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與劇場史

中國戲劇與劇場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之卉
图书标签:
  • 中国戏曲
  • 戏剧史
  • 剧场史
  • 中国文化
  • 文学
  • 艺术
  • 表演
  • 舞台艺术
  • 文化史
  • 戏曲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愛說故事,也愛聽故事。
  戲曲模擬的,是人生經驗、是社會百態。

  學習戲曲的目的,不在於單純的傳承,戲曲的意義在於:瞭解舊題材,以古為鏡,並開發新視域。

  戲曲史─一門真正值得用「心」去學的學問。

  什麼是「戲曲」?為什麼要學「戲曲史」?戲曲的起源是什麼?戲曲的定義,自清末才子王國維開始,歷來多少名儒大哲,都在其基礎上發展,但大多未必完整而清楚。在多如牛毛的定義中,究竟有沒有一個簡單、清晰、容易明瞭的說明?

  本書帶您理解劇種傳承與演變的種種因素,找到一種不狹隘的,全面性的史觀。以古證今,以古鑑今,而非以今論古。更要「尚友古人」,也就是和古人交朋友,拿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相交流,它才真正變成一門有用的學科。

  開篇將從遠古的時代談起,探討戲曲的淵源與形成、說唱與雜技等「非戲劇」的因素對戲曲的介入與影響、「聯曲體」與「板腔體」戲曲的消長、劇場藝術與戲劇文學的相互影響、現代戲曲的展望等,有系統的帶讀者入門「中國戲曲史」。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國戲劇與劇場史》之外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重复或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 《東方神話譜系:從史前符號到古典建構》 作者: 李維恭 出版社: 寰宇學術叢刊 裝幀: 精裝,附有大量原典插圖與考古發掘複製品照片 頁碼: 880頁 定價: 1280元 內容簡介: 《東方神話譜系:從史前符號到古典建構》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學術專著,旨在梳理和重構東方文明起源階段,特別是東亞大陸腹地及周邊文化圈中,神話、宗教信仰與早期宇宙觀念的複雜演變軌跡。本書並非僅限於文本的梳理,而是結合了考古學、人類學、藝術史以及語言學的跨學科視野,力圖還原那些在文字記錄誕生之前,便已深深烙印於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結構。 本書的結構嚴謹,共分為五大部分,貫穿數千年時空: 第一部:史前符號的密碼學——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的視覺敘事 本部分著重探討東方早期人類如何通過岩畫、陶器紋飾、玉器雕刻等物質遺存,表達他們對自然界、生殖繁衍以及死亡的早期理解。作者深入分析了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乃至更早的裴李崗文化中常見的“人獸合體”圖像、螺旋紋與鋸齒紋的符號學意義。重點章節如“龍的雛形:從蛇形崇拜到水神信仰的轉化”,通過比較不同遺址中出土的陶器造型,論證了早期神祇形態的地域性差異與共通性。此部分強調,神話的雛形,即是人類試圖為混亂世界賦予秩序的最初嘗試,這些符號是構成後世複雜神話體系的基石。 第二部:青銅時代的權力與祭祀——王朝初期的神聖秩序確立 隨著早期國家的出現,神話開始承擔起鞏固社會階層和政治合法性的功能。本部分聚焦於商代至西周早期的宗教觀念。作者細緻考證了甲骨文中“帝”、“上帝”的概念演變,並結合周原遺址的出土文獻,闡述了“天命”學說的早期形態。其中對“巫術-祭祀-政治”三角關係的分析尤為精闢。例如,對殷墟祭祀坑中人牲與動物犧牲的比例、祭祀場域的空間佈局的深入解讀,揭示了早期統治者如何通過模仿神祇的“創造性行為”,來強化自身的統治權威。本書挑戰了傳統上將商周信仰視為單一線性的觀點,提出了不同地域祭祀體系間的並存與競爭模型。 第三部:諸子百家的宇宙論辯——理性化對神話的重塑與篩選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與思想解放促使學者們對既有的神話體系進行系統性的反思、批判與重構。《東方神話譜系》的第三部分將重點放在哲學家如何將神話中的原始衝動轉化為具有內在邏輯的宇宙論。孔子對“敬鬼神而遠之”的審慎態度,老莊哲學中對“道”的非人格化描述,以及墨家對天志的實用主義解讀,都被視為對早期神祇形象的“去魅”過程。作者尤其深入分析了《山海經》這部文獻的特殊地位,將其視為神話向地理知識轉化,或向早期博物學過渡的關鍵文本,並探討了其文本結構中隱藏的巫師或方士的知識體系。 第四部:古典神話的集大成與再敘事——漢代意識形態的融合工程 漢代,特別是董仲舒的儒學獨尊後,神話話語面臨著被納入官方意識形態框架的巨大壓力。本部分探討了漢賦、讖緯學說以及碑刻藝術如何將上古的混沌神話,轉化為與帝王統治相協調的“天人感應”敘事。對“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等核心神話的定型化過程進行了細緻考察,分析了這些敘事如何服務於“大一統”的政治目標。本書的亮點之一在於對早期神祇譜系中女性神祇地位變遷的討論,揭示了在父權結構強化過程中,如西王母等重要形象如何經歷了神性與世俗化的拉鋸戰。 第五部:邊緣傳說與區域神祇的生命力——未被主流化的敘事存檔 儘管官方意識形態力求統一,但廣袤的東方大地仍保留了大量未被納入主流經典的區域性神話和民間信仰。本書的結尾部分將目光投向長江流域、西南夷地、東北亞寒地等地的神話遺存。通過對地方誌、民間口傳材料的初步整理,本書試圖繪製出一幅更加多元、層次更豐富的東方神話地圖。這部分強調,對神話的研究不應止步於對“經典”的解讀,而應擴展到對那些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被遺忘、卻又在地方文化中頑強存續的“地方性知識”的尊重與記錄。 研究價值: 《東方神話譜系》的貢獻不僅在於其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更在於它試圖建立一套東方神話學的基礎框架,將神話視為一種動態的、與社會結構、政治權力、物質生產方式緊密耦合的文化現象,而非孤立的文學或宗教文本。對於研究東方文明的深層結構、思想源流以及文化認同的學者而言,本書無疑是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奠基之作。它為理解東方哲學、藝術乃至當代文化心理的根源,提供了關鍵的鑰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之卉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專任副教授

  曾任:
  中壢市啟英工家影視科兼任教師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科兼任講師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科專任助教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戲劇系專任講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專任講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專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系主任

  任教課目:
  中國戲劇與劇場史、中國戲劇與劇場史專題、中國名劇導讀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什麼是戲曲
第二節 為什麼要學戲曲史
第三節 戲曲起源論
第四節 史觀與方法論

第二章︱ 四大小戲
第一節 《九歌》與「儺」
第二節 《東海黃公》與秦、漢百戲
第三節 《踏謠娘》與魏晉南北朝的戲劇
第四節 「參軍戲」與唐代的戲劇

第三章︱ 從小戲到大戲
第一節 大曲
第二節 變文
第三節 唱賺與諸宮調
第四節 宋、金雜劇院本

第四章︱ 南戲
第一節 南戲的起源與演變
第二節 南戲的體製規律
第三節 南戲的演出
第四節 南戲的作家與作品

第五章︱ 北劇
第一節 北劇的淵源、形成與演變
第二節 元雜劇的體製規律
第三節 元雜劇的搬演
第四節 元雜劇的作家與作品

第六章︱ 傳奇
第一節 南戲與北劇的「三化」
第二節 傳奇的體製規律
第三節 傳奇的演出
第四節 傳奇的作家與作品

第七章︱ 楔子
第一節 南雜劇
第二節 花雅之爭

第八章︱ 京劇
第一節 京劇的起源與演變
第二節 京劇的體製規律
第三節 京劇的演出
第四節 京劇的作家與作品

第九章︱ 回顧與前瞻
第一節 回顧
第二節 前瞻

︱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九歌》
附錄二︱ 《新校本宋書.樂志》(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樂三)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47401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7 x 23 x 1.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筆者家世代習醫,家祖官拜中將,曾任職軍醫局長;家父也成就輝煌,當過國際牙醫學士台灣地區的召集人,及中華牙醫學會第一任理事長。可惜先人遠矣,不肖子孫竟不能繼先人遺業,光耀門楣,反而成了戲子!愧哉!愧哉!

  其實,戲子也沒有什麼不好。中國人很矛盾,既愛看戲,又看不起戲子。好像寫經世文章的,要比吟詩作詞的來得高明;吟詩作詞的,要比寫劇本的來得高明;寫劇本的,又要比演戲的來得高明。像是《宦門子弟錯立身》中,完顏壽馬本「良家子弟」,為了愛上「戾家把式」,竟被父親鎖在家中,連作者都說他是「錯立身」,實在頗不公平。再說,壽馬的父親不也在驛館招戲班來演戲嗎?

  家父也愛看戲,曾經能唱全本的《鎖麟囊》。每逢週日,「電視國劇」成了全家必看的節目之一。筆者之愛戲、學戲、教戲,其實源自於小時的耳濡目染。高中畢業後,筆者考入了現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前身─「國立藝專戲劇科」。西洋戲劇的理論與實務,及「中國戲劇史」、「中國俗文學」等,都是必修的科目。當時的「中國戲劇史」,是由德高望重的鄧公綏甯開授。鄧公學富五車,「言者諄諄」,但同學們仍是「聽者藐藐」,先生只好自我挖苦說:「這年頭,老師要比學生還認真!」

  76 年至78 年,筆者在中壢啟英工家電影電視科任教。曾試圖把中國戲劇的美,介紹給這群半大不小的孩子們,但他們接受的程度也極有限。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筆者在課堂上播放京劇《拾玉鐲》的演出錄影帶(筆者認為這是京劇中極簡單易懂的劇目之一),其中好幾段精彩的默劇表演應該能喚起他們的興趣。但結果令筆者失望。原來他們從不曾看過雞要怎麼餵,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把針往頭髮上插一插。對於整個拾鐲子的過程,他們竟然覺得「做作得離譜」。面對這樣的回答,我還能說什麼呢?

  78 年至80 年,筆者在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就讀,特別關心中外戲劇比較的問題。在閻振瀛、曾永義、牛川海、及筆者的指導教授顧乃春等幾位國內知名教授的引導下,的確收穫不少。80 年畢業後,隨即返回母校兼任,並在82 年二月,改聘助教。這期間,又得以向鄧師請益,並常常得到先生的鼓勵,直到先生於85 年三月與世長辭。

  自85 年八月至今,教授「中國戲劇與劇場史」、「中國名劇研究」、「戲劇原理」等科目,筆者發現三十多年前,發生在同學們身上的問題,同樣存在於現在這些孩子的身上。這使筆者想起了一個曾經和鄧師討論過的話題:為什麼戲劇系的學生大多不喜歡上「中國戲劇史」?我們的結論有下面四點:

  1. 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太差
  2. 學生不理解為什麼要去「和死人打交道」
  3. 理論課程看不出「立即」的效果
  4. 中國戲劇史有太多不確定,像是個無底洞,越挖越深

  就第一點來說,我們從國中一年級開始接觸古文,到了高中畢業,少說也有六年的時間。六年還不能培養閱讀古文的能力嗎?這不可思議,卻是事實。所以中國戲劇史的研究,幾乎成了中文系的天下;就像研究西洋戲劇史而有成就的,多半是英文系出身一樣。工具很重要,研究中國戲劇史,閱讀古文的能力就是最基本的工具。更讓人挫折的是,我們不能把「中國戲劇史」上成了國文課。

  第二和第三點是密切相關的。來報考戲劇系的,多半想要上台演戲,這其中還有不少是抱著明星夢來的。此外,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入學考試的學科分數較低,「奉國防部命令」來的。這兩種人中,愛念書的不多,當然也就不會願意花時間在無法立即看出成效的理論課程上。而這些理論課程中,在西潮的鼓舞下,「西洋戲劇史」又比「中國戲劇史」情況好些。

  其實,如果金元雜劇或宋元南戲是過時的,希臘戲劇就更老套了!但學生們總不想這些,他們好像是「吃台灣小劇場的奶水長大的」,好像只有小劇場中的戲是好戲,其他的型式都不足論。正如同他們以為表演是一蹴可幾的,好像任何人只要放得開,都可以演戲。甚至於幾年來參與入學面試的作業,問到為什麼會來考戲劇系,每每遇到這樣的回答:「因為我很會搞怪!」會搞怪和會演戲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嗎?這種一知半解的心態,既可笑,又可悲。

  就第四點來說,中國古代的名儒大哲對戲劇,甚至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加之歷朝歷代的戰火摧殘、校書、禁書、燬書等浩劫,戲曲史上多的是斷層。學者們遇到斷層,既然沒有明確的證據,也就只有自圓其說了。因此,對某一個問題的見解,往往是百家爭鳴,各說各話。連學者都弄不清楚,讀者更是如墜五里霧中。

  所幸,戲曲史的研究,從清末王國維(靜庵)先生開始,至今不過百年左右,因為敦煌「變文」及《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發現,已經解決了許多歷史公案。學者如秉持前人努力不懈的態度,佐之以科學方法,定能將歷史還原。

  筆者編撰此書,就是希望使學生從簡入繁,一步一步了解戲曲史。除了清楚自身的歷史定位,不要妄自菲薄或妄尊自大;更要以古為鏡,既知歷代興替,而後能有發揚。如此,戲曲才有新生命,才能永續發展。自20 世紀30 年代起,中國傳統戲曲,已經被許多世界級的戲劇大師,當作是解決西方戲劇發展瓶頸的良方。如果我們反而要去數典忘祖,唯西方當代劇場馬首是瞻,卻不知反求諸己,豈不是大開倒車,不進反退了嗎?

  因此,筆者不想把這本書寫死,更不希望讀者把這本書讀死。書中章節,多列有進階閱讀之書目,期望讀者諸君多加利用。

  另外,此書之寫成,要感謝的人很多,不便一一列出,特別要提的是:如果沒有鄧師綏甯當年的鼓勵,不會有這本書的出現。特以此書,獻給他老人家在天之靈。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當我看到這本《中國戲劇與劇場史》的目錄時,心頭閃過一絲疑慮:這是否又是一本將「政治正確」置於藝術成就之上的著作?畢竟,在華語學術圈中,歷史書寫很容易被意識形態的洪流所裹挾。然而,閱讀之後,我發現作者的筆法是極其高明的。他處理清代中後期,特別是徽班進京、京劇定型化的過程時,並沒有一味頌揚其「國粹」地位,反而犀利地指出了其在吸納各地劇種的過程中,對於地方聲腔所造成的壓制與邊緣化。這種不迴避內部矛盾的態度,讓我感到非常痛快。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對於戲曲美學的闡述,使用了許多現代戲劇理論的視角,比如對於「虛實相生」的空間處理,他不再只停留在傳統的意象解釋,而是對比了西方形體劇場的表現手法,試圖探討跨文化的共通性與特殊性。這種學術上的開放與融合,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歷史回顧,更像是一場深刻的藝術對話。

评分

整本書的敘事節奏與語言風格,讓我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又保持著令人愉悅的清晰度。尤其在論述明代南戲與崑山腔的興衰時,作者的文字如同崑曲唱腔般婉轉細膩,充滿了對聲腔藝術的熱愛。他對「腔調的細微差別」的捕捉,即便只是文字描述,也讓我彷彿聽到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演員所詮釋出的不同韻味。這本書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冷硬乾燥,而是充滿了對藝術家個人命運的關懷。例如,穿插在歷史脈絡中的小故事,關於某位著名丑角的臨場反應,或是某位旦角的幕後軼聞,這些細節讓厚重的歷史變得有血有肉。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或許在於它證明了「戲劇史」不應是枯燥的年代線索,而應是一部關於「人」如何在舞台上創造美、抵抗遺忘的史詩。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史料,轉化成了能引發讀者共鳴的藝術傳記。

评分

從一個關心當代藝術發展的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它對「近代化」與「現代化」的區分。許多論述習慣將「五四運動」後的戲曲改良視為單一的進程,但本書卻細緻地剖析了兩種不同力量的拉扯:一是以俞大綱、歐陽予倩為代表的,希望借鏡西方戲劇結構來提升劇本深度和思想性的「劇本中心主義」;二是堅持傳統行當、唱念做打的藝術完整性,力圖在不改變基本表演語彙下進行微調的「守正派」。這兩種思潮的碰撞,直接影響了現當代華語戲曲的走向,也間接影響了我們台灣在戰後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轉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宣判誰勝誰敗,而是展示了這種結構性的張力如何持續至今。它提醒了我們,每一次的「創新」背後,都隱藏著對傳統的割捨與重塑,這種深層次的歷史反思,是許多流於表面的戲曲介紹書所缺乏的。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中國戲劇與劇場史》就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長期關注華文表演藝術的台灣讀者,總覺得我們在談論「中國」戲曲時,常常被既有的框架侷限住了。這本著作的切入點,似乎就帶著一股想要跳脫傳統教科書式論述的野心。我特別期待它能如何梳理從先秦到近代的脈絡,畢竟戲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單一路線的線性爬升,而是充滿了地方性、政治角力和文化融合的複雜過程。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那些「邊緣」的劇種,例如閩南戲、客家戲,或是那些在特定歷史時期因避諱或商業考量而興盛又衰微的劇種,而不只是聚焦於京劇或崑曲的鼎盛期。更重要的是,我盼望它能用一種更宏觀、更具批判性的視角來審視「國家劇院」與「民間戲班」之間的張力,思考在不同政權下,戲曲是如何承載社會意識形態,又是如何巧妙地在夾縫中保有其藝術的生命力。台灣的歌仔戲發展,其實也深受大陸各劇種影響,若這本書能提供更細緻的比較分析,對我們理解自身戲曲的淵源和演變,無疑是一大助益。期待它能打破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提供一個清晰又多維度的歷史圖景。

评分

翻開這部厚重的史書,我首先被它那種近乎考據癖的嚴謹態度所震懾。作者在處理早期戲曲源流時,顯然下了極大的功夫,大量引述了古代文獻中關於「俳優」、「倡優」的記載,試圖釐清戲曲藝術脫胎於祭祀、說唱表演的艱辛過程。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沒有急於將戲曲定型化,而是展現了其流動性與多樣性。例如,對於宋元雜劇的分析,我注意到它不只是討論了關漢卿、王實甫的劇作,還花費筆墨去重建當時市民階層觀劇的場景,包括茶肆、瓦舍的環境氛圍,甚至提到瞭如何通過舞台道具和服飾的細微差別來區分不同階級的角色。這讓讀者彷彿能親身走入那個喧囂的時代,而非僅僅在書齋中閱讀劇本。對於一個追求知識的讀者來說,這種對「劇場實踐」的還原,遠比純粹的文本解讀來得生動和有價值。它成功地將歷史的厚重感與舞台的活潑感結合在一起,展現了「活著」的戲曲藝術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今日我們所見的模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