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食指大動,那個「咖哩」兩字簡直就是魔法咒語,瞬間就把我的思緒拉到印度街頭那濃郁的香料味裡頭。雖然我對印度菜系多少有點涉獵,但總覺得對咖哩的認識還停留在「一種香料粉末」的層面,這次看到這個主題,眼睛立刻亮了起來,期待它能帶我深入了解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博大精深的味覺宇宙。我特別好奇它如何從遙遠的南亞次大陸,一步步走進我們台灣人的日常餐桌,尤其是它如何被日本這個國家「吸收、轉化」並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風味。畢竟,台灣人對日式咖哩的接受度之高,簡直快要跟滷肉飯並駕齊驅了,這種文化移植與在地化的過程,背後一定藏著許多精彩的歷史轉折和食材的碰撞。希望作者能像說書人一樣,把這些故事講得生動有趣,而不是枯燥的學術論述,畢竟,吃東西就是要開心嘛!
评分說實話,市面上講香料的書很多,但很少有能把「歷史」跟「味道」完美結合得恰到好處的。我對「國民料理」這個概念特別有感觸,因為對台灣人來說,我們的國民美食可能有很多選項,但如果要選一個最能代表「便利性、親切感和快速滿足」的,日式咖哩絕對名列前茅。它已經不是外來食物的標籤了,它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非常期待看到,這個源自南亞的「火焰」,是如何在遙遠的東方島國,被馴服成可以搭配白飯、搭配烏龍麵,甚至可以做成咖哩麵包的溫和夥伴。我想知道,是不是有某個關鍵的歷史事件,或是某個影響深遠的食譜改良者,徹底改變了它的基因?那種從「異域風味」到「家常便飯」的轉變過程,才是最迷人的部分,這本書如果能把我對這種「味覺親切化」的過程解釋清楚,那我就會給它滿分。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是:終於有人願意好好梳理這條線了!我們台灣人從小吃到大的「咖哩塊」,那個甜甜鹹鹹、勾芡濃稠的口感,跟我在網路上看到正統印度咖哩那種油水分離、香料奔放的樣子,簡直是兩個極端。這本書既然是以「進化故事」為軸線,那麼,我最想釐清的就是「斷裂」與「融合」的關鍵點。它是不是會探討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如何將西餐引進軍隊和學校,從而奠定了日式咖哩的基礎?那時候的日本人在面對「強烈異國感」的香料時,是如何進行「味覺的調適工程」的?我希望作者不要只停留在「日本化」的表象,而是能深入挖掘背後文化上對「陌生味道的接受機制」。如果能從社會學或人類學的角度來分析這種飲食轉變,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單純的食譜介紹,而是成為理解東亞文化交流史的一扇重要窗戶。
评分翻開這本書的封面,光是那設計感就讓人感覺到一股「不簡單」的氣息,不像有些美食書只是羅列食譜,這本顯然是下了苦功在做歷史脈絡的梳理。身為一個熱愛旅遊,並且對亞洲飲食文化變遷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最在意的就是那種「跨越邊界」的敘事能力。咖哩這玩意兒,它不是單一民族的專利,它像一條河流,不斷匯聚支流,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長出不同的面貌。我期待看到它如何被英國人帶到殖民地,又如何藉由海運和貿易路線,悄悄地在東亞的島嶼上生根發芽。尤其是在日本,那種將「外來食物」徹底日式化的能力,總是令人驚嘆,他們能把濃厚的異國風味,調和成一種清爽、帶有甜感的溫順口感,這背後的文化心理是什麼?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深度剖析,而不是流於表面介紹,那絕對是物超所值,畢竟,單純的食譜我上網找就有了,我想要的是「為什麼會這樣」的解答。
评分最近這幾年,我越來越意識到,所謂的「美食」,其實就是活著的歷史教科書,你吃下去的不只是食材,還有時間和空間的積累。這本關於咖哩的書,光是「世界史」三個字,就暗示了它的格局不會太小。我希望它能帶領我們跳出台灣這個小小的視角,去看看印度各邦之間咖哩的差異,再去追溯它穿越絲路、海路,抵達日本的漫長旅程。我個人對於那種比較微觀的考證很有興趣,比如早期日本是如何取得那些複雜的香料配方?他們是直接翻譯英國的食譜,還是透過更早的貿易管道接觸到這個味道?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當時的社會風貌、物產條件的描述,那種史料的豐富感會讓閱讀體驗提升好幾個層次。光是想像那種跨越千山萬水、最終在一個陌生土地上開枝散葉的過程,就讓人覺得這道料理充滿了生命力,非常期待能從文字中感受到那種歷史的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