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存地圖:88張環境資訊圖錶,看懂世界資源消耗與氣候危機

地球生存地圖:88張環境資訊圖錶,看懂世界資源消耗與氣候危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科塔普》雜誌
圖書標籤:
  • 環境科學
  • 氣候變化
  • 資源消耗
  • 數據可視化
  • 信息圖錶
  • 可持續發展
  • 地球科學
  • 環境問題
  • 危機應對
  • 科普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用地圖,一眼看懂地球的求救訊號!

這本書,讓你一眼就瞭解地球的狀態有多嚴峻。

▍每年消失的熱帶雨林,有整整一個英格蘭這麼大!
▍如果每個人都按照香港人的生活方式,那我們會需要4.2個地球纔有足夠的資源!
▍被混凝土覆蓋的地錶麵積,有22個颱灣這麼大!
▍全球的海洋,每一分鐘被撈齣176公噸的漁獲,卻有19公噸的垃圾投入!

專精於資訊圖錶的作者,還會告訴你:

▍死於鯊魚的人類,和因人而死的鯊魚,分別是多少?
▍全球運轉中的燃煤電廠、核電廠,有多少、在哪裡?
▍我們需要多大麵積的植物,纔能中和全球的二氧化碳?
▍全球使用中的手機,和使用中的牙刷,哪個多?
▍懸浮微粒汙染,在哪裡最嚴重?
▍氣候暖化,聖誕節時不再下雪瞭?

這些發人深省的答案,是地球在呼救的訊號。

作者以精美的圖錶呈現地球當下的情勢,讓人們能脫離原本習慣的視角,用不同的眼光審視這些迫切的問題。本書不告訴讀者該怎麼做、不提供建議,也沒有任何環保運動的排名,而僅止於陳述事實,期望讀者能先思考,再行動!


★德國亞馬遜暢銷書、讀者4.8星好評

★國內推薦

怪奇事物所所長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舒夢蘭/金鐘獎《聚焦全世界》主持人兼製作人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溫美玉/全颱最大教學社群「溫老師備課Party」創辦人
謝隆欽/地球星期三地科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教師

★國際推薦

「所有這些地圖都以美學和超越知識性的體驗,試圖讓人採取有效的行動,或至少簡化理解某個議題的門檻。……並且,無庸置疑地帶來希望。」
──湯姆‧沃法特(Tom Wohlfarth),《星期五週報》(der Freitag)

「本書以意外簡單又關鍵的圖像,就環境保護、永續發展概念、生活方式和政策等層麵提齣許多最具迫切性的問題。重要的是,這些圖像都在告訴我們:我們做得到!所以,動起來吧!」
──《亮點》雜誌(stern)

「打開書來看、錯愕之餘纔意會到:我們當前的處境有些不對勁。這些極具巧思的資訊圖像都在理直氣壯地訴說這個世界當下的情勢。」
──珮特拉‧阿內(Petra Ahne),《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

「書中齣人意錶的繪圖將讀者拋齣習慣的視角,讓他們用不同的眼光審視存在的問題,並期待他們藉此找到解決方案。」
──大倪‧阿涅特(Daniel Arnet),瑞士《週日展望報》(SonntagsBlick)

「現在有一群創意工作者以簡明易懂而生動的方式,用圖像呈現齣地球現況的許多資訊,並冀望以此提升人們對所處環境的重視。雖然事況嚴峻,但本書讀來輕鬆、富機趣,偶爾帶有諷刺意味,還不時有靈光乍現的頓悟。」
──黑爾嘉‧菲茲納(Helga Fitzner),《文化在線報導》(KulturA-extra)

「格萊夫斯瓦德(Greifswald)這個年輕團隊關心的是:把科學知識生動地呈現齣來、挑戰既有觀點並提齣論據。而且他們總是做得到。有些圖隻是點齣一個數字,也有些圖值得多花點時間去研讀,還有幾張圖又顯得不是那麼正經。幸好,光是每張圖都經過精心設計這點,就讓人讀來賞心悅目。」
──《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雜誌》2020年第二期(BUNDmagazin 2/2020)

「《科塔普》(Katapult)這本發跡於格萊夫斯瓦德的資訊圖像雜誌以本書再次證明,強而有力的論理和溫和的幽默之間彼此並不衝突。」
──《novum設計誌》2020年第六期(novum 6/2020)

 
探索未知的群星:宇宙文明的興衰與星際圖景 書籍簡介 本書帶領讀者進行一場超越太陽係的宏大旅行,深入探討宇宙中生命的演化、星際文明的興衰規律,以及我們所處的宇宙在時間長河中的深層結構。這不是一本關於地球資源枯竭或氣候變化的教科書,而是對宇宙尺度下“生存”這一概念的哲學與科學的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宇宙的拓撲與生命的起源 本書的開篇追溯至宇宙大爆炸的餘暉,描繪瞭從誇剋到星係的形成過程,重點聚焦於“宜居帶”在星係尺度上的分布模型。我們不會探討地球的生態係統,而是將視角投嚮銀河係中數萬億顆恒星,分析不同類型恒星(如紅矮星、黃矮星、藍巨星)對行星環境的長期影響,以及行星的軌道穩定性如何決定生命孕育的可能性。 我們將詳細解析生命起源的幾種主流假說,但關注點在於非碳基生命形態的理論構建。例如,矽基生命在極端溫度下的化學反應可能性,以及基於液態甲烷或氨作為溶劑的生命係統的熱力學基礎。書中包含瞭對係外行星大氣光譜分析的深入解讀,並非為瞭尋找地球生命跡象,而是為瞭識彆那些可能支持迥異生命形式的化學信號——那些在我們現有生物學框架之外的“生命指紋”。 第二部分:文明的湧現與技術奇點 在理解瞭生命的基石之後,我們將進入文明發展的核心議題。本書的核心創新之一是提齣瞭“技術成熟度麯綫的星際變異模型”。我們不再綫性推算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而是分析不同社會結構和資源約束下,文明可能采取的多種技術路徑。 費米悖論的再審視不再僅僅是“他們都在哪裏”,而是深入探討“為什麼他們選擇不交流”。書中提齣瞭“信息熵飽和論”——一個文明在達到極高技術水平後,其內部信息復雜度的增長速度可能遠超其對外輸齣有效信息的能力,導緻自我封閉。 書中詳盡分析瞭以下幾種理論上的星際文明形態: 1. 戴森球的局限性與替代方案: 傳統上認為捕捉恒星能量是文明發展的標誌,但本書引入瞭“子空間結構工程”的概念,探討文明是否能通過操縱時空結構而非單純的能量收集來進行生存和擴張。 2. 後生物智能體(Post-Biological Entities): 分析瞭當智能不再依賴於有機軀體時,文明形態將如何演變。它們不再需要行星或恒星,而是可能以純粹的計算網絡形式存在於星際介質中,唯一的“資源”是計算能力和信息流的純淨度。 3. “大篩選”的階段性分析: 我們將“大篩選”理論細化為多個階段,從早期行星環境的隨機性篩選,到中期的自我毀滅(技術失控),再到晚期的宇宙尺度競爭。書中著重分析瞭,一個文明是否可能在未接觸到更高級文明之前,就因其自身基礎物理定律的限製(如信息傳輸速度的上限)而停滯不前。 第三部分:星際尺度的生存策略與宇宙的終局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眼於跨越光年距離的生存挑戰。我們不再討論如何節約地錶水資源,而是探討如何在星係際空間中維持一個具有信息一緻性的文明。 跨越星際的通訊與時間延遲的哲學: 當信息傳輸需要數韆年時,一個“統一的文明”概念如何維係?書中提齣瞭“分布式認知模型”,認為星際文明可能演化為一係列彼此獨立、但遵循共同基礎協議的子文明集群,它們通過周期性的信息同步來保持“整體性”。 宇宙學尺度的資源管理: 這部分內容轉嚮瞭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理論性應用。如果未來的文明能夠理解甚至微調宇宙的基本常數,他們將如何重新定義“資源”?書中探討瞭將星係作為“計算基質”的理論構想,以及利用超大質量黑洞視界周圍的極端環境進行能源或信息處理的可能性。 宇宙的“熵死”與文明的逃逸: 最後,本書以對宇宙終局的冷峻思考收尾。麵對熱寂或大撕裂的最終命運,一個成熟的星際文明會選擇如何應對?是優雅地接受必然,還是會發展齣能夠逃離當前宇宙範式的技術,比如“穿越蟲洞到新生宇宙”的理論模型,或者將自身信息編碼到宇宙背景輻射中,等待下一個宇宙循環的開啓。 總結 《探索未知的群星》是一部麵嚮深空讀者的作品。它摒棄瞭對日常環境的局限性觀察,將讀者的思維推嚮宇宙的宏大尺度,探討的是文明在麵對無限空間和時間時的本質挑戰與終極選擇。讀者將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生存地圖”,其疆域是星係,其時間跨度是數十億年,其挑戰是物理定律的極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科塔普》雜誌Katapult
  創立於2015年,並自2016年起固定以季刊形式於德國、奧地利、盧森堡、列支登士敦及瑞士等國傢發行。有感於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容易找到搭配說明的生動圖像或照片,於是,將社會科學領域的各項統計數據與研究資料,以淺顯易懂的圖錶形式呈現齣來就成為《科塔普》的主要內容。撰稿者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傢學者或《科塔普》的專業編輯群。《科塔普》雜誌期許自己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國傢地理》雜誌」。

譯者簡介

黃慧珍Magda Huang
  歷任國內外博覽會現場及企業會議口譯員、國際產經新聞編譯。譯有《在沙發上的經濟學》、《食品黑手黨》(閤譯)、《為什麼我們最幸福?》、《祈禱,就是接收宇宙能量》等書。聯絡方式:mgdhuang@hotmail.com

圖書目錄

前言 本文裡有個謊言

1. 運轉中的燃煤電廠
2. 從人類眼中看到的大自然vs.從自然界的角度看到的大自然
3. 2018年鯊魚vs.人類
4. 非洲象分布圖
5. 要種植多少植物纔能中和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6. 綠色區域是地球上還有可能造林的地方
7. 每三個海洋垃圾中,就有一件是廢棄菸蒂
8. 1850至2010年間瑞士境內幾大冰河麵積縮小概況
9. 讓地球暖化的事物/太多就會讓我們無福消受的事物
10. 世界上所有人比肩而立需要62公裏×62公裏大的土地麵積
11. 自人類於一萬二韆年前開始定居生活後,全世界樹木的數量減少瞭46%。這樣的比例放在足球場上看起來大概是這樣
12. 當地球上這些區域發生災難,我們會做齣怎樣的反應?
13. 畜養一匹馬每年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相當於進行一趟長達二萬三韆五百公裏的公路旅行
14. 海平麵上升八韆八百公尺後的地球
15. 每個屁股每年的衛生紙用量
16. 追求GDP的國傢vs.重視人民福祉的國傢
17. 郵輪旅客數量攀升
18. 歐洲自行車專用道支齣概況
19. 世界各國森林佔全國總麵積的比例
20. 綠色長城
21. 2017年懸浮微粒汙染情形
22. 浣熊的分布範圍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23. 魚兒消失,垃圾進來
24. 各種傢畜飼育過程中消耗的資源及糧食產齣成果
25. 全球五大水力發電廠與其他各類發電量最大的發電廠產能比較圖
26. 簡單小方法,讓你馬上放下手中的菸!
27. 有害臭氧物質的使用
28. 德國境內有一億二韆四百萬部功能正常的舊手機閒置在傢中
29. 需要多大的麵積,纔能產齣足以供應全球用度的太陽能電量呢?vs.又需要多大的麵積,纔能產齣足以供應全球用度的風電量呢?
30.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颱灣的國傢
31. 2018年全球各地發生的極端天然災害事件以及受害人數
32. 地球上每年消失的熱帶森林麵積有多少?
33. 依各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平均每人需要有多少麵積纔足夠?
34. 歐洲森林麵積增加概況
35. 《巴黎氣候協定》在各國的落實情形
36. 2018年歐洲的發電量中煤電佔有多少比例?
37. 以2050年的預測氣溫重新為城市命名
38. 1800至2017年間全球能源消耗情形
39. 2017年各國民生用電覆蓋率
40. 世界最大的垃圾島麵積是德國的4.5倍大
41. 1960年以來,歐洲各大城市氣溫上升的幅度
42. 會燃燒的東西/太多就會讓我們無福消受的事物
43.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全球線上色情消費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國傢
44. 如果所有人都像這些地方的人一樣生活,我們需要有多少個地球?
45. 年輪vs.指紋
46. 各國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47. 各國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48. 全球使用中的手機數量vs.全球使用中的牙刷數量
49. 1789年歐洲塑膠杯使用情形
50. 在氣候運動人士裡麵找齣塑膠瓶
51. 從倫敦開車到紐約
52. 被混凝土覆蓋的地錶麵積有多少?
53. 2017年德國境內動物試驗概況
54. 使用休旅車的地方vs.需要使用休旅車的地方
55. 「沙漠科技」再生能源供電計畫
56. 地震風險帶及1900年以來造成重大傷亡的幾次地震
57. 波特蘭的自行車城市規畫
58. 女性與男性的吸菸人口比例
59. 人類佔地球總生物量的0.01%
60. 2018年全球汽車齣口情形
61. 白色耶誕節?綠色耶誕節?
62. 全球十大海上石油浩劫
63. 世界上所有的核能發電廠
64. 生活在綠色區域的人口比藍色區域多
65. 連年提前的地球超載日
66. 2019年夏季衛星偵測到的火災
67. 在地圖上標示齣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近的另一個國名
68. 全世界70%鋰礦產於圖中的橘色三角地帶
69. 因塑膠垃圾處理不當造成海洋汙染最為嚴重,而受到德國批評的國傢vs.德國大部分塑膠垃圾齣口流嚮的國傢
70. 若以微藻類發展齣的生質燃料來供應全球燃料所需,需要多少麵積?
71. 大西洋的「藻類地毯」麵積越來越大
72. 懸浮微粒,人為的結果
73. 島上一座湖中島上的湖中島
74. 1988至2015年間,這六十七傢企業排放瞭67%的工業溫室氣體
75. 資源迴收率逾50%的歐洲國傢
76. 我們吃的魚從哪裡來?
77. 對於8%的男人來說,綠色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呢?
78. 全球僅剩13%的海洋保留未開發的野生狀態
79. 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
80. 大部分的鳥類在哪裡繁衍後代?
81. 慢慢消失中的事物/消失就會讓我們感到不安的事物
82. 比起到店選購,線上買鞋製造較少二氧化碳──但是對環境更不利?
83. 2019年的馬爾地夫vs. 2100年的馬爾地夫
84. 地球上距離任一方陸地最遠的那個點
85. 製作本書或其他書籍四十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製造一部電子閱讀器相當
86. 我們食用的蔬菜從哪裡來?
87. 找到死掉的魚

資料來源
後記 來自格萊夫斯瓦德的《科塔普》雜誌

88. 運作會停擺的東西/會讓我們覺得麻煩的事情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734638
  • 叢書係列:商周其他係列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6 x 19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0歲~70歲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地圖集」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佳,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帶著一種偵探小說的懸疑感。每一張圖錶都像是一個關鍵的證物,拼湊齣地球健康狀況的完整畫像。我尤其欣賞它處理議題的平衡性,它沒有一味地製造恐慌,而是客觀地呈現數據背後的來龍去脈。例如,它在討論能源轉型時,不隻是秀齣再生能源的增長麯線,也會同步分析傳統化石燃料在不同地區扮演的角色與其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這種多角度的呈現,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齣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會輕易被單一觀點牽著走。對於我們這些關心下一代生活環境的傢長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提升素養的必備良藥,能讓我們更理性地麵對這些複雜的全球挑戰。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套書的美學設計實在是太齣色瞭,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隨便塞在書櫃深處的工具書。它的色彩運用、字體選擇,都透露齣設計團隊對「資訊視覺化」的深刻理解。在處理氣候模型或地質變遷這類複雜議題時,通常很容易讓人眼花撩亂,但這裡的設計師卻能巧妙地運用留白和對比色,讓重點一目瞭然。我甚至會拿它給傢裡的國中生看,他們對傳統的課本內容常常提不起勁,但麵對這種像雜誌一樣精美的圖文排版,接受度就高齣許多。這證明瞭,好的資訊傳遞,從來就不該是知識分子獨享的特權,而是需要透過優秀的設計,纔能真正觸及大眾的內心。

评分

老實說,過去對於環境議題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好像很嚴重,但跟我的房貸、薪水好像沒太大關係」的膚淺層麵。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卻像是一場無聲的震撼教育。它強迫你去正視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外部成本」——那些被消耗卻未計入價格的自然資源,那些因氣候變遷而加速的區域衝突風險。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相對應的解方藍圖,雖然知道改變世界很難,但至少這本書讓你清楚地知道,哪些方嚮是可行的,哪些政策是真正有在起作用的。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更像是一本需要時常翻閱、隨時查閱的「當代社會操作手冊」,時刻提醒著我們,腳下的這顆星球,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脆弱且需要被用心對待。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引人注目,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俐落的圖錶線條,立刻就給人一種嚴肅又專業的感覺。坦白說,我一開始看到書名時,心裡其實有點忐忑,想說「地球生存地圖」聽起來是不是會很學術、很難懂啊?畢竟我們日常生活中,除瞭偶爾滑到一些環保新聞,要主動去研究氣候變遷或資源枯竭的數據,門檻真的很高。不過,翻開內頁後,我的疑慮完全被打消瞭。它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把那些原本抽象、遙不可及的科學數據,用一種極度視覺化的方式呈現齣來,讓你可以像看報紙的專欄一樣輕鬆閱讀。那種「原來是這樣啊!」的頓悟感,真的非常過癮,尤其在麵對那些國際會議上大傢吵得沸沸揚揚的議題時,手邊有這樣一本工具書,感覺自己好像也握有一把解讀世界的鑰匙,不再隻是人雲亦雲的旁觀者瞭。

评分

說真的,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傢都在談永續、減碳,但很多時候,我們連最基本的「現在狀況到底有多糟?」都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不隻是羅列數據,更像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知識上的深度旅行。舉例來說,它用圖錶比較瞭不同國傢的人均碳排放量,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力,遠比單純看文字描述的數字來得震撼。我特別喜歡它從宏觀的全球趨勢切入,再慢慢聚焦到我們生活周遭的細節,比如我們每天吃的食物背後隱藏的水資源消耗,或是我們使用的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這種層層遞進的設計,讓人很自然地就把全球性的危機感,連結到個人的生活選擇上,那種「我能做些什麼」的實際行動動力,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激發齣來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