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生命的不完美

擁抱生命的不完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燕麟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长
  • 人生哲理
  • 积极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幸福生活
  • 接纳自我
  • 不完美
  • 人生感悟
  • 心灵鸡汤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天降厄運,你是畏縮逃避?
  還是將血淚轉化成為後人種下一片花田的力量?
 
  高中時,醫生診斷陳燕麟得了一種醫不好的病——肌萎縮症,也預告了他的生命遲早有一天會因為這個疾病而死。
  曾經,他為此沮喪,夜深人靜時痛哭失聲,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了。
  曾經,他以為當醫生可以找到治療方法,自己的病自己醫。
  然而,當他真的成為醫生,卻礙於肌肉日漸無力,無法站在第一線,只能退居幕後當一名做研究的病理科醫師。
  當懷抱的希望一再落空,他也曾頻頻陷入谷底。
  但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敗,冥冥中又是一股推動他找到新方向的助力。
 
  那些最不想憶起的傷痛、不願面對的現實,推著陳燕麟醫師走出萎縮的世界,全心投入研究肌萎縮症基因檢測,企圖遏止這個疾病繼續往後代蔓延,從罕見逐漸消失不見。
 
  人生如果可以重新來過,你會選擇健康或罹病?
  某天當這個問題在陳燕麟醫師的心裡浮出,他猶豫了。
 
  身為肌萎縮症病友,他非常清楚罹病的痛苦,也因為這樣的「感同身受」,他全心投入相關研究,而且想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多。
 
  因為他明白,假如他是一位行動自如的健康醫生,也剛好從事肌萎縮症的研究,恐怕不會像現在這樣熱誠投入。
  所以,他說:「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願意再病一次。」
 
感動推薦
 
  「作為燕麟的老師,我很驕傲,因為從他身上學到人性的真善美聖,我很珍惜這個機緣,也成為我砥勵自己,教育學生奮發向上的典範。」——江漢聲/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
 
  「人生是一趟體驗之旅,春夏秋冬的景致變化、好與不好,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閱讀陳醫師跟疾病安然共存的人生,你會了解讓自己好好活著,你責無旁貸。」——黃大米/作家
 
  「在陳醫師的故事裡,我看見當天降厄運,人如何從恐懼逃避,到最後勇敢正視,甚至起身對抗厄運的心路歷程。陳醫師把一路走來流下的無數淚水與血汗,都化成了他為後人種下鮮花的力量。」——陳名珉/作家
拾光之境: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自我重塑的史诗 书籍名称:《拾光之境》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作者名,例如:林风远] --- 内容梗概: 《拾光之境》并非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编年史,它是一次深潜入个体生命时间河流的私人探险。本书以精妙的结构和如诗般的笔触,解构了“时间”这一看似单一却蕴含无限复杂性的概念。它探讨的不是钟表上的刻度,而是心灵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知、记忆的不可靠性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在遗忘与铭记之间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时之沙”、“忆之茧”与“塑形之火”。 第一部:时之沙——时间的隐形结构 在“时之沙”部分,作者首先挑战了线性时间的传统观念。他并未采用枯燥的哲学论述,而是通过一系列散落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短篇叙事碎片,展现时间如何以非线性的方式作用于人类生活。 章节重点解析: 1. 《钟楼下的悖论》: 讲述了一位十九世纪的制钟匠,他倾尽一生去制造一个“完美计时器”,却发现他越想精确捕捉时间,时间就越从他指缝中溜走。故事探讨了人类对秩序的执念如何与生命本身的混沌本质产生冲突。 2. 《等待的几何学》: 以一位常年驻守偏远灯塔的守塔人视角展开,描述了在极度单调的环境中,等待——这一时间行为——如何被无限拉伸和扭曲。守塔人开始感知到“未来”与“过去”的重叠,他们的界限变得模糊。 3. 《共振频率》: 本章对比了两种不同生活节奏的都市人。一位是高度依赖电子日程表的高效能人士,他的时间被切割成微小的、可量化的单位;另一位则是沉迷于古老手工艺的匠人,他的时间服从于材料的自然反应。作者揭示了外部时间压力如何内化为心理焦虑的根源。 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时间并非一个被动的背景,而是一种主动的、具有塑造力的环境力量。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慢”的价值与“快”的代价,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被时间奴役的日常。 第二部:忆之茧——记忆的炼金术 “忆之茧”是全书最具情感张力的部分。它深入探讨了记忆的生物学基础、社会建构性及其对个体叙事的关键作用。记忆不再被视为历史的忠实记录,而是一种不断被重写、被情感浸染的活态艺术品。 章节重点解析: 1. 《失焦的肖像》: 作者引入了一个虚构的“记忆筛检师”角色,此人专门负责在临终前帮助人们整理记忆碎片。通过筛检师的视角,我们看到亲身经历是如何被选择性遗忘、被美化或被重构,以达成一种对“圆满一生”的心理需求。 2. 《气味的地图集》: 本章聚焦于感官记忆(尤其是嗅觉)唤醒机制的强大力量。一个特定的气味——比如潮湿的泥土或陈旧的书页——如何瞬间击溃数十年的时间间隔,将人拽回某个具体的瞬间,并揭示了理性思维在纯粹的生理唤醒面前的脆弱。 3. 《集体幻影》: 本节拓展到集体记忆的领域。作者分析了某些历史事件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叙事演变,探讨了文化、政治如何共同作用,编织出一种“我们共同相信的过去”,即使它与原始事实相去甚远。这引发了对“真相”与“有用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意象,如雾、镜面、以及未完成的画作,来比喻记忆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读者将被邀请进入自己的记忆迷宫,质问自己所坚信的“自我历史”究竟有多少真实成分。 第三部:塑形之火——面向未知的创造 如果说前两部分是对过去和现在的解构,那么第三部分“塑形之火”则聚焦于如何利用这种理解,主动地去塑造未来的自我。它强调了“未完成性”作为生命进步的驱动力。 章节重点解析: 1. 《未完成的草稿》: 作者提出,人生的最高境界并非达到一个固定的“成品”状态,而是保持一种持续迭代的“草稿”状态。对不完美、对错误的拥抱,是通往深刻洞察的唯一路径。 2. 《遗忘的艺术》: 与记忆相反,本章探讨了主动“放下”和“遗忘”的必要性。某些记忆的负担过重,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审慎的遗忘,才能为新的经验腾出空间,防止生命被过去的幽灵所束缚。这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解放意义的行动。 3. 《此刻的锚点》: 最终章回归到对“当下”的最高肯定。在时间如沙般流逝、记忆如雾般变幻的背景下,唯一的实在点是行动的“此刻”。作者呼吁读者停止无休止地规划未来或沉湎过去,而是将全部心力集中于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选择的即时性与重量。 整体风格与主题深度: 《拾光之境》的语言风格沉静而富有张力,融合了现象学观察、心理学洞察与古典文学的韵味。它避免了廉价的励志口号,转而提供一种深刻的哲学慰藉:生命的美丽,恰恰存在于它永恒的流动性、记忆的模糊性以及我们不断尝试去定义和重新定义自身的努力之中。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感到时间压力、或在个人叙事中迷失方向的读者的深刻文本。它邀请读者与时间进行一场真诚、坦荡的对话,最终学会与生命本身的局限性共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燕麟 醫師
 
  現職
  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
  耕莘醫院分子病理實驗室主持人
  耕莘醫院肌肉罕病實驗室主持人
  中華民國肌萎縮病友協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比較病理學會理事
  輔仁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生技公司醫學顧問
 
  學歷
  輔仁大學醫學系學士
  輔仁大學化學所博士
  日本國立神經精神中心研究員
 
  經歷
  耕莘醫院病理科總醫師
  台北榮總病理科外訓
  分子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基因諮詢學會會員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我們都是勇敢圓夢的天使  江漢聲/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
陳燕麟醫師——罕見疾病的病友最可靠的支持力量  黃大米/作家

楔子

Part 1 我得了一種醫不好的病
體能的快速惡化是肌萎縮症的徵兆
丟臉的大隊接力暖身賽
中醫說我是「轉大人」沒轉好
鬼打牆的求診之路
你得的是一個醫不好的病
藏在心底深處的恐懼
肌肉萎縮症到底是什麼?

Part 2 在黑暗的森林裡
換教室引發的師生衝突
新任班導的特殊照顧
體能快速退化,每天都在失去中度過
即使是生死痛苦,也不過是人生的一小部分
痛苦是比較出來的

Part 3 從病人到醫生
自己的疾病自己醫
不是人生勝利組,而是人生失敗組
命運的安排,遇到了影響後半生的心靈導師
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只有自我設限的人
旁人的善意回饋,促使我思考罕見病患者的社會責任和無限可能

Part 4 姊姊確診,啟發我全心投入研究基因檢測技術
曾經,我也放棄研究肌萎縮症
姊姊發病帶來的人生震撼
透過基因檢測,找出家族遺傳的肌萎縮症基因
我不是孤獨的異類,世間還有許多與我一樣的病人
正視現實,是放棄偏執的第一步
基因檢測的積極使用,可阻絕肌萎縮症遺傳後代
開設門診,為肌萎縮症患者服務
每一個事與願違,都是上天的另有安排

Part 5 那些病人教會我的事
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
所謂的「正常」,是誰說了算?
承認患病,開啟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只有自己能夠走過的關卡
不要因為孩子患病,剝奪他體驗人生的權利
別把照顧的責任強壓在健康的手足身上
過度的愧咎感,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即使是殘缺不全的生命,也彌足珍貴

Part 6 全力研究基因檢測技術,遏止肌萎縮症與罕見病的遺傳
推廣基因檢測,避免「病留子孫」的悲劇
赴日進修,重新確認傳統技術的重要
對罕見病的理解,我們永遠在路上
在醫療上沒有絕對的權威,永遠抱持懷疑、探索的態度
視病如親,不忘初心
螢火之光,薪火相傳
基因檢測技術的演變與發展

Part 7 接任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會長,為病友們而努力
深入理解,重新定義病友協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推行「使命計畫」,鼓勵病友成為社會的正向力量
推行「無障礙地圖計畫」,減少行動不便受限的困擾
舉行醫療講座、建立衛教資訊網站並持續推廣基因檢測
協助弱勢病友發聲、協調,與相關單位溝通
舉辦「媽媽的聚會」,凝聚支持力量
推廣正確的無障礙設置,建立對肌萎縮症患者友善的社會環境

尾聲:如果能夠選擇健康或罹病……

致謝辭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58590
  • 叢書系列:醫學人文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楔子
 
  醫學院畢業後,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出入殯儀館,不是參加葬禮,而是去跟法醫的鑑識解剖。
 
  法醫的解剖室位於殯儀館後方的一間獨立房舍裡。除了相關工作者,很少人知道有這樣一處地方。會聚集在此地的,除了法醫、鑑識單位的員警和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之外,還有一類人,像我這樣,選擇病理科的醫師。
 
  按照病理學會規定,選擇病理科的醫師,在住院醫師最後一年的考試之前,必須累積到至少十例的病理解剖。但是醫院裡需要解剖的案例很少,所以我們最後只能去跟法醫解剖。
 
  說起法醫,你會想起什麼?
 
  在以法醫為主題的戲劇裡,法醫們的解剖室大多乾淨明亮、器械清潔。電視螢幕裡穿著白袍的法醫們就像是醫學怪人,手持解剖刀,乾淨俐落的切割屍體,從蛛絲馬跡中找破案的真相。
 
  但影視美感與真實世界總是有很大落差。市立殯儀館後面的解剖室空間並不寬敞,也許是心理作用的緣故,每次走近那一區,我就感覺到陰陰冷冷。房舍上了年歲,雖然整修過,但從地板到天花板,處處都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走進解剖室,你立刻會聞到消毒水和福馬林混合的氣味。那種味道絕不好聞,不適應的人總會露出難以忍受的屏息表情。溫度與氣味是我對這個環境的最初認識,緊接而來的是聲音。
 
  有兩種聲音會頻繁出現,一種是金屬器械撞擊的聲音,另外一種是拖拉推床的碰撞聲和搬運屍袋的聲音。
 
  負責搬運屍體的是殯儀館的員工。可能是因為工作環境與性質的緣故,他看慣死亡,也厭倦死亡。他的臉上沒有半點對死者應有的敬畏,而是堆滿了濃重的疲憊與對於工作的不耐。通常,他會先用推床將裝著死者的屍袋移到解剖檯邊,然後把屍袋往檯面上搬,安置在解剖檯上。
 
  這是一個相當消耗體力的粗重工作,有些死者軀體沈重,他一個人很難順利搬動,又沒有人幫忙,於是他開始死拖活拽,使出吃奶的力氣,粗暴地拉扯屍袋,將屍體硬拖到解剖檯上。緊接著扯開屍袋的拉鍊,露出死者的頭臉與軀體……
 
  在跟著法醫解剖的那一年,離我被確診為肌肉萎縮症,已經相隔十年有餘。
 
  疾病就像是一隻兇猛頑強的鱷魚,一咬住獵物就死不鬆口,從不曾緩解,只有惡化與不斷地惡化。當時的我雖然還能行走,但不良於行的狀況已經非常明顯。事實上再過兩年我就得仰賴拐杖才能行動,然後漸漸除了拐杖之外,還需要旁人攙扶。再過兩年,大約是我三十六、七歲的時候,身體已經惡化到必須靠輪椅行動的程度了。
 
  而行動不便,並不是這個疾病最可怕的地方。對我來說,疾病真正恐怖之處是對我心理上的衝擊。
 
  作為醫師,我和眾多病友不同,不需要透過求診與其他醫師的說明,或是網路上的搜尋,才能理解這個疾病。我有足夠的管道取得資料,透過閱讀醫學文獻、研究報告與各方最新訊息,不斷更新彙整對肌肉萎縮症的認識。所以我非常清楚這個疾病的來龍去脈。
 
  然而所有醫學書籍或各種研究報告中,總是告訴我們:迄今為止,仍然沒有治療肌肉萎縮症的方法。
  這也就是說,現今的醫學,認定我罹患的是一個不會痊癒的疾病。
  這個答案,每個肌肉萎縮症患者與治療病人的醫師都知道,事實上只要上網google一下,任何人都能查詢到相關的訊息。
  但作為醫師,我能看到的資料更詳細。
 
  眾多報告記錄著醫師與研究人員漫長時間的研究過程,他們鉅細靡遺地整理出所有相關的數據:病人發病的年紀、病徵指標、惡化的速度、常見的併發症……甚至是死因與死亡年齡。研究報告必須講求精確,很多在病人與家屬來說不可承受之重的痛苦與悲傷,都被量化成冷冰冰的數據。如果還原這些數字,我看到的是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與我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們的人生縮影。
 
  從這些數據中我還看見了另外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倘若醫療技術沒有突破性的發展,我的人生與其他病友的人生沒有什麼不同。透過數據,我甚至能夠大致推估出自己病況惡化的速度與死亡原因、死亡年紀。
 
  疾病彷彿決定了我的人生。
 
  說也奇怪,人們喜歡透過生辰八字或群星移動,去計算與推估未來。因為未知,一切有無限可能,推測未來如何發展,很有意思。
 
  但是如果真有人能清清楚楚把你的人生鋪展開來,用數據明確地告訴你:你將於何時無法站立,幾歲開始不良於行,什麼時候會淪落到必須臥床不起的程度,到了幾歲,容易好發哪種併發症,它將如何損傷你的軀體、折磨你的心靈……甚至能清楚告訴你,何時會死、會怎麼死。你還會對未來充滿好奇嗎?
 
  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但從罹病開始,死亡就像是我頭頂上的垂天之雲,看似很高很遠,但緊緊跟隨,它的陰影始終覆蓋著我。沒有打雷,沒有下雨,但烏雲總在那裡,永遠地在那裡。我知道它遲早會打雷下雨,我知道閃躲不開,無法抵擋,我一定會被徹底淋濕,那是未來將要發生的事,而我往前邁進的每一步,都在朝向打雷下雨與淋濕的最終結果前進……頭頂的那片烏雲是我心中最沈重的一塊,就像一個禁忌的秘密,存在,但不可說,也不可觸摸。我快樂的時候,彷彿可以暫時遺忘,但它始終在那裡,不曾消失,隨時隨地閃現出來,提醒著我它還在。
 
  它一直向我傳遞著一個明確的事實:遲早有一天,你會因為肌萎縮症而死。
 
  但在踏入解剖室之前,死亡還是距離我有點遙遠的事。如果不去刻意想像,醫學研究中的數據,也可以單純只是白紙黑字冷冰冰的數字……直到它在我的面前具象,從揭開的屍袋裡,露出頭臉與軀體。
 
  我已經不記得那名死者是為何而死、為什麼必須經過法醫解剖判定後才能下葬,但我永遠記得他那雙圓睜空洞的雙眼,因為缺乏水分而顯得乾澀,泛著死氣沈沈的灰色。
 
  那是死者才會有的眼睛。
 
  我凝視那雙死人的眼睛,想像這個人生前的樣子。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有過怎樣的人生?他的家人如何?他摯愛的人何在?他的朋友都是些怎樣的人?在活著的時候,他怎樣過日子?關於未來,他未來有怎樣的夢想與期許?他做了多少?失敗多少?他怎麼看待成功與失敗?他為了什麼事情快樂?他有沒有遺憾……
 
  然而無論他生前如何,如今一切皆已成空。他死了,失去生命,被人如草芥一樣地對待。活著的時候恐怕他從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被人像搬運貨物或冷藏肉一樣,毫無尊嚴地拖來拖去。
 
  死亡讓他不由得選擇。
 
  我忍不住自問:「我與他有何差別?為什麼他躺在那裡,而我站在這裡?是什麼讓他被這樣無禮粗暴地對待?為什麼活人才能擁有尊嚴,而死去就什麼也沒有了?我們的差距,只是因為他失去生命,而我還活著嗎?那麼,生命究竟是什麼?」
 
  歲月悠悠,當年那場解剖是如何結束的,如今我已經記不清楚了,但是那幾秒鐘正面凝視死亡的經歷,徹底改變了我對人生的許多看法。
 
  從那以後,生命中無論有怎樣失意難過、挫敗困頓的時候,哪怕情緒低潮,我都不曾意志消沉。
 
  我總是告訴自己,「我還活著,沒有死,還能做很多事。無論遭遇怎樣的傷害,都沒有比失去生命更嚴重。無論碰到怎樣的辛苦困難,只要我活著,不放棄,就能繼續堅持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我願意說出自己故事的原因。人們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的影子;總是透過比較,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幸福和擁有的珍貴。
 
  我說出我的故事,希望能成為別人的鏡子。如果我的故事能帶給你一點勇敢和力量,激發你更珍惜現有的生活,那已經足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真的太让人感到惊喜了。现在的很多畅销书为了塞进更多的内容,或者为了追求某种“轻快”的阅读体验,字体小得像蚂蚁爬,间距挤得让人喘不过气。但这本书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它给了文字足够的呼吸空间,行距开得恰到好处,字号也挑得非常舒服,即便是深夜在暖黄色的台灯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真的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和对读者的尊重。你知道,很多时候,阅读的体验不光在于内容本身,更在于你与文字之间的物理距离和舒适度。翻开第一页,那扉页的设计,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留白和一句引言,就已经把基调定得很柔和了。而且,书中的章节过渡页处理得非常巧妙,有时是一张几乎看不见的淡水墨画,有时仅仅是一个几何图形的微调,这种视觉上的停顿,给了读者一个缓冲,让他们可以消化前一段内容的重量,然后带着新的心境进入下一部分。这种对“阅读节奏”的掌控,我很少在近年的出版物中看到,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微微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就很舒服,而且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讲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作者和出版社在这本书的实体呈现上花了不少心思。光是看着这个封面,就好像已经能感受到那种温暖而又坚韧的力量了。我记得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店里的灯光柔和,这本书的标题——“擁抱生命的不完美”——就像是宇宙在对我低语,正中我那阵子心头的迷茫。我当时的工作压力真的很大,总觉得自己做不好任何事,好像全世界的完美主义都在我身上体现。拿起这本书,我其实没有立刻期待它能给我什么“人生大道理”,更多的是一种寻求慰藉的感觉。书脊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但恰到好处地提升了整体的质感,让它在书架上看起来既有内涵又不失品味。说真的,现在很多书为了追求所谓的“爆款”设计,搞得花里胡哨的,但这本的处理方式,那种克制的美学,反而更符合我期待的那种深度阅读体验。它让你觉得,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不忍心随便对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细节里,我注意到一个非常“台湾味”的小巧思,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过度解读,但在我看来,它捕捉到了一种属于我们这块土地上特有的那种“韧性美学”。装订的方式采用了线装和胶装结合的混搭,使得整本书可以很平整地摊开,方便做笔记,但同时又保持了足够的坚固。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插图或者装饰性的纹样,虽然简单,但那种笔触透露着一种温暖的、手绘的质感,避开了那种冰冷的、数码化的图形。这让整本书的调性非常统一,和“拥抱不完美”的主题相得益彰——就像我们台湾的手工艺品,总是在看似粗糙的纹理中,藏着最细腻的心意。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执着。它没有采用那种华丽的外包装来掩盖内容上的不足,而是用朴素、扎实的方式,去支撑起它想要传达的厚重感。这种“内敛的精致”,实在太对我的胃口了。

评分

说实话,我通常对那种上来就大谈“心灵鸡汤”的书是有点免疫的,总觉得那些话术太套路化,缺乏真正的生活质感。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在场感”。它不像是在说教,更像是一位经历过风雨的前辈,坐在你身边,用他自身的经历和观察,像聊天一样慢慢地把你拉进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生活中的小挫折时,那种毫不掩饰的真实感。比如他写到某次在街角等雨停的经历,那种湿冷、焦躁和最终那份无奈接受现实的平静,写得活灵活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它不是那种“你要坚强”的口号式激励,而是更深层次的,告诉你“允许自己脆弱”的智慧。这种叙事上的克制,反而让文字的力量更具穿透力。每次读到那些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片段,我都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地在心里和他“对话”一下,思考自己过去是如何应对类似情境的。这种强迫你去反思,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写作手法,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引发出的那种情绪共鸣所吸引的,但真正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在结构上的安排也相当有功力。全书的逻辑递进,不是那种生硬的章节划分,而是像一条河流,由小溪汇成江河,再慢慢流入大海。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情绪曲线。刚开始是那种带着小小抱怨和自我怀疑的情绪,然后随着阅读深入,那些关于接受、理解和和解的篇章逐渐展开,情绪被慢慢地抚平,不是被强行按下,而是自然地找到了出口。特别是倒数第二章关于“时间的消解作用”的论述,那种豁达的态度,让我深思了很久。它没有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反而提出了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很多所谓的“不完美”,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都会被生命的洪流冲刷成一种独特的风景。这本书的收尾处理得非常高明,不是那种戛然而止的震撼,而是一种温柔的告别,让你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感觉到自己真的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排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