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邊陲論(2021年版)

日本邊陲論(2021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內田樹
图书标签:
  • 日本研究
  • 边缘化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区域研究
  • 日本社会
  • 少数族裔
  • 身份认同
  • 田野调查
  • 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右邊有「那個國家」,左邊則是「這個國家」,而我們處於他們之間的某個地方。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闡述自己的國家定位。唯有透過與他國的比較,我們才能談論自己。——內田樹

  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喜歡論述「自己國家特殊性」的民族,其國內以各種角度探討的「日本人論」多不勝數。日本人寫就的日本人論,多是面向國內,針對不了解日本國情的外國人所寫的不多,而本書即是專為外國朋友而寫,從地緣政治學的觀點揭示日本人獨特的民族觀及自我意識。

  本書甫出版便成為日本年度暢銷書,被評為「日本人論的金字塔」。作者內田樹為日本著名的思想家與文化評論家,他從過去日本思想大家如丸山真男、澤庵禪師與養老孟司的論述中,重新提出「地緣政治學的邊陲性如何規範日本人的思維與行動」,即為本書命題。

  過去日本人將中華文明當作世界中心,今日則視歐美文明為中心,無論在思想文化或政治經濟方面,日本人始終讓自己退居於邊陲之境。「邊陲民性格」已深刻地寫入了日本列島居民的民族同一性中,特徵就是「從起源處就落後了」、「自己不具有從零開始創造制度的能力」、「唯有透過與他國的比較,才能描繪自己國家的形象」。

  即使經過明治維新的思想衝擊,日本人仍舊難以擺脫此一宿命――拚命地適應中心,卻無法自創中心。這種「對自身無能的自覺」、把外來知識奉為「正統」而貶低本土的現實,使得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不斷被文化上「低人一等」的劣等感所糾纏。但相反地,也意味著對「學習」的強烈慾望。日本人似乎被賦予了一種民族才能,雖不擅長創新,但對於學習、模仿、改良卻非常在行。

  作者內田樹以「大圖景」(big picture)式的全觀視野縱貫論述,再從「邊陲」視角來探討日本人國民性格的來源和形成歷程,及其對日本的政策制訂和制度設計的影響。透過「中心與邊陲」、「外來與本土」、「先進和原始」、「世界標準與當地原則」等空間遠近、開化遲速的對立為骨幹來「組織現實世界」,形成了日本人此時此刻的現實,欲從中重新找回自我定位,將是日本人不可迴避的國族課題。

本書重點

  .邊陲國家的自我認同與生存之道。
  由「邊陲性」凸顯日本文化的特性,以「邊陲人」的心理狀態,探索「何謂日本人」。
  處於地理學、地緣政治學的「邊陲」位置的日本,對日本人的特殊性具有深層的決定性作用。

  .日本著名文化評論家內田樹代表作,被譽為「日本人論的金字塔」。
  日本當代精神導師、腦科學權威養老孟司絕讚推薦。
 
《岛屿的沉思: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 一个对边缘地带、身份认同与国家叙事的深刻反思 在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当下,探讨那些长期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边缘”地带,已成为理解复杂现实的必经之路。《岛屿的沉思: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地理区域的传统学术专著,而是一部跨越历史、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个维度的深度思辨之作。它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细致与历史学家般宏大的视野,剖析了“边陲”这一概念在当代社会结构中的多重含义及其深远影响。 全书分为四个相互关联却又各自独立的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关于“在边界处思考”的知识体系。 --- 第一部:地理的隐喻与记忆的拓扑学 本部分着重于“空间”与“身份”之间的共生关系。作者没有拘泥于宏大的政治地理学框架,而是深入到具体的、被遗忘的地域景观中,探讨这些地方如何通过其地理特征——如崎岖的山脉、被海浪切割的海岸线、或被工业遗弃的内陆——塑造了居住者的集体记忆与自我认知。 一、 消失的界碑:从地图学到感性地理 本书首先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边疆”定义。作者认为,在高度连接化的信息时代,物理上的边界正在消融,但“心理上的边陲”却愈发固化。通过对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偏远聚落进行田野考察(例如,探讨某个处于亚热带与温带交界处的乡村聚落如何看待“中心”对其发展政策的制定),作者揭示了官方历史叙事与地方民间记忆之间的张力。 其中一个核心论点是“记忆的拓扑学”:记忆并非均匀分布,而是沿着特定地理结构(如交通要道、资源分布点)进行折叠和扭曲。那些位于交通网络末梢、资源枯竭地带的社区,其记忆结构呈现出独特的“断裂性”与“回响性”,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往往是碎片化且带有强烈防御性的。 二、 物质残迹与非在场性 在这一章中,作者关注那些被时间遗弃的“物质残迹”——废弃的矿井、过时的基础设施、被遗忘的古老港口。这些残迹并非简单的历史遗物,而是当前社会“非在场性”的物化体现。它们的存在,持续地提醒着当地居民,他们并非“正在发生的历史”的一部分,而是历史的“旁观者”或“清算者”。通过对这些残迹的精微分析,本书探讨了经济转型期,个体如何与那些不再具有经济价值但仍具有强大情感重量的物质建立联系。 --- 第二部:去中心化的主体:边缘的能动性与文化抵抗 如果说第一部构建了“边缘的场域”,那么第二部则聚焦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作者拒绝将边缘地带的主体简单地符号化为“受害者”或“落后者”,而是试图发掘其内在的能动性与独特的文化生产力。 一、 语言的退化与新生:方言的生态学 语言是身份认同最坚固的堡垒。本书深入考察了在推广标准语的进程中,地方方言所经历的“生存压力”。作者观察到,一些被认为濒临灭绝的方言,反而因为其独有的、难以被主流媒体捕捉的表达方式,成为抵抗文化同质化的隐秘武器。这些方言中蕴含的知识体系(例如,关于特定气候、动植物的精确描述),构成了与中心知识体系并行的“生态学知识库”。 二、 “反向移植”的文化生产:亚文化的渗透 一个有趣的观察是,当主流文化将资源和注意力投向“中心”时,边缘地带却在无意中成为了某些新思潮的孵化器。作者分析了在特定偏远地区兴起的某些艺术形式、手工艺的复兴,以及地方性民间信仰的变异。这些文化现象往往带着强烈的“在地性”特征,却因其疏离于主流精英的关注视野,得以在不被过度商品化和规范化的环境中,发展出更具原创性的形态。随后,这些形态以一种“反向渗透”的方式,悄然影响着中心地区的审美趣味。 --- 第三部:国家叙事的裂痕:制度的疏离与认同的断裂 本部分转向宏观的政治社会学分析,审视国家权力结构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在空间上制造和固化了“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 一、 制度的“盲区”与“过载区” 作者提出了“制度盲区”和“制度过载区”的概念。在制度盲区,公共服务和政策投入严重不足,个体需要发展出高度的自给自足能力才能生存;而在制度过载区,过度的监管、复杂的行政程序,使得本地的传统治理方式被僵硬的官僚体系所压制,造成效率低下与民怨沸腾。本书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的边缘区域,展示了国家治理的“选择性在场”。 二、 “被忽略的忠诚”:公民身份的层级化 在涉及国家认同的议题上,生活在边缘的人群往往被假设为“缺乏国家意识”或“易受外部影响”。本书对此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作者认为,边缘群体并非不爱国,而是他们对“国家”的理解与中心区域截然不同。他们的忠诚(如果存在)更多地建立在历史上的契约、物质资源的分配,而非抽象的意识形态宣传之上。当中心与边缘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这种“被忽略的忠诚”如何转化为政治行动,是理解当代社会稳定性的关键。 --- 第四部:通向未知的路径:后边陲时代的伦理与展望 全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在气候变化、全球供应链重塑以及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边缘地带的“未来性”。 一、 气候变迁下的空间重估 气候危机不再是遥远的预警,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作者指出,对于许多地理上的边陲(特别是高纬度、低海拔或极端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比中心城市更为直接和剧烈。这迫使当地社群进行前所未有的适应性改革。本书探讨了这种“被迫的创新”是否能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模型,即在资源稀缺的约束下,人类如何重新设计生活和生产方式。 二、 跨越边陲的伦理对话 最终,本书呼吁建立一种新的“边陲伦理”。这种伦理要求中心区域正视自身的物质依赖性——即中心城市的繁荣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边缘资源的汲取和对边缘劳动的剥削之上。真正的进步,不应是让边缘地带“赶上”中心,而是承认不同空间形态的价值共存,并构建一种允许差异以其自身节奏发展的对话机制。 《岛屿的沉思》是一部迫切需要被聆听的论著,它以严谨的学术训练为底色,却充满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沉关怀。它邀请读者暂时离开那些霓虹闪烁的都市核心,走进被遗忘的角落,从那些不起眼的裂缝中,窥见世界更真实、更复杂的肌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內田樹


  日本思想家、文化評論家、武道家。一九五○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東京都立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曾任神戶女學院大學文學部總和文化學科教授,現擔任該校名譽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國現代思想、電影論、武道論等。著有《日本邊陲論》(獲二○一○年日本新書大賞第一名)、《當心村上春樹》、《老師了不起》、《下流志向》、《私家版.猶太文化論》(獲二○○六年小林秀雄賞)、《街頭媒體論》、《倒立日本論》(與養老孟司合著)等。

譯者簡介

徐雪蓉


  政大東語系日文組畢業。輔大日研所碩士,比較文學博士班肄業。曾任教輔大日文系十年。編有《日語諺語.慣用句活用辭典》,譯有《勸學》、《遠野物語.拾遺》、《刺青:谷崎潤一郎短篇小說精選集》(合譯)、《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合譯)、《日本的森林哲學——宗教與文化》(立緒)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日本中心論,改變不了日本人的邊陲心態/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前言
 
I日本人是邊陲人?
「大敘事」的消失
東張西望的日本人
日本人為何無法像歐巴馬那樣演講
唯有透過與他國的比較,我們才能談論自己
用「我了解你」,當作戰鬥的手段
「受害者意識」的邏輯
「邊陲人」的心理狀態
對明治人而言「日本即中華」
當日本人不再是日本人時
那就邊陲到底吧!
 
II「學習」效率高的邊陲人
「美國的司馬遼太郎」
君之代與日之丸的根據
假借虎威的狐狸
從起源就遲了
閱讀《武士道》
開放而無防備的日本人
為何掃廁所是在修業
學習的精髓
《水戶黃門》的編劇藝術
 
III「機」的思想
必然存在遠方的睿智
天堂或地獄都無妨
「機」與「邊陲人的時間」
武道的「天下無敵」
何謂不樹敵的「我」
細膩地運用身體
「現有物」的「充分利用」
「學習力的劣化」
雖不理解,卻又理解
「不在世界中心」的前提
 
IV與日語共生的邊陲人
「僕」為何無法寫這本書?
「喂喂」所傳達的事
姿態高到不像話的人
日語的特性何在?
日語孕育了漫畫腦
「真名」與「假名」的使用區分
日本人的使命
 
結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601760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文化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日本中心論,改變不了日本人的邊陲心態


  有人說:地理位置形塑了一個國家的民族性格,這似乎是千古不變的歷史定律,也讓地理成為國家無法擺脫的政治「宿命」。

  而抱持這種「地理宿命論」的人,常常會說:位處於寒冷北方的俄羅斯,因為長期與嚴峻的氣候搏鬥,形成不苟言笑的戰鬥民族,那是遊牧民族強悍不屈的表徵;然而,位在於列強環伺朝鮮半島的韓國,一直是中日俄大國相爭下的犧牲者,形成愛憎分明的恨文化,那是半島國家所無法擺脫的政治宿命。

  這是從過去以來俄羅斯一直以擴大併吞領土,來滿足心理距離上的不安全感,而韓國卻存在著為了追求第一,以不擇手段來完成自身的大國夢。

  另外,「地理宿命論」的人,也會說:位在於太平洋與亞洲大陸交接的台灣,因為看慣陸權及海權列強的送往迎來,形成多元包容的海洋文化,那是海洋國家特有樂天知命的樂觀心理;反觀,長期位處於亞洲大陸邊陲一角的日本,在日本海的天然屏障下,亞洲大陸的權力鬥爭,及半島的戰火綿延,似乎都與它無關,這形成一種既自卑又自大的島國文化,那是島國邊陲心理的最佳表徵。

  這也是台灣從過去以來,一直習於外來政權的統治,而日本卻總是能夠以「旁觀者」的心態,來孕育出獨特的大和文化。

  但,地理有時卻總是如此的捉弄人,它會讓地理中心淪為經濟的邊陲,而讓地理的邊陲,一躍成為經濟的中心,由此可見,地理的冷酷與無情。

  例如,位在大陸與海洋中心的半島國家——韓國,應該可以善用自身的地理優勢,同時擷取大陸與海洋的經濟養分,讓自身一躍成為區域強權,但從現實面來看,韓國的近代史,卻有如一部被侵略的屈辱史,元朝的忽必略進攻日本要踏越朝鮮半島,日本進軍中國要先征服高麗王國,俄羅斯要進入太平洋則須先取得大韓民國,這讓韓國彷彿就如同大國刀俎下那塊柔軟的魚肉,也在強權勢力的政治劃分下,讓朝鮮半島成為一塊永久分裂的國家。

  反觀,遠掛在亞洲大陸邊陲地帶的日本列島,在島國天然資源匱乏,以及距離經濟中心遙遠的劣勢下,應該會是一個經濟後進的國家,但從事實面來看,位處邊陲的地理優勢,卻讓日本免於亞洲大陸連年戰火的蹂躪,而日本海遙闊的地理天然屏障,也成為日本吸收大陸經濟文化的最佳過濾網,讓日本能夠輕易地擷取各國的長處,來補足自身制度上的不足,同時在島國的封閉性下,也確保大和民族的高度同質性,讓日本免於民族主義的政治分裂,在強權的「刻意」遺忘下,讓日本列島從明治維新以來,能夠在短時間之內,一躍成為亞洲的軍事與經濟強權。

  只是,地理位置的中心與邊陲,真是一個國家所無法擺脫的政治宿命嗎?而「依賴理論」似乎再度強化了這種地理的意念與想像。

  遙想在一九七○年代,來自巴西的社會學者卡多索(Fernado H. Cardoso),曾經以「中心—邊陲」的概念提出「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他以經濟強權的美國為中心,經濟後進的拉丁美洲國家為邊陲,中心國家以跨國公司為經濟手段,大量剝削邊陲國家低廉的勞力為生產工具,之後再將生產成品以高價輸入回邊陲國家,形成拉丁美洲長期對美國高度的經濟依賴,這讓鄰近美國的墨西哥,也不得不說出:墨西哥最大的地理劣勢,便是距離天堂太遠,但卻距離美國太近。

  但,拉丁美洲的地理悲劇,似乎是無法套用在日本上,因為從過去以來,日本便把豐沃的亞洲大陸,當成是自己的天堂,而把鄰近的朝鮮半島,當成是進入中國的政治跳板,「中心」塑造中國與韓國成為近代史的悲劇,而「邊陲」反而成為日本無往不利的政治優勢。

  只是,大家無法理解的是,日本如何利用地理的天然屏障,來過濾來自亞洲大陸的文化侵略,以保持「邊陲」的獨特優勢,讓自身成為亞洲的軍事強國?而在戰敗時,日本又如何擴大「邊陲」的概念,讓自身再度成為亞洲的「中心」?

  內田樹這本《日本邊陲論》,便給了我們最佳的解答,他從意識、學習、思想及語言等四個面向,說明從過去到現在,日本是如何扭轉傳統地理中「中心」與「邊陲」的概念,既保存大和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又發展出以政府為主導「發展國家論」的經濟成長模式。

  日本人在表面上,也許從不承認自己是邊陲人,但在行為上,卻處處表現出對周圍漠不關心的邊陲人心態,這從日本人只希望自己成為「中等國家」的心態可以看出;而日本人也不時透過對外學習,來扭轉自身邊陲的處境,從明治維新時期,派出內閣大臣周遊列國學習英美法德俄各國新知的企圖心可以看出,而這種拋棄過去自我的學習效率之高,也令人咋舌。

  那日本人究竟是如何善用自身的地理優勢,來讓自己成為亞洲的「中心」呢?內田認為有以下四種特性:

  首先是把邊陲當成一種知識的過濾網,內田指出:日本人的學習,並非囫圇吞棗、漫無目的的學習,是具有功能性、工具性的學習,例如日本導入亞洲大陸的律令制度,但卻獨漏科舉及宦官制度,因為這兩者與日本的國風是相互違背的,而這時日本便會善用邊陲的地理優勢,假裝不知道有這種制度的存在,反正中間還隔著汪洋大海,這種學習機制,讓日本能夠學習國外新知,同時也適時保存日本傳統文化的精髓。

  其次是透過技巧性的「無知」來扭轉自身的劣勢,例如在二次戰後,美國強加給與日本一部和平憲法,其中憲法第九條要讓日本不再具有軍事威脅性,而自衛隊則是要有效利用日本的軍事實力,面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自相矛盾,日本卻選擇「停止思考」的無知策略,並把它歸咎於都是美國「強加」給日本的一種工具,而這種生存戰略,讓日本在外交政策上,能夠遊走於亞洲與美國之間,不但避免來自戰勝國的政治報復,也適時可以尋找時機再次進行國家正常化。

  第三、是善用被害者的角色來重建軍事優勢,日本是當前世界上唯一受到原子彈襲擊的國家,因此,戰後日本政府便提出「不製造、不裝備、不引進」的「非核三原則」,但是美國為了自身的戰略利益,卻悄悄將裝備好的核武帶進日本港灣,日本雖然明知核武早已被帶進日本的事實,但卻以對外宣稱美軍在入港前,便已將核武解除的這種極不合理的方式,來將此事蒙混過去,而這可以讓日本在美國核保護傘下生存,也為日本將來重新成為核武大國,奠定穩固基礎。

  最後是以擴大邊陲的方式來讓自身成為戰略的中心,日本雖然是亞洲的邊陲國家,但在明治維新之後,卻以「脫亞入歐」的方式,以亞洲白種人的論述,將地理界線延伸至歐美,而二次戰後,日本也再次以美日軍事同盟關係,以對美一邊倒的政策,將自身畫進美國亞洲戰略重心,這讓日本又再度成為抗衡共產勢力的「中心」,也成為美國在亞洲在平衡戰略上的重要一根槓桿,日本扭轉邊陲的功力,可見一斑。

  當然,在日本的語言中,我們也處處可以看到日本處心積慮以「選擇性」使用,來讓邊陲成為中心,例如過去清末的洋務運動是強調「中體西用」的意識形態,但是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卻並未採取這種策略,利用平假名與片假名之間的區隔,把「真名」的地位拱手讓外來語言,而把本土語言視為一時、暫定的「假名」,而從日語的語言結構中,可以看出日本對於外來語中「強者」思想入侵的處理手法,似乎早已駕輕就熟。

  地理邊陲,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就好像是中國與朝鮮,是日本搬不走的鄰居,如何與其和平共處,便成為日本從過去以來最重要的生存課題,而我們看到日本以陰奉陽違的方式,來取得對方的信任,之後再試著以不對稱的關係,來從中取得最大的利益,這是日本千古以來不變的生存戰略,就如同抬神轎,要選最輕的一邊,日本永遠是以借力使力的方式來扭轉自身的劣勢。

  也因為身處於「邊陲」,讓日本能夠因禍得福,它可以在明治維新時期,遠離亞洲大陸的帝國主義入侵與割據,超英趕俄成為軍事大國,也可以在二次戰後,遠離美俄冷戰的軍事對抗,全力發展經濟而成為戰後的亞洲經濟大國。

  只是,當前日本雖然在經濟上成為亞洲的中心,但這卻改不了日本人長久以來的邊陲心態,也改變不了日本身處於亞洲邊陲的地理事實。

蔡增家 教授(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其他同类主题的书籍后,总觉得在叙事上缺少了一种流动感,常常是把“边陲”这个概念当作一个固定名词来处理,好像它从一开始就被定义好了,不需要再经历动态变化。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边陲”概念本身的生命力,即它是如何被“中心”建构出来的,又是如何反过来挑战或渗透“中心”的。比如,那些被边缘化的艺术风格或宗教信仰,它们是如何在暗流涌动中保留了自身的活力,并最终在不经意间重塑了主流审美的?这种辩证的、动态的视角,才是真正高级的历史解读。如果作者能像一个高明的棋手那样,展示出中心与边陲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塑造的复杂博弈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压迫与被压迫的二元对立,那么这本书就超越了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达到了思想启发的层面。我期待的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人忍不住重新审视自己所处位置的,带有启发性的重量。

评分

我个人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是,重点关注那些“转折点”的细节处理。日本历史中,从飞鸟时代的佛教传入,到平安末期的武士崛起,再到明治维新的剧变,每一个阶段的“边缘”是如何被吸收、驯化或清洗的,这直接影响了后续日本的集体人格。对于一个习惯了在历史夹缝中求生存的岛屿文化来说,理解“如何处理异质性”是非常关键的一课。我尤其想知道,这本书对于战后日本,特别是对于冷战格局下,冲绳作为一个特殊“边陲”的地位,有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毕竟,战后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某些特定区域的“不稳定”的外部化之上的。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出从古代到现代,日本处理“非我族类”或“非我中心”的逻辑演变,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就非常大了,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东亚地缘政治的某些内在驱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2021年,这个时间点非常微妙。在近几年全球民族主义情绪回潮、身份政治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何谓日本”这个核心命题,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姿态。我希望作者的论述是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例如,在描述古代的畿内与外延地区的差异时,引用了多少考古发现或地方志的佐证?在谈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时,又是如何分析官方的宣传话术和民间真实的文化流动状态的?如果能看到大量一手材料的细致解读,哪怕是片段式的呈现,都会让整本书的厚度瞬间增加。我们读者需要的不是一套完美的理论框架,而是支撑起这个框架的、有血有肉的史实证据链。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坚实的锚点,让我们得以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叙事中,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参照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带着一点点复古的印刷质感,让人联想到过去那种厚重的史学著作,但字体的选择又很现代,黑白分明,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感觉。其实我一开始是冲着那个名字买的,毕竟“边陲论”这个概念在台湾的学术圈和文化圈讨论了这么多年,从地理上的边缘性到身份认同的边缘性,总让人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触动。拿到书后,我先翻了目录,结构上看起来颇为扎实,似乎不像有些流行的“伪历史”那样只讲故事,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去重新梳理日本历史中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部分。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冲绳和北海道的章节安排,因为这两个地方在台湾的认知里,常常被视为日本“帝国”扩张的两个极端侧面,一个是被迅速同化并成为军事前沿,另一个则是长期的原住民议题。这本书如果能在这两个点上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那绝对是值得收藏的。总的来说,光是这份企图心和装帧的用心程度,就已经让我对它有了很高的期待值,希望它不是徒有其表。

评分

说实话,我期待这本书在论述方法上能跳脱出那种传统的“大和中心史观”,毕竟我们台湾的读者对于那种自上而下的、以中央集权为圭臬的历史叙述已经听得太多了,听多了就觉得骨头架子是僵硬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侧重于“地方性知识”的挖掘,比如那些地方豪族的兴衰,不同文化在碰撞、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地方性法规或习俗,这些才是构成一个复杂社会肌理的真正细节。如果作者能巧妙地运用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视角,把那些被教科书简化掉的“边缘人”——比如商人、手工业者、甚至是被征服群体的声音——重新带回叙事现场,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个“边陲”的,它究竟是地理上的远方,还是权力结构中的弱势?这种界定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意涵,所以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审慎的、多面向的考量,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