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另一種書寫:林錫銘攝影集

攝影是另一種書寫:林錫銘攝影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錫銘
图书标签:
  • 摄影
  • 艺术
  • 台湾
  • 林锡铭
  • 纪实
  • 人文
  • 文化
  • 影像
  • 纪录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攝影是另一種形式的書寫……
  攝影是另一種表現的繪畫……
  攝影是另一種心情的抒發……
  攝影是另一種境界的沉浸……
  攝影是另一種語言的表達……
  攝影是另一種……
  攝影是另……
  攝影是……

  攝影,難在哪裡?難在作品是否能吸引人的目光,是否能打動觀賞者的感覺?若只是像文字匠氣那般堆疊組合,不幾下就會形同嚼蠟無味了。

  「攝影,是另一種形式的書寫!」一樣要發自內心感覺而按下快們定格瞬間,一如下筆一揮即就,創作自然也可以泉湧不息。同樣道理,如果無感按下的快門,這樣自己都不感動的影像,如何去打動人心?如果就像只是華麗詞藻堆疊的文字,三五行字就會讓人無法續讀下去。

  林錫銘攝影集讓許多過去身周遭不曾注意的美麗,都在慢中一一顯現。讓我們抬頭欣賞當下瞬間天光雲影,也低首看見野花開了、昆蟲來了,世界變得有情起來,更加體會了日子更迭,更珍惜變幻的每一刻。

  攝影讓人心思更縝密,浮躁者變得安穩,粗心人變得細緻,讓所有汲汲營營於生活的匆忙,變成出世般的優雅。也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的視野與高度,一如我們會讚嘆欣賞鳥飛的優雅,而攝影者也可這樣優雅美麗。

  透過欣賞好作品,讓自己跳脫一般人眼光,有了新的視野,於是眼下人事物景變得不一樣,心感的比一般人多得多多,可以發現自然之美、欣賞土地之美、讚嘆人世之真善美,連藝術潛能都會被激發。

本書特色

  林錫銘說:這個世界不缺少美麗,而是缺少發現。

  光影是攝影的靈魂,時間、光影對了,人人都能留下美麗的風景。
  用相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也用相機記錄所到之處的風土民情……真味紀實186幀精彩影像……

  前聯合報系新聞攝影中心主任、三十年攝影老手、大大學堂創辦人

  堅持原汁原味,不用濾鏡、不修圖,顯現影像真味!
  林錫銘引領你透過鏡頭和光影,典藏台灣真善美!
《光影絮语:当代摄影的叙事结构与视觉语言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摄影作品集,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摄影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摄影作为一种复杂视觉媒介和文化载体的全新框架,尤其关注其在叙事构建、媒介特性以及跨学科对话中的潜力与局限。本书的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展开,力求从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到微观的图像分析提供全面的视角。 第一部分:摄影的本质与媒介的边界 本部分首先追溯摄影技术自诞生之初便携带的“记录性”与“再现性”的本体论困境。我们不再将摄影简单视为对客观现实的忠实描摹,而是探讨其如何成为一种“被选择的现实”。探讨了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剧烈转变,重点分析了数字技术如何解构了传统摄影的“决定性瞬间”概念,并催生了“后摄影”时代的图像泛滥与真实性危机。 核心章节包括: “捕捉”与“构建”:摄影的在场感与缺席 分析了巴特(Roland Barthes)的“刺点”(Punctum)理论在当代语境下的演变,以及图像如何通过移除或替换上下文来重新构建意义。 时间的截面与时间的流动:序列摄影的叙事张力 考察了从爱德华·穆伊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运动序列到当代装置艺术中对时间轴的干预,探讨摄影如何通过一系列静帧来模拟或颠覆运动的感知。 技术的中介性:从暗房到算法的权力转移 详细论述了图像生成过程(无论是化学显影还是算法渲染)对最终视觉效果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创作者在多大程度上仍能掌控其作品的最终形态。 第二部分:叙事结构:图像的语法与句法 本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专注于解析摄影作品如何讲述故事,以及这些故事的语法结构是如何被建构的。叙事并非总以线性的、文学化的方式呈现,它常常隐藏在图像的并置、留白和视线的引导之中。 非线性叙事与碎片化表达 探讨了当代摄影师如何利用不完整的线索、意象的跳跃和多重曝光来模仿人类记忆和潜意识的运作方式,从而创造出更具阐释空间的叙事空间。 “地图”与“迷宫”:空间叙事学的重构 分析了风光、建筑和纪实摄影中的空间语言。图像如何从简单的地理标记转化为承载历史记忆、社会权力或个体情感的“迷宫”。例如,如何通过取景角度和景深控制,将一个广阔的场景转化为一个封闭的心理空间。 肖像的解构与重组:身份的永恒变迁 深入剖析了身份政治在肖像摄影中的体现。当代肖像不再追求“捕捉灵魂”,而是着眼于身份的流动性、表演性与社会建构性。讨论了利用服装、布景和后期处理来主动“扮演”或“否认”既有身份的策略。 第三部分:视觉的伦理与社会语境 摄影的观看行为从来不是纯粹审美活动,它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伦理框架之中。本部分探讨了图像的社会责任和观看者的道德考量。 “被观看”的权力:纪实摄影的道德困境 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人道主义纪实”的凝视(gaze)结构,特别是对边缘群体的描绘中是否存在剥削或异化的倾向。讨论了当代摄影师如何通过“参与式摄影”或“自我纪实”来消解这种权力不对等。 图像的政治经济学:传播、消费与遗忘 分析了在社交媒体时代,图像是如何被快速生产、消费和遗忘的。探讨了图像的“病毒式传播”如何改变了其原有语境,以及艺术家如何利用“挪用”(Appropriation)的手法来挑战图像的商业价值和意识形态归属。 审美体验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考察了大型展览、在线画廊和小型出版物这三种不同媒介如何塑造观者对同一图像的情感反应和智识理解。探讨了“观看距离”对意义生成的影响。 第四部分:跨媒介对话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摄影置于更广阔的艺术图景中,探讨它与其他媒介的交汇点,以及它对未来视觉文化形态的影响。 摄影与文本的共生关系 聚焦于摄影与文学、诗歌之间的张力与互补。分析了图像与文字在信息传递上的冗余和互补效应,以及如何通过对文本的精确选择或故意缺失来强化图像的模糊性。 装置艺术中的“摄影物”(Photographic Object) 讨论了当摄影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空间时,其作为“物”的意义如何变化。探讨了将照片、负片、相框或其他媒介元素结合进装置的创作手法,以及这种转变如何迫使观众从“观看”转向“体验”。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对摄影思维的挑战 这是一个前瞻性章节,探讨了AI合成图像(Synthetic Imagery)对摄影本体论的终极冲击。它不再是“捕捉”或“构建”现实,而是“生成”一种全新的拟像(Simulacra)。本书将分析艺术家如何回应这种技术飞跃,是拥抱还是抵抗这种无限的生成能力。 本书的撰写风格旨在严谨而不失思辨的灵活性,大量引用当代艺术理论、媒介研究和哲学论述,并辅以对特定图像或系列作品的深入案例分析,但这些分析将聚焦于图像的结构、语境与功能,而非对某一特定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历程进行传记式记述。它面向艺术史学者、摄影师、策展人以及任何对视觉文化和叙事结构感兴趣的严肃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錫銘 (1959-2019 )


  台灣宜蘭人

  1982年進入新聞界
  1982-1983台灣日報駐中正機場記者
  1983-1987中央日報攝影記者
  1987-2002聯合報攝影記者
  2003-2013聯合報系新聞攝影中心主任
  2006-2013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林錫銘攝影班」講師
  2013-2019「大大學堂」創設人

  (2009年起,任政治大學「大學報」新聞攝影指導老師,台北市政府公訓中心「影像行銷」研習班講師,歷年參與各項攝影研討、評審、教學、講座無數……。)

  1985「金鼎獎」新聞攝影獎
  1986、1987「金橋獎」新聞攝影獎
  1987「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88「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88「世界華文報刊通訊社奧運好照片」金獎
  1997「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97「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攝影獎
  1998「金鼎獎」新聞攝影獎
  2000「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2000「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新聞攝影獎
  2002「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2009「客家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個人部落格:《浮光掠影‧攝影筆記》blog.udn.com/linshyiming/article
  臉書:www.facebook.com/shyiming.lin

图书目录

代序 / 典藏台灣真善美 回望錫銘的光影 / 翁台生
一  繪畫的表現 / 001
二  土地的美麗與哀愁 / 053
三  心情的抒發 / 117
四  語言的表達 / 185
五  生活與生命 / 247
六  境界的沉浸 / 315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1559
  • 規格:精裝 / 392頁 / 21 x 30 x 5.4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典藏台灣真善美 回望錫銘的光影
翁台生


  回頭細讀林錫銘的《浮光掠影、攝影筆記》,彷如重新檢視林錫銘一生的傳奇寶盒(Legacy Box),傷感中帶著點欣慰!

  林錫銘是個很不喜歡被定位的人,若用傳奇的字眼來說他,這個腼腆的蘭陽子弟肯定紅著臉跟你搶白,不要吃他豆腐。可是他的攝影筆記傳佈甚廣,連我在台灣的親友以前都跟我們提起要去上林老師的課。錫銘有陣子常到全省各處傳揚攝影理念,還半開玩笑跟我說:「他們都喊我浮光大師」。

  「絕美,都在每一個眼下瞬間」;錫銘能抓住瞬間,見證大時代,確實是大師無誤。

  30年的新聞生涯,他是個很有感的記者,鏡頭記錄的時代縮影,串連起來可以看到台灣解嚴、開放關鍵年代的變化。

  就跟他所說的觀景窗後的腦袋,決定圖片呈現的視野,錫銘的鏡頭總會出現令人驚奇的格局,見人所未見。我跟他在聯合報同事期間,總是習慣在半夜發完稿後,走到攝影組看他吃便當,順便聊聊當天的新聞處理,發覺他的腦袋點子還真不少。

  錫銘也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不只是鏡頭會說故事,他會拍、會寫,也很會講,能把攝影的專業轉化為普通的語言,貼近普羅大眾的需求,他在聯合報文化基金會開「儍瓜變聰明」的攝影課名噪一時,一開放報名就額滿,很快吸引許多不同年齡層的「錫粉」,也讓錫銘後來成立了大大學堂,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攝影如錫銘所說,讓他謙卑貼近大地,捕捉台灣許多美麗的光影,典藏台灣的真善美,而這也正是他人格與工作性格的三大特質。

  真實:「紀實攝影就是記實才是王道」。所以林老師強調不搖黑卡,不擺拍,不修圖,不侵入、不趕人,完全呈現真實的現場。大大學堂也植入這樣的DNA,同學很自傲的跟別人說那些矯飾的手法我們不做,因為「我們的老師是林錫銘」;「真情流露,才是真情真味」。
 
  善良:錫銘有顆農家子弟憨厚善良的心,「攝影,先具良善感知,再求表象加值」,他的鏡頭慈悲喜捨,溫暖動人,理性兼具感性,多的是悲天憫人的胸懷:「攝影,可以良善改變社會」。

  美麗:錫銘引羅丹的名言說這世間並不缺少美麗,只是未被發現。錫銘的美麗一如我在美國常聽到對往生者的禮讚He is a beautiful person ;老同事找出他當年在街頭運動時的留影,動盪的年代,飛揚的青春,如時髦用語形容是捕捉到美男子一名。相處久了才了解錫銘的美來自內心,是那種高貴美麗的靈魂。

  也只有林錫銘的真善美才能有這樣超凡的凝聚力。回想2006年找錫銘與聯合報副總編輯康錦卿來紐約,給世界日報同仁講編輯、攝影美學。我們有幾天時間當林老師的學生,在紐約中央公園的大石頭上,在華府紀念碑下大草皮,盡情地趴下翻滚,對焦,享受林大師的指導。回頭再看錫銘留下的圖檔,那年的春花開得真是燦爛。「深春盡處花頻落,和風到時誰回頭?」他不也是欣賞風中最後絕美翩翩飄落姿態……

  客居紐約這幾年,正是林錫銘在台灣大大發光發熱的時間,有時從臉書上看他貼出的圖文,真的是美到不行,特別是他帶團到新彊外拍的美景,不管是塔里木河畔的胡楊,還是喀納斯湖畔氤氳的山光水色,真的是靜美到不行。一直在等退休後能有機會,跟著林老師去捕拍那些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人間淨土。

  可惜後來錫銘的身體有了狀況,我們再也沒有機會跟著他外拍。2018年勉強跟著旅行團到新彊,卻再也找不到林大師鏡頭中那些絕美的光影。

  「時間對了,光影對了,人人都能留下美麗的風景。」

  懷念那些跟錫銘爬大山、無話不談的日子。錫銘那年去攀南湖大山,受困惡劣雨雪無法登頂,卻留下幾幀絕美山景,對人生風景也有不同的觀照;「既已攬盡路程上一幕幕絕美,完美終點到得到否?好像也不必太去計較……了無遺憾了。」

  錫銘的人生舞台提早謝幕,沒有能走到完美的終點,難遣人間未了情,怎能說是沒有遺憾;只不過看到浮光大師作品終於出版,稍微有一點欣慰!

  「留下感動要及時,不然一切就成過眼雲煙」;「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卓異非凡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謝謝那個平凡,卻又如此不平凡的林老師留給我們人生的真情真味!

翁台生為前聯合報副總編輯、世界日報總編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這本攝影集給我的感覺,跟市面上那些追逐國際潮流、大量使用對比強烈或超現實構圖的作品很不一樣。它更像是一種「在場感」的紀錄,一種貼近生活的哲思。林老師的取景,總帶著一種堅定的凝視,他不會刻意去美化或扭曲現實,而是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街景、農作的場景、老舊建築的紋理,用一種近乎詩歌的節奏重新編排。那種對細節的專注,尤其體現在他對材質表現的掌握上——無論是水泥牆上的青苔,還是漁網上曬過的鹹味,都彷彿能透過照片觸摸得到。這種「讓物體自己說話」的敘事方式,非常高明。它不是在強迫你接受他的觀點,而是在邀請你一同參與到對日常的重新發現中。讀完後,會讓人反思,自己平時是不是錯過了太多藏在轉角、藏在尋常之處的、真正屬於我們自己文化脈絡的美學。

评分

從一個在地人的角度來看,這本攝影集做到了某種程度的「去脈絡化」,卻又深深扎根於台灣的土壤。他的鏡頭很少直接指向那些標誌性的觀光景點,反而專注於那些逐漸消失的邊緣地帶、那些正在被城市化快速吞噬的灰色地帶。那種對舊時光遺物的凝視,帶著一種近乎考古學的嚴謹,但也同時充滿了溫柔的挽留。你可以在他的作品裡看到日治時期的影子,看到戰後樸實的民生痕跡,但這些元素都不是用說教的方式呈現,而是自然地鑲嵌在風景之中。這種處理,讓作品擁有了一種超越時間的質感,它既是當下的紀錄,也像是對過去的某種致敬,但沒有落入過度的懷舊情結,而是保持了一種清醒的、帶著距離感的觀察,非常難得。

评分

這本攝影集的裝幀和印刷品質,也讓我相當滿意,這點在台灣的出版品中,往往是衡量用心程度的標準。紙張的選用,似乎經過精心挑選,能夠很好地呈現出作品中那種細膩的層次感,特別是對暗部細節的處理,沒有出現「糊」掉的情況,黑階的過渡非常自然。而且,整本書的編排邏輯,就像在走一條精心設計的參觀路線,從開始的開闊到中間的內斂,再到結尾處那種淡淡的釋然,流暢得像一首樂曲的完整篇章。這顯示出版方對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有著深刻的理解,知道如何用實體載體來承載和放大影像的生命力。拿到書的那一刻,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已經傳達出一種「這是一件值得珍藏的作品」的訊息,而不是隨手可丟的刊物。

评分

這本攝影集的光影拿捏,簡直是台灣這片土地上,最細膩的低語。每一幀畫面,都不是那種張牙舞爪、非得要你震撼的類型,而是像一個老朋友,輕輕拉著你的衣角,跟你說:「你看,這裡的日常,其實美得很有味道。」我尤其欣賞他捕捉光線穿透林間,那種半透明、帶點濕氣的質感。在那個瞬間,時間彷彿慢了下來,讓你真切感受到南台灣午後那種慵懶卻又充滿生命力的氛圍。這種對環境光線的敏感度,不是靠技術堆砌出來的,它根植於對這塊土地的深厚情感,像老一輩的攝影師,不用過多的後製,就能把那份屬於我們成長記憶裡的色溫、那種特定的空氣感,牢牢鎖在底片(或者數位感光元件)裡。翻閱時,我總覺得空氣裡好像還瀰漫著一點點泥土和海水的味道,那是一種非常內斂、卻極度有穿透力的表達,讓人讀完後,不自覺地想拿起相機,試著去捕捉自己眼前世界的溫柔。

评分

最讓我驚豔的是他對於「空白」的運用,那種懂得留白,讓畫面有了呼吸的空間。很多台灣的攝影師,喜歡把畫面塞滿,試圖證明自己看到了很多東西,但林老師的作品裡,總有一塊區域是安靜的,是留給觀者想像的餘裕。這種處理方式,讓整個系列作品的調性變得非常沉穩、耐看。它不是那種第一眼會讓你「哇」出來的驚艷,而是那種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然後在你心裡逐漸發酵、沉澱的美感。這種從容不迫的步調,讓我覺得這不只是一本影像作品集,更像是一部慢板的散文,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獨立的句子,但它們串聯起來後,構成了一種綿長而悠遠的呼吸。如果你期待的是快餐式的視覺刺激,那可能會有點失望,但如果你想找尋一種能讓心靈沉澱的影像對話,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去「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