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研究傢的廚房小事百科:從採買備料、食材保存、調理方法到廚具布置,讓做菜成為自在又療癒的事

料理研究傢的廚房小事百科:從採買備料、食材保存、調理方法到廚具布置,讓做菜成為自在又療癒的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有元葉子
圖書標籤:
  • 料理
  • 烹飪
  • 美食
  • 廚房
  • 食材
  • 傢常菜
  • 生活
  • 收納
  • 技巧
  • 實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料理研究30餘年、食譜近150本,
日本國民料理天後有元葉子的廚事筆記大公開!

★★下廚前該知道的85則料理細節,一次收錄★★
解答你對料理細節的所有疑惑,
讓廚房變成生活中最暖心、最愉快的空間

  下廚這件事呢,保持心情愉快就會愈來愈進步喔!
  日本讀者盛讚:「感謝有元老師的書,讓我能夠挺起胸膛麵對料理!」


  在日本,「有元葉子」是一種自在風格的代名詞;她不僅是知名的料理研究傢、熟悉義式與和食料理,在烹飪教室的教學課程之外,還推齣以方便好用著稱的自有廚具品牌「la base」,同時開設生活選物店「shop281」,讓更多人得以實踐低調卻有格調的自在生活。

  在《料理研究傢的廚房小事百科》中,從事料理研究30餘年,齣版近150本食譜的有元老師,將其多年來的廚事實踐經驗,一一化成文字,從採買選購、食材保存、調理方法、廚具布置等四大方嚮切入,分享85則在廚房中不可不知的細節。不論是每天準備三餐的傢庭主婦,還是初入廚房的料理新手,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讓你的廚房生活更輕鬆愉快的訣竅!

  ★與食材對話,纔是做菜的樂趣所在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問呢:採買時,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食材,又或者是買迴傢卻不知道如何料理?

  有元老師認為,食材選購以「當季」的最美味,就像我們能感受到四季變化一樣,蔬菜也會與大自然的循環連動。因此,順著時節購買到的食材,即使簡單料理,也能很好吃!

  此外,做菜跟在學校念書不一樣,不是靠死背就能煮得一手好菜,很多時候還要仰賴觀察、思考及判斷,試著與食材對話,相信一定你能找到下廚的趣味。

  ◎「選酒」:「喝起來覺得好喝」的酒,那就拿來入菜吧!
  ◎「煮菜」:想讓青菜料理美味升級,試試「冷水迴春術」!
  ◎「蘿蔔」:別二話不說就削皮,帶皮料理也別有一番風味

  ★大師的廚房小事百科,讓你的廚藝越來越進步

  相信有很多人買瞭食譜、照著依樣畫葫蘆卻總是做不齣好味道,事實上,很可能是你沒有掌握到的料理細節害瞭你。

  有元老師認為料理沒有公式,但還是有一些靠「經驗纍積」纔知道的小撇步,她將在本書中,無私分享自己的廚事經驗,期許你能找齣屬於自己的正確答案,並且越來越喜歡下廚。

  ◎「高麗菜保鮮法」:製造「切口」易腐敗,建議將葉片一片片剝下來用
  ◎「撒鹽小技巧」:從高處以輕搓指尖的方式來做,就能撒得均勻
  ◎「麵包美味訣竅」:一起享用吧!以「高溫短時間」迴烤麵包就對瞭

  ★做菜如何更輕鬆自在,答案就在這85則料理細節裡

  \食材選購有方法,怎麼挑纔可靠/
  →蘿蔔全年有,最美味季節在鼕天
  →不同部位口感不同,肉類怎麼買最適閤?
  →橄欖油價格落差大,買貴的就好瞭?

  \一定要學!不浪費的食材保存術/
  →奶油易吸味,錫箔紙保存是關鍵
  →沾濕的廚房紙巾,讓薑不再乾癟癟
  →不適閤放進冰箱的蔬果,有哪些?

  \簡單有效、讓傢人讚不絕口的調理技巧/
  →切工影響口味,做對瞭纔好吃
  →雞排錶麵煎上色,裡頭卻還是生的?
  →燙青菜好無聊,怎麼做更美味?

  \讓你事半功倍的工具選擇與清潔/
  →砧闆清潔術,這樣洗不留腥味
  →菜刀選得對,做起菜來更順手
  →提不起勁做飯時,你可以這麼做!

名人推薦

  Liz 高琹雯/美食作傢、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比纔/《傢酒場》作者
  番紅花/飲食作傢
  楊佳齡Léa/《飲食宅記》作者、料理老師
  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傢、「Yilan美食生活玩傢」網站創辦人
  嘖嘖的料理手帳
  蘿潔塔/蘿潔塔的廚房
  ——愛下廚推薦

日本讀者強力好評

  ★感謝有元老師的書,讓我能夠挺起胸膛麵對料理!……我傢今晚的味噌湯就用上瞭書中「在味噌湯中加入韆六本切法的蘿蔔」,在湯中口感細緻軟嫩的蘿蔔獲得瞭傢人的一緻好評!──*fraises*

  ★書中介紹的蔬菜保存技巧與簡單食譜真的很棒,好喜歡有元老師讓廚房簡潔清爽的技巧!──おちゃづけ

  ★很感謝書中傳授的料理基礎中的基礎。不論是找時間預先準備、基本調味料的使用(鹽、醬油、醋、味噌、酒、糖和味醂)、鹽與油是好東西、葉菜類汆燙時間要短、菜刀的選擇方法(三德刀和小菜刀)、確保廚房的作業空間等。絕對是一本你會想買的書!──ぷらんつ
烹飪科學的深度探索:從分子結構到風味構築的實用指南 本書旨在為熱衷於理解「為什麼」的烹飪愛好者,提供一套從科學原理齣發,深入探討食材轉化過程的實用手冊。我們將超越傳統食譜的錶麵步驟,探討烹飪背後的物理化學機製,引導讀者真正掌握烹飪的藝術與科學。 這本專著聚焦於那些影響最終成品風味、質地和營養價值的關鍵科學原理。它不是一本提供快速技巧或傢常菜譜的書籍,而是一部緻力於解構食材行為、優化烹飪流程的理論與實踐結閤的深度參考書。 --- 第一部分:食材的分子層次解構 (The Molecular Deconstruction of Ingredients) 本章節將深入探討我們日常接觸的各種食材,從最基礎的分子層麵進行剖析,理解它們在受熱、攪拌或酸鹼變化時的反應機製。 1. 蛋白質的變性與凝固:不僅是「熟瞭」 熱力學影響下的蛋白質結構重組: 詳細分析肉類、魚類和蛋類中的主要蛋白質(如肌原纖維蛋白、膠原蛋白)在不同溫度區間的變性過程。探討如何通過精準的溫度控製,實現肉類內部嫩度與外部焦化(梅納反應)的最佳平衡。 酸與鹽的作用機製: 闡釋鹽分(氯化鈉)如何影響蛋白質的水閤作用和肌纖維間的電性,從而影響醃製效果和保水性。同時,深入研究酸(如檸檬酸、醋酸)對蛋白質纖維的解構與軟化作用,應用於醃製和乳化過程。 膠質的提取與轉化: 專門探討骨骼與結締組織中的膠原蛋白,如何通過長時間低溫慢燉轉化為明膠(Gelatin),並分析明膠溶液在不同溫度下的黏度變化和應用,例如製作清湯或肉凍。 2. 澱粉的糊化與迴生:質地的核心控製 直鏈與支鏈澱粉的行為差異: 區分不同來源澱粉(如馬鈴薯、小麥、米)的分子結構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決定瞭它們在水中的吸水能力和糊化溫度。 糊化過程的動力學: 詳細描繪澱粉粒在加熱過程中吸水、膨脹、結構瓦解並釋放分子的完整流程。重點分析添加糖分或脂肪對糊化溫度的影響。 澱粉的迴生(老化): 解釋澱粉在冷卻過程中發生的重新排列與結晶現象,這是導緻麵包變乾、米飯變硬的主要原因。提供科學方法來延緩或逆轉這一過程,例如利用水分活度和特定添加劑。 3. 脂肪的乳化、氧化與風味釋放 乳化作用的穩定性: 深入探討油水體係(如美乃滋、醬汁)中,乳化劑(如卵磷脂、蛋白質)如何通過界麵張力來穩定混閤物。分析剪切力、溫度和酸鹼度對乳化穩定性的影響。 脂肪的熱分解與風味產生: 探討高溫下脂肪酸的分解過程,包括水解和氧化反應,這些反應如何產生獨特的香氣化閤物(如醛類、酮類)。分析油品的煙點與其化學組成之間的關係。 風味的攜帶與傳遞: 闡釋脂溶性風味分子如何在烹飪過程中被脂肪鎖住或釋放,並探討不同油脂在傳遞核心風味時的優劣。 --- 第二部分:熱傳導與溫度控製的精確科學 (The Precis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本章節將擺脫「中火、大火」等模糊概念,轉嚮物理學中的熱傳導機製,指導讀者如何利用不同加熱方式達到理想的熱量傳遞效果。 1. 三種熱傳導方式的定量分析 傳導(Conduction): 詳細分析不同材質的鍋具(鑄鐵、不鏽鋼、銅)其熱傳導係數的差異,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差異來控製烹飪錶麵的溫度均勻性。探討食物與鍋底的接觸麵積對加熱效率的影響。 對流(Convection): 聚焦於液體(水、油)和氣體(烤箱、空氣炸鍋)中的熱傳遞效率。分析攪拌和液體循環在傳熱中的加速作用。 輻射(Radiation): 專門研究遠紅外線(如烤箱的加熱元件或炭火)如何直接將能量傳遞給食物錶麵,以及如何通過調整距離來控製錶皮的焦糖化速度。 2. 溫度對風味轉化的關鍵閾值 梅納反應與焦糖化: 繪製精確的溫度麯線圖,明確指齣發生高效梅納反應(約 140°C 起)和焦糖化反應(約 160°C 起)所需的最低溫度及反應速率麯線。討論水活性(水分含量)如何抑製這兩種反應的進行。 控溫的藝術: 探討使用低溫慢煮(Sous Vide)技術時,如何透過精確的水浴溫度來完全控製蛋白質的最終狀態,從而消除過度烹飪的風險。 --- 第三部分:風味的化學閤成與平衡 (The Chemical Synthesis and Balance of Flavor) 本書的重點部分,它指導讀者如何從化學角度係統地建構複雜的風味層次,而不是僅僅依賴經驗。 1. 構成風味的四大基石 酸(Acidity): 係統分類有機酸(如檸檬酸、蘋果酸、酒石酸)的風味輪廓和在不同 pH 值下的作用。論述酸在平衡鹹味和甜味中的重要性,並提供酸度調整的量化參考。 鹹(Saltiness): 超越氯化鈉,探討鉀鹽、鎂鹽的風味差異,以及味覺感受器對鈉離子濃度的適應性(味覺疲勞)。 甜(Sweetness): 分析不同糖類(蔗糖、果糖、葡萄糖)的甜度係數和口感差異,以及它們在加熱過程中對其他風味的掩蓋或增強作用。 苦(Bitterness)與鮮(Umami): 深入探討苦味化閤物(如生物鹼、多酚)的結構,以及如何利用酸或甜來「抑製」或「柔化」苦味。詳細解析榖氨酸及其協同作用物(如肌苷酸、鳥苷酸)如何放大鮮味信號。 2. 芳香化閤物的疊加與層次構建 風味圖譜(Flavor Mapping): 引入食材風味輪圖,將複雜的氣味分子歸類(例如,硫化物帶來「烤肉味」,醛類帶來「青草味」)。 風味搭檔理論(Flavor Pairing Theory): 透過分析分子結構的相似性,科學性地解釋為什麼看似不相關的食材(如白巧剋力與魚子醬,或咖啡與牛肉)能夠成功結閤。強調「共享風味化閤物」在創造新穎菜餚中的作用。 --- 第四部分:應用與進階技術的科學驗證 本章節將前三部分的理論應用於實際操作中,著重於那些需要精確控製的烹飪環節。 1. 麵團與發酵的微生物動力學 酵母的生命週期與代謝產物: 探討不同溫度和含糖量對酵母活動的影響。分析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乙醇、二氧化碳以及有機酸(乳酸、醋酸)如何共同決定瞭麵包或發酵食品的最終結構和風味複雜度。 麩質網絡的形成與管理: 詳述水閤作用、揉捏(機械能輸入)如何促使麥醇溶蛋白和麥穀蛋白形成三維結構,以及添加脂肪、糖分或酸性物質如何調節此網絡的強度與延展性。 2. 醬汁的結構穩定與口感設計 濃稠劑的選擇性應用: 比較澱粉類(麵粉、玉米澱粉)與非澱粉類(蛋黃、卡拉膠、黃原膠)濃稠劑的作用機製。闡述在酸性或高脂環境下應選擇哪種增稠劑以避免分離。 澄清與過濾的物理學: 分析使用離心力、沉降和不同孔徑過濾介質(如魚膠、脫脂棉紙)來分離懸浮顆粒和澄清液體的效率,以達到極緻清澈的湯底或飲品。 --- 本書適閤對烹飪有強烈好奇心,渴望從根本上理解食材轉化過程的嚴謹學習者。它將廚房視為一個活躍的化學實驗室,提供的不僅是食譜,更是掌握未來無限可能性的科學工具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有元葉子


  料理研究專傢。過去是帶大三個女兒的傢庭主婦,因為為傢人做的料理大受好評而走上料理研究傢之路。不僅善用食材製作簡單美味的料理,具有風格的品味生活,以及開朗的人生觀都受到各個年齡層的熱情支持。與廠商閤作開發齣的廚具品牌「la base」以簡單好用與機能美感著稱,更有不少忠實消費者;其開設的生活選品店「shop281」也廣受好評。

  著作《料理就從尋找食材開始》榮獲「世界最佳食譜書」飲食紀行組的大獎。其他還有像是《料理研究傢的餐桌生活學》、《沒有人教過的料理祕訣》、《隨手做好常備菜》、《有元葉子的野菜教室》、《不靠食譜就能做好菜》等作品。

  www.arimotoyoko.com/

譯者簡介

葉韋利 Lica Yeh


  1974年齣生。專職主婦譯者。
  喜歡吃也喜歡做菜。熱愛翻譯飲食類書籍。
  譯有:《圖解壽司辭典》、《料理研究傢的餐桌生活學》、《神田魂:日本料理精髓的思考》等。

  FB專頁「譯者葉韋利工作筆記」:www.facebook.com/licaworks
  譯者葉韋利工作筆記部落格:licawork.blogspot.com/
 

圖書目錄

前言 讓下廚成為開心、輕鬆的事
Q01天天都得忙著料理三餐,怎麼樣纔能輕鬆做菜?
Q02每次做晚餐都會手忙腳亂,如何改善?
Q03對於調味實在沒有自信

第一章 挑選.採買
Q04蘿蔔全年都買得到,最美味的季節是何時?
Q05製作蘿蔔泥,需要先削皮再磨泥嗎?
Q06為什麼同一種蔬菜,有時削皮,有時不削皮?
Q07常聽到時令蔬菜,但我總是搞不太懂
Q08哪些食材有明顯差異,一定要「當季」纔美味
Q09我沒有買過蜆仔,可以用處理海瓜子的方式來進行嗎?
Q10「新」的高麗菜和洋蔥,與一般的高麗菜和洋蔥,有何不同?
Q11挑選好吃的番茄,有什麼祕訣?
Q12菠菜和小鬆菜,是同一類蔬菜嗎?
Q13馬鈴薯的種類繁多,該怎麼挑選纔好?
Q14什麼時候的蘋果最好吃呢?
Q15高麗菜和白菜,是不是買一整顆比較好?
Q16買瞭一大顆或一整株蔬菜,我也沒信心能用完
Q17買瞭整顆的高麗菜,卻不會剝下完整的葉片
Q18因為沒自信能好好用完一大顆白菜,經常就放棄瞭
Q19蒟蒻的種類各式各樣,每一種的美味也各有不同嗎?
Q20想在日常飲食中攝取海藻,卻總是找不到機會
Q21好吃的海苔,挑選原則是什麼?
Q22食譜中的「豬肩裏肌肉」,可以用其他部位代替嗎?
Q23雞肉的每個部位,有什麼不同?
Q24基本調味料,該準備哪些纔足夠?
Q25高品質調味料所費不貲,分批添購該以什麼為優先?
Q26麻油有顏色深淺之分,兩者究竟有何差別?
Q27市售橄欖油的價格落差大,為什麼?
Q28食譜上標示「味醂」的地方,可以用砂糖加酒代替嗎?
Q29食譜上標示的「白酒」,可以用日本酒代替嗎?

第二章 保存
Q30可以久放的蔬菜和很快壞掉的蔬菜,差別在哪裡?
Q31菇類的保存方法,是什麼?
Q32乾燥蔬菜,在室內也能做嗎?
Q33根莖類蔬菜要放冰箱,還是常溫下保存就可以瞭?
Q34帶土的蔬菜,要在常溫下保存嗎?
Q35不建議放冰箱的蔬菜,有哪些?
Q36小黃瓜、青椒等夏季蔬菜,是否要放進冰箱保存?
Q37蔬菜放進冰箱會不小心結凍,怎麼辦?
Q38水果要放進冰箱保存嗎?
Q39蔬菜隻要外錶沒有損傷,是不是就都還能吃?
Q40燙熟的青菜,該怎麼保存呢?
Q41調味料要怎麼保存呢?
Q42買瞭一整塊奶油,如何妥善保存?
Q43沒用完的小魚乾,該怎麼保存纔好呢?
Q44沒用完的薑一下子就乾掉,變得乾癟癟
Q45買迴來的麵包如何處置,纔能維持美味呢?
Q46用保鮮膜包食物時,有什麼訣竅嗎?

第三章 調理
Q47燙青菜要好吃,祕訣是什麼?
Q48燙青菜該在什麼時機撈起來呢?
Q49青菜在燙之前需要泡水嗎?
Q50蔬菜燙熟後,是不是要泡水比較好?
Q51燙青菜有什麼推薦的吃法嗎?
Q52除瞭浸高湯之外,還有什麼簡單又美味的燙青菜吃法?
Q53蔬菜該從冷水開始煮,還是用沸水煮即可?
Q54牛蒡的皮該洗到多乾淨呢?
Q55蔬菜切完之後要泡水,為什麼?
Q56薑在使用前需要削皮嗎?
Q57在做不同料理時,同一種蔬菜的切法為什麼不一樣?
Q58每次高麗菜絲都切得太粗,怎麼辦?
Q59油豆皮在使用前,是不是一定要去油纔好?
Q60大蒜下鍋爆香時,一不小心都會燒焦
Q61炒青菜有時候口感太硬,有時候卻炒得軟趴趴
Q62炒麵時經常會溢齣平底鍋,不知該如何改善?
Q63每次買青椒都用不完,有沒有建議的料理?
Q64如何在食材上均勻撒鹽呢?我老是失敗
Q65為什麼魚在撒鹽之後要靜置一下?肉類也需要靜置嗎?
Q66雞胸肉該怎麼調理,纔能輕鬆又好吃呢?
Q67明明雞排錶麵已經煎到上色,裡頭卻還是生的?
Q68一整尾的墨魚該怎麼調理?
Q69油炸食物時,該怎麼判斷油溫呢?
Q70炸豬排裡頭有沒有熟透,真的很難判斷
Q71油炸料理總是不成功。不是麵衣剝落,就是無法炸得酥脆
Q72在傢往往隻會做肉類料理,可以教我簡單的魚類料理嗎?
Q73製作蛋花湯時,常常都會變得混濁
Q74味噌湯的「最佳狀態」,如何判定?
Q75經常想不齣便當菜,很容易就倚賴冷凍食品
Q76如何在忙碌的早上,做一頓不費時又營養均衡的早餐?
Q77不用靠市售醬汁,也能迅速完成義大利麵?

第四章 工具與清理
Q78挑選菜刀有技巧,怎麼選纔好呢?
Q79想讓下廚更方便,什麼調理工具是必備的?
Q80鬃刷及海綿,如何常保清潔呢?
Q81砧闆的清潔維護,該怎麼做纔是對的?
Q82做完菜收拾清理好麻煩,有提升效率的祕訣嗎?
Q83提不起勁做飯時,該怎麼辦呢?
Q84傢裡廚房又小又窄,怎麼做纔能變得比較順手?
Q85廚房裡的工具、調味料和食材,經常搞不清楚收到哪裡去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36503
  • 叢書係列:滿足館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認為,食材的「保存」絕對是料理效率的命脈,但這塊常常被其他食譜忽略。尤其在颱灣,天氣濕熱,買迴來的葉菜葉子沒放好隔天就開始黃萎,或是香料買瞭一大罐,結果用到下次開夥時都受潮結塊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詳盡的「食材保鮮地圖」。不是那種籠統地說「冷藏就好」,而是要具體到:蔥薑蒜這種根莖類,應該用牛皮紙袋還是塑膠袋?九層塔是不是泡水放冰箱比直接冰鮮度好?肉類分切後,該用保鮮膜還是真空密封更能鎖住肉汁?如果這些基礎的、重複發生的問題能夠被係統性地解決,我每週去市場採買的次數就能減少,備料的時間也會大幅縮短。這種能直接反映在生活成本和時間管理上的知識,纔是真正實用的「百科」價值所在,它能讓我的廚房管理從「應付」轉變為「預控」。

评分

說實話,我對「廚具布置」這個環節特別有感觸。我的廚房空間不大,工具多到常常找不到我需要的那個小湯勺,備料時常常搞得像在打仗一樣。網路上很多教學都隻會展示那些光鮮亮麗的歐美係廚房,動不動就要配備好幾組昂貴的鑄鐵鍋或專業刀具組,這對我們小資族來說根本是天方夜譚。我比較想知道,在這本書裡,作者是如何用有限的空間和預算,去打造一個真正「順手」的料理環境。像是砧闆的高度是不是影響切菜效率的關鍵?不同材質的刀具,到底哪一種最適閤颱灣廚房的日常使用?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斷捨離」的建議,告訴我哪些是雞肋的廚房用品,該勇敢地淘汰,而哪些是看似不起眼卻能大大提升效率的「隱藏版神器」,那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及時雨。我希望我的廚房是個舒服的角落,而不是堆滿雜物的倉庫。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非常溫柔,帶有一種「療癒」的暗示,這點很吸引我。現在社會壓力大,很多人都說「做菜是我的療癒方式」,但我常常覺得,做菜的過程如果充滿挫摺感,隻會讓我更焦慮。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理解,料理不一定非得追求「成功」,享受那個「研究」的過程本身,纔是重點。我特別有興趣瞭解,作者是如何看待「失敗」的?是不是有些小小的「偏方」,能夠將一盤快要焦掉的菜,或是顏色跑掉的湯,用最不費力的方式挽救迴來?這種「實戰經驗」的傳承,比那些教科書般的標準食譜來得珍貴萬倍。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自己剛開始學做菜時的糗事,然後娓娓道來她是怎麼調整心態,把廚房變成一個可以犯錯、可以實驗的安全空間,我會非常感動,這纔是真正貼近生活、有溫度的知識分享。

评分

對於像我這種,工作忙碌到連週末都想癱在沙發上,但又覺得外食油膩不健康的上班族來說,快速、簡單、美味是我的料理最高指導原則。我對於那種動輒要準備一堆醬料、耗時兩小時的繁複食譜非常感冒,每次看到都要直接滑掉。我真正需要的是那種能夠讓我下班後三十分鐘內,端齣一盤像樣的菜餚的「急救手冊」。我非常好奇這本《料理研究傢的廚房小事百科》有沒有提供一些關於「效率化」的撇步。例如,如何聰明地分配採買清單,避開市場人潮;或是哪些食材可以一次性預處理好,然後分裝冷藏,這樣忙碌平日就能直接抓一把下鍋?畢竟,廚房的敗筆往往不在於火侯控製不好,而在於一開始的準備工作就讓人氣餒。如果這本書能教我如何優化我的備料流程,讓我從心理上就不抗拒踏進廚房,那它就成功擄獲瞭我的心。我追求的不是米其林星級的標準,而是每天都能輕鬆達成「吃得好」的小確幸。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一股暖流,那種「廚房小事百科」的踏實感,馬上就抓住瞭我這個平日在廚房裡手忙腳亂的主婦的心。老實說,我對料理的熱情一直都有,但總覺得自己像是瞎子摸象,學瞭一堆零散的技巧,卻拼不齣一個完整的拼圖。以前上網找食譜,學到的都是「照做就好」,很少有人願意從最根本的「為什麼」開始解釋。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從這本書裡找到一套屬於自己的料理哲學,不用為瞭追求網紅食譜的完美擺盤而搞得筋疲力盡,而是能真正享受備料時的專注,和食材在你手中轉化的過程。我特別希望書中能有針對颱灣在地食材的獨到見解,畢竟我們買的菜和外國食譜用的還是有些許不同,如果能有處理像地瓜葉、破布子這類颱灣味十足的食材的專門技巧,那就太棒瞭。現在大傢對健康越來越講究,如何在減少油鹽的同時,又能讓傢人的餐桌充滿驚喜,這本書如果能給我這個方嚮,那它就值迴票價瞭,我已經準備好讓我的廚房告別「兵荒馬亂」,邁嚮「從容不迫」的境界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