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將藝術的真精神、真風雅還給書畫
大傢知道,二十世紀之前,中國並沒有藝術學院。大傢又都聽說,古時候所謂的「琴棋書畫」,是官員、門客、各色閒人乃至平民庶子都能來幾下子的手藝,格外聰穎而勤奮者,便成瞭優異的琴手、書傢或畫傢。
他(她)們如何習得?從哪裡習得?含糊的答案是:從前的風氣和教養便是如此。若論具體的來路,則私塾、傢教、館所、筆會、詩社等等,都是傳習之所。齊白石從一介村夫至名揚京滬,就是從各級鄉紳雅集混上來的。
要之,古典書畫技藝的養成與傳遞,深藏於傢庭和社區,構成瞭世世代代的生活景觀,今人將之抬高、架空,泛稱「文化」,而文化的眉眼神情其實是很具體的。
譬如,在古人那裡,詩文書畫是酬酢交際的媒介和雅興,並非如今時的學院教授,標誌著一種正職或身階。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於右任,原是「政府官員」,一輩子從政議事,或領兵打仗,以至於顏真卿殉國、蘇東坡流放、於右任流亡。那時若有人稱他們書法傢,那是看低瞭,簡直近於辱。
除瞭宮廷畫師,文人畫興起之後,擅書畫者也不見煞有介事的職稱。元代女畫傢管道昇是趙孟頫的太太,等於「傢庭婦女」或「官員傢屬」,畫得好,於是留名。放在今天,她或許會被評為「國傢一級畫師」吧,而且會印在名片上。
中古、近古的書畫如何買賣,我知識太少,不得而知,反正宮廷畫傢有朝廷養著,寺廟道觀的裝飾則是畫匠的工程。揚州、金陵,曾是著名的書畫市場,乃有「揚州八怪」「金陵八傢」。清末民初的京滬書畫買賣,已齣現近似十八、十九世紀的歐陸畫廊、職業畫傢和收藏傢,順理成章。吳湖帆、張大韆,筆筆仿古,卻是現代人,還做大筆的文物生意。當然,他們拜師齣道,都有來路,但肯定弄不清什麼叫做藝術學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百年大變,中國齣現瞭藝術學院,且愈演愈烈。學院的種種「必要」不去說瞭,但有兩大後果,龐大而畸形。
其一,學齡外的人群不在招生之列,全社會愛藝術的人不得其門而入。
其二,由此養成的所謂「專業」觀,嚮全民覆蓋瞭專斷的(卻被認為是正當的)價值觀:非學院齣身的藝術傢被視為不專業、沒資格的群體;學院之內,則學位是衡量水準、職銜、地位,乃至利益的唯一標準。以上二者,互為因果,眼下是休想改變的。
好在社會空間逐步開豁,傳統記憶初告甦醒,藝術生態變得自發、自洽、自主、自然,漸露生機。不同年齡、身分的男女在各種書畫小沙龍、小班子,發現瞭自己的纔情與寄託,學院門牆外,書畫之道總算有瞭活氣。
但這股活氣仍有問題。牆內的專傢固然不屑於聞問,而所謂「專業」的魔咒卻深入人心。無數書畫藝術的門外漢,個個自甘「業餘」,各種兒童繪畫班,則多半在日後進入考前利益鏈,為牆內的醬缸新添人丁。總之,大眾的所謂「美育」,隻剩瞭學院一條路。
古時候源遠流長的傢教、雅集、人文土壤,如今已是不可能瞭。唯其如此,有理想、有層次的書畫教學理應重拾書畫的尊嚴和愉悅,去除考核與功利,將書畫藝術的真精神、真風雅還給書畫,還給熱愛書畫的人。這時來看林曦近十年的教學,倒是苦心經營而又能善作調理的美談。
林曦自小浸淫書畫,筆墨隨身,後來成瞭中央美院碩士生,但她受惠於相對多元的時風,憑自己單純的一念,認定書畫是愛悅之道,推己及人,則許許多多男女應有著同樣的愛悅,於是有瞭她所領銜的這麼一個班子,來者不用非要走院牆的窄門,隻去學著做便是。
社會上許多班子原齣於同樣的初衷,然而甘願視作門外的休閒,近乎耍玩,品格與質地的追求自不會高遠。此所以說林曦苦心經營,是不願降低書畫的格,更不願放任教與學。看她的循循示教與兢兢傳授,看她學生的總體狀態與平均水準,可見是遵從書畫淵源的規範性良知對待教學。
又說她善作調理,是指能以今時的種種機運與需求,盤活書畫教學。她階段性地更新教材,並開發相關產品,帶動學員的品位與興緻,藉網路之便,展售衣裝、用品、文玩、擺設等等,對應書畫的格調與雅趣。書畫有格,教學有趣,年年月月地修習濡染,嚮學之事便不再是功利與擺設,而是能內化為精神生活,又使日常傢居平添亮色。
魏晉唐宋太遠,而書畫是連結傳統的活記憶。文化的活記憶,總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手腕,纔能得以傳遞。林曦以一介手藝人的樸實、勤勉和她的個人魅力在做這件事。眼下她為書法愛好者新撰的教科書問世,以上算是一點粗淺的感觸吧。
◎陳丹青,畫傢、文藝評論傢、作傢
自序
用一種遊戲、欣賞的態度去看待書寫
從最開始決定要寫這本書到現在,好幾次重來,不斷地修改,經歷瞭整整三年,你看到的,是換瞭寫法的第四遍。
一開始,我把這本書的目標定得有些高,希望大傢看過之後,除瞭對書法有一個比較真切和全麵的認識,最好還可以馬上投入實踐,開始練習。隻要喜歡一件事,我們隨時都可以啟程,但也很難在看完一本關於技藝的具體操作書之後,立刻開始具體的行動,乃至精進,更常見的情況是,這些文字在你心中埋下瞭一顆興趣的種子。
學問和技藝,來自許多代人的經驗和積纍,在勤加練習外,需要口傳心授。人很怕孤單,獨自學習容易不得法,也比較辛苦。我的心得,就是要有正確的方法,以及路途中的適宜陪伴─能即時得到迴饋、睏難時有人為你加油、身邊有一起實踐的同伴、有進步的方式可以參考等等。
如果你喜歡這件事,或者有興趣,那麼在正式上路之前,多做些攻略,多瞭解行程,沉澱積纍一些見地與心法,會讓接下來的這一路有所依據、有所選擇,走得更加順暢與高效。
這本書或許可以做為你正式開始前的一份導覽手冊。我將自己的書寫經驗和這些年來麵對許多零基礎學生的教學實踐做瞭一次小小的梳理,按照一種可行的學習次第,嘗試做瞭一次較為完整的分享。
它的構成大緻是這樣的:
● 第一章 遠不隻是寫字的書法
在正式拿起毛筆、拉開架勢之前,我們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在如此忙碌的當下,我們為什麼還要選擇學習一門技藝?這一部分主要是瞭解書法是什麼,能帶給我們什麼,以及可以怎樣去理解它。
● 第二章 三月積糧
學習傳統和傳統技藝,見地和心法是關鍵,如此纔能幫助我們順利有效地前行。相比拿起筆這件立刻可以做到的事,這一部分內容更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逐步琢磨與體會。在正式開始寫字前,它更像一份「使用說明」或「安全須知」,或許大傢此時還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可以將它看做一種預先的告知,如果學習過一段時間再迴頭來看,一定會有心得或共鳴。
● 第三章 墨田耕耘
所有關於古典文化的學習,都從一闆一眼地模仿開始,書法學習是一個與臨帖密切相關的過程─我們從前人的經典中取法,練習功夫,發展齣自己的樣貌。這一章是關於該如何透過碑帖來學習,還有臨帖時應有的態度和方法、如何選帖和製訂學習次第的建議,也包括我們該如何完成真正的書寫─從點畫、結構到筆勢、神采等等,這是一個從技藝到修養逐步進階的過程。
● 第四章 長路做伴
正式進入學習後,我們就要將自己放在長遠的考量中。相較於開始做一件事,持續做下去似乎更難,但真正的收穫總是需要付齣時日,落實在一定的積纍中。麵對學習途中必然會齣現的種種阻礙,比如挫摺、情緒,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消解或繞行,給自己護持。在學習的進階階段,如何從臨摹進入創作,以及如何用一個展覽幫助自己更完整地理解書法,也將在這一章中談及。
● 第五章 如何看懂一張字
懂得欣賞,是我們學習書法最重要的一個方嚮,就像來這世界一趟,是為瞭觀覽與經歷。書法並不止於眼前那些墨跡與風格,真正的欣賞還需要越過平麵上的書法,縱身深入。在這一章中,我將以一個四層的蛋糕做比喻,以顏真卿為例嘗試分析書法內涵的四個層麵─人文、傳統、藝術、技巧。它們是欣賞的入手處,也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實踐、用功的方嚮。
● 第六章 從拿起一枝毛筆開始
要學習一種樂器,我們總要先擁有這件樂器,而拿起一枝毛筆就是在寫字這條路上的實質性開始。這一章是關於書寫工具,為大傢介紹毛筆、如何使用毛筆,以及從筆墨紙硯到各樣文房用具的功用、審美與趣味,它們是在寫字的生活裡將與我們日常相伴的一切,也影響著這一路上我們所擁有的體驗。
書法有很多價值,其中讓我最為珍視的一項是「欣賞」。
在學書法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怎麼寫好字」,看到一張字,會想它上麵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為我所用的,這是一種常見的學習心態。
與此並行的還有另外一條路,就是將書寫當成一種欣賞的方法,透過臨摹去看懂和親近更多的事物。也可以說,一種態度是為寫得更好而學習古人,另一種態度是為瞭同古人交朋友、穿越時空與他們印心而進行學習和書寫。
當我們麵對一張字,從一開始看熱鬧,到懂得書寫者在做什麼、想要說什麼的時候,當彼此的心靈在同一個頻率上振動的時候,我想,這樣的快樂要遠遠大於單純地掌握一門技法。或者說,我們學習一種技法,初衷便是為瞭更能傾聽和欣賞這個世界。所以,書法是一把鑰匙,我們學習它,不隻是為瞭寫好字,而且要經由它通往更遠大、也更細微的地方,讓自己更快樂。
古人說到學習的時候,「遊於藝」是很重要的態度,就是要有一種遊戲、賞玩的心態。說到遊戲,大傢可能會覺得不認真,但其實遊戲時最認真瞭,因為不會太在意得失,不會太當真,人可以更單純地投入其中,少有現實、功利的負擔,這樣的狀態反而容易帶來超過預期的收穫。我們如果可以在學習寫字、藝術的時候擁有這種輕盈的態度,日後也就可以用它應對人生中的其他很多時刻,尤其是在人生長途中,那些跋涉得有些辛苦的時刻。
如果我們會「欣賞」,能夠用一種遊戲、欣賞的態度去看待人生,人生也就多瞭一重可能性。比方說,那些原本心裡覺得「過不去」的坎,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和理解,也許就有接受與化解的立足點。人生萬事,總歸是「悲欣交集」,那些生活裡的寶藏既藏在順遂裡,也藏在睏難中,有瞭一份欣賞的心,睏境和逆境就不會隻令人抱怨和自憐,在那些也許尋常的光景中,也會時時都有閃光和新意。
我覺得,這是寫字真正能帶給我們的最好禮物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