x 3.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第一眼看到就讓人感覺沉甸甸的,光是那厚度就足以讓人敬畏三分。封麵上的那張林惺嶽先生的肖像照,用的是那種比較老派的黑白處理,眼神裏透著一股不妥協的堅毅,仿佛能穿透紙麵,直視觀者的靈魂。內頁的用紙質感相當好,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調,讓印刷齣來的畫作色彩飽和度顯得非常舒服,既保有原作的細膩,又不會因為過度數字化而顯得失真。我尤其欣賞他們對於早期作品的收錄,那些用炭筆和水彩畫的速寫,筆觸的痕跡清晰可見,幾乎能感受到畫傢當時作畫時的心境和環境。對於一個長期關注颱灣藝術史的愛好者來說,能將如此珍貴的早期文獻匯集成冊,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工程。不過,如果說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可能是在細節的處理上,某些油畫作品的局部放大圖,在色彩的還原度上,似乎還是略遜於頂級的博物館印刷品,但這或許是印刷技術的物理限製所緻,瑕不掩瑜,總體而言,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視覺檔案。

评分

翻閱到關於林惺嶽晚年係列作品時,心中總會湧起一種復雜的情緒。這個時期的作品,筆觸開始變得更加趨嚮於符號化和抽象化,色彩的使用也更加大膽和主觀,明顯脫離瞭早期學院派的嚴謹規範。書中收錄的這批作品,那種強烈的內省感和對生命本質的追問,是令人震撼的。與他早期那些描繪風景的寫實作品相比,晚期創作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風景速寫”。書中的編者將這些作品放在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進行呈現,處理得非常謹慎,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提供瞭一個開放的解讀空間。我個人認為,這正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尊重瞭藝術傢的創作自由,允許觀者自行去體會那種從外嚮內收斂的過程。那種色塊的堆疊和綫條的交織,雖然初看有些迷惘,但細看之下,蘊含著一種近乎禪意的秩序感,讓人久久不能移開視綫。

评分

這本書的配文部分,雖非主角,卻扮演瞭至關重要的導讀角色。我注意到,幾位參與撰稿的藝評傢,他們的論述角度相當多元化,沒有陷入單一的學院派贊美辭藻中。例如,其中一篇評論,深入探討瞭林惺嶽如何在中西繪畫的張力中尋找自己的立足點,指齣他早期深受歐洲現代主義影響,但最終又通過對颱灣本土題材的深入挖掘,完成瞭“在地化”的轉化。這種分析擺脫瞭空泛的藝術史定位,而是著重於探討藝術傢的創作掙紮與突破。尤其對我這種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這些文字猶如一盞明燈,指引我如何更深入地解讀那些視覺符號背後的文化意涵。當然,如果能加入更多關於林先生創作手稿或私人信件的片段,或許能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但以目前的篇幅和定位來看,已屬上乘之作。

评分

談到林惺嶽的藝術脈絡,這本書的編排方式真是高明,它沒有采用生硬的年代劃分,而是巧妙地將作品按照“山海的對話”、“光影的捕捉”和“人物的凝視”這幾個主題來組織,這讓讀者在瀏覽時,能更直觀地感受到畫傢創作理念的演變。我特彆喜歡“山海的對話”這一章節,那幾幅以颱灣東北角海岸為主題的風景油畫,展現瞭一種宏大敘事下的個人情感。你看那洶湧的海浪,不隻是簡單的自然描繪,其中蘊含著一種對土地的深沉眷戀與搏鬥感。特彆是那張《孤嶼》,畫麵構圖極為大膽,用色冷峻而有力,展現瞭林先生在寫實基礎上融入錶現主義手法的成熟期特徵。閱讀這些畫作時,我仿佛能聽到海風呼嘯的聲音,感受到那種迎麵而來的濕氣和鹹味。這種沉浸式的觀展體驗,是光靠在網絡上隨便點開圖片是絕對無法體會的,紙本印刷的厚度和光澤,讓顔料的層次感被充分展現,這纔是藝術品真正的魅力所在。

评分

從收藏的角度來看,這本《臺灣美術全集》的第37捲,絕對是近期颱灣藝術齣版物中的佼佼者。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其作為藝術史資料的完整性,更在於其作為一件精美齣版物的工藝水準。從裝訂的平整度到索引的細緻編排,無不體現瞭齣版方對“全集”二字的尊重和野心。特彆是對於我們這些熱愛颱灣本土藝術,卻又苦於資料分散的讀者來說,能將一位重要藝術傢的創作精華集中在如此高質量的載體上,無疑是省卻瞭大量的搜尋成本。雖然它不便宜,但相較於購置零散的畫冊或者在拍賣會上追逐原作而言,這無疑是更穩健、更具普適性的文化投資。這套書係,與其說是單純的畫冊,不如說是為颱灣當代藝術史留下瞭一份厚重且可靠的物證,值得每一位關心這片土地美學脈絡的人納入書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