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食物這樣煮才好吃!:從用油、調味、熱鍋、選食材到保存,150個讓菜色更美味、廚藝更進步的料理科學

原來,食物這樣煮才好吃!:從用油、調味、熱鍋、選食材到保存,150個讓菜色更美味、廚藝更進步的料理科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BRYAN LE
图书标签:
  • 烹饪技巧
  • 料理科学
  • 食材选择
  • 调味
  • 烹饪方法
  • 厨房技巧
  • 美食
  • 家常菜
  • 健康饮食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食物好吃的關鍵在「科學原理」──
150個大廚不說,但你一定要會的料理技巧!
幫助你精準做菜、廚藝再升級!
★美國亞馬遜5顆星好評推薦★
 
  當你買了食材,準備在廚房大展身手時,可能也曾碰過這些狀況:
  ‧為什麼做好的美乃滋不濃稠?
  ‧從冰箱拿出來的菜,葉子卻發黃了?
  ‧手邊有高湯和大骨湯,不知該用哪一種?
  ‧煎牛排時,肉為什麼一直黏在鍋子上?
  ‧醬油開封後,需要冷藏嗎?
 
  事實上,若想煮出美味好菜,只要了解「科學原理」就能事半功倍。
 
  身為食品科學博士候選人的作者,因為喜愛食物,進而開始研究食物背後的科學原理。他發現,就算不會煮菜,但只要能控制溫度、濕度、酸度、鹽分等,就能神奇地改變料理呈現的風味。因此他決定將這些有趣且實用的知識集結成書,分享給大家。
 
  ★讓食物更好吃、更聰明運用食材的祕訣,都在本書中!
  本書聚焦在[調味方式][烹飪技巧][食品保存][食材挑選][烘焙訣竅],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並提供派得上用場的建議,而你將學到:
  ‧如何讓肉變得更嫩?
  使用鹽來醃漬,能留住更多水分。
  ‧馬鈴薯怎麼煮才好吃?
  用冷水煮,口感更鬆軟。
  ‧讓派皮變薄脆的祕密是?
  水不用加太多,烤箱溫度要適中。
  ‧橄欖油該怎麼保存?
  若不常使用請冷藏,避免過期。
  ‧如何煮出完美的水煮蛋?
  使用「蒸煮」即可。
  ‧檸檬皮或檸檬汁如何讓食物更美味?
  前者可用於烘焙食品,以增添香氣;後者則適合煮湯或醃料。
  ‧被辣椒辣到時,可以做什麼來減輕辣感?
  可以喝含糖的飲品,如果汁或汽水。
 
本書特色
 
  1.收錄150個和食物有關的科學原理,實用又有趣。
  2.內容包括七大類別,從調味、保存、烘焙到挑選,都可找到解答。
  3.搭配上百張圖片,圖文清楚且也容易閱讀。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Chris │克里斯餐桌
  Liz高琹雯│美食作家、Taster美食加創辦人
  韋恩│韋恩的食農生活
  馬嘉延│開平餐飲學校校長
  徐仲│飲食文化研究者
  張菡晨│飲食作家
  章致綱│廚藝科學家
  雷雅淇│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蘿潔塔│蘿潔塔的廚房
  
好評推薦
 
  這是一本非常適合料理新鮮人的書,內容充滿各種實際上會遇到的問題,可以為你們打開料理世界的大門。──Chris ,克里斯餐桌
 
  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引導大家理解食物背後的科學與化學,避開莫名的恐懼。──韋恩,韋恩的食農生活
 
  科學是烹飪世界的國際語言,有了這本書,便能觸類旁通,用另類的角度思考餐桌上的世界觀。──徐仲,飲食文化研究者
 
  想做出美味的料理,一定要知道背後的科學原理,這本書就是最好的入門指引!──張菡晨,飲食作家
烹饪的艺术与科学:探索舌尖上的美味秘密 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罗列菜谱的烹饪指南,而是一次深入厨房的科学探险。它旨在揭示日常烹饪背后隐藏的物理、化学原理,帮助每一位热爱美食的实践者,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某些做法能带来非凡的美味,以及“如何”通过精准的控制,将平凡的食材转化为令人惊叹的佳肴。 我们摒弃了流于表面的技巧堆砌,转而关注构成美味的基石:食材的结构、热量的传递、风味的转化以及调味品的相互作用。通过本书,读者将掌握一套系统的、基于科学原理的烹饪思维框架,无论面对何种食材或菜系,都能游刃有余地创造出符合个人期待的完美口感和味道。 第一部分:热力学与食材的蜕变 烹饪本质上是一场热量与物质的对话。理解热量如何作用于食物的微观结构,是提升厨艺的关键。 1. 蛋白质的凝固与嫩化: 肉类烹饪的难点在于平衡嫩度和熟度。本书详细解析了肌肉纤维在不同温度下的收缩机制。我们将探讨“焦耳定律”如何影响蛋白质变性,解释为何低温慢煮(Sous Vide)能保持肉质的极致多汁。对于牛排爱好者,我们将深入剖析美拉德反应的温度阈值,指导读者精确控制煎烤时间,以达到理想的梅拉德“脆壳”与内部粉红色的完美结合。对于家禽和鱼类,我们将解析胶原蛋白转化为明胶的临界点,指导读者如何利用蒸汽和湿热,使骨旁肉达到入口即化的效果,而非干柴。 2. 淀粉的糊化与回生: 面点和根茎类蔬菜的口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淀粉颗粒的命运。本书解释了淀粉分子在水中吸收热量后膨胀、破裂,形成稳定凝胶(糊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系统阐述“回生”现象——即淀粉冷却后重新结晶,导致食物变硬变干的原因。通过对水分活性的控制,我们将传授保存面包新鲜度、使米饭松软饱满的科学方法。对于制作浓汤或酱汁,读者将学会如何利用淀粉的粘性来创造所需稠度,避免结块或过度稀薄。 3. 脂肪的作用与风味载体: 脂肪不仅仅是热量的来源,它更是风味的传递介质。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油脂的烟点(Smoke Point)与饱和度。理解烟点的重要性,能确保烹饪过程中油品稳定,不产生有害物质并释放出焦糊味。我们还将研究脂肪如何溶解和携带脂溶性香气分子(如许多草本植物和香料中的萜烯类物质),指导读者选择合适的油脂进行煸炒、浸渍或油封,从而最大化地萃取和保留食材的天然风味。 第二部分:调味哲学的重构 调味不再是随意的抓取,而是一门平衡酸、甜、苦、咸、鲜(Umami)五大基础味道的艺术。 1. 盐的晶体结构与渗透作用: 盐是味道的放大器。本书将分析不同形态的盐(精盐、粗盐、海盐、片状盐)在溶解速度和表面积上的差异,及其对食材腌制渗透压的影响。我们会精确解释“提前撒盐”和“临出锅撒盐”在物理层面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盐的脱水作用来保持蔬菜的脆度,或促进肉类的保水性。 2. 酸味剂的调控与平衡: 酸味是提升菜肴层次感的关键。本书分类介绍了柠檬酸、乙酸(醋酸)和酒石酸的作用。我们将展示如何利用高酸度的材料(如醋或柑橘汁)来“解腻”和“提亮”味道,同时解析在制作酱汁时,酸味与甜味的精确比例是如何影响整体的“口感平衡”(Palate Balance),避免味道的任何一方过于突兀。 3. 鲜味(Umami)的化学基础: 鲜味(谷氨酸钠及其协同作用)是现代烹饪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详细讲解了谷氨酸盐、肌苷酸和鸟苷酸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读者将学会如何通过组合发酵食品(如酱油、鱼露)、特定菌菇(如干香菇)和慢炖肉汤,在不依赖味精的情况下,构建出深邃而持久的复合鲜味层次。 第三部分:工具、环境与效率的优化 优秀的厨艺也依赖于对烹饪环境的精准控制。 1. 锅具的材质科学: 从铸铁锅到不锈钢锅,每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导热和蓄热特性。我们将对比不同金属的导热系数,解释为何铸铁锅适合长时间保温和高温煎烤,而薄底铝锅适合快速翻炒。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读者根据烹饪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战场”。 2. 锅气(Wok Hei)的科学探究: “锅气”是中式炒菜的灵魂。本书将从热力学角度拆解锅气形成的必要条件——极高的局部温度、油烟中的自由基反应,以及食材表面水分的瞬间汽化。我们提供基于科学的指导,帮助家庭厨师在现有设备下,最大限度地模拟出专业厨房的高温环境,实现食材的焦化和风味物质的有效迁移。 3. 储存与保鲜的微生物学视角: 从采摘到烹饪,时间的流逝伴随着微生物的活动和酶的分解。本书提供基于微生物学原理的保鲜策略。例如,真空包装、酸化腌制(Pickling)和低温冷藏如何有效抑制细菌生长,延长食材的“最佳赏味期”。我们将清晰界定“危险温度区”,指导读者安全地处理剩菜和解冻食材,确保食品安全与风味保持的统一。 ---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你的直觉,用科学武装你的双手。 它不是教你“照着做”,而是引导你“理解后创造”。掌握这些隐藏在食谱背后的基本定律,你将能更自由、更自信地驾驭炉火,每一次下厨都将成为一次有把握的美味实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BRYAN LE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食品科學博士。曾任職於食品技術學院學生學會,擔任數位和社交媒體副總編輯,並管理及撰寫官方部落格「當科學遇見食物」(Science Meets Food)。他亦獲得為紀念美國料理大師詹姆斯・比爾德(James Beard)而成立的獎學金。
 
  因熱愛美食,故開始研究食物背後的科學原理。在過程中發現,透過控制溫度、濕度、酸度、鹽分等,可以神奇地改變料理呈現的風味。因此,他將研究過程集結成書,希望告訴讀者,只要掌握科學原理,就能做出美味佳餚。
 
審訂者簡介
 
陳彥榮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副教授。臺大農業化學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生物化學博士。興趣廣泛,喜歡跨域學習、跨域合作,從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喜歡天馬行空思考各種問題,也喜歡拉學生一起發想、一起實作。常告訴學生要擺脫「標準答案」的束縛,保留時間思考,從小創建自己的哲學觀,將來才會有獨特的見解,擁有與眾不同的創新力。
 
譯者簡介
 
王曼璇
 
  輔仁大學哲學系、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畢業。喜愛閱讀、電影及貓,支持領養代替購買。譯有《攝影師的創造力之眼》、《一次讀懂哲學經典》、《一次讀懂商業經典》、《當彩虹昇起》。聯絡信箱:frannie19902002@gmail.com。

图书目录

謝辭
【推薦序】食物背後的科學,讓烹飪更有趣/陳彥榮
【作者序】透過科學,讓食物更美味

Chapter 1 烹飪基礎Cooking Basics
Q 01什麼是烹飪?
Q 02是否有某種材質,能適用於所有廚具?
Q 03鑄鐵鍋抹油會發生什麼結果?
Q 04蒸氣真的比滾水燙嗎?
Q 05冷水能比溫水更快燒開嗎?
Q 06為什麼在高海拔處,水沸點會低於212℉/100℃?
Q 07在水裡加油,可以防止義大利麵沾黏嗎?
Q 08肉類和蔬菜的烹飪方式一樣嗎?
Q 09為什麼食物會變褐色?
Q 10為什麼食物會焦糖化?
Q 11是否能增加梅納反應(褐變)的發生?
Q 12酒精會在烹飪時揮發嗎?
Q 13紅酒品質會影響料理嗎?
Q 14烹飪時,真的需要油嗎?
Q 15油的種類重要嗎?
Q 16什麼是乳化液?
Q 17為什麼乳化液容易分離?
Q 18增稠劑的種類重要嗎?
Q 19為什麼炒飯食譜中,常要求使用隔夜飯?

Chapter 2 調味基礎Flavor Basics
Q 20我們如何感受各種口味?
Q 21 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感受調味的方式?
Q 22 口味跟味道是同一件事嗎?
Q 23 「環境」會影響食物吃起來的味道嗎?
Q 24 真的有鮮味嗎?
Q 25 「科學」能否解釋某些食物及味道的原因?
Q 26 為什麼「鹽」能讓食物變得美味?
Q 27 鹽的種類重要嗎?
Q 28 脂肪美味的原因是什麼?
Q 29 為什麼有些人覺得香菜有肥皂味,有些人不覺得?
Q 30 風土對食物及酒類真的那麼重要嗎?
Q 31 醃料可以為食物注入風味嗎?
Q 32 黑胡椒的嗆辣從何而來?
Q 33 薑為何能帶來暖意及辛辣感?
Q 34 番紅花為何如此珍貴?
Q 35 營養酵母獨特的風味從何而來?
Q 36 新鮮香草比乾燥的好嗎?
Q 37 什麼時候該使用檸檬皮或檸檬汁?

Chapter3 肉類 & 魚類Meat, Poultry and Fish
Q 38 為什麼肉的顏色會不同?
Q 39 軟嫩肉及有嚼勁的肉,有何不同?如何料理?
Q 40 熟成肉真的比較嫩嗎?
Q 41 為什麼油花能讓牛排更美味?
Q 42 醃料能讓肉變嫩嗎?
Q 43 鹽漬能讓肉變嫩嗎?
Q 44 料理前,應該先把肉放到室溫下靜置嗎?
Q 45 煎封牛排能鎖住肉汁嗎?
Q 46 用冷鍋或熱鍋料理培根(煙燻肉),有差異嗎?
Q 47 肉為什麼會黏在熱鍋上?
Q 48 抹油可以讓肉更多汁嗎?
Q 49 為什麼肉會變乾?
Q 50 肉類和禽肉類煮好後,需要靜置嗎?
Q 51 真的可以透過餘溫烹調食物嗎?
Q 52 為什麼有些肉需要逆紋切?
Q 53 肉湯、高湯、大骨湯之間真的有差異嗎?
Q 54 柑橘汁真的可以用來做酸漬海鮮嗎?
Q 55 烹飪時,為什麼龍蝦會轉紅、蝦子則變粉紅?
Q 56 為什麼魚聞起來有魚腥味?

Chapter 4蛋類&奶類 Eggs and Dairy
Q 57 是否有能取代蛋類的最佳替代品?
Q 58 為什麼蛋白攪打後會膨脹?
Q 59 攪打蛋白時,溫度重要嗎?
Q 60 用銅碗來攪打蛋白,可以增加打發量?
Q 61 蛋白如何幫助過濾高湯中的雜質?
Q 62 剝水煮蛋時,為什麼蛋殼會黏在蛋上?
Q 63 為什麼蛋黃煮熟後,有時會變成綠色?
Q 64 如何煮出最完美的水煮蛋?
Q 65 做好的美乃滋為什麼不濃稠?
Q 66 為什麼荷蘭醬會油水分離?
Q 67 為什麼卡士達醬或熱牛奶上,會形成一層膜?
Q 68 半對半鮮奶油和高脂鮮奶油,可以互換嗎?
Q 69 白脫牛奶裡有奶油嗎?
Q 70 為什麼不同種類的起司,融化方式也不同?
Q 71 為什麼有些起司有外皮,有些沒有?
Q 72 為什麼有些起司有強烈香氣,有些沒有?
Q 73 為什麼藍紋起司裡的黴菌,不會讓人生病?
Q 74 起司可以冷凍嗎?
Q 75 加工過的起司是假起司嗎?

Chapter5 水果&蔬菜Fruits and Vegetables
Q 76 水果熟成時會產生哪些變化?
Q 77 為什麼有些水果切開後會褐化?
Q 78 把香蕉和沒熟的水果放一起,可以讓水果熟得更快嗎?
Q 79 罐頭或冷凍蔬果的營養價值,比新鮮蔬果低嗎?
Q 80 蔬果的營養價值會在烹煮時流失嗎?
Q 81 為什麼吃鳳梨時,舌頭會刺刺的?
Q 82 辣椒為什麼會辣?
Q 83 被辣椒辣到時,可以做什麼來減輕辣感?
Q 84 切洋蔥時,為什麼會流眼淚?
Q 85 黃洋蔥、紅洋蔥、白洋蔥,真的有差別嗎?
Q 86 大蒜和洋蔥如何傳遞風味給食物?
Q 87 切大蒜的方式,會影響其在餐點中的強烈風味嗎?
Q 88 為什麼烹飪後大蒜的味道會變香醇,而不會變辣?
Q 89 煮豆類時加入鹽或番茄,豆子會變硬嗎?
Q 90 為什麼有些孩童和大人,會討厭生青花菜的味道?
Q 91 白蘆筍和綠蘆筍的不同之處有哪些?
Q 92 用冷水或熱水煮馬鈴薯,真的有差嗎?
Q 93 以烤、壓泥、炸等方式烹調馬鈴薯時,品種會造成差異嗎?
Q 94 爆米花為什麼會爆開?
Q 95 蘑菇香醇的風味從何而來?

Chapter6 烘焙&甜點Baking and Sweets
Q 96 什麼是麩質?
Q 97 酵母在烘焙時如何發揮作用?
Q 98 為什麼有些麵包口感柔軟,有些則有嚼勁?
Q 99 免揉麵包背後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Q 100 為什麼麵包不新鮮時會變硬;餅乾和蘇打餅卻會變軟?
Q 101 小蘇打和泡打粉有何不同?
Q 102 做蛋糕時,要用低筋麵粉嗎?
Q 103 攪拌蛋糕糊的方式重要嗎?
Q 104 參照食譜使用奶油時,溫度重要嗎?
Q 105 烘焙時,選擇玻璃或金屬容器重要嗎?
Q 106 烤蛋糕時,烤架的位置會影響成品嗎?
Q 107 烘烤時,食物為什麼會膨脹?
Q 108 為什麼有些餅乾耐嚼,有些則酥脆?
Q 109 讓派皮變薄脆的祕密是?
Q 110 不同種類的糖有差異嗎?
Q 111 為什麼蜂蜜會結晶?
Q 112 花生糖脆硬的原因是?
Q 113 調溫巧克力是什麼意思?
Q 114 為什麼巧克力和咖啡的味道如此搭配?

Chapter7 食品安全&保存Food Safety and Storage
Q 115 熱的食物應該立即放進冰箱,還是冷卻後再放?
Q 116 喝生乳安全嗎?
Q 117 吃生蛋安全嗎?
Q 118 如何分辨蛋是否已腐壞?
Q 119 生的餅乾麵團可以吃嗎?
Q 120 雞肉和火雞肉烹煮前,要先清洗嗎?
Q 121 沒煮熟的豬肉可以吃嗎?
Q 122 吃烤肉不健康嗎?
Q 123 牛排一定要全熟,才能安全食用嗎?
Q 124 如何不讓大腸桿菌存活於蘿蔓生菜,或其他農產品上?
Q 125 如果吃到蘑菇上的汙漬,會生病嗎?
Q 126 發酵或醃製後的蔬菜,不會變質的原因是?
Q 127 馬鈴薯的皮變綠,還能吃嗎?
Q 128 蘋果籽和桃核帶有毒性嗎?
Q 129 蓖麻籽含有蓖麻毒素嗎?
Q 130 花生醬會壞嗎?
Q 131 果醬永遠不會壞嗎?
Q 132 什麼是肉毒桿菌中毒?
Q 133 橄欖油會過期嗎?
Q 134 炸過或煮過的油,可以再使用嗎?
Q 135 我們可以放心食用氫化油嗎?
Q 136 高果糖玉米糖漿是什麼?對健康有害嗎?
Q 137 可以放心食用味精嗎?
Q 138 吃下含人工香料的食物時,需要擔心嗎?
Q 139 防腐劑能吃嗎?
Q 140 食物一定要在保存期限內吃完嗎?
Q 141 醬油和魚露一旦開封就要冷藏嗎?
Q 142 麵包要冷藏嗎?
Q 143 麵包上的霉點切除後,還可以吃嗎?
Q 144 沒熟的番茄要放冰箱保存嗎?
Q 145 為什麼冰箱裡的蔬菜會發黃或爛掉?
Q 146 冷凍庫如何發揮作用?
Q 147 四季豆放進冷凍庫前,為什麼要先汆燙?
Q 148 什麼是「凍燒」?
Q 149 為什麼冰淇淋冷凍時有結晶?
Q 150 解凍肉品最好的方法是放在檯面上、冰箱裡還是流動水中?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8501
  • 叢書系列:LOHAS.樂活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食物背後的科學,讓烹飪更有趣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副教授   陳彥榮
 
  「你可以說這本書是美食科學書,但你也可以說這是一本神級大廚必讀的武功祕笈。」
 
  一場精采的魔術可以讓觀眾讚嘆,為何能變出如此吸引人的把戲。但是,如果偷偷繞到魔術師的身旁,偷看他的道具設計,巧妙機關的魔術瞬間就可能變成了一個逗逗觀眾的小把戲,一切只不過如此。
 
  回到廚房,一道道美味佳餚出自於精湛的廚藝。美食家讚嘆的語句背後,是廚師臉上的一抹微笑。「這麼好吃?!怎麼煮出來的?!」這是我們吃美食後常見的反應,這裡面,其實就是堆疊著廚房的科學。在食材烹煮間的生化反應交錯下,刺激了我們的味蕾。廚房的魔術,就是一道道巧妙的生化原理,這本書帶著我走到了幕後,讓我看到魔術師如何變出一個個令人讚嘆的精采節目。
 
  我是一個愛下廚的人,享受食物在烹煮過程中帶來的五感變化。在餐桌、課堂上,我喜歡分享我感受到的食品化學變化。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這真的可以當作大學中生物化學課程的通識版。每一個章節、作者引用描述的資料,都是可以看得到、聞得到與感受得到的真實的生物化學變化。
 
  當把一塊生肉放在鍋內煎,一堆沾鍋增加了洗碗盤的負擔。這些沾鍋其實是蛋白質和金屬產生的化學鍵,牢牢的把肉和鍋子連結在一起,讓你得花更多力氣清洗。起司想要長期保鮮,一丟到冷凍庫後,整個口感遽變,這是因為水分從起司中的蛋白質和脂質跑出,形成小冰晶,破壞了口感。又如利用蒸煮的方式,讓蛋殼膜中的蛋白質可以快速加熱,並促進崩解(蛋白質變性),蛋殼就容易剝落,讓水煮蛋變得更好剝。書中將廚房裡的小小化學、物理變化,全部一點一滴揭露,讓你在享受美食,沉浸烹飪樂趣之餘,可以洞悉其中奧祕。
 
  我們這些生化學家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生化、生活化」。生物化學已經圍繞在我們身邊。現在的食品生化學科技,已經走向分子化學層次的製造、改質。透過對於食材的分子、化學理解,可以造就不同的口感、不同的風味感受。例如,單從麵條的形狀,圓柱、寬版已經不稀奇,十字型、花瓣型的麵條更能和料理風味融合。透過特殊酵素的修飾,更賦予食材不同面貌。而在廚房,我們也可以走向分子廚房,透過本書,呈現食材背後的生物化學,在烹飪之餘,多了許多科學樂趣,掌握這些奧祕,我想你會更愛待在廚房,做出一道道能講故事的料理。在吃美食的同時,可以描繪出每一口的分子跳動。
 
作者序
 
透過科學,讓食物更美味
 
  俗話說得好:「是人就得吃。」無論你是誰、來自哪裡、從事哪種職業、做什麼工作、宗教信仰為何,都必須吃(而且一天至少好幾餐)。
 
  事實上,成長過程中我不太重視食物,對我來說食物一直不太重要,我也不是個會挑食的人。吃之於我是獲取能量的方式,讓我可以研讀科學或在我的車庫實驗室裡做實驗。我就是花時間蒐集蟲子、混合化學物質、培養黴菌取樂的小書呆子。很自然地,大學時我研讀化學,雖然喜歡上課及學習化學反應、化學結構和熱力學,但畢業後仍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對未來方向感到絕望的我,花了六個月時間從洛杉磯走到紐奧良,長達兩千三百公里,只為釐清思緒。
 
  回到洛杉磯時,與最終成為妻子的女性重新取得聯繫,接下來的數年,我嘗試各種事情,想找出真正想專精的事。在此期間,我未來的妻子開始帶我嘗試各種不同的料理,一開始是經常造訪餐廳,後來就在我們的廚房。我們學著一起煮飯(她還是比較會煮),我開始重視食物,而不只是當作提供活動能量的來源。那時熱愛食物的女友影響了我,我們一起在烹飪與享受美食中度過了許多快樂時光。
 
  那段時光裡的某個時刻,我在大學圖書館裡停了下來,發現一本關於食物及風味化學的研究期刊,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這個也可以研究?!」我拿了這本期刊的複本,開始閱讀讓食物吃起來更美味的科學原理,我從未想過這也可以是學術研究領域。這本期刊改變了我,再度激發我學習及挖掘知識的欲望,於是我申請了食物科學的研究生課程。
 
  在這門課程中,我開始和其他熱愛食物的人見面,他們都願意花數年時間研究食物,他們的熱情相當具感染力,我開始讀更多科學、科技及食物相關的書,並結合我本身的化學知識及理解,以期帶給人們更多吃得快樂、吃得安心的食物。我驚訝地發現,透過控制溫度、濕度、酸度、鹽分含量,幾乎可以神奇地改變煎牛排或炒菜呈現的風味,也對新鮮麵包香氣背後複雜的化學反應印象深刻。我也非常享受於以精確比例的成分做出完美、美味,或令人雀躍的食物,就跟我在實驗室結合化學藥品一樣(好啦,美味的部分除外)。
 
  學習直接且科學的方式,可以讓我改變或操控食物,以便做出更好吃的餐點,並幫助我成為更好的廚師。深入了解以前未曾發現的食物科學,以及烹煮食物時呈現的各面向,也讓我更珍惜呈現在我面前的每一餐。我希望這篇關於食物科學的引言,將帶給你相同的啟發與讚賞。

用户评价

评分

講真的,我這個人個性比較粗枝大葉,做菜從來沒太講究過什麼「火候控制」或「鍋具選用」,總覺得那都是大廚才需要煩惱的事。結果這本讓我對自己的認知徹底改觀了。書裡把熱鍋、倒油、下料的順序和時機,講得像是在解一道數學題一樣精準,但用詞又很生活化,不會讓人覺得枯燥難懂。最讓我驚豔的是關於「熱鍋」這個步驟,我以前常常是鍋子還沒熱透就把油倒進去,或者油還沒熱就下食材,導致食物黏鍋不說,味道也悶悶的。書裡詳細說明了不同鍋具(鐵鍋、不沾鍋)對熱傳導的差異,以及如何判斷油溫是否達到下料的最佳點。光是掌握了這個小訣竅,我煎魚的成功率簡直是直線上升,魚皮可以煎得金黃酥脆,卻又不會碎掉,簡直是奇蹟!而且,書中還提到一些關於鍋鏟的材質和使用角度的小撇步,這些都是我在網路上搜尋幾百篇文章都沒找到的實用資訊。它不是在賣弄複雜的技巧,而是把基礎步驟優化到極致,讓你用最少的力氣做出最好的效果。

评分

身為一個每天都要張羅三餐的家庭主婦,我最大的困擾就是如何讓每天的菜色都能維持新鮮感,同時又不能太耗費心神去處理那些複雜的醬料。這本書在「調味」這一塊的闡述,簡直是我的救星。它並沒有只是一味地列出食譜,而是深入探討了酸、甜、苦、鹹、鮮五味的平衡藝術。我以前調味都是靠著以前學到的幾種固定搭配,久了真的膩。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思維框架,讓我理解為什麼某些菜要先放醋,某些則要在起鍋前才淋醬油。它教你如何用天然食材來提鮮,而不是一味依賴味精或雞粉,這對注重健康的家人來說,簡直是太棒了。我試著用書中教的幾個「風味增強劑」小技巧,像是用烤過的洋蔥碎來代替部分高湯,或是用檸檬皮屑來提升柑橘類的香氣,結果家人的反應都超級熱烈,還一直問我最近是不是偷偷去上了什麼高級烹飪課。這種成就感,光是聞到菜香就滿溢了。

评分

說真的,我以前對「保存」這塊的態度就是「能吃就吃,不能吃就丟」,特別是煮多了的剩菜,常常擺到忘記,最後只好忍痛倒掉。這本書對「保存」的論述,簡直是為我這種常常失手的煮婦量身打造的。它不只教你怎麼把食物放進冰箱,還細心地解釋了不同食物在不同溫度的狀態變化,以及如何透過簡單的預處理來鎖住最佳風味。例如,書中提到一些關於冷凍肉類解凍的小技巧,讓我解凍後的肉不再像以前那樣乾柴無味,反而保有接近新鮮肉品的口感。還有一些關於醬汁、高湯的批量製作與分裝保存的方法,讓我週末可以輕鬆準備好一週的備料,平日晚上就能快速出菜。這大大減輕了我平日的廚房壓力,讓我對下廚的熱情又重新燃燒起來,不再覺得做飯是一種例行公事的負擔,而是充滿樂趣和掌控感的一件事。

评分

以前總覺得食材只要新鮮就好,買回來隨便洗洗、切切就能上桌。但自從看了這本書對於「選食材」的講究,我開始對採買這件事情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是要求你去買最貴的食材,而是教你如何從外觀、觸感、甚至氣味來判斷食材的最佳狀態。比如,怎麼挑選一顆飽滿多汁的番茄,而不是那種外表漂亮但中間已經爛掉的「假漂亮」番茄;或是如何分辨雞肉的紋理,確保你買到的是肉質細嫩的那一批。這讓我去市場買菜時,眼睛都變尖了,彷彿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小小的食材鑑定師。書中提到一些保存食材的冷知識也超級實用,像是某些蔬菜不該冰在冰箱最冷的地方,或是某些水果放在一起會互相影響風味。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卻大大延長了我購買食材後的保鮮期,減少了浪費,從長遠來看也是省了一筆開銷呢!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讓我的廚房革命了!我以前煮菜就是憑感覺,想說鹽巴差不多就放,油嘛,隨便倒一倒,結果煮出來的味道總是有點「差一點點」的感覺,不然就是油煙太大搞得全身油膩膩。自從用了這本書的某些觀念後,我才發現原來烹飪真的是一門科學,而且是很有趣的科學!比如,關於用油的選擇,書裡提到不同發煙點的油適合不同的烹飪方式,這點真的太實用了。以前我總愛用便宜的大豆油來炒一些比較高溫的菜,結果常常炒到油都快冒黑煙了,味道也變得很奇怪。現在我會根據料理的性質去挑選,像是煎牛排就會用耐高溫的油,而涼拌菜則會選用風味好的初榨橄欖油。這種細微的差別,讓我的菜色層次感瞬間提升了好幾個檔次。而且,書裡對於食材的處理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像是肉類如何醃製才能更入味又保持軟嫩,或者蔬菜怎麼切才能在烹調時保持脆度。這些都是我以前沒想過的小細節,但累積起來,就是一盤成功料理的關鍵。真的覺得,這本書不只教你怎麼煮,更教你怎麼「聰明地」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