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迎福:臺南王船十三艙添載物件研究

送王迎福:臺南王船十三艙添載物件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碧惠
图书标签:
  • 王船
  • 臺南
  • 迎王祭典
  • 民俗
  • 文化人类学
  • 航海
  • 物件研究
  • 宗教信仰
  • 臺灣史
  • 口述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西南沿海大型王爺祭典最頻繁、最熱鬧的地方非臺南莫屬,臺南的慶安宮西港香、金唐殿蕭壠香、長興宮瘟王醮、真護宮王船祭這四個王爺祭典活動都列入國定或市定民俗,當中最受人矚目的是祭典最後的「燒王船」,表示王爺的任務結束即將離去。

  在燒化之前,廟方致送十三艙添載物件,作為王爺押送瘟神疫鬼離境的贐儀以及裝備補充,此時送離亦是送禮,送禮則為迎福。不過這些添載物件有哪些?十三艙各有什麼功能與意義?不同廟宇之間又有什麼異同?

  本書將以王李慶所整理的西港慶安宮「丙戌科端月置」之《醮事簿》(1946)裡的〈王船倉口簿〉、王李有志撰寫的《佳里金唐殿庚午香科五朝醮醮事簿》(1990)之倉口簿明細,二者合併介紹與分析內容,王李家族所主導的添載,依其歷時性與影響廣泛性來分析與探究其所表徵的文化意義。而蘇厝長興宮與真護宮的王爺祭典也有傳承多年的王船十三艙添載,與王李家族的內容差異頗大,本書同時介紹他們的添載物件,且與王李系統做對照,並加以比較分析。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送王迎福:臺南王船十三艙添載物件研究》以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图书名称:《海洋拓殖者的足迹:十七世纪福建移民与台湾岛的早期社会变迁》 作者: 林家宏 出版社: 瀚海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2年 ---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七世纪(约1624年至1683年间)福建沿海移民群体向台湾岛迁移的历史进程及其对当地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和文化景观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台湾岛正处于荷兰、西班牙殖民势力与汉人移民涌入的复杂交汇点上,是构建现代台湾社会秩序的奠基阶段。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移民动因 本书伊始,首先对明末清初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彼时的福建,面临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人口压力增大以及清廷更迭带来的政治动荡等诸多挑战。这些结构性因素共同催化了“渡海”成为一种生存策略。作者借助地方志、家族谱牒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档案资料,详细梳理了移民的地理来源,发现以漳州、泉州府的闽南移民为主导,但亦有部分来自粤东的零星群体。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十七世纪的移民并非简单的被动流亡,而是一种受利益驱动的、有组织的“拓殖”行为。书中探讨了“郊行”与“垦户”在组织移民、筹集资本和协调劳动力方面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早期移民活动中蕴含的商业逻辑与社会网络。 第二部分:殖民地治理下的社会重构 在荷兰人建立的统治框架下,台湾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剧烈的重构。作者聚焦于汉人移民与殖民政权之间的互动模式。荷兰人为了有效地控制土地和劳动力,一方面利用汉人的组织能力进行“以夷制夷”的间接统治;另一方面,则通过丈量土地、征收税赋等方式,强制性地将移民纳入其全球贸易体系。 书中细致考察了“罗汉脚”——那些单身或尚未建立稳定家庭的移民工——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他们构成了早期拓垦的主力军,但其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为后来的社会冲突埋下了伏笔。通过分析荷兰人的诉讼记录和税收清单,本书重构了早期移民聚落的权力分配图景,包括地方士绅、垦首与基层管理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三部分:农业经济的开垦与模式 本书的核心篇幅之一在于对十七世纪台湾农业经济地理的形成过程的考察。汉人移民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作物种类,如水稻、甘蔗和烟草。作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清代康熙年间的垦丁图册和荷兰人的土地测绘图,精确描绘了早期灌溉系统(如水圳的修建)的分布及其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与以往侧重于“垦荒”叙事的视角不同,本书强调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海洋性”特征。甘蔗种植园的兴盛与荷兰人主导的糖业贸易紧密相关,台湾岛迅速融入了亚洲内部的商业网络。这种由殖民需求驱动的单一经济结构,虽然带来了初期的财富积累,但也使得早期社会对外部市场波动异常敏感。 第四部分:文化适应与冲突的记忆 文化层面,本书探讨了汉人移民在异域环境中如何重塑和传承其原乡文化。原乡信仰,尤其是对地方神祇的崇拜,成为凝聚社群认同的重要载体。作者分析了早期庙宇的建立时间与规模,作为考察移民社群稳定性和文化认同强度的指标。 然而,拓殖过程绝非和平的文化交流。书中详细梳理了与原住民(高山族与平埔族)之间发生的土地冲突和武装对抗。通过审视荷兰人的记载以及后来的汉人史料,本书力求呈现冲突双方各自的视角与逻辑,揭示了殖民统治者如何利用或加剧这些族群间的矛盾,以维护其统治的稳定。这种早期的族群互动模式,为理解后世台湾社会的多层结构提供了必要的历史纵深。 结论与遗产 《海洋拓殖者的足迹》总结认为,十七世纪的台湾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渡性社会”。它既是明清大陆边缘的延伸,也是全球贸易体系的前哨站。这一时期的移民活动,塑造了台湾社会中“冒险精神”、“强悍的自我组织能力”以及“对海洋贸易的依赖性”等核心特质。这些早期社会结构的烙印,深刻地影响了随后的清治时期乃至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发展轨迹。本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台湾社会“起源叙事”的一次细致入微的重构。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碧惠


  臺北人,現居臺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主修工藝美術。
  臺灣民間信仰、臺灣傳統工藝美術領域研究者。
  著作有《神氣活現:臺灣王爺祭典中的糊紙製作技術》、《臺南牽亡歌陣研究》。

图书目录

市長序 讓臺南被世界看到
局長序 開拓更為寬廣的文化視野

章一 前言
一、名詞界定
二、研究範圍    

章二 臺南的王醮與王船
一、王醮與香科
二、王船演變與造船
三、王醮意義及各廟王醮簡介

章三 王李家族之王船添載與十三艙物件介紹    
一、 點艙與添載
二、 王船十三艙物件
三、 王船倉口簿細項之演變分析

章四  長興宮、真護宮之王船添載與十三艙物件
一、蘇厝二廟添載內容介紹與比較
二、真護宮十三艙外加之艙房與添載
三、王李系統與蘇厝系統比較

章五 十三艙物件所反映的民俗與信仰現象
一、十三艙物件分類
二、飲食文化
三、祭祀文化
四、品茶文化
五、古代文化想像與現象

章六 結語

附錄  王醮之王爺艦隊糊紙明細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04267
  • 叢書系列:大臺南文化叢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要感謝的實在太多了


  一場王船添載,要感謝的實在太多了,一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的人也很多。

  當接下黃文博老師撰寫有關「王船十三艙物件研究」的邀約時,雖然很高興有這麼一個挑戰,但是還很懷疑自己:這樣的主題,有能力寫成一本書嗎?

  有王船就有添載,平時跑廟會,多少會留心觀察信眾奉獻的添載包,跟著謝宗榮老師跑田野,開始注意廟方的添載物件,不定期舉辦王醮的宮廟因為明細表裡的物件多樣、難收集,所以用模型甚至玩具替代,添載成了一種象徵形式。而真正接觸正式而大型的十三艙添載,是2009年在臺南市東區玉勅良寶宮王醮協助洪瑩發老師一個物件一個物件地拍攝,此時才對十三艙有了具體的概念。2014年金唐殿甲午香科之前,楊賢志老師為我們說明王船添載的解讀與備辦過程的曲折,以及那些物件各是什麼東西,讓我對這些添載物件有了較清晰的概念。

  2003年到2009年跟隨謝宗榮老師觀察西港慶安宮香科、蘇厝長興宮與真護宮王醮,接著跟隨洪瑩發老師帶領的團隊參與完整記錄2014、2017年兩科佳里蕭壠香科和2015年西港香科,而2018年的西港刈香以及近年的歸仁仁壽宮、關廟山西宮等地王醮也做部分紀錄。

  2020年初佳里金唐殿庚子香科,王府人員正在整理所有添載物件時,曾福樹老師也過來看著,突然說他有2015年西港慶安宮的十三艙添載照片,可以送我。我要撰寫「王船十三艙物件研究」這事還沒告訴任何人,難道他有「天眼」?有了這批照片加上之前2014、2017年兩科的蕭壠香照片,才開始定下心來研究,然後才有能力帶著稍微具體的概念與明確的問題去訪問長年備辦西港香科王船添載的陳再預先生,他不只替我解謎出惑,還送給我更齊全的添載物件照片,以及王李有志先生在1990年所撰寫的《佳里玉勅皇勅金唐殿十七角頭廿四村庄庚午香科五朝醮醮事簿》,裡面倉口簿有全部的王船添載明細,他的會計周麗娟小姐也給予不少幫助。因為2015年的照片是陳再預老師主持的拍攝,雖然是曾福樹老師先送我的,書中還是寫陳再預老師提供,但是如果沒有曾老師令我感激的熱心,這本書連開頭都有困難。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謝國興老師主編的《西港仔刈香》一書裡記載王李慶在1946年整理的《「丙戌科端月置」醮事簿》,這本古籍中編碼第三十四頁開始有共五張八面的〈王船倉口簿〉,結合這兩本倉口簿和所收集到的照片,加上陳再預老師的解說,讓我有開始撰寫的基本資料。

  蘇厝長興宮與真護宮也有十三艙添載,和慶安宮與金唐殿的王李家版本差異很大,於是最先去拜訪長期為長興宮整理與及蒐集資料的祭祀組長陳燕輝先生、副總幹事陳冠傑先生,了解長興宮王醮王府的情形,然後進一步訪問王船師兼副主委謝福水先生、書記陳秀雲小姐、採購組長詹大松先生,這些是製造王船、備辦添載與整理資料的功臣,最後這些物件全交由主委詹偉修先生指揮處理,訪問主委也更進一步了解長興宮王醮的運作組織,以及子弟們的分工合作。

  訪問真護宮方面,透過會計林芳梅小姐熱心協助,找到長期擔任房科組長的趙雲敏先生,他對整個添載瞭若指掌,一些現在已經沒用的早期名稱他都一清二楚,如果沒有他的解說,有很多名詞用語可能花費再多力氣也找不出相對應的現代意義,他還將當房科的心血結晶《科醮制禮》送我,是我以後再進一步研究相關領域的極珍貴資料。

  以往做科儀及陣頭的紀錄,感覺是在外緣,此次訪問至少四間廟宇的主事者,則比較進入民俗文化層次,稍微接近了信仰的核心。

  後來謝國興老師審查我的初稿,除了給予珍貴建議外,還幫忙畫一張「王船十三艙配置圖」,他所領導的團隊在2017年特別將金唐殿蕭壠香科所有十三艙物件一樣樣拍攝,那些照片他通通都讓我使用在本書裡。非常感謝這個拍攝團隊,成員各是:洪瑩發、賴建宏、劉家豪、劉懷仁、胡祐禎等人。雖然後來又訪問柳營代天院,但是他們的添載備辦人是讓會首們分攤,沒有清楚的劃分艙房,所以在本書只有略提,但是仍受到多人的協助,如鄭百成老師、王明賢道長與王信義道長、楊佾澂先生等人。

  這次所有訪問與資料收集的過程都很順利,這本書的貴人很多,三言兩語的內容,可能就是某位貴人的心血所得,我只是負責統整,希望能將重點呈現出來,尤其更精確地記錄與探討十三艙添載物件的內涵與意義。

  有這個福氣完成這本書要感謝的人很多,主要的是引路朋友以及提供資料的貴人,按和這本書有關的貴人出現時間排序各是:謝宗榮、洪瑩發、楊賢志、黃文博、曾福樹、陳再預、周麗娟、陳燕輝、陳冠傑、陳秀雲、謝福水、詹大松、林梅芳、趙雲敏、詹偉修、謝國興和他的蕭壠香助理團隊、鄭百成、王明賢、王信義、楊佾澂等等諸位前輩、老師,還要感謝文化局許琴梅小姐、田野的好友們和這些廟宇裡的其他直接、間接協助的諸位朋友,感恩!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這類結合人類學田野調查與地方文獻考證的著作,常常讓人又愛又怕受傷害。愛的是,它能揭開我們從小看到大、卻從未深究的文化密碼;怕的是,如果資料不夠豐富,或者論證過於學術化、脫離了信徒的實際操作經驗,讀起來就會變成一堆冰冷的清單。我特別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迎福」與「送王」這兩個動態過程中的物件流轉。物件從「添載」到「送出」,這不單是物理上的移動,更是精神上的轉化與淨化。我希望能看到對那些特定物件(比如特定的米食、紙紮品,甚至是王船內部結構材料)的材質分析,以及這些材質在當時的產地來源與成本考量。畢竟,王船祭典是極為耗資的活動,物件的選擇勢必牽動著地方仕紳與民眾的經濟基礎。若能從物質層面反推社會結構,那這本書的格局就遠遠超越了單純的民俗記錄,而是成為一部活生生的社會史。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乍聽之下,帶有一種古典文學的莊重感,但「臺南王船」的意象卻又強烈地連結著當代的觀光推廣熱潮。我的關注點會放在「研究」二字上。在現今許多地方文史工作傾向於美化與浪漫化傳統的趨勢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提供一種更為批判性的視角。例如,在現代化與觀光需求影響下,那些傳統物件的樣式、數量、甚至製作工藝是否已經產生了「失真」或「標準化」的現象?那些早期文獻中記載的物件,如今是否還能完整重現?如果無法重現,那麼當代祭典中所使用的替代品,在宗教意義上究竟承載了多少原初的重量?我希望這不是一本只在歌頌盛況的「紀念相簿」,而是能帶著一絲懷舊的惆悵,去探討傳統在時間洪流中的斷裂與韌性。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光是那個飽經風霜的墨色紋理,就讓我彷彿能聞到海港邊的鹹濕氣息。我猜測作者對臺南府城特有的宗教信仰與物質文化有著極為細膩的觀察。光是「王船」這兩個字,就足以勾起許多在地人的記憶碎片,那些熱鬧的迎神賽會、空氣中瀰漫的香火味,以及家家戶戶窗邊掛著的平安符。我期望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那些看似不起眼、卻是整個祭典儀式中最具精神核心的「添載物件」——那些從日用品到祭祀品的轉換,是如何體現閩南社會的宇宙觀與生活哲學的。特別是「十三艙」這個結構,在傳統信仰中往往隱喻著宇宙的秩序或船隻的負載極限,若能闡述這些物件如何被精心編排、層層堆疊,反映出信徒們對於神明護佑的殷切期盼,那將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文化田野考察記錄。總之,我期待讀到的是一篇紮實、充滿人情味,且能讓人重新審視在地傳統工藝與信仰連結的深度論述。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預期自己會被拉回到那個熱鬧喧囂、香煙裊裊的碼頭邊。重點不在於王船多大、儀式多盛大,而在於那些「添載物件」所蘊含的「人與神」之間的契約文本。我想像作者花費了多少個清晨,蹲在船艙邊,觀察工匠如何將象徵意義深遠的紙紮神獸安放在特定位置,又如何計算那象徵船隻航行的「米糧」數量。這是一種極度依賴「儀式性動作」的知識體系,它不是寫在書本上的條文,而是刻在肌肉記憶裡的傳統。我希望書中能捕捉到這些無聲的知識——那些師傅傳承給學徒時的口訣、避諱的禁忌,以及物件擺放時對陰陽五行的精確對應。只有深入到這種微觀的操作層面,才能真正理解臺南人如何透過這些物質媒介,來維繫他們與神明的親密關係。

评分

對於一個臺南子弟來說,王船祭典是我們共同的文化臍帶。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發現了什麼驚天動地的祕密,而在於它能將那些習以為常的場景,以一種「陌生化」的學術眼光重新呈現給我們。我期待看到的不僅是物件的「列表」,而是物件的「故事線」。每一件添載物,都應該有它自己的生命史:它從哪家商行採購?是誰家女性長輩親手縫製?它被賦予了什麼樣的祈願?透過追溯物件的來源地與製作人,我們其實是在重建一張複雜的社會網絡圖。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將那些靜默的「物」重新賦予「人」的溫度與歷史重量,那麼它就成功地完成了對這項重要民俗活動最深沉的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