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現代文明套書】(二冊):《西雅圖酋長宣言》、《帕帕拉吉》

【反思現代文明套書】(二冊):《西雅圖酋長宣言》、《帕帕拉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雅圖酋長
图书标签:
  • 原住民
  • 文明批判
  • 反思
  • 历史
  • 文化
  • 美国原住民
  • 西雅图酋长
  • 帕帕拉吉
  • 环保
  • 社会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套書組合:《西雅圖酋長宣言》、《帕帕拉吉》

  《西雅圖酋長宣言:怎麼能夠買賣天空、大地與海洋的溫柔?》
  一位印地安先知獻給我們的自然預言 〔中英對照・深度導讀〕
  西雅圖酋長的宣言
  被譽為人類最偉大的演說
  它優美如詩,是最美麗而古老的自然文學經典
  它清醒睿智,被視為重要的人權、環保宣言
  他的話語猶如星辰山川大地,或能喚醒世人省思——
  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
  與萬物相連
  重新織起生命之網

  我們族人曾經遍佈這片土地
  正如同被風吹皺的海,掀起海浪,覆蓋鋪滿貝殼的海床;
  但是那個時代早已不復存在
  部落的崇高偉大如今只剩下令人喟嘆的回憶

  ★最優美精練的自然文學經典
  一八五〇年代,美國白人搜購北美大陸的西北角,這片原來居住印地安部落的土地時,西雅圖印地安酋長發出這番語重心長的談話——他誠摯地呼求人與人、人與土地應該和諧共處,傳達了印地安人對大地與自然的崇敬,也流露出對有靈萬物的關愛與依戀。

  這場一百多年前印地安酋長的演說,被後世不斷詮釋、改寫、再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篇宣言也被視為是最早、最古老的自然文學代表作。

  西雅圖印地安酋長如先知一般,一百多年前便預示了環境生態與資本主義開發略奪之間的扞格。西雅圖印地安酋長何其無奈與無望,他與族人實是無數被消滅的物種與弱勢族群中,少數還能發出警語的——而地球上現存的弱勢族群與物種,或許可能就是不久未來後的西雅圖印地安酋長。

  因此,這份宣言不只是來自過去歷史的文件,它或也預示可能到來的浩劫與毀滅。

  ★是宣言,也是預言    
  本書作為一系列自然經典文學的序章,除收錄相關文件重建演說脈絡,也特別邀請詩人、作家廖偉棠撰寫專文導讀。他在《宣言、寓言還是預言?》一文中邀請我們一起思考:

  •西雅圖酋長宣言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和文學意義
  •本書文體為口述記錄雖有真偽之辯,然「托偽」在歷史上作為觀念革命的推動力量,有其必要性
  •受本書啟發並與之遙相呼應的一九六〇年代(迄今)生態文學與印地安文藝復興的脈動
  •伴隨過度發達資本主義而來的病:浪費、生態災難與瘟疫的警訊
  •疫情未歇、生態災難對全球經濟發展與生活方式帶來深刻衝擊,而這正好是我們反思的契機;美國近年的斷捨離/極簡生活、新遊牧生活方式,亦皆呼應了西雅圖酋長宣言中的警語——所以本書既是宣言,也是預言。

  ★與自然共情,編織生命之網
  聆聽西雅圖酋長的話語,或能喚醒世人省思:人類過度耗竭的物質文明與生活方式實已無法持續,我們該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以自然之眼,重新織起生命之網?

  這位印地安先知充滿尊嚴的談話,是沉痛的籲求也是一場邀請——在優美如詩的字裡行間,讓我們體會其中的蒼涼與嘆息,並勇敢反省我們今日所面對的問題。

本書特色

  ★暢銷百年不墜、跨時代心靈經典
  ★《湖濱散記》譯者全新中譯
  ★知名作家廖偉棠專文深度導讀
  ★ 收錄相關歷史文件呈現演說脈絡

名人推健

  廖偉棠(作家・詩人)|深度導讀  
  夏曼・藍波安(作家) 廖鴻基(作家)|推薦

  《帕帕拉吉!劃破天空的文明人:南太平洋酋長眼中荒謬的現代文明》【百年經典重現】

  細思極恐!我們奮力追求的說不定只是一場鬧劇
  透過南太平洋酋長的眼  回看自身
  擺脫拜物主義枷鎖  不再活在電影裡的虛妄人生

  席捲批判中產價值的1970年代  蔚為環保運動者的聖經
  德國中學列選為重要讀物  銷售逾百萬冊  
  首次德文直譯中文版問世

  在我們認為的野蠻人眼裡,我們才是「行為荒謬、處處犯傻」的那群人
  文明與進步怎麼成為了幸福的枷鎖與痛苦的深淵?
  服飾、金錢、職業、效率又如何奪走人與生俱來的快樂?

  比起宗教,其實金錢才是唯一信仰;對擁有物品與房舍無比執著;認為腦袋裡的東西才是最崇高的,卻沒想過思想也是一種病;把電影中虛妄人生當成自己的,放棄了真實的生活。我們稀鬆平常的生活,在南太平洋的酋長杜亞比眼中竟是如此荒謬。

  南太平洋的酋長杜亞比遊歷歐洲後,對所謂進步的文明人(帕帕拉吉,即薩摩亞語中的白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想法,產生了許多困惑及價值衝突,並分享給他的族人。

  這些關於金錢、職業、衣著、信仰的反思與洞見,並非要號召現代人拋棄文明回歸原始,而是藉由他的觀察,讓我們重新思考身為人類生活真正的幸福究竟是什麼。

  這部出版於一九二O年的作品,在一九六O至七O年代的反中產階級浪潮中,引起廣大迴響,並蔚為環保運動者的聖經,德國中學也選為重要讀物。已翻譯成多國語言,並銷售全球逾百萬冊。

  出版百年後,這本書仍舊像一面映照「文明人」的鏡子,今天的我們,也可以在鏡中看見自己。

名人推薦

  作家廖偉棠專文導讀
  吳晟|詩人
  楊宗翰|空屋筆記
  林冠廷|Youtuber「台客劇場」導演
  謝昕璇|世界旅行冒險家CC(www.facebook.com/ccisatroublemaker)
  推薦

  《帕帕拉吉》一書從人類物質生活的無度追求、精神生活的虛妄等方方面面都加以質疑,有的只是跳出此山中的疏離效果,也許可以理解為文化差異產生的荒謬。但更多的是觸及西方文化本質矛盾的一針見血。——廖偉棠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反思現代文明套書】(二冊):《西雅圖酋長宣言》、《帕帕拉吉》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对这两本书具体内容的描述,而是从更广阔的背景和议题出发,探讨现代文明的处境与反思的必要性。 --- 文明的镜子:在巨变时代审视我们的根基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全球化将世界编织成一个复杂而脆弱的网,而我们对进步的传统叙事也日益显露出裂痕。现代文明,这个建立在理性、效率和物质积累之上的庞大结构,在解决了无数人类困境的同时,也催生了深刻的焦虑、生态危机以及意义的迷失。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社会批判,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跳出日常的喧嚣,站在一个更长远的尺度上,重新审视我们所依赖的文明基石——我们如何定义“进步”?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究竟是支配还是共存?我们追逐的“繁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代价? 现代性的困境:进步的悖论与失衡的尺度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文明的核心驱动力一直是科技理性与工业化生产。这种模式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将人类的寿命延长,也将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然而,这种以“征服自然”为前提的进步观,在21世纪愈发显得其内在的悖论。 我们习惯于用GDP、创新速度或信息带宽来衡量一个社会的成功。但这种单一的量化标准,往往掩盖了社会内部的深刻分化和精神层面的匮乏。当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与土地、人与传统社区的联系日渐松散时,我们失去了什么?速度的提升是否必然带来幸福感的增加?效率的极致追求是否正在侵蚀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和慢下来感受生命的能力? 许多现代思想家指出,我们正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我们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越来越不了解自己内在的真正需求。对资源的无限索取,正将我们推向生态平衡的临界点。这种失衡并非偶然,而是我们对世界本体论认知的直接投射——我们将自然视为可供开发的客体,而非需要尊重的生命共同体。这种视角,需要一场深刻的、从根源上出发的校正。 追问“根源”:寻找失落的智慧与平衡的尺度 在现代性的强光之下,许多古老的、非量化的生存智慧和知识体系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落后的遗迹。然而,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社会结构日趋紧张的今天,重新审视那些关于平衡、循环、谦逊与责任的古老理念,变得异常迫切。 我们需要的不是对现有体制的简单修补,而是对“如何生活”这一根本问题的重新探索。这种探索必须超越意识形态的争论,深入到人类与环境、个体与集体、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基本伦理关系中去。 如何重建人与土地的伦理? 当我们的食物和能源都依赖于一个遥远且复杂的全球供应链时,我们对生存的掌控感和敬畏之心便逐渐消退。重新关注地方性知识、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以及对生命起源的尊重,是重建伦理的起点。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义“富足”——富足不仅是物质的拥有,更是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互动关系。 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集体责任? 现代社会强调了个体权利的至高无上,但这在处理全球性危机(如气候变化、流行病)时,往往暴露了其局限性。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在个体价值的尊重与维护共同体福祉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社群”的意义,以及公民责任在现代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如何面对时间与存在的焦虑? 技术的进步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压缩着我们的时间感。在永不停歇的“向前冲”的压力下,我们失去了对“此刻”的占有,更失去了对遥远未来的深刻忧患意识。这种对即时满足的追求,正是现代文明深度焦虑的来源之一。本书引导我们进行一次对“时间感”的重塑,将目光投向世代传承的义务,而非仅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 一次关于“存在方式”的严肃对话 这套丛书所引发的思考,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类“存在方式”的严肃对话。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核心问题:如果现代文明的航向——无止境的增长和技术支配——最终导向的是我们所珍视的一切的崩溃,那么我们是否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另一条道路?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主义,更不是对现代技术的全盘否定。相反,它是主张一种更有远见、更具包容性、更深植于伦理基础之上的现代性。它呼吁将那些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关于尊重、谦卑、循环和代际责任的智慧重新整合到我们的决策和生活哲学中。 我们需要的,是一面能清晰映照出我们文明盲点和内在矛盾的镜子。通过对这些宏大议题的深入探讨,读者将被引导去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在看似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中,发掘出通往更可持续、更有人文关怀的未来的可能性。这是一场关乎我们集体命运的、必要且及时的思想探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演說者/西雅圖酋長Chief Seattle(1790?~1866)


  父親是索瓜米希族(Suqwamish)酋長,母親是杜瓦米西族(Duwamish)酋長的女兒。因為母系傳承,所以西雅圖酋長被認為是杜瓦米西族人。十九世紀,美國拓展領土已達北美洲西北角,當地居住著許多印地安部落。美國政府欲買下位於現今華盛頓普吉特灣(Puget Sound of Washington)附近二百萬英畝土地。當時,西雅圖酋長向華盛頓特區首長發表此篇演說,高倡人與大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直到今日,這篇演說仍是人類對自然的闡述中,最真摯的作品之一。現今的華盛頓州西雅圖市便是以他而命名。

導讀/廖偉棠

  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家,現居台灣。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臺灣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度最佳藝術家(文學)。曾出版詩集《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野蠻夜歌》、《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春盞》、《櫻桃與金剛》、《後覺書》等十餘種,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散文集《衣錦夜行》和《有情枝》;攝影集《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尋找倉央嘉措》、《我城風流》、《微暗行星》;評論集《波希香港•嬉皮中國》、《遊目記》、《深夜讀罷一本虛構的宇宙史》、《反調》、《異托邦指南》系列等。

埃利希‧薛曼(Erich Scheurmann, 1878-1957)

  德國作家、畫家,一九七八年生於德國漢堡,十九歲時徒步漫遊德國。年少時於漢堡與紐倫堡就讀藝術學校,一九OO年進入慕尼黑藝術學院。

  一九O三年起遷至南德邊境之波登湖,與年紀相仿的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結識。一九一四年,柏林出版商請薛曼書寫南太平洋的故事。薛曼旅行至薩摩亞群島,該群島的西半部為德國殖民地;一九一五年從薩摩亞群島旅行至美國,在那裡寫下流傳後世的《帕帕拉吉》。

  其文學作品自一九一一年發表以來共有十四 部,主題多圍繞於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其中以《帕帕拉吉》為薛曼的文學代表作。

譯者簡介

劉泗翰


  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賣譯為生逾二十年;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曾任電視台國際新聞中心編譯、組長、主編。譯作有《湖濱散記》、《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愛的哲學課》、《性別的世界觀》、《物競性擇:你可以從動物身上得到什麼樣的「性」 啟示》、《喂,有人在嗎?》、《非虛構寫作指南》、《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愛的哲學課》等三十餘本。

彤雅立

  本名周郁文,輔仁大學德語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柏林自由大學電影學博士。著有詩集《邊地微光》、《月照無眠》、《夢遊地》;德語文學譯作包括葉利尼克《美妙時光》、《卡夫卡中短篇全集》、英兒‧杜肯《我戴著黃星星》、克里斯塔‧沃爾夫《分裂的天空》與彼得‧漢德克《夢外之悲》等。曾多次獲得翻譯補助,如歌德學院、德國翻譯基金、羅伯特‧博世基金會、Toledo 等,並於2017年與 2019 年於柏林文學學會駐村。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759083
  • 叢書系列:心祕徑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3 x 19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書封的瞬間,那種樸實卻充滿重量感的裝幀設計,就已經在暗示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現代社會的節奏太快,我們習慣於快速消費資訊,習慣於追求即時的滿足感,但真正有深度的東西往往需要時間去咀嚼。這套書顯然屬於後者。我很好奇,在探討「現代文明」的反思時,作者如何平衡宏觀的哲學思辨與微觀的個人體驗。畢竟,文明的重量最終都是由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個體來承擔的。我總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特別是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意義」的追尋似乎更加迷茫。我們繼承了前人追求物質豐裕的成果,卻似乎失去了與土地、與自然、與自身內在的連結。這種疏離感,不論在台北的摩天大樓裡,還是在南部的鄉間小鎮,其實都同樣存在。這套書如果能提供一些線索,引導我們重新定義「好的生活」標準,那它的價值就無可限量了。

评分

不得不說,這類型的書籍在台灣市場上其實不少見,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往往在於論述的獨特性和文字的穿透力。我對那種空泛的、老生常談的批評早就感到厭倦了。我希望這套書能更深入地觸及到我們文化深層的焦慮——那種對「進步」永無止境的渴望背後,其實隱藏著對停滯和衰敗的巨大恐懼。台灣的發展史,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不斷追趕全球現代化腳步的歷史,但現在,我們似乎到了某個臨界點,需要重新盤算一下,這樣一路狂奔到底值不值得。作者有沒有能力揭示出,我們追求的「現代性」本身可能就是一個不斷自我消耗的結構?我特別期待看到,在批判既有體制後,能否提出一些關於「重構」的可能性,哪怕只是一個微小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實踐的改變,都比純粹的批判更有力量。畢竟,書讀完了,日子還是得繼續過下去。

评分

老實講,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總是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是因為深知其重要性,害怕則是因為有時候過於深入的探討,會讓人感到自身的渺小與無力。但如果這套書真的能做到觸及核心,它就不能只是提供安慰劑。我希望能從中讀到一種既有悲憫情懷,又不失犀利洞察力的聲音。它應該提醒我們,所謂的「文明」,其實是一種動態的、充滿張力的過程,而非一個固定的終點。在台灣,我們經常在傳統的價值觀與現代化的衝擊之間搖擺不定,這種內部的拉扯,正是現代文明矛盾的最佳寫照。這套書,如果能精準地描摹出這種內在的撕裂,並引導我們去尋找如何在這撕裂中達成某種誠實的共存,那麼它就絕對是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對話的重量級作品。它不是用來「讀完」的,而是用來「生活」的。

评分

這套書光是書名就很有衝擊力,《反思現代文明套書》——光是這六個字,就已經把我拉進一個深思的漩渦。身為一個在現代社會中努力掙扎求存的台灣讀者,我總覺得我們活在一個高速運轉、看似進步,骨子裡卻充滿矛盾的時代。每天早上被手機鬧鐘叫醒,接著是無止盡的訊息轟炸,我們到底是在「生活」,還是在「被生活」?這套書似乎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暫停一下,從另一個視角來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剖析我們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文明結構,特別是當我們面對環境問題、人際疏離,以及無所不在的消費主義時,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台灣社會的發展路徑,其實也帶有很重的西方現代化影子,所以這種「回頭看」的視角,對我們來說,或許比想像中更為迫切和重要。這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能找到標準答案的書,它更像是一劑強心針,逼迫你面對那些你可能一直試圖忽略的、文明外衣下的真實瘡疤。

评分

這套書的排版和選用的字體,給人一種很沉穩、很耐讀的感覺,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抗快餐文化的姿態。在數位媒體不斷稀釋我們注意力精力的時代,能有一套書讓你願意「慢下來」細細品味,已經是一種勝利。我猜想,作者在處理「反思」這個主題時,一定會觸及到權力結構與知識壟斷的問題。畢竟,定義什麼是「文明」、什麼是「進步」的權力,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對於一個經歷過威權轉型、仍在努力建立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台灣社會來說,質疑那些被外來話語體系包裝好的「普世價值」,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獨立,更需要心靈和思想上的自主。我希望這套書能提供給我們足夠的工具,讓我們有勇氣去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假設,並且開始建構屬於我們自己的、更具韌性的生命藍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