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實踐2: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夢的實踐2: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政忠
圖書標籤:
  • 教育
  • 教學實踐
  • 教師發展
  • MAPS
  • 行動研究
  • 案例研究
  • 課程改革
  • 專業發展
  • 教學反思
  • 颱灣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想要解決問題的老師會尋找方法,甚至創造方法。
 
  以學生為中心,以課文為本位,不受限於數位及城鄉落差,增進教師有意識的課堂教學專業能力,協助學生有能力閱讀、有興趣閱讀、有層次閱讀,這就是MAPS教學法!
  
  MAPS教學法──有意識的備課,產齣有意識的教學設計,促使有意識的課堂學習發生,激發課堂外有意識的學習延續──讓教學逾二十年的資深老師踏齣舒適圈,走入職涯中最美麗的課堂風景。
 
  ✏ 不僅止於「語文科」,這次《夢的實踐2》還要分享「社會科」、「自然科」是如何運用三層次提問設計思維,跨界創發屬於該科的教學設計。
 
  本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本土原創教學法──MAPS教學法的最後一哩路,至此我們看見瞭MAPS開枝散葉之後的繁花似錦、碩果纍纍乃至落地生根。
  
  ♥ 感謝而且慶幸有這麼多教師為瞭自己課堂裡的孩子踏上勇敢實踐的旅程。
 
  ▶什麼是「MAPS教學法」?
  MAPS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創教學法,包含4個核心元素:
  ⦿Mind Mapping(圖像):運用包含心智繪圖在內的多元圖像錶格協助學生從檢索到組織訊息,讓思維可見。
  ⦿Asking Questions(提問):有意識的三層次提問設計,題目本身具有可閱讀性。
  ⦿Presentation(發錶):設計多元跨域發錶模式,包含口說、圖錶、戲劇等,協助學生梳理內化閱讀歷程。
  ⦿Scaffolding Instruction(鷹架):透過提問、圖像、發錶、同儕等多元工具或策略,搭建並拆除各階段學習鷹架。
 
  不同於其他翻轉教學(Flip teaching),針對臺灣教學現場尚待解決的數位及城鄉落差,MAPS教學法並不強調一開始就要求學生在傢完成觀看各類型線上學習媒材,亦即MAPS學法課堂並非以全體學生皆具備自學能力為起點,而是強調透過係統化教學設計,引導並激發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如何學習,唯有如此,課堂外各種形式的學習纔會發生。
 
本書特色
 
  ❶「夢N計畫全國講師總召」、「MAPS教學法創發者」王政忠總策劃。
  ❷已有超過3萬人在臉書社群共同關注「MAPS-教學與提問設計」。
  ❸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本土原創教學法實踐經驗分享。
  ❹教學設計涵蓋「語文科」、「社會科」、「自然科」,提供真正跨界思維。
  預計齣版全係列十冊,提供第一線教師各種教學解方。
 
專業推薦
 
  教育部部長.潘文忠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彭富源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夢的實踐2: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之外的圖書簡介。 --- 書名:穿越迷霧的燈塔:現代教育哲學與實踐的深度對話 作者: [此處可填寫作者姓名,例如:陳韋宏]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齣版社名稱,例如:人文思潮齣版社] ISBN: [此處可填寫ISBN,例如:978-986-XXXX-XX-X] 字數: 約 1500 字 書籍簡介: 在一個快速變遷、資訊爆炸的時代,教育的本質與使命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重塑。《穿越迷霧的燈塔:現代教育哲學與實踐的深度對話》並非著眼於單一的教學法或課程設計,而是深入探討支撐現代教育體係的底層哲學框架,並試圖在理論與教室的實踐之間架設一座堅實的橋樑。本書旨在為所有關心教育未來的人——從一線教師、教育行政人員、師資培育者到關注下一代成長的傢長——提供一套宏觀而具體的思考工具。 本書的寫作脈絡,源於對傳統「知識傳輸」模式的深刻反思。我們正從工業化時代對標準化、效率的追求,轉嚮一個更強調個體能動性、創造性與跨域整閤能力的新時代。然而,當前的教育體係在轉型過程中,時常陷入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睏境:引進新的技術工具、調整評量標準,卻未能從根本上迴應「我們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核心問題。 《穿越迷霧的燈塔》的第一部分,聚焦於教育哲學的重構。作者梳理瞭從杜威(John Dewey)的實用主義到當代批判教育學的演變路徑。我們不僅迴顧瞭進步主義教育強調的「做中學」與「生活即教育」,更深入探討瞭後結構主義思潮如何挑戰知識的權威性,以及數位時代下對「素養」與「能力」的重新界定。本部分的核心論點在於:教育的目標不應僅是適應現有社會結構,更應賦予學習者批判現有結構、建構未來願景的能力。書中專章剖析瞭「意義建構」與「價值引導」在當代教學中的重要性,強調教育活動必須植根於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與文化脈絡之中。 第二部分則將焦點投嚮教學實踐的轉化。這一部分摒棄瞭對特定「熱門教法」的盲目推崇,轉而探討一套更具普適性的教學設計原則。作者提齣瞭一套「啟動、深化、連結」的教學循環模型,強調教師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知識的單嚮輸齣者,而是學習環境的策劃者、引導者與協作者。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內在動機的學習任務,如何運用「提問的力量」來引導高階思維,以及如何在多元化的學習群體中,確保每位學生的獨特性都能獲得尊重與發展。其中,關於「真實性任務」(Authentic Tasks)的設計與評估,佔有相當篇幅,旨在幫助教師將課堂學習與真實世界的複雜問題相連接,從而深化學生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第三部分是本書最具前瞻性的章節,探討教育的未來圖景與倫理挑戰。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滲透,教育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倫理睏境與機會。我們如何在使用技術提升效率的同時,維護教育的「人文溫度」?本書對此進行瞭細緻的辯證分析。作者探討瞭數據倫理在教育評估中的應用邊界,主張技術應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而非取代師生間複雜的情感與認知互動。此外,本書也關注到教育公平性的新挑戰——數位落差如何轉化為新的結構性不平等,並提齣相應的政策建議與校園實踐方案,緻力於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學習生態。 《穿越迷霧的燈塔》的魅力,在於其兼具深厚的學術根基與清晰的操作指引。書中穿插瞭數個來自不同教育階段、不同學科領域的深度案例分析(非教學紀實,而是針對特定教學睏境的哲學剖析),這些案例旨在說明抽象的教育哲學理念是如何具體地體現在日常教學決策中的。例如,麵對標準化測驗的壓力,教師如何堅守教育的長遠目標,而不僅僅是追求短期分數的提升?這種哲學與實踐的雙重視角,使得本書不僅是一本理論導讀,更是一本能引發教育者自我覺察、啟迪創新思維的實用指南。 本書結論處強調,教育的「實踐」從來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實踐—反思—再實踐」的螺鏇上升過程。這座燈塔所指引的方嚮,正是呼喚教育界能夠以更清晰的哲學視野、更堅定的實踐勇氣,照亮每一位學習者的生命旅程。它要求我們敢於質疑既定的路徑,勇於探索通往真正育人之道的全新可能。 適閤讀者群: 中小學及大專院校教師、未來教師 教育行政與政策製定者 教育學、發展心理學相關科係學生 關心下一代學習與成長的傢長與社會人士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總策劃/王政忠
 
  臺南人,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師,蹲點偏鄉24年未曾離開,教育圈熟知的稱號為「山中大叔」。臺灣唯一3項教育界大獎全國首獎得主,著有暢銷書《老師,你會不會迴來》、《我的草根翻轉:MAPS教學法》及《我有一個夢:一場溫柔而堅定的體製內革命》,策劃《夢的實踐》係列作品。
 
  2013年,自創MAPS教學法,臉書社群「MAPS-教學與提問設計」已有超過3萬名成員,可線上收看其每一天每一節的課堂實錄。
 
  2015年,在臺灣發起教師專業自主工作坊──「我有一個夢」。迄今,已有超過3萬4韆名教師利用週末參加一係列的工作坊研習。亦即全臺有超過1/5的教師,在這個「夢」裡學習接觸多元而創新的教學法。
 
  2017年,改編自其人生故事的電影《老師,你會不會迴來?》在臺上映。
 
  2018年起,接受MOXA基金會贊助,每年培訓80個MAPS教學法中小學種子教師,此書即是第二屆種子教師中的13個學員所記錄為期一年以上的課堂實踐歷程。
 
第二屆MAPS種子教師(以下依篇目順序排列)
 
洪品薇
 
  畢業於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係。喜歡美術設計、手作、寫字。因為遇見瞭MAPS,教學功力得以提升,於是開啟屬於自己的教學心法,願能一直溫柔而堅定地持續實踐,當孩子的寶石探勘者。現任教於高雄市鳳山區過埤國民小學。
 
李珮琪
 
  取得教師資格後沒有去當老師,反而先成為三個孩子的母親。當瞭七年的全職傢庭主婦,纔戰戰兢兢重返教育職場,在各領域加倍努力學習,緊追落後的進度。擔任代理教師六年後,下定決心考教甄,並一鼓作氣考上,期許自己能永保熱忱、莫忘初衷。現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楊巽堯
 
  將班級形塑成公司的夢想傢。喜歡旅行的悸動,喜歡文字的溫暖,喜歡麵對人生每一次挑戰。縱然未知的恐懼總把自己帶入黑暗;然而始終堅信的是,隻要將視線義無反顧地投嚮遠方,另一邊更寬廣、更遼闊的地方,永遠等著自己再齣發。現任教於臺南市山上區山上國民小學。
 
吳念周
 
  熱愛閱讀,透過閱讀領略不同的風景,將不同的風景帶進教室與孩子進行對話;熱愛教學,透過教學結閤創意的想法,將創意的想法帶進教室刺激孩子思考。自詡身為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隻為讓孩子每天都比昨天更不一樣。現任教於嘉義縣布袋鎮景山國民小學。
 
李笙帆
 
  以水的姿態,溫柔而堅定的決心,來實踐教育愛的初衷。喜歡沐浴在書香及音樂當中,緻力於語文及閱讀教學。盼望學生能感受文學的美好,共享閱讀的樂趣,永保熱愛學習及良善的心。現任教於高雄市三民區十全國民小學。
 
陳佳慧
 
  未語先笑,有一雙會笑的眼睛。對教學充滿熱情,喜愛設計主題課程,探索教學的多樣貌;樂於分享教學的光與熱,因此擁有很多好夥伴。曾與夥伴獲得二○一九《親子天下》教育創新一百的榮譽。現任教於桃園市八德區大忠國民小學。
 
張涵瑜
 
  土生土長農業首都人。在古典與現代文學中悠遊,卻在現實與理想中煎熬。有著豐腴的理想,但常被現實輾壓成碎片,隻好撿拾生活的小確幸。努力在理想與現實的鋼索上,取得平衡,勇敢嚮前。現任教於雲林縣立鬥六國民中學。
 
江筱潔
 
  員林市人,中興大學中文所畢業。認為此生最幸運的就是當上老師,很享受教學過程中的一切喜怒哀樂,最感恩教學路上指導與協助自己的所有人。現任教於八卦山上彰化縣立彰化藝術高級中學國中部。
 
黃浩勳
 
  總說自己是「問號整骨師」。喜歡將文本上肯定的知識化為「問號?」,然後帶領學生探尋各種答案,過程像是幫問號整骨,最後整成「驚嘆號!」。期待學生在課堂感受學習的驚喜感與讚嘆思考的無限可能。現任教於臺中市立沙鹿國民中學。
 
蔡明桂
 
  「明星閃爍,桂子飄香」,當年中學國文老師在畢業紀念冊題贈的對句,無意間成為踏上教職的預言——邂逅年輕的生命,見證成長迸射的光芒;灌溉稚嫩的心靈,品味成熟綻放的芬芳。緻力將課堂營造成兼具溫度、態度、深度與廣度的「四度空間」。現任教於雲林縣立鬥六國民中學。
 
林冶靜
 
  國文與閱讀教師。「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又野又靜,學生稱之「黑玫瑰」。熱愛學習,更熱愛教學,保有探索莘莘學子的好奇心,夢想與誌業是成為好老師。因實踐MAPS教學法,上課渾身是勁,樂在其中,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現任教於嘉義市立蘭潭國民中學。
 
黃鈺心
 
  期許自己永保赤子之心,對人事物用心、盡心、誠心、真心。也希望盡己所能,讓生命產生一些好的改變。總是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上充滿自信,並能應用所學解決生活問題。教學多元不設限,跨域融閤成為適纔適性教學的養分。現任教於臺南市立後甲國民中學。
 
黃淑卿
 
  熱愛學習,不是在研習,就是在往研習的路上。因為遇到瞭政忠老師,認識瞭MAPS,開始嘗試改變,在課堂實踐,終於從教學的榖底反彈。愈來愈能樂於教學,曾獲花蓮縣特殊優良教師的肯定。現任教於花蓮縣立花崗國民中學。

圖書目錄

●  總策劃序
後疫情時代的教與學/王政忠

● 【國小領域】
一、品一杯MAPS的好茶/洪品薇
二、MAPS讓我不孤單/李珮琪
三、「走齣去」的夢/楊巽堯
四、MAPS教學的破與立/吳念周
五、教育愛初衷,MAPS凝眸/李笙帆
六、從MAPS開始的旅程/陳佳慧

● 【國中領域】
一、期待每一顆種子都能開齣燦爛的花/張涵瑜
二、師與生,共成長/江筱潔
三、帶著MAPS勇敢去旅行/黃浩勳
四、一寸燈光,照見初衷/蔡明桂
五、勇敢蛻變,堅定前行/林冶靜
六、MAPScience:跨域的滋養,交織齣燦爛的化學火花/黃鈺心
七、MAPS,我的GPS/黃淑卿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536790
  • 叢書係列:言無盡
  • 規格:平裝 / 220頁 / 19 x 26 x 1.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總策劃序
 
後疫情時代的教與學
夢N計畫全國講師總召/MAPS教學法創發者.王政忠
 
  COVID-19疫情突然升高,臺灣進入三級警戒。五月十八日,教育部宣布中小學停課兩週;一週後,再延長停課兩週。這一個月,臺灣中小學的遠距教學終於全麵上線。
 
  伴隨著陣陣哀號,大多數臺灣中小學教師在這段停課期間,運用科技進行授課的能力自願(或者被迫)光速成長,比過去幾十年由上而下的所有資訊融入教學研習都來得有效。雖然有些中小學教師仍然選擇閃躲,但疫情顯然方興未艾,遠距線上教學已經是無可避免的事實與挑戰。
 
  從一開始的應急,到開始思考長期常態的教學模式改變,我認為有四件事愈發顯得重要:
 
  ❶班經要內化
  我任教的學校沒有上課點名的睏擾,全校每天到課率幾乎都是百分之一百,最大原因就是導師日常的班經已經內化。與此同時,不少中小學教師反應的難點就是點名不易、個別學生學習狀態無法掌握,甚至缺課情況無法改善。其中當然有學生傢庭狀態或軟硬體環境的不可抗拒因素,這不僅存在於偏鄉學校,也不是班經就可以處理的問題。但,排除這些非學習因素,如果班經沒有內化,學生學習狀態的掌握就必須高度仰賴各種線上軟體及點名策略。
 
  ❷教學要設計
  我從實體課堂轉化為線上課堂幾乎沒有陣痛適應期,除瞭稍微摸索比較幾個過去不熟悉的教學平臺或軟體,停課時期的備課時間沒有顯著拉長,亦幾乎沒有課程的「想像與實施的落差」,探究原因是:我的日常課堂教學設計原本就是係統思考的產齣,也就是MAPS三層次提問設計,並非照本宣科的純講述模式,在選擇配搭的線上平臺與應用軟體,自然相對容易與直觀。
 
  ❸評量要多元
 線上課堂為瞭確保學生學習質量,必須配搭多元的即時評量;為瞭防止學生不誠實麵對學習成效的檢核,必須配搭多元的總結性評量;為瞭避免學生及老師長時間麵對同步線上課程產生身心疲乏,必須配搭多元的非同步線下評量。凡此總總,如果平常的實體課堂就沒有這樣的多元評量思維與操作經驗,麵對線上課程的評量設計,當然手忙腳亂,導緻學生學習成效無法自評與受評。
 
  ❹科技要跟上
  我受師資培育專業課程期間,完全沒有運用科技輔助教學的任何實務經驗,隻有一兩門課談及理論,但在國中任教的前十年,課堂上勉強稱得上的科技運用,頂多就是播放影片。我目前年資二十四年,以中小學現場而言,尚屬中生代。更資深的教師愈加沒有運用科技輔助教學的師培歷練,即使與我同年,或者再年輕五年,甚至十年,在實體課堂運用科技的經驗恐怕也不是常態,遇上全麵停課需要運用科技輔助或進行教學,難怪哀號不斷。我自二○一七年開始,嘗試運用大小屏幕(大觸屏與平闆)結閤多種線上會議或教學軟體(Padlet/Mentimeter/Google Classroom/Whiteboard/Explain Everything等)進行實體課堂的混成教學設計與實施,亦即MAPS 2.0版甚至MAPS 3.0版,幾年下來的摸索,略有心得,學生也因此相對熟悉線上線下、同步與非同步的課程學習模式。這讓我與學生在停課期間的教與學,並沒有顯著斷鏈。
 
  上述四點,其中的教學設計與多元評量,就是核心關鍵中的關鍵。
 
  過去,我們多從教學設計途徑來看MAPS,這一次,我們從評量來看MAPS。全世界可以作為檢視教學的評量校標很多,影響臺灣最深遠的無疑是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此項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為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閤作暨發展組織)自一九九七年起籌劃,並於二○○○年正式施測,三年評量一次,評量的重點在於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對於未來生活可能麵對的問題情境所準備的程度,以及其所習得的必備知識和技能。評量的科目為:閱讀、數學與科學。
 
  觀察最近一次PISA的閱讀評量題目,亦即二○一八的閱讀評量,可以明顯看齣以下幾個值得關注的特徵:
 
  一、全程以數位形式展示題目與文本,學生亦以滑鼠與鍵盤輸入迴答。
 
  二、所有試題與文本皆以橫式文字呈現,分為左右兩欄。較窄的左欄為題目,較寬的右欄為閱讀文本。由此安排可知,進行評量時,希望學生先讀題目,再讀文本──亦即帶著「目的性」進行閱讀。反觀課堂教學,當我們在課堂可以讓學生帶著目的去閱讀,較能有效率的建構閱讀理解策略,離開課堂後,學生纔能帶著能力,透過閱讀,學習全世界。對應MAPS,就不就是我們希望透過三層次提問設計,帶領學生在課堂內學會閱讀的目的嗎?
 
  三、此次試題,可分為三類,分別是:
  (一)同主題、不同錶述方式的多元文本。
  (二)仿社群媒體的非連續性文本。
  (三)同主題、不同立場的議論文本。
 
  這樣的多元文本,完全反映學生或者你我麵對的真實世界。不同於過去我們習慣的紙本閱讀,數位閱讀的多元文本包含文字、聲音、影像、圖片等等,媒材則展現在電影、音樂、動畫等等。對應MAPS,不僅是我的課堂,在這本書中的每位種子教師,都在他的課堂實踐紀錄呈現瞭豐富多元的閱讀文本。
 
  四、填充題
  我們會發現PISA 2018的閱讀試題中,對於錶格題的部分,學生僅需要拖曳、選放、點選答案。這是因為錶格的功用在於整理、分析、分類、區別、比較相關訊息,讓訊息的類別或異同更清楚。目的是「理解」,而非「錶達」。學生寫代號足以代錶選擇,足以呈現理解,抄寫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對應MAPS,自二○一六年開始,我就改良瞭三層次提問設計的答題方式,以符號、畫線、拍照、配對等方式,讓學生更專注在處理「理解」,而不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在「抄寫」,甚或因為「抄寫」乾擾妨礙瞭學生的「理解」。
 
  五、混閤題
  在一個題目中,交雜著選擇、填空、問答、配對等各種不同迴應方式,稱為混閤錶達題型。此題型將於臺灣一一一學年度的高中學測內容中呈現,因為混閤題型可以更完整判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錶達。對應MAPS,混閤題型不僅齣現在我的課堂,在每一屆的種子教師課堂實踐紀錄裡,都可以看見。
 
  六、「證據為本」的閱讀理解原則
  我們在PISA 2018閱讀評量的開放題型中可以發現,此類題型不是要檢驗學生既定的立場,而是要看見學生有能力把證據和理由搭配在一起。對應MAPS,也就是我一直要求種子教師處理挑戰題的原則:檢查邏輯,而不是評價答案。
 
  從教學設計看學科本質是直觀,從評量實施看學科本質是驗證。過去我們經常從教學設計直觀MAPS是如何緊扣學科本質,現在我們從評量實施驗證MAPS是如何擁抱學科本質。
 
  後疫情時代,科技融入教學,吾人應該關注的不僅是載具的使用,或者線上線下、同步與非同步的各項技術,更應該深刻耕耘與投入教學與評量的係統性與多元性。唯有如此,當學校不復實體存在,當課堂必須網路上線,學習卻依舊有效發生,學校的存在,課堂的存在,或者教師的存在,纔有瞭真實意義。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在於它如何處理「人」與「教學法」的關係。它讓我意識到,再好的教學法,最終還是要迴歸到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作者透過細膩的觀察,呈現瞭不同背景、不同特質的孩子,在同樣的教學設計下會產生怎樣獨特的火花。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不是口號式的宣傳,而是貫穿在每一個案例分析中的核心精神。讀著讀著,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教學中的盲點,思考如何能更貼近那些「藏在數據背後」的鮮活生命,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引導我們從「教什麼」的焦慮,轉嚮「如何成為更好的引導者」的深刻追問。

评分

我認為這本書的影響力,絕對不限於特定的學科或年級層級。它所展現的教育精神,具有極高的普世價值。對於資深教師來說,它像是一麵清澈的鏡子,能映照齣我們是否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漸漸遺忘瞭最初投身教育的初衷;而對於剛踏入這個行業的新鮮人,它則像是一張詳盡的藏寶圖,標示齣瞭教學路徑上的各種可能性與陷阱。整體閱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像完成瞭一次專業的「心靈重啟」,它讓我對「專業成長」這件事,有瞭更宏觀、也更具人情味的理解,非常推薦所有關心颱灣下一代學習樣貌的人都該翻閱這本充滿能量的作品。

评分

讀完這本書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成功地打破瞭我對傳統教師手冊的刻闆印象。裡頭的敘事方式非常生動,不是那種生硬的理論堆砌,而是透過真實的教學現場對話,讓整個教育哲學「活」瞭起來。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厲害,她能將複雜的教學策略,用淺顯易懂,甚至帶點幽默感的方式錶達齣來,讓我這個平時比較害怕理論的讀者,也能輕鬆吸收。特別是那些情境描寫,簡直就像把我帶迴瞭教室裡,與老師們一同經歷那些課堂上的高潮迭起。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書中的知識點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備體溫和脈動的真實經驗。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並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線性推進,而是像一張不斷擴散的網絡,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核心概念的延伸與探討。這種非線性的編排方式,反而更能貼近真實教學的複雜性——沒有任何兩天的課是完全一樣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反思」這部分的著墨,她不迴避睏難,坦誠記錄瞭許多教學上的挫摺與修正的過程,這份真誠,是許多教科書裡看不到的寶貴財富。它鼓勵我們去看見教育中的「不完美」,並將這些不完美轉化為下一次精進的動力,這對許多在第一線奮鬥的夥伴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一絕,用色大膽卻不失沉穩,那種帶點迷幻又充滿力量的視覺衝擊,讓人一翻開書頁,就彷彿被拉進瞭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教育場域。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排版上展現齣的那種細膩感,文字與留白之間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壓迫,反而有種清新的空氣感。每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一股能量在流動,它不隻是一本傳達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個精心策劃的藝術品。從封麵到內頁的整體視覺語言,都透露齣一種對教育的深切熱愛與創新思維,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書裡究竟藏瞭多少這樣精彩的實踐故事,讓人對颱灣教育的未來充滿瞭希望與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