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臺灣經驗之檢視

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臺灣經驗之檢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雅容
图书标签:
  • 早期療育
  • 社會工作
  • 臺灣
  • 發展遲緩
  • 兒童福利
  • 家庭支持
  • 個案管理
  • 療育資源
  • 政策分析
  • 特殊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主要介紹早期療育服務中,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內涵。全書以三個主軸呈現,共有十一章。第一篇為基礎篇,提供早期療育基本介紹,以及臺灣早期療育服務及發展,從中呈現社會工作者在早期療育服務中的工作角色及職責,進而說明家庭支持服務及社區療育服務。第二篇為家庭服務,探討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常面臨的議題,包括多重需求家庭及兒童保護、兒童權益等,也討論家庭需求評估及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第三篇關注服務協調與評量。每一章兼顧理論與實務,也提供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於規劃或提供服務時的注意事項。對於早期療育服務有興趣的社會工作者、相關專業人員,乃至早期療育家庭,值得一窺究竟。每一章對於臺灣早期療育服務的現況有許多分析及討論,也透過案例說明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要領。本書適合當成社會工作者進行家庭處遇、提供社區服務,以及與相關專業人員合作的參考書籍。
 
早期療育個案管理與服務網絡建構:理論、實務與在地化策略 作者: [此处留空,或可自行想像一位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學者或資深社工師]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可自行想像一家關注社會福利與兒童發展的專業出版社] 版次: 初版 頁數: 約 600 頁 國際標準書號 (ISBN): [此处留空,或可自行想像一組 ISBN] ---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 EI)領域中,社會工作者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特別著重於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的精細化操作、跨專業團隊的有效協作,以及如何建立具備韌性與在地文化敏感度的服務網絡。本書有別於側重政策沿革或宏觀制度分析的傳統論述,而是聚焦於第一線實務工作者在面對複雜家庭結構、多重需求兒童時,所需具備的專業知能與策略部署。 全書結構劃分為四大主軸,循序漸進地從理論基礎推展至實務工具的應用,並透過大量的本土案例與反思,提供讀者一套可立即轉化應用的實用手冊。 --- 第一部: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角色的重塑與核心能力建構 (The Reframing of the EI Social Worker Role and Core Competency Building) 本部分首先確立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定位,區別其與其他兒少或身心障礙領域社工的特殊性。早期療育的核心價值在於「預防性介入」與「家庭賦權」,社會工作者的職責不再僅是資源轉介的「守門人」,而是轉變為家庭發展的「協調者」與「倡議者」。 一、 早期療育的社會工作取向: 詳細闡述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在早期療育場域中的應用。強調理解兒童的發展不僅是生物學歷程,更是家庭、社區脈絡共同塑造的結果。探討如何運用優勢觀點(Strengths-Based Perspective)來發掘並強化家庭的內在資源,而非僅聚焦於缺陷。 二、 核心能力矩陣的建構: 系統性地分析一名資深早期療育社工必須掌握的五大核心能力: 1. 文化敏感度與偏見消除: 探討臺灣多元族群(如原住民、新住民家庭)在尋求早期療育服務時面臨的文化障礙,並提供實用的文化能力訓練指引。 2. 危機預防與家庭穩定化: 區分一般性壓力與急性危機的識別標準,專注於在服務初期建立家庭的安全感。 3. 倫理決策的兩難處境: 針對知情同意、保密界線在早期療育中的特殊性進行深度探討,例如當父母對療育目標產生嚴重分歧時的倫理處理流程。 4. 自我照顧與職業耗竭預防: 由於早期療育工作的長期情緒投入,本書特別提供一套結構化的自我照顧與同儕督導模式,以維持工作者的專業永續性。 --- 第二部:精準化個案管理:從評估到目標設定的實踐藝術 (Precision Case Management: The Art of Practice from Assessment to Goal Setting) 個案管理是早期療育服務輸送的骨幹。本部分徹底解構傳統的流程管理,強調「精準化」與「家庭主導性」的結合。 一、 全面性家庭需求評估的範式轉移: 強調評估不應是單向的資料收集,而是雙向的對話建構過程。本書提出一套「雙重聚焦評估模型」(Dual-Focus Assessment Model),該模型同時評估兒童的發展里程碑與家庭的「適應性壓力負荷」(Adaptive Stress Load)。內容涵蓋如何有效運用工具(如家庭功能評估量表,但重點在於量表背後的故事)並結合敘事治療技巧,引導家庭說出他們的需求,而非僅是被診斷的需求。 二、 個別化服務計畫(Individualized Service Plan, ISP)的撰寫與協商: ISP 的核心在於「可行性」與「共同擁有感」。本書提供詳盡的指引,說明如何將專業術語轉化為家庭能理解的語言,並將服務目標細分為短期(一季內可達成)、中期(半年內),以及長期(家庭自我倡議能力)。特別著墨於如何在高強度(High-Intensity)需求家庭中,將「結構化結構」(Structure)與「彈性調整」(Flexibility)完美結合。 三、 跨專業的溝通協作界面: 早期療育涉及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醫師與教育人員。本書專注於社會工作者如何作為「溝通橋樑」,處理跨專業術語的理解落差。提供「結構化會議引導腳本」,確保在團隊會議中,家庭的聲音不會被專業術語淹沒,並強調社工在團隊中對「社會環境因素」的倡議責任。 --- 第三部:服務網絡的建構與在地化策略:從連結到永續發展 (Building Service Networks and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From Connection to Sustainability) 有效的早期療育需要強健的社區網絡支持,而非零星的資源拼湊。本部分探討如何從點狀服務延伸至面狀支持系統。 一、 建立強健的「社會支持地圖」: 教導社工如何系統性地繪製其服務區域內的資源地圖,區分正式資源(政府津貼、公立機構)、非正式資源(鄰里互助、宗教團體)與潛在資源(社區大學、圖書館、青創基地等非傳統夥伴)。提出一套「資源連結的策略階段論」,強調從「告知」到「共同合作」的進程管理。 二、 倡議與社區培力(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早期療育服務的永續性仰賴社區的接納度。本書詳細介紹社工如何帶領家長團體進行「由下而上」的倡議工作。內容包含:如何培訓家長成為服務的共同設計者(Co-Designer),如何運用社區戲劇或公共藝術等非正式管道,提升社區對早期療育的認識與接納度,從根本上減少污名化。 三、 財務資源的多元化獲取與管理: 針對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本書提供關於如何撰寫地方性基金申請書的實用技巧,以及如何協助家庭申請法律或經濟支持,確保服務的可近性不受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 --- 第四部:特殊挑戰與反思性實踐 (Special Challenges and Reflective Practice) 本章處理早期療育實務中最具挑戰性、最少被公開討論的議題,鼓勵讀者進行深入的自我反思。 一、 服務中斷(Service Disruption)的管理: 探討兒童在不同發展階段(如從療育中心轉銜至學前教育、或家庭因搬遷中斷服務)時的過渡期支持策略。特別關注「銜接焦慮」在兒童與父母身上的表現,並提供結構化的「轉銜計畫模板」。 二、 處理家庭功能嚴重耗竭或不當對待的界線: 在早期療育服務中,社工常是第一個發現潛在風險的專業人員。本章深入分析通報機制的操作細節,並探討在維護兒童最佳利益的同時,如何維持與家庭的工作關係,避免關係的完全破裂,以利未來可能的修復性介入。 三、 反思性實踐日誌的深度應用: 提供了數個結構化的反思提示(Prompts),鼓勵社工 journal 記錄其情緒反應、決策過程中的潛在偏見,以及服務成效的「非預期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強調從每一個服務經驗中提煉出可供未來使用的實務智慧。 --- 適用對象 本書是為早期療育機構的社工師、個案管理師、早期療育相關科系(社會工作、特殊教育、復健治療)之研究生及高年級大學生所設計的進階實務參考書。同時,對於致力於提升社區支持系統的公部門承辦人員及關注兒童福利的政策倡議者,亦具有高度參考價值。本書的目標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具有溫度、細膩且高效能的實務操作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雅容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博士
  現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
  曾任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專長:早期療育、社會福利、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學
 
  具有擔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民間單位之委員的經驗,如:衛生福利部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推動小組委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命題委員、臺中市政府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委員、苗栗縣政府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委員、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婦聯聽覺健康社會福利基金會臺中至德聽語中心權益保障委員會委員、社團法人臺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顧問、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研究倫理審查專家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李美玲 Ⅰ
推薦序/侯禎塘 Ⅲ
序 Ⅴ
 
01◆基礎篇
01早期療育基本介紹

前 言 4
第一節 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 5
一、發展遲緩之定義與常用的篩檢量表 5
二、早期療育之定義與服務模式 10
第二節 兒童發展與家庭間的互動影響 12
一、生態系統理論 12
二、兒童發展問題對於家庭的影響 15
第三節 早期療育專業團隊運作與實務概況 18
一、早期療育專業人員之服務內容 18
二、專業團隊運作模式 19
三、臺灣之專業團隊運作情形 21
案例討論 22
參考書目 24
 
02臺灣的早期療育服務

前 言 30
第一節 臺灣早期療育服務內容與相關法令 31
一、發現與篩檢 32
二、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 33
三、聯合評估 34
四、療育與服務 34
第二節 臺灣通報轉介與個案管理服務流程與內涵 38
一、通報轉介中心進行開案評估 38
二、轉介至個案管理中心 39
三、個案管理中心進行家庭需求評估 39
四、個案管理中心依據個案分級提供服務 40
五、服務成效評估 41
六、結案準備 42
七、正式結案 42
第三節 他山之石:美國早期療育服務介紹 44
一、《身心障礙者教育法案》之早期療育重要概念 45
二、美國早期療育服務流程及內涵 46
三、借鏡美國經驗,檢視臺灣早期療育服務情況 50
案例討論 53
參考書目 55
 
03早期療育服務領域的社會工作者
前 言 58
第一節 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之相關規範 59
一、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與其工作範疇 59
二、早期療育機構設置及設施設備 60
三、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聘用 61
第二節 社會工作者於早期療育服務之角色與職責 62
一、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職責 62
二、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職責 65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落實早期療育服務之角色與職責的挑戰與因應方式 68
一、依據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內涵及負荷量,落實直接服務的角色與職責 68
二、透過資源整合平臺,及時掌握相關訊息,落實間接服務的角色與職責 69
三、規劃完整之早期療育在職訓練課程,促使社會工作者能落實各項角色與職責 70
四、相關單位需掌握社會工作者之服務紀錄撰寫情形,使其勝任各項角色與職責 71
案例討論 73
參考書目 76
 
04早期療育家庭支持服務
前 言 80
第一節 臺灣早期療育家庭支持服務之發展與施行 81
一、早期療育家庭支持服務之相關政策發展 81
二、家庭支持服務施行概況 82
第二節 以家庭為中心之概念與應用 85
一、「以家庭為中心」的內涵 85
二、以家庭系統觀點作為「以家庭為中心」的處遇引導 89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提供家庭支持服務之注意要項 92
一、社會工作者在關切兒童發展情形時,也需顧及家庭對於兒童發展問題的接納情形 92
二、社會工作者在顧及兒童療育安置時,也要能彈性地調整服務提供情形 93
三、社會工作者在和家長共同討論及面對問題時,除了從旁激勵家長外,也要給予適當的協助 93
四、社會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務要能夠符合需求,並能夠合理地回應需求 94
案例討論 97
參考書目 100
 
05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服務
前 言 106
第一節 臺灣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服務實施情形 107
一、社區療育服務的預期目標及服務對象 107
二、社區療育服務之發展 107
三、社區療育服務辦理情形 113
第二節 以社區為基礎之概念與討論 116
一、以社區為基礎之概念 116
二、以社區為基礎之相關討論 118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提供社區療育服務之策略 120
一、社會工作者應確認人口聚集的區域,掌握社區環境及特質 120
二、社會工作者確實掌握社區人口特質及需求,將有助於規劃活動內容 121
三、社會工作者應理解社區療育服務是支持兒童、家庭及社區的服務 121
四、社會工作者應清楚告知服務用意,促使家長明瞭自身於社區療育服務的職責 122
五、社會工作者於鼓勵家長參與時,應關注家庭生活作息 122
案例討論 123
參考書目 126
 
02◆家庭處遇
06多重需求家庭與兒童保護議題

前 言 132
第一節 多重需求家庭的定義與線上求助平臺之使用 133
一、多重需求家庭之定義 133
二、線上求助平臺之使用注意要項 135
第二節 美、英二國之促進兒童發展與家庭功能的服務方案 143
一、美國:啟蒙/學前啟蒙方案 143
二、美國:均等起始家庭識字方案 145
三、英國:安穩起步方案 145
第三節 臺灣之促進兒童發展與家庭功能的服務方案 146
一、兒童及少年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 146
二、脆弱家庭育兒指導服務方案 147
三、周產期高風險孕產婦(兒)追蹤關懷計畫 147
四、展臂閱讀計畫 148
案例討論 152
參考書目 155
 
07常見身心障礙兒童權益議題的討論
前 言 158
第一節 療育議題:協助家長認識與找尋早療服務 159
一、療育補助的相關規範 159
二、社會工作者於協助家長認識與找尋服務的工作要項 160
第二節 照顧議題:寄養、出養與收養服務 162
一、什麼是寄養、出養與收養服務? 162
二、寄養、出養及收養的相關規範 163
三、社會工作者面對寄養、出養及收養服務議題的工作要項 165
第三節 教育議題:轉銜服務與暫緩入學 168
一、轉銜服務 168
二、暫緩入學 171
案例討論 174
參考書目 177
 
08早期療育家庭需求評估
前 言 180
第一節 認識早期療育家庭需求 181
一、認識早期療育家庭需求 181
二、需求評估的影響要素 184
第二節 從家庭生活作息評估家庭需求 187
一、如何透過家庭生活作息,與家庭討論需求? 187
二、如何透過家庭生活作息,呈現家庭參與和需求? 188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評估早期療育家庭需求之注意要項 190
一、家庭需求會隨著家庭生命週期而有所改變 190
二、家庭需求會隨著相關政策而有所改變 190
三、家庭需求會隨著其他外在環境因素而有所改變 191
四、社會工作者與家庭的良好互動關係,有助於社會工作者掌握家庭需求 192
五、社會工作者具有合宜的會談技巧,有助於社會工作者察覺家庭需求 192
案例討論 193
參考書目 196
 
09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
前 言 200
第一節 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及計畫內容 201
一、美國經驗 201
二、臺灣經驗 203
第二節 需求優先順序與服務目標設定 205
一、確認需求與討論需求的優先順序 205
二、服務目標設定必須具體可行 207
第三節 服務策略訂定與計畫檢核 209
一、服務計畫之策略訂定 209
二、服務計畫的檢核 213
案例討論 214
參考書目 218
 
03◆服務協調與評量
10早期療育服務協調

前 言 222
第一節 臺灣早期療育服務協調之概況 223
一、政府部門與早期療育相關單位的交流 223
二、機構間之資源連結情形 224
三、專業人員與家庭的互動狀況 225
第二節 服務協調之概念與討論 227
一、服務協調之定義 227
二、「服務協調」相關實證研究討論 228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協調服務時之注意要項 230
一、服務規劃的要點、待釐清問題及必須掌握之訊息 230
二、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於服務協調時之注意要項 231
案例討論 233
參考書目 236
 
11早期療育服務評量
前 言 240
第一節 早期療育服務評量與達顯著差異之因素 241
一、什麼是服務成效? 241
二、對於早期療育服務評量達顯著差異之因素 243
第二節 服務評量之概念與應用 245
一、社會服務價值分析架構 245
二、社會服務價值分析架構的應用 247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對於服務評量之注意要項 249
一、內容設計必須釐清要評量的對象 249
二、內容設計必須掌握服務使用者的需求 250
三、版面設計必須讓填答者容易閱讀及填寫 251
四、採用能得到「貼近事實」的調查方式 252
五、透過評量,有助於日後服務規劃 252
六、若有必要,評量可以兼具服務宣導之效果 253
案例討論 254
參考書目 257
 
附錄
附錄一 臺灣早期療育相關網路資源 260
附錄二 早期療育服務個案紀錄表 265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60521
  • 規格:平裝 / 284頁 / 17 x 23 x 1.4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很榮幸有機會先拜讀林雅容撰寫的《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臺灣經驗之檢視》,積極推薦本書非常適合在大學裡,作為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課程的學習用書。

  根據法令我國的早期療育的服務模式是由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專業人員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依未滿6歲的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的個別需求,提供必要的治療、教育、諮詢、轉介、安置及其他服務及照顧。從兒童特殊需求的發現,到療育安置,以及家庭問題的察覺和處遇,社會工作者在這段過程中,是與家庭一同解決問題的夥伴,也是與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一同工作的團隊成員,社會工作者事實上扮演許多角色以及擔負諸多職責,影響療育成效至關重要,但是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時,卻往往在這當中感到迷失,甚至感到自身專業能力的不足。

  這本書應是特意為學習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所撰,內容可說相當完整。第一篇的基礎篇,涵蓋早期療育的主要概念、服務體系的運作、服務體系中的社會工作者、家庭支持服務,及社區療育服務等。第二篇的家庭處遇,涵蓋多重需求家庭與兒童保護議題、常見的身心障礙兒童權益議題、早期療育家庭需求評估,以及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等。第三篇的兩章並兼及早期療育的服務協調和服務的評量。除了內容完整外,我很欣賞每章主題介紹後所加入的案例討論,將學習者拉回實務面去思考問題,說明社會工作者可採行的服務策略,以及可進一步思考的議題。使得學習者思考,並能保持有趣活潑的興致。

  關於早期療育社會工作,作者得以撰寫如此兼顧理論與實務的書冊,還得歸功於她在教學、研究及實務觀察的各種努力與經驗積累。除了持續性的執行相關的研究計畫,教學之餘擔任中央及縣市政府部門的諮詢委員。在教學中,也會在課程中安排學生至早期療育或身心障礙單位參訪、與相關專業人員訪談、案例討論等。作者的用功,以成就這本書。
 
李美玲
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2021年4月15日
 
  早期療育是發展遲緩幼兒潛能發展的重要一環,仰賴社政、醫療、教育等領域專業與家庭的合作及社會大眾支持,才能締造發展遲緩幼兒優質成長環境。臺灣早期療育的發展,歷經學者專家、家長團體和學術單位的倡導,中央立法與縣市政府及民間組織的努力推動,臺灣各縣市的早期療育服務工作,已經呈現多元服務型態的面貌。

  國內早期療育的書籍不多,論述國內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的專書更少,難得本書的內容完整豐富,區分為三大篇,第一篇基礎篇介紹早期療育基本理念、臺灣早期療育服務、早期療育服務領域的社會工作者、早期療育家庭支持服務、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服務。第二篇論述早期療育家庭處遇,包括多種需求家庭與兒童保護議題、身心障礙兒童權益議題討論、早期療育家庭需求評估和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等。第三篇說明早期療育的服務協調與評量。全書脈絡清晰、理論與實務並重,閱覽本書將讓我們對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家庭需求及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等重要理念、法規與實務工作,獲得全方位的瞭解。本書可提供早期療育各領域專業人士、大專師生及父母,欲瞭解或探究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的重要參考,也能助益大眾對早期療育的瞭解和支持,更能促進早期療育的發展共識和前瞻願景。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最早在國內開創早期療育研究所,後續又結合幼兒教育學系的豐富資源,轉型為早期療育碩士班,再次開創國內從早期療育到幼兒教育的學前融合教育人才培育體系。本書作者林雅容老師在本校早期療育研究所創立之初,即在研究所專職任教,為國內早期療育學術領域的優秀學者,兼備理論研究與實務經驗,近年來傾全力完成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的學術著作,對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抱持理想,貢獻頗多,著實令人敬佩,特為之序。
 
侯禎塘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副校長
2021年4月10日
 


  《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臺灣經驗之檢視》這本書的問世,是源自於陳瑋崢主編、高于婷主編看見早期療育領域中,社會工作專業的需求;同時,這本書在陳文婷編輯等人的細心校編中完善地出版。我也非常感謝王翠華副總的支持。

  這本書自構思、動筆,至完成初稿,大約二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期間,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歷經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長期照顧服務十年計畫2.0的推展,讓兒童發展及照顧等相關議題受到關注,也對於身心障礙者(包含身心障礙兒童)及其家庭的服務使用情形有所影響。爾後的COVID-19疫情重創全球,兒童的照顧及療育在防疫的需求下有所調整。政策或服務的發展、重大傳染疾病等因素,讓我們對早期療育服務有更多的思考。因此,我在撰寫這本書時,不斷地梳理及省思我對於臺灣早期療育社會工作的認識與觀察。

  我在教授早期療育相關課程時,經常苦惱於當前的教科書較少提及實務運作情形,例如公私部門的分工樣態、社會工作者的處境或經常面臨的難題等。因此,我會在課程中安排學生至早期療育或身心障礙單位參訪、與相關專業人員訪談、案例討論等,讓學生除了研讀相關論述,也透過第一線工作的接觸,思考服務內涵。這些經驗引發我撰寫早期療育社會工作書籍的動機,以及驅使我思量這本書的內容編排。

  這一本書的內容,最大特色是涵蓋早期療育的主要概念,服務體系的運作、各部門(或單位)協調,以及服務擬定、執行及評量。各章節的邏輯依序是:該章主題的實施概況介紹、與主題有關的概念與討論,以及社會工作者在該主題中應注意的要項。部分章節納入兒童保護、長期照顧、身心障礙服務、重大傳染疾病等的討論。各章加入案例說明社會工作者可採行的服務策略,以及可進一步思考的議題。我期待這本書能透過簡明的論述,讓入門者認識早期療育社會工作,也期待能藉由深入淺出的內容,讓實務工作者思索臺灣早期療育服務樣態。
 
林雅容
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2021年4月2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的人来说,看到“台湾经验之检视”这几个字,心里就会咯噔一下,知道这可能不是一本轻松阅读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带着笔记本去细读的文献。早期疗育的支付和资源体系,建构在健保、社会福利法、特殊教育法等多个法律支柱上,每个支柱的“接缝处”往往就是服务脱节的地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对“财政支付模式”提出尖锐的质疑。例如,目前以“服务人次”为基础的核销方式,是否鼓励了服务提供者追求数量而非质量?有没有可能设计出更鼓励“家庭赋权”和“长期成效”的支付机制?此外,台湾的早疗系统对“原住民社区”或“新住民家庭”的特殊需求,是否真的做到了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的实践?很多理论模型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直接套用到我们多元的台湾社会,往往会水土不服。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田野资料支撑,证明社工如何巧妙地融入在地文化脉络,建立信任关系。如果书中能对下一代早疗社工的“核心素养”提出明确的培养方向,例如,从大学教育到职后督导体系的整合,那就为我们这些在第一线打滚的人,指明了继续成长的方向。

评分

读完厚厚一本专业书籍,最怕的就是里面充斥着太多空泛的术语和自说自话的结论。这本书若真能做到对“台湾经验”的“检视”,那它一定包含了大量来自一线工作者的“声音”和“故事”。早疗工作极其耗费心神,那些关于“职业倦怠”(Burnout)和“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的议题,是每个社工都心知肚明的痛。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停留在政策分析层面,而是能够触及社工的“生命韧性”和“自我关怀”的议题。例如,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年轻社工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优秀的督导又是如何帮助他们处理那些“带不走”的情绪负担?更进一步说,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早期疗育介入对“亲职角色再建构”的影响?一个被诊断为“身心障碍”的孩子,对整个家庭结构、父母自我认同会造成巨大的冲击。社工的角色不只是提供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帮助父母重新找到“为人父母”的价值和力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赋权式会谈”(Empowerment-focused Interviewing)技巧,并结合台湾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阐释,那它就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社工指南”。我期待它能带来的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让我们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依然能够保有那份对生命初期的敬畏之心。

评分

说实在的,早期疗育这个领域,很多时候感觉像是在跟时间赛跑,和结构性的困境搏斗。这本《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臺灣經驗之檢視》,光是从书名上看,它就肩负着为整个行业“立传”和“定调”的重任。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在处理高风险家庭或有共病症(例如身心障碍合并家庭暴力或药物滥用)的案例时,早期疗育社工的角色界限究竟在哪里?我们常被期望成为万能的“超级英雄”,既要处理孩子的介入计划,又要安抚父母的创伤,还要协调学校和医疗资源。这本书会不会清晰界定出“社工的核心专业”?比如,如何运用家庭系统理论,而不只是机械地填写评估表格?另一个让我非常好奇的点是,关于“跨专业合作的质量”。在实际操作中,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特教老师和社工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目标一致性,往往是最大的挑战。我期待看到作者能提供一些成功的跨专业团队合作范例,特别是那些成功打破“专业壁垒”的案例,并解析其背后的组织文化和领导力特质。如果能有一些关于“伦理困境”的案例讨论,那就更好了,比如在何种情况下,社工有责任介入或强制通报,但同时又要维护家庭的自主权,这种两难的抉择,是每一位资深社工都会反复思考的问题。

评分

这本关于早期疗育社会工作的书,光是书名《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臺灣經驗之檢視》就让人感受到一种踏实和深入的重量感。我猜这本书的内容肯定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介绍,而是像在深入挖掘我们台湾这块土地上,这些年来在婴幼儿发展支持系统中所累积下来的点点滴滴。真正做过早期疗育这一行的,都知道这中间有多少政策的拉扯、资源分配的困境,以及面对不同家庭背景时,我们社工如何调整自己的步调,才能真正走进那些需要的家庭。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复杂的脉络,特别是从“台湾经验”这个角度切入,这往往意味着我们要面对的不只是理论模型,更是那些在地方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碰撞出来的“在地智慧”。比如,从早期的医疗主导模式,如何慢慢转型到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服务网络,这个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我想这本书里一定会有细致的描摹。毕竟,早期疗育不是孤立的服务,它横跨了卫生、教育、社会福利三大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对孩子和家庭都是巨大的负担。我希望能看到对现行服务评估标准、转衔机制的深刻批判与前瞻性建议,毕竟,检验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就看它如何对待最脆弱的生命。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对未来几年早期疗育政策的走向有更清晰的预判,不只是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做”。

评分

拿到这本关于早期疗育社会工作的书,我的第一直觉是,这绝对是近期社工领域里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标题里的“检视”二字,就透露出一种审慎的、近乎苛求的专业态度。我猜想,这本书必然会对过去几十年台湾早期疗育的法制化进程进行一次彻底的“体检”。我们都知道,早疗的资源和人力配置,常常跟不上需求的爆炸性增长,尤其是在城乡差距和都会区资源倾斜的现实面前,偏乡家庭的支持系统往往是脆弱不堪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在现有的财政预算结构下,基层社工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对”和“风险预测”?更重要的是,它对“早期疗育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自主性”会有什么样的论述?社会工作师在处理复杂家庭危机时,往往需要极大的弹性空间和专业判断力,但有时候,硬性的规定和KPI却会束缚住手脚。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理论上的理想与实践中的限制之间的张力?如果能看到对不同县市(比如台北、高雄、或者像花莲、台东这样的后山地区)在人力结构、督导机制上的比较分析,那就更棒了。毕竟,社会工作是高度情境化的工作,脱离了地缘政治和经济背景去谈论“最佳实践”,都是空中楼阁。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一套可以被在地化、可以被操作的思维框架,而不是一堆漂亮的口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