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的法則‧餐桌禮儀(套書):西餐篇+日本料理篇(共2冊)

品味的法則‧餐桌禮儀(套書):西餐篇+日本料理篇(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弘美
图书标签:
  • 餐桌礼仪
  • 西餐
  • 日本料理
  • 品味
  • 礼仪
  • 文化
  • 生活
  • 美食
  • 社交
  • 用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際禮儀專家的教科書
  學會餐桌禮儀與品味飲食
  建立人際關係的基本素養

  「品」優雅的禮儀
  「味」正確的吃法
  「品」和「味」就是進食的科學!
  本套書用「禮」和「理」詮釋美食的科學法則
  教你突破味蕾極限

  歐洲有句話說:「吃一頓飯,可以看見你母親的臉。」
  日本也有一句話:「看你拿筷子,就知道你的出身。」
  父母怎麼吃,孩子就怎麼吃
  氣質是從三餐開始培養,真正的教養就在餐桌上!
  餐桌禮儀背後的科學原理,也是大人和小孩有趣又實用的食育課
  餐桌文化的習慣養成,將會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財產

  ※※※※※※

  《品味的法則‧餐桌禮儀──西餐篇》
  西餐禮儀入門者最易懂、美食行家更進階的極致品味
  最齊全詳細、國際禮儀教養一次學成

  西餐規矩雖然看起來多又繁雜,但是規矩的背後都有科學原理
  只要能夠理解這些原理,身體自然而然就會想要跟著做
  再怎麼麻煩難纏的食物,都能用手上的刀、叉輕鬆解決
  再怎麼難懂的菜單,都能夠聰明點菜
  在式樣、順序、分量、口味的變化以及有限的食量內
  組合出一餐完美菜色

  本書從儀容、舉止、點菜、吃法談到葡萄酒搭餐
  甚至是為好酒挑選對的酒杯等等
  作者都以活潑有趣的邏輯帶你了解
  並特別專訪奧地利酒杯公司Riedel社長
  發現地球暖化竟然也會影響香檳杯的杯型!
  如何用刀叉吃出優雅的關鍵細節?
  只要掌握原則、觸類旁通、加以活用
  就能成為最上質的文化美食家

  ※※※※※※

  《品味的法則‧餐桌禮儀──日本料理篇》
  入選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的「和食」
  總給人頂級精緻的形象,難以一窺堂奧
  究竟要如何才能優雅又從容、有禮又有節
  用筷子吃出形而上的藝術享受?

  本書教你如何吃到料理真髓及不出糗的用餐禮儀
  從日式餐具的固定用法、正式套餐的每道料理
  談到著名的江戶四大料理與大眾美食
  有哪些不可錯過的美味精髓?
  菜應該要怎麼點?
  什麼又是最懂「粋」的吃法?
  此外,也帶你造訪300年歷史的料亭——美濃吉
  感受職人精神及客製服務的究極
  禮並不是用來束縛的規矩,而是達到極致品味的方法
  體驗日本餐桌智慧──美學、感性和哲學
  保證每一口日本料理都能擁有極致享受

本書特色

  ◎國際禮儀專家───陳弘美親授親授由內而外展現品味的洗鍊心法。
  ◎「品味」是因為符合科學才會流傳至今,獻給讀者關於西餐與和食的「品」與「味」全知識!
  ◎與人交往的必備禮儀知識,從個人社交至大型國際場合都能從容應對。
西餐的优雅与和食的精髓:餐桌礼仪的深度探索 本书系一套深入探讨世界两大主流餐饮文化——西餐与日本料理中餐桌礼仪的权威指南。它并非仅仅罗列规矩,而是致力于解析隐藏在每一个用餐动作背后的文化意涵、历史渊源以及对用餐体验的提升作用。本套书分为《西餐篇》与《日本料理篇》,分别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实用的操作指导,带领读者领略不同餐桌上的风范与美学。 --- 《西餐篇》:精致与礼仪的协奏曲 西餐,作为西方文明的集中体现,其用餐礼仪体系庞大而精密,是社交场合中衡量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尺。本篇聚焦于法式、意式等主流西餐体系,深入剖析从入座到离席的每一个细节,旨在让读者在任何高级场合都能游刃有余,展现出从容不迫的绅士或淑女风范。 第一部分:餐前准备与入座艺术 本部分详述了赴宴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着装规范(Dress Code)的解读——何为Black Tie,何为Business Casual,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精确应用。 餐位认知: 详细讲解餐桌的布局艺术。从主位、副位到宾客位的排列规则,阐释其背后的等级和社交逻辑。领位者如何得体地引导入座,宾客如何以最自然的方式就位,避免任何局促。 餐巾的秘密语言: 餐巾(Napkin)的展开、放置以及短暂离席时的处理方式,构成了一套无声的交流系统。本书不仅教导如何正确展开餐巾置于膝上,更解释了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餐巾离席时的放置位置所代表的“请勿打扰”或“我将返回”的信号。 第二部分:餐具的交响乐章 西餐礼仪的核心在于餐具的使用。本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全套西餐刀、叉、勺的功用和使用顺序,打破了初学者的恐惧感。 “由外而内”原则的深度解析: 详细说明了摆放在餐盘两侧的餐具排列顺序,以及进餐时应遵循的“由外向内”取用原则。特别区分了鱼刀、肉刀、甜点叉、汤勺的精确使用时机与手持方式。 左右手规则与切换技巧: 探讨了欧美不同地区的餐具握持风格(如大陆式/欧式与美式/折衷式),并教授了在需要改变餐具(如从主菜换至甜点)时,如何优雅地放下旧餐具,等待新餐具,避免用餐过程中的笨拙感。 第三部分:饮品搭配与品鉴之道 西餐的用餐体验离不开酒水的衬托。本书不仅是礼仪指南,也是一份入门级的酒水搭配手册。 葡萄酒的服务礼仪: 从侍酒师(Sommelier)的流程开始,讲解如何正确地展示酒标、侍酒、试酒、倒酒的完整流程。强调了对侍酒师的尊重以及对酒水品质的得体反馈。 水杯与非酒精饮品: 即便不饮酒,水杯、果汁杯的摆放位置及取用顺序也需遵循规范。讲解了不同类型酒杯在餐桌上的层次感,以及如何避免误拿他人酒杯的社交尴尬。 第四部分:食物处理与交流艺术 进食的动作本身,也是一种表达。本篇关注如何优雅地享用食物,并与同桌人进行得体的交流。 面包与黄油的哲学: 面包并非直接放在餐盘上,而是应置于何处?如何撕取而非切割面包,以及如何涂抹黄油的顺序和分量,体现了对细节的关注。 汤、沙拉与主菜的进食方法: 汤匙舀取汤的方向(向内还是向外?),沙拉叶应如何切割或折叠,以及牛排的切割方式,均有详尽的步骤解析。 交谈与沉默的艺术: 讲解了在西餐交谈中应避免的话题(如收入、政治、宗教),以及如何把握用餐中的沉默时刻,避免因进食声音过大(如咀嚼声、啜饮声)而破坏整体氛围。 第五部分:收尾与致谢 用餐结束并非简单放下餐具。本部分收录了关于餐后礼仪的关键信息。 餐具的最终摆放姿态: 详细展示了代表“我已用餐完毕”的餐具放置角度(通常是四点钟方向),以及如何清晰地向服务人员传递信号。 小费(Tipping)文化解析: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小费的比例、支付方式和文化禁忌各有不同,本书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确保读者能以得体的方式表达谢意。 --- 《日本料理篇》:一期一会中的和敬清寂 日本料理,或称和食(Washoku),其礼仪深深植根于禅宗哲学与“一期一会”的精神。它追求的是食物、器皿、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的是“敬意”和“节制”。本篇旨在引导读者理解并实践日本餐桌上那种内敛而深沉的礼仪之美。 第一部分:和食的哲学基石 在学习具体动作之前,理解和食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和食的“五味五色五法”: 简要介绍构成和食核心的元素,这决定了餐具摆放和用餐顺序的逻辑。 空间与气氛的尊重: 无论是传统料亭还是现代寿司店,对环境的尊重是首要的。讲解如何得体地进入日式空间,以及对传统装饰(如挂轴、插花)的欣赏方式。 第二部分:入座、问候与服饰 日式用餐环境多变,涉及榻榻米、座敷、吧台等不同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行为准则。 座敷礼仪: 讲解进入榻榻米房间时的脱鞋顺序、如何正确跨越“敷居”(门槛)以及在正坐或盘腿坐时如何保持身体的稳定与谦逊。 服装禁忌: 强调在正式场合(如怀石料理)应避免的衣着元素(如过于鲜艳的图案、暴露的皮肤),以及如何处理和服(Kimono)进食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器皿与手势的交流 日本料理的精髓在于器皿之美。餐具的使用和摆放,是展现对食材和料理人尊重的方式。 箸(筷子)的使用规范: 筷子是核心工具,本篇详尽解释了正确持筷的姿势。重点在于“禁忌动作”的讲解,如“迷い箸”(犹豫不决地在菜肴上空徘徊)、“刺し箸”(用筷子戳食物)、“渡し箸”(将筷子横放在碗上表示吃完,应使用筷架)。 器皿的移动与放置: 讲解如何正确拿起饭碗(平盘)和汤碗,以及在拿起碗时,应将手放置在碗的哪一部分,以示稳重。强调不应将碗碟叠放。 对“汤”的礼仪: 区分味噌汤与清汤。汤碗通常没有勺子,讲解如何端起碗,并直接饮用碗中之汤,最后将碗轻轻放下。 第四部分:米饭与酱油的艺术 米饭和酱油(Shoyu)在和食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们的使用礼仪极具特色。 白米饭(Gohan)的尊重: 讲解米饭在餐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得体地食用。强调避免将饭碗吃得一粒不剩(保留少许以示对米饭的感谢,或视场合而定),以及何时可以拿起饭碗靠近嘴边。 酱油的恰当用法: 针对寿司和刺身,详细说明了蘸取酱油的正确方式——仅轻触鱼片而非米饭;避免将酱油与芥末在碟中混合成泥状。 第五部分:特殊餐种的礼仪聚焦 本篇特别针对两种极具代表性的日本餐饮形式进行深入指导。 寿司(Sushi)礼仪: 探讨是应该用筷子还是用手拿取寿司(传统上允许用手),以及握寿司的“一口吃”原则。还包括了对“ガリ”(Gari/腌姜片)功能和使用时机的解释。 天妇罗(Tempura)的享受: 如何处理天妇罗的温度与酥脆度,何时使用“盐”而非“酱汁”,以及在油炸食物进食时如何避免发出过大的声音。 第六部分:餐后的致谢与离席 结尾部分强调了对料理人(厨师)的敬意。 “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的含义: 解析这句感谢语背后的深层含义——感谢劳力与食材。 对吧台的尊重: 在寿司或铁板烧吧台用餐后,如何向厨师表达恰当的敬意,以及在何时离开是最不打扰人的时间点。 通过这套书的学习,读者将不仅仅掌握餐桌上的“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更能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文化温度,从而在品味世界顶级美食时,展现出真正的教养与风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弘美


  國際顧問,現居東京。外祖父許丙氏曾為日本貴族院議員,因而與日本淵源深厚。

  生於台北市,國中畢業後就讀台北美國學校、日本上智大學國際學部。在大學時即擔任各種國際會議(包括聯合國大學世界會議)中、英語口譯,展開其國際性人脈。

  曾任職於富士電視公司國際部,期間曾與歐洲傳統知名、位於維也納的禮儀學校Elmayer策畫東京分校,並編輯社交禮儀教學課程。之後獨立為電視製作人,專攻國際議題,包括台灣民主化運動紀錄片等。

  透過家庭背景、國際性工作和私人交遊、與世界各國各階級人士交流,以及本身愛好世界旅遊的經驗,著作國際修養和禮儀書暢銷於海內外。現為國際顧問,參與跨國事業,包括台灣高鐵建設工程高峰會議等。

  暢銷著作有《名媛養成班.暢銷增修版》、《現代社會人的國際禮儀》、《日本311默示:瓦礫堆裡最寶貝的紀念》、《電視低能我們損失什麼?》、《男品:複眼能力與品味的科學》。
 

图书目录

《品味的法則‧餐桌禮儀──西餐篇》

Chapter 1
自己的文化度幾星級?這才是永遠的財產

一、「好吃」不是光來自味覺:三星級餐廳哪裡不一樣?
二、五個用餐的基礎動作:立刻獲得文化度一星級
三、餐桌是人生重要舞台:文化度的星級才是你永遠的財產
四、「品」讓你更好看,「味」讓你更好吃:品味是科學性法則

Chapter 2
餐廳內順暢的互動,以及基礎知識

一、從進門到桌位:開幕順暢的流程
二、男、女優雅順暢的就座
三、你的坐姿最影響餐桌氣氛
四、肢體語言的禁忌:手、腳怎麼擺?
五、和侍者有品的互動
六、餐巾何時拿取?
七、點菜的品味有法則
八、慣例可以打破:點菜的小技巧
九、餐前酒(Apéritif)
十、一些小動作決定真假紳士、淑女
十一、糗事、小意外發生時⋯⋯
十二、付帳的美學

Chapter 3
每個餐具的正確用法:「正確」就是最有「效率」又最「美」

一、餐具的名稱及各自固定的位置
二、入門的基本用法:餐具多但不必費腦筋
三、刀、叉的擺法是信號:英、法之爭和我們無關
四、刀、叉的用法:不必參戰,效率第一
五、公叉、母匙的用法:一個貼心的小動作增添你的高級感
六、洗指水:洗到手指的哪裡?
七、魚刀匙:是刀還是匙?最令人霧煞煞的餐具
八、餐巾的用法-1:可以擦的和不可以擦的
九、餐巾的用法-2:擺法是一個信號
十、用手直接拿,不用餐具的食物finger food

Chapter 4
正式套餐的正確用法:「正確」就是達到「品」和「味」之最

一、湯:能吃得最美的一道菜
二、麵包:一餐吃得最長的食物,對、錯很明顯哦!
三、沙拉:大葉子如何吃可以不沾汙嘴邊
四、魚:顯示家教的標竿的一道菜
五、牛排:為什麼坐姿好,肉就切得輕鬆?
六、帶骨的肉──羊排、雞腿、丁骨牛排:只是外表唬人,法則只有一個
七、帶殼龍蝦:高難度的料理照樣以不變應萬變
八、帶殼牡蠣:不用刀,用手指幫忙
九、法式蝸牛:不必墨守成規
十、借助手指幫忙的食物
十一、盤裡美麗的裝飾、藝術圖案的配菜可以吃嗎?

Chapter 5
日常的簡餐也可以吃得這麼好看

一、那五個用餐基礎動作:從高級餐廳到路邊攤都是同樣的基礎
二、常見的簡餐也可以吃得高雅

Chapter 6
義大利菜:歐洲的〝中國菜〞,西餐之母

一、義大利菜:歐洲的〝中國菜〞,西餐之母
二、義大利餐菜單怎麼看、怎麼點?
三、義大利八大地區的風味和特色
四、義式麵食(pasta):長麵、短麵的正確吃法
五、義式麵包和披薩餅的吃法
【特集】橄欖油:歐洲三大食文化之一

Chapter 7
葡萄酒──歐洲三大食文化之一:料理加葡萄酒才完成西餐

一、西餐是以喝葡萄酒為前提的料理
二、世界上最易懂的法則:只要掌握這些紅、白葡萄的品種和個性
三、酒標是身分證,怎麼看?
四、如何點酒?如何試酒?如何品酒?
五、酒+菜:世界上最易懂的法則
六、不暴殄天物的喝法
七、酒搭菜精專篇:更上一層的享受
八、「Climat」葡萄田區塊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這是地球的味道

Chapter 8
酒杯如何影響酒味?是化學、是人體工學

一、了解酒杯的功能性,就不會再亂用了
二、酒杯正確的拿法、用法
三、酒杯也隨著大自然的變化在成長:專訪 Riedel 社長 Wolfgang Angyal

Chapter 9
起司──歐洲三大食文化之一:神的臭腳好香哦!

一、西餐沒有起司如同「美女只有一隻眼睛」
二、起司的種類、點法和吃法
三、起司和葡萄酒是絕配

Chapter 10
咖啡、紅茶、甜點:喝相和吃相一樣重要

一、「喝相」和吃相一樣重要
二、甜點:可愛地對付高難度甜點
三、咖啡的知識
四、紅茶的知識
【特集】正統英式下午茶

Chapter 11
歐洲名瓷的知識:食器吃出氣質

一、食器吃出氣質
二、歐洲的餐具文化知識

※※※

《品味的法則‧餐桌禮儀──日本料理篇》

第一章
日本料理是世界上唯一需要「軟體」才能享受到美味真髓的菜

一、日本料理的特色是形下+形上:成為UNESCO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由
二、用中國菜的吃法吃日本菜實在是錯過了精髓:兩個文化的五大不同點
三、日本為什麼成功、先進?答案就在餐桌上

第二章
每一個餐具有固定的用法,使你更美觀、更方便:做做看,身體會告訴你為什麼

一、你的文化度是幾星級?一躍成為和食禮儀達人的八個竅門
二、筷子唯一的標準拿法──別無他例:手心上的小科學
三、要不要更上一階?有文化的日本人的筷子拉法、拿放、收法:文化度三星級唬唬日本人
四、最難看的使用筷子八個禁忌
五、日本餐桌規矩的代表:什麼該端起來用?什麼該放著用?
六、最美的飯碗拿法和用飯姿勢
七、湯碗的拿法和喝湯的做法
八、要不要更上一階?三星級文化度破表!立刻成為餐桌美女
九、要用單手?雙手?女士要特別注意
【專欄】和食注重規矩和感性是源自於中國

第三章
正式套餐――會席料理的每一道菜有正規的吃法,引導你登上品味的巔峰

一、品味是科學:吃的順序是最重要的「軟體」
二、是kaiseki「懷石」,還是kaiseki「會席」?日本料理的三個形式
三、前前菜(先付otoshi)、前菜(八寸或前八寸):最需要「目食」的料理
四、御椀(也稱お吸い物 osuimono):清清的湯竟然是重頭戲……
五、生魚片:最需要「品味的科學」的一道菜
六、烤魚:整條魚是你的,但是從哪下筷?這有規矩、有理由哦!
七、茶碗蒸:蛤?這用筷子吃?
八、煮物:考驗你筷子的功夫的一道菜
九、土瓶:這道菜的精髓是在空中
十、抹茶、和菓子:要轉抹茶碗的哲學
【特集】帶你上三百年歷史的料亭:了解料亭的「裏」更能享受「外」

第四章
大眾料理講究的是「流儀」:當個有「粋」的客人

一、當個有「粋」的客人:懂「粋」就懂日本人的感性之髓
二、天婦羅(tempula):吃法不「粋」就不脆了
三、鰻魚飯:從石器時代吃到科技時代的美食
四、蕎麥:吸麵出聲的科學理由(但不應是那樣的聲音……)
五、壽司通的「粋」:點法、吃法,吧台上潛規則
六、壽喜燒(sukiyaki):「牛鍋」和「壽喜燒」哪裡不同?
七、鍋物(nabemono):為什麼女生搶著要做「鍋奉行」?
八、燒鳥(yakitoli):特別叮嚀女士,路邊攤和專門店吃法不同哦!
九、河魨:過去的珍品而即將成大眾料理了
【專欄】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標準的日本師傅對米其林沒有朝聖心態

第五章
「器皿是食物的衣裳。」

一、食物加器皿才完成日本料理
二、器皿不只是〝衣裳〞,也是〝制服〞:器皿的分類和正確用法
三、基礎知識:日本陶瓷五大產地及特色
【特集】傳統的惰性 vs. 自然的法則:換了酒杯,米酒是哪兒來的果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82821
  • 叢書系列:套書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6.5 x 22.5 x 3.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人際交往中不得不學的「餐桌禮儀」
台中林酒店總經理 徐道豐


  餐桌,原本是吃飯的地方,但現代人更懂得在餐桌上進行有目的性的活動。而餐桌禮儀,就是展現個人人品和修養的模式之一,在一頓飯之間,往往就能觀察出對方在餐桌上的舉止與態度。

  在餐飲界服務多年,看過無數上流人士、政治人物、明星、庶民等的餐桌,見過雙方席間雖未談到生意,餐畢卻合作成交;老闆和下屬不談工作,卻能用一頓飯挖掘出員工的潛能;更有人在聚餐時,無意間找到生命中的貴人⋯⋯。雖然這些餐桌的形式不一,但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是了解餐桌禮儀的人。

  人人都能成為美食家,若又懂得正確的餐桌禮儀,那必定是個有品味的人生大贏家。但是除了知禮、好禮,還必須自我約束,真不自在啊!重點來了,作者是用什麼方式教我們自然而然養成品味與禮儀的習慣呢?

  「禮」必有「理」

  有句成語叫「正襟危坐」,意思是傳統禮儀之人嚴肅拘謹的端正坐著。請大家不要誤會,那是古代還未發明椅子之前的事,這本書沒有教你這些!

  相對的,作者是以科學角度解答「禮」背後的「理」,餐桌上的坐姿、餐具、開動、離席等禮節,說明精確、脈絡清楚,很容易理解。另外,這本書不僅教你運用五感品嚐食物的真實美味,還包含從食材的營養到文化意涵與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等豐富內容。

  閱讀此書讓我感受到,作者是一位具有想建立一個謙恭有禮社會使命感的人,她希望讀者可以將在餐桌上所學習到的禮儀規矩,延伸到任何場合,處處都能展現優雅、自信、知性以及尊重他人的禮儀風範,用意相當令人敬重。

  全民的生活品味必修課

  我在閱讀時像尋寶一樣,不斷地在書中挖出好內容,其中最想推薦給大家的是「餐桌教養」的觀念。吃相如人品,從吃相中就可以看出人是「貧相」、「貪相」、「粗相」、「飢相」或是「醜相」。沒有人一出生就懂得「禮儀」,只有依靠家庭中的親子教育,讓孩子們實際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才能慢慢養成習慣。但只靠親子教育是不夠的,一定要從自身做起才能達到身教目的,如果為人父母者經常狼吞虎嚥的大口吃飯,那孩子怎麼可能一口口優雅地吃呢?

  台灣的餐飲學校教育一直以來重視的是實務經驗與提升吃的文化,可惜理論大於實務,往往忽略「禮節」這塊。很幸運的是,我在這本書終於找到學校沒教的餐桌禮儀課。在此,謹代表餐飲服務業,號召大家一起來推動「餐桌禮儀」文化,讓它成為全民的生活品味必修課,幫助你在國際場合、社交接待上皆能無往不利!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餐飲文化,最近迷上了一個日本的職人紀錄片,主角是一位在京都經營了快一百年的豆腐店的老闆。他的人生哲學完全體現了一種對「專注」的極致追求。他每天清晨三點起床,用古法製作豆腐,連水溫的控制都必須用經驗來判斷,而不是依賴溫度計。這種對細節的堅持,讓我想起我們在生活裡常常遇到的「差不多先生」心態。有時候我們學東西,總是想著速成,希望透過一本工具書就能立刻掌握所有訣竅,但真正能站得住腳的,往往是那些願意花時間磨練基本功的人。那位豆腐職人從不談論「禮儀」這類外在的規範,但他對食材的尊重、對製作過程的敬畏,本身就是一種最高級的禮儀展現。這讓我覺得,無論是西餐的繁複步驟,還是日本料理的極簡美學,它們的根源都是一樣的:對你正在做的事情,抱持一份謙卑與熱忱。如果只是機械式地模仿動作,沒有內化那份精神,那份「品味」終究是空洞的,就像學了幾個外國單字,卻無法進行一場有深度的對話一樣。

评分

最近在幫家裡整理書櫃,翻到一本以前買的歐洲生活美學雜誌,裡面介紹了十九世紀歐洲貴族舉辦下午茶會的場景。那種華麗、冗長,充滿儀式感的茶會,與現在我們追求快速、效率的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當時的社交,很多環節都是透過這些既定的「禮儀」來進行的,它是一種身份的區隔,也是一種社交的潤滑劑。不過,有趣的是,雜誌裡也提到,越是頂尖的社交圈,反而越追求那種「不著痕跡的自然」。例如,如何優雅地將一塊小餅乾從盤中取下,讓旁人完全察覺不到你正在「執行」某個動作。這跟我對「品味」的理解很像:真正的優雅,是將後天的學習內化到骨子裡,讓它看起來像是與生俱來。如果一個人吃飯時,每動一下筷子、每換一次杯子,都像在公開表演教科書上的內容,那反而顯得生澀、不夠自在。所以,學習禮儀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而是為了讓自己在任何場合都能表現得從容不迫,達到一種「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评分

我們家老媽是個非常傳統的閩南人,她對待客人的方式,簡直就是活生生的「款待的藝術」。有時候朋友來家裡做客,她總是會端出最好的茶具,泡一壺她珍藏的烏龍茶。重點是,她倒茶的動作永遠不會讓茶水濺出來,而且她會注意每個客人的杯子都倒到八分滿,不多不少,不多不少。這背後其實蘊含著一種「量力而為」的哲學。在餐桌上,懂得適可而止,不貪多、不炫耀,也是一種重要的修養。我觀察過一些場合,有些人為了展現自己「識貨」,會點一堆昂貴的菜色,結果桌上堆滿了,最後很多都浪費了,那種感覺其實非常可惜,也顯得有點失衡。品味,不單單是懂得什麼是昂貴的,更懂得什麼是「恰當的」。它是一種平衡感,知道什麼時候該「滿」出來,什麼時候該「收」回來。這種「度」的拿捏,我覺得比死記硬背餐具擺放位置重要一萬倍。

评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關於「餐桌上的眼神交流」的討論串,挺有意思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到底在多人聚餐時,眼睛該看哪裡才算得體。有人說要看著正在說話的人,有人堅持要看著自己的盤子,還有人開玩笑說要看著服務生,隨時準備加點。其實,這類細微的社交技巧,往往是影響人際關係的關鍵。如果一個人只顧著埋頭猛吃,完全忽略了周遭的互動,就算他刀叉用得再標準,也會給人留下「難以相處」的印象。禮儀,說穿了就是一套「社交軟體」,它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人群中順暢溝通,減少摩擦。我個人比較偏好的做法是,保持一種開放但不過度侵略性的眼神,偶爾跟對話者點頭示意,但也不會讓目光過度停留在某個特定的人身上太久。這種平衡的拿捏,讓我覺得,無論面對西式的高級套餐,還是日式的一期一會的料理,重點都在於你是否願意「參與」這場體驗,而不只是「完成」一頓飯。

评分

这本《品味的法則‧餐桌禮儀》的套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到一股精緻與講究的氣息,雖然我這次想聊的不是書裡頭那些餐桌上的規矩,而是我最近在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小插曲,讓我對「禮儀」這件事有了更深層的體會。舉例來說,前陣子去參加一個老同學的婚禮,那場面真是熱鬧非凡,新郎新娘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宴會的菜色自然是擺得滿桌子的山珍海味。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鮑魚還是龍蝦,而是宴會結束時,我看到隔壁桌有一位長輩,他對於服務生收走空盤的時機把握得非常精準,那種不急不徐、眼神交流到位,連一句催促的話都沒有,卻能讓服務生立刻明白他的需求。那種不張揚、卻又處處體貼的舉止,其實比懂得在哪個角度拿刀叉更能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這讓我想起,餐桌禮儀的精髓可能不在於你記住了多少規則,而在於你是否能用這些規則去體諒、去尊重身邊的人。這遠比我們在書裡學到的,要更活生生、更貼近日常的互動。餐桌上的小動作,折射出來的是待人的宏觀態度,這比單純的擺盤技巧重要太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