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的編排設計,讓我覺得作者對讀者的「耐心值」掌握得很好。它不是一次塞給你所有的大道理,而是採取漸進式的引導。書裡很多地方都穿插了「自我覺察問卷」或「小練習」,這些設計非常聰明,它強迫你停下來,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身體去感受文字的意義。我特別欣賞它對「完美主義」和「自我批評」的著墨。作為一個經常自我要求很高的人,我對自己的標準總是很苛刻,一旦達不到,情緒就會立刻進入自我懲罰模式。書裡用一種很溫柔但堅定的方式告訴我:允許自己犯錯,是情緒穩定的第一步。它提供的練習,例如「對內在批評家說話」,雖然聽起來有點像在演戲,但實際上操作起來,那個效果是蠻戲劇性的,你真的能感覺到內心的那個聲音被緩和下來了。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給予的不是一個「終極解答」,而是一套可以讓你持續精進的「練習系統」。讀完之後,我沒有覺得自己「治癒」了,而是覺得我終於拿到了維持心理平衡的「操作手冊」,這比瞬間的治癒更有價值,因為這是一場可以持續進行的自我修復旅程。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看到書名,我有點擔心它會不會太過於「女性化」或只針對特定族群。畢竟現在市面上的心靈書籍,內容有時會給人一種預設的讀者群。但讀完之後,我覺得這本書的普適性非常高。它探討的核心問題——如何應對內在的強烈反應——是現代人共同的挑戰,無論男女、無論職業。我先生是個比較理性的人,他不太理解我為什麼會為一些他覺得「微不足道」的事情情緒爆發。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反而能更清晰地向他解釋我的感受機制,而不是用哭鬧或指責的方式。書中有提到「情緒的延遲反應」,這個觀點非常重要,它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我當下看起來很平靜,但回家後卻突然崩潰。這本書不只是給「高敏感者」看的,它更像是一本「情緒溝通工具書」,幫助你理解自己,進而讓周遭的人也能理解你。它的結構編排也很流暢,章節之間銜接自然,不會讓人有跳躍感,讀起來很有連貫性,是一本可以隨手翻閱,隨時都能找到慰藉和方法的寶典。
评分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談情緒管理的書多到不行,很多都是講一些很空泛的道理,讀完後感覺好像懂了,但一遇到事情馬上就破功。我會買這本,純粹是因為看到有讀者推薦它在「實用性」上做得很好,所以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水態。實際讀起來,我的感受是:這本書真的有在「教」你東西,而不是只給你精神上的安慰。它會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像是職場上的衝突、伴侶間的溝通盲點,來解釋高敏感族群在面對壓力時的生理反應。我記得有一章節專門在講「邊界設定」,這對我這種老是把別人的問題往身上攬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以前我總覺得拒絕別人很不好意思,怕破壞關係,結果把自己搞得很委屈。書裡清楚地分析了為什麼設定邊界不是自私,而是自我保護的必要手段,並且提供了一步一步的腳本,讓我回去可以直接套用。這種具體的指導,讓我感覺自己終於有能力去「操作」我的情緒了,而不是只能被動地接受它。而且,書裡的觀點不偏激,它承認情緒的波動是人性的一部分,重點在於如何優化這個波動的頻率和強度,讓它不再是阻礙你前進的絆腳石。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引人耶,那種柔和的色調配上簡潔的標題,一看就知道是來真的,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雞湯文。我個人是那種心思比較細膩的人,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情緒波動,搞得自己身心俱疲。身邊的朋友都說我「戲很多」,但我自己也很困擾,總覺得好像被自己的情緒牽著鼻子走。翻開這本書,我最欣賞它處理事情的角度,它不是叫你「壓抑」情緒,而是教你如何「看見」情緒,並且理解它背後的真正需求。像是它提到「情緒的底層邏輯」,這點對我來說是個蠻大的啟發。以前我總以為我的生氣、難過是針對特定的人或事,但書裡卻帶我回頭看,發現很多時候其實是過往的經驗或不安全感在作祟。作者的文字很溫暖,讀起來不會有壓力,就像是你在跟一個很有經驗、又很懂你的朋友聊天一樣,很接地氣,不會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我特別喜歡它提供的一些「即時應對策略」,比如當我感覺到心跳加速、快要失控的時候,書裡教我做的一個深呼吸加身體掃描的小練習,真的有效!雖然不是說一次就能完全改變,但至少多了一個工具,讓我能在情緒淹沒我之前,先抓住一根浮木。總之,如果你跟我一樣,常常在感情的風暴裡打轉,這本書絕對是值得你翻開的。
评分我對心理學類的書籍一直很有興趣,但常常看到一半就因為術語太多、理論太深奧而放棄。這本《高敏感情緒自救手冊》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成功地把一些複雜的心理學概念,轉化成一般人都能理解的語言。舉例來說,它用「天氣預報」來比喻我們對未來的焦慮感,非常生動。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跟讀者溝通,不會用那種很學術的腔調,而是用一種很貼心、很貼近日常生活的語氣。我記得我前陣子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連續失眠好幾天,心情低落到不行。翻到書中關於「反芻思考」(Rumination)的部分,才驚覺我一直在做這件事——不斷地在腦袋裡重播那些令人不舒服的片段。書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中斷迴路」技巧,強調要將注意力從內在的思緒拉回到外在的感官刺激。我照著做了幾次,雖然一開始很不習慣,但效果是顯著的。它讓我意識到,情緒失控往往是因為我們太專注於「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接下來該怎麼辦」。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從「被動受害者」的心態,轉變為「主動的應對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