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程式設計(上册)

系統程式設計(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金追
图书标签:
  • 系统编程
  • 汇编语言
  • 操作系统
  • 计算机体系结构
  • C语言
  • 底层开发
  • 编程原理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科学
  • 嵌入式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本書英文版System Programming獲得美國最權威的書評機構Bookauthority的推薦,並評為最佳網路程式設計書籍。
  • 作者陳金追為電腦系統軟體世界級的專家!從事軟體研發三十幾年,曾為Oracle開發全新的資料庫復原系統。
  • 想成為世界級的電腦軟體專家,看本書就對了!

  本書有系統地介紹如何以POSIX標準所規定的作業系統程式界面,做跨平台的軟體開發,設計出一流軟體。
  上册第1-11章(系統程式設計):
  • 靜態與動態連結,動態載入。程序管理。軟體開發與軟體工程過程。
  • 檔案輸入/輸出:循序I/O、隨機I/O、向量I/O、非同步I/O、直接I/O。
  • 程序間通信方法:信號、旗誌、共有記憶、插口、有名與無名導管、信息排隊、映入記憶器檔案。
  ‎• Pthreads多程線程式設計:互斥鎖、條件變數、程線特有資料、修復吊死的互斥鎖、程線取消、生産消費問題。
  • 共時控制:更新遺失問題、系統五與POSIX旗誌。以組合語言撰寫自己的上鎖與解鎖函數,比系統所提供的任何共時控制設施,都快上25~80%的速度。如何預防鎖死。

  下冊第12-16章(網路程式設計):
  • 網路插口程式設計:不同種類的插口、客戶伺服程式、連線與非連線式通信、同時支援IPv4與IPv6、多工式伺服程式、多播作業、非同步連線、自動重新再連線、查取端口號。
  • 插口選項:SO_KEEPALIVE、SO_LINGER、SO_REUSEADDR、SO_REUSEPORT 與緩衝器大小 。
  • 性能調整:如何分別在應用軟體與作業系統核心層次,調整網路插口程式的性能。
  • 分散式程式設計:如何解決跨印地(endian)、對位、32與64位元混合、永遠往後且往前相容、版本術、預防癱瘓攻撃。
  • 電腦網路安全:對稱式與不對稱式密碼術。撰寫從事信息紋摘、加密、解密、‎HMAC、數位簽字,‎以及SSL/TLS‎等作業的客戶伺服程式。PKI,如何產生並建立自簽的X.509憑証,如何做不‎同格式憑證的轉換,SSL/TLS 程式設計,如何在SSL/TLS作業時驗證一串的憑證,以及‎如何在SSL/TLS‎上‎做客戶認證等。
  • 如何設計一流軟體。
  • 書中200多個C範例程式,均在Linux、AIX、Solaris、HPUX、Apple Darwin上測試過。網路插口程式也在微軟Windows測試過。
好的,为您创作一本名为《系统程序设计(上册)》之外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内容详实,旨在描绘一本技术深度与广度兼具的著作。 --- 《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基础:原理、实践与前沿探索》 本书导言: 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数据已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而驾驭这股力量的钥匙,正掌握在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的知识体系之中。本书《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基础:原理、实践与前沿探索》并非仅仅是对现有模型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部旨在为读者构建坚实理论根基、提供实用技术指导,并引领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综合性教材与参考手册。 本书的创作初衷,是弥补当前市场上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之间鸿沟的缺失。我们深知,仅凭对Keras或PyTorch接口的调用,无法真正理解模型为何有效、优化器如何收敛,以及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架构调整。因此,我们力求将数学的严谨性、算法的直观性与实际应用的灵活性完美结合,为渴望从“使用者”跃升为“设计者”的读者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 第一部分:神经网络的基石——从感知器到反向传播的数学重建 本部分聚焦于构建深度学习世界所需的最基本组件和理论框架。我们首先从最简单的线性分类器——感知器(Perceptron)入手,详细剖析其局限性,并引入激活函数(如Sigmoid, ReLU, Tanh)的概念及其数学特性,探讨非线性引入的必要性。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多层感知器(MLP)的架构。核心内容在于对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的彻底解析。我们不会满足于仅仅展示公式,而是会通过链式法则的详细推导,结合计算图(Computational Graph)的概念,清晰展示梯度如何在网络中流动和更新权重。我们特意加入了“数值稳定性”的讨论,解释梯度消失/爆炸问题的根源,并预埋后续章节中优化器设计的伏笔。 第二部分:经典网络的构建与优化策略 在掌握了基础的梯度下降机制后,本书进入了对经典网络架构的系统性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深度剖析: 我们详细阐述了卷积操作的数学定义,包括填充(Padding)和步长(Stride)对特征图尺寸的影响。本书将重点对比不同卷积核的设计哲学,例如1x1卷积在通道降维中的作用,以及空洞卷积(Dilated Convolution)在不增加参数量的情况下扩大感受野的巧妙设计。著名的LeNet、AlexNet、VGG、ResNet及其变体(如DenseNet、Inception系列)的结构演变将被系统性地拆解分析,强调每一步结构创新背后的动机。 循环神经网络(RNN)的动态建模: 针对序列数据的处理,本书详尽分析了RNN的基本结构,并着重探讨了其在处理长期依赖关系上的固有缺陷。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和GRU(门控循环单元)的内部结构将被分解为输入门、遗忘门、输出门等组件,详细阐述它们如何通过精妙的门控机制控制信息的流动和记忆的更新。对于双向RNN和堆叠RNN的工程应用,我们也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 优化器的迭代演进: 优化算法是决定模型训练成败的关键。本部分将从标准的SGD开始,逐步引入动量(Momentum)、Adagrad、RMSProp,最终详述Adam优化器的工作原理。我们提供了对比性的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解释为何Adam在许多场景下表现更优,同时也讨论了其在某些特定任务中可能出现的收敛问题。正则化技术,如Dropout和L2正则化,也将与优化过程结合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模型泛化、正则化与实践工程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模型结构转向了模型的“可信赖性”和“落地能力”。一个在训练集上表现完美的模型,其价值有限。 泛化能力的度量与控制: 我们深入探讨了偏差-方差(Bias-Variance)权衡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通过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来客观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过拟合(Overfitting)和欠拟合(Underfitting)的识别与诊断,将辅以实际的损失曲线和精度曲线分析。 高级正则化技术: 除了Dropout和权重衰减,本书还引入了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 BN)和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 LN)。我们详细解析了BN如何在训练过程中估计并利用全局统计信息,以及它如何显著加速收敛并稳定训练过程。同时,我们也对比了LN在RNN等序列模型中的优势。 实践部署与效率优化: 理论研究必须服务于工程实践。本部分将涉及模型量化(Quantization)、剪枝(Pruning)等模型压缩技术,探讨如何将大型模型高效地部署到资源受限的环境中。我们也会讨论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的系统性方法,如何有效地利用预训练模型(如ImageNet上的权重)加速新任务的开发周期。 第四部分:前沿探索与未来方向(高阶话题引入) 作为上册的收官,本部分旨在拓宽读者的视野,介绍当前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自注意力机制与Transformer架构: 我们将详细拆解Attention机制,特别是其在序列到序列(Seq2Seq)任务中的核心作用。随后,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多头自注意力(Multi-Head Self-Attention)的计算流程将被清晰呈现,并探讨它如何彻底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NLP)的范式。 生成模型概述: 介绍了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基本框架,包括生成器和判别器之间的博弈过程,以及常见的改进策略(如WGAN)。同时,我们也对变分自编码器(VAEs)的潜在空间(Latent Space)表示能力进行了探讨,为读者理解当前生成式AI的发展趋势打下基础。 本书特点总结: 《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基础:原理、实践与前沿探索》的结构设计遵循“先理论后应用,先基础后前沿”的原则。全书配有大量的伪代码实现和精心设计的数学推导图示,旨在确保读者不仅“知道”如何做,更能“理解”为何如此。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有一定编程基础,渴望深入理解AI底层逻辑的软件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掌握本书内容,您将具备设计、训练和优化下一代深度学习系统的核心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金追(Jin-Jwei Chen)


  美國麻州大學電腦碩士,博士班肄業,是電腦系統軟體世界級的專家。求學後在美國電腦軟體工業界,從事軟體研發三十幾年,曾為Oracle開發全新的資料庫復原系統。經驗橫跨作業系統核心、資料庫管‎理系統核心、群集系統、網路與分散系統、網路安全、網路管理、應用伺服器與網際網路服務等不同領域。

  作者擁有一項美國大專利,含十六項發明的「無資料遺失之資料庫備存與復原」。他也在1990年代設計與開發由Unix作業系統核心反向叫用使用者空間的命令,進行完全動態載入設備驅動程式的技術,但卻不知申請專利。

图书目录

第1 章 基本計算機概念
1-1 硬體與軟體,兩者缺一不可
1-2 計算機硬體簡介
1-3 計算機的基本作業
1-4 計算機軟體
1-5 作業系統
1-6 程式,程序與程線
1-7 電腦的階層

第2 章 軟體開發與軟體工程過程
2-1 軟體開發過程
2-2 原始碼控制系統
2-3 軟體釋出過程
2-4 產品建立的不同模式
2-5 產品建立的工具
2-6 退化測試組套
2-7 編譯式與解譯式程式語言
2-8 程式語言的選擇

第3 章 程式與庫存的建立
3-1 何謂庫存
3-2 存檔庫存與共用庫存
3-3 建立程式或庫存的兩個階段
3-4 靜態連結與動態連結
3-5 連結程式如何找到靜態與動態庫存
3-6 應用程式如何找到動態庫存
3-7 動態載入 — 不連結
3-8 編譯、載入與執行時段
3-9 混合式連結
3-10 建立與應用你自己的庫存
3-11 作業指令摘要

第4 章 檔案輸入/輸出
4-1 磁碟的結構
4-2 檔案的一些觀念
4-3 兩種程式界面
4-4 檔案描述與相關之核心層資料結構
4-5 打開與建立檔案
4-6 寫入檔案
4-7 撰寫健全牢固從事I/O 的軟體
4-8 讀取檔案
4-9 循序I/O
4-10 共時程序間共用檔案
4-11 隨機I/O
4-12 向量式I/O
4-13 非同步I/O
4-14 ‎直接I/O
4-15 輸入/輸出緩衝
4-16 檔案的共時更新

第5章 檔案與檔案夾
5-1 檔案的種類與權限
5-2 開創或剔除檔案夾
5-3 建立連結
5-4‎ 建立象徵連結
5-5 剔除或改名一個檔案或檔案夾
5-6 獲取配置參數的值
5-7 取得或改變現有工作檔案夾
5-8 讀取檔案夾元素的狀態資訊
5-9 打開與讀取檔案夾
5-10 改變權限
5-11 改變擁有者
5-12 複製檔案‎描述
5-13 ‎fcntl()函數
5-14 ioctl()函數
5-15 檔案與檔案夾之權限面罩
5-16 SUID,SGID,與黏著位元
5-17 access()與‎faccessat()函數
5-18 更改存取與異動時間

第6章 信號
6-1 信號簡介
6-2 處置信號的行動
6-3‎ 以kill()函數發送信號
6-4 信號面罩—被阻擋著的信號
6-5 接收被擋住,懸而未決的信號
6-6 保留給應用程式的信號
6-7 作業系統所定義的非必要信號
6-8 信號對sleep()函數的影響
6-9 信號的警訊
6-10 信號摘要
6-11 ‎其他的信號函數

第7章 程序
7-1 程序有關的觀念與函數
7-2 以fork()產生一新程序
7-3 母程序等候子程序
7-4‎ 產生新程序以執行不同的程式
7-5 母程序與子程序之溝通
7-6 孤兒與亡魂程序
7-7 程序終止
7-8 getenv()‎與‎sysconf()函數
7-9 ‎system()函數
7-10‎ 程序的資源極限
7-11 其他用戶與群組相關的函數

第8章 Pthreads程式設計
8-1 為何使用多程線程式設計
8-2 基本的Pthreads
8-3 ‎Pthreads‎屬性
8-4 共時控制問題的種類
8-5 互斥鎖
8-6 條件變數
8-7‎ 讀寫鎖
8-8 程線特有的資料
8-9‎ 取消程線
8-10 程線的信號處理
8-11 進一步參考資料
8-12‎ 所有的pthreads‎程式界面
8-13 含程線取消點的函數

第9章 共時控制與上鎖
9-1 共時控制簡介
9-2 系統五IPC資源簡介
9-3 系統五旗誌
9-4 不同類型的鎖
9-5 設計與實作自己的上鎖函數
9-6 POSIX旗誌
9-7 微軟視窗的旗誌與互斥鎖
9-8 鎖死
9-9 和旗誌有關的系統可調參數
9-10 ‎共時控制問題與解決辦法摘要

第10章 共有記憶
10-1 共有記憶簡介
10-2 共有記憶的程式界面
10-3 共有記憶實例

第11章 再談程序間通信方式
11-1 程序間通信摘要
11-2 具名的導管(FIFOs)
11-3 信息排隊
11-4 映入記憶器檔案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40773
  • 規格:平裝 / 816頁 / 17 x 23 x 3.7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實戰性」遠超乎我的預期,它不是那種只停留在理論層面空談的學術著作。真正讓我感受到它價值的地方,是它對於不同層級的程式設計師可能面臨的挑戰所展現的同理心。例如,當它談到編譯器如何將高階語言的迴圈結構轉譯成底層的跳轉指令和條件判斷時,它不只解釋了編譯器的優化技巧,還附帶提及了在特定架構上,某些編譯器選項如何影響最終的執行效率。這對於我們在做效能調優(Performance Tuning)的專案時,提供了非常實用的視角。我記得有一次為了讓一個模擬器跑得更快一點,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去調整參數,後來發現書中關於函式呼叫慣例(Calling Convention)對堆疊(Stack)操作的影響有段描述,讓我茅塞頓開,調整了編譯指令後,速度立馬提升了一個層級。這種能夠在理論與工程實務之間搭建橋樑的能力,是很多純理論書籍所欠缺的。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系統程式設計(上册)》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培養了一種「追根究柢」的工程師思維。它教會我的不只是知識點本身,更是一種面對複雜系統時的結構化分析方法。當你面對一個龐大的軟體系統,如果只看表面的介面和結果,永遠只能停留在「使用者」的層次。但透過這本書對系統層級的拆解,從電晶體、邏輯閘,到匯流排、記憶體控制器,再到作業系統的排程器和檔案系統,你會開始理解每一個環節是如何相互依賴,共同構築出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計算環境。這讓我對後續學習網路協定堆疊(TCP/IP Stack)或是虛擬機器(VM)的架構時,都能迅速找到對應的類比和基礎概念。這本書的論述風格沉穩、邏輯嚴密,雖然厚實,但翻閱起來並不會有壓力,因為它總是用一種「鋪陳」而非「灌輸」的方式在引導讀者進入這個迷人的底層世界。對任何想成為資深工程師的人來說,這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墊腳石。

评分

這本《系統程式設計(上册)》真的是讓我在那個階段摸索作業時,彷彿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話說當年要開始接觸作業系統的底層邏輯,那種撲面而來的各種名詞和抽象概念,坦白講,光是光碟開機引導的那個階段,我就快要被一堆十六進制和記憶體位址搞到頭昏眼花。當時坊間的參考書,要不是寫得像天書一樣晦澀難懂,就是為了湊字數塞了一堆不實用的歷史沿革。但這本不一樣,它像是老手帶著菜鳥,一步一步撥開迷霧。書裡對處理器層級結構的描述,特別是那種從最底層的硬體脈衝如何一步步被抽象化成作業系統核心服務的講解方式,簡直是醍醐灌頂。我記得,光是理解中斷向量表(Interrupt Vector Table)的運作機制,我就卡了好幾天,翻遍了其他資料都找不到這麼清晰的圖解和流程剖析。作者似乎很了解學生在學習這些複雜概念時最容易在哪裡卡住,所以總能在關鍵的地方用更貼近實際操作的範例來輔助說明。那種紮實的感覺,讓我對後續更進階的排程演算法學習,都充滿了信心,畢竟地基穩固了,樓才能蓋得高嘛。

评分

說真的,光是看到這本書的編排,我就知道這不是那種應付考試的速成教材。它的深度和廣度,在那個時代的教科書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記憶體管理單元(MMU)如何處理分頁(Paging)和分段(Segmentation)的章節。那時候我們用的是比較老的架構作為基礎,很多模擬器和實驗室的設定都比較「陽春」,但書裡居然能把虛擬記憶體的抽象概念,用非常具體且分層次的圖示描繪出來。它不只是告訴你「這是怎麼運作的」,更深層地解釋了「為什麼要這麼設計」。這種設計哲學的探討,讓我跳脫了單純的程式碼實現層面,開始思考在有限的硬體資源下,工程師是如何權衡效能、安全性和彈性。很多教授上課時講解到這裡都會帶過,但這本書卻花了大篇幅去比較不同管理策略的優劣。每次我為了準備那個關於快取一致性(Cache Coherency)的報告時,都會翻閱書中對不同寫入策略(Write-through vs. Write-back)的深入分析,那個精準度,至今難以超越。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把 C 語言當作「高級組合語言」在用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挖掘底層奧秘的寶庫。它並沒有避開那些讓人頭皮發麻的指標操作和記憶體佈局細節,反而將它們視為理解系統運作的基石。舉例來說,它在討論系統呼叫(System Call)的實現機制時,不只是列出幾個函式庫的名稱,而是鉅細靡遺地展示了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如何透過陷阱(Trap)機制切換到核心模式(Kernel Mode),以及暫存器上下文(Register Context)是如何被保存和還原的過程。那段描述,直接讓我對作業系統的安全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原來我們寫的程式碼和作業系統之間,就隔著這麼薄的一層權限牆。那時候我還在試著用組合語言寫一個簡單的檔案讀取功能作為練習,書裡提供的流程圖和對應的硬體註冊器操作範例,簡直是即時的參考手冊。如果沒有這本書的引導,我大概只能靠硬啃規格書和查閱各種不完整的網路資源來拼湊知識了,效率肯定差了好幾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