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這幾年大家都在講「文化保存」,但真正能落實到生活中的,往往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這本《台語的鄉土口味》,聽起來就是那種「小兵立大功」的代表作。我希望它收錄的俗諺俚語,涵蓋的面向夠廣,不只是圍繞著吃穿用度,更能觸及到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比方說,以前的人面對困境時,那些充滿韌性的講法;或是讚美一個人「真有 gán-jū(有骨氣)」時,那種力道和層次感。我很想知道,編者是如何從海量的台語俗諺中挑選出「2022年」最適合我們時下社會氛圍的句子。如果它能帶給我們一些在面對現代社會壓力時,可以引以為鑑的古老箴言,那就太有價值了。如果設計上能用一些復古的字體排版,再搭配一些台灣本土的植物或風景的插圖做點綴,那這本日曆就完美了,完全是送禮自用兩相宜的佳品。
评分我對於這本日曆最主要的期待,就是「道地」。什麼是道地?就是那種一聽就知道是「咱庄腳人」才會講出來的話,沒有半點矯揉造作或外來語的雜音。台語的美,就在於它的生活化和它的「氣口」(說話的腔調和韻味)。我很怕有些出版社會為了迎合市場,把很多老一輩的俗諺「消毒」過度,變得四平八穩,失去了它原本該有的衝擊力或幽默感。例如,有些俚語帶點辛辣的黑色幽默,正是反映了過去生活艱苦時期的生存智慧,那種「酸中帶甜」的滋味,才是台語的精髓。所以,我強烈期盼這本日曆能勇敢地收錄那些充滿生命力的、甚至有點「粗獷」的詞彙。如果能附贈一張「發音指南小卡片」,或許能幫助那些不太常接觸台語的朋友,也能在閱讀時,在腦海中自動播放出正確的語音,這樣更有助於「沉浸式」的體驗這份鄉土的滋味。
评分喔,這本年曆的設計概念,簡直是打中了我這個對傳統文化有執念的在地人。你知道嗎,現在的市面上充斥著太多設計得花俏,內容卻空洞的東西,真正能讓人靜下心來思考,從文字中汲取養分的,實在是鳳毛麟角。我對這種「用曆法傳承語言精華」的做法非常讚賞,它巧妙地將「時間」和「智慧」結合了起來。想像一下,在忙碌的一天開始前,沖著一杯熱騰騰的黑咖啡,翻開日曆,看到一句阿嬤級的「呷飽未,才是大聲問候」,那種踏實感,是任何電子訊息都取代不了的。我衷心期盼這本日曆的編排能保有傳統的韻味,不要過度現代化,讓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氣味,都能成為喚醒記憶的媒介。而且,如果每則俗諺後頭,能附帶一點點延伸的歷史背景或使用情境的小註解,那就更上一層樓了,讓使用者不只學到一句話,更能理解它背後所代表的社會觀。
评分這本《台語的鄉土口味—俗諺&俚語—2022年曆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熱,彷彿聞到了一股濃濃的古早味。身為一個從小聽著阿公阿嬤的台語叨念長大的在地人,這種結合了生活智慧和語言魅力的東西,簡直是心頭好。我記得小時候,大人常常掛在嘴邊的那些俗諺,現在年輕一輩的,聽得懂的越來越少,實在是讓人有點失落。這本日曆,光是想像它擺在客廳桌上,每天翻開都能看到一句充滿哲理又接地氣的俚語,就覺得非常療癒。它不只是日曆,更像是一本微型的文化傳承工具。希望它收錄的內容夠紮實,不要只是隨便湊數的幾句老掉牙的話。我特別期待看到那些關於農耕、氣候變化,或是人情世故的描寫,畢竟那才是我們這塊土地最真實的底蘊。如果能配上一些簡潔的白話文解釋,那就更好了,畢竟不是每個年輕人都對傳統台語的意涵瞭若指掌,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推廣的效果,讓這份「鄉土口味」持續飄香。
评分這本日曆的概念,讓我不禁聯想到阿公以前在灶跤(廚房)邊,一邊煮飯一邊跟我講古的畫面。那是一種非常溫暖、充滿安全感的學習過程。現在,我們的生活被各種快速資訊流淹沒,很少有機會像這樣,每天固定花個幾分鐘,專注在一句充滿歷史重量的話語上。這本日曆提供了一個「慢下來」的契機。我希望它在內容的選擇上,能夠呈現出台灣社會歷史的切片,例如,從日治時期、戰後到經濟起飛,不同年代的俗諺可能帶有不同的社會情感色彩。如果能將這些俗諺按照主題分類,例如「待人接物篇」、「天氣變化篇」、「家庭倫理篇」,那讀者在翻閱時,也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面向的文化邏輯。總之,這本書的成功與否,就在於它能否喚醒我們心中那份對腳下這塊土地最樸實、最深厚的情感連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