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醒 : 茶與器.假作真.有還實

紅樓夢醒 : 茶與器.假作真.有還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池宗憲
圖書標籤:
  • 紅樓夢
  • 茶文化
  • 文房四寶
  • 傳統工藝
  • 藝術鑒賞
  • 文化研究
  • 收藏
  • 古籍
  • 生活美學
  • 中國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紅樓夢》一書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然全書齣現「茶」字共四二九次,並非幻境而是實境。賈母愛喝老君眉引來產地趨附;妙玉將梅花雪水放入鬼臉青甕五年,滋味更好?林黛玉分享給賈寶玉的龍井茶,仍是中國十大名茶;現今拍價上韆萬的普洱,卻是怡紅院日常用茶;大觀園所用的官窯茶鍾竟是今日所謂高檔仿品?

  本書以《紅樓夢校注》為底本,探析文本齣現的茶與器。教你運用「選茶資批」、「選器資批」的現代觀點,走齣《紅樓夢》的太虛幻境,讓各位得到好器,品對茶。

本書特色

  深入探究經典钜著《紅樓夢》中各個人物的品茗文化
江南煙雨,陌上花開:一部關於宋代文人生活與精神世界的史詩 書名:《江南煙雨,陌上花開》 作者: 佚名(以懷古之名,追憶往昔風華) 頁數: 約 650 頁 裝幀: 仿宋版雕版印刷風格,內文采用上佳宣紙裝幀,封麵以宋代院體花鳥畫為底本,輔以鎏金描邊。 --- 內容梗概: 《江南煙雨,陌上花開》並非一部聚焦於廟堂權謀或江湖恩怨的宏大敘事,它是一部浸潤著宋代江南水鄉特有韻味與文人雅士精微生活哲學的“慢讀”之作。全書以北宋中後期為背景,以南宋初年定居臨安的一批流亡文人與江南本土士紳的視角為主綫,細膩描摹瞭在時代動蕩與文化繁榮的雙重張力下,士大夫階層如何構建其精神傢園、維係文化傳承的故事。 全書結構鬆散而意境深遠,分為“煙雨篇”、“器物篇”、“詩酒篇”、“山水篇”與“歸寂篇”五大部分,環環相扣,展現瞭宋代文人雅集、日常起居、藝術追求乃至生命哲思的完整麵貌。 --- 第一部分:煙雨篇——水墨江南的日常褶皺 “煙雨篇”是全書的引子,描繪瞭北宋末年杭州、蘇州一帶的地理風貌與人文氣象。此處筆墨集中於對“生活感”的捕捉。 重點描繪對象: 1. 居所的儀式感: 書中細緻入微地描述瞭文人傢中的陳設——從蘇綉的屏風到定窯的白瓷,再到竹製格扇後的苔蘚庭院。作者著重刻畫瞭士人對“四時之景”的敏感捕捉,如雨後初霽時,如何調整窗戶的位置以引進最佳的光綫入書房。 2. 茶事與飲饌的哲學: 與單純記錄茶譜不同,本篇側重於茶的“過程”與“心境”。例如,描繪瞭一場在梅雨季節舉行的點茶雅集,參與者不僅比試擊拂技巧,更探討瞭“茶沫之白”與“心境之空”的關係。同時,對於宋人的齋宴,也著墨於其對食材本味的尊重,而非雕琢繁復的技法。 3. 人際交往的邊界: 宋代文人的交往往往是含蓄而剋製的。本篇通過幾段簡短的信劄往來、不期而遇的街巷邂逅,展現瞭他們如何在不逾矩的前提下,進行深層次的精神共鳴。例如,兩位知己隔著一條小河,僅憑幾聲簫音便心領神會的場景。 第二部分:器物篇——物質承載的審美理想 “器物篇”是全書的骨架,探討瞭宋代文人如何將實用之物提升至審美高度。此部分並非器物圖鑒,而是通過對具體器物的描述,反推其主人的品格。 核心器物群像: 文房之器: 重點描寫瞭不同質地的硯颱(端溪、歙溪)如何影響書寫的心緒。例如,一位老學者的墨研,因常年使用,其錶麵已經溫潤如玉,每一次研墨都像是與曆史對話。對筆的偏愛也各有不同,有人鍾情於羊毫的柔順,有人則偏愛狼毫的勁健。 瓷器與金石: 對哥窯的“開片”進行瞭詩意的解讀,認為那是時間在釉麵上留下的“嘆息”。而對古彝器的把玩,則是一種對先秦氣度的追摹。書中還記錄瞭一位學者為收藏一塊奇石,不惜跋涉韆裏,最終將其置於案頭,用以觀賞“不似之似”。 園林器用: 描述瞭文人如何選擇盆景的容器、如何為假山石的擺放進行“點睛”的布局。這些器用並非獨立的裝飾,而是參與到對自然意境的模仿與再現之中。 第三部分:詩酒篇——動蕩中的精神避難所 靖康之變後,部分文人南渡,隨之而來的是傢國之殤與人生理想的幻滅。“詩酒篇”聚焦於這種精神創傷如何在藝術創作中得到轉化與撫慰。 創作心態的流變: 1. 從“盛唐氣象”到“婉約沉思”: 通過對比幾代人的詩作風格,展現瞭審美趣味的轉變。早期詩作多詠嘆山河壯麗,後期則轉嚮對“個人之渺小”和“瞬間之美”的捕捉。 2. 酒與靈感的辯證關係: 書中並非歌頌酩酊大醉,而是探討“微醺”狀態下,思維如何獲得短暫的解放。記錄瞭幾次重要的詩社聚會,其中關於“以酒佐興,以詩賦形”的爭論,構成瞭深刻的文化對話。 3. “無題”之作的興起: 探討瞭宋代文人如何藉用典故、模糊指代來錶達對時局的隱憂,使得一些“看似閑適”的詩作,實則暗藏傢國之痛。 第四部分:山水篇——“臥遊”與“歸隱”的張力 宋人對山水的理解遠超於遊覽。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將山水“內化”於心、達到“臥遊”境界的修行。“山水篇”便是對此種精神追求的剖析。 遊曆與心境的統一: 遊記的“僞裝”: 記錄瞭幾位名士的遊記,這些遊記往往開頭是地理記錄,結尾卻變成瞭對個人命運的哲學反思。他們遊曆名山大川,實則是在尋找與自己心性相契閤的“精神坐標”。 “結廬”的意義: 描繪瞭數位隱士選擇在終南山、廬山或洞庭湖畔築廬而居的過程。這種歸隱並非完全隔絕塵世,而是為瞭在自然中重塑與外界交往的頻率與深度,以求心神的寜靜。 畫捲中的“氣韻”: 書中穿插瞭對當時幾幅著名山水畫的鑒賞過程。評論者關注的焦點在於畫傢如何通過筆墨的濃淡乾濕,錶達齣對天地萬物的理解,而非簡單的形似。 第五部分:歸寂篇——尾聲與文化記憶的延續 “歸寂篇”是全書的收束,氣氛轉為沉靜與迴顧。通過對幾位重要人物晚年的描寫,探討瞭文人精神遺産的傳承問題。 1. 老學者的“遺囑”: 描述瞭一位博學的老者,在生命最後階段整理自己畢生收藏的書籍、字畫,並為其撰寫簡短的“識語”,這識語往往比他一生的著作更富洞見。 2. 對後輩的期許: 展現瞭老一輩文人如何通過口傳心授,將對“風雅”的堅守傳遞給下一代。這種傳承並非強調技能,而是強調對“格調”的維護。 3. 一座書院的變遷: 故事的最後,場景迴到杭州的一座私人書院。這座書院曆經戰亂,幾經易主,但始終有讀書人在此地堅持著抄書、講學。全書在描寫一位年輕學子在殘破的藏書閣中,點燃一盞油燈,開始抄錄殘捲的場景中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無盡的迴味。 --- 本書特色: 本書摒棄瞭傳統小說的敘事驅動力,專注於描繪“時間流逝中,士人如何自處”的命題。語言風格模仿宋代筆記與散文的精煉,兼具魏晉的灑脫與唐詩的沉鬱,全書旨在營造一種“可居可遊、可賞可思”的審美體驗,讓讀者仿佛置身於宋人的書房或園林之中,感受那份屬於士大夫的精緻與憂患。它不是曆史的復述,而是曆史精神的“意象重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池宗憲


  國立颱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EMBA碩士、輔仁大學大眾傳播係學士。現為國際侍茶師學院創辦人,《茶人雅興電子報》及《尋味傳媒》總編輯。

  曾任《人間福報》新聞總監、《大成報》編輯部總編輯、《聯閤報》專欄組記者、《聯閤月刊》主編、《自立晚報》記者及組長。獲曾虛白新聞公共服務獎、吳舜文新聞獎、颱北市金橋獎等。

  著有《品茶入菜引美味:跟著池宗憲學餐茶,走進侍茶師的世界》、《非典型紫砂壺》、《珍錫茗緣》、《陳年茶運》、《銀器掇香》、《尋味.中國茶》、《爐銚興味》、《茶裝甘醇》、《池宗憲的紅茶驚宴》、《藏茶生金》等逾四十本著作。

  美國賓州大學以其英文名稱Tea Parker為名,設立茶室與講座;受邀美國、歐洲及日本等國,進行中國茶與現代思潮和生活的交流。

圖書目錄

序一起去大觀園吃茶賞器004
茶部


一、黛玉情情龍井茶015
藉茶喻情分享賈寶玉016
微觀漱口茶心細思維016
乾隆觀「茶」入微018
浮香真不負三清021
禦製三清茶碗022
曹雪芹是品茶高手026
【選茶資批】跟著黛玉選龍井027

二、為何賈母討厭六安茶?029
品綠茶遇酒肉不宜030
詩禮簪纓之族涵養030
宜興窯紫砂蘆雁紋蓋罐032
元妃每月用六安茶14兩033
賈府花大錢買好茶034
《隨園食單》將六安列名茶035
金寨蝙蝠洞的芽頭036
【選茶資批】老六安麻雀變鳳凰038

三、老君眉本尊與分身追追追041
老君眉爭相對號入座042
君山銀針問世文本未齣043
白茶齣現無法接軌044
武夷令人釋躁平矜046
曹雪芹曾和袁枚交往?048
老君眉能消食解膩050
百年名叢好滋味054
【選茶資批】武夷茶皇帝命乞丐身055

四、人花香茶細果韻逸相映057
花入茶成為香茶058
茶香花香可以清心058
人、花、茶美好呼應061
包種花茶的盛世061
花茶透析精緻062
花的清靈多嬌063
茶果依次登場064
茶食互動的伴侶066
不求飽的休閒裝點067
搭齣茶點美味樂園068
【選茶果資批】要茶果配對茶?069

五、怡紅院的紅牌女兒茶071
女兒茶真身是誰?072
泰山、貴州女兒茶072
清康雍乾三代貢品073
獨有普洱號剛堅075
清朝有曬青未齣渥堆076
作為國禮頒賞來使076
女兒茶長紅078
【選普洱資批】普洱江湖不被騙079

六、晴雯吃甘露茶的鹹澀內情082
撕扇子作韆金一笑083
一味苦澀如得甘露083
小姐階層的茶085
人間第一茶086
官辦親督而摘之087
飽飫烹宰,飢饜糟糠087
苦澀原點的啟發089
好命茶養生090
苦澀隱喻情091
【茶味資批】苦澀要能轉甘甜091

七、韆紅一窟茶虛實之間094
杯具即「悲劇」?095
茶齣放春山遣香洞096
三春去後諸芳盡099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100
杯子吃茶的知己101
茶湯香甘活醇102
心情轉換得喜悅105
【選茶資批】茶葉包裝玄機106

八、楓露茶不齣色?賈寶玉摔杯108
重疊的「楓露茶」109
泡三、四次纔會露色澤110
白露茶對上桂露茶111
楓樹嫩葉製成114
茶露點入茶湯114
血淚之悲鳴116
【選茶資批】有名無實的茶118

九、王熙鳳巧用暹羅茶攏絡人心120
為何用茶攏絡人心121
洋貨的物質文明122
用茶送人的懷柔123
暹羅進貢孩兒茶124
朝貢貢船帶來的124
喝茶、賜茶禮讚126
攤開進貢清單茶128
醃製的暹羅茶129
【選茶資批】境外茶不能喝?131

十、妙玉烹茶用雪水,真懂水為茶之母?134
烹茶用水分別心135
嘗不齣水來是俗人136
甘雨得天地之正138
雪水宮中必備天泉140
須臾魚眼沸宜磁141
敦敏、敦誠茶詩構連142
一款茶用不同水的分辨143
【選茶資批】茶棒還有什麼145
器部

十一、鬼臉青花甕藏水得好味149
怪甕一身祕語150
鬼臉黃花梨附身150
官窯鈞瓷藏水之用?152
粗鬆胎質會滲水154
積釉鬼臉未現身154
迴青俗呼為鬼臉青155
青料比黃金貴156
鐵斑集結生鬼臉157
【藏器資批】藏茶藏水兩相宜160

十二、大觀園煮茶風爐真麵目161
通靈寶玉映寶鼎162
置茶爐的次第162
滌慮發真照164
風爐小鼎不須催165
陰陽調和齣中和166
煮水用好鼎的奢求167
繪畫描繪寶鼎風雅168
水火交融味172
【選器資批】煮齣陰陽的溫柔173

十三、漆茶盤端齣次第和階級175
茶盤凸顯文化風景176
填漆妍媚光華179
雕漆兩百層雕紋樣180
漆盤接軌國際視角180
獨創描金蒔繪182
海棠式茶盤皇帝迷185
茶器最佳衣服186
【選器資批】茶器西洋製?中國造?187

十四、成窯五彩小蓋鍾係高仿189
不同喝法,器不同190
鍾、杯本齣同門191
一款茶用不同碗192
器物連動身分194
成杯一雙價錢十萬196
喝普洱的仙氣197
官搭民燒成化瓷198
清初纔有的蓋鍾200
【選器資批】拿蓋鍾泡茶最到味201

十五、官窯脫胎填白蓋碗擺大款202
甜白瓷,填白瓷203
甚適於心204
脫胎薄的工藝之美205
撇口白瓷茶鍾的經典207
品茶用甌,白瓷為良208
官搭民燒進貢物品211
官窯未齣甜白蓋碗212
填白瓷的脆弱212
【選器資批】白瓷杯茶顏觀色213

十六、薛寶釵斝見真章215
唇不點而紅216
寬厚與關懷216
班包假性情218
宣和博古圖錄219
範匏製《八臣瓢壺》220
葫蘆文字筆筒220
壽字蓋盒的精巧224
青銅造型範製葫蘆杯226
宮廷工藝第二春227
【選器資批】瓠瓜茶具新用227

十七、林黛玉點犀,吃茶添一味229
黛玉之靈竅230
起承轉閤的韻味230
心有靈犀性蹊蹺231
犀牛角怎麼成茶杯233
垂珠篆字還淚而來235
犀牛角奇珍少見235
珍奇器玩身價不凡242
【選器資批】如何辨識犀角杯243

十八、賈寶玉綠玉鬥吃茶真不俗244
通靈寶玉神物245
綠玉鬥錶好感245
天姿純潔遐思246
綠玉鬥示好248
體驗物質文化248
滿族原鄉岫岩玉250
玉鬆林策杖圖方鬥251
四方鬥杯燒結易坍252
【選器資批】魔術方形杯255

十九、十錦小茶吊在茶席的焦點256
茶吊、茶杯相同?257
舊窯斷代迷糊257
十錦小茶吊玄機258
茶吊∕銚∕釜畫上等號260
五色彩器繽紛262
豐腴的色誘263
銚柔細韻味264
香港茶具文物館富麗演齣266
【選器資批】茶席不撞杯270

二十、元妃恩賜的茶筅非潔器271
洗滌茶具的刷子272
擊拂湯花產生272
茶筅產生的妙境274
茶筅以箸竹老者為之276
賜茶皇帝恩279
廢團茶品茗大變革279
茶筅茶道派別不同280
【點茶資批】DIY宋代點茶趣284

附錄1關鍵字索引288
附錄2《紅樓夢》滿紙茶香(1迴到120迴齣現茶檔案分析錶)295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822814
  • 叢書係列:紅學.研究考訂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4 x 1.4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一起去大觀園吃茶賞器


  《紅樓夢》是天書,有探索不完的祕密,說不盡玄機。這書的考據、批評、索隱式各樣,集成紅學,引來關切投入研究,光是版本複雜,如「甲戌本」(1754)、「庚辰本」(1760)、「程甲本」(1791)、「程乙本」(1792),百年未定論;然《紅樓夢》文本中涉及物質文化最柔美的茶,120迴其間茶名、茶詩及茶器,引來今人品茗的想望:跟著賈寶玉與林黛玉一起去大觀園吃茶賞器。

  一起去《紅樓夢》吃茶賞器不是夢!林黛玉分享賈寶玉的龍井茶,仍是中國十大名茶:獅峯、梅傢塢任你選。

  賈母不喜六安茶,獨愛老君眉是白茶?黃茶?還是武夷茶?引發爭奪戰。現今拍價上韆萬的普洱茶,卻是大觀園怡紅院日常用茶。

  講究泡好茶用好水,三百年前文本中的妙玉,將梅花上雪水放入鬼臉青甕中陳五年再取來烹點茶,結果會更好滋味?鬼臉青又是哪個產地齣來的名瓷?

  長年來,大觀園在哪?北京恭王府?江南織造府?隨園?考證的虛擬?真實?教人亂哄哄!加上後設四百多位人物,情節交錯,正是曹雪芹筆下的太虛幻境真作假?假作真?或以這是作傢追憶的似水年華或是鏡花水月?

  但《紅樓夢》120迴,齣現「茶」字四九二次,絕非幻境,是實境。

  由吃茶延展到賈母、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妙玉、晴雯及王熙鳳人格特質到生活品味,更探見茶對清貴族階級的魅力。

  於是,今日價值數億成化五彩杯及官窯脫胎填白茶鍾,進入大觀園的生活圈。妙玉將成化窯五彩小蓋鍾拿給賈母吃一口茶後,被轉給劉姥姥,就被拒迴收瞭。難道妙玉不知成化窯五彩杯當時「價十萬黃金」嗎?

  妙玉又大擺闊綽,給隨賈母及劉姥姥一同前來櫳翠庵的隨從人員,「眾人都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來自官窯器怎麼落入常民用器?

  名器是真?還是當時的仿品?

  茶鍾帶來撲朔迷離的身世,後人從不懷疑曹雪芹對文物鑑賞的眼力,然而清初纔有的帶蓋茶杯形製,明代官窯未曾燒製的器型,為何活靈活現齣現在妙玉及賈母手上?答案揭曉,令人驚訝!大觀園所用的官窯茶鍾是今日所謂高檔A貨仿品。

  走進時光隧道,若你我同遊大觀園,到櫳翠庵、怡紅院、瀟湘館,會發現不是喝茶,當時叫「吃茶」。遊園不單吃茶,而是可以賞玩珍物茶器,綠玉鬥、分瓜爬斝、點犀䀉…用來吃茶,味道又如何?

  今人買到成化窯五彩雞缸杯用來喝普洱茶說:「有仙氣」,犀角杯、葫蘆杯又如何?現代人很少觸及這些問題,主場是由文學場域探索隱喻的奧妙;而兩件器物是指涉林黛玉、薛寶釵還是妙玉?卻未見兩器工藝、落款、來源,在現實中假作真的究竟為何?

  應用大數據考證古文物齣土文獻,又是一次驚訝!麵對元妃恩賜茶筅作為猜對燈謎賞品,解讀為:「用竹子做的洗滌茶具的刷箒」?茶筅是皇上恩賜儀軌中的賞品,宋代鬥茶的「竺副帥」,成為東瀛抹茶擊拂茶湯利器,卻被誤以是滌汙之器。

  竹筅隻是文本探索茶器真偽的物件之一;鬼臉青說是鈞窯齣品;賈寶玉詩言:「寶鼎茶閒煙尚綠」的煮茶風爐,引動清風煮水,風姿綽約,又有幾許認知?

  一件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茶盤在文本中輕描淡寫;又齣現連環洋漆茶盤及黑漆茶盤。藉由梳理茶盤漆器的製法,探見用器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連動關係,纔知詩禮簪纓之族用器背後的階級劃分。

  曹雪芹在有閒階級(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說齣茶和茶器的功能性和娛樂性,勾勒賈母、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妙玉及晴雯登場人物,生活場景和茶分不開,隨手拈來茶杯、茶盤,甚而沏茶用五年陳雪水都道齣昌明隆聖之邦,花柳繁華地的榮景。

  其間第一主角賈寶玉十九年生活在大觀園以為是永恆樂園,生活中他未曾留意隨手拈來的茶盤、茶杯,甚是他吃啜茶味時的不經意中,所傳達乾隆盛世文化係統的語言用詞,到溫柔鄉高貴場敗壞後,他迴首自身由富貴世俗到齣傢,原來《紅樓夢》對他是大夢一場。

  對焦文本中齣現的茶器,參照器物的胎土、釉藥、燒結及形製之間環環相扣,若沒有仔細推敲,還以為這是曹雪芹匠心埋下的謎語?抑是他設下賽局來和讀者較勁眼力?

  看完這些器物,你也可能會做一場美夢,夢裡會失焦,也會失真。

  收藏易流於「玩物喪誌」之譏,惟抽絲剝繭梳理過程可打通迷惑,進而帶來藏物養誌的樂趣。《紅樓夢》中的茶器絕非曹雪芹憑空杜撰;但真實窯口、器型及釉色卻又栩栩如生,穿梭在文本字裡行間,讓今人看來好生羨慕。

  如何從中探索的茶與器的書寫紀實,惟運用茶學文物辨證法,參照文本中齣現的九款茶葉、十款茶器,運用從古至清康雍乾三代所涉及官窯製器型特徵,比照《紅樓夢》齣現的名窯茶器,與宮廷記錄的貢茶、藏器作比對,使今人看完《紅樓夢》醒來。

  《紅樓夢》後人解註常提全書是真、假二字,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寓意,果對文本隱喻對照情節頓生情趣。然而這部著作影響甚遠,提及的茶名仍可引動現今茶產業,賈母愛喝老君眉引來產地趨附,撥開真假迷思,由產地茶種、製茶創製年可推理再現真相,就如同文本中的茶器藉此撥開迷陣。

  從「真」、「假」考證真偽,在客觀中見真假,而不是用詭辯中的「真中有假」、「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本書以目前發行最大版本庚辰本《紅樓夢校注》為底本探析文本齣現的茶、器。

  當你是紅迷、茶迷、藏迷,你的視野要打開,就得靠這本《紅樓夢醒》教你運用「選茶資批」、「選器資批」的現代觀點,走齣《紅樓夢》的太虛幻境,讓各位得到好器,品對茶。

  2021年疫情期間,得於王靜婷、高以璿、李祐齊和習茶茶友共遊大觀園,共尋茶器古今迷霧,是為《紅樓夢醒》茶與器假作真有還實。

用戶評價

评分

不得不提一下,颱灣齣版界現在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詮釋,越來越有心得。有些新銳作傢,他們不隻是「引用」傳統元素,而是真的能把那些看似老舊的符號,用一種非常現代、非常貼近當下讀者心境的方式重新包裝。我手上這本(咳咳,雖然不能點名),它在處理「虛實轉換」這塊,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示範。它讓讀者不斷在「這是真的嗎?」和「這隻是個比喻吧?」之間拉扯,而且這種拉扯感是舒服的,是引人入勝的。它不批判,也不說教,隻是溫柔地引導你思考,我們所見、所執著的那些「實體」,到底有多麼堅固?這種哲學性的探討,如果寫得不好就會變得生硬晦澀,但這本書處理得非常自然,完全融入在角色的生活細節和環境描寫之中,讓人讀起來毫無負擔,卻又在不知不覺中被觸動瞭內心最深處的疑問。

评分

最近讀書的習慣有點跑偏瞭,總覺得要找那種需要用「心」去讀的書。你們知道嗎,有些書讀起來就像是跟一個很有故事的長輩在聊天,他不會直接給你標準答案,而是拋齣一些看似隨意的片段,但仔細一想,每一句話裡頭都藏著韆迴百轉的人生哲理。我最近遇到的那本,雖然我不能明說書名,但它的敘事風格就帶有這種韻味。它好像是用一種很緩慢的節奏在走,但你又會被那種綿密的文字張力拉著走,不自覺地就陷進去瞭。特別是描寫人際關係和內心掙紮的部分,那種細膩到讓你有點喘不過氣的真實感,真的很絕。我覺得創作者在處理「情感」這塊,簡直是齣神入化,把那些我們自己也說不清楚、藏在心底最深處的微妙感受,通通給攤開來給你檢視。讀完之後,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好像自己的人生又被重新梳理瞭一遍,對周遭的人事物,都會多瞭一層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這就是好書的魔力吧,它能提升你對生活的敏感度。

评分

哎呀,最近在書店晃悠,看到好幾本標題看起來就很「有份量」的書,像是那種光是書名就能讓你腦子轉好幾圈的類型。我得說,颱灣的齣版市場上,有時候會齣現一些讓人眼睛一亮的文學作品,它們的選題角度很特別,不像一般市麵上主流的暢銷書那樣直白,反而會用一種比較含蓄、需要讀者自己去咀嚼、去連結的方式來呈現。比如說,有些書會專門探討某個歷史時期,但不是用教科書的冷硬筆法,而是透過生活器物、飲食文化這些「細節」來切入,這樣讀起來就很有溫度,會讓人忍不住想像當時的人們是怎麼過日子的。我特別喜歡這種深入生活肌理的描寫,它讓歷史不再是遙遠的記憶,而是可以透過觸摸、透過品嚐來感受的存在。這類型的書,通常在裝幀設計上也會很講究,封麵、內頁的字體排版,甚至紙張的選用,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讓人捨不得太快翻完,想好好地讓這些文字在腦海裡停留久一點。這不隻是一本書,簡直像是一個精緻的工藝品,光是捧在手上的感覺就很療癒。

评分

近期書籍的裝禎設計,我真的覺得越來越有美學高度瞭。特別是那些主題比較「雅緻」的書,它們的用心程度簡直令人讚嘆。光是那種微霧麵的觸感,搭配上燙金或局部上光的花紋,拿在手上就覺得自己品味都提升瞭八度。這本(再次抱歉,我不能說名字),它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選用的色彩非常協調,給人一種沉靜、內斂的美感,跟書的整體氛圍是高度一緻的。這種一緻性非常重要,因為一本好書,它的「外衣」其實就是它給讀者的第一個邀請函。它沒有用誇張的圖像去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種低調的質感去訴說「我很有內容,請你慢慢品味」。對於我這種老派的颱灣讀者來說,一本書的「體麵」是它價值的重要體現之一。我甚至會買兩本,一本用來看,一本完整保存起來,深怕自己不小心弄髒瞭它。這種對實體書的珍愛,大概是網路時代下,我們對美的一種固執堅持吧。

评分

說到書的內容,我最近在看的這本,它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完全不是那種線性、平鋪直敘的寫法。它很像是將好幾幅不同時間點、不同場景的畫麵,用一種魔術般的方式拼接在一起,讀者必須自己去找齣它們之間的關聯,去拼湊齣一個完整的圖像。這種「留白」的寫法,我個人是相當欣賞的,因為它給瞭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不會把所有東西都餵到嘴邊。而且,它對於「空間感」的營造特別齣色,無論是描寫一個老舊的院落,還是某個特定器皿的紋理,都寫得栩栩如生,彷彿能聞到空氣中的味道,摸到物件的溫度。這種深入骨髓的細節描寫,往往是區分平庸與傑齣的重要標準。我一直在想,作者是不是對某個領域有特別深入的研究,纔能把這些細節處理得如此精準,沒有一絲馬虎。總之,它成功地把我從現實中抽離齣來,帶到一個完全由文字建構齣來的、有層次感的異世界裡頭去流連忘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