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葬儀社

詩人葬儀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湯瑪斯‧林區
圖書標籤:
  • 詩歌
  • 死亡
  • 葬禮
  • 悲傷
  • 情感
  • 文學
  • 現代詩
  • 人生
  • 孤獨
  • 哲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麵對死亡,我們或許能再溫柔詩意些,太過直視,對自己是種殘忍

  那些我們愛的恨的喜歡的沒感覺的,都在這一刻歸於平靜瞭。
  這場葬禮是為瞭讓他在最後的最後好走,
  這場儀式讓我們或不捨或抽離地好好道別,
  儀式感是不可言說的,卻能讓我們的心日漸復歸安寧。

  ●本散文集共分12篇,以第一人稱,貫穿全書書寫。

  ●作者湯瑪斯‧林區以其殯葬業葬儀師兼詩人的角色,以介乎生者與死者橋梁的身分,以自己親身其中的經驗娓娓道齣對死亡的深刻思考,筆法冷凝,卻又不失溫暖與幽默。

  ●作者湯瑪斯‧林區並且深刻地思考、關心活著的人如何去「活」,如何麵對信仰,如何麵對紛呈的人際關係……他沒有什麼所謂的標準答案(事實上,關於人生,誰會有呢?),他隻是真誠地書寫著,寫下一篇篇略帶悲傷、詩意深沉的散文。

  ●本書有個重要命題,那就是「愛與死亡,或說性與死亡」,它們既是同義字,也是反義字,甚至有某種推進的意味──「愛→性→死亡」。

  ●因為愛與被愛,我們百感交集地感受著,紮實飽滿地活著;每日每日地見證死亡,作者湯瑪斯‧林區其實更是在說人與人、人與信仰之間有關「愛」的故事。

  ※每天都有人死去,每天都有人誕生,也有人因為誰的死去而重生。

  沒有哪一次齣生是完全喜樂或完全無憂無慮的,也不是每次死亡都糟糕透頂,沒有祝福與安慰。每次的死亡都會帶來某種救贖,每次的失去都會有一場隻屬於自己的哀悼。隻要這個世界還有「誰」在「掌管」,就不可能所有結局都是喜劇,也不可能每句說齣口的話都是祝福,人間事就這麼繼續上演下去……

  我們生,便必然死;我們愛,也因此悲傷。

本書特色

  ●《詩人葬儀社》,是1997年美國國傢書捲獎(National Book Award,美國文學界最高榮譽之一)決選之作

  ●電影《美國心玫瑰情》《噬血真愛》鬼纔編導、經典美劇《六呎風雲》之父艾倫‧鮑爾(Alan Ball),說:
  「當初規畫《六呎風雲》影集時,要數閱讀湯瑪斯‧林區的《詩人葬儀社》幫助最大,是它給瞭我為這部影集定調的靈感。」

  ●這個世界讓人流淚,人類必死的命運讓人心如刀割
  《詩人葬儀社》這本書,是全體喪葬業者、禮儀師,以及你我的生死研習
  「身兼禮儀師與詩人角色的作者,告訴活著的我們,該如何去做有關死亡的功課,並將生與死的討論昇華成藝術性的語言。」
  「辦喪事,儀式引領死者迴歸天地,一切平靜;這儀式性行為則平撫生者,熨貼我們失落無著的靈魂,乃至送走隱隱深藏於心的愧疚自責。」
暮光挽歌:一個逝去時代的最後注腳 作者: 洛維剋·塞拉斯 類型: 曆史懸疑/哥特式探秘 齣版社: 烏鴉堡文庫 頁碼: 680頁 --- 內容提要: 在泰晤士河畔終年籠罩著濃霧的維多利亞時代末期,倫敦不僅僅是世界的中心,更是無數秘密、欲望與腐朽交織的迷宮。本書聚焦於一個幾乎被曆史洪流吞沒的邊緣群體——那些專門為那些無人問津、死於非命的“邊緣人物”操辦葬禮的獨立承辦人。 《暮光挽歌》講述瞭職業安葬師埃德加·芬奇的故事。芬奇的“安葬署”位於白教堂區一處被遺忘的角落,遠離上流社會的體麵與光鮮。他的客戶並非貴族或富商,而是那些死於貧睏、意外、或是陰謀的街頭藝人、失足者、流浪漢,乃至是那些被上層社會刻意抹去的“恥辱”屍體。芬奇的工作,是在社會對這些逝者投以冷漠的目光時,為他們構建一個尊嚴的終點。 故事始於一樁看似尋常的案件:一位在碼頭區發現的無名屍體。然而,隨著芬奇對遺體的細緻檢查以及對現場環境的深入探究,他發現這具屍體牽扯進瞭一個遠超他所能想象的巨大陰謀——一個涉及倫敦地下煉金術社團、秘密警察部門,以及與皇室古老傢族有著韆絲萬縷聯係的“純血統”社團的黑暗網絡。 芬奇依靠他那套獨特的、近乎病態的解剖學知識和對“死亡之物”的敏銳直覺,開始在屍骨、遺囑的殘片以及那些充滿隱晦代碼的墓碑中尋找綫索。他發現,每一個逝者的死亡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被精心編織的謊言。他必須潛入倫敦最黑暗的角落——從東區的鴉片煙館到西區光鮮背後的貴族宅邸密室——與形形色色的亡靈之友和活著的捕食者周鏇。 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懸疑小說,更是一幅關於十九世紀末倫敦社會結構、階級固化以及對“死亡”這一人類共同命題的不同階層如何應對的百科全書式描繪。塞拉斯以其冷峻而富有古典文學氣息的筆觸,描摹瞭在煤灰與煤氣燈的微光下,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微妙界限。 --- 章節精選與主題闡述: 第一部分:灰燼中的綫索 (The Trails in the Ash) 芬奇接到一樁委托,為一位死因不明的年輕女子處理後事。女子身無長物,唯一的綫索是她左手腕上一個被腐蝕的,形狀怪異的銀質徽章。芬奇注意到,她的肺部組織有著不尋常的灼燒痕跡,這並非普通疾病或意外所緻。在處理屍體的過程中,他發現瞭一張摺疊在舌下的微型羊皮紙,上麵描繪著一個晦澀難懂的星座圖。這迫使芬奇走訪瞭那些專門為底層人士服務的民間醫生和街頭藥劑師,試圖破譯那張圖紙背後的含義。我們看到瞭維多利亞時代醫學的進步與迷信的並存,以及法律對底層生命的漠視。 第二部分:沉默的證人 (Silent Witnesses) 隨著調查深入,芬奇意識到他觸碰到瞭一個試圖隱藏“非正常死亡”的組織。這個組織似乎專注於“淨化”那些掌握瞭不該知道秘密的人。他結識瞭一位退休的驗屍官,這位老人沉迷於研究“死亡的藝術”,他嚮芬奇透露,自三年前“大瘟疫”後,倫敦齣現瞭一批專門處理“不潔”屍體的秘密機構,他們的手法極為專業,且所有記錄都指嚮瞭官方渠道的徹底抹除。芬奇開始利用自己的職業身份,在各個太平間和停屍房中,與那些看守屍體的守夜人、夜班醫生進行周鏇,試圖從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和不願多談中獲取片言隻語。 第三部分:深淵的迴響 (Echoes from the Abyss) 謎團的焦點逐漸轉嚮瞭倫敦郊區的一處廢棄教堂。這座教堂據說在百年前曾是某個異端教派的集會地。芬奇推斷,那張星座圖指嚮的不是天文現象,而是一個具體的地理坐標——與這座教堂的地下墓穴結構相吻閤。在深入墓穴的過程中,他發現瞭一個保存完好的煉金實驗室,裏麵充滿瞭未完成的實驗記錄和大量的稀有礦物殘渣。這裏不僅進行著對物質的轉化實驗,更涉及對人類“生命本質”的危險探索。芬奇在此遭遇瞭神秘的阻礙,一個身著深色長袍的“守夜人”,他的行動精準、無聲,似乎對芬奇的每一步都瞭如指掌。 第四部分:尊嚴的代價 (The Price of Dignity) 最終,芬奇揭開瞭陰謀的核心:一批富有的貴族為瞭尋求“永恒的純淨”和延長生命,正在利用那些社會邊緣人的遺體進行某種殘酷的生物實驗,而“無名屍體”正是他們掩蓋罪行的最佳“耗材”。那名年輕女子的死,是她無意中竊取瞭實驗記錄副本的結果。芬奇麵臨艱難的選擇:是公開揭露真相,冒著被整個上流社會和秘密機構追殺的風險,還是按照他最初的職業準則,為這位無辜的逝者舉行一場不為人知,卻絕對體麵的“最終安葬”,讓她在曆史的遺忘中獲得真正的安寜? 本書以一種對死亡的深刻反思收尾:當社會拋棄一個人時,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是復仇的火焰,還是一個被溫柔相待的告彆?塞拉斯的文字帶著泥土和福爾馬林的氣息,營造齣一種既冰冷又充滿人性溫度的哥特氛圍。它邀請讀者走進陰影深處,審視那個時代,那些被遺忘的靈魂,以及一個孤獨承辦人對“何以為人”的終極追問。 --- 深度剖析: 《暮光挽歌》的魅力在於其對細節的偏執和對氛圍的極緻營造。作者對十九世紀末倫敦的社會病理學有著深刻的洞察。芬奇這個人物,他本身就是社會邊緣的産物——一個被社會規則排斥,卻又精通如何處理死亡的人。他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他更像是一個冷眼旁觀的記錄者,他的工具箱裏裝的不是槍支,而是手術刀、福爾馬林、以及對人類遺骸的百科全書式知識。 塞拉斯的敘事節奏如同緩慢腐爛的過程,層層剝開,引人入勝。他對殯葬習俗、解剖學知識的細緻描摹,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間彌漫著香脂和潮濕木料氣味的安葬署內。本書深刻探討瞭“可見”與“不可見”的二元對立:富人的“體麵死亡”與窮人的“被抹殺的死亡”。通過芬奇的視角,我們看到,在那個看似秩序井然的時代,真正的秩序,恰恰建立在對底層無休止的剝削和遺忘之上。這是一個關於記憶、遺忘與最後尊嚴的宏大挽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湯瑪斯‧林區(Thomas Lynch,1948~)


  愛爾蘭裔美國人。詩人、散文作傢,並在美國中西部的密西根州密爾福市經營「林區與子葬儀社」(Lynch & Sons funeral home)。林區從事禮儀師工作已超過四十年瞭,此為傢族事業,目前傳承至其子姪輩第三代。長年於密西根州的密爾福市(Milford)和愛爾蘭的剋萊爾郡(West Clare)兩地輪流居住。

  很難說他先是一名詩人,或是一名禮儀師,畢竟死亡與詩作之間,互文性如此深切。林區長期為人文藝術類型雜誌、質報供稿,如《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倫敦書評雜誌》(London Review of Books)、《巴黎評論雜誌》(The Paris Review)、《哈潑雜誌》(Harper's)、《亞特蘭大雜誌》(The Atlantic)、《基督教世紀雜誌》(The Christian Century)、《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以及《泰晤士報》(The Times)等刊物,文體包括詩作與散文。

  林區創作瞭《與海瑟‧葛雷斯一同滑冰》(Skating with Heather Grace)等五本詩集、《詩人葬儀社》等四本散文集(近年更齣版瞭過往詩作與散文的精選集子)、一本短篇故事集,並與一位牧師閤著有《The Good Funeral》這本關於喪禮的書,目前仍創作不輟。

  《詩人葬儀社》是林區於一九九六年完成的第一部散文集,以精練冷凝、諷喻犀利又不失暖情關懷的詩意,攫住瞭文學界、心理勵誌界的目光,並於翌年獲得美國國傢書捲獎(National Book Award)決選。此書對影視界的影響亦不容小覷,是經典美劇《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的發想來源;催生並製作該影集的是電影《美國心玫瑰情》的鬼纔編導艾倫‧鮑爾(Alan Ball),他曾說:「這本書給瞭我為《六呎風雲》定調的靈感。」

  林區個人網站:www.thomaslynch.com

譯者簡介

王聖棻


  譯有《大亨小傳》、《基督教的故事》等。

魏婉琪

  清大中文所畢,曾任報社編輯,譯有《冰狗任務》等。

  閤譯作品有《活在一個愛恨剛剛好的世界》《月亮與六便士》《人性枷鎖》《歐亨利短篇小說選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等。兩人目前旅居加拿大。
 

圖書目錄

●開場白
1 入土為安
2 格萊斯頓
3 剋拉普
4 上帝的右手邊
5 文字織就的肉體
6 高爾夫墓場
7 瑪莉和威伯
8 斯維尼
9 諸聖節前夕
10 艾迪叔叔的公司
11 潔西卡、新聞獵狗和棺木買賣
12 生前告別緻詞
●謝辭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1785639
  • 叢書係列:心天地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開場白(摘錄)

湯瑪斯‧林區(Thomas Lynch)


  一開始,我以為那錶示他「把人帶去埋瞭」(took them under)。當時是一九五○年代,而我是禮儀師(undertaker)的小孩(正確地說,是好多個小孩的其中之一)。這對我來說其實沒什麼,但對當時玩在一起的朋友而言,可是不得瞭的大事。

  有個玩伴這樣問:「他都『做』些什麼事?他到底是怎麼『做』的啊?」

  我就說,我覺得一定要有洞纔行,就是要挖洞啊,然後還有身體,死人的身體。

  「他把死人的身體帶去『埋』,懂嗎?放進『地底下』。」

  通常,朋友們聽到這裡就閉嘴瞭。

  不過呢,我說是說得言之鑿鑿,心裡其實沒那麼肯定。我在想,為什麼不是叫做「埋人師」(underputter),也就是把死人「放在」(put)地底下埋葬掉。說是「帶」(take)他們,確實有點不太對勁;我是指,如果人已經死瞭,也就不需要有人「帶」著去地下瞭。就好比,你會「帶」妹妹去藥房,但你會把腳踏車「放在」車庫裡。那個時期的我,很喜歡把字詞和字義當成遊戲來玩。

  為瞭當輔祭,七歲的時候,我被送去學拉丁文。那是我媽的主意。她說,如果我對上帝很小氣,上帝也不會對我大方。這句話似乎有它的道理,就算不是,也是我媽希望我明白的事,而那對我來說,已是最接近真理的一句話。

  拉丁文很神奇也很神祕,一大堆母音讓這個語言讀起來很有意思。每個星期二下午四點,我和聖高隆邦教堂的肯尼神父碰麵,學習牢記這些古老的音節。他會給我一張卡片,上頭紅色的部分是神父的,黑色的部分是我的。他來自愛爾蘭,跟我爸的叔叔一起在神學院唸書。這位叔公年紀輕輕便死於肺結核,後來我齣生時就是以他為名。當時,我隱隱覺得去當輔祭這件事是我媽和神父串通好的,後來還真的接受瞭任命。

  多年後,神父把這件事一五一十說給我聽;那時他剛退休,迴到瞭戈爾韋郡的鹽丘市。對他來說,這個世界和教會的改變實在太劇烈。我還記得他跟我爸在教堂後頭碰麵的情景。

  那時,我總在下課後去葬禮幫忙,我爸穿著護柩人的禮服,戴著手套,別著胸花,從頭到腳一絲不苟;他背後,是一具棕色的棺木,和一群低低抽泣的亡者傢屬。神父的祭服已經從黑色換成白色,原本說拉丁文的彌撒全都改說英文,連儀式的先後順序都不一樣瞭,肯尼神父對此完全不能接受。

  「愛德華!」他一到教堂後頭就大吼,「人傢要我和大夥一起『慶祝』葬禮,所以把你那張正經八百的臉給我拿掉,而且還要很親切地告訴葛利馬蒂太太,我們主教大人希望她高高興興地辦她死去丈夫的葬禮!」

  葛利馬蒂傢已很習慣肯尼神父這種諷刺的口吻,看起來完全不為所動。

  我手上提著一桶聖水,站在神父跟我爸中間,一邊是白衣一邊是黑衣。

  「告訴你,下迴我們就會在洗禮儀式上,痛哭流涕以示哀悼瞭……」肯尼神父還在繼續火上加油。

  「神父,時間到瞭。」我爸說。

  身穿白色十字褡、一臉忿忿不平的神父在靈柩上撒瞭一些聖水,然後轉嚮聖壇,管風琴師彈起新讚美詩中幾段輕快的鏇律。神父狠狠看瞭他一眼,示意他別彈瞭,然後從鼻孔深深吸瞭口氣,以他那憂傷的男高音音色吟唱來自自己傢鄉的〈引進天堂〉,錶達哀悼與慰藉。

  神父很清楚,一切都變瞭。

  這類事情見多瞭之後,我漸漸明白,我爸這一行在死者身上花的功夫少,更多的,是讓活著的人接受親朋好友逝去的事實。

  隨著歲月遞嬗,言語更替,我爸所從事的這個行當也有瞭好些新名字。

  「殯葬從業人員」(mortician)──這個名號他大概受不瞭,因為聽起來活像什麼科學研究員之類的新奇東西,跟汽車、電視和各式傢電一樣,總在永無休止地換包裝,創新,改良。

  「葬禮指導師」(funeral director)──聽起來很符閤現實,老爸也的確具備早期以「葬儀社」指稱業者、如今風嚮轉為「葬禮指導師」的特徵,他一直相信有睏難的傢屬需要的是「人」,而不隻是一個冷冰冰的場所。

  但是他照著鏡子,鏡裡的人還是當年那個禮儀師,那個總是和生者一起麵對死亡、發誓會盡己所能做好一切的人。埋葬死者這件事沒有跟著名字一起變新,它還是很古老,在他認為,大概和生命本身一樣老。

  跟我一起廝混的朋友還想多知道一些更驚悚的情節。

  正如電視上大偵探喬‧佛萊迪掛在嘴邊的話──「事實……就擺在眼前」,因此我們圍成一圈,抱著我爸以前上葬儀學校時買的兩本書《格雷解剖學》和《貝爾病理學》,看著一堆肢體殘破不全的、得病的,還有死亡的照片,模樣之鬼祟跟後來看色情書刊沒什麼兩樣。

  但事實多半不如想像精彩。比如說,沒有誰會從靈柩裡坐起來,也沒有人看過鬼。我還沒見過哪個死人的指甲或頭髮會一直長長。屍體變僵硬並不稀奇,死掉的人其實很平常,平常到難以想像的地步。

  活著的人纔一點也不平常,成人雜誌裡皮光肉滑的女性胴體也不平常,我們隨年華老去而越顯精彩及醜怪的生命,也一樣不尋常。

  也許對每個世代來說都是一樣的──性與死亡,都是必須完成的功課。

  我的父母從高中時期便相識熱戀,畢業時正好碰上二次大戰爆發。我媽一邊繼續讀大學一邊在醫院工作,我爸則跟著陸戰隊第一師遠徵南太平洋,之後又去瞭中國,兩人在戰爭結束後結瞭婚。他們的世界看起來充滿各種可能。他們的性,因饑餓與擦身而過的死亡而增強,又因擔心懷孕而壓抑,因戰事爆發而延遲,最終在嬰兒潮中開花結果。性和死亡,對他們來說是反義詞;正如在我們心中,俠客與惡棍,貞女與蕩婦,這些人對那些人錯一清二楚的既定形象那樣。

  在大戰時期與大蕭條期間齣生的孩子如他們,通常帶有浪漫與忠貞的特質──強烈渴望保障,尋求安全感,希望一切長長久久,做生意能眼光精準,並找到一塊安身立命之地。他們結瞭婚就一生一世永不分離,住得離城市越來越遠,過著彷彿長生不老的生活。

  我們嬰兒潮這一代則在核子武器的緻命威脅下齣生,在古巴和柏林飛彈的瞄準中成長,對待愛情和死亡的態度就像電視上播放的卡通影片。我們抬頭望天空,低頭看新聞。防空洞是我們遊戲的場所,而就在我們從防空洞走齣、或說進入青春期之際,災劫降臨在甘迺迪總統身上。

  那個星期四,我們這些讀高中或國中的青少年,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性幻想和骨盆腔裡代錶青春與慾望的新生器官上,轉而思考生命裡發生的第一樁死亡事件。這是性和死亡的偶然交會嗎?是我們生命裡創造與毀滅力量意外地相互衝擊嗎?我們的生命與死亡是不是從此變得更隨機瞭呢?

  於是,無論是不知不覺,是機緣巧閤,是意料之外,還是不顧一切,隻要伸手能及,我們都要緊緊抓住自己喜好的事物。我們這一生也就走這麼一遭,如果不能和所愛的人在一起,那麼親愛的,至少可以去愛和我們在一起的人。有時,我們甚至託上天的福,萬事如意地老去……儘管藉用視覺詩人卡明斯(e. e. Cummings)的細膩隱喻手法,這似乎帶點「北極熊穿起瞭溜冰鞋」的滑稽意味。

  正因為擔心天有不測風雲,所以我們計畫著傳宗接代,結婚之前要先試婚,雙親的葬禮要事先安排。隻因我們從旁人身上得知、並且深信,迎接新生命,迎接真正的愛情,乃至迎嚮死亡,這些感受全都可以事先預習。然而這所有的計畫、所有钜細靡遺的安排,所有對於父母這沒做好那沒做到的牢騷抱怨,卻隻是讓我們挫摺更多,離婚更多;相信,很快我們就會比這世上任何二十歲世代的人「凱沃剋」(kevork)得更多,意即「試圖自殺」更多。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一拿在手上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沉靜又帶著點詭譎的氛圍,那種手感不是普通印刷品的滑順,而是帶點微粒的粗糙,彷彿觸摸著時間留下的痕跡。初讀幾頁,就被作者那種獨特的敘事節奏給吸引住瞭,語氣不是那種急切要抓住讀者的手法,而是慢慢鋪陳,像是在老舊的唱片機上放著一張泛黃的黑膠,每一個音符都帶著歲月的餘溫。文字的運用非常講究,像是刻意篩選過的詞彙,有種老派文人的優雅,但又不會顯得矯揉造作,讀起來非常舒服,有種迴到傢裡那種熟悉的安穩感。特別是其中對於某些日常場景的描寫,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讓人忍不住想停下來,閉上眼睛,試著去感受那個畫麵裡的氣味和光影,真的是非常高明的筆法,讓人對接下來的故事發展充滿瞭期待。

评分

從排版和紙質來看,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等級,看得齣來齣版社在製作這本書的時候,絕對是下瞭血本的。內頁的字體選擇,字距和行距的拿捏,都非常考究,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容易疲勞,這點對於愛看書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書腰上的那句引言,雖然簡短,卻精準地概括瞭整本書的氣質,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消遣讀物,它需要你靜下心來,給予它應有的尊重。光是擺在書架上,它散發齣來的那種低調的質感,就能讓整個書房的氛圍都提升好幾個層次,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本。

评分

說實在的,這本的文字功力,真的不是蓋的,感覺作者在遣詞用字上花瞭很多心思,每一個句子都像是經過仔細打磨的寶石,閃爍著獨特的光芒。尤其是一些長句的鋪陳,讀起來雖然需要稍微慢下來,但那種層層疊疊的意象堆砌,會讓你領略到一種很深層次的意境,不像現在很多作品追求快速的娛樂性,而是走一種更內斂、更需要讀者投入的心力去品味的路線。我特別喜歡作者描述人物內心轉摺時那種不著痕跡的手法,沒有大吼大叫的戲劇衝突,卻在細微的動作和眼神交流中,把人物複雜的情感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讀完後久久無法忘懷。這需要很高的文學素養纔能駕馭得這麼好,確實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書給我一種很強烈的「時代感」,並不是指說它描寫的是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而是它在處理「時間」這件事情上,有著非常成熟的觀點。它不是線性地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像很多記憶的碎片被拼湊起來,時而跳躍,時而拉長,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建立那個世界的秩序和邏輯。這種閱讀體驗其實相當有挑戰性,但也因此充滿瞭樂趣,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解開一個小小的謎團。書裡某些段落的意象銜接,處理得極為巧妙,像是水墨畫中的留白,給瞭讀者大量的想像空間,讓讀者不隻是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故事的建構之中,這種互動性是當代小說裡比較少見的。

评分

說到閱讀的感受,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或許就是它模糊瞭「現實」與「非現實」的邊界。它不會用很誇張的手法去營造奇幻感,而是用一種非常日常、近乎紀錄片式的冷靜筆調,去描寫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這種對比產生的張力,纔是最讓人毛骨悚然或心生敬畏的地方。你讀著讀著,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不是也隱藏著類似的規律或暗流。作者對於「隱喻」的運用非常高明,它不會把道理說死,而是讓那些象徵性的物件和場景在你腦海中不斷迴盪、碰撞,直到你自己「頓悟」齣某種屬於自己的解讀,這種被賦予的思考權,纔是這本書真正的價值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