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

改變: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國慶(Gary Ho)
图书标签:
  • 移民故事
  • 加拿大
  • 慈濟
  • 華人移民
  • 文化適應
  • 生命歷程
  • 社會服務
  • 信仰
  • 溫馨
  • 勵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移民去人家的國家,腳踩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
當然要回饋才能贏得人家的尊敬。 
──── 證嚴法師
 
1992年,一群來自臺灣移民,成立慈濟加拿大分會。
這群華人移民,逾百萬人次的志工,
「用回饋贏得尊重」、「付出還要感恩」的理念,
在人間天堂的一角,寫下52則改變的故事。
 
  從東方到西方,作者何國慶和慈濟加拿大的志工們,一步一腳印,從細微處著手,努力實踐證嚴法師的叮囑,以回饋贏得尊重,為華人移民形象改寫了全新的篇章,並且創造加拿大新志工文化,甚至獲得加拿大總理親自頒發獎章表揚。他們將感恩的種子,深埋加拿大土地。
 
  原本以為是花園般美麗的國度,竟然也有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
  還有更多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遇上了,就一一解決。
 
  自涓滴小事動手做起。從教育、醫療、文化、賑災,足跡遍及地方到中央,從加拿大到世界各地,從街頭到部落,接觸的對象從貧民到總理,至今開展出志業,帶來近三十年的深刻影響.。這不只是一本慈濟加拿大分會30年來的發展故事,更是一群有愛的移民們,在移民社會、國際間,以回饋贏得尊重的動人篇章。
 
  他們改變了自己〉因為無所求,就沒有求不到的事,當你覺得自己所做的有意義,那就會持續做下去,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甘願。
 
  他們改變了志工文化〉志工是歡喜「做本分」,不是「我來幫你」不要覺得自己很偉大,志工也要學習專業。
 
  他們改變了社會觀感〉目前由全加拿大慈濟認養定期清掃的街道,串聯起來綿延六十多公里。連議員也穿上志工背心,和志工們「掃地也掃心地」,清潔了環境,也讓自己心靈獲得清淨。
 
  他們改變了醫療視野〉讓中醫在加拿大與西醫相遇。與當地中醫界共同努力推動,如今在加拿大的中醫也可以稱為Doctor。還透過義診幫助原住民健康管理,讓中醫落實在當地醫療與生活中。
 
  不管是投入慈善、教育、醫療、人文志業,慈濟加拿大分會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在志工文化從小扎根的加拿大土地上,這群移民們如何透過服務回饋當地,改變自己、他人與社會的感動故事。正如證嚴上人所說:慈濟就像地下的一股清流,這個清流在地球地底下流,地底下沒有界線,也沒有國界,把慈濟的愛帶過去,愛是沒有國界的……。
 
本書特色
 
  1. 有故事。看作者如何從一位有成的企業家轉變成為慈善家的心路歷程;移民後,又如何融入當地,以感恩回饋獲得尊重。
 
  2. 有感動。志工們在服務過程中,不分種族、宗教,感受東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用自己的雙手、以無所求的理念,改寫移民、華人刻板形象。
 
  3. 有觀點。在一個志工文化成熟發展的西方國家加拿大,是如何「把志工做到專業」?「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慈濟遇上西方志工文化,如何找到新定位。
 
名人推薦
 
  證嚴法師 ── 專文推薦
  胡德夫(原住民民謠之父)
  黄晴雯(遠東SOGO百貨董事長) ──感恩推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改變: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内容完全无关。 --- 图书名称:《迷雾中的灯塔:一战后欧洲重建与社会思潮的演变(1919-1939)》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亚瑟·彭德尔顿 博士]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环球历史文库] 图书类型: 历史研究/社会学/政治思想史 页数预估: 680页(含索引和图表) --- 内容概要 《迷雾中的灯塔》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学术专著,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9年至1939年)的欧洲大陆。本书并非关注军事冲突或外交条约的传统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一战”的巨大创伤如何彻底重塑了欧洲的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以及主流的政治哲学。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批判性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在理想主义的幻灭与新意识形态的崛起之间剧烈摇摆的“迷茫的二十年”。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战后的重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修复,更是一场深刻的、痛苦的“意义重建”。面对数百万人的死亡、帝国体系的瓦解以及工业化战争带来的道德真空,欧洲社会迫切地寻求新的“灯塔”——无论是科学理性、乌托邦式的集体主义,还是回归传统秩序的保守主义。然而,这些“灯塔”大多光芒微弱,甚至引导人们走向更深的迷雾。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重塑——物质与精神的断裂(1919-1924) 本部分首先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入手,但迅速转向对战后欧洲普遍存在的心理创伤的分析。作者详细考察了“迷失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的出现,他们不仅是经济上的失落者,更是信仰体系的流亡者。 创伤心理学与集体记忆: 探讨了战争在民间叙事、早期电影艺术和文学中留下的深刻印记。特别分析了纪念碑文化在重建国家认同中的矛盾作用——一方面试图神圣化牺牲,另一方面却暴露了官方叙事的苍白。 经济阵痛与通货膨胀的社会后果: 详细研究了魏玛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如何侵蚀了中产阶级的储蓄和对现有制度的信任。作者认为,经济上的不稳定是后续政治激进化的重要温床。 现代主义的兴起与对传统的决裂: 分析了艺术、建筑和音乐领域对“新时代”的渴望。从包豪斯的功能主义到达达主义的反逻辑,这些运动被视为对旧世界秩序在文化层面的彻底否定。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角力场——多元光谱的竞争(1925-1933) 随着战后恢复期的结束,欧洲的政治光谱开始出现极化。作者将此阶段描述为一场激烈的“思想战争”,不同的政治信仰体系在争取国家灵魂的领导权。 社会主义与工团主义的试验: 考察了东欧和中欧国家在社会民主主义改革中的实践,以及它们在面对来自左翼革命的压力时所面临的困境。重点分析了技术官僚在社会规划中的兴起及其局限性。 法西斯主义的本土化: 本书突破了将法西斯主义简单视为反共或反自由主义的传统观点。作者深入比较了意大利的“第三条道路”尝试与西班牙长枪党的独特发展路径,强调了民族主义、身体崇拜和技术崇拜如何被整合进新的政治语言中。 保守主义的焦虑与复古思潮: 探讨了在传统精英阶层中蔓延的对“技术统治”和“大众政治”的恐惧。分析了天主教政治运动在捍卫传统家庭与道德秩序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在世俗化浪潮中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大萧条的冲击与权力的收紧(1929-1939) 全球经济大萧条不仅是经济危机,更是对各国政治稳定性的最终压力测试。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危机如何加速了民主制度的衰退,并为极权主义的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经济民族主义的抬头: 论述了各国为保护本国市场而采取的贸易壁垒如何破坏了国际合作的最后基础。分析了“以工代赈”等国家干预措施如何意外地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而非仅仅是经济的恢复。 广播与宣传的时代: 详细研究了新兴的大众传播技术(尤其是广播)在塑造公众情绪和制造“共同敌人”方面的关键作用。作者认为,这是战间期政治动员中最具革命性的工具。 知识分子的流亡与欧洲思想的破碎: 考察了大量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因政治迫害而被迫离开欧洲的现象。本书认为,这种智力精英的流失,标志着欧洲作为世界思想中心的地位无可挽回地衰落,其长期影响直到战后才显现。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主要基于档案研究、政治哲学文本细读以及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作者不仅梳理了主要政治人物的宣言,更深入挖掘了当时的工会记录、私人信件集、地方性报纸和青年组织手册。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政治史与微观的社会心理学结合起来,为理解现代极权主义的崛起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细和多维度的框架。 《迷雾中的灯塔》是对一个关键历史时期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当一个社会在失去旧有的信念体系后,寻找新的方向是何等困难与危险的过程。它提醒我们,和平的表象之下,往往潜藏着更为剧烈的精神风暴。 --- 读者对象: 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对二十世纪早期欧洲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國慶
 
  慈濟榮董召集人(1988-1992)
  慈濟加拿大分會執行長(1992-2020)
  加拿大總理哈珀親頒「英女皇鑽禧獎章」(2012)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1995~)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1995-1998)
  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2004-2006)
  設立傅成賢音樂獎學金(1991~)
 
  發行書法圖錄明代、民國、當代系列共三十一冊
  出版《靜思語》慈濟護專開校紀念版(1989年9月)
  著有《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1999)
  著有《萬曆駕到: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2016)

图书目录

推薦序:加拿大是創造奇蹟的大本營 ─ 釋證嚴
 
自序:上人的祝福
 
前言:學習與致敬──馬偕醫師和利瑪竇精神
 
第一章 人生篇:因緣慈濟,開啟人生新頁
01 因為認同、發心支持
02 成立榮董聯誼會
03 慈濟護專開校典禮
 
第二章 移民篇:上人的話,在加拿大實踐
04 自力更生、就地取材
05 如何回饋?
06 心轉念轉事情轉
07 卑詩省督林思齊成為榮董
 
第三章 學生篇:用愛教育,啟發人的良能
08 創設入學獎助金
09 貧童也能安心去看牙醫
10 新佛學重鎮在UBC
11 弱勢學童也能去營隊
12 後段班男生變校園足球明星
13 愛心早餐溫暖學童的心
14 慈濟破例在校園設募款箱
15 弱勢孩子有了新文具和書包
16 人文學校裡,人人都是老師
 
第四章 遊民篇:眾生平等,付出也要感恩
17 食物銀行開始供應新鮮蔬果
18 食物銀行的氣氛改變了
19 為千人煮餐,上了雜誌封面
20 一瓶洗髮精讓街友狂喜
 
第五章 老人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1 老人享用慈濟特餐
22 志工的親子關係更緊密
23 老夫妻教我們疼惜夫妻緣分
24 連一碗湯都是用心服務
25 慈青服務老人,成為銀行之寶
 
第六章 病人篇:中西醫聯手,提升醫療品質
26 支持兒童醫院,我們受邀到白宮
27 「愛幼」要有心,不是「爱幼」
28 中醫師獲認證,從此也是Doctor
29 臺灣文化節中醫義診
30 溫哥華國際中醫學院捐慈濟
31 多倫多漢博大學跟慈濟合作
32 捐助醫療物資合力抗疫
 
第七章 原住民篇:中醫師走進部落,帶來希望
33 原住民部落義診
34 原住民身心更健康
35 關懷原住民婦女
 
第八章 地球篇:愛護環境,與地球共生息
36 掃地也掃心地
37 百人上街頭掃地
38 大型活動零垃圾
39 茹素環保救地球
 
第九章 災民篇:加國急難救助與全球賑災
40 啟動全球賑災
41 南亞海嘯
42 用愛化解仇恨
43 災民笑了
44 四川震災
45 臺灣旅遊團重大車禍
46 加拿大小鎮水災
47 加入政府的急難救災單位
48 加拿大最猛烈的森林大火
 
第十章 結語篇:我們的改變
49 市長與慈濟日
50 部長、省長都來訪
51 舉辦公民入籍宣誓
52 總理兩次接見
跋 大愛花朵在加拿大土地綻放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67160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上人的祝福
 
  一九九二年,我移民到加拿大,創立加拿大慈濟分會,每當我與慈濟基金會創始的幾位師兄姊回憶往事,內心總是滿懷感恩。參與慈濟,讓我們的移民生活變得有聲有色。
 
  我有個老同學是位牙醫,比我早兩年移民加拿大,有一次我去找他,他說:「你快點移民來吧!這邊好山好水,像是人間天堂,我還可以天天去打網球、游泳,以前在臺北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根本不可能過這樣的生活。」
 
  沒想到,等我們全家移民到溫哥華時,他卻正在準備打包行李要回臺灣,我問:「這裡不是人間天堂嗎?為什麼沒住多久就要急著回臺灣?」這次他說:「每天打球、享受好山好水,時間久了,就像例行公事一樣,覺得『好無聊』。而且我想通了,天堂不是給人住的,我還是要回人間。在臺灣看診雖然忙碌,其中還是有很多樂趣,而且許多病患都是我的老友,和他們聊聊天也不錯。」
 
  就這樣,我搬到溫哥華,我的老同學卻回到臺灣。從他的話語裡,我體會到不論人到了哪裡生活,心中還是會期許自己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期待被人需要。
 
  早年溫哥華的移民中,有位曾在臺灣外商銀行服務的師姊,她住滿六年後回臺灣,參加老同事的聚會。有人恭喜她坐滿漫長無趣的移民監。她卻說:「我在加拿大忙得很,幾乎每週都有活動,有時候是去食物銀行、有時在協助冬令發放、有時去關懷街頭流浪的青少年,或者到養老院主持節目,哪會無聊?」
 
  同樣都是移民,卻有全然不同的生活與感受。由於參與慈濟,我們這群移民,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活出精采。我們的腳步從地方走進中央,再跨越國界,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接觸的人從街頭到部落,由城市到鄉村;服務的族群包括兒童、婦女、老人家以及原住民⋯⋯在我們付出的過程中,看到許多燦爛的笑臉,有人說,我們像他生命中的angel(天使)。
 
  其實我們只是一群平凡人,一群外來移民,但我們立下良善的目標,長期持續地去做,涓滴細流終能匯成大江大河,開展志業,並獲得社會認同,也創造許許多多的「改變」。所以,我想記錄下這些移民志工們在加拿大的故事,讓世人知道這群人長期以來的努力。這份努力為移民們贏得社會的尊重,而這份努力的緣起,是證嚴法師(後文尊稱上人)的一席話。我要聲明在先,當初不是為了發展慈濟而去加拿大;那是九○年初,為了讓下一代能獲得更好的教育環境、拓展國際視野,我決定舉家移民到溫哥華。行前,我到花蓮見師父,向他告假,說我們全家要移民,不能當志工了。
 
  上人說:「移民去人家的國家,腳踩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一定要回饋才能贏得人家的尊敬。」
 
  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一時內心震撼,因為我過去從未這樣思考過。確實,到了人家的地方,在享受福利與資源的同時,也應該想想怎麼回饋。上人所說的「回饋才能贏得尊重」,不僅利益眾生,也利益我們這些新移民。
 
  上人接著說:「慈濟就像地底下的一股清流,這個清流在地底下流動,是沒有國界的。就像愛是沒有國界的,把慈濟愛的種子帶過去,在加拿大的土地播種。」「你們要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師父給你祝福,讓你去發展。」
 
  原本我要移民的想法很單純,但這席話啟發了我。上人的精神放諸四海皆準,我對慈濟很有信心。所以,就決定了,來做吧!做就對了。我移民加拿大之際,慈濟海外分會只有美國分會,加拿大則是一塊尚未開發慈濟志業的新大陸。
 
  加拿大社會福利相當完善,不僅提供全民健保、公立學校實行十二年免費義務教育;不僅慈善機構多、捐款也多,對外國援助也總是慷慨解囊;當地志工也多,尤其在中學教育制度中結合了志工教育,高中生畢業前要當志工服務滿三十小時等。
 
  加上生活環境佳,成為許多人的移民首選。八○年代左右,就吸引一波香港人移民,之後臺灣的新移民也陸續到來。他們在移民前大多都有相當的社經地位,移民後出手闊綽,住大房子、過好生活。
 
  但事實上,加拿大曾有過長達百年的排華血淚史,但在許多老僑(早年移民)的努力下,形象已稍有好轉。然而仍有不少新移民的行為,為當地居民帶來困擾,偶有排華情緒。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這是加拿大慈濟發展之初的最大挑戰。我不斷思考上人說的那句話:「慈悲要有智慧,要多用心。」有光的地方,就會有影子存在,於是我們用心去找出那些黑暗的角落,提供服務。
 
  知道我們能做什麼,這還不夠。我們接著思考,慈濟的本質和特色是什麼?如何與一般志工服務有所區別?
 
  於是秉持「以人文關懷為本,用感恩、尊重和愛的態度與人交流」的原則,加拿大慈濟從開拓、生根到成長茁壯,我們實踐上人的話,讓自己的移民生活有了新面貌,改變了加拿大的一角,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坦白說,給人一種非常踏實的學術氣質,但又不失人文關懷。書脊的設計線條俐落,讓我直覺地認為,這不是一本充滿煽情筆墨的書,而是基於真實觀察和深刻體悟的產物。我猜測,作者在梳理這些移民故事時,必然投入了大量的田野調查或深度訪談。這種紮根於現實的寫作,往往最能打動人心。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專注於挖掘那些「為什麼」和「如何」,即他們做出重大決定的內在驅動力。對於關心社會學或文化人類學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案例研究,來探討跨文化適應的複雜性與韌性。

评分

閱讀的樂趣之一,就是透過他人的經驗,拓展自己的視野。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一種集體意識的形成過程。一群人,帶著共同的信念或目標,在異地共同生活、奮鬥,他們的經歷必然是相互交織、彼此影響的。我預期,在敘事手法上,應該會看到不同視角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或許有樂觀的開創者,也有面對現實困境的掙扎者,正是這些多元的聲音,才能構築出一個完整而真實的群體圖像。如果書中能細膩地呈現這種社群力量的凝聚與瓦解,那將會是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社會觀察報告,讓我們理解,無論身處何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始終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评分

這本書的光碟封面設計得相當有心思,那種淡雅的藍色調,配上簡約的字體,給人一種沉靜而又不失力量的感覺。光是看到這個封面,我就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看裡頭究竟藏了什麼樣的篇章。封面上的排版很平衡,不會過於花俏,反而讓人感覺到一種穩重感,彷彿這本書就像是那些在異鄉落地生根的故事一樣,腳踏實地,默默地紮根。我猜,裡頭一定有許多關於文化衝擊、身份認同的細膩描摹,畢竟,要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遠赴他鄉,那份勇氣和掙扎,絕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這本書的整體氣質,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只是一本單純的記錄,更像是一面映照出時代變遷與個人抉擇的鏡子,讓人期待能從中窺見那些平凡而偉大的生命軌跡。

评分

從書名散發出的氛圍來看,這本書似乎擁有某種深刻的內省力量。它不是那種輕描淡寫、只是記錄流水帳的遊記式寫作,而是更著重於「改變」這個核心概念。這種「改變」,我想,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移動,更包含了內在價值觀的重塑與調適。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如何處理這種內外張力的?是漸進式的蛻變,還是一次性的劇烈轉折?那些在異國他鄉面對陌生環境時,他們如何找回自己的錨點?這類型的書往往能觸及我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因為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必須面對某種程度的轉變。如果作者能將這些轉變過程描繪得層次分明,那麼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肯定會非常豐富,讓人讀完後忍不住思考自己的人生路徑。

评分

從書名中「加拿大」與「慈濟人」這兩個關鍵詞的組合來看,這本書的獨特性就在於它結合了特定的宗教背景與遙遠的地理空間。這讓我想像,這群人在海外胼手胝足的過程中,他們的信仰是如何扮演支持系統的角色?是宗教的教義讓他們在迷惘時找到方向,還是他們的存在本身,也為當地的社群帶來了新的文化影響?這種信仰與環境的互動,是極具魅力的議題。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在完全陌生的土壤上,如何讓傳統的價值觀持續發光發熱,同時又能靈活地與新的社會規範接軌。這場文化與精神的雙重移植,無疑是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看點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