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上的兩人旅行練習

湄公河上的兩人旅行練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文捷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湄公河
  • 东南亚
  • 文化
  • 散文
  • 游记
  • 个人成长
  • 冒险
  • 河流
  • 异域风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們的旅行從湄公河開始,也從湄公河結束
背包旅人吳文捷第三冊旅行故事
  
  為了專心寫書,我再度回到已拜訪過的湄公河畔,
  與阿尼不經意的相遇,伴隨著河畔飄盪水燈的花火。

  兩個人一起沿著湄公河,走過寺廟、小鎮甚至深山部落。漫步在如詩如畫的小鎮農巧與孟諾,在派對之城進行輪胎漂流,朝他曲的方向展開四百五十公里的摩托車之旅,也在開往寮國的慢船上,感受星空與時間的流淌。

  「下次再來吧。」阿尼說。

  有經驗的旅人們都明白這句話的不切實際,我莞爾一笑,就算當下的情感再真誠不過。世界這麼大而生命如此短暫,該怎麼有機會重遊同樣的地方?

  那就把握當下吧,即使終究會分離。

各方推薦

  「旅行可以有很多種選擇,也期許著在必須面對自己的當下,能做出選擇並勇敢追求。」 —— 旅遊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廖科溢

  「許多旅人沿著路走,其實跟著河走才浪漫」—— 背包旅人 藍白拖

  「文捷的文字在無法旅行的時候讀來,成了一把珍貴的鑰匙,開啟了我已經久未想起的記憶。」 —— 背包客棧創辦人 小眼睛先生

  「翻開本書,走進湄公河的流裡,遇見愛情、學習坦然、活在當下、奔流向海。」—— 作家 旅行沙舟 張J
 
沉寂之河的低语:一场关于边界、记忆与未竟的探索 第一章:雾锁的起点 清晨的湄公河,总是被一层厚重、带着湿气的灰白雾气笼罩着。这雾气并非简单的水汽,它似乎携带着某种陈旧的、难以言喻的重量,仿佛能将世间一切喧嚣都隔绝在外。我们选择的起点,是老挝与泰国边境一处被地图遗忘的小镇——斑南。这里没有现代化的码头,只有几艘锈迹斑斑的木船,船头挂着祈求平安的彩带,在水面上轻轻摇晃。 陈旧的木船发出低沉的摩擦声,是我们告别陆地的第一份音符。河面上的景象缓慢而肃穆。水流湍急,带着泥土和腐叶的气息,它以一种亘古不变的节奏冲刷着河岸,也冲刷着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尚未被定义的期待与不安。 李维,那个沉默寡言的摄影师,此时正专注地调整着他的莱卡相机。他的镜头永远对准那些边缘地带——被水侵蚀的泥土斜坡,岸边孤独的榕树,以及那些试图在这条伟大的河流中讨生活的渔民。他相信,湄公河的真相,藏在它不经意的纹理和被遗忘的角落里。他此行,带着一个模糊的使命:记录下“流动”本身,记录下时间如何被这条河流塑形。 而我,林晓,一个试图逃离都市喧嚣的文字工作者,则更多地关注河流两岸的人语。那些混杂着泰语、老挝语、高棉语的俚语,那些关于土地和家族传承的故事,对我来说,是比水流本身更具吸引力的“活化石”。我试图理解,在如此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的定居和生存,究竟是一种抗争,还是一种顺从。 我们的“旅行练习”并非一次简单的观光。我们没有固定的目的地,唯一的规则是: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必须停留至少三天,尝试融入当地的生活节奏,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自带的物资很少,主要依靠当地人的接济和我们自己简陋的技能。 在斑南的第一夜,我们住在船夫家的吊脚楼上。空气中弥漫着鱼腥和香茅的味道。夜里,风从湄公河上吹来,带着水鬼故事的低语。船夫老帕讲述了他年轻时在“金三角”附近的一次惊魂经历,关于走私的幽灵和无法追踪的边境线。他的讲述不是为了恐吓,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口述,关于一条河流如何成为文明的界限,又如何成为禁忌的通道。 第二章:边界的灰色地带 旅程的第二段,我们顺流而下,进入了河流更宽阔、更显现出其“国际性”的河段。湄公河在这里扮演了多重角色:它是农田灌溉的生命线,是跨国贸易的动脉,也是身份认同的分割线。 我们停靠在一个名叫“塔莱”的村落。这里的人们生活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他们的孩子在泰国上学,但他们的祖辈坟墓却在对岸的老挝。国界在这里不是一条清晰的红线,而是一片需要不断协商的灰色地带。 李维在这里拍摄了一组令人不安的照片:一队身着统一校服的孩子,在清晨的薄雾中,排着队,脚下是水面泛起的涟漪。他们的背包很重,但他们眼神中的专注,仿佛在履行某种神圣的仪式。他捕捉到了那种“两栖”的存在感——他们一半属于岸上,一半属于水面。 我的文字记录则集中于那些“双重身份”的个体。我遇到了一个靠着贩卖香料往返两岸的中年女子阿曼达。她熟练地使用泰语和老挝语进行价格谈判,她的生活哲学是:“水流到哪里,我的生意就在哪里。”她对政治和国界漠不关心,她只关心河流的涨落是否允许她安全渡河。她向我展示了她藏在船底的一本旧相册,里面是她在不同年代,站在河流不同侧拍下的照片,背景的植被和建筑都有了细微的变化,但她总是面带同样的、坚韧的微笑。 我们开始意识到,湄公河本身并非一个静止的地理实体,它是一个不断被描绘、被定义、被利用的动态场域。河流的声音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噪音,它包含了无数次越界、秘密交易、以及被遗忘的官方文件发出的回响。 第三章:时间的涡流与遗忘之物 随着深入,河道变得更加曲折复杂,也更加原始。我们开始进入一些人迹罕至的支流,那里的水流变成了浓稠的墨绿色,两岸是茂密的、几乎不透光的雨林。 在这里,时间感开始模糊。我们不再看手机上的日期,只根据太阳的升落和河流的泥沙浓度来判断季节。李维的镜头开始捕捉那些被水流冲刷到岸边的“遗物”:一块雕刻着奇异花纹的石头、一个被水泡得发白的旧木制玩具、一截腐朽的金属部件,它们像是被时间打捞上岸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排列在沙滩上,用他标志性的、极简的构图方式拍摄。他试图通过这些无主之物,来重构那些被河流卷走的人类历史。这些物品没有标签,没有故事的佐证,它们只是存在着,提醒着我们,每一次潮起潮落,都意味着某些东西的终结。 我则开始阅读那些关于早期探险家和殖民者的记载。那些文字充满了对未知野蛮的恐惧和对征服的渴望。与那些傲慢的记录相比,我们所接触到的当地人对河流的态度,则充满了敬畏与谦卑。他们不试图征服它,他们只是学习如何与之共存,如何在它的脾气下找到生存的空间。 在一次夜间守夜时,我们听到河上传来了悠长而低沉的号角声。那声音穿透了雨林的寂静,带着一种古老的仪式感。我们沿着声音的方向寻去,看到了一小群人在河边举行着某种祭祀活动,他们点燃了插满鲜花的竹筏,任其顺流而下。他们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存在,那景象庄严、神秘,是教科书里永远不会记载的湄公河的秘密面容。 第四章:回声与未完的练习 旅程接近尾声,我们的船只停靠在一个上游的古老寺庙旁。寺庙的墙壁上布满了藤蔓,佛像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这里的人们相信,湄公河是“龙的呼吸”,是万物循环的源头。 我们最终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或“结论”。湄公河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故事线。它只是以其巨大的、无法抗拒的流动性,提醒着我们: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练习”。练习如何放下、练习如何适应、练习如何在界限模糊的地带找到自己立足的位置。 李维最终整理出的那组照片,名为《水痕》。它们不是宏伟的河景,而是专注于细节:水滴在叶片上形成的完美球体、泥土在干涸后裂开的几何图案、以及那些被水打磨光滑的、无法辨认的石头。它们关于“存在”而非“事件”。 我的笔记则变成了一系列关于“缺失”的思考:缺失的语言、缺失的边界、缺失的确定性。我明白了,真正的旅行,不是去填补空白,而是去拥抱那些无法被填补的空隙。 当我们将行囊重新整理,准备离开这条河流时,雾气再次升起,将整个河岸吞没。那雾气不再让人感到压抑,它成了一种保护色,一种对我们这段经历的温柔封存。我们带着满身的泥土和未解的疑问离开,深知,关于湄公河的“练习”,才刚刚开始。这条河流将永远流动,而我们所记录下的,只是它流经我们生命时,留下的短暂、却深刻的印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文捷


  著有《開往龍目島的慢船》與《蒼山下,洱海前:我的雲南擺攤人生》。

  從學生時代去法國當志工起開始喜歡上旅行,畢業後去了澳洲打工度假兩年,旅行足跡遍布歐亞非十幾個國家。

  個人網站:backpackinglifeguide.com


 

图书目录

CHAPTER 1 天燈之下,水燈之上的愛情
阿尼的天燈邀約
腳踏車三人行
水燈節的河畔對談

CHAPTER 2 僧侶之路,走進清邁最美麗的寺廟
雙龍寺的後山之吻
斜岩修道院
水燈節花車遊行

CHAPTER 3 泰北的嬉皮天堂:拜縣
阿尼回來了
譚羅洞
拜縣大峽谷

CHAPTER 4 再見了,阿尼
美茵寺的大白佛
拜縣大象營
跟阿尼說再見

CHAPTER 5 Workaway 初體驗,去鄉下認識蘭納文化
什麼都做,就是不寫書
卡莎蘭納文化民宿
搭十趟車去見阿尼

CHAPTER 6 美斯樂:泰北孤軍與山區部落
重逢
茶廠與阿卡族村
傈僳族的狗肉大餐

CHAPTER 7清萊三部曲
黑屋
白廟與藍廟
告別泰國

CHAPTER 8湄公河上的兩天一漂流
開往琅勃拉邦的慢船
北賓
寮國的法式三明治

CHAPTER 9 琅勃拉邦的聖誕節
世界文化遺產古城琅勃拉邦
聖誕節與關西瀑布
橫跨南康和與湄公河

CHAPTER 10 寮國最詩意的兩個小鎮:農巧與孟諾
農巧與麥可
孟諾
譚康洞與法托克洞

CHAPTER 11 東南亞最墮落的派對小鎮:萬榮
藍色潟湖
跨年
輪胎漂流

CHAPTER 12 四百五十公里的摩托車日記:他曲大環
他曲大環
喪禮與鴨仔蛋
炸彈船與孔羅洞

CHAPTER13 四千美島:划獨木舟橫越湄公河
東德島與東闊島
獨木舟、淡水海豚與孔恩瀑布
分離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2106
  • 叢書系列:輕旅遊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5 x 21 x 1.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東南亞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媒體的刻板印象上,總覺得那裡充滿了混亂與喧囂。然而,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它細膩地揭示了這片土地下蘊藏的寧靜與韌性。作者的觀察力非常敏銳,對於建築的紋理、光影的變化,甚至是人們眼神中的一絲情緒,都能捕捉得入木三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非常體貼的朋友在遊覽,他會帶你避開那些人潮洶湧的觀光陷阱,轉而走向那些真正有故事的地方。這種「深度探索」的感覺,讓我感到非常過癮,它激發了我對世界更多角落的好奇心,讓我思考,或許我們對很多地方的誤解,都源於我們走得不夠深、看不夠仔細。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帶著一股濃濃的異國情調,那種在亞洲腹地,圍繞著一條大河的旅行,總是讓人心頭癢癢的。我一直覺得,旅行的意義不只是看風景,更是去感受那些人與人之間,在陌生的環境裡所產生的化學反應。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彷彿帶著我們鑽進了當地人的生活裡頭,不是那種觀光客走馬看花的行程,而是真正去體驗那份日常的蹣跚與美好。從書頁間透出的那種濕熱空氣感,彷彿能從指尖傳達到鼻腔,那種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被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充滿生活氣息的筆觸勾勒出來。特別是對於那些邊境地帶的描寫,那種複雜的歷史糾葛與文化交融,讓人讀起來不只是輕鬆,更帶著一份對這片土地深層的敬意。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溫暖瞬間,那些在異鄉偶然相遇的善意,往往比那些宏偉的建築來得更讓人難忘。

评分

讀完這本作品,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一種對於「慢下來」的渴望。在這個步調飛快的時代,我們好像越來越難有機會,真正停下來,好好欣賞身邊發生的微小細節。這本書裡頭的節奏感掌握得非常好,它不急不徐,就像湄公河水流淌的姿態,帶著一種古老的智慧,讓人不自覺地放鬆下來。文字的堆疊很有層次,有時候是詩意的抒發,有時候則是近乎紀實的觀察,這種多變性讓閱讀體驗非常豐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當地飲食文化的描寫,那些酸、甜、辣、鹹的交織,光是用文字描述,我就彷彿嚐到了那份獨特的風味,那種融合了多種地域特色的味道,正是旅行最迷人的部分。它不只是記錄了一趟旅程,更像是一堂關於生活哲學的課,教我們如何在「移動」中找到「安定」。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就像是設計了一場精心策劃的探險,有高潮迭起,也有平靜的沉思時刻。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那種遣詞用句的精準度,讓抽象的情感也能被具體化。我特別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文化小知識,不是枯燥的歷史數據,而是以非常生活化的方式融入敘事中,讀起來毫不費力,卻能豐富我們的知識底蘊。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的跨越邊界,其實都是一次對自我邊界的重新定義。旅行的結束並不代表故事的終結,那些在路上獲得的啟發與改變,才是帶回家的最寶貴紀念品。這是一本值得反覆細讀,並且在每次重讀時都能挖掘出新意涵的作品,非常推薦給所有對遠方懷抱憧憬的讀者。

评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那種不是刻意渲染的親密感,而是自然而然在旅途中建立起來的連結。旅伴之間的摩擦、理解、扶持,都寫得極為真實,沒有過多的戲劇性,卻有著讓人動容的力量。在異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顯得格外珍貴,作者捕捉到了這種脆弱而堅韌的情感紐帶。那種在異地互相依賴的感覺,讓我回想起自己過去獨自旅行時的某些片段,心頭湧上一股溫熱的懷舊感。書中那些關於「選擇」與「放下」的思考,也隨著旅途的推進,變得越來越清晰,彷彿河流的轉彎,每一次的決定都在形塑著最終的樣貌。這種內在的成長與外在的風景相互映照,讓這本書的深度遠超出一本單純的遊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