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是不斷的喜歡:12個月,我們的島嶼生活記事

日子是不斷的喜歡:12個月,我們的島嶼生活記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食癮,拾影
圖書標籤:
  • 島嶼生活
  • 旅行
  • 散文
  • 生活
  • 颱灣
  • 慢生活
  • 隨筆
  • 治愈
  • 日常
  • 自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與IG人氣攝影師〈食癮,拾影〉
一同凝視颱灣的絕美日常
52篇攝影散文 * 12月份心情 * 66處私心所在

  以長達兩年時間,走訪颱灣各處,
  將十二個月份,重新標誌記憶——

  〈一月是渴望〉
  在一年之始珍惜每天的日齣,
  也想起身為島嶼子民,總是嚮往著大海。

  〈四月是眼淚〉
  在基隆小鎮,探訪永不停歇的綿軟細雨,
  當霧散去,終於在馬祖見到瞭待望的藍眼淚。

  〈七月是海的季節〉
  在島嶼之間穿梭旅行,
  聆聽澎湖的浪,和一起看的那場花火。

  〈九月是憧憬〉
  在山中的美術館遇見侘寂之美,
  到颱南走進理想生活。

  正因為生活從來不在他方,
  那些一踏進彷彿就能鬆一口氣的秘密場所,
  纔更加令我們心懷感激,眷戀不已。
  每天,也別忘瞭這樣提醒自己:
  「不管我們擁有的是多是少,
  都別忘瞭活成喜歡的模樣。」

 
晨昏寄旅:一捲關於時間、旅行與個人重塑的非虛構劄記 —— 聚焦於“旅行中的停頓”與“日常的深度挖掘”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遊記,亦非對特定地理空間的詳盡描摹。它更像是一部在旅途中以不同速度、不同心境寫就的隨筆集,記錄瞭一段跨越數個地理坐標、長達數月的“慢速遷移”過程。作者以高度自省的筆觸,剖析瞭“在路上”與“歸於日常”之間的張力,探討瞭現代人在追逐目標與享受當下之間的永恒拉扯。 全書由五個核心篇章構成,每個篇章都對應著一段不同性質的旅居體驗——從北歐極簡主義的嚴謹到南歐熱烈生活的鬆動,再到亞洲某處隱秘山榖中的數字排毒。這些地方隻是背景,真正的焦點始終落在“人”如何與這些空間發生關聯,以及這些關聯如何反作用於個體的內在結構。 第一部:遷徙的引力與物理的斷捨離 本章著重於“離開”的那個瞬間。作者詳細描述瞭為瞭這次長途旅行所做的詳盡準備,這不是簡單的打包行李,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預先清理。她探討瞭現代人對“物質安全感”的依賴,以及如何通過物理距離來解構這種依賴。 重點章節示例: 《箱中的哲學:我如何決定留下什麼》: 深入探討瞭物品的象徵意義。一件舊毛衣的去留,往往關乎一段未完成的情感或一段固化的記憶。作者不隻列舉瞭物品清單,而是用近乎小說的手法描繪瞭每一次“放下”時的心理波動,記錄瞭與過去自我告彆的儀式感。 《時區的錯位與心跳的同步》: 記述瞭最初幾周在時差與新環境間掙紮的經曆。身體的疲憊如何轉化為精神上的高度敏感?作者細膩地捕捉瞭當生物鍾被打亂後,感官係統如何重新校準,對光綫、氣味和聲音的感知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清晰度。這是一種被迫的“清醒”。 第二部:駐紮的藝術:從觀察者到參與者 當旅行從“移動”轉變為“駐留”,挑戰便從適應環境變成瞭融入環境。本章詳述瞭作者試圖學習在異地生活中建立“臨時秩序”的嘗試與失敗。 作者在歐洲一座人口稀少的古城租下一間頂樓公寓,開始瞭為期數月的“半隱居”生活。這裏的敘事節奏放緩,文字開始沉浸於細節之中。她觀察鄰居們如何度過每一個漫長的下午,如何看待時間流逝。 《咖啡館裏的沉默契約》: 描寫瞭與當地一位老麵包師之間,僅靠手勢和眼神交流建立起來的默契。這種非語言的溝通,暴露瞭語言障礙如何迫使人迴到最原始、最真誠的交流層麵。作者反思瞭在高度依賴語言的社會中,我們失去瞭多少非言語的理解力。 《廢墟上的園藝實驗》: 作者嘗試在陽颱上種植本地植物,記錄瞭植物生長的緩慢、不可控性,以及由此帶來的挫敗感和滿足感。這部分是對“掌控欲”的溫和批判,強調瞭自然節奏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部:數字荒原與信息飢渴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主動選擇“斷聯”本身就是一種激烈的行為。本章記錄瞭作者在深山或偏遠地區進行為期兩周的“數字禁食”的經曆。 這並非簡單的關機,而是麵對失去即時反饋、社會連接和身份確認的恐懼。作者詳細記錄瞭最初幾天的焦慮爆發——強迫性地去尋找信號,對手機屏幕的幻覺。 《沒有標簽的自我》: 當社交媒體和工作郵件的提醒消失後,作者如何定義自己的“存在”?她發現,當外部的肯定性評價係統被移除後,內在的自我評價體係開始混亂,但也正是在這種混亂中,一些深埋的想法浮現齣來。 《緻“不存在”的朋友們》: 以一種寫給未來、但可能永遠不會發送的信件形式,迴顧瞭那些在“綫上”建立的、卻從未在“現實”中加深的關係。她審視瞭友誼的定義是否需要共同的物理空間來維係。 第四部:時間的非綫性:迴憶的重構 在長期的、慢速的行進中,作者發現時間不再是綫性的流程,而是可以被隨時迴溯和重組的。本章通過對過往記憶的重新審視,結閤當下的情境,展現瞭記憶的易變性。 例如,在參觀一座古老的圖書館時,作者偶然讀到一篇關於故鄉舊事的小文章,引發瞭她對童年某個被遺忘事件的全新理解。 《地圖上的重影》: 探討瞭地理空間如何成為記憶的“觸發器”。一個熟悉的街角氣味,可以瞬間將她拉迴二十年前的某個瞬間,但這個瞬間的感受,已經因為現在的閱曆而産生瞭微妙的化學變化。 《未完成的對話》: 記錄瞭作者在旅途中不斷地與已故的親人或過去的自己進行“內心對話”。這些對話不是為瞭和解,而是為瞭理解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選擇上的。 第五部:歸途的悖論:重新學習“迴傢” 旅行的終點並非地理上的迴歸,而是精神上的對接。最後一個篇章討論瞭從高度的自由和流動的狀態,迴歸到固定的生活結構時所産生的“反嚮不適”。 《熟悉的陌生感》: 描述瞭迴到自己長期居住的城市後,感覺自己像個遊客一樣審視一切:熟悉的街道、固定的鄰居、重復的工作流程。一切如常,唯獨自己變瞭。 《“慢”的價值移植》: 最終,作者探索如何將旅行中習得的“慢下來”的節奏,小心翼翼地融入到快節奏的日常生活中。這是一種抵抗性的、有意識的選擇:選擇在通勤時觀察雲層,選擇在吃飯時放下手機。 結語: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證明“旅行”的意義不在於到達瞭哪裏,而在於沿途的停頓與反思,如何雕刻齣一個新的自我。它是一部關於如何學會與“當下”和解的指南,獻給所有在生活中感到匆忙、渴望一次真正意義上“深入”體驗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食癮,拾影


  由一對不像母女的母女經營,從2015年開始,記錄並追尋理想生活的模樣。

  除瞭颱灣,更常走往日本與韓國,喜歡有貓的土耳其,最遠到過春天的南半球;喜歡穿梭在車水馬龍的城市街道,也享受被自然擁抱的瞬間。

  對食癮,拾影而言,旅行就是生活的一部份,而生活也是一種旅行。但願能將世界的不可思議,透過影像與文字,將故事裡的美好和溫度,傳遞齣去。著有《濟州島色》。

  P.S. Cherry是女兒,Demi是媽媽。
  
  部落格:eatlovephoto.com/blog
  Facebook:食癮,拾影
  Instagram:eat_love_photo
 

圖書目錄

一月 渴望
01 喜歡看海,是我們的天性
02 隻為瞭一碗豆花
03 與順順的約定
04 每一天的太陽
【心之所嚮】
 
二月 思鄉
05 歡迎迴傢
06 你好,我住新北
07 搭上陽光色的車廂
08 城西散步,走走春
09 發光的寶藏
【喜歡城市的理由】
 
三月 花開
10 第一次,在這裡看櫻花
11 春分的黃色
12 不會褪色的木棉
13 與花的意外相遇
【留一束花給自己】
 
四月 眼淚
14 基隆,有雨的氣息
15 濕漉漉的冒險日
16 從大島到小島
17 當霧散去之後
18 聽著海聲,獨自夢遊
【大海帶來的眼淚】
 
五月 生活之味
19 第一杯咖啡
20 日子是不斷的喜歡
21 抬頭看看天空
22 奶奶與菜市場
【釀梅酒】
 
六月 成長的痕跡
23 十年
24 迴母校的日子
25 記憶中的遊樂園
26 青梅色的咖啡館
【成熟的樣貌】
 
七月 海的季節
27 一起看的那場花火
28 淺淺的情話
29 珍惜著此時此日
30 綠島的顏色
【海的鏇律】
 
八月 貓生
31 在山城裡踏一踏
32 海平麵上的貓
33 山腳下的狸奴
34 下輩子當貓好嗎?
【像貓那樣地生活】
 
九月 憧憬
35 山裡的畫布
36 安靜的樹洞
37 讓城市變美的魔法
38 理想生活在颱南
【對嚮馬路】
 
十月 一路嚮東
39 來自海的祝福
40 因為大海,在此相遇
41 流連忘返的日子
42 金色的浪
43 與太平洋相鄰
【微小平凡的火花】
 
十一月 戀舊
44 浸泡光陰
45 如果咖啡館有記憶
46 不曾經歷的老颱北
47 棲身之所
48 底片相機
【懷念一切重要的】
 
十二月 紀念
49 慶生是一種習慣
50 平凡的第一順位
51 儀式感
52 時間嚮風吹過
【看不膩的101】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101794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後記

  52篇記錄生活的文章與12篇對日子的細碎呢喃,像是一群在宇宙散落的星星。將星星收進同一個抽屜,為大大小小、不同色彩、不同溫度的他們排列整齊,完成的瞬間是一場溫柔的爆炸,我仰起頭,抽屜逃過我的眼睛,變成一座名為書本的星係,翻開,從頭到尾,字裡行間,都能找到時間的座標與記憶。 輾轉瞭好幾迴,齣入瞭幾趟齣版社,每一次討論完的結論,往往會在取材、創作到一半的時候,再度被自己重新整理,曾經找不到這本書的模樣,於是時間拉長再拉長,原先計畫是在去年截稿的,延到瞭年初,如今今年也過去一半瞭,夏天就快要過完,突然想起在書裡寫下的「日子像風吹過」,實在是像風,咻一下地就溜走,特別是截稿的那段時間,就像身處在強風裡的樹林,幸好思緒沒有被吹亂,身邊也有天使相助,讓我不至於在航行中繼續迷惘。

  「這是一本沒有有效期限的書,像一艘停泊的船,可以停留在任何一段時空。」 後來,我為這本書做下瞭這樣的註解。因為第一本作品《濟州島色》是以旅遊書籍作為主要方嚮,內容上多少還是有些實用需求,隻是幾年過去,有些景點資訊早已更新,書本裡的內容隻能成為迴憶,對此感到有些可惜,所以私心希望這一本書,可以沒有期限,也可以存在於任何時間點。

  它是兩年份生活的擷取,雖然是以月份作為區分,但是分類的方式不是利用時間、也並非全都來自季節,而是對於每一個月份的自定義。有些月份適閤尋找嚮往、有些月份適閤懶散度日、有些月份特別想要看海、也有適閤麵對自我的月份。正因為是自己設下的形容詞,纔能以更多的觸動感受日子,就像為寵物取瞭名字後,就有瞭牽掛,或許日子也是這樣。然而,如果在這些自定義之中,有那麼一些得以碰觸到你們的心,那便是我最大的幸運瞭。

  創造瞭一座星係,得好好感謝在裡頭發光的恆星。首先要謝謝Demi,她是我的母親、「食癮,拾影」的共同夥伴、我的摯友、人生導師,謝謝她放任我恣意去進行這本書的創作,有時在旁為我燃燒殆盡的靈感,重新點上光亮,當然,在這本書裡也少不瞭她的攝影作品,能與她一起冒險,是我人生中最難得的幸福。然後,我要非常、非常的感謝悅知齣版的夥伴們,在這場漫長的旅途,始終在旁給予最好的建議,一起對作品用心以待,一起引頸期盼,你們是我們身後最強的後盾,謝謝有你們的陪伴。

  在規劃這本書的時候,正值地球被疫情打亂的兩年之間。希望這本書像是脫離正軌的平行時空,在遺忘病毒與口罩的世界裡,卸下瞭戰戰兢兢的情緒,那些所及的美好,值得紀念的每一幀畫麵,不想捨棄的人事物與生活,都妥妥地安放在這裡。但願在拾起這本書的時候也能想起,其實我們的2020與2021年,還是過得很幸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有意思,「日子是不斷的喜歡」,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溫暖又日常的魔力。我常常在想,生活裏那些看似瑣碎的日常,如果能被溫柔地記錄下來,是不是就能變成一種特彆的寶藏?尤其當它跟「島嶼生活」這個主題結閤在一起時,那種海風、陽光、慢下來的節奏感,立刻就浮現在腦海裏。我們颱灣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是很深的,無論是對自然景物的依戀,還是對人情世故的細膩體會,都融化在每一天的柴米油鹽裏。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瞬間,那種在日常中不斷發現“喜歡”的過程,肯定讓人讀起來心頭一暖,會忍不住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忽略瞭身邊正在發生的美好。這不隻是一本記錄,更像是一把鑰匙,能開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生活方式的大門,讓“喜歡”成為一種持續的、有意識的選擇。

评分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嚮往“慢生活”或者“離島”的寜靜,但真正能把這種嚮往落實到十二個月的細緻觀察裏,並且寫齣它內在的韻律感,是需要真功夫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非常真實的、不加美化的島嶼生活切麵。那種可能帶著濕氣、偶有不便,但同時又擁有無敵海景的矛盾感,纔是最迷人的。這本書如果寫得好,不光是文字優美,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一種“在場感”。讀的時候,我希望能聞到海水的味道,感受到陽光直射在皮膚上的那種熱度。這十二個月的篇幅設定,也很有意思,它保證瞭敘事的完整性和時間跨度,讓人能跟隨作者一起,完整地經曆一個年度的輪迴,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時間錨點。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很多生活類的書籍,總給人一種用力過猛的“雞湯”感,或者就是單純的流水賬,讀完就忘。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相當有層次感,它強調的是“不斷地喜歡”,這暗示著一種動態的、需要用心經營的狀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完美。我猜想,作者在島嶼上的十二個月裏,肯定經曆瞭各種天氣變化、季節更迭,以及隨之而來的心境起伏。這種變化本身就是最吸引人的素材。一個長期居住在島上的人,對潮汐、星象、甚至某一特定時間段齣現的某種植物或海産,應該有著不同於一般遊客的深刻理解。我非常好奇,這種長期的沉浸式體驗,是如何慢慢雕刻齣作者對“日常”的定義,又是如何將那些看似單調的日子,轉化為一場場有深度的生命體驗。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不斷地喜歡”這個主題,非常考驗作者的敘事技巧和情感的細膩度。如何避免落入過度感傷或過於輕浮的泥沼,持續地捕捉到那些“喜歡”背後的重量和理由,是非常考驗功力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一種成熟的、接受生活不完美性的態度。島嶼生活或許有著田園牧歌的錶象,但背後一定也隱藏著對資源有限、信息隔絕的應對。如果作者能將這些現實的紋理,巧妙地編織進那些美好的瞬間裏,讓“喜歡”不是因為一切都完美,而是因為即使在不完美中,依然能找到值得珍視的理由,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一本普通的散文集瞭。它會成為一種關於“存在”的哲學探討。

评分

我特彆關注“島嶼生活”這個關鍵詞,因為颱灣的各個離島,每一個都有它自己獨特的靈魂和規矩。作者選擇的這個“我們的島嶼”,到底是以一種什麼樣的視角來敘述的?是關於迴歸自然、迴歸本心的追尋,還是在特定社群中尋找歸屬感的過程?如果能觸及到人與人之間那種特殊的、因為地理限製而産生的緊密連結,那會是這本書的點睛之筆。生活在小環境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更加透明和直接,這既是挑戰,也是最大的饋贈。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這種人際的張力與和解,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描繪風景的美麗上。畢竟,真正的“生活記事”,不可能隻關於風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