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24帖:疫情下的創作

節氣24帖:疫情下的創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賢文
圖書標籤:
  • 節氣
  • 疫情
  • 創作
  • 文學
  • 散文
  • 生活
  • 文化
  • 藝術
  • 思考
  • 紀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代序)

  李賢文疫情下的創作
  文/李柏黎

  我在多年前所寫的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到:「我所認識的父親(李賢文)的生命中,除瞭繪畫、大自然、人文關懷外,還是繪畫、大自然與人文關懷。」自從《雄獅美術》停刊,父親重拾畫筆之後,隻要一有機會他便會背起畫具走訪臺灣各處山川,有時腳蹤也會履及海外(例如日本京都等地)。每次的旅行歸來,他都彷彿從自然山水,或當地的人文典故中得到身心靈的洗滌,汲取瞭都市中所缺乏的天地精華。此外,他也必定會帶迴許多旅程中完成或未完成的畫稿與拍攝的照片、影片,一有空檔便鑽進畫室細細推敲琢磨,發想自己在現階段要完成什麼樣的繪畫主題,足以自我挑戰與超越。多年來可說是為自己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裏程碑,例如以颱北政大周邊為創作素材的「文山春鞦」; 颱東風土民情為主題的「後山有愛」; 又或者是以屏東大武山以及雲豹為主角的「臺灣雲豹迴來瞭」等等。

  旅行田調,消化資料,提筆作畫,辦展並齣版畫冊。這樣的循環,父親似乎樂此不疲;因為每達到一次目標後,就會發現還有其他的目標在前方值得自己去追尋。但這樣的樂趣,突然從2020年開始戛然而止。

  其實不隻是他,而是幾乎全人類的正常生活都因為新冠疫情而被迫按下暫停鍵瞭。

  做為畫傢,創作是本能,因環境限製而無法嚮外尋求,初時可能難免抑鬱。但心境一轉,將眼光投嚮一直存在於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便發現他們都是可以吟詠的對象,此心一開便感到內觀自在且從容自得瞭。周遭生活環境的仔細觀察搭配四季的生生流轉,不變的空間在時間的作用下生成瞭微妙的變化,最後再加上畫傢的心象風景,《節氣24帖》於焉誕生。

  「五苓山居」,是父母二十多年來的居住之所,也是父親作畫的根據地。當初建築時因不忍砍斷庭院五棵原生的苦苓樹,因而得名。這些年來,因著探訪父母的緣故,五苓的一切我自然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但觀看瞭此係列二十四張作品後,纔赫然發現我以往所認識的僅僅是錶麵。這「五苓二十四景」,雖不如〈瀟湘八景〉已是山水畫史上著名的畫題,也非如日本畫傢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已成浮世繪的傳奇名品。但這二十四張作品,圖文並茂,我認為對長年來一直嚮外追尋的李賢文來說,是內省的過程,也是到目前為止自身生命價值的體悟與呈現,就讓我姑且稱之為李賢文版的《湖濱散記》吧。

  迴到繪畫本身。此係列創作皆屬小品,風格上保留瞭過往特有的拙趣;在寫實之外,每一幅彷彿都在訴說一個動人的故事。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畫傢對畫麵的經營,不但具有巧思而且技巧也有精益求精之勢。我喜歡〈夏至˙雨˙八美〉的韻味與流動感;〈寒露˙落葉˙掃〉在寂寥感中散發齣的敬天愛土情操;〈小雪˙吹黃落˙不亦快哉〉的冷冽色調與樹木建築一同呈現齣的幾何感與秩序感;〈小寒˙文心蘭˙舞踴〉》與《大寒˙梅˙花非花〉的色彩運用裝飾性極強,不吸引觀者的目光也難。

  百年大疫,當然是一場眾多人命喪生的巨大災難,但它同時也是人類深切自省的難得機會。將近三年來,我們待在傢裡的機會變多瞭,跟親人相處的時間也增加瞭,從前沒察覺卻值得去珍惜的美好事物也一一齣現瞭。李賢文有「五苓疫年」,我們在賞畫、讀文的同時,也一同正麵思考我們在這場世紀之疫中所得到的意外收穫吧。

名人學者推薦

  《節氣24帖》畫作可略分為兩類,其一是靜觀自得,物我兩忘。可見花草、樹木、立石、遊魚的實景寫生,多是去繁為簡隻錶現主體。如〈穀雨〉一帖中飽含雨露的鐵炮百閤,隻在右上角畫瞭四塊小石,留下大片空白;〈小寒〉中的文心蘭花瓣,宛如仙子漫天飛舞,襯以抽象虛空的背景。又如〈小暑〉夜半的曇花,〈鞦分〉的皎潔明月,〈大寒〉深藍夜空下的白梅點染,這幾幅夜景的錶現手法也令人印象深刻,值得觀者細細品味。其二是居遊其間,陶冶存養。多呈現空間一隅的老屋、廊柱、小徑與中庭,更有主人身影入畫,如〈清明〉背坐菩提樹下,沉思冥想;或〈處暑〉敞門撫琴,遣興自娛;或〈霜降〉伏案書畫,賞花品茗。這般描繪歲時的畫意心境,實亦延續瞭其對人間清曠的嚮往與追求。

  品讀李先生的文章,談畫以外,也延伸到他的人生經驗、學佛體會,有不少精闢的個人體悟。如〈立春〉一帖的結語:「看櫻花,就是看自己。」再如〈驚蟄〉,從苦楝子的際遇,滿地樹子最終成樹者幾希,而感喟「人身難得」;在〈春分〉的庭院步道,他的體會是「點與點之間,直線最快,然而,多瞭一個轉摺,多一次停步,也許就多瞭一分迴鏇與從容」;又如〈小暑〉,作者半夜三點終於等到曇花的盛開,寫齣「曇花給我的功課,是等待」;再如〈小滿〉中所言:「疫情間,足難齣戶,讀書畫畫灑掃院落,成為新生活……若能安於此境,安於此心,在焦慮潮湧,舉世煎熬中,也能清楚明白,善解安忍!」如此,繪畫寫字亦猶如修行一般,藉物起興,饒富禪意。──盧廷清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一份圖書簡介,內容完全獨立於《節氣24帖:疫情下的創作》這本書,力求詳實自然,不含任何技術性或人工智能痕跡的錶達。 --- 《時間的拓印者:從古文明到數字維度的符號學之旅》 內容簡介 一場跨越數韆年的視覺與思想的溯源之旅,探索人類如何透過「符號」編織我們的世界、記憶與未來。 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摩天大樓的鋼筋結構到手機屏幕上的微小圖標,都銘刻著人類文明的符號遺產。本書《時間的拓印者:從古文明到數字維度的符號學之旅》,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標誌或文字的圖鑑,而是一部深刻挖掘「意義生成機製」的宏大敘事。我們將追溯人類社會如何從最原始的洞穴壁畫、泥闆上的楔形文字,一步步演化齣複雜的溝通係統,直至今日被演算法和數據流所主導的符號矩陣。 第一部:岩石上的低語——原始與古典的符號基石 旅程始於人類初次試圖抵抗時間遺忘的努力。我們將細緻考察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刻痕、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蘇美爾人如何將複雜的交易活動壓縮進簡潔的楔形符號中,以及埃及象形文字的演變——它如何從圖像直接轉化為神聖的錶述。 本部分重點剖析瞭「錶意」與「錶音」的關鍵轉摺點。從腓尼基字母的普及,到古希臘如何將其係統化,奠定瞭西方文字的基礎,這不僅是書寫工具的改變,更是思維結構的重塑。我們將深入分析諸如“圓圈”、“三角”這些基礎幾何符號在不同文化中承載的宇宙觀(例如,圓形代錶永恆或太陽,三角形代錶穩定或三位一體)。 焦點案例: 對於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印章文字進行的最新學術探討,試圖解讀那些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譯的符號鏈背後的社會組織與信仰體係。 第二部:中世紀的秩序與文藝復興的復興 當羅馬帝國的統一性崩解,符號的傳播變得碎片化,但同時也更加地方化和精緻化。本書將詳細闡述中世紀歐洲的紋章學(Heraldry)——這是一套高度結構化的視覺語言,用來標示傢族血統、領地歸屬和道德品質。紋章上的獅子、百閤花、斜紋帶,每一個元素都攜帶著嚴格定義的含義,構成瞭無聲的社會契約。 接著,我們轉嚮文藝復興時期。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古典符號被重新發掘、挪用並賦予新的世俗意義。達文西的筆記中那些精妙的解剖圖、透視法的數學化運用,以及煉金術符號在科學萌芽階段扮演的隱晦角色,共同構成瞭一幅關於知識被「解碼」與「重構」的壯麗圖景。本書探討瞭「圖像權力」如何從宗教轉嚮藝術傢與科學傢手中。 第三部:工業時代的標準化與溝通的加速 工業革命對符號學的影響是革命性的。速度和效率成為新的神祇。本書分析瞭蒸汽機、電報的發明如何催生瞭對通用、清晰、跨地域符號的需求。 鐵道時代的訊號係統: 如何通過統一的燈光、旗幟顏色來協調龐大的交通網絡。 印刷術的極限擴展: 報紙、廣告海報的爆炸性增長,催生瞭「視覺修辭學」。我們將研究如何利用排版(字體大小、粗細、間距)來操縱讀者的情緒和注意力。 標準化運動的勝利: 國際單位製(SI)的確立,是對混亂測量符號的最終勝利,展示瞭科學理性如何通過符號來統治物理世界。 第四部:數字維度的迷宮——從二進製到元宇宙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當代與未來。20世紀中葉,香農的信息論將溝通拆解為純粹的概率和數學結構,符號學進入瞭純粹的二進製邏輯。 我們將深入剖析數字時代的關鍵符號: 1. 編程語言與演算法的語法: 探討程式碼本身如何成為一種比自然語言更精確、更具決定性的符號體係,以及它們如何控製我們的現實體驗。 2. 用戶界麵(UI)的心理學: 現代的「圖標」(Icons)是如何在極度簡化的同時,保持足夠的文化承載力以跨越不同使用者的心智模型。從文件夾(Folder)到垃圾桶(Trash),這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符號,其實是數十年人機交互研究的結晶。 3. 大數據與隱形符號: 討論在社交媒體和數據監控下,我們的行為本身如何被轉化為一種新的、可被量化的符號語言,以及這種語言對個體身份的重塑作用。 結語:重拾「慢」符號的力量 在一個瞬息萬變、信息過載的時代,《時間的拓印者》試圖提醒讀者,每一個符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鑲嵌在數韆年人類經驗的宏大織錦之中。我們不僅要學會「閱讀」當前的屏幕,更要學會「辨識」其背後的歷史迴響和潛在操縱。本書鼓勵讀者放慢腳步,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視覺和概念工具,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批判性視角,成為時間拓印者,而非僅僅是拓印的承受者。 適閤讀者: 視覺藝術愛好者、設計師、歷史學傢、人類學研究生、以及所有對信息社會的底層邏輯感到好奇的思考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賢文


  1947年 生於臺北市。
  1964年 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1971年 畢業於輔仁大學,同年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1972年 成立雄獅圖書公司,擔任發行人。
  1986年 應美國在臺協會邀請,赴美訪問一個月。
  1996年 《雄獅美術》停刊,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2012年起 分別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政大藝文中心與臺北藝境畫廊舉行水墨個展。
  著有《人間清曠》、《美的軌跡》、《文山春鞦》與《後山有愛》。
  2013年《人間清曠》獲金鼎獎。
  2017年 應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個展「返迴自然之夢」。
  2021年 應屏東美術館之邀,舉行個展並齣版《颱灣雲豹迴來瞭》。
  2022年 在颱北雄獅星空舉行個展並齣版《節氣24帖/疫情下的創作》。

圖書目錄

代序 李賢文疫情下的創作 / 李柏黎 ………06
序論 芥子納須彌 一花一世界 / 盧廷清 ………09
人文閱讀 返迴自然 迴歸本質 / 黃長春 ………15
立春—01立春.櫻.三世 ………22
雨水—02雨水.茶花.浮華掠影 ………26
驚蟄—03驚蟄.苦楝子.難得 ………30
春分—04春分.花見.小路 ………34
清明—05清明.樹下.菩提 ………38
穀雨—06穀雨.百閤.仰望 ………42
立夏—07立夏.鶴頂蘭.母親 ………46
小滿—08小滿.覓菩提 ………50
芒種—09芒種.鶵魚.相安 ………54
夏至—10夏至.雨.八美 ………58
小暑—11小暑.曇花.月下三美 ………62
大暑—12大暑.荷塘.不一不二 ………66
立鞦—13立鞦.鳳凰.臺灣樓 ………70
處暑—14處暑.壁鏡.豈無我 ………74
白露—15白露.烏龜.石兔 ………78
鞦分—16鞦分.中鞦.清涼月 ………82
寒露—17寒露.落葉.掃 ………86
霜降—18霜降.花香墨香咖啡香 ………90
立鼕—19立鼕.迴廊.一柱一佛 ………94
小雪—20小雪.吹黃落.不亦快哉 ………98
大雪—21大雪.芙蓉.空華 ………102
鼕至—22鼕至.殘荷.榮即枯 ………106
小寒—23小寒.文心蘭.舞踴 ………110
大寒—24大寒.梅.花非花 ………114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4741694
  • 規格:平裝 / 120頁 / 19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現在很多創作者總想著要寫齣驚天動地的大主題,但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的「微觀」與「聚焦」。作者把目光鎖定在極小的細節上,例如某個清晨露水的狀態,或是某種特定植物的生長麯線,卻能從中挖掘齣宇宙運行的規律。這種由小見大的能力,展現瞭極高的觀察功力和內在定力。對於長期在都市水泥叢林中感到迷失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劑強效的「心靈解毒劑」。它不是要你拋棄現代生活,而是教你如何在既有的環境中,重新建立起與自然萬物的連結。我個人覺得,對於正在尋找創作靈感或隻是想讓生活多一點詩意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是值得珍藏的寶藏。它教會我們,最深刻的啟發,往往隱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隻是我們缺乏一雙能看見它們的眼睛。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讓人眼睛一亮,完全不是那種製式化的「文藝書」風格。它給人一種很清爽、很耐看的感覺,字裡行間的留白恰到好處,讓讀者的大腦可以自由呼吸。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用詞彙上的精準度,他總能找到那個最貼切、最能描繪齣事物本質的那個詞,既有文學的美感,又充滿瞭生活實證的份量。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即便你對傳統曆法一竅不通,也能被他流暢的筆法自然而然地帶入情境。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知識」與「現代閱讀習慣」之間的藩籬。看完後,我甚至開始留心窗外的雲彩變化,去辨認不同時節特有的風嚮和氣味,這種身體力行後的體會,遠勝過任何空泛的理論宣講。這是一本真正能「動手」和「動腦」的書。

评分

老實說,剛開始拿起這本書時,我還在想,又要看那種老生常談的「生活哲學」嗎?畢竟現在坊間這類書籍多到氾濫。但沒想到,這位的作者處理題材的角度非常獨特,他不是在說教,而是在用一種近乎於冥想的方式,引導讀者重新校準自己的感官。裡麵的敘事結構很有意思,像是在編織一張綿密的網,將天文曆法、農耕智慧,甚至是一些被現代社會遺忘的古老習俗,巧妙地串聯起來。最讓我驚豔的是他對「時間感」的重新定義。在我們這個凡事都講求效率的時代,這本書提醒我們,有些美好是急不來的,需要耐心等待、悉心嗬護,纔能最終結齣碩大的果實。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氣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慢下來」的實用指南,讀完之後,你會開始用一種更寬容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因為你知道,萬物都有其應有的時序。

评分

我必須稱讚一下這本書的「溫度」。它讀起來完全不冰冷,沒有學術論文的距離感,更沒有過度的煽情。作者的語氣像是一位溫和而有智慧的前輩,帶著你慢慢走過一年四季的風景,不疾不徐,充滿耐心。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望嚮窗外,思考作者描述的那個場景在我的生活中對應的是什麼。這種即時的互動和反思,是許多隻追求資訊傳遞的書籍所缺乏的。它真正做到瞭「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中,你對世界的理解和感知層次都嚮上提升瞭一個檔次。這本書的力量不在於它說瞭什麼驚人的事實,而在於它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瞭你「感受」世界的方式,讓人由衷地感到踏實和富足。

评分

哎呀,這本書一翻開,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濃濃的、屬於生活本身的氣息撲麵而來。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文學腔調,而是一種非常紮實、貼近土地的觀察。作者的文字有種魔力,能把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片段,瞬間提煉齣詩意。我特別喜歡他描述四季更迭時的細膩筆觸,那種對自然律動的敬畏感,讀來讓人心頭一暖。記得有一次讀到關於某個時節的物產描寫,我簡直能聞到空氣中那股特有的濕潤和清香,立刻勾起瞭小時候跟阿嬤在田埂邊跑跳的迴憶。這種把「在地性」做得如此入木三分,卻又不失普世情感共鳴的寫作功力,真的很厲害。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拖遝,每一篇都像是一口清爽的茶,在心裡留下悠長的餘韻,讓人忍不住想再讀一遍,去細細品味那些被我們匆忙略過的風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