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會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面對自我放逐之旅的核心之作】

誤會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面對自我放逐之旅的核心之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繆
图书标签:
  • 阿尔贝·加缪
  • 存在主义
  • 荒诞派
  • 法国文学
  • 诺贝尔文学奖
  • 自我放逐
  • 异乡感
  • 哲学小说
  • 文学经典
  • 20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這是認不出離家多年的兒子,而親手殺了兒子的母親的故事;這也是離開母親在外多年的卡繆心中埋得最深的那根針。
  ◎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面對自我放逐之旅的核心之作。
  ◎ 卡繆將社會新聞翻轉為思考人性與荒謬的傑作。
  ◎ 徐佳華、童偉格、嚴慧瑩專文導讀推薦。
  ◎ 特別收錄卡繆為戲劇作品親自撰寫的序文。

  犯罪是一種孤獨,就算一千個人一起動手也一樣。
  孤獨地活、孤獨地殺人,現在孤獨地死,這是應當的


  《誤會》是卡繆作品中最簡單易懂也最聳動的創作。卡繆從《阿爾及爾回聲報》上讀到一則報導,這新聞撼動了他,因為在這個事件裡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因此寫下了《誤會》,這個故事也在小說《異鄉人》裡以剪報的形式登場過。

  小說《異鄉人》裡的剪報版本是這樣:一個男人離開捷克小村到外地闖天下。二十五年後,賺了大錢,帶妻兒回故鄉。她母親和妹妹在家鄉開了旅店。為了給她們驚喜,他將妻兒安置在另外一家旅館,自己到母親的旅店去。他進門時,母親並未認出他來。他想開個玩笑,便突發奇想訂了個房間,還亮出錢財。夜裡,母親和妹妹殺了他,偷了錢財,把屍體丟到河裡。到了早上,他的妻子來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說出了旅人的身分。母親上吊自殺,妹妹投井自盡。

  這個故事必然糾纏著卡繆,讓他在小說裡的簡單描述外,再度發展這個主題,添加血肉創作成完整的三幕劇:返鄉的旅人與多年不見的母親和妹妹相互試探,旅人在不說破身分的前提下試圖與她們交心,不知情的母親與妹妹決心謀財害命,但她們為了避免殺人良心不安而拒絕多認識旅人。在多重誤會之下,母女倆迷昏了自己的親人,奪取金錢,將其丟入河中溺斃⋯⋯

  這個故事刺痛了卡繆的心,這來自於他從北非到法國流徙生涯的恐懼,也因為他把母親留在阿爾及爾前往巴黎的罪咎感。他曾寫到,像自己這樣的一個孩子,人生整個觀感都由他與母親的關係而界定。也因為《誤會》這個故事對卡繆意義重大,他在兩個作品裡都寫到它,但卻用了相異的手法來呈現:《異鄉人》的主角莫梭被檢察官和媒體控訴形同謀殺了母親,而《誤會》裡的故事則是母親殺死了兒子,像是對映的兩面,顯現出卡繆思考人類荒謬處境的最佳案例。

  《誤會》是卡繆自我定義的作品,也是他不得不寫的重要創作,更是進入卡繆荒謬思考領域最簡單也最深刻的辯證。

  卡繆荒謬系列四部曲:《異鄉人》、《薛西弗斯的神話》、《卡里古拉》、《誤會》

  「《誤會》是卡繆創作現代悲劇的嘗試,有命運的捉弄,人性卻更為關鍵。其標題原文malentendu由mal和entendu組成,字面原意為誤聽、聽不清楚,引申為誤會、誤解,搬演著人與人之間的各說各話、彼此揣測,誰也無法幫誰,無人得到拯救。然而悲劇的設定之下卻確實隱含著正面寓意 :在是非顛倒、善惡不明的荒謬世界中,唯有誠實和真切的語言能夠帶來救贖。」——徐佳華,〈思考荒謬,書寫荒謬〉

  「卡繆是藉由《誤會》,反向展演了一個事關人之存有的積極建議。亦是因此,一方面我們可知,就創作思維而言,《誤會》明確位於《卡里古拉》,這部卡繆「荒謬時期」代表劇作的延長線上,而以相對更簡練的形構,示現對他而言,人的所謂「謬誤」:因為否定人,卡里古拉不得不毀掉自身;因為否定自身,《誤會》裡的尚,終究毀滅了此身所向的所有人。」——童偉格,〈命運的臉孔〉

  「在《異鄉人》中,莫梭在囚室床墊下發現一截發黃的報紙,上面刊載的就是(《誤會》的故事來源)這則社會新聞,莫梭的感想是:『我認為那個旅人有點活該,玩笑不能亂開』。這句話毋寧就是《誤會》的精髓:面對嚴肅的生命,必須真誠,不能亂開玩笑!其實很簡單,不必屈服於荒謬的命運,不必拐彎抹角,不必猜測揣度,不必把情況弄得複雜,只消說出事實,按照人性、常理說自己是兒子,不就可以避免這樁悲劇?如同《瘟疫》一書中塔盧所說的:『人類的一切不幸都來自於他們不把話講清楚明白。』」——嚴慧瑩,〈卡繆的戲劇創作〉

  「那是撕破的、發黃的剪報,裡面提到某個不知名國家的男人(莫梭想像那是捷克),離家多年後回到了母親經營的旅館,卻遭到認不出他的母親和姊妹搶劫並謀殺。卡繆一九三五年實際上在阿爾及爾的報紙上看過這個故事,沒有把它忘掉。他在《異鄉人》此處用上了它,後來又讓它成為劇作《誤會》的中心內容。這個故事刺痛了卡繆的心,既因為他對流浪生涯的特殊恐懼,也因為他把母親留在阿爾及爾而前往巴黎的罪咎感。⋯⋯一個兒子因為母親認不得他而被殺死,這個處境對任何讀者來說充滿了心理上的意義,對卡繆尤其如此。他曾寫到,像自己這樣的一個孩子,人生『整個觀感』都由他與母親的關係而界定。」——艾莉絲・卡普蘭,《尋找異鄉人》

  「一個兒子不說出自己名字而想被認出,卻因誤會被他母親和妹妹殺了,這就是這部劇的主題。毫無疑問,這是對人性非常悲觀的一個視角。但對人來說,也可能得出一個相對的樂觀視角。因為,其實如果兒子說『是我,我叫什麼名字』,一切就會改觀。這也就是說,在這個不公不義、冷漠的世界,用最簡單的真誠和最正確的字眼,人可以自救,也可以救其他人。」——卡繆,〈卡繆戲劇集序〉
 
书名: 误会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原书作者姓名] 简介: 本书并非探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定时期的创作或个人境遇,而是一部独立成篇、聚焦于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内心世界挣扎与和解的深刻叙事作品。故事围绕着一位名叫陈默的建筑师展开,他的人生在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误会”中,被推向了未知的方向。 陈默,一位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城市规划师,终其一生都在试图用精确的线条和坚实的结构来定义他的世界。他相信逻辑能够解释一切,情感是次要的、容易失控的变量。然而,这种对秩序的执着,恰恰成为他内心最脆弱的防线。 故事的开端,是一封被截获的信件。这封信并非情书,而是陈默的多年老友,一位流亡海外的艺术家李帆,写给一位共同的故交的私人信札。信中,李帆对陈默过去的一个决定——一次涉及项目合作与道义抉择的往事——表达了强烈的、近乎指责的看法。由于邮寄地址的错误,这封信阴差阳错地落入了陈默的手中。 陈默读信后的反应,并非愤怒或辩解,而是一种近乎冰封的沉默。他没有立即联系李帆,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自我放逐的方式——他辞去了令人艳羡的城市规划总监职务,带着妻子林薇和年幼的女儿,搬离了喧嚣的都市,来到了一座位于南方潮湿气候中的古老小镇,开始着手修复一处年久失修的家族老宅。 这座小镇,充满了苔藓、湿润的空气和居民间低语的秘密,与陈默习惯的钢筋水泥世界截然不同。他的“放逐”,并非外界的流放,而是一种主动的、对自我设定的惩罚。他试图在修复老宅的过程中,修复自己内心的裂痕,或者至少,找到一个可以安放这些裂痕的容器。 随着时间推移,误会带来的连锁反应开始显现。林薇,陈默的妻子,是一位敏感而富有同理心的历史文献修复师。她察觉到丈夫的沉默,却无法触及他内心的核心。她无法确定,丈夫的疏离是源于那封信的内容,还是他内心深处早已存在的、关于他们婚姻的“未竟事宜”。林薇开始主动接触小镇的居民,试图通过研究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家族史,来理解这种沉默背后的文化土壤,也借此为自己寻找一个立足点。 小镇的生活,充满着非线性的叙事。陈默与当地一位沉默寡言的木匠李师傅建立了奇特的合作关系。李师傅的手艺精湛,他从不直接回答陈默的技术性问题,而是用他的工具和材料,以一种近乎禅宗的方式,教导陈默如何去“感受”木材的纹理和承重,而非仅仅“计算”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陈默开始意识到,生活中许多重要的支撑,并非依靠精确的公式,而是依赖于信任的韧性。 叙事的张力来自于两个平行的“误会”的交织:一是陈默与李帆之间的陈年旧事(信中所指),二是陈默与林薇之间日益扩大的情感隔阂。 随着老宅修复的深入,陈默偶然发现了一些家族的旧物——泛黄的日记和未完成的设计草图。这些发现揭示了祖辈在面对社会变迁和个人理想时的挣扎,这些挣扎与他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产生了惊人的共鸣。他开始明白,他所继承的“对秩序的执着”,或许是祖辈在动荡年代为自己构建的精神堡垒。 故事的高潮并非一场爆发性的争吵或戏剧性的真相揭露,而是一场缓慢而内敛的“对视”。在老宅修复接近尾声的一个雨夜,林薇在整理旧书时,发现了一份多年前陈默未曾寄出的草稿,那份草稿是关于“城市记忆的数字化保存”的设想,其中详细描述了他对李帆的敬重,以及他对当年抉择的复杂考量。那份草稿清晰地表明,当年的“失误”并非出于背叛,而是基于一种痛苦的、权衡利弊的理性选择。 陈默终于开口,但他的“坦白”并非对信件内容的解释,而是对自我“放逐”行为的剖析。他承认,他逃避的不是李帆的指责,而是自己无法面对“完美结构下的人性代价”。 最终,误会并未被“澄清”为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被理解为一个多维度的认知缺口。李帆的信,只是一个导火索,引爆了陈默对自身职业伦理、婚姻责任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的全面审视。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误解的本质”的探讨:误解往往不是信息传递的失败,而是接收者在特定心理状态下,对信息进行的“强制性重构”。陈默通过修复老宅,实际上是在重建他对自身经验的解读权。 小说以陈默重新拿起画笔,为小镇的未来规划一个兼具历史尊重与现代需求的社区蓝图而结束。他没有回到都市,也没有与李帆重修旧好(至少在故事发生的时段内没有),但他与林薇的关系进入了一种新的、更具韧性的平衡状态。他们学会了在沉默中倾听,在不确定性中共同前行。 《误会》是一部关于结构、记忆、和解,以及个体如何在既定的社会框架与内在情感之间寻找立足之地的长篇小说。它探讨了现代人如何应对那些无法用逻辑完全解释的、弥漫在日常缝隙中的“不确定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繆(Albert Camus)


  一九一三年生於北非法屬阿爾及利亞的勞工家庭,父親在他出生未久便被徵召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身亡,幼小的卡繆被母親帶回娘家撫養。中學以後卡繆開始半工半讀,做過很多工作,雖然生活辛苦,但阿爾及利亞臨地中海的陽光普照溫暖氣候,對卡繆的思想及精神有深刻的鼓舞,後來更成為他思想體系的象徵,相對於德國思想家所產生的北方思想。

  卡繆大學畢業後先擔任記者,報導許多阿爾及利亞中下勞動階層及穆斯林的疾苦,同時參與政治運動,組織劇團表達觀點。二戰爆發後因在阿爾及利亞服務的報紙被查封,於是卡繆前往巴黎的報刊任職。在阿爾及利亞時卡繆便開始創作戲劇、小說與散文,一九四二年出版《異鄉人》之後開始在法國與國際獲得推崇,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讚其作品:「具有清晰洞見,言詞懇切,闡明當代人的良心問題。」卡繆在一九六〇年於法國車禍驟逝。

  卡繆的作品多樣,第一階段「荒謬」系列的作品有:小說《異鄉人》、戲劇《卡里古拉》和《誤會》、論述《薛西弗斯的神話》。第二階段「反抗」系列的作品有:小說《瘟疫》、論述《反抗者》、戲劇《正義者》。其他小說作品有:《墮落》、《快樂的死》、《放逐與王國》,與遺作《第一人》,以及戲劇《戒嚴》、改編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的戲劇《附魔者》等。

譯者簡介

嚴慧瑩


  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當代法國文學博士。目前定居巴黎,從事文學翻譯。譯有卡繆作品:《異鄉人》、《薛西弗斯的神話》、《誤會》、《瘟疫》、《反抗者》、《正義者》,韋勒貝克作品:《血清素》、《屈服》、《無愛繁殖》、《情色度假村》、《誰殺了韋勒貝克》,以及《六個非道德故事》、《緩慢》、《羅絲‧梅莉‧羅絲》、《永遠的山谷》、《沼澤邊的旅店》、《如果麥子不死》、《灰色的靈魂》、《落日的召喚》、《地獄之門》、《野性的變奏》、《我,們》、《獨子》、《ROM@》、《調查》、《我生命中的街道:佛朗克的巴黎記憶》等書。

 

图书目录

導讀——思考荒謬,書寫荒謬(徐佳華)
導讀——命運的臉孔(童偉格)
 
人物表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附錄——卡繆戲劇集序(卡繆)
譯者後記——卡繆的戲劇創作(嚴慧瑩)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18061
  • 叢書系列:To
  • 規格:平裝 / 168頁 / 14 x 20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思考荒謬,書寫荒謬
徐佳華(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


  卡繆很早便規畫了一個包含三個階段的寫作計畫。從意識到「荒謬」(第一階段),到起而並肩「反抗」(第二階段),直至以「愛」為度量(第三階段),每個階段皆以論述、小說和戲劇三種不同文類輔以不同文學手法,推敲、探究並延伸這三個既為因果,又彼此重疊呼應的主題。三個階段雖看似如線性推進,實如螺旋延展,愛自始至終貫穿荒謬與反抗的核心,每個階段的思想脈絡也與卡繆的人生與歷史的進程緊緊相扣。

  荒謬之感從何而來?在一個以宗教和傳統為中心的社會裡,人生大小事皆因果有據,方向明確,無從荒謬起,一切交給神或順從天。這樣的世界舒適安穩,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然而,當世間的悲慘與不正義讓人對前述世界秩序產生懷疑,人們開始感到焦慮惶惑。卡繆所在之二十世紀前中期的西方社會瀰漫著沮喪與不安:工業與科技發展帶來前所未見的戰爭死傷,基督宗教的世界觀與道德指引逐漸失去力量,對理性的尊崇和宗教信仰已然動搖的歐洲像個失怙的孩子,從未如此自由,卻頓失歸依。人們懷疑神是否真愛世人,還是祂其實並不存在。而沒有了神的帶領,人突然發現自己的孤單。過去,人只是現世的過客,從沒好好感受當下世界,一切頓時變得陌生。尤有甚者,機械化的現代生活又切斷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人失了根,不再理解他的世界。努力有何意義?存在為何目的?

  這種睜開雙眼卻看不到光明的普遍社會氣氛開啟了卡繆對荒謬(l’Absurde)的思考,成為荒謬階段的論述之作《薛西弗斯的神話》的問題意識。卡繆想知道抱持著一個接受現世之外沒有其他可能,又拒絕遁入信仰或「就是這樣,不然呢」的閃躲態度(卡繆使用「跳躍」〔un saut〕一詞,指的是作弊、遇到不能解釋之處就繞道、閃避)的「荒謬的人」,是如何透過唯一能夠確定的東西,亦即個人經驗和意識(我思,故我在)找出荒謬之中不知何去何從的可能姿態。

  人一旦察覺到與身處世界之間的違和感,一切就都不一樣了。但是意識到荒謬只是開端,絕非結果。荒謬的人不寄望死後的世界,因為他只擁有有限的現在。荒謬的人也謝絕信仰的救贖、人云亦云的道德規範,他要以一己之力扛起人生的全責,形塑自己的人生。因此,《薛西弗斯的神話》對荒謬的因果推演反而得出以下結論:思想行動的完全自由,接受死亡即是灰飛煙滅,同時盡情燃燒有限生命,不求明天。人生的無意義與自殺的命題因而解決:人生愈沒有意義,人愈可能活好活滿。換句話說,荒謬的人認命,卻不認命。承認荒謬的下一步並非否定人生,而是反抗。

  然而,以荒謬為前提並透過邏輯推演所得到的完全自由真的沒問題嗎?卡繆以戲劇作品《卡里古拉》尋求回應。卡里古拉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羅馬暴君,他的親妹妹兼情人之死使他意識到死亡不可逆之殘酷現實。如果世界的最高秩序並不存在,那麼人便可以自任主宰。身為帝王,卡里古拉擁有絕對權力。為了好好教教這群假裝歲月靜好的虛偽傢伙,他代替不可捉摸的命運之神,因為無常才是人生的真相,而所有人都必須活在真相之中。卡繆給了卡里古拉各種荒唐殘暴的作為一個非常人性、甚至令人憐憫的原因,首演更由年輕俊美的傑拉.菲利浦(Gérard Philipe)飾演本是其貌不揚的暴君,讓這部劇作的詮釋有了更強的衝突性。如同許多追求絕對的年輕生命,原本相信人性價值的卡里古拉受到荒謬現實的重擊。他起身反抗,但是方法錯了,因為他的作為出於絕望,他喪失了對人與生命的信念,如此的虛無只會帶來毀滅。隨著各地獨裁者之坐大,卡繆持續更新這部劇本,卡里古拉成了現代獨裁者的隱喻。劇作家邀請讀者捫心自問:如果你我也擁有無限權力,如果你我也希望翻轉世界的秩序,是否也會成為卡里古拉?劇末一句「我還活著」,意味深長。

  劇作《誤會》雖不在一部小說、一部劇作和一部論述的原始計畫內,卻未嘗不可將它視為介於荒謬與反抗階段之間的轉捩點。它的場景設於今日的捷克,這個對卡繆而言意味著流放與無助之地。浪子在離家多年後返回故里,心情輾轉忐忑。他入住其母與其妹經營的小鎮旅店,為了觀察家人是否惦記著他,也因為無法決定自己的去留,他選擇假扮陌生人,卻始終找不到對的那句通關密語與家人相認,最後慘遭她們謀財殺害。卡繆寫作此劇時身在法國,二戰阻斷了法國與阿爾及利亞間的聯絡,使他無法回鄉與家人妻子相聚。劇作家對臨海家鄉的思念,化為殺人凶手前往熱帶國度幸福生活的幻夢。然而,如果每個人都有權追求幸福,任何手段是否皆為正當?反抗不能沒有限度,目的不能合理化手段,這是卡繆下一階段反抗思想的重點之一。《誤會》是卡繆創作現代悲劇的嘗試,有命運的捉弄,人性卻更為關鍵。其標題原文malentendu由mal和entendu組成,字面原意為誤聽、聽不清楚,引申為誤會、誤解,搬演著人與人之間的各說各話、彼此揣測,誰也無法幫誰,無人得到拯救。然而悲劇的設定之下卻確實隱含著正面寓意:在是非顛倒、善惡不明的荒謬世界中,唯有誠實和真切的語言能夠帶來救贖。

  誠實和清楚的語言雖然看來再簡單不過,在現實世界裡卻啟人疑竇。《誤會》的故事化為一則社會案件剪報,出現在荒謬階段小說《異鄉人》主人翁莫梭的囚室中。當謊言成了遊戲規則,有說成沒有、沒有說成有才是常態的時候,莫梭只說真話。就算牽涉自己的命運,也不虛偽佯裝,始終如一。世人不理解他,認為他是個怪物,因為他拒絕迎合社會期待。或許世人太習慣於社會化的遊戲,莫梭的語言如同烈陽下的天空,直接地近乎刺眼。誠實也反應在他對外在環境的各種感受,那是他唯一了解世界的方式。他只是個阿爾及爾的窮小子,貧窮或許限制了他的想像力,但是他不需要想像力,一草一木對他而言沒有任何先驗的意義或目的。如同《薛西弗斯的神話》中所言,當掩蓋世界的各種論述被褪去,與個人感受坦誠相對成為理解世界的誠實起點。從這個角度來說,莫梭是個「荒謬的人」,他唯一承認的是此生此世,和身為人、亦僅為人的感受體驗。卡繆把阿爾及爾的平民生活,只有工作、期待週末卻沒有未來的生活模式,擔任新聞記者的經驗,對人與神之正義的觀察等等許多細節都微妙地揉捏在《異鄉人》這個似乎永遠無法被完全透析,卻也將不斷被討論詮釋的作品之中。

  最後要提醒讀者的是,《異鄉人》並非《薛西弗斯的神話》的故事版,《薛西弗斯的神話》亦非其他虛構作品的題解。正因三種文類本質各異,允許卡繆由不同角度與設定探索荒謬的各種面向,並探尋正視荒謬下的可能行動方式。尤其是他的小說與戲劇,作為開放的文本,它們提出問題更甚於給予標準答案,透過精湛的文學手法,邀請讀者一同思索荒謬,並期待反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剛開始讀的時候,我一度有點「看不懂」作者在繞什麼彎子,那種內斂到近乎冷淡的筆調,讓人很難快速建立起情感連結。但隨著情節的推進,我意識到那種「冷」其實是一種防禦機制,是角色在極端壓力下為了保護僅存的自我所築起的高牆。這種「疏離感」正是理解這個角色行為動機的鑰匙。有趣的是,作者在高冷的外表下,卻又偶爾會拋出極其溫暖、充滿人性的細節描寫,比如對某個簡單日常動作的細膩刻畫,或是對逝去親人的幾句簡短回憶。這些溫柔的碎片,反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飽滿,讓人感覺到他並非一個抽象的文學符號,而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正在努力撐下去的靈魂。這種複雜性和層次感,讓這部作品經得起反覆咀嚼。

评分

從文學技法的角度來看,這位作家的語言運用簡直是爐火純青,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他對於意象的選擇與鋪陳,常常出人意料卻又在回味後感到無比精準。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比喻,往往在下一秒就成為貫穿全書情感邏輯的關鍵線索。舉例來說,某個反覆出現的物件,在不同的章節裡被賦予了截然不同的情感重量,這種多層次的解讀空間,極大地豐富了文本的內涵。更令人驚嘆的是他處理時間軸的方式,線性敘事在這裡顯然是不夠用的,他高明地運用了意識流的技巧,讓回憶和當下不斷地交錯、碰撞,讀者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去梳理這錯綜複雜的思緒網絡。這種處理手法,雖然對初次接觸的讀者來說可能構成了一定的門檻,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維脈絡,那種豁然開朗的閱讀體驗,是其他平鋪直敘的作品難以比擬的。這絕對是一次對讀者智識與感受力的深度挑戰與獎勵。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嗯,有一種老派的、沉靜的力量,那種泛黃的紙張紋理,彷彿一觸摸就能感受到時光在上面刻下的痕跡。翻開書頁,字裡行間流淌出來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滄桑感,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戲劇性,而是像一碗慢火熬煮的湯,初嚐平淡,但餘韻無窮。書中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有時是急促的內心獨白,像一場無聲的奔跑;有時又變得極其緩慢,像是對著一幅靜物畫進行細緻的描摹,讓人不得不放慢自己的呼吸去跟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環境時那種近乎殘酷的寫實,光影的變化、空氣中的濕度,甚至是遠處傳來的 किसी 聲音,都被捕捉得絲絲入扣,彷彿讀者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身臨其境地站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背景下,親身感受那份疏離與掙扎。這種文字的肌理感,在現在許多追求快速消化的閱讀材料中,已經非常罕見了。它需要的不是囫圇吞棗,而是需要你備上一壺熱茶,靜心對待,才能真正領會到那份深藏在字面下的洶湧暗流。

评分

這本作品對我個人生活哲學的衝擊,是漸進式的,而非爆炸性的。它沒有提供「人生的意義」這類宏大答案,但它讓我更清晰地看到了「如何面對沒有意義」這件事。它迫使讀者去審視自己與世界、與自身歷史的關係。書中那種對過去的糾纏不清、對身份認同的追尋與失落,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立場和價值觀,是否也只是基於某種社會性的「誤會」或慣性。這不是一本讀完就能「豁然開朗」的書,它更像是一面精緻的鏡子,映照出你內心深處那些不願觸碰的陰影。當我合上書本的那一刻,周遭的一切似乎都變得稍微清晰了一點,不是因為問題得到了解答,而是因為我學會了如何更安靜地與那些懸而未決的疑問共處。這才是真正深刻的作品帶給讀者的持久影響力。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強烈的「疏離美學」的展現。那種自我放逐的狀態,並非單純的地理上的遠離,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切割與對話。書中主角面對的困境,即便跨越了半個多世紀,放在我們現今這個資訊爆炸、人際關係極度淺薄的時代,依然具有令人心驚的共鳴性。我們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不都在扮演著某種形式的「流亡者」嗎?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作者沒有試圖提供廉價的安慰劑或簡單的解決方案,他選擇的是更誠實地攤開那份無解的痛苦與掙扎。閱讀的過程,像是在陪同一個老友走過一段漫長而寂寥的隧道,你無法替他點燈,只能默默地陪伴著,感受那份從內心深處滲透出來的寒意。這種對人性困境的深刻洞察與坦誠,才是真正偉大的文學作品該有的態度,它不取悅,但它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