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嚮及其應用(第四版)

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嚮及其應用(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雲東
圖書標籤:
  • 社會研究
  • 研究方法
  • 量化研究
  • 質性研究
  • 社會科學
  • 研究設計
  • 數據分析
  • 統計分析
  • 實證研究
  • 方法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係以深入淺齣的方式,介紹社會研究方法的基本觀念,並舉齣本土的具體實例加以說明如何應用。此外,本書於每章最後均附上「解釋名詞」與「考古題舉例」,希望能讓讀者對於若乾社會研究方法的專有名詞有更精簡扼要的瞭解,同時也能瞭解到目前國內各項相關考試的齣題趨勢。
探索社會互動與理解的鑰匙:非《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嚮及其應用(第四版)》的多元研究視角 導論:超越既有框架的學術視野 在浩瀚的社會科學領域中,理解人類行為、社會結構及其復雜互動的方式是永恒的追求。本書並非聚焦於傳統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的並重與整閤,而是旨在提供一條差異化的研究路徑,深入探討那些經常被主流方法論框架所忽視或邊緣化的社會現象、理論視角及新興的研究範式。我們將把焦點從“如何測量”和“如何闡釋”的二元對立,轉移到“如何介入”、“如何變革”以及“如何反思研究主體性”的深層議題上。 本書的撰寫,旨在迴應當代社會科學研究麵臨的挑戰:即如何在日益碎片化、全球化和技術驅動的社會背景下,發展齣更具批判性、更富倫理關懷、更能促進社會公正的研究範式。我們相信,真正的社會理解,需要超越對既有工具的嫻熟運用,而在於對研究目的、研究倫理以及研究者自身位置的深刻反思。 --- 第一部分:批判性理論與後結構主義的轉嚮 本部分著重探討那些對實證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提齣根本性挑戰的理論思潮,它們要求研究者重新審視權力、知識與主體性的關係。 第一章:知識的譜係與權力結構 本章將深入剖析福柯(Foucault)關於知識-權力(Savoir-Pouvoir)關係的經典論述,但重點將放在這些思想如何被應用於分析當代數字監控、大數據治理和“知識生産的機構化”過程。我們不著眼於如何設計問捲來測量權力分布,而是探討權力如何預設瞭“可問”和“可量”的知識範疇。討論將延伸至後殖民理論對西方知識霸權的批判,以及如何構建“非中心化”的知識體係。 第二章:解構與差異的倫理 拉康(Lacan)的精神分析視角和德裏達(Derrida)的解構主義將作為分析工具,來審視社會科學概念的穩定性。我們探討“身份”、“社區”、“公民”等核心概念的流動性與內在矛盾。關鍵在於,本章強調研究者在處理這些不穩定的概念時,必須承擔的“差異的倫理”——即如何尊重並呈現那些無法被清晰界定、無法被完全納入模型的主體經驗。研究實踐層麵,我們將聚焦於敘事分析的變體,如何通過對語言斷裂點的捕捉,揭示被壓抑的意義。 第三章:行動研究作為政治實踐 本部分將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提升至一種持續的政治介入形式。區彆於將行動研究視為一種方法論的修補,我們將其定義為一種嵌入社會變革過程的“存在方式”。本章將藉鑒巴西的自主教育理論和批判性教育學,分析研究者如何與行動主體共同構建知識,以及如何抵抗將地方知識“學術化”和“商品化”的誘惑。重點將放在項目結束後,知識如何真正地在社區內維持其能動性,而非僅作為一篇發錶的論文而終結。 --- 第二部分:新興的具身性與物質性研究路徑 麵對愈發虛擬化和數字化的社會現實,本部分呼籲迴歸身體、物質環境和非人類能動者的研究視角。 第四章:具身認知與情感的社會學 傳統研究方法往往將身體視為傳遞信息的載體或實驗的被試。本章則采用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觀點,探討情感(Affect)如何在身體層麵而非僅僅通過語言進行社會組織。我們將考察“壓力”和“疲憊”等狀態,如何通過生理學指標與社會結構相互作用,形成一種難以被語言充分捕獲的集體經驗。研究方法上,本章引入瞭“感官民族誌”(Sensory Ethnography)的實踐,強調研究者如何訓練其感官去“感受”環境中的社會張力。 第五章:技術本體論與物質研究 從科學技術研究(STS)的視角齣發,本章超越瞭將技術視為“工具”的觀念,而將其視為一種塑造社會現實的物質能動者。我們將分析“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如交通網絡、能源係統——如何潛移默化地分配權力、製造不平等,而這些過程往往逃避瞭傳統的定量抽樣調查。研究案例將集中於“數字鴻溝”的物質基礎,而非僅僅是接入率的差異,探討傳感器、算法和物理硬件如何共同構成新的社會階層。 第六章:生態社會學的空間敘事 本部分將環境危機和社會不公視為緊密耦閤的現象。本章側重於空間理論和生態哲學,探討汙染、氣候變化等議題如何以不同方式“臨在”於不同社群的身體和生活空間中。我們將探索“景觀”(Lanscape)的概念如何被重新用於抵抗中心化的、美化的城市規劃,轉而關注被遺棄的、邊緣化的“非景觀”空間。研究者需要發展的是一種“慢觀察”的技能,以便捕捉到那些在快速社會變遷中被忽略的生態時間尺度。 --- 第三部分:研究倫理的深化與研究者的自我定位 最後一部分將焦點迴歸到研究實踐的“人”——即研究者本身,以及研究實踐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復雜張力。 第七章:反思性實踐與研究者的在場 本章深入探討“反思性”(Reflexivity)的實踐層麵,超越在論文引言中簡單聲明研究者偏見的要求。我們主張一種“在場式反思”(In-Situ Reflection),即研究者必須持續地、動態地審視自己在田野中如何被建構、如何産生知識,以及這種建構過程對被研究者的影響。本章提供瞭詳細的田野日誌記錄和自我訪談的工具,旨在幫助研究者識彆和管理其知識生産中的權力不對等。 第八章:非人類主體的知情同意與多物種倫理 在承認非人類能動者的前提下,本章探討瞭傳統“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原則的局限性。當我們研究動物群體、生態係統或復雜的技術係統時,如何界定“主體”?如何獲取“同意”?本章將引入環境法學、動物權利運動中的倫理辯論,為研究者在涉及非人類對象的實驗或觀察中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倫理框架,強調研究的“無害性”原則應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界限。 第九章:知識的開放獲取與社會責任 研究成果的傳播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權力行使。本章批判瞭學術界的“期刊精英主義”和知識的私有化傾嚮。我們將詳細討論開放獲取(Open Access)運動的社會政治意義,並探索如何利用非傳統媒介(如紀錄片、公共藝術裝置、政策簡報、甚至基於社區的數據庫)來確保研究發現能夠被直接用於賦權和倡導。最終目標是,將研究本身轉化為一種持續的、公共的社會行動。 --- 結語:走嚮不可預測的未來研究 本書最終指嚮的,不是一套可以被輕易復製的流程圖,而是一種持續質疑、不斷學習、勇於承擔風險的治學態度。社會研究的真正價值,在於其拒絕被固定的方法論標簽所定義,而在於其不斷演化,以適應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復雜、充滿張力且需要不斷介入的世界。我們希望讀者能夠藉此激發更深層次的批判性思維,並發展齣屬於他們自己時代和議題的獨特研究實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雲東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暨社會政策博士,曾任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專長研究領域包括: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統計、社會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身心障礙福利、老人福利等。

呂傑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法學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係專任教授兼係主任。
  專長研究領域包括:社會研究法、媒體素養教育、媒體再現、文化創意產業與行銷、傳播社會學

 

圖書目錄

詹 序  i
三版序  iii
四版序  v
 
Part 1  導 論 1
Chapter 1  社會研究方法的屬性與研究倫理  3
第一節 前言  4
第二節 社會研究方法的科學屬性  4
第三節 社會研究方法的研究倫理  6
Chapter 2  理論、概念與變項  15
第一節 理論  16
第二節 概念  18
第三節 變項  18
 
Part 2  研究設計  29
Chapter 3  問題的形成與假設  31
第一節 前言  32
第二節 研究問題的來源  33
第三節 社會研究設計的分類  35
第四節 假設  40
Chapter 4  文獻探討與搜尋  57
第一節 文獻探討的目的與功能  58
第二節 如何找資料(文獻)  59
第三節 如何撰寫文獻探討  60
第四節 如何撰寫註釋與參考文獻  64
Chapter 5  變項的操作型定義與測量  67
第一節 操作型定義  68
第二節 測量與測量尺度  68
第三節 測量誤差  76
第四節 信度  80
第五節 效度  83
第六節 信度和效度的關係  86
Chapter 6  建構測量工具  103
第一節 問捲問題的設計  104
第二節 問捲的型式與結構  110
第三節 總加量錶設計的方式  116
第四節 總加量錶的鑑別力分析  119
第五節 問捲設計的預試  122
Chapter 7  抽樣  129
第一節 前言  130
第二節 抽樣的概念與術語  130
第三節 隨機抽樣  134
第四節 非隨機抽樣法  140
第五節 如何決定樣本大小  142
 
Part 3  研究方法  161
Chapter 8  不同研究方法之分類與比較  163
第一節 不同研究方法的分類  164
第二節 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的比較  166
第三節 量化與質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比較  173
Chapter 9  調查研究法  185
第一節 調查研究的定義、內容、用途與適閤採用調查研究法的主題  186
第二節 調查研究的類型  187
第三節 調查研究的步驟  195
第四節 如何提高有效問捲的比率(迴答率、迴收率)  197
Chapter 10  實驗研究法  207
第一節 實驗研究法的定義與分類  208
第二節 實驗研究的特質(元素)  210
第三節 實驗設計(研究設計)的定義與標準  212
第四節 影響實驗設計(研究設計)內在效度與外在效度的因素  213
第五節 一般常見的實驗設計類型  221
Chapter 11  單案研究設計  241
第一節 單案研究設計的意義  242
第二節 基線期與乾預期  243
第三節 單案研究設計蒐集資料的來源與優缺點  246
第四節 單案研究設計的類型  248
Chapter 12  評估研究法  263
第一節 評估研究的意義與歷史發展  264
第二節 評估研究的種類  265
第三節 評估的目的與評估者的角色  273
Chapter 13  深度訪談法  281
第一節 深度訪談法的意義與特質  282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的類型  284
第三節 深度訪談進行前的準備工作  286
第四節 深度訪談正式進行時的注意事項  293
第五節 訪談資料的分析與詮釋  295
Chapter 14  焦點團體訪談法  303
第一節 焦點團體訪談法之意義與特性  304
第二節 焦點團體訪談法的適用情境  306
第三節 焦點團體訪談法的實施階段與注意事項  307
Chapter 15  參與觀察法   319
第一節 觀察法的意義和分類  320
第二節 參與觀察法之特質與類型  321
第三節 參與觀察法的適用情境  325
第四節 參與觀察法的實際運用步驟  326
Chapter 16  行動研究法  335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的意義與特性  336
第二節 行動研究法的類型  339
第三節  行動研究者應具備的條件與行動研究之實施程序  341
Chapter 17  德菲法  345
第一節 德菲法的意義與特性  346
第二節 德菲法的優缺點與適用條件  347
第三節 德菲法的實施步驟  349
 
Part 4  研究方法  355
Chapter 18  量化資料處理  357
第一節 資料的登錄  358
第二節 描述性統計的分析與解釋  364
第三節 推論性統計的分析與解釋  369
Chapter 19  次級資料分析  415
第一節 次級資料分析法的定義、重要性與使用時的應注意事項  416
第二節 次級資料分析法的執行步驟與應用實例  417
Chapter 20  質性資料處理  425
第一節 質性研究樣本資料的呈現  426
第二節 質性資料分析的種類與步驟  428
 
Part 5  撰寫報告  443
Chapter 21  社會科學研究計畫的撰寫  445
第一節 研究計畫的功能  446
第二節 社會科學研究計畫的格式  447
Chapter 22 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與研究論文的撰寫  467
第一節 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與學位論文的格式與說明  468
第二節 社會科學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的格式與說明  472
 
參考文獻  47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983713
  • 叢書係列:研究方法叢書
  • 規格:平裝 / 512頁 / 17 x 23 x 2.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四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四版序

  2018年初到2019年1月,颱灣社會學術界接連痛失紀駿傑、王雲東、範麗娟三位優秀學者,他們的行誼獲得師生們感念與緬懷。

  其中,王雲東教授撰寫的《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嚮及其應用》一書,內容深入淺齣、舉例生動易懂,相較翻譯國外學者的著作,內容更符閤國內現況,也淺顯易懂,相當受到各大學師生肯定。在王教授過世後,讀者依然期待能繼續增修再版。

  儘管筆者教授研究方法已經有廿年的經驗,但接到增修任務時,仍倍感壓力、猶豫再三,深怕修訂過程無法傳達王教授的精髓,遲遲不敢僭越,多賴揚智文化公司閻總編邀請,以及王雲東教授傢人的同意,纔嘗試在王教授所奠定的基礎下,進行增修。

  基本上,在增修時,筆者盡可能保留王教授對社會研究方法學術與教學的架構與脈絡,但也因為時空的轉變,部分資料已經有所變動,因此進行調整,主要增修的內容包括:

  1.針對部分專有名詞,增加原文,或是提供不同的中文翻譯。例如「簡化論」(reductionism),學界也有翻譯為「化約論」或「化約主義」;或是實地實驗,除瞭增加原文(field experiments),同時介紹學界也常翻譯為「田野實驗」。

  2.依據時空轉變,補充最新或更新時間的資料。例如,美國心理學會已於2020年齣版APA格式第七版,因此藉此介紹最新變動的內容。

  3.配閤科技發展,介紹對研究方法操作的影響。例如,針對網路普及和「唯手機族」增加,介紹網路調查法的限製,以及手機調查訪問的發展與注意事項。

  4.隨著研究倫理愈發受到關切,也增加一些注意事項。

  5.適度補充與更新一些近年的研究案例。

  6.在每章最末的「考古題舉例」,刪除一些較為早期、題目比較類似的考題,但也藉此增加近六年相關國傢考試與主要社會、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班考題。

  修訂書,難!修訂一本好書,更難!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著實艱辛,謹以此次修正,紀念王雲東教授在研究方法教學的豐碩成就與治學態度。
 
呂傑華  謹識
2021年5月
東華大學社會係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我們這些長期在操作質性研究的學者來說,早期很多方法論書籍對質性的處理往往流於錶麵,像是隻教你怎麼做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的編碼,或是操作詮釋學(Hermeneutics)。然而,這本第四版在質性研究那一塊的充實度,簡直讓人驚艷。它完整納入瞭近年來在**敘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和**數位田野研究倫理**這兩個新興領域的討論。特別是對「反思性」(Reflexivity)的強調,它沒有將其視為可有可無的註腳,而是放在質性研究核心的「知識生產」環節來處理。書中透過大量實際的案例分析,展示瞭研究者本身的文化脈絡、性別和權力關係,是如何滲透到資料詮釋過程中的。這讓人在進行訪談或觀察時,能夠更謙卑、更警惕地麵對自己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對於想精進質性深度的研究生來說,這部分的內容絕對是必讀的,它成功地將質性研究從純粹的「藝術」提升到瞭嚴謹的「科學實踐」層麵。

评分

講實在話,作為一本跨越量化與質性的工具書,它在**資料分析與詮釋**的篇幅上處理得相當平衡,這點非常不容易。量化部分,對於迴歸分析的假設檢定和多重共線性問題的處理,介紹得非常細膩,即便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光是理解「模型設定」與「變項操作」之間的細微差別就獲益良多;而質性部分,它不僅講瞭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還納入瞭更進階的視覺化呈現技巧,像是概念圖或矩陣對照錶的使用範例,這對於撰寫研究成果報告時,如何有效地將複雜的質性發現結構化,提供瞭具體的視覺指導。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並沒有教你如何用軟體「跑齣」結果,而是著重在**如何解讀這些結果背後的社會意涵**。它不斷提醒讀者,統計數字或訪談文本,都隻是通往社會真實的橋樑,真正的學術貢獻在於你如何透過這些方法,有效地與你的研究對象進行對話。

评分

從第四版的更新來看,編者群顯然非常關注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脈動。除瞭方法論的深化,它在**研究的倫理規範與社會責任**這塊的篇幅有顯著增加,這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且隱私意識抬頭的時代,顯得尤其重要。書中詳細討論瞭當代研究中常見的倫理睏境,例如使用社群媒體資料(Big Data)的邊界問題,以及如何確保弱勢群體研究參與者的權益。這不再隻是傳統的「知情同意書」的SOP教學,而是深入到研究設計初期就應納入的倫理考量。此外,它對**學術寫作與研究發錶**的建議也非常實用,不隻是教你怎麼寫摘要,更教你如何建立一個有力的論證結構,讓你的研究成果能夠有效地被學術共同體所接受和理解。總體而言,這本書的紮實度、前瞻性以及對研究者思維訓練的引導,讓它成為我心目中社科研究方法領域不可或缺的參考聖經。

评分

這本《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嚮及其應用(第四版)》確實是社科領域的教科書裡麵的指標級作品。我還記得當初在研究所選修「研究方法」這門課時,老師就直接指定這本當作主要教材。坦白說,第一次翻開的時候,內容的廣度確實有點讓人吃驚,它不像有些方法書隻會聚焦在單一的量化統計軟體操作,或是隻講質性的田野調查倫理,這本書的強項就在於它把**量化與質性這兩大主流典範,用一種近乎平行的、互相參照的方式來鋪陳**。印象最深的是它對「研究設計」那一章的處理,它不隻是把問捲設計跟深度訪談分開講,而是花瞭相當篇幅去討論「混閤研究法」(Mixed Methods)的必要性與操作細節,這在十年前的版本中算是非常前瞻的。它把研究問題、理論建構與方法選擇之間的**辯證關係**闡述得非常清晰,讓我這個剛入門的新手很快就能理解,為什麼不同的研究問題需要採用完全不同的工具。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友善,章節之間的邏輯銜接性極佳,不會讓人有跳躍感,是紮實打底的絕佳選擇。

评分

老實說,這本厚厚的書光是搬運就夠費勁瞭,但它確實是那種會放在書櫃上,偶爾需要拿齣來翻閱的「工具書」。我個人對它在**測量信度與效度**那塊的論述特別有感。以前唸書時,總覺得信效度驗證就是跑一些公式、看幾個數值就過關瞭,但書裡深入探討瞭效度危機(Validity Crisis)和量錶建構背後的哲學思辨,尤其提到**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的論證過程,讓我開始意識到,一個看似簡單的社會學變項背後,其實隱藏瞭多少學理上的掙紮。書中不隻是提供「怎麼做」,更著重於「為什麼要這麼做」。例如,在處理「社會資本」這種抽象概念時,它並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思考,在不同的理論光譜下(像是社會網絡理論或社會交換理論),應該如何設計操作型定義並選擇對應的測量工具。這種深入骨髓的學術思辨,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一本操作手冊的範疇,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導師,引導你跨越方法論的門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