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的彼端,未盡的故事

病歷的彼端,未盡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思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落在病歷那端的筆尖,紀錄的不僅是病癥與數據;而是醫病間相互療癒,彼此救贖的書寫見證。

  病歷的彼端並非全然關乎科學,但我們更能從這些故事學到無價的人生課程……

  從「拙」樣百齣的菜鳥醫師到經驗豐富的資深主治,漫漫行醫生涯裡,積纍的不隻是日趨嫻熟的經驗與知識,更豐厚瞭診間案牘上一份份的病歷。

  秉著「醫生是助人誌業,行醫是一種浪漫追求」的初心,林醫師在一頁頁病歷上的振筆疾書,不輕忽「病」,更關注「人」,以詼諧、感性的文字交疊,終構築成一幅幅情感細膩的診間映畫:是荒謬劇,是溫馨情,更是行醫三十多年獨一無二的生命旅程。

  當醫學的「理」遇上文學的「情」

  語言仍是臨床醫療的基石;如果沒好好聽病人說,就不是真正的醫師;要知道更多病情,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看病的能力和溝通技巧是無法分割的,兩種能力也絕不互斥。而且醫師要讓病人覺得他真的對病人說的感興趣,病人或許就會說齣醫師原先沒想到的線索。-------哈佛醫學院血液疾病、癌癥科與免疫學教授  古柏曼醫師(Dr. Jerome Groopman)

  在強調科學與效率的現代醫療裡,臨床診療愈來愈依賴檢驗數據和科技產生的影像,醫療照護人員在此醫療環境與模式中,成為治病與照護的工具;這個走嚮也迫使醫療人員眼中病人逐漸被簡化為隻剩下疾病,而不再是一個活生生、有情感與社會關係的存在。

  但透過林醫師的筆觸,我們卻看到瞭醫師們麵對病人的耐心傾聽與細細叮囑。林醫師運用與生俱來、貼近人性的聽、說故事能力,讓醫病之間逐漸相互理解,不但診療瞭病痛,也同時醫治瞭人心,這也正是醫界逐年倡導與推廣的敘事醫學所錶彰:給予病人適切的診療並同時療癒瞭自己。

  本書除瞭收錄林醫師行醫生涯中種種令人揪心、難忘的醫病故事,還包含瞭來自其他診間醫師心聲,更有資深醫師給予新進菜鳥醫師們的鼓勵與忠告,包含瞭醫師前輩對於後輩滿滿的關懷與提攜,值得一讀再讀。

本書特色

  1.從真實生命中提煉齣的醫病故事,讓我們看見人生的無奈、挫摺,打從心底揪齣每位讀者滿滿的關愛與共鳴。
  2.敘事醫學執行典範的優良實證紀錄,值得想成為醫師或已是醫師的你細細品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思偕


  診間內,他是一位小兒科醫師;診間外,他是一位穿著白袍的詩人。看透人間無常,更懂得醫病之間當溫柔以待。行醫路上笑中帶淚,努力不懈隻為抓住那雲係中的一煦曙光。

  ◎現職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教授
  《長庚醫訊》發行人、總編輯

  ◎經歷
  颱大醫學係畢,曾任颱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內科部總醫師,並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附屬醫療中心(UCLA Medical Center)擔任小兒過敏免疫科研究員。1994年起於長庚醫院服務至今,目前也是長庚醫院學術組教授。
 

圖書目錄

自序/ 寫病歷,也紀錄故事

◎菜鳥醫師
讀病人的心
手槍
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樣
看到「東西」
摺翼的鴿子
人生苦短

◎舊版醫師
舊版醫師
病歷
病歷背後的人
電子病歷
突襲
查房
醫病相互撫慰
老人
加掛
乖孫也要當醫師
換證

◎真的,我也不確定
腸病毒?
不確定
病毒感染
PALS訓練
同一陣線
咖啡
血管瘤
精神疾病無法剝奪的
不能任她去病

◎病歷會忘卻,但故事不會
最難忘的病人
欲哭無淚
感同身受
不悔的愛
返校日
醫師的名片
斷指
神明勉予同意
探病

◎臨終的樣貌
訃聞
廢棄的月颱
死亡證明
令人揪心的病人
育幼者
神醫
醫學與文學
因有你而美好

◎不讓你孤獨倒下
使它恢復原狀
不是看這科
老李與老張
獨特的存在
Gap
寫給一位癌癥朋友的信
謝謝有你(一位癌癥病友的自述)

◎再選一次,還是要當醫師
醫師仍然是一個高尚的誌業
工作到不要命
應許之地
院長信箱
被告的可能
副教授
違點法

◎診間醫「聲」
麻木(一位精神科醫師自述)
小玲(一位感染科女醫師自述)
最珍貴的禮物(一位腫瘤科醫師的反思)
DNR(一位內科住院醫師自述)
告別式(一位小兒腫瘤科醫師自述)

◎醫師!你準備好瞭嗎?
給年輕醫師的信
給醫學新鮮人
神聖時分
萬花筒
教學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寫病歷,也紀錄故事


  兒童醫院L棟一樓,電梯對麵的佈告欄,總會定期在上頭公布優秀論文榜,領域排名前25%,影響係數5點以上。優異的學者相片及其著作整齊並排著,亮澄澄的,發齣懾人的威嚴。

  真是後生可畏啊!我衷心恭賀他們。

  事實上,佈告欄上已經很久沒有我的名字瞭,這輩子,我花在論文追逐上的時間已經太多,寫不齣論文的恐慌感,縈繞瞭我大半生。我想為我的人生尋求「第二意見」。

  我開始寫些短文,像運動一樣持之以恆。我逼著自己要定期寫一點文字:有關病人病歷後麵的故事。

  每次的醫病相遇,都可能是拉動寫作的線頭,病人帶給我的真實感跟細節感太豐富瞭,我拚命偷時間與它歡快相聚,像料理一道菜,企圖把迴憶的美味鎖在筆尖、落在紙上,當我為描寫它擠齣一些字句時,永恆的歲月便又過瞭一天。

  小心探測,初逢乍見的不安,隨之而來的釋然,像滾滾前行的溪水,有些時候給我堅定,另一些時刻令我懷疑,不知身將漂嚮何處。

  某些孩子,因我的診療少受一點苦;某些傢長,因我的安慰而多一點笑容;某些傷口,因為我的撫觸,而不那麼痛;曾經某些話被當真,曾經某些朋友相信你,作瞭一些正確的決定……

  去年二月,我齣版瞭《我願與你同行》。這本多年書寫結晶。有點虛張聲勢,有時言不由衷,感覺比真實的我好太多……

  沒有找人寫推薦序,沒有辦簽書會,沒有驚動朋友,因為疫情而促銷活動等於零。它隻是默默的被放在書架上,很快就撞上書市慘淡無夢的沉重麵。

  其間很多人問我賣瞭幾本。我不知道。「記錄」纔是重要的。至少我新印的名片,上麵多瞭作傢的頭銜。

  魯迅寫的《狂人日記》,在故事的前一小段,是用正經八百的文言文寫的:

  話說有這麼一個人,他去看朋友。朋友告訴他說:「我有個弟弟,幾年前失心瘋瞭。他瘋的時候就瞎鬍鬧寫瞭一些日記。這些日記斷斷續續,內容十分離奇,我都留在這兒,你有興趣就拿去看一看吧。」

  這個弟弟後來怎樣呢?朋友說,現在已經好過來瞭,在公傢機關當後補官員呢!然而,寫完這本書,我好像沒有好過來,反而變本加厲……寫作成為我每天至少一個小時的甜蜜分神。

  「寫論文」讓別人看到我,「寫散文」讓我看到我自己。

  反正這隻是一個醫師走到人生某刻心血來潮的衝撞,我是一個闖入者,宛如天外飛進來的一縷輕煙,隨時會散去也不奇怪。

  寫作使我謙卑,也使我得到許多相同頻率的讀者,在文字裡「歡言得所憩」。因著他們的迴饋,我學習做一個善良的人。我相信:醫生是助人的誌業,行醫是一種浪漫的追求。

  幾天前,齣版社告知:「該寫下本書瞭。」

  各位舊雨新知,謝謝您們願意與我同行,請繼續支持這本書,推廣它,讓更多人知道。

  不敢再設定新目標瞭,就繼續工作並書寫到最後一刻吧,並努力像自己寫的一樣厲害。

圖書試讀

越老越相信,瞭解一個病人,必須從病歷之外的角度,「麵對麵」熟悉他的職業、傢人、嗜好;越老越喜歡,像「老朋友」一樣,告訴病人我自己的見解和興趣,update一下彼此的生活。

總是習慣聆聽病人在病歷之外的那些故事,掌握最真實的「病人敘事」。

以簡馭繁,三言兩語交代病況的電子病歷,令我覺得堅硬難以穿透,電腦就像我和病人之間的「第三者」。

我更喜歡那些堆滿檔案櫃,散發溫度的手寫病歷,我是個舊版醫生……

舊版醫師

查房時,我問住院醫師一個病人的實驗室數據,他拿齣他的iPad,簽入,開始滑……

在他還沒查到之前,他驚訝地發現,我居然能不用查什麼,就說齣四個病人三天前的血清鉀離子濃度……

對一九九○年後齣生的這一代,「何處可以找到資料」比「資料是什麼」還重要。

他們認為,數秒內可以查到的事,為什麼要「知道」?我再也迴不去那個可以電人而後快的尊師重道年代。

我發現自己是一隻恐龍,隻是還沒完全絕跡而已。

過年前幾天,管理處給我一個Email,告訴我,我是全科唯一仍在用His2.0(舊版電腦)的主治醫師。

(我是個念舊的人。)

我曾經歷一段不算短的手寫病歷年代。自從有瞭電子病歷,電腦成為我和病人之間的「第三者」。

(我很氣它破壞我跟病人之間的好事。)

我越老越相信,瞭解一個病人,必須從病歷之外的角度,「麵對麵」熟悉他的職業、傢人、嗜好……

我越來越喜歡,像「老朋友」一樣,告訴病人我自己的見解和興趣,聊聊彼此的生活,這樣,我就會得到的更多……

看到「報錶」上敬陪末座的,我的「劣跡」。要是我年輕幾歲,一定打電話去抗議的。

這些年「電腦」所企圖阻擋我不成、我和病人間建立「深刻連結」所產生的喜悅,終究化解瞭我的衝動。

某天門診,一位建築設計師钜細靡遺告訴我他一天的「生活日常」,我聽得入神。

他離去後,我對護理師說:「他說那麼多,應該要嚮我收錢的。」

她一麵理解錶示同意,一麵微笑對我說:「林醫師你要看快一點,後麵還很多人呢!」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