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較戲劇:劇場、劇本與演出

中西比較戲劇:劇場、劇本與演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淑珠
图书标签:
  • 戲劇研究
  • 比較文學
  • 中西文化
  • 劇場史
  • 劇本分析
  • 演出實踐
  • 戲劇理論
  • 文化研究
  • 文學藝術
  • 表演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中西比較的視角研究戲劇,分成五個單元。
 
  第一個單元是劇場與理論。一篇比較元雜劇跟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因其開敞空曠的戲臺而施行的上戲方式。一篇以京劇為參照,討論已經失傳的英國文藝復興劇場的表演。第三篇研究李漁的戲曲「結搆」理論,輔以亞理斯多德《詩學》中的情節理論。
 
  第二、三、四單元主要運用西方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國劇本,從元雜劇到明清傳奇,包括元雜劇中「重複」的現象和技巧,鬼神戲中撲朔迷離的效果,王昭君在不同時代的戲劇呈現,《牡丹亭》劇中鬼神和還魂的場景,杜寳的重要性,以及《桃花扇》中的扇如何表徵明朝。另有兩篇文章討論元朝詩妓:一篇搜集分析向來被史家忽略的元朝樂妓(包括雜劇演員)的詩作,一篇檢視元雜劇如何呈現詩妓。
 
  第五個單元是當代劇評,介紹並評論六場改編或新編的好戲。最後附錄清朝才女吳藻的獨幕劇《喬影》及本書作者的英譯。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西方戏剧理论与实践的图书简介,重点聚焦于戏剧的本质、历史演变、表演艺术以及当代发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戏剧的独特魅力与共通之处。 --- 书名:剧场之镜:跨越时空的戏剧探索 导言: 剧场,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社会百态的缩影,是情感的熔炉。本书《剧场之镜:跨越时空的戏剧探索》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国戏剧史上的辉煌篇章,而是致力于深入剖析剧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内在结构、哲学基础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独特表达。我们将围绕“人与舞台如何对话”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对戏剧本体论、美学特征以及实践技巧的系统性梳理。 第一部分:戏剧本体论与美学基础 本部分将从哲学层面探讨戏剧的起源与本质。戏剧,作为一种时间性艺术,其生命力在于“在场”——演员与观众在同一时空下的共同体验。我们将追溯从古希腊的酒神精神到东方祭祀仪式的源头,考察戏剧如何从宗教仪式中独立出来,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亚里士多德的遗产与现代审视: 我们将重温《诗学》,但重点不在于机械地套用“三一律”,而在于分析其对“情节”、“人物”、“思想”等核心要素的深刻洞察如何超越时代局限。同时,我们会批判性地审视这些古典概念在现代剧作结构中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叙事、冲突与行动: 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驱动的行动。本章将细致分解冲突的层次——内在冲突、人际冲突、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及其如何构建起完整的戏剧张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人物动机,使这些冲突自然而然地爆发,而非生硬的堆砌。 意象与象征: 戏剧的语言是复杂的,它包含文本、身体、空间和光影。本部分将深入分析视觉意象和舞台象征在构建戏剧意义中的作用。一个简单的道具,一句未尽的台词,如何在舞台上承载起超越字面的丰富内涵? 第二部分:从文本到舞台:剧作结构的演变 剧本是戏剧的蓝图,但并非舞台的全部。本部分侧重于剧作形式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动因。我们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剧作家如何运用其独特的叙事策略来反映时代精神。 古典结构的坚守与突破: 分析从早期悲剧的宿命论到莎士比亚戏剧中对宏大叙事和复杂人性的把握。重点关注结构如何服务于主题,例如,英雄之旅的模式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被重复和解构。 现代主义的解构: 探讨一战后戏剧对传统线性叙事的反叛。从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到契诃夫的“潜文本”艺术,再到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技巧,剧本的形态如何变得更加破碎、多义,以匹配现代人复杂的精神困境。 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c Theatre)的文本观: 考察当代剧作中,文本如何让位于舞台事件本身。文本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它更多地成为声音、影像和肢体表演的素材之一。 第三部分:身体、空间与表演的艺术 如果说剧本是骨架,那么演员的身体和舞台空间就是赋予戏剧生命的血肉。本部分将聚焦于表演本体的训练、理念及其与空间的互动。 演员的修行: 深入探究表演方法的流派差异。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体验真实”的追求,到梅耶荷德的生物力学(Biomechanics)对身体潜能的激发,再到加托夫对表演的符号化处理。我们不仅介绍理论,更关注这些方法如何塑造了不同时代演员的表演风格。 空间诗学: 舞台空间不仅是背景,它参与叙事。本章分析“黑箱剧场”的灵活性、“镜框式舞台”的疏离感以及新兴的环境剧场(Environmental Theatre)如何打破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物理边界。空间的选择如何直接影响观众的观看距离和情感代入程度。 导演的视域: 导演作为连接文本、演员和观众的桥梁,其艺术理念决定了演出的最终面貌。我们将考察多位重要导演如何通过对灯光、音效、服装和调度(Blocking)的独特处理,实现对原作的再创造。 第四部分:观众与剧场的共谋 戏剧的完成,有赖于观众的在场和参与。本部分探讨剧场体验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 审美距离与情感卷入: 观众如何在保持理性判断的同时,又能深切地体验角色情感?我们将分析“共鸣”(Empathy)与“批判”(Critique)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不同类型的戏剧(如悲剧、喜剧、史诗剧)如何调动观众的反应。 仪式感与社会功能: 剧场体验的集体性使其具有强烈的仪式功能。它既是集体宣泄情绪的出口,也是社会规范被检验、被颠覆的场所。 数字时代的剧场未来: 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剧场如何保持其不可替代性?本章将探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与传统舞台的结合可能性,以及剧场在保持其“在场性”核心价值的同时,如何拥抱技术创新。 结语: 《剧场之镜:跨越时空的戏剧探索》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使读者不仅能欣赏舞台上的精彩瞬间,更能理解这些瞬间背后的深厚积淀与精妙设计。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剧场艺术持续的好奇心,鼓励大家以更具穿透力的目光去观察和体验舞台上永恒的人类戏剧。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淑珠
 
  學歷
  社頭國小,中師附小,臺中女中
  東海大學外文系文學士
  美國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英美文學碩士
  美國麻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比較文學博士
 
  經歷
  美國私立惠特曼大學(Whitman College)榮譽退休中文講座教授
  曾任東海大學外文系講師、客座教授,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北美「中國演唱文藝研究會」(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 CHINOPERL) 會長
 
  研究領域
  中西比較文學,戲劇,兒童文學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615811
  • 叢書系列:國家戲曲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396頁 / 15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劇場發展的人,我總覺得我們在汲取西方戲劇養分時,常常忽略了自身深厚的傳統底蘊。這本書既然是以「比較」為核心,我非常好奇它如何處理這種「混血」的狀態。特別是劇本結構這一塊,東方的敘事往往是環環相扣、多線索並行,而西方的古典戲劇則有著嚴謹的三一律等規範。這種結構上的差異,如何影響了現代劇作家在進行改編或創作時的取捨?我個人對於那些試圖在現代劇場中重塑「戲曲」意象的創作者特別感興趣,像是如何將傳統的「扮相」、「身段」轉化為當代演員的肢體語言。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而不只是空泛的理論,那對我來說就非常有啟發性了。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能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是誰」的戲劇身份。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中西比較戲劇:劇場、劇本與演出」就讓我這個戲劇迷眼睛一亮,雖然我還沒仔細啃完,但光從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這塊領域下了多少苦功。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戲劇的靈魂,不能只看劇本的文字,更要跳脫出文本的框架,去思考它在不同文化脈絡下的舞台呈現。這本書顯然就是朝這個方向深入探討的,它不只是學術性的比較,更像是一張地圖,引領讀者在東方的寫意與西方的寫實之間穿梭。特別是對於劇場空間的探討,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闡述傳統戲曲的「空」與現代劇場的「實」,這對我這種習慣看舞台設計的觀眾來說,絕對是個很新鮮的角度。期待讀到後續如何細膩地解構兩者在表演美學上的異同,肯定能顛覆我過去一些既有的觀念。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談論戲劇理論的書不少,但能真正做到「比較」且深入到「演出實踐」層面的,真的不多見。這本《中西比較戲劇》的魅力就在於它沒有陷入單純的文本分析泥沼,而是非常務實地將目光投向了「劇場」這個活生生的場域。對我來說,戲劇的精髓永遠在於「當下」,是演員與觀眾在特定空間裡共同創造的經驗。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中西在「景觀」建構上的差異。西方劇場講究視覺衝擊和空間的象徵意義,而東方戲曲的舞台往往是留白的,意象全靠演員的形體和觀眾的想像力來填補。這種根本性的差異,在當代跨文化製作中尤其重要,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紮實的論述,幫助我更好地欣賞那些試圖融合兩者美學的現代作品。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人感覺作者對這兩種體系都有著非常深厚的底蘊,不是蜻蜓點水式的介紹。

评分

閱讀這類書籍,最怕的就是術語堆砌,讓人讀起來氣喘吁吁。但從這本書的書名和結構來看,它似乎追求的是一種清晰的脈絡梳理。我比較關注「演出」這一塊的論述,因為劇場藝術的生命力最終都要體現在舞台上。比如說,中西方對於「角色塑造」的理解就大不相同,西方可能著重內心挖掘和心理寫實,而東方則更強調程式化的情感表達和外在的儀態規範。這種不同的表演學派如何影響了導演的詮釋?例如,當一位導演試圖用西方寫實主義的技巧去處理一個傳統劇目的情緒時,效果往往會很微妙,甚至可能會削弱原作的精髓。我希望書中能有深入的探討,告訴我們這種跨文化的導演手法,其背後的哲學基礎是什麼,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上。

评分

老實說,這本《中西比較戲劇》給我的感覺是,它試圖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樑,而不僅僅是陳述兩者的優劣。對於長期從事戲劇教育或研究的人來說,這種跨越文化藩籬的對話是非常寶貴的。我特別欣賞它同時關注了「劇場」、「劇本」和「演出」這三個層面,因為這三者在戲劇創作中是緊密相扣、缺一不可的。任何單方面的側重都會讓比較顯得失衡。舉例來說,一個看似平淡的西方劇本,在優秀的舞台調度和演員詮釋下,可能煥發出驚人的生命力;反之,一個結構精妙的東方劇本,若舞台處理過於僵化,也可能顯得索然無味。我期待作者能在這本書中,清晰地呈現出這三者如何共同作用,建構起各自獨特的戲劇世界觀。這本書的格局,顯然不是只談皮毛,而是想摸到骨子裡的差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