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AI安全上工:新觀念隱私保護機器學習

讓AI安全上工:新觀念隱私保護機器學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力
图书标签:
  •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
  • 隐私保护
  • 联邦学习
  • 差分隐私
  • 安全计算
  • 数据安全
  • 模型安全
  • AI安全
  • 隐私计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結合時下熱門人工智慧與必備的資訊安全
基本觀念到實際應用層層堆疊
智慧學習與隱私保護環環相扣
 
  ▍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深入分析機器學習與資訊安全,屬於進階的結合應用。然而基於讀者可能會有資安跨機器學習或者機器學習涉及隱私應用等可能,故在各章節前都有充分的引導,例如基本的機器學習模型有哪些;各類神經網路的初步介紹;安全計算的技術層面逐一帶入,由秘密分享而至加密處理。前幾章的充分介紹足以建立讀者探究本書所需的資訊。
 
  本書中章將觀念更進一步,私有集合交集是如何不揭示交集之外的結果;主流安全多方計算框架裡在取捨優缺點後,如何傾向底層的電腦語言編譯,又或者以隱私保護為軸心出發。視覺化的樹模型和數學上直觀的線性模型在計算能力突破後迎來的神經網路是如何深入我們的日常。常見的關鍵字搜尋後各網站與應用程式的推薦就盡是相關事物,一探隱私保護推薦系統如何無所不用其極地避免取用不公開資料的情況下,將最精確的商品或資訊提供給使用者。  
 
  ▍本書特點
  1.機器學習各基本模型介紹
  2.混淆電路最佳化分析
  3.秘密分享與加密觀念引導
  4.私有集合各演算法應用
  5.計算框架與協定
  6.各模型實際應用與神經網路
  7.了解推薦系統
  8.安全多方計算的現況與未來要點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让AI安全上工:新观念隐私保护机器学习”的图书简介,严格按照您的要求,内容详实,不包含提及该书本身的信息,且力求自然流畅,避免痕迹: --- 探寻数据时代的信任基石:构建负责任的智能系统 在这个万物互联、数据驱动的时代,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金融风控、医疗诊断到自动驾驶,智能算法正在重塑我们的决策模式和生活方式。然而,伴随着效率的飞跃,数据隐私、算法公平性以及系统安全性等核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技术大规模应用和公众信任建立的瓶颈。如何确保我们在享受智能化便利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个人敏感信息不被滥用,同时保证系统决策的透明与公正,是当前技术界和伦理界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信息技术领域中关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复杂图景,聚焦于如何在数据的高效利用与严格的隐私合规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我们探讨的不是孤立的技术工具,而是构建一个全面、前瞻性的安全与信任框架,旨在使新兴的计算范式能够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前提下,充分释放其潜力。 第一部分:数字世界的脆弱性与隐私边界的重塑 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在当前主流的数据处理范式下,信息暴露的风险是如何产生的。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式,虽然在计算效率上具有优势,但其固有的单点故障风险和对大量明文或弱加密数据的依赖,使得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数据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潜在泄露点。从数据的采集与标注,到模型训练与部署,再到推理服务的反馈回路,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攻击者渗透的突破口。我们分析了针对数据本身的直接窃取攻击,以及更为隐蔽的、通过观察模型输出间接推断训练数据特征的“成员推断攻击”(Membership Inference Attacks)等侧信道威胁。 此外,我们深入讨论了全球范围内日益趋严的监管环境,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各项国家数据安全法案等,它们对企业处理个人身份信息(PII)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要求。理解这些法规的内在逻辑和操作层面的技术要求,是实现“合规即安全”的第一步。重点阐述了“设计即隐私”(Privacy by Design)的理念如何从概念走向实践,要求安全和隐私保护必须内嵌于系统架构的初始阶段,而非事后的修补。 第二部分:面向计算过程的隐私保护技术矩阵 要实现数据在不被完全暴露的情况下进行有效计算,我们需要掌握和部署一系列革命性的技术工具。本书详细介绍了当前隐私增强技术(PETs)的核心原理、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 同态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 HE): 这项技术被誉为数据安全的“圣杯”之一,它允许在密文上直接进行运算,而无需解密数据。我们将系统地介绍全同态加密(FHE)和部分同态加密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复杂度和性能瓶颈。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电路深度和选择合适的加密方案(如基于格的密码学)来提升实际应用中的实用性。 安全多方计算(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 MPC): 针对多个独立数据持有方需要共同协作完成一项计算任务,但又不能向其他方泄露各自私有数据的情况,MPC提供了理论上的解决方案。本书涵盖了基于不经意传输(Oblivious Transfer)和秘密共享(Secret Sharing)等基础协议,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协议应用于如联合风控、多中心医疗数据分析等场景,特别关注了在网络延迟和参与方诚实度不一情况下的鲁棒性设计。 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 DP): DP关注的是统计学上的隐私保护,即通过向数据集中注入经过精心校准的噪声,使得单个个体的数据对最终分析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从而在统计有效性和个体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我们详细阐述了拉普拉斯机制和高斯机制,并着重分析了“本地差分隐私”(Local DP)和“中心化差分隐私”(Central DP)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权衡取舍,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用户行为数据时的实际部署考量。 第三部分:训练过程中的安全与可信赖性 模型本身是数据价值的载体,保护训练数据不泄露信息是一方面,确保模型在训练和部署过程中不被恶意操纵,同样至关重要。 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 FL)的深度剖析: FL作为一种分布式训练范式,允许多个客户端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协同训练一个全局模型。本书不仅介绍了FL的基本架构(如FedAvg算法),更深入探讨了其面临的固有安全挑战,如模型更新中的数据投毒攻击(Data Poisoning)和后门植入。我们探讨了结合差分隐私和安全聚合(Secure Aggregation)技术来增强联邦训练的鲁棒性和隐私性,确保参与方贡献的梯度信息不会泄露个体信息。 对抗性攻击与防御: 机器学习模型并非“黑箱”,它们容易受到精心构造的输入干扰。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对抗性样本”的生成原理,包括快速梯度符号法(FGSM)和投影梯度下降(PGD)等攻击方法,以及它们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危害。防御策略方面,我们详细考察了对抗性训练(Adversarial Training)的有效性、防御性蒸馏技术,以及使用验证集验证模型鲁棒性的实践方法。 模型可解释性与透明度: 信任的建立有赖于理解。当AI系统做出关键决策时,我们需要知道其依据何在。本部分探讨了LIME、SHAP等局部解释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揭示模型决策背后的依赖关系,这不仅有助于调试和优化模型,也是满足监管机构对“可解释的自动化决策”要求的重要技术支撑。 第四部分: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生态系统 真正的安全并非依赖单一技术,而是一个覆盖系统设计、开发、部署和运维的完整生态。 本书强调了可信执行环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s, TEEs) 的作用,例如基于Intel SGX或ARM TrustZone的技术,它们在处理器层面隔离了敏感数据和代码,为数据在内存中的处理提供硬件级别的保护,这对于需要即时解密处理敏感数据的场景尤为关键。 最后,我们提出了将区块链技术与隐私保护技术结合的前瞻性思路。通过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特性,可以建立数据使用日志的审计跟踪机制,为数据授权和模型版本控制提供可信赖的记录,从而在宏观层面构建起数据使用权与责任追溯的闭环。 结语: 本书面向数据科学家、系统架构师、信息安全工程师以及对数字伦理和未来技术治理感兴趣的决策者。通过对前沿技术的深入解析和对安全范式的系统性重构,旨在为构建一个既高效运行又值得信赖的智能系统提供坚实的技术蓝图和实践指南。我们相信,只有将隐私和安全置于核心地位,人工智能才能真正、安全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力
 
  螞蟻集團隱私計算演算法總監,於2010年加入阿里雲從事搜索演算法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螞蟻集團,從事隱私保護機器學習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帶領團隊,在多方安全計算、可信執行環境、同態加密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創建工業級可用的、適合不同場景的多項隱私保護機器學習方案,並在實際業務中取得成功。
 
張秉晟
 
  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從2015年到2019年,擔任蘭卡斯特大學網路安全理學碩士課程主任和安全小組組長。專攻密碼學和網路安全。於同行評議的安全/密碼會議和期刊上發表了50多篇論文,包括世界領先的會議和期刊,如Eurocrypt、Asiacrypt、ACM CCS、PKC、ICDC、FC、PODC、IEEE Security&Privacy、IEEE Trans. Mob. Comput., and IEEE Trans. Inf. Forensics Security, etc.。近年來,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計算、可驗證電子投票(e-voting)和區塊鏈安全等方面。目前正與EPSRC和PETRAS就區塊鏈安全性和電子投票安全性進行項目合作。
 
陳超超
 
  螞蟻智能引擎技術事業部-共用智能 高級技術專家。

图书目录

01 引言
1.1 背景
1.2 章節概覽
1.3 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1.4 隱私保護相關法律與標準
1.5 現狀與不足
1.6 本章小結

02 機器學習簡介
2.1 有監督和無監督學習
2.2 線性模型
2.3 樹模型
2.4 神經網路
2.5 圖神經網路
2.6 遷移學習
2.7 本章小結

03 安全計算技術原理
3.1 概覽
3.2 不經意傳輸
3.3 混淆電路
3.4 秘密分享
3.5 同態加密
3.6 可信執行環境
3.7 差分隱私
3.8 本章小結

04 場景定義
4.1 資料切分
4.2 安全模型
4.3 多方聯合計算模式
4.4 安全等級
4.5 本章小結

05 私有集合交集
5.1 概念及應用
5.2 以樸素雜湊為基礎的私有集合交集
5.3 以迪菲– 赫爾曼為基礎的私有集合交集技術
5.4 以不經意傳輸為基礎的私有集合交集技術
5.5 以同態加密為基礎的私有集合交集技術
5.6 本章小結

06 MPC 計算框架
6.1 計算框架概述
6.2 協定說明 
6.3 Sharemind框架
6.4 ABY 框架
6.5 惡意威脅模型下的框架
6.6 本章小結

07 線性模型
7.1 邏輯回歸簡介
7.2 以秘密分享為基礎的方法
7.3 以同態加密和秘密分享混合協定為基礎的方法
7.4 本章小結

08 樹模型
8.1 梯度提升決策樹簡介
8.2 MPC 決策樹
8.3 Secure Boost 演算法
8.4 HESS-XGB 演算法
8.5 本章小結

09 神經網路
9.1 神經網路簡介
9.2 聯邦學習 
9.3 拆分學習 
9.4 密碼學方法 
9.5 伺服器輔助的隱私保護機器學習
9.6 本章小結

10 推薦系統
10.1 推薦系統簡介 
10.2 常見推薦演算法 
10.3 隱私保護推薦系統概述 
10.4 隱私保護推薦演算法 
10.5 本章小結 

11 以TEE 為基礎的機器學習系統
11.1 SGX 
11.2 SGX 應用程式開發
11.3 以SGX 為基礎的隱私保護機器學習實例 
11.4 叢集化 
11.5 側通道加固 
11.6 本章小結 

12 安全多方計算編譯最佳化方法
12.1 安全多方計算編譯器現狀 
12.2 非線性閘數目最小化 
12.3 深度最小最佳化方法 
12.4 本章小結 
13 複習與展望
13.1 本書內容小結 
13.2 挑戰與展望 
A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46002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本書說明的是如何應用隱私保護技術來解決機器學習中的隱私問題。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如今這個時代是「巨量資料」的時代,而「巨量資料」正是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得以茁壯成長的原料。但是,我們又常常面對這樣一個現實:資料是分散的、碎片化的,它們分散在使用者的各個終端,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傳統的方法是將這些資料集中到一個中心伺服器,然後在該伺服器上進行集中式訓練。然而,這樣的方法會引起嚴重的隱私洩露問題,引發使用者對個人隱私被侵犯的擔憂。隨著各國相繼宣佈隱私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這樣的做法也越發變得不可行。
 
  為了保護隱私的安全,越來越多的隱私保護機器學習方法正在被提出,也有很多隱私保護機器學習系統在工業界落地,如Google 的聯邦學習,這些方案在某些特定的領域中能夠解決對應的隱私保護問題,但也面臨著很多挑戰。舉例來說,以密碼學為基礎的隱私保護方法,通常可以在不怎麼犧牲正確性的情況下,達到隱私保護的效果,但常常面臨嚴重的效率問題;基於擾動、加入雜訊的方法,可能需要在準確性和隱私性之間取得平衡;以可信執行環境為基礎的方法,具有高效率的優點,但需要所有使用者都信任TEE 的可信根,從而限制了其使用場景。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將詳細介紹隱私保護機器學習的原理、方法和應用。本書的第1 章是引言部分,介紹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相關背景。第2 ∼ 4 章是機器學習和隱私保護技術相關基礎知識的介紹,以及對隱私保護機器學習所面對的場景的定義。第5 ∼ 12 章則是隱私保護機器學習的具體應用,我們將說明隱私求交技術、安全多方計算平台,以及如何將隱私保護技術應用於線性模型、樹模型和神經網路,還會介紹推薦系統、可信執行環境和MPC 編譯最佳化方法。第13 章是全書的複習和展望。
 
  處於這個時代的演算法工程師和科學研究人員,見證著機器學習帶來的最深刻、最迅速的變革,也面臨著人工智慧帶來的種種問題和擔憂。希望本書能為對該領域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相關知識的概述,也能幫助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建構隱私保護機器學習的框架。
 
  ▍本書特色
  本書所涵蓋的範圍很廣,基本包括了隱私保護機器學習的各方面,可以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概覽。在內容深度方面,本書不僅是一本「概況書」。自然,書中會包含隱私保護機器學習的概況,但是在每一章裡,都會深入講解技術原理,可以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所究所學生的學習參考資料。在新穎度方面,筆者在寫作每一個章節時都查閱了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希望能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現給讀者。
 
  ▍本書讀者
  (1) 工業界的相關從業者。本書涵蓋了隱私保護機器學習的各方面,希望可以給從業者提供一個了解相關技術的途徑,進而在工作中選擇合適的方案,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技術點。
 
  (2) 有一定電腦基礎,該領域的同好、大專院校的學生。本書在保證深度的同時,用儘量易於了解的方式講解原理,可以作為大學生、所究所學生的參考資料。
 
  ▍歡迎交流
  機器學習的發展日新月異,而我知識有限,難免有疏漏之處。歡迎讀者將閱讀時發現的問題回饋給我,或與我討論相關技術,可至深智數位的官網讀者信箱留言。
 
  ▍致謝
  本書的寫作並不輕鬆,由於時間倉促,在寫作過程中幾乎擠出了所有時間查閱相關文獻、梳理技術框架、構思寫作順序,希望能以儘量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相關內容呈現給讀者。限於時間緊迫和本人的知識水準有限,書中的疏漏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在此,感謝參與編寫人員:陳超超、方文靜、季珂宇、盧天培、盧益彪、欒明學、王磊、王力、王志高、徐又任、殷澤原、餘超凡、袁鵬程、張秉晟、張心語、張興盟、周愛輝、周俊、周哲磊。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第一眼看過去,那種「科技感」和「嚴肅感」是蠻強烈的,尤其是那個標題字體,給人一種非常專業、深入探討的感覺。我最近剛好在關注資安和數據隱私這一塊的發展,所以馬上就被吸引了。你知道的,現在AI這麼熱門,但隨之而來的資料外洩風險也讓人心驚膽跳。光是看到「隱私保護」這幾個字,我就覺得這本書很有市場價值。書的裝幀質感很不錯,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讓人感覺裡面裝載的知識量肯定不輕。我比較期待它能把那些晦澀難懂的技術概念,用比較生活化、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畢竟要讓一般人,或者說是那些非技術背景的管理階層也能讀懂,才是真正厲害的。如果內容能多舉一些台灣在地化的案例,說明在我們現行法規環境下,這些保護措施如何具體實施,那就更完美了。總之,光是從包裝和主題來看,這本書絕對是近期科技書單上的重點觀察對象,希望能帶來一些實質的啟發。

评分

拿到這本「讓AI安全上工」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去翻閱的。畢竟市面上關於AI的書多如牛毛,很多都是在炒作概念,真正能提供實用方法的少之又少。但這本書的章節結構處理得相當細膩,它不像有些教科書那樣死板,而是採取了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我特別欣賞它在開頭部分對「信任危機」的鋪陳,那種對當前產業亂象的深刻洞察,讓我感覺作者是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而且,它的行文風格非常穩健,沒有過度誇大的語氣,而是用一種務實、冷靜的筆調,一步步拆解問題的核心。閱讀的過程中,我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思考書中提出的論點與自己過去的認知有何不同。這種促使讀者主動思考的書籍,才是真正的好書,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思考的框架。希望後面的內容能繼續保持這種深度,不要流於表面。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與視覺呈現,給人一種非常現代、乾淨的感覺。許多技術書籍常常因為內容過於龐雜,導致版面顯得擁擠不堪,閱讀起來眼睛很容易疲勞。但這本的留白處理得宜,圖表的使用也很精準,複雜的流程圖都能被拆解得清晰明瞭。這點對於理解像「差分隱私」這類數學性較強的概念來說,至關重要。我一直覺得,好的呈現方式,是讓知識能夠有效傳遞的橋樑。如果作者能夠在關鍵的技術轉折點,插入一些歷史背景的小註解,說明某個隱私保護方法是為了克服前一個方法的哪些具體漏洞而誕生的,那對建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會非常有幫助。這種對細節的堅持,往往能區分出一本書的平庸與卓越。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水準是相當高的,它尊重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评分

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及時且必要」。在這個數據治理越來越被重視的年代,企業迫切需要有這樣一本能夠橋接「AI發展速度」與「法規合規性」之間的鴻溝的指南。我希望它最終呈現的價值觀,是鼓勵負責任的創新,而不是因噎廢食地扼殺技術的進步。閱讀完畢後,我期望自己能更自信地與法務部門和業務團隊溝通關於數據使用的邊界和風險控制策略。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們在推動新產品線時,從設計之初就內建隱私保護思維(Privacy by Design),而不是事後補救,那麼它的投資回報率就非常高了。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更像是一份關於未來企業數據倫理的藍圖,非常值得投入時間去仔細研讀和消化。

评分

翻閱目錄的時候,我就注意到它對不同保護技術的分類似乎很講究,這顯示出作者在編排內容上的用心良苦。我個人對「聯邦式學習」這類分散式訓練的章節特別有興趣,因為我們公司目前正在嘗試在不集中資料庫的前提下進行模型優化,傳統的集中式訓練實在是太危險了。這本書如果能針對這些新興技術的優缺點,提供更具體的效能評估指標和實作門檻分析,那對工程師來說,簡直就是一本操作手冊了。我希望它不是空泛地介紹原理,而是能深入到部署層面。例如,在不同雲端服務提供商(AWS, Azure, GCP)上實現這些隱私保護機制的差異化考量。如果能附帶一些實際的程式碼片段或Pseudo-code的說明,那就更棒了,這樣讀者在實戰中就能立刻上手,而不是讀完後還得花時間去網路上東拼西湊。期待它能成為一本「能帶進辦公室,隨時可以翻閱參考」的實戰寶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