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存地圖:88張環境資訊圖表,看懂世界資源消耗與氣候危機

地球生存地圖:88張環境資訊圖表,看懂世界資源消耗與氣候危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科塔普》雜誌
图书标签:
  • 环境科学
  • 气候变化
  • 资源消耗
  • 数据可视化
  • 信息图表
  • 可持续发展
  • 地球科学
  • 环境问题
  • 危机应对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地圖,一眼看懂地球的求救訊號!

這本書,讓你一眼就了解地球的狀態有多嚴峻。

▍每年消失的熱帶雨林,有整整一個英格蘭這麼大!
▍如果每個人都按照香港人的生活方式,那我們會需要4.2個地球才有足夠的資源!
▍被混凝土覆蓋的地表面積,有22個台灣這麼大!
▍全球的海洋,每一分鐘被撈出176公噸的漁獲,卻有19公噸的垃圾投入!

專精於資訊圖表的作者,還會告訴你:

▍死於鯊魚的人類,和因人而死的鯊魚,分別是多少?
▍全球運轉中的燃煤電廠、核電廠,有多少、在哪裡?
▍我們需要多大面積的植物,才能中和全球的二氧化碳?
▍全球使用中的手機,和使用中的牙刷,哪個多?
▍懸浮微粒汙染,在哪裡最嚴重?
▍氣候暖化,聖誕節時不再下雪了?

這些發人深省的答案,是地球在呼救的訊號。

作者以精美的圖表呈現地球當下的情勢,讓人們能脫離原本習慣的視角,用不同的眼光審視這些迫切的問題。本書不告訴讀者該怎麼做、不提供建議,也沒有任何環保運動的排名,而僅止於陳述事實,期望讀者能先思考,再行動!


★德國亞馬遜暢銷書、讀者4.8星好評

★國內推薦

怪奇事物所所長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舒夢蘭/金鐘獎《聚焦全世界》主持人兼製作人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溫美玉/全台最大教學社群「溫老師備課Party」創辦人
謝隆欽/地球星期三地科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教師

★國際推薦

「所有這些地圖都以美學和超越知識性的體驗,試圖讓人採取有效的行動,或至少簡化理解某個議題的門檻。……並且,無庸置疑地帶來希望。」
──湯姆‧沃法特(Tom Wohlfarth),《星期五週報》(der Freitag)

「本書以意外簡單又關鍵的圖像,就環境保護、永續發展概念、生活方式和政策等層面提出許多最具迫切性的問題。重要的是,這些圖像都在告訴我們:我們做得到!所以,動起來吧!」
──《亮點》雜誌(stern)

「打開書來看、錯愕之餘才意會到:我們當前的處境有些不對勁。這些極具巧思的資訊圖像都在理直氣壯地訴說這個世界當下的情勢。」
──珮特拉‧阿內(Petra Ahne),《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

「書中出人意表的繪圖將讀者拋出習慣的視角,讓他們用不同的眼光審視存在的問題,並期待他們藉此找到解決方案。」
──大倪‧阿涅特(Daniel Arnet),瑞士《週日展望報》(SonntagsBlick)

「現在有一群創意工作者以簡明易懂而生動的方式,用圖像呈現出地球現況的許多資訊,並冀望以此提升人們對所處環境的重視。雖然事況嚴峻,但本書讀來輕鬆、富機趣,偶爾帶有諷刺意味,還不時有靈光乍現的頓悟。」
──黑爾嘉‧菲茲納(Helga Fitzner),《文化在線報導》(KulturA-extra)

「格萊夫斯瓦德(Greifswald)這個年輕團隊關心的是:把科學知識生動地呈現出來、挑戰既有觀點並提出論據。而且他們總是做得到。有些圖只是點出一個數字,也有些圖值得多花點時間去研讀,還有幾張圖又顯得不是那麼正經。幸好,光是每張圖都經過精心設計這點,就讓人讀來賞心悅目。」
──《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雜誌》2020年第二期(BUNDmagazin 2/2020)

「《科塔普》(Katapult)這本發跡於格萊夫斯瓦德的資訊圖像雜誌以本書再次證明,強而有力的論理和溫和的幽默之間彼此並不衝突。」
──《novum設計誌》2020年第六期(novum 6/2020)

 
探索未知的群星:宇宙文明的兴衰与星际图景 书籍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超越太阳系的宏大旅行,深入探讨宇宙中生命的演化、星际文明的兴衰规律,以及我们所处的宇宙在时间长河中的深层结构。这不是一本关于地球资源枯竭或气候变化的教科书,而是对宇宙尺度下“生存”这一概念的哲学与科学的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宇宙的拓扑与生命的起源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宇宙大爆炸的余晖,描绘了从夸克到星系的形成过程,重点聚焦于“宜居带”在星系尺度上的分布模型。我们不会探讨地球的生态系统,而是将视角投向银河系中数万亿颗恒星,分析不同类型恒星(如红矮星、黄矮星、蓝巨星)对行星环境的长期影响,以及行星的轨道稳定性如何决定生命孕育的可能性。 我们将详细解析生命起源的几种主流假说,但关注点在于非碳基生命形态的理论构建。例如,硅基生命在极端温度下的化学反应可能性,以及基于液态甲烷或氨作为溶剂的生命系统的热力学基础。书中包含了对系外行星大气光谱分析的深入解读,并非为了寻找地球生命迹象,而是为了识别那些可能支持迥异生命形式的化学信号——那些在我们现有生物学框架之外的“生命指纹”。 第二部分:文明的涌现与技术奇点 在理解了生命的基石之后,我们将进入文明发展的核心议题。本书的核心创新之一是提出了“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星际变异模型”。我们不再线性推算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而是分析不同社会结构和资源约束下,文明可能采取的多种技术路径。 费米悖论的再审视不再仅仅是“他们都在哪里”,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他们选择不交流”。书中提出了“信息熵饱和论”——一个文明在达到极高技术水平后,其内部信息复杂度的增长速度可能远超其对外输出有效信息的能力,导致自我封闭。 书中详尽分析了以下几种理论上的星际文明形态: 1. 戴森球的局限性与替代方案: 传统上认为捕捉恒星能量是文明发展的标志,但本书引入了“子空间结构工程”的概念,探讨文明是否能通过操纵时空结构而非单纯的能量收集来进行生存和扩张。 2. 后生物智能体(Post-Biological Entities): 分析了当智能不再依赖于有机躯体时,文明形态将如何演变。它们不再需要行星或恒星,而是可能以纯粹的计算网络形式存在于星际介质中,唯一的“资源”是计算能力和信息流的纯净度。 3. “大筛选”的阶段性分析: 我们将“大筛选”理论细化为多个阶段,从早期行星环境的随机性筛选,到中期的自我毁灭(技术失控),再到晚期的宇宙尺度竞争。书中着重分析了,一个文明是否可能在未接触到更高级文明之前,就因其自身基础物理定律的限制(如信息传输速度的上限)而停滞不前。 第三部分:星际尺度的生存策略与宇宙的终局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跨越光年距离的生存挑战。我们不再讨论如何节约地表水资源,而是探讨如何在星系际空间中维持一个具有信息一致性的文明。 跨越星际的通讯与时间延迟的哲学: 当信息传输需要数千年时,一个“统一的文明”概念如何维系?书中提出了“分布式认知模型”,认为星际文明可能演化为一系列彼此独立、但遵循共同基础协议的子文明集群,它们通过周期性的信息同步来保持“整体性”。 宇宙学尺度的资源管理: 这部分内容转向了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论性应用。如果未来的文明能够理解甚至微调宇宙的基本常数,他们将如何重新定义“资源”?书中探讨了将星系作为“计算基质”的理论构想,以及利用超大质量黑洞视界周围的极端环境进行能源或信息处理的可能性。 宇宙的“熵死”与文明的逃逸: 最后,本书以对宇宙终局的冷峻思考收尾。面对热寂或大撕裂的最终命运,一个成熟的星际文明会选择如何应对?是优雅地接受必然,还是会发展出能够逃离当前宇宙范式的技术,比如“穿越虫洞到新生宇宙”的理论模型,或者将自身信息编码到宇宙背景辐射中,等待下一个宇宙循环的开启。 总结 《探索未知的群星》是一部面向深空读者的作品。它摒弃了对日常环境的局限性观察,将读者的思维推向宇宙的宏大尺度,探讨的是文明在面对无限空间和时间时的本质挑战与终极选择。读者将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存地图”,其疆域是星系,其时间跨度是数十亿年,其挑战是物理定律的极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科塔普》雜誌Katapult
  創立於2015年,並自2016年起固定以季刊形式於德國、奧地利、盧森堡、列支登士敦及瑞士等國家發行。有感於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容易找到搭配說明的生動圖像或照片,於是,將社會科學領域的各項統計數據與研究資料,以淺顯易懂的圖表形式呈現出來就成為《科塔普》的主要內容。撰稿者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或《科塔普》的專業編輯群。《科塔普》雜誌期許自己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國家地理》雜誌」。

譯者簡介

黃慧珍Magda Huang
  歷任國內外博覽會現場及企業會議口譯員、國際產經新聞編譯。譯有《在沙發上的經濟學》、《食品黑手黨》(合譯)、《為什麼我們最幸福?》、《祈禱,就是接收宇宙能量》等書。聯絡方式:mgdhuang@hot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本文裡有個謊言

1. 運轉中的燃煤電廠
2. 從人類眼中看到的大自然vs.從自然界的角度看到的大自然
3. 2018年鯊魚vs.人類
4. 非洲象分布圖
5. 要種植多少植物才能中和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6. 綠色區域是地球上還有可能造林的地方
7. 每三個海洋垃圾中,就有一件是廢棄菸蒂
8. 1850至2010年間瑞士境內幾大冰河面積縮小概況
9. 讓地球暖化的事物/太多就會讓我們無福消受的事物
10. 世界上所有人比肩而立需要62公里×62公里大的土地面積
11. 自人類於一萬二千年前開始定居生活後,全世界樹木的數量減少了46%。這樣的比例放在足球場上看起來大概是這樣
12. 當地球上這些區域發生災難,我們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13. 畜養一匹馬每年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相當於進行一趟長達二萬三千五百公里的公路旅行
14. 海平面上升八千八百公尺後的地球
15. 每個屁股每年的衛生紙用量
16. 追求GDP的國家vs.重視人民福祉的國家
17. 郵輪旅客數量攀升
18. 歐洲自行車專用道支出概況
19. 世界各國森林佔全國總面積的比例
20. 綠色長城
21. 2017年懸浮微粒汙染情形
22. 浣熊的分布範圍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23. 魚兒消失,垃圾進來
24. 各種家畜飼育過程中消耗的資源及糧食產出成果
25. 全球五大水力發電廠與其他各類發電量最大的發電廠產能比較圖
26. 簡單小方法,讓你馬上放下手中的菸!
27. 有害臭氧物質的使用
28. 德國境內有一億二千四百萬部功能正常的舊手機閒置在家中
29. 需要多大的面積,才能產出足以供應全球用度的太陽能電量呢?vs.又需要多大的面積,才能產出足以供應全球用度的風電量呢?
30.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台灣的國家
31. 2018年全球各地發生的極端天然災害事件以及受害人數
32. 地球上每年消失的熱帶森林面積有多少?
33. 依各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平均每人需要有多少面積才足夠?
34. 歐洲森林面積增加概況
35. 《巴黎氣候協定》在各國的落實情形
36. 2018年歐洲的發電量中煤電佔有多少比例?
37. 以2050年的預測氣溫重新為城市命名
38. 1800至2017年間全球能源消耗情形
39. 2017年各國民生用電覆蓋率
40. 世界最大的垃圾島面積是德國的4.5倍大
41. 1960年以來,歐洲各大城市氣溫上升的幅度
42. 會燃燒的東西/太多就會讓我們無福消受的事物
43.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全球線上色情消費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國家
44. 如果所有人都像這些地方的人一樣生活,我們需要有多少個地球?
45. 年輪vs.指紋
46. 各國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47. 各國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48. 全球使用中的手機數量vs.全球使用中的牙刷數量
49. 1789年歐洲塑膠杯使用情形
50. 在氣候運動人士裡面找出塑膠瓶
51. 從倫敦開車到紐約
52. 被混凝土覆蓋的地表面積有多少?
53. 2017年德國境內動物試驗概況
54. 使用休旅車的地方vs.需要使用休旅車的地方
55. 「沙漠科技」再生能源供電計畫
56. 地震風險帶及1900年以來造成重大傷亡的幾次地震
57. 波特蘭的自行車城市規畫
58. 女性與男性的吸菸人口比例
59. 人類佔地球總生物量的0.01%
60. 2018年全球汽車出口情形
61. 白色耶誕節?綠色耶誕節?
62. 全球十大海上石油浩劫
63. 世界上所有的核能發電廠
64. 生活在綠色區域的人口比藍色區域多
65. 連年提前的地球超載日
66. 2019年夏季衛星偵測到的火災
67. 在地圖上標示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近的另一個國名
68. 全世界70%鋰礦產於圖中的橘色三角地帶
69. 因塑膠垃圾處理不當造成海洋汙染最為嚴重,而受到德國批評的國家vs.德國大部分塑膠垃圾出口流向的國家
70. 若以微藻類發展出的生質燃料來供應全球燃料所需,需要多少面積?
71. 大西洋的「藻類地毯」面積越來越大
72. 懸浮微粒,人為的結果
73. 島上一座湖中島上的湖中島
74. 1988至2015年間,這六十七家企業排放了67%的工業溫室氣體
75. 資源回收率逾50%的歐洲國家
76. 我們吃的魚從哪裡來?
77. 對於8%的男人來說,綠色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呢?
78. 全球僅剩13%的海洋保留未開發的野生狀態
79. 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
80. 大部分的鳥類在哪裡繁衍後代?
81. 慢慢消失中的事物/消失就會讓我們感到不安的事物
82. 比起到店選購,線上買鞋製造較少二氧化碳──但是對環境更不利?
83. 2019年的馬爾地夫vs. 2100年的馬爾地夫
84. 地球上距離任一方陸地最遠的那個點
85. 製作本書或其他書籍四十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製造一部電子閱讀器相當
86. 我們食用的蔬菜從哪裡來?
87. 找到死掉的魚

資料來源
後記 來自格萊夫斯瓦德的《科塔普》雜誌

88. 運作會停擺的東西/會讓我們覺得麻煩的事情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34638
  • 叢書系列:商周其他系列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6 x 19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0歲~70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地圖集」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佳,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帶著一種偵探小說的懸疑感。每一張圖表都像是一個關鍵的證物,拼湊出地球健康狀況的完整畫像。我尤其欣賞它處理議題的平衡性,它沒有一味地製造恐慌,而是客觀地呈現數據背後的來龍去脈。例如,它在討論能源轉型時,不只是秀出再生能源的增長曲線,也會同步分析傳統化石燃料在不同地區扮演的角色與其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這種多角度的呈現,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出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會輕易被單一觀點牽著走。對於我們這些關心下一代生活環境的家長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提升素養的必備良藥,能讓我們更理性地面對這些複雜的全球挑戰。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引人注目,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俐落的圖表線條,立刻就給人一種嚴肅又專業的感覺。坦白說,我一開始看到書名時,心裡其實有點忐忑,想說「地球生存地圖」聽起來是不是會很學術、很難懂啊?畢竟我們日常生活中,除了偶爾滑到一些環保新聞,要主動去研究氣候變遷或資源枯竭的數據,門檻真的很高。不過,翻開內頁後,我的疑慮完全被打消了。它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把那些原本抽象、遙不可及的科學數據,用一種極度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你可以像看報紙的專欄一樣輕鬆閱讀。那種「原來是這樣啊!」的頓悟感,真的非常過癮,尤其在面對那些國際會議上大家吵得沸沸揚揚的議題時,手邊有這樣一本工具書,感覺自己好像也握有一把解讀世界的鑰匙,不再只是人云亦云的旁觀者了。

评分

老實說,過去對於環境議題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好像很嚴重,但跟我的房貸、薪水好像沒太大關係」的膚淺層面。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卻像是一場無聲的震撼教育。它強迫你去正視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外部成本」——那些被消耗卻未計入價格的自然資源,那些因氣候變遷而加速的區域衝突風險。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相對應的解方藍圖,雖然知道改變世界很難,但至少這本書讓你清楚地知道,哪些方向是可行的,哪些政策是真正有在起作用的。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更像是一本需要時常翻閱、隨時查閱的「當代社會操作手冊」,時刻提醒著我們,腳下的這顆星球,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脆弱且需要被用心對待。

评分

說真的,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家都在談永續、減碳,但很多時候,我們連最基本的「現在狀況到底有多糟?」都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不只是羅列數據,更像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知識上的深度旅行。舉例來說,它用圖表比較了不同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力,遠比單純看文字描述的數字來得震撼。我特別喜歡它從宏觀的全球趨勢切入,再慢慢聚焦到我們生活周遭的細節,比如我們每天吃的食物背後隱藏的水資源消耗,或是我們使用的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這種層層遞進的設計,讓人很自然地就把全球性的危機感,連結到個人的生活選擇上,那種「我能做些什麼」的實際行動動力,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激發出來了。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套書的美學設計實在是太出色了,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隨便塞在書櫃深處的工具書。它的色彩運用、字體選擇,都透露出設計團隊對「資訊視覺化」的深刻理解。在處理氣候模型或地質變遷這類複雜議題時,通常很容易讓人眼花撩亂,但這裡的設計師卻能巧妙地運用留白和對比色,讓重點一目瞭然。我甚至會拿它給家裡的國中生看,他們對傳統的課本內容常常提不起勁,但面對這種像雜誌一樣精美的圖文排版,接受度就高出許多。這證明了,好的資訊傳遞,從來就不該是知識分子獨享的特權,而是需要透過優秀的設計,才能真正觸及大眾的內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