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中原序
王心怡女士是一位勤奮又執著的書法家,她雖生長在貧困的家庭卻有堅強的毅力,從她投入十幾年的心力,編寫《商周圖形文字編》這部古漢字書籍的艱辛工作就可以得知。
如今,她又編了這本《篆書書法基礎 部首文字演變》,對學習篆書的人來說,真是貢獻良多。本書內容從篆書每一筆的筆順、如何用筆,至上而下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讓初學者從臨摹入手,由簡而繁的認識篆書,可說是一本十分便捷的工具書。文字的演變從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更能窺探文字字源與不同時代的字形演變。
這本書的特點: (一)以小篆書風為基本的內容。(二)分析整理出篆書學習與臨摹筆法和結構,從筆畫格式,虛點、強弱、左右,展現篆書黃金比例之美。(三)篆書不像楷書的部首,例如: 「西」字這組部首、 「要」、 「票」、 「栗」、 「覃」字,楷書隸變後產生混淆(篆書寫法不同,楷書相同)的字型整理,將他們的篆字分類出來,對學習者幫助很大。(四)說文歌訣:將《說文解字》的五百四十部首編成歌訣,讓大家容易背誦,例如:(一、丄、示、三、王、玉、珏)每一個字都有上下承接關係,歌訣很容易入手,一首歌唱完就會寫了,因為這些是篆書的字根,例如:一隻老虎是虎,兩隻老虎是虤( )。
現代人除了印章是篆刻之外,已經很少人懂得古文字。我雖已耄耋之年,但也不懂篆字,看了心怡的《篆書書法基礎 部首文字演變》這本書,慢慢就有所了解;我發現這本書真是值得廣為流傳的好書,謹以此為序,希望這本書能使愛好篆書者獲得「博古通今」的大裨益。
二○二一年初春 司馬中原寫於台北市
季旭昇序
大約三十年前吧,心怡女士到我臺灣師範大學的鐘鼎課堂旁聽,平平凡凡的樣子,也沒有引起我的特別注意。旁聽的人很多,往往過沒多久就消失了,果然,聽了一年,她就消失了。過了幾年,她告訴我,她「消失」到北京了,認識了王寧老師、高明老師、啟功老師,經過認真的學習,大師的指點,她的技法進步了,眼界提升了,她在逐漸蛻變,成長……。
除了努力練習篆書外,她還發憤編《商周圖形文字編》,也許是天生的宿命吧,莫名緣由的使命感讓她夜以繼日地編纂,除了我被無窮迹近騷擾的請教外,臺北的謝清俊老師、莊德明老師,北京的王寧老師、高明老師也都無窮盡地給她極大力度的提攜與幫助,超過十年的努力,她的《商周圖形文字編》終於完成了,她又一次的蛻變,成長……。
也許是有感於自己的成長得力於太多人的幫助吧,她總是很積極地想幫助初學者。這本《篆書書法基礎540部首文字演變》就是在這種心願之下完成的作品。除了手書《說文》540部首的篆字外(這些篆字她已經不知道寫過多少遍了,筆隨心到,技法純熟),每個篆字的右邊還附了甲骨、金文、楚簡、小篆、秦隸的字形,左邊則附了篆字的筆順,書的前半部有篆書的書寫要領、書寫技巧、結構分析;書末有字形混同部件的整理表,其為初學者考慮的心意,可以令人深有所感。
如果純就小篆技法而言,能寫出比心怡女士更好的書家一定很多,但加上對商周圖形文字的浸潤,寫出來的小篆味道就不一樣,這種味道也許可以意會,不能形容,但識者自然能懂。
經過兩次蛻變後,心怡女士未來還應該有第三次蛻變。在古典文獻的精讀、古聖先賢遺訓的體會、古典文學的薰陶……等方面,心怡女士還有很多需要沈潛領會的。天不滅斯文,只要有理想,一步一步地往前邁進,十年後,我相信必能看到心怡女士第三次的蛻變,成長……。
辛丑季春 季旭昇序
自序
如果說,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一門要修的使命功課,那麼古漢字彷彿是我這一生要做的使命功課。記得三十多年前初習小篆時,讓我窺見古文字的世界,進入先聖造字的殿堂,得以享受書寫古漢字的樂趣,也讓我找到內在的精神寄託。
近幾年來,我在萬華社區大學、致理技術學院、福智文教基金會,教授古漢字藝術創作。教學之餘,對於古文字的浩瀚無邊,初學者學習不易,深感編寫篆書書法基礎的書籍有其必要;這時恰好北星陳偉祥總經理也提議,要我編寫一本「篆書書法基礎」的教材。所以讓我萌發起將萬華社區大學的講義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也讓初學者有比較具體的學習方向,並能從中體會如何運筆,在筆順中悠游,享受學習過程的奧妙與樂趣。
以我多年書寫的體驗,將篆書的字根(說文五百四十個部首)分門別類加以整理,並將之編成歌訣,同時也附加文字演變、楷書隸變的混同部件、簡易六書、康熙部首等,希望能避免初習篆書時的混淆。此外,為了豐富篆書的學習字量,也將本人臨寫鄧石如筆法的千字文納入其中,期盼豐富愛好者的學習字量。
本書得以順利完成,要感謝季旭昇教授幫忙審定、寫序;司馬中原教授幫忙寫序;王錦龍與李志青老師幫忙收集、編排資料,使本書內容更加豐富;莊德明老師與徐至殷幫忙完成筆畫索引,使本書更易於查詢閱讀,也感謝李依柔、余健興老師校對,以及台灣女書法家學會、北星圖書公司全體同仁的支持;更感謝唐救女士的贊助及蔡漁老師的幫忙與鼓勵,最後要感謝我偉大的母親及家人一直在背後默默的支持我,讓我能全心投入古文字的研習與創作。
俗云:「有願就有力。」本書終於能夠出版了。但由於時間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錯漏之處,還請各界學者、專家不吝指正。
二○二一年孟春 崇羲 王心怡 於台北萬華社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