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米高空看中國

60萬米高空看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思揚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航拍
  • 中国地理
  • 自然风光
  • 摄影
  • 纪实
  • 文化
  • 风景
  • 空中视角
  • 纪录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偉大國度,她的每一寸肌膚、每一絲變化,都可以從這裡捕捉。讓我們相約在60萬米高空,以衛星為「眼」——看懂新中國70餘年來的宏闊變遷!
 
  全球首次大規模、系統性運用衛星資源進行內容採編,從太空高度、歷史角度、區位精度、時代維度出發,聚合運用增強現實 (AR) 技術、遙感衛星技術新成果,立體化、全方位展示全國各地滄海桑田的宏闊變遷,以前所未有的獨特視角領略大美中國。
 
推廣重點
 
  ●首創全新維度
  衛星為「眼」,60萬米高空看中國
  ●遙感時代視覺盛宴 
  大美中國的探索發現指南
  ●地方人文簡明讀本
  縱覽全國34個省份和地區
 
  1. 大規模、系統性運用衛星資源進行內容採編,運用AR技術、遙感衛星技術新成果,立體化、全方位展示中國各地滄海桑田的宏闊變遷;
 
  2. 以「一省一脈絡,一地一經緯」為主線,以省份為單元,從北到南,由東往西,縱覽全國34個省份和地區。引領讀者跨越時空,透過今昔對比看時代變遷,深刻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餘年來的宏闊變遷;
 
  3. 200餘幅專題地圖、衛星影像圖和實拍攝影圖,內含多幅拉頁,最長近2米,增強視覺體驗。以超高的解析度展現了中國的湖泊、河流、海洋、高山、黃土等多種地貌風光。讓人如臨60萬米高空,感受中國大地上令人震撼的自然風光與人文創造;
 
  4. 建黨100週年集團重點主題圖書,推廣方面可利用書中豐富的圖片資源,籌劃圖片展覽或講座等。
 
名人推薦
 
  《60萬米高空看中國》是遙感時代背景下的視覺盛宴,開創了空、天、地信息技術交互應用的新場景,讓讀者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閱讀時代——實體圖書、內容在線、數字地球、交互體驗。依託遙感衛星形成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本書以超高的分辨率呈現了中國大地上令人震撼的自然風光與人文創造。神州北極、世界屋脊、巍巍天池、壯美南海、三峽大壩、中國天眼、河西走廊、高原天路、港珠澳大橋……一個個耳熟能詳的詞彙,正以前所未見的模樣呈現在我們眼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 吳一戎
  
  這是一部講述新中國成立、建設、發展歷程及其空間進程的歷史書,它將全國各地發展變遷的若干瞬間,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繪憶中國的宏大圖景。這其中,有你,有我,有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故事。這也是一部融於歷史並綜合運用測繪地理信息,講述中國地理時間進程的地理書。書中100多幅繪製精美、震撼人心的專題地圖背後,不僅承載着會「說話」的寶貴數據,而且讓測繪地理信息以主角的身份,帶領我們飽覽祖國山川,傾聽山河湖海講述新中國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劉先林
 
  登高望遠是人們素來的心願,古人「欲窮千里目」只能「更上一層樓」,今天衛星遙感技術將我們望遠的高度伸向九天之上。《60萬米高空看中國》這本書展現的景象早已超越千里。山河城邑,農田草原,躍然紙上,其中有國也有家。——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韓茂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60萬米高空看中國》的书籍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绘其内容,同时避免提及任何AI生成或构思的痕迹,并且不会重复您提供的信息。 --- 图书名称: 60萬米高空看中國 图书简介: 《60萬米高空看中國》是一部以宏大叙事和细致观察相结合的非虚构纪实作品。本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带领读者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地球对流层顶边缘,俯瞰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广袤土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地理测绘,而是一场关于中国文明、自然地理、人文变迁和未来图景的深刻对话。 全书围绕“高空视角”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分为“天穹之下的地理骨架”、“文明的脉络与大地的印记”、“城市群的呼吸与光影变幻”以及“面向未来的远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天穹之下的地理骨架 这一部分着重描绘了中国壮丽而复杂的自然地理格局。作者通过对高空图像、卫星数据和实地考察的交叉比对,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从北方的寒冷荒漠到南方的湿热雨林所构成的地理光谱。 重点章节深入探讨了长江、黄河等主要水系的源头及其流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韧性。在高空视野下,冰川的退缩、河流的改道、沙漠的前沿,不再是遥远的新闻标题,而是清晰可见的、相互关联的地理过程。作者详尽分析了地质构造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山脉、盆地和地貌特征,尤其是在西部地区,那些如同史诗般展开的褶皱和断裂带,讲述着亿万年的地质故事。此外,书中还专门辟出篇章,聚焦于中国季风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农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展示了从高空观测到的云系运动如何预示着一场风暴的酝酿或一片干旱的蔓延。 第二部分:文明的脉络与大地的印记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关于“形体”的描绘,那么第二部分则深入探讨了“灵魂”——即中国数千年文明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扎根、发展并留下深刻印记。 作者将目光投向那些由人类活动重塑的大地景观。从北方的长城蜿蜒如龙的轨迹,到江南水乡密集的河网与阡陌纵横的稻田,每一种地表形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生产智慧。书中细致解读了古代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大运河)的宏伟蓝图,并将其置于当代的语境下进行评估。高空俯瞰下的古都遗址、聚落分布,揭示了古代选址的哲学与实用主义的结合。作者特别关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有机生长模式,以及这些“大地上的印记”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保护或面临消融的风险。这不是简单的考古回顾,而是通过现代科技的“天眼”,重新审视传统生存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之道。 第三部分:城市群的呼吸与光影变幻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当代中国的活力核心——城市群。作者利用夜间灯光数据、热力学成像以及空中航拍,构建了一幅幅动态的、充满能量的现代都市图景。 这一部分详细剖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城市群的扩张逻辑、功能分化和空间结构。书中不仅描绘了摩天大楼的集群效应和交通网络的骨架,更深入探讨了“城市病”在地理维度上的表现——空气污染物的扩散路径、热岛效应的强度分布,以及城市边界与周边乡村的交错地带。作者提出了一个“呼吸的城市”概念,通过对城市绿肺、水体净化带等生态基础设施的观察,评估了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例如,在对某沿海特大城市群的分析中,书中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卫星图,生动再现了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的无形推力。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远眺 《60萬米高空看中國》的收尾部分将视野提升至更宏观的层面,探讨了中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理辐射,通过分析跨国基础设施建设在地理上的连接点和潜在的张力,评估了中国影响力在欧亚大陆上的延伸轨迹。书中还探讨了能源结构转型对地理景观的重塑,例如大型风力发电基地和光伏电站的布局,如何改变了曾经荒凉地区的能源格局。最终,作者回归到个体与宏大叙事的关系,强调了从高空视角出发所培养出的历史纵深感和生态责任感。这种视角要求我们不仅看到眼前的繁荣,更要看到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在其中所应扮演的角色。 全书语言凝练而富有画面感,大量结合了精确的数据分析与感性的文学笔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种既科学严谨又充满诗意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理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中国、感知中国时代变迁的深刻观察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1 黑龍江 014
02 吉林 028
03 遼寧 050
04 內蒙古 064
05 河北 086
06 北京 108
07 天津 130
08 山東 142
09 安徽 166
10 江蘇 190
11 上海 208
12 淅江 222
13 福建 238
14 台灣 256
15 江西 266
16 廣東 284
17 澳門 300
18 香港 312
19 海南 322
20 廣西 342
21 湖南 356
22 湖北 372
23 河南 396
24 山西 414
25 陝西 434
26 寧夏 448
27 甘肅 464
28 新疆 482
29 青海 502
30 四川 524
31 重慶 544
32 貴州 560
33 雲南 574
34 西藏 59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63344
  • 規格:精裝 / 616頁 / 21 x 26 x 3.9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广博知识面。作者在谈论任何一个议题时,似乎都能信手拈来地引用一些历史的典故或者专业的术语,但最难得的是,他能将这些看似高深的知识点,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释清楚,让像我这样可能并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核心要义。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底蕴和高超的表达能力。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既能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也不会回避其潜在的矛盾和挑战。它不是一味地歌颂或批判,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平台,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种不预设结论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般的游记或评论,它更像是一本引导思考的“工具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它提供的思考框架是如此扎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又统一在一种高度的文学性之下。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比喻和排比,但绝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而是那种精准到位,一针见血的描摹。尤其是一些描述自然景象的段落,你会感觉到文字本身都带上了光影和温度。很多台湾的作家写景,常常会偏向于那种诗意的、略带感伤的笔触,但这本的文字似乎更偏向于一种冷静的观察者视角,虽然深刻,却不煽情。它用词的选择非常讲究,同一个意思,他总能找到那个最传神、最贴切的词汇来表达,读起来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而且,它的句式变化非常丰富,有短促有力的陈述,也有长而舒展的叙述,这种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意思,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简洁的白色字体,感觉立刻就把人拉到了一个广阔、静谧的空间里。光是看着封面,我就能想象出那种从极高之处俯瞰大地的辽阔感。我个人偏爱这种留白多、意境开阔的封面设计,它不像有些书那样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塞进去,而是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内页的纸张触感也挺舒服的,不是那种反光的亮面纸,读起来眼睛不会容易疲劳,这对于一个需要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而且,装订得很结实,感觉可以放很多年都不用担心散页。光是这份对“物”本身的重视,就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对自己的作品是抱着敬意的。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觉得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完的书,它值得被好好对待,放在书架上也会是一个很耐看的存在。那种精心的打磨,是从细节处透出来的,让人忍不住想要马上翻开,看看文字里是不是也藏着同样细致的匠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抛出重磅炸弹的类型,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导游,先带你熟悉周遭的环境,慢慢地为你揭开帷幕。开篇的铺陈,用了不少笔墨来描绘某种状态下的心境,那种细腻的情感波动,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仿佛作者就在你身边,用一种非常私密、近乎耳语的方式跟你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我特别欣赏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手法,它给了读者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融入作者构建的世界观。不会让人觉得信息量太大而消化不良。读到中间部分,你会发现作者开始巧妙地将一些宏大的思考融入到日常的观察里,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是真正考验作者功力的。它让你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又能被那些不经意的哲思点拨一下,常常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望向窗外,思考刚才读到的那几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这种节奏感,真的很难得。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流露出的那种独特的“疏离感与亲近感的完美结合”。从文字的表述中,我能感受到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高、极远的位置来审视我们所熟悉的这个世界,带着一种近乎超然的冷静,观察着芸芸众生和地貌的变迁。这种疏离感,反而带来了一种难得的清醒,让人能暂时跳脱出日常的琐碎,用一种更宏观的视角看待问题。然而,这种“远看”并没有让文字变得冰冷。相反,在描绘一些具体的人或事时,作者又会突然拉近镜头,用非常细腻和充满人情味的笔触去刻画细节,让人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关怀和共情。这种在“远”与“近”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使得全书的基调既有哲学思辨的厚重,又不失生活气息的温度。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心里会留下一个安静的问号,思考着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真实关系,这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就是一本好书的标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