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我們的星球(Netflix同名紀錄片):世界級自然學家見證地球一百年的變遷與展望

活在我們的星球(Netflix同名紀錄片):世界級自然學家見證地球一百年的變遷與展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衛・艾登堡
图书标签:
  • 自然
  • 纪录片
  • 地球
  • 环境
  • 气候变化
  • 生物多样性
  • Netflix
  • 科学
  • 观察
  • 百年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Netflix同名紀錄片】
森林大火、北極融冰、暴雨洪水、氣溫高到跳電連連……
第六次大滅絕即將來臨?
人類大反省!
一位百歲老人,用行動想要挽救年輕人的明天。
這是我們生活的地球,我們的明天只能靠自己守護。

  ★英國國寶級自然科學主持人、歷史學家、地球歷史見證人
  ★榮獲英國女王頒發爵士勳章
  ★IMDb前十名影集中,有四部是他的作品
  ★打破金氏紀錄,4小時IG追蹤人數破百萬
  ★兩次獲選艾美獎最佳旁白
  ★一生跑遍39個國家、拍攝650個物種
  ★全世界有十幾種動植物以他的名字命名

  「我今年95歲,拍攝自然紀錄片超過60年,一輩子都在見證地球的變化。
  目睹了地球從美麗的大地到今日的衰落,看著海洋、荒原、雨林、冰川棲地消失與破壞,如果選擇忽視,我一定會內疚不已。」

  2020年之後,我們未來會經歷以下情況──
  2030年,亞馬遜雨林面積少75%無法製造水氣、吸收二氧化碳,北極海首次迎來無冰夏天。
  2040年,北方的永凍土融化,釋放1400兆噸的二氧化碳,加速氣候變遷。
  2050年,海洋吸收過多碳導致酸化,生態嚴重破壞、魚類數量降低。
  2080年,因人類過度使用,地力耗竭、農耕失敗,全球陷入糧食危機。
  2100年,地球溫度上升4度,大多數地區已不適合居住,國家邊界消失、爆發戰爭。
  ──第六次大滅絕即將來臨。

  本書是大衛‧愛登堡一生所見聞的經歷,講述了我們如何犯下這個滔天大禍、眼前的困境以及未來的願景。

  但我們還算幸運,若是現在採取行動,做出改變,還來得及修正一切。

  活在我們的星球,然後,讓它變得更好,
  還有時間,還有最後的機會來恢復這個美好世界,
  書中會教你採取行動,地球需要的是你的意願。

  ※本書採用FSCTM認證紙張印刷

各界聯名推薦

  Erica /小島日常工作室
  李鼎/台客與導演-作家導演
  林冠廷/YouTuber「台客劇場」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徐君豪/台客與導演-台客
  雪羊/山岳攝影師
  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創始理事長&現任理事長、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亞洲黑熊專家群組 共同主席
  詹喬愉 (三條魚) /台灣登頂四座八千米山峰的女性、《攀向沒有頂點的山-三條魚的追尋》作者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依筆畫排序)
 
好的,以下是基于您提供的书名,撰写的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由于我无法直接获取您提供的书名所指向的特定书籍的全部内容,我将根据该书名所暗示的主题(自然、地球变迁、世界级自然学家的视角),创作一本聚焦于极地冰川消融与海洋生态系统巨变的非虚构作品的简介。 --- 图书名称:冰封的叹息:极地生态的临界点与深海的失语者 作者: 艾丽西亚·维克多(资深海洋生物学家、极地考察队领队) 图书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喧嚣之下,地球的脉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跳动,尤其是在那些最古老、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中——极地。本书并非简单的环境科普读物,而是探险家、科学家与目击者共同绘制的一幅关于地球“冷藏室”正在融化的震撼图景。 《冰封的叹息》带领读者深入北冰洋的浮冰深处与南极的冰架边缘,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最直观、最残酷的证据:冰川的退缩不再是遥远的预警,而是正在发生的、影响全球数亿人生存的现实危机。 本书的核心,在于呈现世界级极地科学考察队在过去三十年间,于冰盖之下、深海之中采集的第一手资料。作者艾丽西亚·维克多,一位将生命献给极地研究的坚韧女性,以其亲身经历串联起宏大的科学叙事与令人心碎的个体故事。 第一部分:破碎的镜面——冰川的失忆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考察船,穿越被巨型冰山撕裂的格陵兰峡湾。冰川,这些记录了地球百万年气候历史的“活化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崩解。维克多博士详述了她如何使用最尖端的声呐技术,记录下冰层断裂时发出的“轰鸣”——那声音,被科学家称为“地球的哭泣”。 我们不仅看到物理上的变化,更深入探讨了冰川消融对全球海洋环流(如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潜在冲击。书中穿插了对研究冰芯的古气候学家的采访,他们通过分析数万年前的空气样本,证明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速度,远超地质学上的任何自然周期。冰川不再是坚固的白色堡垒,而是脆弱的档案库,正在迅速“蒸发”其内含的宝贵信息。 第二部分:深海的沉默者——浮游生物的灭顶之灾 极地海洋生态是全球食物链的基石。本书的重点转向了冰层下那个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生命层级——浮游生物。维克多博士的团队首次系统地记录了特定种类的冰藻和桡足类动物种群结构在过去十年间的剧烈变化。 随着海冰覆盖面积的减少和海水酸化的加剧,构成北极食物网基础的硅藻类生物正在被更具耐受性但营养价值低的物种取代。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北极熊、海象和几种特有鲸类因主要食物来源的匮乏而面临的生存困境。例如,书中详细记录了一次在白令海域进行的,关于弓头鲸迁徙路径改变的追踪研究,揭示了海洋温度的微小波动如何彻底打乱数千年形成的捕食与繁殖节律。 第三部分:融化的边疆——人类定居点的脆弱性 极地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数万原住民世代相传的家园。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因冻土融化和海岸侵蚀而面临搬迁威胁的阿拉斯加、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社区。 维克多博士不再仅仅是记录者,她成为了连接科学与社区的桥梁。书中收录了与这些社区长老的深度对话,他们口述的历史,比任何仪器记录的温度数据都更令人信服地展示了环境的异变。我们了解到,传统知识中关于狩猎季节、海冰厚度的经验正在变得不再可靠,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危机,更是即刻的生存危机。 第四部分:展望与责任——从冰面到人类的倒影 《冰封的叹息》的最后,作者并未沉溺于绝望,而是严肃探讨了人类社会能否在“时间窗”关闭前采取有效行动。她批判了“气候悲观主义”的惰性,强调了快速、彻底的能源转型和国际合作的迫切性。 维克多博士用她数十年穿梭于冰雪之间的经验总结道:极地生态的反馈是快速且无情的。我们今天在冰架上看到的裂缝,最终将折射到我们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港口。这本书是一份来自地球最冷峻角落的报告,它呼唤的不是怜悯,而是基于科学事实的、基于共同命运的集体觉醒。它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责任、关于我们能否挽救地球最纯净部分的庄严记录。 本书文笔兼具科学的严谨和文学的深沉,配有大量珍贵的第一手野外考察照片和手绘地图,是理解当代气候危机最前沿、最深刻的文献之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全球知名自然科學家,在英國被譽為國寶級人物,為BBC金牌自然科學主持人。1985年榮獲英國女王授與爵士功勳,貢獻一生拍攝自然、歷史紀錄片,獲獎無數,2020年被選為「英國百大人物」之一。

  1926年出生,是一名自然科學廣播員與歷史學家。與英國廣播公司自然歷史組(BBC Natural History Unit)合作,撰寫了9部關於地球上動植物的全面調查紀錄片,其紀錄片有4部名列IMBD前10名。2018、2019年榮獲艾美獎最佳解說員獎項,2020年製作《活在我們的星球》紀錄片,記載他這一生對地球的見證與未來展望,備受世界矚目。

喬尼.休斯(Jonnie Hughes)

  科學作家、紀錄片導演,他為BBC、Discovery、國家地理和Netflix製作科學和自然歷史電影,參與了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的BBC連續劇《The Hunt》以及獲得艾美獎的《我們的星球》。

譯者簡介

陳思華


  銘傳大學應用英語學系畢業,興趣為閱讀和寫作,現為自由譯者。
 

图书目录

引言:我們最大的錯誤
 
第一部:我的見證
 
第二部:眼前要面對的事
 
第三部:未來的展望:如何讓世界回歸自然 
 
結論:我們的良機
 
詞彙表
銘謝
照片出處
注釋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62040
  • 叢書系列:Break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引言

我們最大的錯誤


  烏克蘭的普里皮亞季市(Pripyat)不像我去過的其他地方,這裡充斥著深深的絕望。

  乍看似乎是座宜人的城鎮,有街道、旅館、廣場、醫院、遊樂場、中央郵局和火車站;數所學校及游泳池;咖啡廳、酒吧、河畔餐廳、商店及超市;美容院、劇院、電影院、舞廳、體育館及設有田徑跑道的足球場,所有人類發明的便利設施,提供我們舒適而安逸的生活——這些全是構成我們自己建設的棲息地的元素。

  這座城鎮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四周公寓環繞,一百六十棟高樓大廈以特定的角度沿著精心設計的網狀道路建蓋。每間公寓都有自己的陽臺,每棟大廈也有各自的洗衣設備;最大一棟將近有二十樓高,每棟大樓最上層都有一個偌大的鐮刀與鎚子相交的標誌,象徵這座城鎮的創造者。

  普里皮亞季市是在繁忙的一九七○年代,由蘇聯一手打造的城鎮。為了近五萬人設計的完美住宅,適合東方集團(Eastern Bloc)中最優秀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居住的現代主義烏托邦,及其才組建不久的家庭。一段一九八○年代早期的影片拍下他們滿臉笑容與人交談、推著嬰兒車走在寬闊的林蔭大道上、上芭蕾舞課、在奧林匹克規格的泳池中游泳並在河上划船。

  然而如今的普里皮亞季市杳無人跡,牆壁崩落,窗戶都破了,上方的橫梁塌陷。當我進入一片漆黑、空蕩的屋子裡探勘時,必須小心注意自己的腳步。美容院的椅子倒在地上,四周散落著蒙上灰塵的電棒燙和玻璃碎片;日光燈管垂直地懸在超市的天花板上;市政廳的鑲木地板被拆起,扔在了豪華的大理石樓梯上;教室裡練習簿灑了一地,翻開的頁面上有用藍色墨水書寫的西里爾字母,俐落地打了分數。我發現游泳池裡沒有水,公寓裡沙發的椅墊都塌了下去。床鋪已經腐壞,一切幾乎都是靜止的。若有什麼被風吹動,我就會嚇一跳。

  每走進一扇門,杳無人跡這一念頭就變得越來越強烈。當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這裡真的沒有人。我曾去過其他後人類城鎮——龐貝城(Pompei)、吳哥窟(Angkor Wat)和馬丘比丘(Machu Picchu),但這個地方尋常的外貌讓人不得不去注意其受到棄置的反常。整個城鎮的結構與設施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可以得知廢棄的原因不只是因為歲月的流逝。之所以說普里皮亞季市充斥著深深的絕望是因為這裡的一切,從冷清的佈告欄到遺棄在科學教室的算尺,再到咖啡廳裡那台破損的鋼琴,在在見證了人類可能喪失所需及珍視的一切事物。單就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就有足夠的力量創造世界,而後摧毀。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鄰近的列寧核電廠(Vladimir Ilyich Lenin Nuclear Power Plant)——現今眾所皆知的「車諾比」——四號反應爐發出爆炸。此次事故是由於計畫不良及人為疏失所導致。車諾比核電廠的反應爐在設計上存在缺陷,操作人員並未意識到這點,工作也很粗心。車諾比爆炸事故起因於出錯——這是最白話的解釋。

比廣島和長崎炸彈加起來總和高出四百倍的放射性物質,經由強勁的風勢吹到了歐洲大部分地區。隨著雨水和雪花從空中落下,滲入許多國家的土壤和水道裡,最終進入食物鏈中。這場事故所引起「夭折」的數字仍有爭議,但估計有數十萬。很多人稱車諾比為史上代價最慘重的生態災難。

  可惜這並非事實。在上世紀大多數的時間裡,全球各地都在不斷發生其他情況。這同樣是因為計畫不良及人為疏失造成的,並非一次性的不幸事故,而是帶來重大危害的輕忽與不理解,進而影響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事情的開端不是單一的爆炸事故,由於各式各樣與全球相關錯綜複雜的原因,在任何人意識到前,就已經默默地展開了。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無法由單一儀器行檢測,全球各地進行了數百項研究去證實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其影響會比幾個不幸的國家土壤及水源受到汙染還要深遠,最重可能導致我們所依賴的一切動盪及崩潰。

  這是屬於我們時代真正的悲劇: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急遽下降。為了讓這個星球上的生命蓬勃發展,必須擁有出色的生物多樣性。只有當數十億不同的生物體能充分利用周遭每一種資源和機會,數百萬計的生物也過著緊密的生活,彼此扶持,才能使地球高效運轉。生物多樣性越高,地球上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生命就越安全。然而,我們人類現今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卻使生物多樣性每況愈下。

  我們每個人都難逃罪責,但必須說這絕對不是我們自己的錯。因為直到近幾十年,我們才知道我們生在的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永續的。但既然現在知道了這點,我們就可做出選擇。我們可以繼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建立家庭,埋首於對這個我們所建立的現代社會的誠實追求,漠視等在家門外的災難,或者我們可以有所改變。

  這個選擇算不上簡單。畢竟,緊緊抓住我們知道而輕視或恐懼不知道的東西是人類的天性。住在普里皮亞季市的居民每天早晨拉開他們公寓的窗簾,第一眼看到的都是那座總有一天會害他們喪生的巨大核電廠。大部分的居民都在那裡工作,其他人則仰賴那些維持生計的人。許多人本可以意識到住在核電廠附近的危險,但我很懷疑會有人選擇關閉反應爐。車諾比為他們帶來了珍貴的利益——舒適的生活。

  現在我們都成了普里皮亞季市的居民。我們在自己所作所為的陰影下過著舒適的生活,這場災難正是來自讓我們過上舒適生活的事物。我們自然而然地以這樣的方式繼續生活下去,直到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不那麼做,並且有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案。這便是我著手寫這本書的原因。

  自然界正在褪色,證據無所不在,就發生在我有生之年,我親眼所見,而這將導致我們的毀滅。

  但我們仍然有時間關閉反應爐,有個不錯的解決方法。

  本書講述了我們是如何犯下這個滔天大禍,以及若現在就採取行動,該如何修正這一切。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到一種沉甸甸的使命感,讀完之後,心頭縈繞的不是科幻般的末日預言,而是對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更深層次的連結與敬畏。我記得翻開第一頁時,那種撲面而來的,來自世界級專家的細膩觀察,就讓人知道這絕對不是那種只會用聳動標題來吸引眼球的科普讀物。它紮實地從歷史的長河中切入,用無數的案例和數據,描繪出近百年來地球環境經歷的劇烈轉折。你很難不被作者那種近乎悲憫的語氣所感染,那種「親眼見證」的力量是無可取代的。他不是在遠遠地評論,而是像一位老朋友,拉著你坐在爐火邊,緩緩道出他這一生與自然共處的點點滴滴,那些關於生態系統如何微妙地失衡,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如何匯集成足以撼動全球的洪流。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次不斷自我反思的旅程,你會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浪費與消耗,明白「永續」絕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我們每個人用生活細節去實踐的嚴肅承諾。這本書的文字,既有科學的精準,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起來既長知識,又非常觸動人心。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完全不像一般學術論著那樣枯燥。它的結構設計,讓我感覺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走進一片層層疊疊的生態迷宮。前半段可能著重於過去的歷史回顧,像是在建立一個堅實的基礎,讓你明白現在的局面是多麼來之不易(或多麼令人痛心)。但最精彩的,往往是當它開始探討「未來展望」的那幾章。在那裡,作者展現了驚人的洞察力,不僅僅是預測危機,更像是繪製了一張通往「可能性」的路線圖。他並沒有給出簡單的標準答案,而是提出了許多關於科技、政策、社會結構層面需要進行的根本性轉變的辯證思考。每一次讀到一個關鍵轉折點,我都會停下來,合上書本,閉目沉思,試圖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尋找對應的影子。這種深度的互動,是極少數非虛構作品能帶給我的震撼。它成功地將嚴肅的科學議題,轉化成了一場人人都能參與的、關於生存權的公民對話。

评分

拿到這本書,第一印象就是它排版上的用心,那種厚實的紙質和適中的字體,讓人願意沉下心來慢慢品味,而不是速讀完畢就拋諸腦後。內容上,它真正做到的,是將宏觀的地球系統與微觀的生命現象進行了極其巧妙的對接。舉例來說,當談到某種極地生物的生存困境時,作者不會只停留在描述現象的慘烈,而是會追溯到人為活動是如何透過複雜的連鎖反應,最終將影響傳遞到那個遙遠的角落。這種追根究柢的分析視角,讓我這個自詡對環保議題略有涉獵的讀者都感到醍醐灌頂。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這樣不好」,而是深入剖析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以及「我們現在還能做些什麼來扭轉頹勢」。更棒的是,書中並沒有全然陷入絕望,而是充滿了希望的火花。作者在描述挑戰的同時,也細膩地勾勒出那些正在萌芽的、充滿韌性的復原力量,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努力生長的生命群體,以及那些正在全球各地默默努力的科學家與社區行動者。這本書讀起來,就像在暴風雨過後,抬頭看見那道微弱卻堅定的彩虹。

评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大概是「謙卑」。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人類的渺小與自然的偉大。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可以隨意開發、隨意消耗,但作者透過那些驚人的自然法則和生態平衡的描述,無情地打破了這種傲慢。他筆下的世界,是精密運轉的巨大機器,任何一個小零件的缺失,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書中對生物多樣性的讚頌,那種對每一個物種獨特價值的肯定,讓我對生命的複雜與美麗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心。這不僅是一本關於環境變化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謙遜與共存的哲學指南。它教會我們,真正的進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舞,成為環境中一個負責任的、不起眼卻不可或缺的元素。我會推薦給所有對生活抱有熱情、並願意為未來多想一步的朋友們,這絕對是一筆值得的閱讀投資。

评分

說真的,台灣的讀者在閱讀這類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的著作時,常常會有一種「事不關己」的疏離感,畢竟我們的生活環境相對複雜多元,一下子難以將書中的情境完全投射到福爾摩沙這塊土地上。然而,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用一種極具包容性的敘事方式,讓你意識到地球是一個你儂我儂的整體。它讓你明白,無論你是居住在都會區的上班族,還是依賴農業的農民,我們都共享著同一層薄薄的大氣與海洋。書中對過去百年來氣候數據變化的梳理,那種詳實到令人心驚的記錄,讓我對「時間的厚度」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只是在講故事,更像是在提供一份世代傳承的智慧地圖,告訴我們,我們的祖輩是如何對待這片土地,而我們又將如何把這份遺產交給下一代。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閱讀體驗非常豐富,它促使我放下手邊的手機,去觀察窗外那棵老榕樹的葉子,去感受風的方向有沒有變得不一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