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遇上 100 % 的香港

從前,遇上 100 % 的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CUP 媒體
圖書標籤:
  • 香港
  • 文化
  • 曆史
  • 城市
  • 生活
  • 迴憶
  • 散文
  • 隨筆
  • 風土人情
  • 懷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    25個脈絡,從公元前走到1960年代
  •    追尋香港從遠古到近代與世界相遇的故事
  •    考掘外國研究眼中的香港

  歷史,隻是一瞬。但這一瞬卻能迸發齣多種可能、多重結論。

  作為麵嚮海洋的小漁村,早在開埠以前,這一小片土地已然是中原政權與海洋帝國狹路相逢的地方,而每個相遇,都成就瞭一個香港,後來便摺疊成瞭今日的香港。

  2020 年 CUP 齣版首度在香港齣版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剋旅行畫傢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100%展開:

  •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    在越南史傢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本書分成 3 個章節,首章講述 20 世紀前,位處中原政權邊陲的香港,不但聚居前朝遺民與異民,更曾留有海洋帝國的足印,最後由英國開埠而麵嚮世界;第二章聚焦 20 世紀,探討不同族群與勢力交匯下,如何塑造齣香港獨特而混雜的城市麵貌;第三章剖析外來者眼中的香港形象,如何改變地緣關係,甚至啟發世界的變革。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100%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試閱:pse.is/4bzybb

 
追光者:都市迷蹤與心靈的邊界 類型: 現代都市、心理懸疑、公路探險 篇幅: 約 1500 字 --- 引言: 城市的脈搏從不停歇,它以鋼鐵和霓虹編織齣永恒的迷宮。但在這片喧囂之下,總有某些事物在低語,被時間遺忘,被現代性壓抑。這不是關於懷舊的簡單迴溯,而是關於一場深入骨髓的探尋——探尋那些在急速變遷中被拋棄的角落,探尋那些被我們刻意忽略的、關於“真實存在”的綫索。 《追光者:都市迷蹤與心靈的邊界》講述瞭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被數據流和算法精準規劃的未來都市中,一連串看似毫無關聯的“遺失信號”開始齣現。這些信號並非來自網絡,而是來自那些物理上已經消亡的地點,或是被城市發展規劃徹底抹去的生活痕跡。 故事核心:失落的頻率 主角陳溯,一位曾經是頂尖聲學工程師,因一次涉及城市基礎設施的重大事故而心灰意冷,選擇隱退成為一名專門修復老式電子設備的“聲音修復師”。他住在一個位於城市邊緣、被高架橋陰影覆蓋的舊式閣樓裏,他的生活如同他修理的古董收音機一樣,充滿著不閤時宜的穩定和輕微的嗡鳴。 他的平靜生活被一個神秘的來訪者打破。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委托人帶來瞭一颱産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便攜式錄音機,機芯卡死,電池倉嚴重腐蝕。委托人的要求隻有一個:恢復錄音機中最後一次錄下的聲音。 當陳溯最終啓動這颱機器時,他聽到的不是音樂或對話,而是一種異常清晰、頻率穩定的脈衝聲——類似於摩爾斯電碼,卻又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生物共振感。更詭異的是,這種脈衝聲似乎隻在特定的時間點、特定的環境下纔能被捕捉到。 陳溯很快發現,這種“失落的頻率”與城市中一係列正在進行的大型拆遷項目有著詭異的關聯。每一次有舊建築被夷為平地,這種頻率就會增強一次,仿佛是某種集體記憶的哀鳴。 探尋的路徑:地下的迴響 為瞭解開謎團,陳溯被迫重新啓動他那早已塵封的專業技能。他開始追蹤這些信號的源頭,發現它們指嚮的不是任何已知的網絡節點,而是城市地下深處那些被遺忘的結構:廢棄的防空洞、被填平的河流暗渠,以及那些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被犧牲掉的、原住民世代居住的“低密度社區”。 他不再是那個精通數字信號的工程師,而變成瞭一個“城市考古學傢”。他藉助自製的感應設備,深入城市的毛細血管。在探險中,他遇到瞭形形色色的人: 1. “檔案守護者”李嬸: 一位在舊市場拆遷前夕堅守不走的婦人,她不相信現代化的便捷,堅持用手工記錄著每一傢商鋪的曆史。她對陳溯的齣現持懷疑態度,但她手中保存的舊照片和手繪地圖,成瞭陳溯定位信號源的關鍵參照物。 2. “幽靈黑客”零: 一位熱衷於挑戰城市監控係統漏洞的年輕網絡活動傢。零最初認為陳溯在尋找某種尚未被數據化的“信息黑箱”,但很快發現陳溯追尋的遠比信息更原始、更具情感重量。零幫助陳溯繞過瞭城市安全係統的實時追蹤,讓他們得以進入那些正在被封鎖的施工區域。 心靈的交鋒:真實與構建 隨著調查的深入,陳溯意識到他所捕捉到的“聲音”並非自然現象,而是某種高密度、高情感載荷的殘留物。這些殘留物,仿佛是那些在城市改造中被迫遷移、失去歸屬感的人們,其集體意識投射在特定物理結構上的迴響。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一棟即將爆破的、有著百年曆史的紡織廠舊址。這個工廠承載瞭數代工人的青春和汗水,現在被規劃為一座超高端的“智慧生活綜閤體”。陳溯必須在爆破前的最後幾小時內,到達工廠最深處的中央控製室,那裏是信號最強的“焦點”。 在控製室裏,陳溯不僅找到瞭一個更為強大的信號源——一個被精心保護、充滿古老機械裝置的“共鳴箱”,他還遇到瞭委托人。委托人揭示瞭自己的身份:她是當年參與設計這座城市最早一批基礎設施的工程師的孫女。她的祖父堅信,一座城市的技術進步不能以抹殺其曆史記憶為代價,他秘密設計瞭這個“共鳴箱”,旨在記錄下城市在劇烈變遷中的“環境應力”。 結局的餘音:記憶的承載 在爆破的前一刻,陳溯沒有選擇切斷信號,而是做齣瞭一個艱難的決定:他將自己修復的那個老式錄音機,連接到瞭“共鳴箱”上,並用自己最熟悉、最穩定的修復頻率作為載體,將那股強大的、復雜的“集體迴響”——那些被數字世界忽略的嘆息、希望和掙紮——成功地“轉錄”到瞭一個全新的、便攜的模擬介質中。 當巨大的震動襲來,紡織廠化為塵埃時,陳溯帶著那份轉錄後的介質離開瞭現場。他沒有拯救那些即將消失的磚瓦,但他成功地將那些無法被數據化的“人性溫度”提取瞭齣來。 故事的最後,陳溯沒有選擇公之於眾。他將這份記錄帶迴瞭自己的閣樓。他明白,這份“失落的頻率”是屬於那些過去的人的,不應成為新的時代消費的獵奇品。他隻是偶爾,在深夜裏,將那份記錄播放齣來,讓那古老而穩定的脈衝聲,成為他與這座冰冷而宏偉的未來都市之間,一個隻有他知曉的、溫暖的、秘密的交流方式。他最終理解瞭,真正的“追光”,不是去追逐前方不斷變化的光源,而是守護住那些曾照亮過前人的、微弱卻恒定的火種。 《追光者》探討瞭在技術迭代的浪潮中,我們如何定義“存在”的價值;當記憶可以被數字化、被重寫時,什麼是我們必須用血肉之軀去捍衛的“不可替代性”。它是一封寫給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的情書,也是對現代人精神漂泊狀態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CUP媒體


  CUP媒體逢周一至周五,每天奉送精選 10 條要聞。由政治經濟到文化科技,為繁忙的你篩選精華,省卻無謂的頭腦負荷。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與你淸醒同行。

  詳情:linktr.ee/cupmedia

繪者簡介

麥東記


  原名麥震東,生長於香港,現居英國。1999 年開始以繪畫為誌業,初時謀食於各大漫畫社,偶爾兼職廣告插畫。2009 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係之後,當上全職插畫師,並於 2016 年開設麥東記工作室,為廣大客戶繪製插畫。
 

圖書目錄

從前,遇上100%的香港

序:複數的可能,多重的百分百

PART 1 現代文明以前—海洋的相遇
遠古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的一部分?
1197年大嶼山鹽民起義,被屠殺的香港原住民
南宋末年,九龍東有個流亡政府?
當香港與海洋帝國相遇(一):葡佔屯門
當香港與海洋帝國相遇(二):日不落帝國考察大嶼山和馬灣之旅
1780 年中國南海海圖:首張寫有香港名字的英製地圖
英屬初期,幾乎自治的九龍半島
新界鄉民與英軍的六日戰爭,如何決定香港麵貌?
一場奠定港島麵貌的瘧疾瘟疫
禍不單行,改變香港麵貌的第二場瘟疫

PART 2 進入現代—城市麵貌的誕生
香港戰前經濟的大靠山:土木工程
在何文田,尋找失落的葡萄牙人花園城市
皇後大道變明治通:強製日化的香港
商場上蓋屋苑如何從唐樓進化而成?
引發外交風波的竹園拆村事件
東九龍自費填海計劃
美國發明的貨櫃箱,如何改變尖沙咀麵貌?
收受美國資金建造的香港村落:美經援村

PART 3.  外來者眼中的香港 — 如何啟發世界?
英國人:香港隻是一文不值的頑石
令張愛玲念念不忘的東方裏維耶拉
香港,曾是西方兒童眼中的夢幻之都?
香港曾是啟發明治維新的中轉站?
香港曾是東南亞曾經的革命之都
印度曾經的獨立起義基地
冷戰格局下的「東方柏林」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7970064
  • 叢書係列:Oops99
  • 規格:平裝 / 212頁 / 15 x 21 x 1.0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作者序

複數的可能,多重的百分百


  歷史,隻是一瞬。但這一瞬卻能迸發齣多種可能、多重結論。

  大約在一個世紀前,英國舉辦過兩季大英帝國博覽會(British Empire Exhibition, 1924-1925),其中香港展區仿造瞭皇後大道,以展示這座現代城市的商業繁盛。不過,最吸引英國觀眾注目的,始終是展區入口的仿中式建築,主辦單位的紀念品設計,亦以刻闆的古代中國形象展現香港,這就是一百年前英國人眼中100%的地道香港。

  過百年來,香港曾以不同形象留在不同人的腦海:中國愛國份子眼中的百年恥辱、日本明治誌士傳頌的西方文明窗口、倫敦政府戰略眼光下的東方柏林、甚至張愛玲筆下的東方裏維耶拉。所有人都抱持各自成見,在歷史舞颱上落力演齣,成就瞭香港史這場熱鬧不息的大戲。

  由小漁村變國際大都會,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香港故事,故事是以英國人進場開始。雖說殖民經驗是香港史不容否定的一環,但作為一個麵嚮海洋的小漁村,早在開埠以前,這一小片土地已然作為中原政權與海洋帝國狹路相逢的地點;即使開埠以後,香港作為港口城市,理所當然也成瞭海洋貿易網絡的節點,與東南亞及世界港口緊密相連,造就瞭不同族群在此混居、各種勢力在此交匯同時衝突;香港的故事主角,從來不隻有華人或英國人。

  這本書無意成為一部香港通史,我們想捕捉的,不過是歷史中某些靈光一閃的瞬間,重現這些時刻曾經如何幻變齣後來複雜的多重可能性。這些多重的可能帶來瞭香港變化萬韆的國際形象,也造就瞭不同勢力與族群的歷史角色——究竟葡萄牙人是如何擔當九龍城市化的先驅?冷戰期間的美國援助,與香港鄉間有何關係?香港又如何促成東南亞與印度的民族革命?

  二〇二〇年我們首度在香港齣版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一九六〇年代初捷剋旅行畫傢Miroslav Šašek眼中100%的絢爛香港。今次我們想要呈現的,不再隻有一個香港,而是藏在時間長廊中的眾數香港。

  本書分成三個章節,首章講述二十世紀前,位處中原政權邊陲的香港,不但聚居前朝遺民與異民,更曾留有海洋帝國的足印,最後經英國開埠後麵嚮世界;第二章聚焦二十世紀,探討不同族群與勢力交匯下,如何塑造齣香港獨特而混雜的城市麵貌;第三章剖析外來者眼中的香港形象,如何改變地緣關係,甚至啟發世界的變革。

  已故作傢也斯曾經憶述,在東京認識一位專門畫香港的日本畫傢,對方形容香港魅力,在於各種力量共存的雜亂感,即使有不公與缺陋,也不會故意掩飾。這既是對城市景貌的描述,也是我們眼中的歷史風景——那個容讓不同力量矛盾並存、一直處於未完成狀態的100%香港。
 

用戶評價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從前,遇上 100 % 的香港》光是讀起來就充滿瞭詩意和懷舊的氣氛,讓人忍不住好奇裡麵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故事。身為一個長年在颱灣生活的讀者,對於香港這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會,一直抱持著一種既熟悉又有點遙遠的感情。我想像這本書可能帶領我們穿越時光,迴到一個特定年代的香港,那個還沒被現代快速變遷完全吞噬的純粹模樣。或許是七、八〇年代,霓虹燈還沒那麼閃爍,街角的小店還保有傳統的溫度,人們的生活步調或許沒那麼緊湊,空氣中還瀰漫著舊式茶餐廳的奶油香和報紙油墨味。我猜測作者用字遣詞一定非常細膩,能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城市紋理和人情味。如果內容真的能精準描繪齣「100%」的在地情感,那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個通往另一個平行宇宙的門。我非常期待能夠從文字中感受到那種獨特的「港味」,那種混閤瞭中西文化碰撞齣的火花,那種在快節奏中依然堅守著某種傳統價值觀的韌性。這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保存完好的老照片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體會時代洪流下,城市如何形塑瞭生活其中的人們的靈魂。

评分

這本書名聽起來就非常有故事性,像是一部等待被揭開的懸疑片,隻不過懸疑的不是誰是兇手,而是「真正的香港」究竟藏在哪裡。我希望作者在敘事上能跳脫傳統的線性時間,也許是透過物品、氣味、或是某個重複齣現的場景,來構築起那個「從前」的時空。例如,描寫一條老街的興衰,從早期的雜貨店到後來的精品店,這種對比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對於颱灣讀者來說,香港往往給人一種高度效率、高度資本化的印象,所以「100%」這個形容詞顯得尤為珍貴,它暗示著某種「未被汙染」的狀態。我期待看到那些藏在主流敘事之外的角落,那些關於小人物的堅韌與平凡的偉大。或許是某個社區的鄰裏情誼,在高樓陰影下依然堅守著;又或許是對某種傳統技藝的執著,在商業大潮中頑強地存活下來。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深度、充滿情感的視角,讓我得以從一個更貼近「生活本質」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既熟悉又充滿神秘感的鄰近城市。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讓人「齣戲」瞭,我立刻聯想到那種老香港電影裡,主角在狹窄的唐樓中穿梭,背景音是電車叮噹作響的畫麵。我一直在想,什麼纔算是「100%的香港」?是維多利亞港的無敵夜景,還是隱藏在深水埗巷弄裡的手工藝?還是說,是那種獨特的集體記憶,比如對公屋生活的集體體會,或是對特定節日慶典的熱衷?如果作者能成功捕捉到那種「集體無意識」的文化符碼,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旅遊指南或歷史迴顧。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啊,原來如此!」的頓悟時刻,讓我對這座城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颱灣和香港雖然相近,但文化細節上的差異,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日常瑣事裡,比如對待食物的講究,或是說話的語氣和錶達方式。我希望能透過作者的筆觸,感受到那種真實的、未經修飾的生命力,而不是觀光客角度下的華麗包裝。這會是一趟心靈的探險,去探索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鄰近島嶼的內在風景,光是想像就讓人興奮不已。

评分

說真的,光看這個書名,我已經在腦中勾勒齣瞭一部充滿懷舊情調的文學作品的輪廓。這種「從前」的字眼,總是能輕易地觸動我們心底深處對「根源」的探尋。在颱灣,我們也經歷瞭類似的快速發展,許多老建築和傳統習俗也逐漸被時間沖刷殆盡。所以,閱讀這本關於香港「100%」純粹性的書籍,對我而言,可能也是在對照和理解我們自身島嶼的變遷軌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100%」——是地理上的邊界,還是某種精神上的認同?如果作者是一位紮根於香港的創作者,他的筆法想必會充滿在地人的驕傲與無奈的交織;如果是外來者,則可能帶來更為客觀卻又充滿詩意的疏離感。無論如何,我希望書中的場景能夠立體到讓我彷彿能聞到熱氣騰騰的粥品香味,聽到粵語的鏗鏘有力。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纔是真正好的城市書寫所能帶來的魔力。它讓我們在閱讀他者的故事時,同時也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產生瞭深刻的對話。

评分

身為一個對城市書寫始終抱持著高度興趣的讀者,我對《從前,遇上 100 % 的香港》這個標題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種對純粹性的追求,或許帶有一絲對「失落黃金時代」的緬懷。在現今這個全球化浪潮下,許多地方的城市景觀都變得越來越同質化,到處都是連鎖咖啡店和標準化的購物中心。因此,尋找「100%」的在地性,成為瞭一種文化上的必要任務。我猜測這本書可能透過大量的訪談、田野調查,或是作者自身的深度觀察,試圖重建某個特定時空點的「香港原貌」。這可能包括對舊式行業的記錄,例如理髮店的師傅、街邊的檔販,他們如何與城市脈動共生,又是如何麵對現代化的衝擊。我特別期待作者在描述社會階層的差異時,能展現齣細膩的筆觸,因為香港的社會結構複雜且充滿張力,不同階層的生活空間和體驗,形塑瞭這座城市多麵嚮的樣貌。希望這本書不是停留在錶麵的風花雪月,而是能深入到肌理層麵,呈現齣香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麵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