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誠:台灣電聲推手廖祿立的人生思索

傳誠:台灣電聲推手廖祿立的人生思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瑋瓊
图书标签:
  • 廖祿立
  • 台灣電聲
  • 傳誠
  • 科技發展
  • 產業歷史
  • 人物傳記
  • 企業家
  • 台灣科技
  • 文化思索
  • 聲音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待人接物、企業經營到回饋社會
誠信、誠實、誠意,是廖祿立奉行不渝的最高原則
「我能提供給多少人向上、向善的影響力」
是他衡量人生意義與價值的標準
 
  「電聲」一詞看似陌生,實則早已是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耳機、揚聲器、麥克風、輔聽器等,這些小小的零件,都是能夠傳遞美好聲音的電聲產品。一九七五年,熱愛音樂的廖祿立,以精準獨到的眼光抓住市場脈動,從逾百年的古老行業發現嶄新商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從數名員工的小公司奠基,瞄準全球電聲市場一路成長,美律的國際化版圖擴展至今,已在全球擁有十八處據點、上萬名員工,影響力輻射全世界。
 
  一九八〇年,美律打造出超薄型揚聲器,是台灣第一家研發成功量產的廠商,品質媲美日本水準;一九八二年,美律領先開發出電話機用動圈式受話器(DTR),隔年正式量產,不僅創下台灣第一家量產的紀錄,更獲得經濟部頒發「外銷加工增值獎」;一九九二年,美律成為台灣第一家量產行動電話受話器的廠商,更在一九九〇年代中期之後超前部署,跨足行動電話,讓全球手機強龍諾基亞(Nokia)、愛立信(Ericsson)等大品牌,都成為重要客戶。
 
  美律集低調、踏實、靈活的經營性格於一身,其熱衷回饋社會的經營軌跡,更是許多企業仰望和學習的對象,而這種獨特的企業文化,來自於創辦人廖祿立的經營理念與管理風格,他不僅確立美律「誠、正、勤、儉、忍」的家風,把培育人才視為經營者的要務,也十分注重品德操守,視此為企業成功的根本。
 
  他建構學習型的組織,因應趨勢變革快速轉型,打造致勝企業。他熱愛閱讀,沒有一天不讀書,在公司、家裡組織讀書會,打造學習型組織、建構學習型家庭。
 
  他用閱讀擴展教育,創設「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成為翻轉學習的推手。他用經營企業的精神全心投入,推動共讀計畫,用愛心打造出三百多座「愛的書庫」,創造出將近六千萬人次的閱讀力。
  
  這本書,
  有著他燃燒創業之火的起源;
  有著他經營企業的獨到竅門;
  有著他培育人才與接班人的心路歷程;
  有著他為教育與社會付出的無私貢獻——
  這本書,是他打造全方位人生的實證之作。
 
  「唯有修養自己,具備品德,才能獲致恆久的成功,而且為追求生命與事業的人們,帶來滿足與喜悅。」
 
好評推薦
 
  斜槓,是廖董事長精采的人生故事注腳。如果廖董事長當年不是創辦美律實業的企業家,他應該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如果廖董事長不是一位企業家,他應該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但是,活得精采的廖祿立博士,如今同時兼具企業家、音樂家與教育家的三重樂音、三重人生篇章所傳遞出來的好聲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佘日新,逢甲大學講座教授、跨領域設計學院/雲創學院院長 
 
  對廖董事長及魏副董事長無私合作與用心經營,讓美律實業的發展過程與策略,有如一本企業經營與科技管理的教科書,深深感動與敬佩。本書非常值得企業家、年輕朋友們閱讀,更是攻讀管理學門學子的重要讀物。——彭作奎,國立中興大學名譽教授、農委會前主委
 
  從九二一重建籌募書籍到災區,一直到參與他以無私與熱情所做的,在全國偏鄉遍設書庫,忽然覺得自己一輩子真是捨近求遠,其實這種類型已有一些人出現在我身邊,祿立兄就是很典型的代表,他扎實卻低調的表現出這種典型精神,這絕對是在台灣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實質累積貢獻的一枝草一點露,從祿立兄長年的行為與事蹟,更看得清楚愛台灣應該長成什麼樣子。——黃榮村,考試院院長、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聲海揚帆:台灣現代音樂產業的拓荒者群像 本書旨在描摹二十世紀下半葉,在台灣從傳統歌謠、廣播劇、到流行音樂的百轉千迴中,那些推動時代巨輪的幕後人物群像。他們或許不是鎂光燈下的主角,卻是構築起台灣獨特聲響風景的關鍵力量。這不僅是一部關於音樂製作的技術史,更是一部關於時代變遷下,創作者、發行者、技術人員如何共同定義「台灣之聲」的社會觀察錄。 第一部:萌芽與戰後重塑 (1950s - 1960s 初期) 戰後的台灣社會,百廢待興,文化土壤在接收與轉型中尋求方向。此階段的音樂產業,深受日治時期遺產、以及隨國民政府遷台帶來的各省文化交融所影響。 廣播電台的黃金時代: 電台是當時最重要的音樂傳播媒介。本章將深入探討如「警察廣播電台」、「民防廣播電台」等機構如何成為職業樂師與作曲家的主要雇主。介紹以林家慶、文夏等為代表的第一代台語歌曲創作者,他們如何將戰前遺留的日式演歌風格,結合本地生活經驗,創造出初期的台語流行曲譜系。重點分析早期錄音設備的引進,以及國語歌曲(受上海及香港影響)與台語歌曲之間的市場張力與相互拉扯。 文化政策的兩難: 探討國民政府對「健康文化」的定義與審查制度。在美援與西方文化衝擊下,如何平衡傳統倫理觀與新興的西洋樂風(如拉丁舞曲、探戈)的滲透。分析早期唱片公司,如如「環球唱片(台灣分部)」在市場上的布局,以及本土私營錄音室的艱難生存之道。 第二部:校園民歌的社會基石 (1960s 中期 - 1970s) 隨著經濟起飛,中產階級崛起,青年學子成為新的消費主力。大學校園不再只是學術殿堂,更成為文化思想碰撞的前沿。 「唱自己的歌」的時代精神: 本章聚焦於以楊弦、胡德夫、李雙澤為核心的校園民歌運動的醞釀過程。這不僅是音樂風格的轉變,更是一場文化主體性的宣言。深入分析民歌運動如何對抗當時盛行的翻譯歌曲(日文歌、歐美流行曲的中文填詞版),並嘗試從古典詩詞、鄉土文學中尋找屬於台灣的抒情模式。 從詩到歌的轉化: 詳述當時的音樂製作人與編曲家,如何將純粹的詩作,轉化為可被大眾接受的流行曲結構。探討李泰祥在編曲手法上對傳統五聲音階的創新運用,以及馬兆駿在和聲配置上對西方民謠的借鑒。分析校園民歌從校園內部走向主流唱片市場的關鍵節點,例如如「海山唱片」等發行商如何捕捉這股潮流。 錄音技術的革新與挑戰: 描述此階段錄音技術的進步,從單軌、雙軌錄音向四軌、八軌錄音的過渡。探討當時設備的稀缺性與高昂成本,以及錄音工程師(如幾位關鍵的錄音室技師)在有限條件下,如何實現清晰、豐富的樂器層次。 第三部:商業爆發與曲風的多元奔流 (1970s 末期 - 1980s) 隨著解除戒嚴的預兆出現,社會的壓抑感開始釋放,音樂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爆發期。 「校園派」與「都市派」的對話: 校園民歌逐漸成熟後,出現了更貼近都會生活的敘事。分析羅大佑、李宗盛、陳昇等創作者,如何將對社會現實的敏銳觀察,融入更複雜的編曲結構中。探討此時期,「滾石唱片」、「飛碟唱片」等新興唱片公司的崛起,它們如何以更現代、更具市場敏銳度的操作模式,顛覆了傳統唱片工業的生態。 台灣流行音樂工業化的雛形: 深入剖析經紀人制度的初步建立,以及音樂錄影帶(MV)的引進對視覺傳播的影響。介紹早期音樂製作人(Producer)角色的確立,他們不僅是技術指導者,更是藝人形象與音樂風格的擘畫者。探討這些製作人在平衡藝術堅持與商業銷售之間所做的艱難抉擇。 跨界與融合: 分析此階段電子樂器(合成器、鼓機)的廣泛使用,以及台灣音樂人對香港Cantopop、日本City Pop風格的吸收與在地化。討論鄧麗君在海外華人市場的巨大影響力,以及她對台灣流行音樂工業標準的間接提升作用。 第四部:數位前夜的技術轉型與傳承 (1990s) 進入九零年代,全球數位化浪潮初現端倪,台灣音樂產業面臨內外部的結構性調整。 數位錄音的導入與衝擊: 介紹數位錄音技術(如DAT、ADAT)在台灣專業錄音室的普及過程。分析數位化對傳統類比訊號的錄音師產生的技術焦慮與學習曲線。探討數位母帶處理(Mastering)技術的引進,如何改變了音樂的最終聽感與發行標準。 獨立音樂的覺醒: 在主流市場高速運轉的同時,一批不滿於主流商業模式的樂團與創作者開始探索新的發行管道。本章將概述地下樂團的發展,以及他們如何利用新型的獨立發行管道(如小型音樂節、獨立唱片行)維持其創作的純粹性,為後來的獨立音樂大爆發奠定基礎。 跨海峽的合作與競爭: 探討台灣音樂工業在華語樂壇的主導地位如何鞏固,以及與中國大陸、香港之間的版權、人才流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分析此時,台灣的音樂版權意識如何逐步建立,從過去的盜錄猖獗,走向正版化的初步規範。 結語:聲響中的歷史座標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這些關鍵人物、技術革新、以及市場變動的細緻梳理,勾勒出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模仿到創造的完整軌跡。它不是單一巨星的傳記,而是集體智慧與時代推動力的縮影,展現了台灣社會在特定歷史階段,如何透過「聲音」來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瑋瓊
 
  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資深媒體人。以筆耕為業,書寫各行各業精彩的人生故事,期許用文字栽成一畝田。
 
  第22屆「金書獎」得主,以《成功,就是要快速砍掉重練:電商黑馬創業家兄弟屢創驚人營收的55個商業智慧》,榮獲109年度【創新與創業類】得獎金書。
 
  著有《誠義: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黑松百年之道:堅持夢想的腳步》、《席夢思:百年美眠巨擘傳奇》、《金融鬥士:黃天麟與台灣金融業的五十年》等二十餘本書。

图书目录

序文 如果不是企業家……──佘日新
序文 讓美律實業成為美麗境界的舵手──彭作奎
序文 美律與廖祿立的電聲旅程以及公益志業──黃榮村
序文 感恩、敬佩與歡喜心──廖祿立

楔子 如何有價值的走過這一生?

第一部 用信念鋪往成功之道
第一章 創業──擁抱有價值的人生觀
第二章 合夥──共同價值觀,成就創業夢想
第三章 誠信──承認錯誤,反而贏得客戶信賴
第四章 家風──重品德的組織文化
第五章 品質──不易被市場取代的價值
第六章 擴張──隨時準備好下一波成長動能
第七章 國際化──第二個十年目標
第八章 合作──建構「夥伴式企業」,不是有生意就做
第九章 上市──年年賺錢,回饋股東最大利益
第十章 轉型──從體制外加入新元素
第十一章 聚焦──在全球金融海嘯的大浪裡看見轉機
第十二章 動能──建構學習型組織的DNA
第十三章 創新──從基礎科學研究開始

第二部 用心經營
第十四章 管理──真誠溝通、相互尊重
第十五章 人才──經營者留給企業的最大資產
第十六章 接班──第一個十年就準備
第十七章 使命──為台灣培育電聲人才

第三部 以善引善
第十八章 社團──通往公民社會之路
第十九章 引善(一)──用聲音傳遞台灣動人的故事
第二十章 引善(二)──為孩子點亮一盞書香的燈
第二十一章 引善(三)──成為他者的貴人
第二十二章 教養──打造新社會、新風氣

結語 無待的喜悅,活出自己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3202
  •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角度非常獨到,它沒有將主角塑造成一個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把他放回那個特定歷史脈絡中,讓讀者看見一個鮮活的、充滿矛盾與掙扎的個體。書中關於人際關係的描寫,特別是與合作夥伴之間的互動,讓我深有感觸。在那個講求義氣與信用的年代,商業合作往往建立在深厚的私交之上,而這本書恰好展現了這種複雜的情感連結是如何影響事業的走向。閱讀的過程中,我不禁思考,在現今這個講求效率和合約精神的時代,那種「一句話、一輩子」的承諾是否還存在?這本書像是提供了一個參照系,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文字的鋪陳,有時帶著懷舊的感傷,有時又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層次非常豐富,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

老實講,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艱澀的產業史,畢竟牽涉到電聲技術,但這本書的文字處理得非常人性化,讓人讀起來毫無壓力。它巧妙地穿插了許多生活化的軼事,讓這位企業家的形象更加立體飽滿,不只是冰冷的商業數字。尤其是在描述他面對家庭與事業兩頭燒的拉扯時,那種身為長子、身為企業負責人的雙重壓力,透過文字展現出來,非常貼近人心。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機械工程,昇華為一則關於生命抉擇與傳承的故事。它並不是在歌頌成功,而是在探討「如何成為一個對得起自己初衷的人」。透過這樣一位先驅者的生命軌跡,我們似乎能找到自己面對當下困境時,一點點前進的勇氣和方向感,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在地氣息,那種屬於台灣特有的生命力與韌性,透過文字清晰地傳達出來。書中對於廖先生在面對各種市場變動和技術革新時的應對策略,描寫得相當細膩。他不是那種墨守成規的企業家,而是懂得順勢而為,卻又始終堅守核心價值的實幹家。印象最深的是,他如何將傳統的製造思維,巧妙地融入到對新興音響技術的探索中,這中間的拉扯與平衡,絕非易事。我尤其欣賞他那種務實的樂觀主義,即便遇到挫折,也總能找到新的出路,這種精神對於當前許多面臨轉型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種強心針。文字的節奏掌握得很好,不會讓人覺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娓娓道來他闖蕩江湖的心法,讓人不自覺地就想聽下去,並且在腦中不斷覆盤,思考自己的處境。

评分

最吸引我的,是書中對於「聲音美學」的堅持。廖先生對音質的挑剔,簡直到了偏執的地步,這份對細節的執著,反映了那個時代製造業黃金歲月裡,一種近乎藝術家的專注力。書中描述他為了調校某個零件的阻尼係數,耗費了多少個夜晚,那種畫面感極強,讓人彷彿能嗅到實驗室裡那股電子元件的氣味。這種「不計成本也要做到最好」的初衷,是現在很多量產思維下很難複製的精神財富。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價值往往藏在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微小之處。而且,書中對於當時產業聚落的描寫,像是把整個產業鏈的生態都攤開來讓你檢視,非常具有社會學研究的價值。整體來說,這是一部充滿溫度和實證精神的企業家側寫。

评分

這本傳記讀起來,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讓我彷彿親身經歷了台灣電子音樂產業從萌芽到茁壯的過程。書中對於早期錄音技術的描述,還有那種純粹追求聲音極致的職人精神,讓人非常動容。特別是當我看到那些記載著幾十年來,為了捕捉一個完美的音符,所付出的心血和堅持,我就忍不住會聯想到現在這個數位時代的便利與快速。坦白說,現在的小朋友可能很難想像,當年要錄製一張唱片是多麼不容易,光是設備的取得、技術的學習,就已經是巨大的挑戰。然而,正因為有這樣一群前輩,他們憑藉著一股傻勁和對音樂的熱愛,才為後來的音樂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書裡沒有過多的炫技,而是用一種很平實的筆觸,勾勒出那個時代的風貌,讓人讀完後,對「台灣製造」的電子產品,乃至於整個流行文化產業,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敬意。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更是一部關於產業精神的縮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