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污染與防治

海洋環境污染與防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葆羲
图书标签:
  • 海洋污染
  • 海洋环境
  •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污染防治
  • 海洋生态
  • 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
  • 海洋资源
  • 生态修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洋對於地球氣候之調節、大氣水文循環及陸域、海域生態系統運作,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與功能。海洋同時也是人類重要蛋白質食物之供應來源。由於衛星與各式先進監測儀器,讓人類更加了解目前海洋污染之嚴重性,加上環保意識抬頭,使得海洋環境污染問題更受重視。為了後代子子孫孫在地球的生存與永續發展,海洋環境污染與防治管理,成為人類必要努力的標的。
 
  海洋水體運動現象(例如:海流、潮汐、波浪等)、海洋生產力以及海洋污染擴散,包括:海洋放流、溫排水、海洋棄置、鹵水排放、溢油污染、海下油井氣爆、海域鑽探生產水排放、海洋垃圾、海洋牧場、重金屬污染排放,諸等因素都相互關聯並影響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可以有利於海洋污染處理評估與防治,並結合科技設備以及完善之法令管理維護海洋環境與保育海洋生態,達成海洋永續發展目標。
 
  臺灣有幸四面環海,掌握臺灣海域與海岸環境特性,有助於達到有效防治海洋污染與管理海域海岸環境。珍惜臺灣周圍的海洋環境,也讓地球海洋環境美好與海洋生態保育永續。
遥远星河的低语:失落文明的考古学探秘 著者: 艾莉莎·凡恩,詹姆斯·奥克利 出版社: 恒星之光学术出版社 页码: 780页 装帧: 精装,附录含高精度三维重建图谱与加密符号对照表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我们熟悉的蓝色星球上的生态挑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横跨数个星系的宏大叙事——“普罗透斯文明”的兴衰与湮灭。这不是一部关于污染治理或环境保护的著作,而是一份冷峻、细致入微的、基于考古学、天体物理学与失语符号学的跨学科研究报告。 《遥远星河的低语》的核心,在于解构一个在银河系猎户座旋臂边缘繁荣了近十万年的超级文明,是如何在达到技术巅峰后,最终走向寂静的。本书的作者团队,两位享誉盛名的考古学家与符号学家,历经三次深入“寂静带”(Shattered Expanse)的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且极具争议性的遗迹数据。 第一部分:文明的奠基与辉煌——“和谐共振”的时代 (约占全书25%) 本部分详尽描绘了普罗透斯文明的社会结构、能源获取方式以及其独特的技术哲学。与我们基于碳基生命体的逻辑不同,普罗透斯文明是硅基与等离子态生命体的混合体,他们依赖于一种被称为“零点谐振”(Zero-Point Resonance)的能量捕获系统来驱动其庞大的星际网络。 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如何实现对引力的精确操控,建造出能够跨越数千光年进行物质传输的“相位桥梁”(Phase Bridges)。书籍中包含了对普罗透斯星区主要城市遗址——如环绕着双星系统的“光环城”——的详细测绘报告。这些测绘图揭示了其建筑对宇宙背景辐射的完美对齐,显示出他们对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而非粗暴的改造。重点分析了他们早期艺术作品和记录介质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秩序、周期性、以及对“熵增”的哲学抵抗。 第二部分:未解之谜——“异化渗透”的迹象 (约占全书30%) 随着叙事深入,本书转向了普罗透斯文明衰落前的关键转折点。作者团队通过对位于“暗星云M42-Beta”区域的三个大型数据存储核心的破解工作,发现了被称为“异化代码”(The Aberrant Code)的早期预警信号。 这些信号并非来自外部的入侵或战争,而是源于文明内部对自身核心技术的过度依赖和误用。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一种被称为“记忆晶格”(Mnemonic Lattice)的技术——一种用于知识共享和集体意识维护的神经网络。考古证据表明,为了追求更极致的效率和更广阔的计算能力,普罗透斯人开始将个体意识的边界无限模糊化,最终导致了集体身份的危机。 本章节着重展示了数个关键遗迹中发现的“艺术性故障”:原本用于传输数据的能量路径出现了不规则的、具有随机美感的扭曲。这些扭曲并非系统崩溃的标志,而是被解读为个体意识在集体化压力下,试图进行无意义的、纯粹的“表达”的残余痕迹。这部分内容挑战了传统上将文明衰亡归因于外部冲突或资源枯竭的观点。 第三部分:终结之日——“宏大静默”的实证分析 (约占全书35%) 本部分是全书中最具争议性的核心研究。作者放弃了传统的灾难模型,提出了“结构性自我溶解”理论。他们认为,普罗透斯文明并非被摧毁,而是“耗尽了存在的可能性”。 通过对多个主要宜居行星的同步轨道扫描,研究人员确认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文明终结的最后阶段,所有大规模的能量活动都停止了,但遗留下的能量场却处于一种绝对的、精确的、非自然的热力学平衡状态。这意味着,文明在停止运作前,主动或无意识地将所有剩余的能量和信息流导入了一个极度稳定的、几乎无法被观测到的状态。 书中详尽披露了对一艘被命名为“终极方舟”(The Final Ark)的巨型星际载具的内部探索报告。这艘载具内没有尸体,没有搏斗的痕迹,只有数以亿计的、完美封装的能量球体。这些球体被符号学家解读为“意识的最小化封装单元”。本书认为,普罗透斯文明的终结,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对“存在本身”的哲学选择——他们选择了“永恒的潜伏”,而非继续在广阔宇宙中进行随机的、可能导致“错误”的演化。 结论与展望:对有限性的反思 (约占全书10%) 最后一部分将焦点拉回当代科学界。作者并未试图“复活”普罗透斯文明,而是利用其遗迹的经验教训,对我们自身的科技伦理和对“无限进步”的盲目追求提出了深刻的警示。他们强调,任何试图超越自身存在限制的文明,都必须面对一个根本性的悖论:当秩序达到完美时,存在的动力是否也随之消亡? 本书对空间站的物理结构、加密符号的破译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引力波微扰重建已失落的文明环境的尖端技术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是天体考古学领域内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著作。它引导读者思考:我们所追求的“进步”,是否终将导向某种形式的、更加精致的“沉默”? --- 推荐读者: 理论物理学家、符号语言学家、高级宇宙考古爱好者、以及所有对文明的终极命运和技术伦理有深刻思考的读者。 附注: 本书的附录部分包含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基于量子纠缠态的普罗透斯语初级词典,其内容复杂程度远超任何已知的人类语言学范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葆羲
 
  研究領域:
  海洋環境污染擴散數值模擬與實驗
  風環境與污染擴散風洞實驗模擬
 
  經歷: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所)主任
  中華民國風工程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Wind Engineering, TAWE)理事長
  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 技術獎章(2021年)
 
  現職: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 教授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合聘研究員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海洋環境與污染導論
1-1 從宇宙到地球之海洋 
1-2 地球表面形成海洋的起源 
1-3 海與洋 
1-4 海水物理特性 
1-5 海洋環境之水體運動物理現象
1-6 聖嬰現象及反聖嬰現象與大氣海洋環境之關係 
1-7 海沫及其對海洋大氣環境之效應與污染
1-8 海洋環境污染 
1-9 海洋環境之保育與管理 
1-10 海洋環境污染與海洋永續發展
1-11 海洋環境之永續發展—臺灣應面對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問題與分析 
 
第二章 海洋污染物性質和污染來源與遷移轉化 
2-1 污染物性質與分類 
2-2 污染來源 
2-3 污染物特性對海洋環境與生物之效應影響 
2-4 污染物在海洋環境中之遷移與轉化過程 
參考文獻 
問題與分析
 
第三章 海洋水體污染與海洋生產力 
3-1 海洋水體中有機物種類特性 
3-2 水體中溶解性有機物對海洋環境水體之影響 
3-3 海洋水體污染特性 
3-4 海洋水質標準 
3-5 海洋水體營養鹽 
3-6 海洋水體之溶氧 
3-7 海洋生產力 
3-8 浮游生物在海洋環境生態系統之角色與作用 
3-9 海洋污染對海洋初級生產未來之影響 
3-10 海洋污染生物效應 
參考文獻 
問題與分析 
 
第四章 溢油污染與防治 
4-1 海洋油污染物之區分與來源 
4-2 油之種類與特性 
4-3 溢油污染對海洋生態之影響 
4-4 油污染對海洋環境生態區之衝擊效應 
4-5 溢油在水面之演變 
4-6 河口海岸溢油擴散模式 
4-7 海域水面溢油擴散模式及應用 
4-8 海洋生物對石油烴的沉降分解和吸收 
4-9 溢油清除之防治處理 
4-10 溢油污染在海岸地區之清除方法與技術 
4-11 不同海岸地形與生態區之油污清除 
4-12 海上溢油污染追蹤與監視 
4-13 溢油污染之防治管理 
4-14 溢油風險評估 
4-15 臺灣重大海洋油污染緊急應變計畫 
參考文獻 
問題與分析 
附錄一 重大海洋油污染緊急應變計畫 
附錄二 重大海洋油污染緊急應變計畫之附件 
附錄三 海面油污體積之估算表 
 
第五章 海洋放流、鹵水排放、溫排水
5-1 廢污水之海洋處理 
5-2 海水水體物理參數特性與水深關係 
5-3 放流廢水特性與處理
5-4 污水海洋放流之水力特性 
5-5 海洋放流工程設計原則 
5-6 國內外海洋放流簡介
5-7 海水淡化廠排放廢水特性 
5-8 海水淡化廠鹵水排放之擴散特性 
5-9 海水淡化廠廢水排放對海洋環境生態之影響 
5-10 海水淡化廠興建前與運轉操作後之海洋生態環境調查監測 
5-11 海水淡化廠興建後對海洋生態環境衝擊與管理及鹵水再利用 
5-12 臺灣現有海水淡化廠簡介 
5-13 電廠溫排水 
5-14 溫排水表面放流近域稀釋數值模擬分析 
5-15 溫排水放流對海洋環境污染與生態之影響 
參考文獻 
問題與分析 
 
第六章 海洋棄置、海上焚化、海洋垃圾、海洋牧場與深層海水 
6-1 海洋棄置(海拋傾廢) 
6-2 海洋棄置廢棄物分類 
6-3 海洋棄置之管制與臺灣收費法規 
6-4 海洋棄置許可審查考量主要項目 
6-5 污泥海洋棄置擴散分析 
6-6 廢液海洋棄置稀釋擴散分析 
6-7 海域平台鑽探泥海洋棄置之廢質流團數值分析模擬 
6-8 海上焚化 
6-9 海洋與海岸垃圾 
6-10 海洋牧場對海域環境影響 
6-11 深層海水(藍金產業) 
參考文獻 
問題與分析 
 
第七章 海洋環境管理與污染調查監測及環境影響評估 
7-1 海洋環境管理緣起 
7-2 海洋環境管理特色 
7-3 海洋環境管理內涵 
7-4 海洋環境管理措施 
7-5 海洋環境污染調查 
7-6 海洋環境監測 
7-7 海洋污染監測方式、項目與生物監測 
7-8 海洋環境影響評估 
參考文獻 
問題與分析 
 
第八章 海洋污染防治法與海洋基本法及海岸管理法 
8-1 前言 
8-2 海洋污染防治法制訂目的、範圍與主管及執行機關 
8-3 海洋污染相關專用名詞 
8-4 海洋污染防治法基本措施 
8-5 防止陸上污染源污染 
8-6 海域工程污染之防止 
8-7 海上處理廢棄物污染之防止 
8-8 船舶污染海洋之防止 
8-9 海域污染損害賠償責任與罰則 
8-10 海洋污染防治相關法律及法規命令與辦法 
8-11 海洋環境污染相關國際公約簡介
8-12 海洋污染防治法之檢討改進方向 
8-13 海洋基本法 
8-14 海岸管理法 
參考文獻 
問題與分析 
附錄一 海洋污染防治法 
附錄二 海洋污染防治法施行細則 
附錄三 海域環境分類及海洋環境品質標準 
附錄四 海洋基本法 
附錄五 海岸管理法 
附錄六 海岸管理法施行細則 
 
第九章 臺灣沿海環境與濕地及海域港口污染防治 
9-1 臺灣沿海濕地環境與特性 
9-2 臺灣沿海濕地環境污染與防治管理 
9-3 臺灣沿海環境物理特性與狀況 
9-4 港口污染源與防治對策及臺灣海岸環境品質
9-5 臺灣沿岸海域之珊瑚礁與污染危機 
9-6 臺灣海域及港口污染防治管理措施 
參考文獻 
問題與分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6454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7 x 23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海洋對於地球氣候之調節、大氣水文循環及陸域及海域生態系統運作,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與功能,同時也是人類重要蛋白質食物之供應來源。由於科技進步,加上對於環境與生態之關係研究之理解,因此對於海洋的利用與管理,已從往昔「控制海洋」、「利用海洋」的概念,進展到「保育與管理海洋」、「永續發展」的作為。為了人類在地球的生存與永續發展,拒絕海洋污染,珍惜與保護海洋環境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舉動。因此海洋環境污染之處置與預防以及管理與生態保育維護,成為人類必要努力的標的。
 
  本書內容主要係闡明海洋環境特性、海洋生產力、污染治理處置與預防、海洋污染調查與環境監測管理、海洋環境污染相關法令規章、以及臺灣海洋環境與海域港口污染防治管理。海洋水體運動現象(例如:海流、潮汐、波浪等)與海洋生產力以及海洋污染擴散,包括:溢油污染、海洋放流、鹵水排放、溫排水、海洋棄置、海下油井氣爆、海域鑽探生產水排放、海洋垃圾、海洋牧場、重金屬污染排放,該等因素現象相互交錯關聯,且影響海洋環境與海洋生態之效應。其中污染擴散之掌握預測,更有助於污染防治處理,書中特別將作者多年來在各種海洋污染擴散研究之數值模式與實驗模擬結果,分述於各相關章節,配合書中海洋環境與污染現象與防治等因素內容,予以闡釋敘明,提供讀者清晰明確概念,有利於研究分析海洋污染處理評估與防治之參考。本書同時也敘明海洋環境管理與污染調查監測之具體內涵與方法及措施,提供從事海洋環境影響評估之參酌。另外本書對於相關海洋污染法令(例如:《海洋基本法》、《海洋污染防治法》、《海岸管理法》)之說明分析,冀望可供海洋環境與污染防治處置時,依法有據進行管理之參考。綜論之,獲得海洋環境與污染現象以及防治管理等因素之清晰明確概念,並由結合先進科技設備以及完善之法令,進行有效管理維護海洋環境與保育海洋生態,達成海洋永續發展目標。
 
  臺灣有幸四面環海,本書中也敘明臺灣海域與海岸環境特性以及港口污染防治管理措施,內容有助於臺灣達到有效防治海洋污染以及管理海域海岸環境之參考。珍惜保護臺灣周圍的海洋環境,讓地球海洋環境更美好與海洋生態保育永續。

用户评价

评分

從編排和實用性來看,這本書的後段章節簡直是為政策制定者量身打造的參考書。它對台灣現行**海洋污染防治法規**的條文進行了逐一的批判性解讀,點出了許多「看起來很美但執行上窒礙難行」的漏洞。例如,對於漁船設置的油污防範設備,書中揭示了現有的檢查標準過於寬鬆,導致許多老舊船隻形同定時炸彈。最讓我驚艷的是,作者提供了一套**風險評估模型**的簡化版本,讓非專業人士也能大致判斷,在特定海域進行疏濬或填海工程時,潛在的污染風險是否被嚴重低估。這本著作的「硬核」程度,在台灣的環境學術著作中是相當罕見的,它沒有花太多篇幅在基礎知識的介紹上,而是直接進入了「如何找出系統性問題並提出可操作的改革路徑」,對於有志於投身環境倡議或政策分析的朋友,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覆研讀的工具書,其深度與廣度,遠超乎我的初始預期。

评分

這本《海洋環境污染與防治》真的是讓我這個長期關注台灣海岸生態的在地人,眼睛為之一亮,特別是它對我們這個海島國家面臨的實際困境著墨甚深。書中對於**塑膠微粒**在東部海域的累積情況分析得鉅細靡遺,不只是列舉數據,更深入探討了漁業活動與觀光發展之間,如何不經意間加劇了這種看不見的危機。我記得書裡提到一個觀點,說台灣許多傳統漁港的廢水處理機制,根本無法應付現代生活帶來的化學物質排放,這點在我們經常參與淨灘活動的志工隊裡,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痛。書中提出的幾種「在地化」的防治策略,比那些空泛的國際公約來得實用多了,像是結合社區大學推廣正確的廚餘回收、引導漁民使用更環保的漁網材質等,這些都是可以立即在地方政府層級推動的改變。坦白說,很多環保書籍都停留在理論層面,但這本卻像是操作手冊,讓我們這些關心家鄉海洋的民眾,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努力。讀完之後,對於如何向鄰居或里長說明「為什麼要少用塑膠袋」這件事,都有了更有力的科學依據和生動的案例可以分享。

评分

這本書在探討**油輪漏油事故**與**海上傾廢行為**這些傳統海洋污染議題時,展現了非常強悍的跨學科整合能力。它不只描述了污染事件本身,更精準地切入了台灣在**海域執法權**上的灰色地帶,這點非常貼近現實。書中詳細比較了台灣現行海巡單位的監測能力與國際標準的差距,並分析了在公海或鄰接區發生緊急狀況時,我們應變機制的不足。我個人特別欣賞的是,作者沒有停留在批評,而是引用了幾個國際間成功處理類似事件的**公私協力模式**作為借鏡,例如結合環保團體、學術機構與保險業的快速反應小組。這讓整個防治策略的建構變得立體而務實。對於關心國家主權與海洋安全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絕對超越了單純的「環保議題」,它觸及了國家治理能力與海洋資源永續經營的核心命題,讀來令人振奮又深思。

评分

讓我換個角度來看,這本《海洋環境污染與防治》的價值,更在於它對**氣候變遷**與**海洋酸化**這兩個「新興」威脅的處理方式。以往談污染,大家總想到油污或垃圾,但這本書花了相當篇幅說明,二氧化碳吸收所導致的pH值下降,對台灣石珊瑚礁生態系的破壞有多麼迅速與劇烈。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珊瑚骨骼被溶解的過程,彷彿我們正在親眼見證海底花園的崩塌。更重要的是,它連結了這個宏觀的全球問題與島嶼居民的日常生計——像是對特定魚種(如破卵仔)的漁獲量衝擊。這不是單純的科普,而是將氣候科學、生態學與經濟學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我認為,對於那些覺得氣候變遷太遙遠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具體的「在地化」衝擊點,讓我們明白,保護海洋不僅是為了下一代,更是為了我們現在的餐桌與生計。

评分

老實講,我本來以為這本關於污染防治的書會非常枯燥,充滿了艱澀的化學方程式和冗長的法規條文,畢竟台灣的環境法規修訂起來總是讓人頭昏腦脹。沒想到,作者展現了極高的敘事功力,把**底棲生物**對重金屬污染的反應,寫得像是一部微觀世界的生存史詩。他透過幾個實際案例,例如高雄港周邊淤泥中多氯聯苯(PCB)的殘留對鯖魚的影響,將原本抽象的「環境負荷」概念,轉化為餐桌上能看見的實際風險。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工業廢水**排放標準的歷史演變梳理得非常清晰,指出早期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環境的決策,如今造成了哪些難以逆轉的生態代償。這部分內容讀起來,讓人不禁反思,我們享受著現代化的便利,究竟付出了多少「看不見的代價」?整體結構上,它並不是單純的「問題陳述」,而是提供了從源頭管制、中段淨化到末端修復的全光譜分析,對於想深入了解台灣特定產業污染鏈的讀者來說,絕對是本不可多得的深度報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