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的方式【限量簽名版】: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旁觀的方式【限量簽名版】: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正翔
图书标签:
  • 摄影
  • 文化
  • 艺术
  • 影像
  • 媒体
  • 观察
  • 自拍
  • 手机摄影
  • Instagram
  • 台湾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沒有在拍照的時候,我身處在人群之中,
看見了他們眼中#不是老街 #也不是景點的台北

朱宥勳│作家
何經泰│攝影家
林君燁│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共同主持人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阿潑│文字工作者
紀金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張亦絢│作家
黃亞紀│亞紀畫廊創辦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黃崇凱│小說家
黃麗群│《新活水》總編輯
溫若涵│《BIOS monthly》總編輯
廖偉棠│詩人、攝影師、評論家
鄧九雲│演員/作家
鄭弘敬│攝影師
鍾宜杰│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助理教授
顧玉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 助理教授
──一致推薦

做為一名攝影師貌似浪漫,彷彿時時都與生活中美好的那一面為伍,能捕捉到一般人所不能見的世界。

然而在這影像環繞、美照充斥的時代,做為一名攝影師也代表要交出客戶滿意的照片,就必須永遠在主流所謂的「好照片」及自身主觀的感性間奮力一搏,在銳利畫素、修圖app、橡膠玩偶似的皮膚中,要不趨於麻木,要不就獻身努力去迎合各種攝影類型對一張好照片的要求。

本書為台灣攝影師汪正翔,繼《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後,又一本以攝影師之眼觀察台灣攝影文化熱熱鬧鬧又奇異的各種現象,思考影像如何改變現代人的行為與思維,也分析台灣社會如何定義什麼是「美」──

自拍的盛行,如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旅遊模式?

從明星小卡、無名小站到IG,
我們對「美照」的想像有什麼改變?


如果小學生也能拍攝出百萬畫素的昆蟲照片,
攝影師跟一根只會按快門的手指又有什麼不同?


一場在網路上看似歡樂的典禮,會不會只是攝影師很會主持活動?

作者同時也以肉身搏鬥,穿梭於公關活動、記者會、婚禮攝影各式需要「攝影大哥」的活動現場。一邊思考構圖、卡位、光線與視角,一邊還要負責控制活動現場的秩序、擺位,一切行禮如儀,只為用影像印證一場活動的美好。

看一名攝影師/藝術創作者如何在傳統攝影與數位影像的交界,在社會大眾對「美」的既定印象與創作自主之間,保有思考的可能及感性的靈光,以文字及影像記錄下那些繽紛多元、眾聲喧嘩的台灣風景。

本書特色──

●草根版《東京漂流》
●台灣數位時代攝影文化點評

國內讚譽──

◎《旁觀的方式》不只是一本自由攝影師的當代浮生錄,此書是一頂霍格華茲的分類帽,以略顯怪誕的歌聲吟唱、碎念、解析,逐一掃描我們的時代裡,各種由影像衍生出的,光怪陸離的行為與現象。每日起床滑開手機,影像分秒交叉繁殖,一張照片的意義日漸稀薄,如何觀看、如何思考、如何自我解嘲——腦袋清空,戴上這頂《旁觀的方式》分類帽。
──林君燁│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共同主持人

◎說起攝影家、評論者汪正翔,他還有個祕密身分,就是台灣視覺藝術界 的「蜘蛛人」彼得帕克──不知道的人,可能誤會他只是普通攝影大哥(外觀酷似被火車輕輕擦撞的彭于晏),然而在那些用單眼相機去捕捉「實在」 的夜晚,這位自由攝影師,就變身為又編織又解構概念迷宮的圖像哲學家, 而且,講話還很好笑!

《旁觀的方式》是一本充滿思想史趣味的攝影文集,是人類製造出影像? 還是影像決定了文明樣貌?攝影是窺淫般消費弱勢?還是獵奇地再現少數? 如果我們拿起相機,就自信可以「留住」真實或瞬間,這種情感恐怕是邪惡「現代攝影」統治地球的黑暗陰謀。要如何在從事攝影藝術的同時,能夠免疫思想貧弱?絕不唬爛,本書可謂「腦洞式攝影」最佳讀本!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的一位前輩跟我說,高手的境界是可以將哲學悄無聲息地化於生活的每一寸肌膚之中,直到你的所見、所思、所言無一不是哲學。

那個時候的我,根本聽不進去。在我還是學生的那個時代,追求的是另一種哲學,也就是做為學術體制的哲學。那時,我們追逐的是一種思想菁英的形象,我們自傲於自己說著俗人聽不懂的語言,在想像裡,那種桀驁的姿態是漫漫長夜裡遙遠天際中的一顆寒星,獨自璀璨。

直到我畢業後走進了社會,成了一名哲學教授,才知道,生活才是最艱難的試煉。

當學術氛圍的結界在生活世界裡被剝得一乾二淨,你才發現,別人不會等你擺開陣仗大談理論,相反的,會以委婉而不失禮的方式盡速全身而退。 課堂裡情形也一樣。

尷尬的局面有點像是一個想當俠士而跑去鑽研潛修武功的孩子,一出山門,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其實並不存在江湖。

一切都被打回原形,最終你遭遇的還是生活。

我們的生活裡有很多的專業,哲學也好,攝影也好,都只是千百種專業的其中之一。別人不會因為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非得停下來聽你說說你對世界的看法,除非,你是個有意思的人。除非,從你的視角看出去,原先平淡無奇的世界開始變得有趣深邃。

閱讀《旁觀的方式》給我感覺汪正翔就是那種大隱隱於市的高手。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眼看他好像只是聊聊手機攝影和私攝影的微妙區 別,可其實他早已不動聲色地將拉岡的鏡象理論化於其中。你讀他輕描淡寫地聊著手機攝影的潤飾功能和美圖秀秀軟體,可是筆鋒一轉,他其實已經將布希亞的擬象概念分析布置其中。你聽他談外拍文化,靈光一現,隨即已經調度上桑塔格對於觀看與權力關係的犀利見解。

當出版社將原稿寄給我時,我原先以為自己閱讀的是攝影,可是除了攝影,其實更多的觸動來自於哲學,來自於生活,來自於汪正翔巧妙地揉合這一切。

我自己天天的日常就是講授哲學,唯有深受其苦,才會知道能做到這些會有多難。只有那種理論思想早已化作內力,因此出手可以完全不拘泥於招 式、套路的人才能做到這種看似雲淡風輕卻又韻味跌宕的境界。

汪正翔曾對我說,自己是一個哲學系的逃兵,現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哲學發燒友。在反覆閱讀《旁觀的方式》過後,我想,我是再也不會相信他這個說法,下次在他面前講哲學一定要小心,免得被他看出什麼破綻、一招斃命。

「我就是棲身在這個環境的人,只是想說出我看到的世界。」

汪正翔的新書《旁觀的方式》就以這樣平淡質樸的方式開場,然而,我覺得他看出去的風景真的不一樣,很不一樣。

那看似簡單、看似清爽的一切,實則內蘊深邃。
──紀金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汪正翔除了會寫,也很敢寫。在這本偽裝成自白體的對話錄中,有散文最根本的真情流露,評論最有趣的一針見血,見聞錄最珍貴的險中求勝。或許,我們正迎接一個攝影與當代藝術的藤森照信的到來吧!雖然某種「攝影者的歷史反身性」是他的強項,但我覺得閱讀這本書的體驗,也像「跟著聰明人聰明,跟著好玩的人好玩」,而有什麼比這更美的嗎?關於藝術倫理、台灣性或階級敏感度,《旁觀的方式》都讓我想到八爪章魚,絕不僵化與教條,總是非常靈動、有力與多向度。
──張亦絢│作家

◎超級好看的攝影論,因為汪大不只是評論家、觀察家、社會學家,更從藝術家的靈魂,寫出帶著情感的攝影思考──他使攝影更迷人了。
──黃亞紀│亞紀畫廊創辦人

◎在每個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當攝影,和在每個人都是寫作者的時代當編輯,誰比較廢?我想我愛看汪正翔的廢文,他思考圖像爆炸時代裡身為攝影的意義,有時也像我被問到寫字能當飯吃嗎?我們以為自己朝著靈光走去,卻成為了一個作業員。

可悲的是,這也是我們僅擁有的。會不斷思索書裡的這些問題,意念也很簡單:想拍一張很好的照片。想寫一篇很好的文章。但當「好」的定義逐漸遠離人的本質,人該如何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例如不完美,例如獨一無二。

如果未來人們可以心電感應,不需文字傳達意念,不需圖像呈現畫面,我希望那時的博物館裡還有一本《旁觀的方式》,這記錄了我們最後的掙扎。

末代武士改拿相機,那就是攝影大哥。
──溫若涵 │《BIOS monthly》總編輯

◎汪正翔的文字讓我們驚覺藝術家的理性也可以成為他們的創造,他常常給藝術和藝術圈袪魅,三言兩語戳破皇帝的新衣,犀利如同他攝影中不知從何而來的光。
──廖偉棠│詩人、攝影師、評論家

◎我喜歡給正翔拍照,因為他鏡頭底下的我最像自己。讀他的攝影文章, 總是奇妙地給我許多創作的靈感,可以關於文學關於電影。或許因為攝影的凝結,打破了約定俗成的「時間」,又或許正翔的存在(如同他的視覺),在模糊的曖昧裡透見我們忽略的那些最純粹的事物。
──鄧九雲│演員/作家

◎大部分的人喜歡把看似複雜的事情簡化成白話,甚至歸納分類。

而汪正翔卻是擅長讓事情擴展開來,讓它們肆意膨大,最後再撿一些漂浮在空中的塵埃來討論。

因此我跟汪的討論永遠不會到達目的地,不過我們卻都在過程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想法。
──鄭弘敬│攝影師

◎如同曾經爭論一時的現代與後現代議題,數位攝影究竟與底片攝影是不是同一件事,在這世代交替的節骨眼,也成為爭論的顯學。在生活逐漸被數位化全面覆蓋的當代,我們既想擺脫傳統以證成現在與過去的不同,卻又不願徹底與傳統切斷以解釋自己來自於何方。這是當代人的矛盾與含混,是 我們與過去的自我所存在的曖昧關係。汪正翔透過了多年的實務經驗與深刻的經典閱讀,為這個議題提出了深刻卻不燒腦的反思;他既說明了攝影是什麼,也說明了攝影不是什麼;他說明了當代攝影活動的社會性,也道出了這項技術或藝術在當代的文化與政治性。
──鍾宜杰│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助理教授

◎敘事有詩意,議論有機鋒,有獨到的勞動視角與批判視野,這一系列有主題的、富知識含量的抒情筆記,緊扣當下的台灣社會現實,既在地,又及時。汪正翔充滿好奇,聯想不斷,既往內挖掘,也向外展延:他帶著困惑, 不做定義,使明確的評論顯得可疑;他自我挖苦,從外部視角檢視自身的攝 影專業,同時也以內部考查評估擺盪在藝術與技術之間的攝影角色,對創作 與現成指涉的質疑,拋出未解的謎團,邀請讀者共同思索。
──顧玉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 助理教授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名为《旁觀的方式【限量簽名版】: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的图书简介,此简介将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基于书名所暗示的主题、风格和作者身份,构建一个详细的、具有文学气质的、不露痕迹的“虚构”图书简介。 图像时代的低语:论凝视、在场与缺席的景观(暂定书名)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富有地域色彩的作者名,例如:林以安] 装帧设计: 封面采用复古的单色胶片质感,内文穿插大量手绘草图与老旧明信片的纹理。 本书探讨的主题范畴: 现代都市景观中的疏离感、数字时代下的个体身份重塑、经典美学理论在日常媒介中的回响、以及非职业摄影师的生存哲学。 一、 序曲:城市肌理与观察者的宿命 在这部厚重的文集中,作者并未试图构建一套宏大的视觉理论,而是以一种近乎“独白”的姿态,审视我们如何被卷入图像的洪流之中。本书的开篇,如同在清晨的台北街头,一个略带疲惫却又敏锐的目光,捕捉着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地铁车厢内,人们低垂的头颅,手机屏幕泛出的幽蓝光芒,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站立姿态”。 作者深入剖析了“在场”与“缺席”的张力。我们身处现场,却通过镜头进行二次过滤;我们声称在记录,但真正的核心经验,是否早已在取景框的边缘消散?此书并非探讨技术参数的优化,而是追问技术本身对人类感知的重塑。它关乎那种微妙的“慢动作”——当周遭的一切都在高速迭代时,唯独观察者的目光,固执地停留在被遗忘的角落。 二、 灵光消逝后的回响:对“经典”的幽灵低语 书中有一章节专门回溯了二十世纪思想巨匠们关于“复制品时代”的预言。作者以其特有的、略带玩味的笔触,将宏大的哲学思辨“拉低”到生活的层面。例如,对一栋老旧公寓外墙剥落的涂鸦进行长达数页的细致描摹,其目的并非美学批判,而是探寻“灵光”的碎片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挣扎求存。 不同于学院派的严谨论证,这里的分析充满了现场感与不确定性。作者似乎在与那些已逝的影像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但这种对话是零碎的、充满个人印记的。他引述(而非引用)那些关于“奇观社会”的论断,但着力点始终落在普通人如何在这种“奇观”的缝隙中,寻找一处可以喘息的“缝隙空间”。这种对历史遗迹的重新打捞,是本书最迷人的部分之一,它拒绝了对过去的浪漫化,而是带着一种清醒的、近乎“清理现场”的审慎态度。 三、 斜杠的悖论:身份的碎片化与自我建构 作者的“斜杠”身份,并非仅仅是职业的多元化,更是一种生存策略的体现。在这一部分,笔调变得更为私密,夹杂着日记式的片段与对自我职业选择的反复叩问。 本书深入探讨了“非专业性”的价值。在一个高度专业化、追求极致效率的领域,摄影(或任何创作行为)如何成为一种抵抗异化的手段?作者描绘了在处理商业案子与进行个人记录之间的心理拉扯,这种拉扯构成了当代创作者的共同困境。他质疑了“理想主义者”的标签,认为在现实的物质约束下,纯粹的创作往往是奢侈品。 这种身份的流动性,使得作者的观察视角也随之变化——他既是置身其中的参与者,又是必须抽离进行记录的旁观者。这种双重存在的认知负荷,最终沉淀为文本中一种独特的、带有疏离感的叙事节奏。 四、 屏幕的茧房:日常媒介中的视觉语汇重译 全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投向了我们最熟悉,也最容易麻木的媒介:手机屏幕。作者并未简单地谴责手机摄影的浅薄化,而是试图在其中寻找新的视觉语法。他认为,那些被海量信息流冲刷、看似廉价的图像,实则蕴含着一种新的、集体无意识的表达需求。 例如,对社交媒体上那些高度程式化的“构图范式”的解构,不是为了展示其虚假,而是去探究这种程式化背后,个体对被认可的渴望。书中不乏对“滤镜”这一工具的哲学反思——滤镜不再仅仅是美化工具,它成为了一种现代人与现实世界沟通的“中间协议”。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广阔的跨度:从巴黎的咖啡馆到台湾的夜市,从印刷术的诞生到像素的堆叠,作者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城市漫游者,将所有观察到的现象编织进一个巨大的、关于“看”与“被看”的思辨网络中。最终,它留给读者的,不是一个清晰的结论,而是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在无尽的影像浪潮中,我们如何保持目光的清澈与独立?我们所记录的,究竟是世界,还是我们渴望世界成为的样子? 适合读者: 关注视觉文化、城市漫游、后现代哲学在日常应用,以及对摄影理论抱有非学院派兴趣的深度阅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正翔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創作碩士(肄業),接案維生,也從事攝影評論與創作。著有《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合著《認同的例外:他們的飛行紀事》、《攝影泡沫紅茶》。目前看得見,會按快門。


相關著作:《旁觀的方式: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图书目录



一個發了那麼多廢文的攝影師,的寂寞難耐 陳亭聿(文字工作者、《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作者)
我看到的世界

輯一:當我(不)在現場
永不泛黃的記憶
出門以前,旅遊就已經完成
當我做為攝影師,參加一百場活動
美照小史:從明星小卡到無名小站到網站評測到IG到
有了iPhone與修圖app,我們還需要攝影師嗎?
大家關心記者會,我只聽到攝影大哥開罵
做為一種補償心態的外拍文化

輯二:那些(不)美麗的風景
要拍一張好看的照片,還是單純講一個故事
攝影比賽要比什麼?怎麼比?
在城市中尋找奇觀
如何拍攝一個人
凝聚一種時間
拍攝受難
郭婞淳的兩種照片
如何在影像中呈現「亞洲」
怪異的女攝影師、大師一般的男攝影師

輯三:如何(不)被影像馴服
看不見的城市:劇照師筆記
每一張藝術品照片背後都有一位展場攝影
參加藝術比賽紀實
當人們有一百張臉
華國美學
複製畫,複製的中產階級生活

我喜歡走在路上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50799
  • 叢書系列:藝術叢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8 x 13 x 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X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集結了「影像絮語」的書,光是從書名就可以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個人情感流動。我猜測作者在書中使用的語言,肯定不會是教科書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腔調,而是更像是一種與讀者對話的、有點詩意又帶著點自我解嘲的語氣。畢竟,從事創作的人,多少會帶點對現實世界的疏離感,然後再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想像著,在談論自拍文化時,作者可能不會急著批判,而是會深入分析那種「我想要被看見」的深層心理需求,尤其是在一個資訊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時代。這種對現代人「表演性自我」的探討,是極度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我希望這種絮語式的表達,能讓我們這些長期與鏡頭打交道的人,找到一絲慰藉,承認我們在按下快門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焦慮與渴望。這種誠實的剖白,比任何技術指導都來得有力。

评分

限量簽名版這個設定,本身就帶有一種儀式感,它暗示了這本書可能不只是一次性的資訊傳遞,更像是一個階段性的創作總結,值得被收藏。當我翻開書的時候,我會特別留意作者是如何處理「觀看」與「被觀看」之間的權力關係。在 IG 上,我們既是主動的凝視者,也是被演算法篩選和展示的對象。這種雙向的、不斷拉扯的張力,是當代影像倫理的核心問題。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批判性的工具,讓我們在享受手機攝影帶來的便利之餘,不至於迷失在無止盡的自我呈現中。特別是在台灣社會,對於「面子」和「形象」的重視,使得這種「表演性」可能被放大。因此,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穩固的錨點,讓我們在數位洪流中保持清醒,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來,好好「觀看」而不是盲目「記錄」,那它就成功了。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讓我這個在台灣生活很久的攝影愛好者眼睛一亮,光是「班雅明」、「桑塔格」這些名字,就讓人覺得作者肯定有料,不是那種只會教你光圈快門的技術手冊。我尤其好奇的是,他怎麼把這些嚴肅的西方理論大師,跟我們生活周遭的自拍、手機攝影、還有那個無所不在的 IG 連結起來?這中間的橋樑絕對不簡單,畢竟我們這世代,拿起手機比拿起單眼還自然。我猜測,作者大概會很犀利地剖析,當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成為「攝影師」的時候,到底什麼才是「觀看」的本質?這跟早年那些需要專業技術才能留存影像的時代,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坦白說,我現在滑 IG 的速度快到根本沒在「看」,只是不斷地滑動,這種「快速消費」的影像文化,到底對我們的感知產生了什麼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個扎實的框架,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每天都在做的那些按快門的動作,把它們從純粹的娛樂或紀錄,提升到一種更有意識的「在場」狀態。這不只是一本攝影書,更像是一把解剖刀,要來剖析我們這個數位時代的凝視方式。

评分

說真的,我對書中探討的「老派」大師,比如班雅明,如何能與「新潮」的 IG 濾鏡並置,感到非常好奇。這不是一個容易拿捏的平衡,很容易讓論述顯得頭重腳輕。如果寫得不好,就變成是生硬地把高深的理論套在流行的事物上,顯得矯揉造作。我希望作者能展現出高度的融會貫通能力,真正地做到「古為今用」。例如,班雅明對「複製品」的探討,在數位影像可以無限複製、零成本傳播的今天,究竟有何新的詮釋空間?那「靈光」是不是徹底消散了,還是以一種新的、更為隱蔽的方式存在於雲端伺服器之中?我最欣賞的是這種跨越時代的對話能力,它讓攝影史不再是僵硬的年代劃分,而是一個連續流動的思維光譜。這種深度思辨,遠比市面上那些只關注當下熱門 App 功能的書來得有價值,它提供的是一種「看世界的角度」,而非僅僅是「操作的技巧」。

评分

老實講,當我看到「斜槓攝影師」這個標籤時,心裡是抱持著一絲懷疑的。在這個圈子裡,「斜槓」有時候只是一種包裝,代表著不夠專精,什麼都碰一點。但這本書的企圖心顯得很大,它試圖從哲學的深度去談論攝影,這在台灣的出版市場上是相對少見的。我比較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將他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實際的拍攝經驗,與那些高深的理論進行對話。比如說,台灣的街頭文化、廟會的繽紛色彩,或者是在巷弄間捕捉到的生活細節,這些台灣獨有的視覺語彙,要如何被班雅明的靈光(Aura)概念所解釋?或者,桑塔格筆下的「看的世界,活的世界」,在我們面對鏡頭時,又呈現出什麼樣的台灣式困境?我希望作者不只是個理論搬運工,而是能用台灣的泥土味,去詮釋這些普世的觀點,讓閱讀的過程充滿在地共鳴,而不是空泛的學術討論。如果他能做到這一點,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乎一般的攝影教學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