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臺灣音樂史(2版)》的編排邏輯,坦白講,對我來說有點像在看一部年代久遠的黑白電影,雖然充滿了重要的歷史資訊,但那種撲面而來的「時代感」需要我自己去努力建構。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日治時期音樂如何與日本演歌、南洋風味混雜的細膩爬梳。作者對於不同時期外來文化(無論是日本、歐美還是華語流行)如何被「臺灣化」的過程,闡述得極為精妙,這證明了臺灣音樂的根基並非單一純粹,而是在不斷的交融、拉扯中形成的。然而,或許是礙於學術上的嚴謹性,書中對於「音樂產業」本身的運作描述相對較少。例如,當時的唱片公司是如何運作的?錄音技術的進步如何改變了歌手的詮釋方式?發行通路又是如何影響一首歌能不能真正「紅遍全島」?這些商業和技術層面的細節,如果能再多加探討,我想這本書的立體感會更強。畢竟音樂是藝術,但推動藝術傳播的往往是產業的脈動,少了這部分,總覺得故事少了一條重要的骨幹,讓整體敘事顯得有點懸浮在文化層面,而無法完全落地於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之中。
评分我個人會建議,如果你是想快速了解臺灣音樂的精華片段,這本書的密度可能會讓你卻步。它是一本需要「慢讀」的書,而且你必須對背後的政治和社會背景有一定的認知,否則很多段落的深意會流失。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禁歌」的分析,是它的一個亮點,它清晰地勾勒出在威權體制下,音樂如何成為一種潛藏的反抗符號,或者必須戴上面具才能流傳的載體。然而,在對「地方戲曲」與「校園民歌」的銜接處理上,我覺得有點不夠流暢。校園民歌的興起,被視為對七十年代靡靡之音的一種反動,但書中對於「民歌運動」如何具體地在校園內形成一套獨有的美學標準和社群規範,描寫得不夠深入。例如,那些在木吉他、合唱團中誕生的「清新」風格,究竟是如何與主流的商業市場進行博弈和融合的?這段轉變,對後來臺灣流行樂壇的「人文關懷」基調影響至深,但書中給予的篇幅,感覺像是輕輕帶過,少了那股從校園走出來的,帶著理想色彩的蓬勃力量。總結來說,它像是一張詳盡的臺灣音樂版圖,標註了所有的山脈和河流,但有時,我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山谷裡的風,到底聞起來是什麼味道。
评分說真的,對於我這種聽歌主要靠網路搜尋和電台推薦長大的後輩來說,這本《臺灣音樂史(2版)》簡直就是一本「失落的文化拼圖」。我過去對臺灣音樂的認知,大概就是周杰倫、五月天,頂多再往前回推到鄧麗君和鳳飛飛。翻開這本書,才知道原來「臺語老歌」那個黃金年代,背後牽動的社會結構、地方戲曲的影響,以及政府政策對音樂審查的箝制,是多麼複雜的一張網。書裡對於戰後初期,特別是「米粉嫂」那類的歌謠,分析得相當透徹,提到這些歌曲如何反映底層社會的掙扎與幽默感,這點非常精彩。不過,有一點比較可惜的是,當它進入到一九九○年代後期的獨立音樂發展時,篇幅似乎就顯得有點緊湊了。像是滅火器、濁水溪公社這些對後來的社會運動產生巨大推動力的樂團,在書中的著墨雖然有,但總覺得像只是快速點過,沒有花足夠的篇幅去細細描繪那種從地下室萌芽、衝撞體制的爆發力。也許是因為史料收集的即時性或學術規範的關係,但對於年輕一代的讀者而言,那個「現在進行式」的活力,在書裡呈現得略嫌學術化、少了點躁動的氣息。
评分這本《臺灣音樂史(2版)》聽說已經是教科書等級的經典了,但我手上這本,我得老實說,光是翻開目錄,我就覺得頭皮發麻。不是說內容不好,而是那個跨度啊,從日治時期開始談起,一路拉到戒嚴後,中間還穿插著原住民音樂的脈絡,這對一個只是想了解流行音樂發展的聽眾來說,簡直像是在攻讀碩士論文。我記得有一次翻到介紹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發展那一段,作者洋洋灑灑列舉了好幾十位歌手和作品,每位都寫得非常學術、非常客觀,少了那麼一點點「人味」。比方說,提到文夏的歌,它會嚴謹地分析其時代背景和曲式結構,但對於一個在那個年代聽著歌長大的人來說,我們更想知道的是,那個旋律是如何在卡車司機的廣播裡、在廟口的舞台上,真正影響了庶民的情感?這本書在考據上絕對是無庸置疑的,資料豐富到嚇人,但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想,這些「史料」的堆疊,能不能更有效地轉化為一種流動的、可以被感知的歷史經驗?它就像一座宏偉的音樂博物館,館藏豐富到你需要一張詳細的地圖才能找到你感興趣的那件展品,而不是讓你隨意走走就能感受到歷史的餘溫。總之,這本書適合做研究,但對於尋求懷舊共鳴的聽眾來說,可能需要一點耐心,去消化那份沉甸甸的學術重量。
评分身為一個習慣了數位串流、隨點即聽的世代,要我捧著這本厚實的《臺灣音樂史(2版)》去追溯那些已經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歌聲,確實是一場挑戰。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的「全面性」,它試圖涵蓋從歌謠到古典,從民謠到搖滾的每個光譜。我特別欣賞它對「原住民音樂」在國家音樂體系中地位變遷的處理,這部分往往在一般的流行音樂書中被簡化或邊緣化。書中分析了不同時期,官方如何「挪用」或「規範」原住民的歌謠,這其實是認識臺灣多元文化社會的重要切入點。不過,它的敘事風格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被動接收」的感覺,而非「主動參與」。因為書中大多使用「被動語態」來描述事件的發生,例如「某某曲風被引進」,「某某歌手被重視」,這讓讀者很難感受到創作者們在面對時代洪流時,那種主動開創、掙扎突圍的強烈意志。如果作者能多引用一些當時音樂人第一手的訪談紀錄,哪怕只是簡短的幾句話,也許能讓這本「史書」的氣息更為生動,避免過度學術化所帶來的距離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