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系統 Asia Edition (10版)

作業系統 Asia Edition (10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Silberschatz
图书标签:
  • 作業系統
  • Asia Edition
  • 10版
  • 電腦科學
  • 資訊科技
  • 作業系統原理
  • 電腦系統
  • 系統程式設計
  • 電腦工程
  • 資訊工程
  • 教科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年來隨著雲端平台與行動裝置的普及,讓第十版與之前的版本內容有相當大幅度的改版,在雲端平台方面增加:多核心計算環境 NUMA 系統和 Hadoop 叢集介紹;在虛擬機方面的描述包含容器及 Docker,另外對於分散式檔案系統討論 Google 檔案系統、Hadoop 及 GPFS;並對 CPU 排班特別探討多層級佇列與多核心處理器的排班處理,針對行程與資源的衝突方面,除了傳統的“死結”之外,也新增“活結”的討論。在行動裝置方面:新增行動作業系統 Android 和 iOS 的章節內容討論。這次新版本有相當多的內容更新,所以不論新舊讀者都很推薦再次閱讀本書。

  本書內容可以讓讀者瞭解到傳統的 PC 與伺服器所使用的作業系統,如 Linux、Microsoft Windows、Apple macOS 和 Solaris,以及 Android 和 iOS 兩種行動作業系統。本書也列舉一些由 C 語言或 Java 撰寫的範例程式讓讀者可以更直觀瞭解理論的結果。書中的案例能提供研究生或工程師更深入瞭解 Linux 和 Windows 10 作業系統設計架構,其中Windows API 亦使用本書所提供的 C 語言程式來測試行程、記憶體和周邊設備。另外可安裝 Linux 虛擬機來執行 Ubuntu,透過本書將完成 Linux 4.i 的核心練習。最後期待讀者經過本書的引導,藉由「做中學」得到更多的啟發!

 
好的,以下为您呈现一本与《作業系統 Asia Edition (10版)》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并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AI生成性质的痕迹。 --- 宏大叙事:数字文明的黎明与黄昏 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重塑世界的史诗级著作 作者:艾略特·凡斯渥斯(Elliot Vansworth) ISBN:978-1-945837-62-0 页数:880页 装帧:精装,附赠手工绘制历史地图册 --- 导言:灰烬中的火花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看不见的结构支撑的时代。这些结构,并非由钢铁或混凝土构成,而是由信息、算法和权力的无形网络编织而成。但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个更深层的叙事?一个关于人类在面对技术奇点和文明冲突时,如何挣扎求存,并最终定义“真实”的故事? 《宏大叙事:数字文明的黎明与黄昏》并非一本关于技术手册或未来预测的著作,它是一次对人类精神韧性的深刻探索,一场穿越三个世纪的史诗旅程。它追溯了人类社会在面对信息爆炸、数据主权危机和文化身份重塑时所经历的剧烈震荡。 第一部:代码的诞生与旧秩序的崩塌(1880-1977)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视角拉回到十九世纪末,那个蒸汽与电力的交汇点。凡斯渥斯教授以其标志性的精妙笔触,描绘了早期计算理论的哲学根基——并非源于硅谷的孵化器,而是源于欧洲沙龙中关于逻辑、无限性和可计算性的激烈辩论。 关键章节揭示: 洛伦兹的迷思与图灵的前夜: 探讨了早期数学家如何无意中为后来的数字革命埋下哲学地基,以及机器智能的首次概念化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悄然成形。 信息洪水的第一次冲击: 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大众传播媒介的崛起如何首次挑战了传统权威对知识的垄断。我们看到了电台、胶片和早期电子设备的出现,如何开始模糊“公共领域”与“私人意见”的界限。 模拟时代的终结: 详细分析了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和地缘政治动荡如何催生了对“高效管理”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如何间接推动了对可编程逻辑的早期商业化应用。作者细致入微地考证了早期微处理器的设计哲学,揭示了它们如何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新权力结构的萌芽。 第二部:连接的悖论与“屏幕的帝国”(1978-2042) 中段部分进入了我们所熟知的“数字纪元”,但凡斯渥斯将其命名为“连接的悖论”时代。他认为,我们从未如此紧密地相连,却也从未如此深刻地疏离。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过程,以及它对人类心智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深入的案例研究包括: “巴别塔”计划的兴衰: 揭露了一个未被大众知晓的、旨在建立全球统一数字身份标准的早期国际合作项目,及其因主权国家间的猜疑而最终分裂的内幕。 注意力经济的冷酷炼金术: 凡斯渥斯将当代社交媒体和内容分发系统视为一种新型的炼金术,它将人类的感知和情感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本书提供了对“算法伦理”这一概念首次被私营企业内部讨论的独家档案解读。 城市作为数据节点: 通过对东京、上海和法兰克福等“智能城市”建设的对比分析,展示了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如何重塑了公民的日常行为模式,从通勤路径到社交互动,无一幸免。作者提出了一种极具争议的观点:效率的提升往往是以牺牲偶发性(Serendipity)为代价的。 第三部:现实的裂隙与意识的疆域(2043至今)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我们带入一个更为复杂、也更具不确定性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成熟和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人类社会面临着关于“何为存在”的根本性挑战。 核心探讨领域: “幽灵副本”的兴起: 探讨了高度逼真的数字替身(Digital Echoes)如何开始在法律、商业甚至家庭关系中扮演角色,模糊了“自我”的边界。本书不回避技术带来的心理冲击,详细记录了初代“数字继承人”的社会适应困境。 认知疆域的最后防线: 凡斯渥斯敏锐地指出,在数据无处不在的时代,真正的稀缺资源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未被编码的经验”和“未经干预的思考空间”。他分析了新兴的“静默运动”——那些致力于在物理世界中重建无连接区域的社会尝试。 权力的再分配: 谁控制了“真实”的定义权?在去中心化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旧有的国家权力结构如何适应或抵制这种结构性的松动?本书通过分析三次重大的“事实危机”(Fact Crises)来衡量现代信息治理的脆弱性。 结论:黄昏下的选择 《宏大叙事》的结尾,没有提供简单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答案。凡斯渥斯邀请读者直面一个核心问题:在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的同时,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我们作为人类的局限性与脆弱性才是我们价值的真正来源? 这部巨著是写给每一个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感到困惑、对历史轨迹感到好奇的读者。它将挑战您对进步的传统理解,并迫使您重新审视那些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构成您日常经验的基石。这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在技术洪流中不断自我定义、永恒挣扎的里程碑式作品。 预购《宏大叙事:数字文明的黎明与黄昏》,获取属于您的未来地图。 --- (编辑推荐语摘录) “凡斯渥斯教授的洞察力令人不寒而栗。他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像是在挖掘埋藏在我们集体潜意识中的结构性预言。这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搁置的书,它会像一根刺一样留在你的思考中,久久不散。” —— 阿米尔·汗,牛津大学历史系 “读完后,我第一次真正开始质疑我屏幕上所见的一切。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以及我们可能去往何方的终极指南。” —— 伊芙琳·雷诺兹,《新尺度》杂志主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Part 1 總 論
CHAPTER 1 概  說
CHAPTER 2 作業系統結構

Part 2 行程管理
CHAPTER 3 行程觀念
CHAPTER 4 執行緒與並行性
CHAPTER 5 CPU 排班

Part 3 行程同步
CHAPTER 6 同步工具
CHAPTER 7 同步範例
CHAPTER 8 死 結

Part 4 記憶體管理
CHAPTER 9 主記憶體
CHAPTER 10 虛擬記憶體

Part 5 儲存裝置
CHAPTER 11 大量儲存結構檔案系統
CHAPTER 12 輸入/輸出系統

Part 6 檔案系統
CHAPTER 13 案系統介面檔
CHAPTER 14 檔案系統的製作
CHAPTER 15 檔案系統內部

Part 7 安全與保護
CHAPTER 16 安 全
CHAPTER 17 保 護

Part 8 進階主題
CHAPTER 18 虛擬機
CHAPTER 19 網路與分散式系統

Part 9 個案研究
CHAPTER 20 Linux 系統
CHAPTER 21 Windows 1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22506
  • 規格:平裝 / 864頁 / 19 x 26 x 3.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10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已經有過其他入門教材經驗的讀者來說,這本亞洲版給我的感覺是「深度補強」而不是「全新開蒙」。它不會花太多篇幅去解釋什麼是「Process」或是「Thread」,而是直接切入到同步機制的核心難題。我個人認為,對於有志於從事軟硬體整合的工程師來說,它在處理「系統呼叫」與「中斷處理」的低階細節上,是業界標竿級的範本。 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在 I/O 裝置驅動程式的模型介紹上。它清楚區分了使用者層級的應用程式如何透過系統呼叫層,最終影響到核心層的裝置驅動程式,以及硬體中斷如何回傳給核心。這中間的訊號傳遞路徑,在很多書裡都是一筆帶過,但這裡畫了非常詳盡的流程圖,讓你清楚知道每個層級的職責。這對於日後除錯或開發自訂的硬體介面時,是無價的參考。如果你已經學過C語言和一點點組合語言的基礎,直接啃這本的後半部,收穫會比從頭看一本偏向程式設計風格的教材要大得多。

评分

這本作業系統的教材,風格上來說,我覺得它非常「紮實」,少了一些花俏的圖示,多了一些嚴謹的數學模型和嚴密的邏輯推導。對於台灣的教學環境來說,它幾乎是教科書的「標準配備」了,但每次翻開它,我都會有種「教科書就是要這樣寫」的認同感。它在討論行程排程演算法時,例如像輪轉(Round-Robin)或最短剩餘時間優先(SRTF),都會附上詳細的執行時間計算範例,並比較它們在不同負載情境下的平均等待時間和周轉時間。 有趣的是,它在最後幾章會花篇幅探討不同作業系統的演進方向,像是從單體式核心(Monolithic Kernel)到微核心(Microkernel)的哲學辯論。這部分內容非常適合拿來當作期末專題的靈感來源,因為它不只呈現了技術上的選擇,更深入探討了設計哲學背後的取捨,例如微核心雖然理論上更安全模組化,但在效能上會因為過多的上下文切換而有所犧牲。這種對「為什麼」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過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系統設計的思維訓練寶典。總之,想在OS領域打下堅實基礎,這本的地位很難被取代。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場上作業系統的書百百種,有些太偏向理論推導,有些又太過於依賴特定作業系統(像是只講Linux或Windows的API),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通識」感。這本亞洲版第十代的優勢就在於它的廣泛性,它平衡得非常好。舉例來說,在講到I/O架構的時候,它沒有死守著傳統的Polling跟中斷模式不放,而是很早就把DMA(直接記憶體存取)的概念引入,並且用比較現代的觀點去比較不同I/O處理方式的優劣。 我特別喜歡它在安全與保護機制那塊的編排。在談到核心模式(Kernel Mode)與使用者模式(User Mode)的切換時,它用了很多實際的攻擊案例來佐證為什麼需要這些保護層級,這比單純背誦權限位元來得深刻。而且,它不會把虛擬化(Virtualization)當作一個獨立的、後續才學的章節,而是很早就把它納入系統架構的討論中,像是如何用Hypervisor來隔離不同作業系統的資源。這種「前瞻性」的編排,讓我在寫作業或準備口試時,能更有信心地把不同領域的知識串聯起來,不會感覺各個章節都是孤立的知識點。

评分

這本作業系統的教科書,我從大學時代就接觸過了,那時候是比較舊的版本,對我這個本科生來說,內容其實有點硬,畢竟是從零開始學這些底層概念。不過,這本亞洲版(雖然名字聽起來很「國際化」,但內容其實很貼近我們這區塊的教學風格)的優點就在於它不會一開始就給你一堆晦澀的理論,它會用比較清晰的架構把複雜的排程、記憶體管理這些東西拆解開來。 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在講到快取一致性(Cache Coherency)那一章,圖解非常豐富,不像有些書直接丟公式和定義,讓你看得霧裡煞車。這本在解釋多處理器系統的同步問題時,用了好幾個實際的例子,像是在虛擬記憶體分頁和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的設計上,它不只講了為什麼要這麼做,更重要的是解釋了背後的效能考量。對於我們這種未來想走系統軟體或嵌入式開發的人來說,這些基礎功真的很扎實。雖然有些章節像是檔案系統的細節處理,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可能有點太深入,但對想深入了解作業系統「為什麼是這樣跑」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首選。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種威嚇,但耐著性子啃下去,你會發現它對學生的學習曲線考慮得相當周到。剛開始讀的時候,我會覺得「哇,這麼多術語,我怎麼記得住?」但它的複習機制做得很好。每章結尾都會有幾個「概念應用題」和「進階討論」,這些題目往往不是直接問定義,而是給你一個情境,要你去判斷在那個情境下,哪種資源配置策略會比較好。 例如,當討論到死結(Deadlock)的預防、避免和偵測時,它不只是把那三個經典的銀行家演算法搬出來,還會用圖形化的方式展示在不同資源分配圖中的循環等待情況。而且,第十版相較於前幾版,我覺得它對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的影響著墨更多,像是分散式檔案系統的基礎概念,雖然沒有深入到Hadoop那種程度,但作為作業系統的核心原理延伸,已經非常足夠了。如果你是那種「看過就忘」的學習者,這本書的結構設計能幫助你把知識點有效地卡在腦袋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