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大未來:家長最想知道、認識自學的第一本指南

自主學習大未來:家長最想知道、認識自學的第一本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莉.麥克唐納
图书标签:
  • 自主学习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学习策略
  • 自学
  • 未来教育
  • 教育指南
  • 儿童教育
  • 成长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育從來不是學校的專利!
別讓作業、評分、考試等成規,破壞孩子天生的學習力!

放下制式化學校思維,
孩子可以學得更好,學習動機充沛,
對生活滿懷熱情,更有能力應對真實人生!

  ★美國AMAZON逾兩百則4.7星熱烈好評★
  ★自學教育先驅彼得‧格雷教授專文推薦★

  學校是後天的,而學習是天生的──
  還記得孩子好奇且熱切探索世界的眼光和笑容嗎?
  孩子生來就有求知的渴望和學習的能力,
  我們能否讓孩子保有這些天賦,而不被體制化的學校思維所抹煞?

  誰說教育一定要跟學校掛勾?教育等同於學校,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當考試導向為主的作業、測驗占據了孩子的大半童年,當孩子展現天性卻被貼上「過動」標籤,家長、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整個社會,是否已準備好有別於傳統學校體制的良好替代方案?

  身兼四個自學孩子的母親及教育研究者,作者凱莉‧麥克唐納指出,「自學」首先是一種「去學校化」的思維,加上陪伴者充分的信任與支持,就能讓孩子領路,陪他們發展出獨特而豐盛的旅程。本書帶我們走入一個個自學家庭、自學生與自學組織的真實生命經歷,看這些開創者如何取得百花齊放的改革成果。

  本書揭示了學校和教育在歷史中的糾纏關係,也提供實用的實踐建議,告訴我們如何支持孩子追求真正的教育。書中更深入探討當前既存的各種自主學習模式與資源,舉凡:各類學習中心、創新型夏令營、非典型的自學機構如民主學校等,甚至談及力求轉型創新的公立學校。這些資源與機構的目標一致:協助孩子自主規劃並學習自己人生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熟練「自主教育」這項終身受用的能力。

  自學就是生活,允許孩子不帶著常規教育與類學校思維的靈魂生活。協助孩子進行自主學習並沒有一種唯一的方法,每個人各有自己獨特的旅程,但關鍵都在於,信任與支持每一個孩子自己的渴望。

  如今,自學作為一種世界性風潮正在興起,
  目的是允許孩子用合乎他們天性的、快樂而自然的方式去生活與學習。

  選擇自主教育,是家庭勇於承擔責任的一種表現。
  在這樣的家庭裡,教育的主動性與方向來自於孩子強烈的內在動機,
  父母與其他成人只是提供所需的環境,以便讓孩子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

本書特色

  ▎美國作為介於北歐與台灣之間,自學教育起步早台灣二十五年的國家,是非常好的歷程借鏡。

  ▎詳細介紹了歷年全美各地百花齊放的自學機構,無論想讓孩子嘗試自學到什麼程度的家長,或是對創新辦學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從中得到啟發。

  ▎透過採訪真實的自學生、自學家庭、自學機構,提供大量實用的執行建議。

  ▌我們長年被灌輸和制約的許多迷思,並非事實:
  ◆教育等同於上學──學校制度在人類史上其實十分晚近,是工業時代的衍伸產物,我們將流水線複製到教育上,孩子成為罐頭產品。
  ◆孩子沒人逼,就不會主動學習──好奇是人類的天性,孩子會有自己的興趣和學習節奏。而且玩耍對認知發展和學習至關重要。重點是不被打壞胃口。
  ◆學習要照特定順序、經成人指導才完整──只要提供足夠的資源,在真正有興趣的情況下,整個小學六年的數學,其實只需要二十個小時就能學完。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現今最熱門的職業十年前多半不存在;父母無法預見未來,強灌知識可能一場徒勞,培養「探索的能力」才是給孩子魚竿。
  ◆上學才能社會化──校園外孩子實際參與社區生活,與不同年齡、形形色色的人互動,才是貨真價實的社會化。
  ◆沒上學,若將來想受高等教育會無法銜接──有高比例的自學孩子後來都選擇了上大學,且因為習慣「自己找答案」,反而更適應高等教育。

專文推薦

  陳怡光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
  彼得.格雷(Peter Gray) 自學先驅、波士頓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誠摯推薦

  王婉諭 立法委員
  朱佳仁 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
  吳俞萱 詩人、實驗教育工作者
  臺灣瑟谷教育推廣協會
  劉安婷 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諶淑婷 作家

  身為自學生家長,這些年我和孩子一起走在自學的道路上。我常想著,除了教科書之外,我們的教育可以帶給孩子什麼?透過這本書,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想像教育的形狀!
  教育不該只有一種方式,期待每個孩子,都能依照個人特質,得到適才適性的教育,進而發展出各自多元、獨特的模樣!──王婉諭,立法委員

  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還停留在學習就是要上學、要去參加課程,卻不知道在現今的世界,學習可以以各種方式進行。
  很多家長在台灣為子女申請自學,卻仍停留在學校那一套,變成了「一人學校」。建議想落實自主學習理念的親師生們,能讀讀這本書,打開對學習固著的觀念,以一種更彈性、更自由、更量身打造的方式,來面對學習。──朱佳仁,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

  要真正放心讓孩子自主學習,必須相信人類生來就具備了一切善的特質,信任孩子生來就會主動學習,無須刻意教導。但這是學校教育中成長的我們,無法想像、信服的。本書清晰有條理的告訴我們,為什麼學校式的教育並非必須,甚至有害。
  善與學習的本能,使人類繁衍昌盛,創造累積出驚人的文明成就;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我們已經毋須擔憂孩子不上課就學不到東西。
  自主學習是生活的成果,是人生的過程,更是自我賦能。讓孩子做他生命的主宰,從他生命的第一天起,因為孩子生而圓滿,你也是。──林睿育,臺灣瑟谷實驗教育機構負責人

  這本是目前為止我看到的書籍裡,對自主教育做出最佳介紹的一本。凱莉‧麥克唐納有四個小孩,這四個孩子都負責自己的教育。這本書有許多她的家庭經驗,但絕對不只是她個人的故事。這是一本做過徹底研究,包含充分資料的著作,描述了家庭以及愈來愈多的社會正在協助孩子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所有方式。──彼得‧格雷(Peter Gray)博士,波士頓大學心理學教授,《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作者

  無論你目前是正在自學,對自學感到好奇,還是只是對制度化教育感到不對勁,凱莉‧麥克唐納這本書都是寶貴的資源。讀了就會意識到教育原來可以多麼豐富。──班‧休伊特(Ben Hewitt),《在家成長》(Home Grown)作者

  麥克唐納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不上學依然能取得高品質的教育,迫使我們思考一個讓人不安的可能性:我們的義務教育體制可能弊大於利。──蔻莉‧迪昂格利斯(Corey DeAngelis),《事半功倍》(Doing More with Less)作者

  這本研究做足且振奮人心的書清楚表明,自主教育支持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即便其對每個人的影響獨一無二,但經驗顯示它通常可以培養自信、增加社區參與度,以及對學習的持久熱愛。──勞拉‧葛雷斯‧威爾頓(Laura Grace Weldon),《散養學習》(Free Range Learning)作者

  這本書為讓孩子們重新找回他們的大腦、時間、好奇心、動力、快樂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莉諾‧絲珂娜姬(Lenore Skenazy),非營利組織「讓孩子成長」(Let Grow)總裁暨「散養孩子」(Free-Range Kids)資訊網創辦人

  一本精采絕倫的書,在扎實的數據與真實家庭和年輕人的溫暖故事之間取得了令人欽羨的平衡。寫出這些年輕人如何在我們國家如工廠般的學校體制之外蓬勃發展。──羅伯特‧艾普斯坦博士(Dr. Robert Epstein),美國心理學家,《青春2.0:讓孩子和家庭擺脫青春期的折磨》(Teen 2.0: Saving Our Children and Families from the Torment of Adolescence)作者

  這本書包羅萬象:連貫的歷史課、引人入勝的觀察側寫、對自主學習如何運作的解釋以及創新計畫的概述,一切都以生動而鼓舞人心的語言呈現。──葛瑞絲‧勒維琳(Grace Llewellyn),《青少年解放手冊》(The Teenage Liberation)、《游擊式學習》(Guerrilla Learning)作者
 
  從制度化教育轉向家庭和社區自主學習,對於各地風起的草根運動,凱莉‧麥克唐納做出了非凡的概述。──派翠克‧法倫加(Patrick Farenga),《教育自己的孩子》(Teach Your Own)作者、《不上學長大》(Growing without Schooling)雜誌發行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的、不含您提供书名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超越藩篱:教育改革与个性化学习的实践路径 副标题:重新定义学习体验,培养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者 作者:[此处可插入一位富有教育学背景或实践经验的作者姓名] 页数:约 550 页 装帧:精装,附录包含案例研究与工具资源 内容简介 在快速变化的21世纪,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化时代的“一刀切”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个体差异日益显著的学习需求。本书《超越藩篱:教育改革与个性化学习的实践路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困境,并系统性地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改革策略和可操作的实践蓝图。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真正的教育进步,在于打破僵化的教学藩篱,转向高度定制化、灵活且注重能力培养的学习生态系统。作者整合了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全球前沿的教育技术应用案例,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家长以及所有关心下一代成长的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份全面而深刻的指南。 第一部分:诊断与批判——旧体系的内在张力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对当前主流教育体系的深入剖析。作者首先批判性地审视了标准化测试(Standardized Testing)的局限性,指出过度依赖分数评估如何扭曲了教学目标,扼杀了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创造力。我们探讨了“课程的僵化”如何阻碍了跨学科思维的形成,以及学科壁垒如何使得知识无法在真实世界中得到有效整合。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教育公平性问题,分析了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习机会的影响。我们检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困境,揭示了他们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知识结构和技术革新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支持的不足。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和历史回顾,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已迫在眉睫,变革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时代的要求。 第二部分:核心理念——重塑学习的本质 本书的第二部分构建了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ed Learning)和能力导向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CBE)的理论基础。作者强调,学习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 从知识到能力: 详细阐述了21世纪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协作、沟通、创造力)的内涵,并提供了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框架。 学习的“四维度”模型: 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学习模型,包括:自主性(Agency)、适应性(Adaptivity)、参与性(Engagement)和精熟度(Mastery)。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赋予学生选择权和目标设定权,激发其学习的主体意识。 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讨论了物理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环境的重构,如何通过灵活的布局和工具支持不同的学习模式,如小组协作、项目式学习(PBL)和导师指导。 第三部分:实践路径——从愿景到落地 这是本书最具有操作性的部分。作者基于全球多个教育创新先锋学校和地区(如芬兰的实践、美国的特定学区改革)的成功案例,拆解了改革的具体步骤。 1. 技术赋能的创新应用: 详细介绍了自适应学习技术(Adap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如何通过算法为每个学生实时调整内容难度和反馈机制。同时,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自动化评估、学习分析和个性化反馈中的潜力,强调技术是辅助而非取代教师角色的工具。 2. 项目式学习(PBL)的深度实施: 提供了从选题、跨学科整合、资源配置到成果展示的全流程指导手册。通过多个真实的项目案例,展示了PBL如何将抽象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 阐述了教师如何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和教练”。本书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一对一辅导、如何设计有效的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以及如何构建支持性的专业学习社群(PLC)的实用策略。 4. 评估体系的变革: 提出了替代单一标准化考试的多元评估框架,包括学习档案袋(Portfolios)、同行互评、基于表现的任务(Performance-Based Tasks)等,旨在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终身学习的生态系统构建 在最后一部分,本书将视野拓宽至学校之外。作者探讨了家庭、社区、产业界如何共同参与到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中。 家校共育的新范式: 强调家长应如何从“监督者”转变为“学习伙伴”,鼓励家庭参与到学生的兴趣探索和项目实践中。 社区资源的整合: 探讨了如何将博物馆、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无缝接入K-12教育,提供真实世界的学习情境和职业启蒙。 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 分析了新兴职业对技能的需求变化,并据此反推教育系统在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上的调整方向,确保今天的学习能够为明天的挑战做好准备。 本书特色 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基础和极强的实践指导性而著称。它避免了空泛的口号,而是提供了可复用的教学设计模板、详细的案例分析,以及变革推行中可能遇到的伦理和操作障碍的解决方案。 《超越藩篱》是一份为教育领域所有利益相关者准备的路线图,它清晰地描绘了如何从对知识的僵化灌输,迈向对个体潜能的充分激发,最终培养出具备适应力、创新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终身学习者。阅读本书,将帮助您掌握构建未来教育范式的关键钥匙。 --- (附录内容预告: 本书附带资源光盘/在线资源库,包含教师专业发展工具包、PBL案例库、自适应学习平台评估指标等实用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莉.麥克唐納(Kerry McDonald)


  教育政策作家,文章發表於《富比士》(Forbes)、《新聞周刊》(Newsweek)、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理性》(Reason)、《教育的未來》(Education Next)、《自然派母親》(Natural Mother)與其他期刊雜誌上。她於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取得經濟學學位,於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取得教育碩士學位,目前在自主教育聯盟(Alliance for Self-Directed Education)擔任董事。

  有四個從未上過學的孩子,目前住在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部落格為WholeFamilyLearning.com。

譯者簡介

林麗雪


  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譯作類金籤獎得主。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

  譯有《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自由的選擇》、《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規模的規律和祕密》、《三零世界》、《解讀民粹主義》、《一次讀懂政治學經典》、《荒野之子》等書。合譯有《後真相時代》、《獲利團隊》、《美國金權》等書。
 

图书目录

作者的話
推薦序 陳怡光
推薦序 彼得‧格雷
 
導言
1 名為學校的生存遊戲
 2 無校自學是什麼?
 3 自學的根源
 4 不一樣的童年
 5 自然的讀寫與計算能力
 6 科技輔助下的自學
 7 自學資源中心
 8 自學的學校
 9 自學的青少年
 10 校外自學
 11 自學的未來
 
致謝詞
注釋
全球資源
附錄 臺灣自學參考資訊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0776
  • 叢書系列:親子課
  • 規格:平裝 / 348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的話

  自學就是生活,允許孩子不帶著常規教育與學校思維的靈魂生活。這是融合生活與學習,並把兩者等同視之的行為。要成為一名自學生沒有一個特別的方法,要促進孩子自主學習,也沒有任何單一途徑。這是你、你的孩子、你的家人、你的社區──你的人生。你將會以自己的方式定義與實踐自學。我希望,本書的想法可以給你一些觀念和建議,但你的自學冒險是完全獨一無二屬於你的體驗。

  本書表達了我關於無校自學與自主學習的個人看法和經驗,但不代表所有自學生或任何特定自學組織的信念。許多在這條道路上走了很久的人,他們都非常有想法,也有許多寶貴的見解可以分享。書中我已經試著強調當中一些人的看法,其他人的則補充於書末的「全球資源」單元。

  本書所提到的所有人名與細節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個人要求匿名,所有人都非常熱切地想要分享他們對自學的觀點。本書大部分聚焦於美國的自學,但許多概念也可以應用到全球各地。關於各地的自學規範與另類教育需求,本書並無意提供法律指導。對於本書探討的主題,如果想得到更多資訊,請參見網站www.unschooledbook.com。

推薦序

彼得‧格雷博士/波士頓學院心理系研究教授

  在你開始讀這本由凱莉‧麥克唐納撰寫的精采著作之前,我要告訴你,這本書非常能幫助你廣泛思考教育的意義。在日常的語言中,我們經常把教育等同於上學。當我們問某個人:「你接受了多少教育?」我們預期對方會回答他在學校就讀了多少年,或他們的最高學歷。但是,當我們對教育做嚴肅思考,就需要想得比學校教育更宏觀、更截然不同,而且是一件無法量化的事情。

  就人類長久的歷史來看,我們今日常態的學校教育其實是相當新的制度,成為常規只有約莫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其出現的時機是,當時的人們認為,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一堂課就是服從,為此有些明確的事實(或被視為事實的事情)必須灌輸到每一個人的頭腦中。因此,學校的設計是為了訓練與灌輸服從,而且直到今天,學校仍堅持朝這些目標前進,完全不在乎校內的管理人員、老師、家長、學生本身的目標。

  把學生限制在按照年齡分班的教室裡、由上而下的權威階層體系、必修的課程,以及統一的考試與評分制度,學校的種種結構全都表明,服從與記憶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只要學生服從,做老師要他們做的,記老師要他們記的,他們就能過關。唯一的失敗方法就是不服從。今天,即使不是大部分的人,也已有許多人意識到,針對個人或社會的真正需要,學校並沒有提供完善的服務。學校無法培養孩子的積極主動性、創造力、批判性思考、對學習的熱愛、社交情感技能(social-emotional skills),在今天的世界中想要成功與幸福,這些是非常寶貴的能力。然而, 我們卻非常愚昧地想藉由行不通的方法──要求孩子每天花更多小時、每年花更多天數、人生中花更多年留在學校,以解決這個問題。

  教育和上學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只要我們是人,教育就是人類天性的一個必要部分。我們可以把教育定義得非常廣義,它可以是讓一個人能過上一個滿足而有意義的人生所學習的一切事務的總和。這包括不管一個人住在哪裡,他或多或少都要學習的事,例如如何直立行走、如何說母語、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制定計畫並貫徹執行,以及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並做出良好的決定。此外還包括某些文化上的特定技能,例如在我們的文化中如何閱讀、如何計算、如何使用電腦,也許還包括如何開車,這些都是大部分的人覺得必須學會的事,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在他們成長的文化中過上他們想過的生活。但是,對每一個人來說,教育大致上意味著一套個別差異很大的技能與知識,即使是在同一個文化中也是如此。由於每個人對「滿足而有意義的人生」的看法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每個人需要的教育也是獨一無二的。而社會也能從如此的多樣性中得益。

  這樣定義下的教育,就一定是一種自主性的教育。教育來自於自我選擇的活動,然後人就在這樣的生活體驗中完成教育。這樣的教育需要一種主動、質疑式的思維模式,而不是被動、服從式的學校教育思維模式。隨著學校教育占據孩子的人生愈來愈長,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家庭開始意識到,這種方式沒有留下多少時間給自主學習。因此,有愈來愈多的家庭把孩子從標準的學校帶走,不給孩子任何形式的強制性課程,而是提供時間、自由、授權,以及所需的資源給孩子,讓孩子能主控自己的教育。

  事實證明,只要我們給予機會,孩子的自主教育也會做得非常出色。這其實不足為奇。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中,一直到非常晚近以前,孩子幾乎一直都在負責自己的教育。若非孩子精通於此,人類這個物種也不會生存下來了。天擇已經塑造了孩子的好奇心、玩心、社會性、個人意志,還有一種天生的渴望想在這個世界表現良好,而他們的方式都非常符合教育的目的。

  許多選擇退出集體學習的家庭讓孩子成為合法的在家自學生(homeschooler),但他們不是只在家自行教育小孩,而是讓孩子培養與投入自己的興趣。這些家庭的孩子通常自稱為無校自學生(unschooler)。其他人則讓孩子在合法學校中註冊,但是那些學校在結構上允許孩子培養與投入自己的興趣。這樣的學校通常稱為自由學校(free school)或民主學校(democratic school)。不管選擇這當中的哪一種,有愈來愈多的家庭用自主教育(self-directed education)這個詞彙來描述他們的做法,因此我很高興看到凱莉‧麥克唐納在這本書中從頭到尾都採用這個詞彙。這個詞彙可以用來統稱所有選擇以不同方式支持孩子自主學習的家庭,而且也幫助我們看到,這些家庭都是一個更大的世界性風潮的一部分,這個風潮的目的是允許孩子用合乎他們天性、快樂而自然的方式生活與學習。

  這本書講得很清楚,選擇自主教育並不是要家庭放棄責任,反而是一種勇於承擔責任的表現。因為在這樣的家庭裡,教育的主動性與方向都來自孩子內在的動機,父母與其他成人只是提供孩子需要的環境與安全,以便讓孩子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

  這本是目前為止我看到的書籍裡,對自主教育做出最佳介紹的一本。凱莉‧麥克唐納有四個小孩,這四個孩子都負責自己的教育。這本書有許多她的家庭經驗,但絕對不只是她個人的故事。這是一本做過徹底研究,包含充分資料的著作,描述了家庭以及愈來愈多的社會正在協助孩子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所有方式。你將在本書讀到主要在家進行的自主教育、世界教育、各種形式的自由或民主學校,以及各式各樣讓孩子能夠追求自己興趣的學習中心與社區資源。就像作者一再告訴我們的,幫助孩子進行自主教育不存在一種唯一的方法,但是所有方法的關鍵在於,信任與支持每一個孩子自身的渴望。

  所以,現在就好好挖掘,享受閱讀這本書的樂趣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時機抓得真準,現在社會大家對教育的焦慮感越來越重,傳統的升學主義那套說法好像也慢慢有點膩了,很多家長都在摸索,到底孩子未來想往哪裡走,這本像是及時雨,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去看待「學習」這件事。我身邊的朋友圈,從剛上小學,到國中、高中都有在討論,大家都想知道,到底該怎麼「放手」卻又不失控。書裡提到的那些關於孩子主動性的培養,我深有感觸,像我兒子以前數學就是被動地等老師教,分數還行,但就是缺乏那股探究的勁。看了書裡一些觀念,我開始嘗試改變方式,鼓勵他自己去翻參考書、找網路資源,雖然一開始很折騰人,但我發現他那種自己找到答案的成就感,遠比我直接告訴他答案來得強烈。這本書並不是鼓吹什麼激進的教育改革,而是很務實地告訴我們,如何在家裡打造一個支持孩子自主探索的環境,從日常的對話、資源的提供,到心態的調整,每一個細節都有被提及。尤其對我這種比較傳統的家長來說,很多過去的「常識」都被挑戰了,需要時間消化,但確實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好學生」的定義。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引導我們去思考,對自己的孩子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未來」。

评分

要說這本書的實用性,我個人認為它的深度是足夠讓教育工作者參考,但文字的親切度又讓一般家長能夠輕鬆吸收,這點做得非常平衡。我發現書中結構安排很精妙,不是一開始就拋出高難度的理論,而是循序漸進地從家長最關心的日常問題切入,譬如「孩子不愛看書怎麼辦?」或是「補習班真的有必要嗎?」這種貼近生活的場景,讓人讀起來很有代入感。而且,它並非一味地讚揚自學,而是很誠懇地分析了自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像是時間管理、資源篩選、同儕交流等,並提供了相對應的策略。這種不偏頗、全面的分析,建立了我對這本書的信任感。特別是它提到了如何與學校老師溝通,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在台灣的環境裡,家長和學校的協作依然是主流。如何巧妙地在體制內為孩子爭取彈性空間,書中給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議,而不是空泛的口號。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內容會太過理想化,畢竟台灣的教育環境壓力這麼大,談「自主學習」聽起來有點像在空中樓閣蓋房子。但讀下去才發現,作者對現實的考量非常周到。它並沒有要求家長立刻拋棄所有傳統的做法,而是強調一個「漸進式」的轉變。它提供了一種心態上的準備,讓我們知道,所謂的「自主」不是放任,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引導和設計。書中對不同年齡層孩子發展階段的分析也相當細膩,我能對照著書上的描述,去理解我女兒最近為什麼突然對某個領域產生強烈的興趣,或者為什麼她開始對既有的規則感到不耐煩。這讓我從一個「管理者」的視角,轉變成了「觀察者」和「協作者」的角色。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見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一種更加尊重孩子獨特性的可能。它不是來告訴我們怎麼準備下一場考試,而是告訴我們,如何陪伴孩子準備他們一輩子的學習旅程。

评分

這本《自主學習大未來》給我的震撼,主要來自於它對「教育本質」的重新定義。過去我們總是在談論「學什麼」,這本書卻把焦點拉回到「如何學」以及「為什麼學」。它讓我開始去思考,在AI這麼發達的時代,單純的知識記憶是不是已經價值貶低了?真正有價值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跨領域整合的視野,以及最核心的——「面對不確定性的勇氣」。書中提到一些關於學習路徑彈性的例子,非常實際,讓我看到即使在台灣的升學體系下,依然有創造空間。例如,對於某些學科特別有天賦的孩子,如何透過更有效率的方式掌握基礎,然後把時間投入到更深層次的探索。這對我們這些還在體制內掙扎的家長來說,簡直是救命的稻草。它不是教你怎麼去「贏」這場考試,而是教你怎麼去「贏得未來」的競爭。對於那些對現狀感到迷惘,覺得孩子卡在中間不上不下的家長,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參照點,讓我們有勇氣去擁抱那些「非主流」的可能性。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感受,跟過去我讀的那些教育類書籍很不一樣,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充滿學術術語的說教感,反而像是一個很有經驗的鄰家阿姨,拍著你的肩膀,用最生活化的語言跟你聊聊這些複雜的教育議題。我特別喜歡它在談到「自學」時,那種強調「適合性」的態度,而不是一味地推崇某種單一模式。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大家都想讓孩子站在浪頭上,生怕錯過了什麼「關鍵的里程碑」,但這本書卻讓我意識到,拔苗助長只會讓孩子更累,真正重要的是找到適合他個性、興趣的節奏。書中對家長心理狀態的描繪,更是寫到了我的心坎裡,那種一方面想讓孩子自由發展,另一方面又害怕他落後的矛盾糾結,描寫得入木三分。它沒有直接告訴你「要怎麼做」,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自己去釐清,我們到底在擔心什麼?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比單純的技巧學習重要太多了。我現在看孩子的眼神都溫和了許多,不再是緊盯著分數和排名,而是更關注他每天的笑容和對新事物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